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三部分 忘忧主怀中——母亲形象的灵修操练

追求属灵的得与失 by 温伟耀

第三部分忘忧主怀中——母亲形象的灵修操练

第七章灵恩运动灵修学传统背景

一、历史传统及主要流派

1.强调『圣灵恩赐』的教会和运动

(1)第二世纪中叶至第三世纪初的孟他奴主义(Montanism)

孟他奴主义大约持续了半个世纪,影响着初期欧洲一带的教会。孟他奴主义的重要人物

孟他奴(Montanus)(第二世纪),其生平已无从稽考,只知他大约是第二世纪中叶时期

的人。他提出虽然圣经时代已经结束,但圣灵的恩赐和神迹并没有结束,于是产生出相

当接近今天的灵恩运动。后来着名的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160-220)也曾参于过

这运动。当时重点的体验包括圣灵行神迹的恩赐、说预言和方言。孟他奴及他的跟随者

承认全部圣经都是神的话语,绝对坚守圣经,甚至按字面地遵守。很多时灵恩运动都有

这倾向。另一方面,他们又强调圣灵行神迹的恩赐,他们不单着重行神迹,也着重说预

言。他们分辨一个人是否能成为教会领袖,就是看他能否靠圣灵的恩赐说预言。预言的

内容大部分集中在耶稣基督快要降临,建立新的耶路撒冷这异象而言。孟他奴主义又相

信先有方言然后才有预言。孟他奴主义当时在教会中引起不少争论,跟随者众,但后来

受到的排斥也不少。到公元230年,他们终于被大公教会定为异端,被驱逐离开教会,从

此就结束了孟他奴主义。

中世纪至宗教改革期间,没有特别灵恩运动的教会,只有零星的灵恩经验,没有发展成

有规模的灵恩运动。十六世纪改教运动时,以马丁路德在德国改教,以及加尔文和慈运

理在瑞士改教为主。改教运动兴起时,很多人都相继摆脱天主教教义,独立成为新教。

在这过程中,除了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带领的之外,也有很多独立人士带领改教。有些

改教人十相当激进,称为激进改教运动(RadicalReformation)。他们没有特别的系统

,较为着名的有重洗派(Anabaptism),这个派别在仪式上强调重洗。在重洗派中,又

有几个不同的派系,当中有些相当激烈,强调灵的释放,强调在聚会时没有形式,又强

调完全按照圣经所教导初期教会的生活模式。当中亦不乏少部分强调超自然工作、神迹

、以及圣灵的大能如火一样的人,这是激进改教运动中少类的情况。但这类教派也许是

因为跟随的人不多,或是被主流教会或天主教以军事武力所**而很快复归平静。

(2)二十世纪初的『五旬节』运动(ClassicalPentecostalism)

真正的灵恩运动出现于二十世纪,造成一个又—个的浪潮,分别称为第一波、第二波和

第三波。第一波和第二波都是起自二十世纪初期。二十世纪初首先有五旬节运动(Class

icalPentecostalism),主要人物有:

a.柏咸(CharlesParham,1873-1929)

他于一九零零年在美国建立了一间伯特利圣经学院(BethelBibleCollege)。他教授

学生时强调圣灵的工作,要求学生及随员接受『灵洗』,意即一个人单单经历重生是不

足够的,根据使徒行传还要按手,接受圣灵的充满,于是有说方言的经历,这些属灵的

经历是必须要经历过的,称为第二次祝福(SecondBlessing)。第一次祝福是重生;

更重要的是第二次祝福,藉着按手被圣灵充满。除了灵冼之外,还要有表现,讲方言就

是核心的表现。所有人都要懂得讲方言,不会讲方言的人纵然不至于被视为未信,也会

被视为次一等的基督徒。方言以外,还有医病、赶鬼和激进的敬拜。因此,受到当时很

多教会的排斥。

b.西摩(WilliamSeymour,1870-1923)

第二代的领导人是黑人西摩,他按照柏咸的观点,去到洛杉矶发展,在亚苏撒街(Azusa

Street)建立了教会,很多人得到复兴,在这里聚会。既引起很多人反对,但也有很多

人赞成。当时吸引了很多属于大宗派的人加入他们,因而和主流教会产生很大的冲突,

不被一般的主流教派容纳。后来,他们便慢慢地复归于平静。现在的五旬节会都是在那

个时候开始,不过现在的五旬节会虽然仍有讲方言,但已没有当年炽热的做法。

(3)六十年代的『灵恩运动』(CharismaticMovement)

第二波是六十年代的『灵恩运动』,亦称之为『新五旬节运动』(Neo—Pentecostalism),重要人物是班纳德(DennisBennett)。他是一有领导力和能言善辩的人。他在195

9至1960年之间在加洲的圣马可建立了一间圣马可长老会堂(St.Mark-sEpiscopal

Church)。当时他只是一位普通的牧师,但慢慢地他经历了灵恩,开始讲属灵的恩赐,

跟着教会中有七十多人不约而同地经验到讲方言、讲预言的属灵恩赐。其中有些人出乎

意料之外地突然有这种恩赐,他们都十分惊奇,于是产生很大的震撼力,这经验和整个

运动发展的热潮可在他的经典着作《早晨九点钟》(NineO-clockinthemorning)中

看到。他的另—本着作《圣灵与你》(TheHolySpiritandyou)有系统地讨论灵恩

运动的问题,如医治、方言、预言、神迹、死人复活和祷告等灵恩运动经常遇到的问题

,都有详细而具体的描述。他们不单影响了美国,而且由于交通发达,很快便传入亚洲

,更影响至第三世界,成为非洲、亚洲和南美洲很多国家教会的动力。第三世界教会的

复兴,都是透过灵恩运动影响带来的结果。灵恩运动也影响到校园,跟着的余波就是耶

稣运动(JesusMovement),在美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们强调圣灵的神迹、方言。

他们和之前的灵恩运动不同之处,是他们没有抢羊自行建守教会,而是鼓励有灵恩经验

的人留在自己的教会中,在所属的教会做更新的工作,所以没有战斗性,给人更加好感。例如在英国,他们强调留在圣公会中,如DavidBoson有这个背景,但是一生也保留

圣公会的会籍,同时牧养圣公会的教会,但是却用灵恩的敬拜方式和经验来使教会弟兄

姊妹的生命火热起来。

(4)八十年代至今的『圣灵第三波』(TheThirdWave)

第三波始于八十年代,核心人物包括温约翰(JohnWimber)、彼德华特(Peter

Wagner)和韦约翰(JohnWhite)。这三位人士很有关系。第三波的核心起始点在加利

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最初的起始点,其实不是福乐神学院(FullerSeminary),而是

温约翰。温约翰本身是贵格会(Cracker)一间教会的牧师。在他的见证作品中,提到他

在1977第一次经历被圣灵充满。按照他自己的看法,他在没有预料的情况下,神带他一

步步经历到圣灵充满。他被圣灵充满后发觉整个教会的弟兄姊妹每一个均与以前不同,

充满生气。此后,聚会人数不断增加。到1982年,教会正式改名为葡萄园基督徒团契(V

ineyardChristianFellowship)。匍萄园运动就是在这里开始,这是第一步。第二步

当然涉及到在洛杉矶的福乐神学院,这是一所世界宣教学院(SchoolofWorld

Mission),由华特(PeterWagner)担任院长。他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宣教士,着有《圣

灵第三波》(TheThirdWaveofTheHolySpirit)。学院在1982年开展了『神迹奇事

与教会增长』(MC510)的课程,内容是讨论历代教会增长与超自然的神迹奇事之间的关

系。他看出二者很有关系,每逢教会增长快的时候,都是来自很多神迹奇事,或是带来

很多神迹奇事,是圣灵的工作。在这课程中,最重要的是他邀请了温约翰参于教授。更

重要的不是他教授这个课程,而是在课程完结后的实习时间,实习神迹奇事的经验。在

这时候就开始了医治,圣灵恩赐的工作就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他们首先是用知识的言

语,看到在他们当中有某人的心灵或身体某部分有病痛,于是向当中的人求证。病人走

出来之后,便为他们按手祈祷,跟着便会有神迹的医治,见证了神迹奇事。来自世界各

地参加的同学都深受感染,认为神迹奇事不单在言语上或是书本的讨论,而是可以在每

天经历得到,于是深深影响到他们日后在教会里的事奉,带来第三波的浪潮。第三波不

单停留在美国,更是横扫全球,香港在90年代也受到影响。

第三波的重点体验主要有三方面:

a.权能医治(Powerhealing)——透过祈祷医病,例如凭神迹医治长短脚、绝症和关

节炎等不同疾病。

b.权能布道(Powerevangelism)——透过神迹奇事将人带向福音,在传福音的过程中

连带着神迹奇事,彰显神的权能,特别是超自然能力的现象,例如用赶鬼或超自然的力

量令人抑服,然后使人归信基督。

c.敬拜更新——温约翰在这方面的功劳很大,因为他本身是一位作曲家,有音乐天份,

写作了不少诗歌。他许多普遍受人欢迎的诗歌均是在这时写成。透过音乐和在崇拜里的

释放、动作和身体的投入,产生出敬拜更新的热诚。2.祈祷医病

在历史中,以圣灵恩赐为主调的就是上述所提的几个运动。除此以外,个别信徒或小群

体透过祈祷医病、赶鬼、超自然灵界斗争,行神迹等情况,从初期教会至现在都有零零

星星地出现。至18至19世纪的大复兴运动,在美国和英国各处都经常出现赶鬼、医病和

神迹等事。另一方面,宣教士的经验特别多,他们去到蛮方或落后的部族宣教,他们所

行的神迹奇事特别多。本来没有灵恩经验的宣教士,去到那里之后也自然有这些恩赐。

曾有一位从来没有灵恩经验的宣教士,去到菲律宾很落后的部族传福音。有一天,有些

族人带来一头死了的牛来求医治,表示他们没有牛就不能耕田,生活十分困苦。他看见

全村的人都来了,此时宣教士受到很大的考验。他若拒绝族人,以后便再难向族人传福

音,他突然充满了信心,就按手祈祷使牛复活。他说完这番话之后,内心十分颤抖,但

是在形势所迫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地求神医好那头牛。他从未有追求过灵恩经验,但

