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两位不同信仰大师的不同结局

雁子文选 by 雁子

——弗洛伊德和路易斯的《终极之问》

雁子

感谢成都以诺文化公司给我寄来几本关于信仰方面的书籍,其中有我正想得到的《终极之问》。

作者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学教授、医生。多年来对弗洛伊德和路易斯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从永恒、爱、性、快乐等方面对二人进行了比较分析,用两位大师的言行,引导读者对有关生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我正在苦苦思考这些问题。

很多年以前就读过弗洛伊德的书,知道一些他的心理学概念,然而他最出名的理论应该是和“性”有关的,他似乎把一切的原因都归到了“性”上,有不少人把现代的性观念开放以及导致的诸多问题归罪到他的身上,其实真的是冤枉了他,他在这方面是相当严谨的。

读路易斯则是在信了主之后,也就是这两三年的事情。他的书写得很通俗,很好看,很有说服力,比如《返璞归真》、《痛苦的奥秘》、《卿卿如语》等,给我很多属灵上的启发。

两位大师在少年时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说都出生在宗教家庭,弗洛伊德生在一个犹太家庭,父亲信奉严格的犹太教,弗洛伊德的保姆是一个天主**,他从小就被带去教堂做礼拜。路易斯也有类似的背景。同样类似的背景是两个人都背叛了自己家庭的宗教信仰,成为无神论者。然而万幸的是,路易斯在半道上幡然醒悟,又回到了主的怀抱,因此我们得以读到他大量的信仰文章书籍,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最重要的是他信主之后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平安的人,直至临终都非常安详,满足地离去。而弗洛伊德则至死也没能走出无神论的误区,一生郁郁寡欢,与抑郁症抗争,最终对自己实行了安乐死。

弗洛伊德生于1856年,死于1939年二战时期,作为犹太人他是在逃亡的过程中无奈地离世的。

路易斯生于1898年,和弗洛伊德隔了40多年,1963年因病去世,走得很安详。

说句实话吧,这本书我并没有完整地读完,作者作为一个医生,有许多关于医学上的分析是我不喜欢看的,尤其是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主要是他关于无神论的观点,我看了很不舒服,也很害怕影响到我,我本来就很软弱,在一些问题上很争战。不管怎么样,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大师,两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他的性心理学观点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当然也有可能影响到我,因此,我是跳着看的,对于那些负面的话语我尽量回避。

奇怪的是,弗洛伊德从小就接受了基督教,对《圣经》非常熟悉,也写过一些信仰方面的东西,但是后来为什么会如此地排斥神呢?因为看得不完整,也就没有很明确的答案。他甚至认为信徒都是“强迫性精神官能症”。他认为世界观应该是“科学”的,真理应该是经过“检验”的,“所有知识都来自实验,而知识不可能来自神的启示”。他认为相信有神是“无知”的,是“荒诞”的,是“幻觉”。他的这些逻辑必然导致他对世界失望,对未来毫无盼望,让人活在黑暗和恐惧中,面对人类的苦难,他承认无神论者只能是绝望的。

有趣的是,路易斯在30岁前和弗洛伊德是相似的,也背叛了家庭的信仰,走上无神论者的道路,而且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非常崇拜弗洛伊德,读了大量的弗洛伊德的书。然而,上帝最终将他拉了回来。至于他是怎样悔改的,看起来像是受到两位老师的影响,但实际上我相信是上帝亲自在他心里动工,上帝要大大使用他这个“瓦器”,据他自己说他是在很不情愿的状况下悔改的,在神,是没有不能的。

路易斯认为,至少有两样东西可以证明神的存在,一个是布满星辰的天空,一个就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心中的道德律是证明上帝存在的最有力的证据。

而弗洛伊德认为道德像交通规则一样,是由人类制定的,也就是说,它们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路易斯认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我应该做”和“我不应该做”的感觉,人们心中都会有种挥之不去的奇特感觉,告诉他们应该如何行为,“其次,他们并不能真正依照要求去行事。这是我们认清自己和了解宇宙的根本要素”。

事实证明,弗洛伊德一直都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承认自己内心有一种“动力”牵引着自己向善,但他不承认这是上帝的作为,而认为是自己“比大多数人好”。同样“比大多数人好”的路易斯却站在基督徒的立场上,对自己的评价是“邪恶”,并因这“邪恶”而“惊恐”。是的,作为基督徒,我们都知道自己是罪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罪中,正因此,我们活得畏惧,活得自责,活得小心,我们随时省查自己的心思意念,一旦发现有“罪”的迹象,便立刻忏悔。感谢主让这样的基督徒成为“完全人”,使我们不敢去做违背道德律的事情,因为我们有着一颗敬畏的心,心中有个衡量善与恶的道德律,这个律的背后有一位掌权者。

弗洛伊德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认为每个信神的人“都有精神方面的问题”。这是一个荒谬的结论。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96%的美国人相信有神,其中有80%的人确信自己与神有互动关系,难道如此众多的人都有精神方面的问题吗?