在有需要的形势下,神便赐给他。不过这次之后,他就再没有经历类似的经验。从教会

历史的角度来看,零星的医病、赶鬼、神迹奇事在教会历史上几乎没有中断过。教会历

史上的伟人如宣道会创办入宣信博士、浸信会的司布真、甚至马丁路德也曾有祈祷医病

、行神迹等经验,我们不能否认其真实性。

二、当代的重要代表

灵恩运动有几个大时期的表现,然而,当代的代表人物包括温约翰(JohnWimber)、彼

得华特(PeterWagner)和韦约翰(JohnWhite)等,他们的事迹已在前文陈述,在此

不再重复。当然现今在英国、欧亚也有其代表人物,但是也不赘述了。

第八章灵恩运动属灵体验的重点

一、母亲的形象

从属灵经历的角度来看灵恩运动,要用密切的关系来表达神与人关系的形象,较为贴切

的可以用母亲形象去表达,意即在感受上神是他的母亲(Godasmother)。在圣经中,

不是没有母亲的形象,尤其是以赛亚书多次提到神好象母亲般乳养以色列人。在历代的

灵修学中,也有将神作为母亲,14世纪英国的诺立赤(JulianOfNorwich,1342—1413)在《神圣之爱的启示》(RevelationsofDivineLove)一书中有数章也曾讨论到耶

稣好象我们的母亲一样。母亲的形象在基督教传统是有的,不过并不明显,以这角度去

了解灵恩运动较为可以表达出它的特色:母亲兼有夫妻与父亲两者之间的特色。母亲的

角色属于高一辈,她拥有的比我们多。我们面对她时是用一个向上的心境,但与父亲不

同,父亲代表超越的、有距离的、争战的形象;母亲的形象却代表感性的一面,所以有

夫妇之间感情的—面,但又和父亲一样,属于高一辈,与我们有上下之间的关系。因此

,面对母亲的形象时会有很特别的心境,当我们想起母亲时,总会觉得她可以亲近,又

可以倚靠。可以亲近是因为她是母亲,可以扑在她的怀中,小孩子遇到不安的事情,就

会扑在她的胸怀,这是她可以亲近的一面。同时,她又有可以倚靠的一面,小孩于在母

亲的怀中会有—种安全感,纵然有天大的事情也不足惧怕。母亲和父亲一样高高在上,

但又有亲切的、感性的接触,这是一个奇妙的结合。灵恩运动取材了天主教和基督教灵

修学中一部分作为它们的特色。好的方面,它们汲取了两者之长处;坏的方面,它与两

者都不同,因而受到两者的排斥。倘若它汲取不到两者之长处,而只得两者的缺点,那

就更坏了。因此,灵恩运动最受争议,它可以最好,也可以最坏,问题在于它取材了什

么。它抽取天主教和基督教两者的属灵经历,但不完全等于它们。母亲不可以等于父亲

,不可以代替父亲;母亲也不可以代替妻子或丈夫的亲切。所以母亲有很独特的角色。

想起母亲时便会想起这种心境。小孩子扑在母亲的怀中时,可以尽情的得着释放。这种

情的释放,是我们想起母亲时很强烈的感觉。在灵恩运动中,我们可以找到这种感觉,

特别是在它们的敬拜中。在敬拜时,诗歌的敬拜令我们差不多可以完全释放自己,仿如

在母亲的怀中可以尽情的哭、尽情的笑。在天主教的灵修学或在更正教的灵修学都没有

这种属灵经验。天主教是感性,但不象灵恩运动猛烈的哭、笑、叫喊、唱歌、跳舞。更

正教并不喜欢这样,因为这些不是父亲形象,也不是真理形象,而过于感性。

母亲形象与灵恩运动互相契合之处在于当我们想起母亲时,便想起生命的来源。怀孕是

作为母亲的典型现象。怀孕就是将一个生命赋予另—个生命。儿女与母亲的关系由胎儿

开始,母亲把自己的生命直接注入儿女的生命当中。母亲的生命力等于儿女的生命力,

所以儿女可以分尝和经验到母亲的生命力。父亲的生命力却成为—个保护者,产生儿女

对他的敬畏,是有距离的;母亲的生命力却成为儿女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是可以经验的。基督教的灵修学与灵恩运动不同,两者均强调神的大能,不过基督教的灵修学在强调

神的大能之时,又显出人之不配和无能;灵恩运动则强调自己所经历神之大能在自己身

上分尝(share)出来,于是能够医治别人。父亲的伟大显得我们的渺小,产生敬畏;母

亲的伟大让我们分尝她生命的力量,所以生命『能力』的感觉很强。母亲是能力和生命

的赋予者,这是灵恩运动经验中重要的内涵。

最后,从人类学、心理学来看,母亲的象征经常都连结着大地,被称为『大地之母』(

MotherOfearth);而父亲的形象则令人想起天空。母亲的生育与大地孕育万物息息相

关,所以当我们想起母亲时,不单只感觉亲近,而且有种形躯的感觉,是连结着形躯生

命(embodiment),是属于地上的,是属于有机、有形的身躯。有人说这是来自人类的

回忆,因为生命最初是透过吃母乳开始。母亲的奶是生命的起始点,我们与母亲的关系

是肌肤贴近(bodvattachment),所以身体的形躯性很强;父亲则看顾我们,为我们寻

找食物。但是母亲却拥抱着孩子,孩子从小到大都与母亲有身体的接触,所以想起母亲

时便自然会想起具体身躯的意义。具体的身体接触在灵恩运动中是相当重要的经验。灵

恩运动是所有不同的传统的灵恩经历中最强调身体。天主教强调情;基督教强调理;灵

恩运动则强调身体。在灵恩运动的崇拜中,身体的动作最多。圣灵要彰显能力时,全部

都有动作(action)的出现,例如按手、抹油全部皆有动作。在灵恩运动中,比其他一

切的传统更强凋身体。所以想起灵恩运动的时候,如果用母亲的形象去想象便会更加容

易明白。其实,灵恩运动深的经验是向往与母亲的经验的意向。有一首歌名叫Youare

myhidingplace,当我们在崇拜的过程中唱“Youaremyhidingplace”的时候,我

们可以想象自己躺在母亲的怀抱中,将一切的忧虑、重担、委屈尽情地向她伸诉,然后

她拥抱自己的时候,会经历到安全感和生命的释放。歌词中提到“youfeelmyheart

withsongofdeliverancewheneverlamafraid”,即是当我恐惧时,母亲是我的避

难所,我躲在她里面时就有很强的安全感。歌词又提到“youalwaysfillmyheart”

,那是很感性的。这与父亲不同,父亲是“youarefighting”,为我们争战,**撒

但;但母亲给予我们的是“songofdeliverance”,在安全感中得着极大的释放。歌词

跟着说“Iwilltrustinyou,Iwilltrustinyou,lettheweaksaylam

strong",软弱的变为刚强。在释放中我是软弱的,但是因为在母亲的怀中时,母亲的生

命注入我的生命,我就由软弱变为刚强。“InthestrengthofmyLord”,我之所以

成为刚强,乃是因为我在他的能力中。这是引自诗篇,将它谱成诗歌,成为灵恩运动中

受到大部分人接受的诗歌之一,听的时候不期然有躺在母亲怀里的心境,这心境是安全

感、释放、重新得力,生命的注入再燃点起来。这都是灵恩运动中最有标志的感觉。

温伟耀:追求属灵的得与失——评基督教灵修学四大传统的优点与危机(三)

二、灵恩运动的分析

母亲兼有父亲与夫妻这两种关系的特色,从这角度了解,灵恩运动也兼有罗马天主教的

灵修学和基督教更正教的灵修学两者之间某些特质,但又不是完全相同。

1.与罗马天主教灵修学比较

(1)相同

两者皆重视追寻纯感性,忘我境界的高峰经验。灵恩运动在崇拜中浑然忘我的高峰经验

是透过身体和音乐对神发出的赞美,然后向人见证,是释放的经验,达到完全浑然忘我

的境界。在脑中纯直觉地享受与神同在,已不再理会所唱诗歌的内容,因为那种纯直觉

享受已超越文字的重要性。那种仿如躺在母亲怀里的平安、无忧无虑、忘我的感觉,是

纯感性的感觉,不能用理性分析,也无须用语言表达,这与天主教属灵婚姻中与耶稣基督

的完全默契相当接近。

(2)相异

a.达至经验的途径不同

在上图中,从正常状态(上方)要达到高峰经验(下方),即是从普通的生活到达高峰

的经验,研究的学者指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但结果都可以到达同一目的。其中一

条称为『激情之路』(increasingarousal);另一条称为『凝聚之路』(decreasing

arousal)。即是说一条路是愈来愈激动我们的情绪,另一条路则愈来愈减低我们的情绪。两条路是向着一百八十度的反方向走,但很奇怪,两条路上到尽头时会相连,就是产

生浑然忘我的境界。天主教所走的路以凝聚之路去了解;而灵恩运动之路可说是激情之

路。

天主教之路是透过安静,然后集中、专注,让内心的杂念慢慢消逝,完全再无任何事情

干扰,心灵完全安静,是在完全清醒但不受干扰的内心状态,在这状态中慢慢进人与神

联合的境界,所以称为『凝聚之路』,将一切刺激逐渐收缩到完全消灭,然后专注于-个

对象,到最后连对象也被取消,将自己完全投入与神联合的经历当中。这是天主教一般

所走的路。所以天主**的灵修学者都喜欢退修独处(Solitude)、宁静(Silence)、

与世无争。

灵恩运动则恰恰相反,这条路是透过不断的刺激,如唱歌、身体动作、跳舞、呼喊和不

断的赞美等,令情绪激宕,愈激宕情绪便越强烈,到一个地步令整个人完全投入这种激

宕的情绪中。初时只是坐着唱诗,继而站立起来,跟着举起手,逐渐投入到跳出分析自

己的保衔心态(defensemechanism),愈唱愈投入,到完全浑然忘我的境界。在这一刹

那,已经不再计较别人的评价,也不介意在灵恩运动聚会中别人的目光,所以没有恐惧

,整个人可以完全投入。这种经历是透过感情的激宕而来,这与天主教的路很不相同。

天主教的路愈来愈静,与神联合;而灵恩运动却愈来愈吵,整个人融化在神的爱当中。

所以两者的高峰经验虽然很类似,但所走的路却不一样。

b.探索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天主教强调在独处中向内在生命的探索;灵恩运动则强调在群体敬拜中向外显的表达方

式。这有两个对比;第一是独处对比群体;第二是向内在生命的探索对比外显的表达方

式。天主教的经验是单独而私隐的,所以走向独处的路;但是灵恩运动的起始多数在群

体聚会当中,无论是敬拜聚会,或是医治聚会,总之是一群人走在一起,经验是透过群

体的敬拜经验而来。所以构成两幅不同的图书:一幅是天主教的在斗室中的幽会;另一

幅是灵恩运动的举手唱诗的情景。天主教向内心探索;而灵恩运动的经验是外显的,如

说方言、医治、按手祈祷,在众人面前有表现等,称为『经验的高峰』。

c.需要的时间不同

天主教的工夫是透过点滴的操练累积而来,需要用很长的时间,一点一滴的、漫漫的、

渐渐的而来。要学习默想和安静,没有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不会有进步。学安静的功夫

,要透过许多时日,许多的教导提点,慢慢才会心境安静,听见神的声音,才会感受到

与神关系的亲切。除去内心的杂念,最快也要一至两个星期才会稍为有一点成果。这是

一点一滴累积所得,是高度意志的训练再加上心灵的倒空。反之,灵恩经验则不同,是

即时见效的,只要肯开放,愿意即时投入他们的唱诗,大概十分钟便马上可以进入境界。

我在l980年到l984年在英国念书的时候,曾参加一间受灵恩运动影响的圣公会教会聚会

,名叫『福音派的圣公会』(EvangelicalAnglicanChurch),那位牧师名叫Michel

Green,他本身不是有灵恩的背景,但是他的太太是灵恩派的,有说方言、说预言和医病。1980年,我第一次带同太太和女儿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念书,当时人生路不熟。在未上

飞机之前,我的女儿便已经患上感冒,肚子不舒服。在飞机的航程中,她一直发热。到

了英国,我没有相熟的朋友接机,连药房也不知在哪里,天寒地冻,我在伦敦的街上到

处跑,后来有一位朋友招呼我们在他的家住下,但是,由于他本身也很贫穷,只住在很

狭小的地牢,我们一家三口相继病倒,他不能照顾我们,于是我们便乘坐火车前往牛津。事先我巳拜托朋友替我找到一所小房间居住,岂料朋友失信,幸而我临时找到另-处地

方居住,那里甚为肮脏,到处都是蟑螂,我们一家三口挤在同一张床,身边的太太和女

儿的病仍未痊愈,不断地咳嗽。那时我躺在床上,不禁问神:『为什么要来?不如归去

吧!我在香港有好的职业,到这儿干什么呢?何必带同家人来受苦呢?』这就是我在牛津

第一日的经历。那天是早期六,翌日星期日我就去买药,岂料药房在早期日休息。我骑

着脚踏车去到靠近市中心的学院附近尝试买药,刚巧牛津大学对面的教堂钟声响起来,

有很多人前来参加崇拜,于是我也去参加崇拜。末开始崇拜之前,当会众唱诗歌『当转

眼仰望耶稣』时,我方才发现原来他们都是抬起头来仰望耶稣的。当时我想到自己来到

英国之后,心情很是沉重,不单没有仰望耶稣,甚至咒诅自己的决定,这时我的心情已

经开始激宕起来。接着是一支小乐队演奏『他是神』,会众即时举起双手,唱至『万膝

当跪拜』这一句时,许多人也跪下来,他们按着歌词来做动作。唱第二次时,我也不期

然地跟着歌词做动作。突然在一刹那间,所有的冤屈、对神的埋怨、对自己抉择的咒诅

尽都消失,心中只有一个意念:『在神的爱中,万膝和天下也当跪拜在神的面前,任何

病痛都可以被医冶,没有人生的难处不能渡过?』突然之间,所有问题皆烟消云散,整

个生命骤然改变,再没有想起刚才的愁苦了。所以灵恩运动自有其魅力,有时一生的问

题只需几分钟便可以化解。这便是灵恩运动的好处。

2.与基督教(东正教)的灵修学比较

(1)经历神的权能(Power)

a.相同

神的大能是两个灵修学的重点,灵恩运动最核心的经验不能离开权能(Power),所谓权

能医治(Powerhealing)、权能布道(Powerevangelism)、灵力对峙(Power

encounter)等都强调权能。另一方面,基督教也有强调权能(Power),彼此都是强调

神绝对的能力。

b.相异

基督教强调神绝对的能力和权威的时候,相应显出人的无能和不配;而灵恩运动却好象

母亲将生命能力注给我们,我们是她所怀的胎,与她的生命彼此相连。因此,在灵恩运

动中,神是大能的,但他会透过人的身体而显出他的能力,所以人能藉着圣灵而直接经

历这种莫大的能力。能力成为人的经历,使人感觉有份于神的大能,是透过『自己』去

经验神的大能,如医好病人、讲方言和在布道中赶鬼等。这都是透过超自然的经验表达

出来,与父亲的形象很不相同,这是母亲生命和能力的赋予者的经验。神的大能成为我

们的经验,我们经验到神的大能,不是经验到自己的不配。这是灵恩运动的第二个特色。

(2)属灵的争战感

基督教与灵恩运动的属灵经历都很强调属灵的争战感,很重视灵界的争战。基督徒一生

都要打属灵的仗。基督教的重点在于撒但会不断攻击我们,然而,撒但的攻击正如在《

天路历程》中,主要是透过信仰的错误、生活的压力和和道德的败坏来引诱信徒。这是

理和道德行为上的攻击,而不是在自然环境上的攻击,也不是超自然的攻击。所以属灵

的战争是撒但透过行为和信仰的把持来与我们战争。

灵恩运动的属灵战争就是撒但透过超自然的方式来挑战信徒;信徒亦透过超自然的方式

与他对抗,最典型的方式就是赶鬼。撒但以邪灵的方式出现,会进入人的体内直接向信

徒发出挑战;信徒需要奉耶稣的名把他驱赶,而他也未必立即离开,所以需要与他持续

争战。属灵的战争有很强烈的超自然感,因此在灵恩运动的属灵战争经验中,是一种直

接的超自然经验。而在基督教的属灵战争,可以说是信徒行为被引诱犯罪和信仰错误的

挑战。这两种挑战都是来自撒但,但是在于不同层次的形式。虽然两者的挑战都是来自

撒但,灵恩运动采用较为强调肉博的对抗方法。

灵恩运动的特色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中都可见到,但却与两者不尽相同,所以天主教中有