弗洛伊德认为,宗教信仰不过是一种慰籍,它无法解决真正的问题,是“把人生建立在一种幻想上。”而路易斯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是我们与造物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确立这层关系,那么所有成就、名望和财富永远都无法使我们满足。

路易斯用他自己的行为为上帝做了一个大的见证,他31岁随信主后,整个人生全然改变,不仅他的思想被注入了目标和意义,而且他的创作力大增,写了大量的作品,成为名扬世界的畅销书作家。连他自己都吃惊,不追求名利了,名利却来了。他的性情也随之改变,他的亲人和朋友发现他变得更沉稳了,有种来自内心的宁静与祥和,洋溢的喜乐代替了往日的消沉与绝望。在他去世前一段时间陪伴他的人都对他的“喜乐”和“平安”留下深刻印象。

这就是“重生”,是生命的更新,只有真正相信神的存在,并亲自感受到神与自己的生命发生密切关系的人才能有这样的感受。

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快乐?究竟什么是快乐?金钱、权利、名望……?可事实证明,许多拥有了这些的人活得并不快乐,许多自杀的人恰恰是拥有这一切的人。所以,在这个世界上要想找到终极的快乐是很难的,奋斗一生终于得到了金钱、权利和名望的人会突然发现这一切其实没有意义,相比起短暂的人生来说,一切“得到”都不能解决意义问题,“得到”之后也可能是更大的空虚和绝望。

经过大量的调查,人们发现相对快乐的是那些有信仰的人群。他们将眼光越过地球,指向星空,最终归向神,他们相信了永生,相信了生命是可以永恒的,因而减少了对死亡、对痛苦的恐惧。他们相信上帝是又真又活的,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对付困难,对付痛苦和死亡,所以他们有了信心,有了盼望,有了快乐。

这就是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区别,是弗洛伊德和路易斯的区别。弗洛伊德不相信上帝,只相信自己,连死亡都要自己来安排,当他安排他的私人医生为他实施安乐死的时候,他是彻底绝望的。而路易斯则把自己完完全全地交给了上帝,死亡对他来说只不过是生命中又一个历程的开始,是新的生命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因此他如此安详如此平静地走了,走向了上帝永恒的怀抱。

两位大师,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回答了生命的终极之问,向世界交上了完全不同的答卷,究竟哪个是正确的呢?这是每个人不能不回答的《终极之问》。

又记:

看完张越写的序言,我感觉她是基督徒,我很高兴看见中央电视台里的又一位基督徒,还有一个我喜欢的基督徒是王小丫.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弗洛伊德和路易斯的《终极之问》 雁子 感谢成都以诺文化公司给我寄来几本关于信仰方面的书籍,其中有我正想得到的《终极之问》。 作者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学教授、医生。多年来对弗洛伊德和路易斯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从永恒、爱、性、快乐等方面对二人进行了比较分析,用两位大师的言行,引导读者对有关生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我正在苦苦思考这些问题。 很多年以前就读过弗洛伊德的书,知道一些他的心理学概念,然而他最出名的理论应该是和“性”有关的,他似乎把一切的原因都归到了“性”上,有不少人把现代的性观念开放以及导致的诸多问题归罪到他的身上,其实真的是冤枉了他,他在这方面是相当严谨的。 读路易斯则是在信了主之后,也就是这两三年的事情。他的书写得很通俗,很好看,很有说服力,比如《返璞归真》、《痛苦的奥秘》、《卿卿如语》等,给我很多属灵上的启发。 两位大师在少年时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说都出生在宗教家庭,弗洛伊德生在一个犹太家庭,父亲信奉严格的犹太教,弗洛伊德的保姆是一个天主**,他从小就被带去教堂做礼拜。路易斯也有类似的背景。同样类似的
背景是两个人都背叛了自己家庭的宗教信仰,成为无神论者。然而万幸的是,路易斯在半道上幡然醒悟,又回到了主的怀抱,因此我们得以读到他大量的信仰文章书籍,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最重要的是他信主之后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平安的人,直至临终都非常安详,满足地离去。而弗洛伊德则至死也没能走出无神论的误区,一生郁郁寡欢,与抑郁症抗争,最终对自己实行了安乐死。 弗洛伊德生于1856年,死于1939年二战时期,作为犹太人他是在逃亡的过程中无奈地离世的。 路易斯生于1898年,和弗洛伊德隔了40多年,1963年因病去世,走得很安详。 说句实话吧,这本书我并没有完整地读完,作者作为一个医生,有许多关于医学上的分析是我不喜欢看的,尤其是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主要是他关于无神论的观点,我看了很不舒服,也很害怕影响到我,我本来就很软弱,在一些问题上很争战。不管怎么样,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大师,两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他的性心理学观点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当然也有可能影响到我,因此,我是跳着看的,对于那些负面的话语我尽量回避。 奇怪的是,弗洛伊德从小就接受了基督教,对《圣经》非常熟悉,也写
过一些信仰方面的东西,但是后来为什么会如此地排斥神呢?因为看得不完整,也就没有很明确的答案。他甚至认为信徒都是“强迫性精神官能症”。他认为世界观应该是“科学”的,真理应该是经过“检验”的,“所有知识都来自实验,而知识不可能来自神的启示”。他认为相信有神是“无知”的,是“荒诞”的,是“幻觉”。他的这些逻辑必然导致他对世界失望,对未来毫无盼望,让人活在黑暗和恐惧中,面对人类的苦难,他承认无神论者只能是绝望的。 有趣的是,路易斯在30岁前和弗洛伊德是相似的,也背叛了家庭的信仰,走上无神论者的道路,而且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非常崇拜弗洛伊德,读了大量的弗洛伊德的书。然而,上帝最终将他拉了回来。至于他是怎样悔改的,看起来像是受到两位老师的影响,但实际上我相信是上帝亲自在他心里动工,上帝要大大使用他这个“瓦器”,据他自己说他是在很不情愿的状况下悔改的,在神,是没有不能的。 路易斯认为,至少有两样东西可以证明神的存在,一个是布满星辰的天空,一个就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心中的道德律是证明上帝存在的最有力的证据。 而弗洛伊德认为道德像交通规则一样,是由人类制定的,也就是说,
它们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路易斯认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我应该做”和“我不应该做”的感觉,人们心中都会有种挥之不去的奇特感觉,告诉他们应该如何行为,“其次,他们并不能真正依照要求去行事。这是我们认清自己和了解宇宙的根本要素”。 事实证明,弗洛伊德一直都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承认自己内心有一种“动力”牵引着自己向善,但他不承认这是上帝的作为,而认为是自己“比大多数人好”。同样“比大多数人好”的路易斯却站在基督徒的立场上,对自己的评价是“邪恶”,并因这“邪恶”而“惊恐”。是的,作为基督徒,我们都知道自己是罪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罪中,正因此,我们活得畏惧,活得自责,活得小心,我们随时省查自己的心思意念,一旦发现有“罪”的迹象,便立刻忏悔。感谢主让这样的基督徒成为“完全人”,使我们不敢去做违背道德律的事情,因为我们有着一颗敬畏的心,心中有个衡量善与恶的道德律,这个律的背后有一位掌权者。 弗洛伊德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认为每个信神的人“都有精神方面的问题”。这是一个荒谬的结论。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96%的美国人相信有神,其中有80%的人确信自己与神有互动关系,难道如此众多
的人都有精神方面的问题吗? 弗洛伊德认为,宗教信仰不过是一种慰籍,它无法解决真正的问题,是“把人生建立在一种幻想上。”而路易斯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是我们与造物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确立这层关系,那么所有成就、名望和财富永远都无法使我们满足。 路易斯用他自己的行为为上帝做了一个大的见证,他31岁随信主后,整个人生全然改变,不仅他的思想被注入了目标和意义,而且他的创作力大增,写了大量的作品,成为名扬世界的畅销书作家。连他自己都吃惊,不追求名利了,名利却来了。他的性情也随之改变,他的亲人和朋友发现他变得更沉稳了,有种来自内心的宁静与祥和,洋溢的喜乐代替了往日的消沉与绝望。在他去世前一段时间陪伴他的人都对他的“喜乐”和“平安”留下深刻印象。 这就是“重生”,是生命的更新,只有真正相信神的存在,并亲自感受到神与自己的生命发生密切关系的人才能有这样的感受。 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快乐?究竟什么是快乐?金钱、权利、名望……?可事实证明,许多拥有了这些的人活得并不快乐,许多自杀的人恰恰是拥有这一切的人。所以,在这个世界上要想找到终极的快乐是很难的,奋斗一生终于得到了金钱
、权利和名望的人会突然发现这一切其实没有意义,相比起短暂的人生来说,一切“得到”都不能解决意义问题,“得到”之后也可能是更大的空虚和绝望。 经过大量的调查,人们发现相对快乐的是那些有信仰的人群。他们将眼光越过地球,指向星空,最终归向神,他们相信了永生,相信了生命是可以永恒的,因而减少了对死亡、对痛苦的恐惧。他们相信上帝是又真又活的,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对付困难,对付痛苦和死亡,所以他们有了信心,有了盼望,有了快乐。 这就是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区别,是弗洛伊德和路易斯的区别。弗洛伊德不相信上帝,只相信自己,连死亡都要自己来安排,当他安排他的私人医生为他实施安乐死的时候,他是彻底绝望的。而路易斯则把自己完完全全地交给了上帝,死亡对他来说只不过是生命中又一个历程的开始,是新的生命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因此他如此安详如此平静地走了,走向了上帝永恒的怀抱。 两位大师,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回答了生命的终极之问,向世界交上了完全不同的答卷,究竟哪个是正确的呢?这是每个人不能不回答的《终极之问》。 又记: 看完张越写的序言,我感觉她是基督徒,我很高兴看见中央电视台里的又一位基督
徒,还有一个我喜欢的基督徒是王小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