灵恩运动,基督教中也有灵恩运动,因为两者都有共通点。另一方面,天主教和基督教

都有人排斥灵恩运动,因为两者又不尽相同。基督教强调神的大能,但不会认为信徒也

有大能。强调神的大能应该觉得自己的不配,因此认为灵恩运动强调人也有大能,是非

常危险的。

不同,因而更觉得灵恩运动的危险,所以更要排斥它,以致灵恩运动的宗教地位较为敏

感。

3.重视形躯生命的经验

灵恩运动重视内在生命与身体的同在和合一。母亲的形象就是连结着形躯身体的具体表

达。灵恩运动的具体表达很有特色,如果天主教强调用心和情,基督教强调用脑和理的

话;则灵恩运动就是强调身体:崇拜是透过身体的动作,医治是透过按手的身体直接接

触。有一位姊妹本身并不是灵恩派,她带领一群信徒去中国大陆传福音,很具体地经验

到赶鬼和身体的关系。若不是她亲自的经历,从她自己的口中说出来,又有其他在场的

弟兄姊妹作见证的话,我也不能置信。她去到中国大陆某个家庭,向那家庭的主妇传福

音,并不知道这位主妇以往十分迷信,甚至契了很多邪灵,当这位主妇表示有意信主时

,在她里面的鬼便想走出来,那位主妇立刻变声,辱骂传福音的姊妹。这姊妹从未经历

过这种现象,只有硬着头皮,抓着那位主妇的手,奉耶稣的名赶鬼。那位主妇大喊大叫

,连声音也变了。纠缠了很久,双方都筋疲力竭,最后那个鬼透过那位主妇的口说他想

从那主妇的身上出来,要求那位姊妹放手,因为那位姊妹紧握着那位主妇的手,他就走

不出来。那位姊妹于是放开手,鬼便立刻走出来了。那位主妇的家人目睹这情况,便即

时表示要信主。

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没有强调身体,只强调心和脑,但是灵恩运动却强调身体。他们认为

圣灵的工作是透过身躯来彰显,例如按手抹油,以及在崇拜时举手和拍手。这都是灵恩

运动中很重要的内涵。

4.总结:灵恩运动最主要的两种经验

灵恩运动属灵经验的特质主要集中在两种强烈的经验,每一种属灵运动的体验都是结合

在两个很强烈的经验中。有时这两种经验合并为一种,但有时又会分开。

(1)经历神的同在(presenceofGod)

第一种是经历神的同在,就是透过敬拜、感情激宕中产生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这是一

种神的同在,不可言传纯感性的境界。

(2)经历神的能力

第二种是经历神的能力,就是信徒亲身体验超自然的能力。有时信徒也不相信自己会讲

方言、医病和赶鬼。当他亲身体验到超自然的能力以后,会惊讶神的能力而引发出强烈

的感受。因此,灵恩运动是建立在两种非常炽热而强烈的经验中,那不是普通的经验,

而是一种很独特的经验。不论是讲方言、医病或赶鬼,都可说是高峰的经验。

灵恩运动的特色是短暂而强烈的经验,抓住信仰的核心。教会的生活就是环绕着这两种

生活。他们的崇拜不能不是这样,否则就会变成普通的教会。若说天主教的经验是攀登

迦密山与主联合的经验;基督教的经验可说是不断加深悔改,接受神恩典,感觉自己无

能的经验;灵恩运动就是在这两种高峰炽热中经历神的同在,以及在经历神的能力的经

验当中维系着他们的属灵生命。

第九章灵恩运动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一、强处

1.灵性复兴、与神联合的捷径

灵恩运动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受人的欢迎,是由于它提供快速的捷径。它透过感性的敬

拜经验去体验圣灵超自然震撼的能力。许多信主十多年仍不求甚解的弟兄姊妹,只是每

年一次、或每逢特别节日才上教堂,但是一旦去过这些众会,不足一个星期,生命便有

很大的改变,竟然隔天便上礼拜堂一次,人生方向也开始改变。这种聚会可以在半小时

内给予信徒数十年来也得不着的经历。由于有完全浑然忘我情感投入的高峰经验,再加

上经历神超自然能力的经验,就成为很强而有力的经验。结果使信徒将神重新放回生命

的核心。因此,神变得更加真实、更加接近,对他来说显得更加重要而成为他生命的核

心。因此,灵恩运动可以带来很快的灵性复兴。

2.全人投入、具感性内涵的敬拜更新

近数百年的敬拜慢慢走向形式化,而灵恩运动的敬拜却成为很清新的空气,将全人投入

和感性两样已经失落的艺术放回敬拜中。其实,敬拜应该是全人投入,全心全意地爱主。敬拜不是用脑袋去听道、去听说教,而是一种情的投入。传统的敬拜模式是用脑的敬

拜,信徒的身体不会动,在唱诗时并不投入,甚至不知自己在唱什么。全人投入就是透

过身体动作的配合,如举手、向上仰望、脆拜等,令整个人完全浑然忘我。相对于灵恩

派的崇拜,传统的敬拜模式却缺乏这个内涵。

3.对灵界的真实和能力的深刻体验

纵然我们批评灵恩运动走向极端,但是灵恩运动对圣灵的敏锐及真实感却无人能及。其

实,每个基督徒都应该熟悉圣灵,三位一体中,我们应该最熟悉圣灵,因为耶稣升天之

前,他曾提过会差派圣灵代替他在地上的工作,让圣灵不断的在我们心中作我们的保惠

师(councilor)。保罗在罗马书第八章也提到随从肉体和随从圣灵,随从肉体和随从

圣灵两者平衡,不是随从肉体,便是随从圣灵。平衡的对比表示如果肉体对我们来说是

真实的话,圣灵也是一样的真实。但是,反观今日大多数的基督徒只有经历肉体的真实

,却经历不到圣灵的真实。肉体的引诱象磁石般吸引着信徒,但信徒却没有经历圣灵同

样大的力量,当然这并不是保罗在罗马书中所提出的观点。保罗提出最后靠着圣灵治死

肉体的恶行,圣灵的力量比肉体的更大。我们从圣经中认识这真理,但是却没有经历过。灵恩派信徒对圣灵敏锐的体验比我们深刻,随口可以说出很多的经历。当然也有很多

不是灵恩派的人也有圣灵的经历,只不过不是超自然的经验,但是一般基督徒实在不能

与他们相比。他们所经历到的邪灵或圣灵均比我们所经历的真实。我们在思想上相信有

邪灵,在神学上也相信有邪灵,但却没有经历过。灵恩派的权能医治不单医治内心,也

医治身体。当我们的身体患病,我们会去找医生;心灵有毛病时会去找辅导员,心灵严

重时则找精神学家。在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寻找圣灵的帮助,只相信神

会透过医生或心理学家来帮助我们。我们会祈祷,但并不真实相信圣灵会在这时候帮助

我们。

二、弱点

1.属灵『捷径』的危机

灵恩运动的好处是捷径,但是捷径也是它的危机。我对属灵成长是否有捷径有所保留。

灵恩运动建立在神的同在和神的能力两种炽热的经验上,但是,信徒的属灵生命在一生

之中会经历起伏,有部分在山顶,而大部分在平原或深谷。先谈平原问题,信徒会有一

种错觉,以为有了高峰经验以后便会一直停留在高峰的经验,没想到有一天会掉落平原。一个人的高峰经验不等于他属灵的成长。因为一个人属灵的成长等于身体里面慢慢的

变化。例如一个人服食了兴奋剂,在比赛中跑到第一名,会产生一种幻觉,以为自己很

了得。但是,突然有了高峰经验,并不等于生命有完全彻底的成熟,也不是可以恒常保

持这种高峰的状态。他的意志并没有增加,与以前一样,仍有犯罪的可能。他上了高峰

之后,却忘记自己还有平原,以为整个人的属灵质素已经成长,满脑子充满着高峰的经

验,人似乎很属灵,但生命却没有改变。有一个真实的事例,某人替人按手医病、行神

迹,但他本人还有毒瘾未清。他一边替人医病,一边吸食毒品。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生

命,可解释美国灵恩电视布道家会犯下惊人罪行——**、勒索——的原因。他们在电视布

道时声泪俱下,说方言,赞美主,真是令人不寒而栗。他们不一定是虚伪,而是他在那

一刹以为自己的灵性很高,却忽略了自己仍要返回平原,到他返回平原之后,生命并没

有改变。因此,有特殊高峰的经验,并不等于生命已有改变。若不彻底多下工夫,慢慢

地将自己的意志坚强起来,聆听神的声音,培养安静的心境的话,与神的关系始终是跳

跃的关系,并不真实。

2.能力的诱惑

『能力』可以充满魅力,也可以带来危险。能力永远都会带来危机,有很大的引诱。能

力的危机就是当人上到高峰时经历到能力,能力就会慢慢成为主角。人很自然会向往『

神的能力』多于『神自己』的主权。信徒既经验过神的能力,慢慢会觉得神的超自然能

力极具震憾性,因而想再经验,于是便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这种经验。到这个时候,神本

身对信徒来说已变得不再重要。以哲学角度来看,这时信徒不是与神的爱交流(I-thou),而是追求一种无意识的能力(I-it)。当我信主两年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我自己

在家中祈祷,祈祷至最甜蜜的时候,电话突然响起来,我觉得电话声打扰了我和神亲密

的交通。我不想接听,于是心中涌起一阵冲动,命令电话声停止,电话声真的马上停止。这种经验令自己很得意,突然觉得自己所信的神很真实。一星期后,我又在家中祈祷

,电话又在我祈祷的时候响起来,但是这次我再三命令电话声停止都无效,当时我那种

挫败感很强。这时,我已迫使自己走向一条窄路——需要的是神的能力,而不是神自己。

其实,神自己有主权,我们只是他的仆人,他有权决定是否赋予我们能力。他要电话停

,电话就停;他不要电话停,电话就不会停。神是否赋予超自然的能力,由神自己决定

,因为他才是主宰。但是,当我们经验过能力之后,便很容易被能力吸引而忘记神。有

些教会训练信徒说方言,声言可在两个月毕业,实在不可思议,因为圣灵不是我们所能

控制。神才是主,我们不是主,神有权赋予或不赋予我们能力。倘若我们强迫自己说方

言,强行要练习到可以说方言,那就不是神所赋予的方言了。如果我们强行要能力,在

神以外,还有很多来源可以赋予我们能力,例如撒但,它会按我们所求的给予我们能力

,到时我们所得到的能力就不是从神而来。因此,灵恩运动会转向邪灵的危机正在于此。虽然不是全部的灵恩派都是这样,但是能力的引诱很大,当信徒失足时便会去到另外

的能力,到时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当人不能接受自己无能,不知道神才是主时,就不能

忍受能力的诱惑。基督教知道人的无能和不配,这是灵恩运动所缺乏的。

3.过分膨胀圣灵能力的教义

(1)对组织、客观教义的不耐烦

灵恩运动对圣灵的敏锐是它们的长处;但是过分强调圣灵教义到失去平衡的地步,就是

它们危险的地方。教义最重要的是令我们得到信仰的平衡,灵恩运动的魅力就是因为它

过分膨胀一个教义。历代以来,那些小群教会或激进运动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过分膨胀

一个教义,膨胀地方教会,膨胀团契生活,过分膨胀灵的能力,控诉主流教会不冷不熟

的情况。但这也是它的危险,那膨胀的教义能在一时间吸引信徒,但不平衡的教义会产

生很多后遗症。例如灵恩运动强调灵的释放自由,就会倾向对教会的组织、程序、客观

教义不耐烦,以致不能在平衡、平淡的经历中重新开始。

(2)权威领导

要维系一间教会决不能没有组织,愈是以为自己没有组织的教会,愈是人治的教会,领

袖就是它们的组织。不论是领袖或是会众都面对着危机:领袖面对着能力引诱的危机,

不能在众人面前失败,于是千方百计也要强求能力;会众靠一个人来维系信仰时,会用

自己的经验认同领袖的经历,当领袖失败时,教会便会相应崩溃。若果另外一位领袖的

经验与自己的经验不同时,教会也会**。因此,这些教会的结果往往变成**,对立

和斗争,使我们更加伤心。这都是灵恩教会所带来危险的情况。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第三部分忘忧主怀中——母亲形象的灵修操练 第七章灵恩运动灵修学传统背景 一、历史传统及主要流派 1.强调『圣灵恩赐』的教会和运动 (1)第二世纪中叶至第三世纪初的孟他奴主义(Montanism) 孟他奴主义大约持续了半个世纪,影响着初期欧洲一带的教会。孟他奴主义的重要人物 孟他奴(Montanus)(第二世纪),其生平已无从稽考,只知他大约是第二世纪中叶时期 的人。他提出虽然圣经时代已经结束,但圣灵的恩赐和神迹并没有结束,于是产生出相 当接近今天的灵恩运动。后来着名的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160-220)也曾参于过 这运动。当时重点的体验包括圣灵行神迹的恩赐、说预言和方言。孟他奴及他的跟随者 承认全部圣经都是神的话语,绝对坚守圣经,甚至按字面地遵守。很多时灵恩运动都有 这倾向。另一方面,他们又强调圣灵行神迹的恩赐,他们不单着重行神迹,也着重说预 言。他们分辨一个人是否能成为教会领袖,就是看他能否靠圣灵的恩赐说预言。预言的 内容大部分集中在耶稣基督快要降临,建立新的耶路撒冷这异象而言。孟他奴主义又相
信先有方言然后才有预言。孟他奴主义当时在教会中引起不少争论,跟随者众,但后来 受到的排斥也不少。到公元230年,他们终于被大公教会定为异端,被驱逐离开教会,从 此就结束了孟他奴主义。 中世纪至宗教改革期间,没有特别灵恩运动的教会,只有零星的灵恩经验,没有发展成 有规模的灵恩运动。十六世纪改教运动时,以马丁路德在德国改教,以及加尔文和慈运 理在瑞士改教为主。改教运动兴起时,很多人都相继摆脱天主教教义,独立成为新教。 在这过程中,除了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带领的之外,也有很多独立人士带领改教。有些 改教人十相当激进,称为激进改教运动(RadicalReformation)。他们没有特别的系统 ,较为着名的有重洗派(Anabaptism),这个派别在仪式上强调重洗。在重洗派中,又 有几个不同的派系,当中有些相当激烈,强调灵的释放,强调在聚会时没有形式,又强 调完全按照圣经所教导初期教会的生活模式。当中亦不乏少部分强调超自然工作、神迹 、以及圣灵的大能如火一样的人,这是激进改教运动中少类的情况。但这类教派也许是 因为跟
随的人不多,或是被主流教会或天主教以军事武力所**而很快复归平静。 (2)二十世纪初的『五旬节』运动(ClassicalPentecostalism) 真正的灵恩运动出现于二十世纪,造成一个又—个的浪潮,分别称为第一波、第二波和 第三波。第一波和第二波都是起自二十世纪初期。二十世纪初首先有五旬节运动(Class icalPentecostalism),主要人物有: a.柏咸(CharlesParham,1873-1929) 他于一九零零年在美国建立了一间伯特利圣经学院(BethelBibleCollege)。他教授 学生时强调圣灵的工作,要求学生及随员接受『灵洗』,意即一个人单单经历重生是不 足够的,根据使徒行传还要按手,接受圣灵的充满,于是有说方言的经历,这些属灵的 经历是必须要经历过的,称为第二次祝福(SecondBlessing)。第一次祝福是重生; 更重要的是第二次祝福,藉着按手被圣灵充满。除了灵冼之外,还要有表现,讲方言就 是核心的表现。所有人都要懂得讲方言,不会讲方言的人纵然不至于被视为未信,也会 被视
为次一等的基督徒。方言以外,还有医病、赶鬼和激进的敬拜。因此,受到当时很 多教会的排斥。 b.西摩(WilliamSeymour,1870-1923) 第二代的领导人是黑人西摩,他按照柏咸的观点,去到洛杉矶发展,在亚苏撒街(Azusa Street)建立了教会,很多人得到复兴,在这里聚会。既引起很多人反对,但也有很多 人赞成。当时吸引了很多属于大宗派的人加入他们,因而和主流教会产生很大的冲突, 不被一般的主流教派容纳。后来,他们便慢慢地复归于平静。现在的五旬节会都是在那 个时候开始,不过现在的五旬节会虽然仍有讲方言,但已没有当年炽热的做法。 (3)六十年代的『灵恩运动』(CharismaticMovement) 第二波是六十年代的『灵恩运动』,亦称之为『新五旬节运动』(Neo—Pentecostalism),重要人物是班纳德(DennisBennett)。他是一有领导力和能言善辩的人。他在195 9至1960年之间在加洲的圣马可建立了一间圣马可长老会堂(St.Mark-sEpiscopal Church)。当时他只是一位
普通的牧师,但慢慢地他经历了灵恩,开始讲属灵的恩赐, 跟着教会中有七十多人不约而同地经验到讲方言、讲预言的属灵恩赐。其中有些人出乎 意料之外地突然有这种恩赐,他们都十分惊奇,于是产生很大的震撼力,这经验和整个 运动发展的热潮可在他的经典着作《早晨九点钟》(NineO-clockinthemorning)中 看到。他的另—本着作《圣灵与你》(TheHolySpiritandyou)有系统地讨论灵恩 运动的问题,如医治、方言、预言、神迹、死人复活和祷告等灵恩运动经常遇到的问题 ,都有详细而具体的描述。他们不单影响了美国,而且由于交通发达,很快便传入亚洲 ,更影响至第三世界,成为非洲、亚洲和南美洲很多国家教会的动力。第三世界教会的 复兴,都是透过灵恩运动影响带来的结果。灵恩运动也影响到校园,跟着的余波就是耶 稣运动(JesusMovement),在美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们强调圣灵的神迹、方言。 他们和之前的灵恩运动不同之处,是他们没有抢羊自行建守教会,而是鼓励有灵恩经验 的人留在自己的教会中,在所属的教会做更新的工作,所以没
有战斗性,给人更加好感。例如在英国,他们强调留在圣公会中,如DavidBoson有这个背景,但是一生也保留 圣公会的会籍,同时牧养圣公会的教会,但是却用灵恩的敬拜方式和经验来使教会弟兄 姊妹的生命火热起来。 (4)八十年代至今的『圣灵第三波』(TheThirdWave) 第三波始于八十年代,核心人物包括温约翰(JohnWimber)、彼德华特(Peter Wagner)和韦约翰(JohnWhite)。这三位人士很有关系。第三波的核心起始点在加利 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最初的起始点,其实不是福乐神学院(FullerSeminary),而是 温约翰。温约翰本身是贵格会(Cracker)一间教会的牧师。在他的见证作品中,提到他 在1977第一次经历被圣灵充满。按照他自己的看法,他在没有预料的情况下,神带他一 步步经历到圣灵充满。他被圣灵充满后发觉整个教会的弟兄姊妹每一个均与以前不同, 充满生气。此后,聚会人数不断增加。到1982年,教会正式改名为葡萄园基督徒团契(V ineyardChristianFellowship)。匍萄园运
动就是在这里开始,这是第一步。第二步 当然涉及到在洛杉矶的福乐神学院,这是一所世界宣教学院(SchoolofWorld Mission),由华特(PeterWagner)担任院长。他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宣教士,着有《圣 灵第三波》(TheThirdWaveofTheHolySpirit)。学院在1982年开展了『神迹奇事 与教会增长』(MC510)的课程,内容是讨论历代教会增长与超自然的神迹奇事之间的关 系。他看出二者很有关系,每逢教会增长快的时候,都是来自很多神迹奇事,或是带来 很多神迹奇事,是圣灵的工作。在这课程中,最重要的是他邀请了温约翰参于教授。更 重要的不是他教授这个课程,而是在课程完结后的实习时间,实习神迹奇事的经验。在 这时候就开始了医治,圣灵恩赐的工作就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他们首先是用知识的言 语,看到在他们当中有某人的心灵或身体某部分有病痛,于是向当中的人求证。病人走 出来之后,便为他们按手祈祷,跟着便会有神迹的医治,见证了神迹奇事。来自世界各 地参加的同学都深受感染,认为神迹奇事不单在言语上或是书本的讨论
,而是可以在每 天经历得到,于是深深影响到他们日后在教会里的事奉,带来第三波的浪潮。第三波不 单停留在美国,更是横扫全球,香港在90年代也受到影响。 第三波的重点体验主要有三方面: a.权能医治(Powerhealing)——透过祈祷医病,例如凭神迹医治长短脚、绝症和关 节炎等不同疾病。 b.权能布道(Powerevangelism)——透过神迹奇事将人带向福音,在传福音的过程中 连带着神迹奇事,彰显神的权能,特别是超自然能力的现象,例如用赶鬼或超自然的力 量令人抑服,然后使人归信基督。 c.敬拜更新——温约翰在这方面的功劳很大,因为他本身是一位作曲家,有音乐天份, 写作了不少诗歌。他许多普遍受人欢迎的诗歌均是在这时写成。透过音乐和在崇拜里的 释放、动作和身体的投入,产生出敬拜更新的热诚。2.祈祷医病 在历史中,以圣灵恩赐为主调的就是上述所提的几个运动。除此以外,个别信徒或小群 体透过祈祷医病、赶鬼、超自然灵界斗争,行神迹等情况,从初期教会至现在都有零零 星星地出现。至18至19世纪的大复兴运动,在美国
和英国各处都经常出现赶鬼、医病和 神迹等事。另一方面,宣教士的经验特别多,他们去到蛮方或落后的部族宣教,他们所 行的神迹奇事特别多。本来没有灵恩经验的宣教士,去到那里之后也自然有这些恩赐。 曾有一位从来没有灵恩经验的宣教士,去到菲律宾很落后的部族传福音。有一天,有些 族人带来一头死了的牛来求医治,表示他们没有牛就不能耕田,生活十分困苦。他看见 全村的人都来了,此时宣教士受到很大的考验。他若拒绝族人,以后便再难向族人传福 音,他突然充满了信心,就按手祈祷使牛复活。他说完这番话之后,内心十分颤抖,但 是在形势所迫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地求神医好那头牛。他从未有追求过灵恩经验,但 在有需要的形势下,神便赐给他。不过这次之后,他就再没有经历类似的经验。从教会 历史的角度来看,零星的医病、赶鬼、神迹奇事在教会历史上几乎没有中断过。教会历 史上的伟人如宣道会创办入宣信博士、浸信会的司布真、甚至马丁路德也曾有祈祷医病 、行神迹等经验,我们不能否认其真实性。 二、当代的重要代表 灵恩运动有几个大时期的表现,然而,当代的代表人物
包括温约翰(JohnWimber)、彼 得华特(PeterWagner)和韦约翰(JohnWhite)等,他们的事迹已在前文陈述,在此 不再重复。当然现今在英国、欧亚也有其代表人物,但是也不赘述了。 第八章灵恩运动属灵体验的重点 一、母亲的形象 从属灵经历的角度来看灵恩运动,要用密切的关系来表达神与人关系的形象,较为贴切 的可以用母亲形象去表达,意即在感受上神是他的母亲(Godasmother)。在圣经中, 不是没有母亲的形象,尤其是以赛亚书多次提到神好象母亲般乳养以色列人。在历代的 灵修学中,也有将神作为母亲,14世纪英国的诺立赤(JulianOfNorwich,1342—1413)在《神圣之爱的启示》(RevelationsofDivineLove)一书中有数章也曾讨论到耶 稣好象我们的母亲一样。母亲的形象在基督教传统是有的,不过并不明显,以这角度去 了解灵恩运动较为可以表达出它的特色:母亲兼有夫妻与父亲两者之间的特色。母亲的 角色属于高一辈,她拥有的比我们多。我们面对她时是用一个向上的心境,但与父亲不 同,父
亲代表超越的、有距离的、争战的形象;母亲的形象却代表感性的一面,所以有 夫妇之间感情的—面,但又和父亲一样,属于高一辈,与我们有上下之间的关系。因此 ,面对母亲的形象时会有很特别的心境,当我们想起母亲时,总会觉得她可以亲近,又 可以倚靠。可以亲近是因为她是母亲,可以扑在她的怀中,小孩子遇到不安的事情,就 会扑在她的胸怀,这是她可以亲近的一面。同时,她又有可以倚靠的一面,小孩于在母 亲的怀中会有—种安全感,纵然有天大的事情也不足惧怕。母亲和父亲一样高高在上, 但又有亲切的、感性的接触,这是一个奇妙的结合。灵恩运动取材了天主教和基督教灵 修学中一部分作为它们的特色。好的方面,它们汲取了两者之长处;坏的方面,它与两 者都不同,因而受到两者的排斥。倘若它汲取不到两者之长处,而只得两者的缺点,那 就更坏了。因此,灵恩运动最受争议,它可以最好,也可以最坏,问题在于它取材了什 么。它抽取天主教和基督教两者的属灵经历,但不完全等于它们。母亲不可以等于父亲 ,不可以代替父亲;母亲也不可以代替妻子或丈夫的亲切。所以母亲有很独特的角色。
想起母亲时便会想起这种心境。小孩子扑在母亲的怀中时,可以尽情的得着释放。这种 情的释放,是我们想起母亲时很强烈的感觉。在灵恩运动中,我们可以找到这种感觉, 特别是在它们的敬拜中。在敬拜时,诗歌的敬拜令我们差不多可以完全释放自己,仿如 在母亲的怀中可以尽情的哭、尽情的笑。在天主教的灵修学或在更正教的灵修学都没有 这种属灵经验。天主教是感性,但不象灵恩运动猛烈的哭、笑、叫喊、唱歌、跳舞。更 正教并不喜欢这样,因为这些不是父亲形象,也不是真理形象,而过于感性。 母亲形象与灵恩运动互相契合之处在于当我们想起母亲时,便想起生命的来源。怀孕是 作为母亲的典型现象。怀孕就是将一个生命赋予另—个生命。儿女与母亲的关系由胎儿 开始,母亲把自己的生命直接注入儿女的生命当中。母亲的生命力等于儿女的生命力, 所以儿女可以分尝和经验到母亲的生命力。父亲的生命力却成为—个保护者,产生儿女 对他的敬畏,是有距离的;母亲的生命力却成为儿女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是可以经验的。基督教的灵修学与灵恩运动不同,两者均强调神的大能,不过基督教的灵修学在强调 神的大
能之时,又显出人之不配和无能;灵恩运动则强调自己所经历神之大能在自己身 上分尝(share)出来,于是能够医治别人。父亲的伟大显得我们的渺小,产生敬畏;母 亲的伟大让我们分尝她生命的力量,所以生命『能力』的感觉很强。母亲是能力和生命 的赋予者,这是灵恩运动经验中重要的内涵。 最后,从人类学、心理学来看,母亲的象征经常都连结着大地,被称为『大地之母』( MotherOfearth);而父亲的形象则令人想起天空。母亲的生育与大地孕育万物息息相 关,所以当我们想起母亲时,不单只感觉亲近,而且有种形躯的感觉,是连结着形躯生 命(embodiment),是属于地上的,是属于有机、有形的身躯。有人说这是来自人类的 回忆,因为生命最初是透过吃母乳开始。母亲的奶是生命的起始点,我们与母亲的关系 是肌肤贴近(bodvattachment),所以身体的形躯性很强;父亲则看顾我们,为我们寻 找食物。但是母亲却拥抱着孩子,孩子从小到大都与母亲有身体的接触,所以想起母亲 时便自然会想起具体身躯的意义。具体的身体接触在灵恩运动中是相当重要的经验。灵
恩运动是所有不同的传统的灵恩经历中最强调身体。天主教强调情;基督教强调理;灵 恩运动则强调身体。在灵恩运动的崇拜中,身体的动作最多。圣灵要彰显能力时,全部 都有动作(action)的出现,例如按手、抹油全部皆有动作。在灵恩运动中,比其他一 切的传统更强凋身体。所以想起灵恩运动的时候,如果用母亲的形象去想象便会更加容 易明白。其实,灵恩运动深的经验是向往与母亲的经验的意向。有一首歌名叫Youare myhidingplace,当我们在崇拜的过程中唱“Youaremyhidingplace”的时候,我 们可以想象自己躺在母亲的怀抱中,将一切的忧虑、重担、委屈尽情地向她伸诉,然后 她拥抱自己的时候,会经历到安全感和生命的释放。歌词中提到“youfeelmyheart withsongofdeliverancewheneverlamafraid”,即是当我恐惧时,母亲是我的避 难所,我躲在她里面时就有很强的安全感。歌词又提到“youalwaysfillmyheart” ,那是很感性的。这与父亲不同,父亲是“youarefigh
ting”,为我们争战,**撒 但;但母亲给予我们的是“songofdeliverance”,在安全感中得着极大的释放。歌词 跟着说“Iwilltrustinyou,Iwilltrustinyou,lettheweaksaylam strong",软弱的变为刚强。在释放中我是软弱的,但是因为在母亲的怀中时,母亲的生 命注入我的生命,我就由软弱变为刚强。“InthestrengthofmyLord”,我之所以 成为刚强,乃是因为我在他的能力中。这是引自诗篇,将它谱成诗歌,成为灵恩运动中 受到大部分人接受的诗歌之一,听的时候不期然有躺在母亲怀里的心境,这心境是安全 感、释放、重新得力,生命的注入再燃点起来。这都是灵恩运动中最有标志的感觉。 温伟耀:追求属灵的得与失——评基督教灵修学四大传统的优点与危机(三) 二、灵恩运动的分析 母亲兼有父亲与夫妻这两种关系的特色,从这角度了解,灵恩运动也兼有罗马天主教的 灵修学和基督教更正教的灵修学两者之间某些特质,但又不是完全相同。 1.与罗马天主教灵修学比较 (1)
相同 两者皆重视追寻纯感性,忘我境界的高峰经验。灵恩运动在崇拜中浑然忘我的高峰经验 是透过身体和音乐对神发出的赞美,然后向人见证,是释放的经验,达到完全浑然忘我 的境界。在脑中纯直觉地享受与神同在,已不再理会所唱诗歌的内容,因为那种纯直觉 享受已超越文字的重要性。那种仿如躺在母亲怀里的平安、无忧无虑、忘我的感觉,是 纯感性的感觉,不能用理性分析,也无须用语言表达,这与天主教属灵婚姻中与耶稣基督 的完全默契相当接近。 (2)相异 a.达至经验的途径不同 在上图中,从正常状态(上方)要达到高峰经验(下方),即是从普通的生活到达高峰 的经验,研究的学者指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但结果都可以到达同一目的。其中一 条称为『激情之路』(increasingarousal);另一条称为『凝聚之路』(decreasing arousal)。即是说一条路是愈来愈激动我们的情绪,另一条路则愈来愈减低我们的情绪。两条路是向着一百八十度的反方向走,但很奇怪,两条路上到尽头时会相连,就是产 生浑然忘我的境界。天主教所走的路以凝聚之路去
了解;而灵恩运动之路可说是激情之 路。 天主教之路是透过安静,然后集中、专注,让内心的杂念慢慢消逝,完全再无任何事情 干扰,心灵完全安静,是在完全清醒但不受干扰的内心状态,在这状态中慢慢进人与神 联合的境界,所以称为『凝聚之路』,将一切刺激逐渐收缩到完全消灭,然后专注于-个 对象,到最后连对象也被取消,将自己完全投入与神联合的经历当中。这是天主教一般 所走的路。所以天主**的灵修学者都喜欢退修独处(Solitude)、宁静(Silence)、 与世无争。 灵恩运动则恰恰相反,这条路是透过不断的刺激,如唱歌、身体动作、跳舞、呼喊和不 断的赞美等,令情绪激宕,愈激宕情绪便越强烈,到一个地步令整个人完全投入这种激 宕的情绪中。初时只是坐着唱诗,继而站立起来,跟着举起手,逐渐投入到跳出分析自 己的保衔心态(defensemechanism),愈唱愈投入,到完全浑然忘我的境界。在这一刹 那,已经不再计较别人的评价,也不介意在灵恩运动聚会中别人的目光,所以没有恐惧 ,整个人可以完全投入。这种经历是透过感情的激宕而来,这与
天主教的路很不相同。 天主教的路愈来愈静,与神联合;而灵恩运动却愈来愈吵,整个人融化在神的爱当中。 所以两者的高峰经验虽然很类似,但所走的路却不一样。 b.探索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天主教强调在独处中向内在生命的探索;灵恩运动则强调在群体敬拜中向外显的表达方 式。这有两个对比;第一是独处对比群体;第二是向内在生命的探索对比外显的表达方 式。天主教的经验是单独而私隐的,所以走向独处的路;但是灵恩运动的起始多数在群 体聚会当中,无论是敬拜聚会,或是医治聚会,总之是一群人走在一起,经验是透过群 体的敬拜经验而来。所以构成两幅不同的图书:一幅是天主教的在斗室中的幽会;另一 幅是灵恩运动的举手唱诗的情景。天主教向内心探索;而灵恩运动的经验是外显的,如 说方言、医治、按手祈祷,在众人面前有表现等,称为『经验的高峰』。 c.需要的时间不同 天主教的工夫是透过点滴的操练累积而来,需要用很长的时间,一点一滴的、漫漫的、 渐渐的而来。要学习默想和安静,没有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不会有进步。学安静的功夫 ,要透过许多时日,许多的教导
提点,慢慢才会心境安静,听见神的声音,才会感受到 与神关系的亲切。除去内心的杂念,最快也要一至两个星期才会稍为有一点成果。这是 一点一滴累积所得,是高度意志的训练再加上心灵的倒空。反之,灵恩经验则不同,是 即时见效的,只要肯开放,愿意即时投入他们的唱诗,大概十分钟便马上可以进入境界。 我在l980年到l984年在英国念书的时候,曾参加一间受灵恩运动影响的圣公会教会聚会 ,名叫『福音派的圣公会』(EvangelicalAnglicanChurch),那位牧师名叫Michel Green,他本身不是有灵恩的背景,但是他的太太是灵恩派的,有说方言、说预言和医病。1980年,我第一次带同太太和女儿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念书,当时人生路不熟。在未上 飞机之前,我的女儿便已经患上感冒,肚子不舒服。在飞机的航程中,她一直发热。到 了英国,我没有相熟的朋友接机,连药房也不知在哪里,天寒地冻,我在伦敦的街上到 处跑,后来有一位朋友招呼我们在他的家住下,但是,由于他本身也很贫穷,只住在很 狭小的地牢,我们一家三口相继病倒,他不能照顾我们,于是我们便乘坐
火车前往牛津。事先我巳拜托朋友替我找到一所小房间居住,岂料朋友失信,幸而我临时找到另-处地 方居住,那里甚为肮脏,到处都是蟑螂,我们一家三口挤在同一张床,身边的太太和女 儿的病仍未痊愈,不断地咳嗽。那时我躺在床上,不禁问神:『为什么要来?不如归去 吧!我在香港有好的职业,到这儿干什么呢?何必带同家人来受苦呢?』这就是我在牛津 第一日的经历。那天是早期六,翌日星期日我就去买药,岂料药房在早期日休息。我骑 着脚踏车去到靠近市中心的学院附近尝试买药,刚巧牛津大学对面的教堂钟声响起来, 有很多人前来参加崇拜,于是我也去参加崇拜。末开始崇拜之前,当会众唱诗歌『当转 眼仰望耶稣』时,我方才发现原来他们都是抬起头来仰望耶稣的。当时我想到自己来到 英国之后,心情很是沉重,不单没有仰望耶稣,甚至咒诅自己的决定,这时我的心情已 经开始激宕起来。接着是一支小乐队演奏『他是神』,会众即时举起双手,唱至『万膝 当跪拜』这一句时,许多人也跪下来,他们按着歌词来做动作。唱第二次时,我也不期 然地跟着歌词做动作。突然在一刹那间,所有的冤屈、对神的埋怨、
对自己抉择的咒诅 尽都消失,心中只有一个意念:『在神的爱中,万膝和天下也当跪拜在神的面前,任何 病痛都可以被医冶,没有人生的难处不能渡过?』突然之间,所有问题皆烟消云散,整 个生命骤然改变,再没有想起刚才的愁苦了。所以灵恩运动自有其魅力,有时一生的问 题只需几分钟便可以化解。这便是灵恩运动的好处。 2.与基督教(东正教)的灵修学比较 (1)经历神的权能(Power) a.相同 神的大能是两个灵修学的重点,灵恩运动最核心的经验不能离开权能(Power),所谓权 能医治(Powerhealing)、权能布道(Powerevangelism)、灵力对峙(Power encounter)等都强调权能。另一方面,基督教也有强调权能(Power),彼此都是强调 神绝对的能力。 b.相异 基督教强调神绝对的能力和权威的时候,相应显出人的无能和不配;而灵恩运动却好象 母亲将生命能力注给我们,我们是她所怀的胎,与她的生命彼此相连。因此,在灵恩运 动中,神是大能的,但他会透过人的身体而显出他的能力,所以人能藉着圣灵而
直接经 历这种莫大的能力。能力成为人的经历,使人感觉有份于神的大能,是透过『自己』去 经验神的大能,如医好病人、讲方言和在布道中赶鬼等。这都是透过超自然的经验表达 出来,与父亲的形象很不相同,这是母亲生命和能力的赋予者的经验。神的大能成为我 们的经验,我们经验到神的大能,不是经验到自己的不配。这是灵恩运动的第二个特色。 (2)属灵的争战感 基督教与灵恩运动的属灵经历都很强调属灵的争战感,很重视灵界的争战。基督徒一生 都要打属灵的仗。基督教的重点在于撒但会不断攻击我们,然而,撒但的攻击正如在《 天路历程》中,主要是透过信仰的错误、生活的压力和和道德的败坏来引诱信徒。这是 理和道德行为上的攻击,而不是在自然环境上的攻击,也不是超自然的攻击。所以属灵 的战争是撒但透过行为和信仰的把持来与我们战争。 灵恩运动的属灵战争就是撒但透过超自然的方式来挑战信徒;信徒亦透过超自然的方式 与他对抗,最典型的方式就是赶鬼。撒但以邪灵的方式出现,会进入人的体内直接向信 徒发出挑战;信徒需要奉耶稣的名把他驱赶,而他也未必立即离开,所以
需要与他持续 争战。属灵的战争有很强烈的超自然感,因此在灵恩运动的属灵战争经验中,是一种直 接的超自然经验。而在基督教的属灵战争,可以说是信徒行为被引诱犯罪和信仰错误的 挑战。这两种挑战都是来自撒但,但是在于不同层次的形式。虽然两者的挑战都是来自 撒但,灵恩运动采用较为强调肉博的对抗方法。 灵恩运动的特色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中都可见到,但却与两者不尽相同,所以天主教中有 灵恩运动,基督教中也有灵恩运动,因为两者都有共通点。另一方面,天主教和基督教 都有人排斥灵恩运动,因为两者又不尽相同。基督教强调神的大能,但不会认为信徒也 有大能。强调神的大能应该觉得自己的不配,因此认为灵恩运动强调人也有大能,是非 常危险的。 不同,因而更觉得灵恩运动的危险,所以更要排斥它,以致灵恩运动的宗教地位较为敏 感。 3.重视形躯生命的经验 灵恩运动重视内在生命与身体的同在和合一。母亲的形象就是连结着形躯身体的具体表 达。灵恩运动的具体表达很有特色,如果天主教强调用心和情,基督教强调用脑和理的 话;则灵恩运动就是强调身体:崇
拜是透过身体的动作,医治是透过按手的身体直接接 触。有一位姊妹本身并不是灵恩派,她带领一群信徒去中国大陆传福音,很具体地经验 到赶鬼和身体的关系。若不是她亲自的经历,从她自己的口中说出来,又有其他在场的 弟兄姊妹作见证的话,我也不能置信。她去到中国大陆某个家庭,向那家庭的主妇传福 音,并不知道这位主妇以往十分迷信,甚至契了很多邪灵,当这位主妇表示有意信主时 ,在她里面的鬼便想走出来,那位主妇立刻变声,辱骂传福音的姊妹。这姊妹从未经历 过这种现象,只有硬着头皮,抓着那位主妇的手,奉耶稣的名赶鬼。那位主妇大喊大叫 ,连声音也变了。纠缠了很久,双方都筋疲力竭,最后那个鬼透过那位主妇的口说他想 从那主妇的身上出来,要求那位姊妹放手,因为那位姊妹紧握着那位主妇的手,他就走 不出来。那位姊妹于是放开手,鬼便立刻走出来了。那位主妇的家人目睹这情况,便即 时表示要信主。 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没有强调身体,只强调心和脑,但是灵恩运动却强调身体。他们认为 圣灵的工作是透过身躯来彰显,例如按手抹油,以及在崇拜时举手和拍手。这都是灵恩
运动中很重要的内涵。 4.总结:灵恩运动最主要的两种经验 灵恩运动属灵经验的特质主要集中在两种强烈的经验,每一种属灵运动的体验都是结合 在两个很强烈的经验中。有时这两种经验合并为一种,但有时又会分开。 (1)经历神的同在(presenceofGod) 第一种是经历神的同在,就是透过敬拜、感情激宕中产生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这是一 种神的同在,不可言传纯感性的境界。 (2)经历神的能力 第二种是经历神的能力,就是信徒亲身体验超自然的能力。有时信徒也不相信自己会讲 方言、医病和赶鬼。当他亲身体验到超自然的能力以后,会惊讶神的能力而引发出强烈 的感受。因此,灵恩运动是建立在两种非常炽热而强烈的经验中,那不是普通的经验, 而是一种很独特的经验。不论是讲方言、医病或赶鬼,都可说是高峰的经验。 灵恩运动的特色是短暂而强烈的经验,抓住信仰的核心。教会的生活就是环绕着这两种 生活。他们的崇拜不能不是这样,否则就会变成普通的教会。若说天主教的经验是攀登 迦密山与主联合的经验;基督教的经验可说是不断加深悔改,接受神恩典,感觉
自己无 能的经验;灵恩运动就是在这两种高峰炽热中经历神的同在,以及在经历神的能力的经 验当中维系着他们的属灵生命。 第九章灵恩运动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一、强处 1.灵性复兴、与神联合的捷径 灵恩运动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受人的欢迎,是由于它提供快速的捷径。它透过感性的敬 拜经验去体验圣灵超自然震撼的能力。许多信主十多年仍不求甚解的弟兄姊妹,只是每 年一次、或每逢特别节日才上教堂,但是一旦去过这些众会,不足一个星期,生命便有 很大的改变,竟然隔天便上礼拜堂一次,人生方向也开始改变。这种聚会可以在半小时 内给予信徒数十年来也得不着的经历。由于有完全浑然忘我情感投入的高峰经验,再加 上经历神超自然能力的经验,就成为很强而有力的经验。结果使信徒将神重新放回生命 的核心。因此,神变得更加真实、更加接近,对他来说显得更加重要而成为他生命的核 心。因此,灵恩运动可以带来很快的灵性复兴。 2.全人投入、具感性内涵的敬拜更新 近数百年的敬拜慢慢走向形式化,而灵恩运动的敬拜却成为很清新的空气,将全人投入 和感性两样
已经失落的艺术放回敬拜中。其实,敬拜应该是全人投入,全心全意地爱主。敬拜不是用脑袋去听道、去听说教,而是一种情的投入。传统的敬拜模式是用脑的敬 拜,信徒的身体不会动,在唱诗时并不投入,甚至不知自己在唱什么。全人投入就是透 过身体动作的配合,如举手、向上仰望、脆拜等,令整个人完全浑然忘我。相对于灵恩 派的崇拜,传统的敬拜模式却缺乏这个内涵。 3.对灵界的真实和能力的深刻体验 纵然我们批评灵恩运动走向极端,但是灵恩运动对圣灵的敏锐及真实感却无人能及。其 实,每个基督徒都应该熟悉圣灵,三位一体中,我们应该最熟悉圣灵,因为耶稣升天之 前,他曾提过会差派圣灵代替他在地上的工作,让圣灵不断的在我们心中作我们的保惠 师(councilor)。保罗在罗马书第八章也提到随从肉体和随从圣灵,随从肉体和随从 圣灵两者平衡,不是随从肉体,便是随从圣灵。平衡的对比表示如果肉体对我们来说是 真实的话,圣灵也是一样的真实。但是,反观今日大多数的基督徒只有经历肉体的真实 ,却经历不到圣灵的真实。肉体的引诱象磁石般吸引着信徒,但信徒却没有经历圣灵同
样大的力量,当然这并不是保罗在罗马书中所提出的观点。保罗提出最后靠着圣灵治死 肉体的恶行,圣灵的力量比肉体的更大。我们从圣经中认识这真理,但是却没有经历过。灵恩派信徒对圣灵敏锐的体验比我们深刻,随口可以说出很多的经历。当然也有很多 不是灵恩派的人也有圣灵的经历,只不过不是超自然的经验,但是一般基督徒实在不能 与他们相比。他们所经历到的邪灵或圣灵均比我们所经历的真实。我们在思想上相信有 邪灵,在神学上也相信有邪灵,但却没有经历过。灵恩派的权能医治不单医治内心,也 医治身体。当我们的身体患病,我们会去找医生;心灵有毛病时会去找辅导员,心灵严 重时则找精神学家。在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寻找圣灵的帮助,只相信神 会透过医生或心理学家来帮助我们。我们会祈祷,但并不真实相信圣灵会在这时候帮助 我们。 二、弱点 1.属灵『捷径』的危机 灵恩运动的好处是捷径,但是捷径也是它的危机。我对属灵成长是否有捷径有所保留。 灵恩运动建立在神的同在和神的能力两种炽热的经验上,但是,信徒的属灵生命在一生 之中会经历起伏,有部分
在山顶,而大部分在平原或深谷。先谈平原问题,信徒会有一 种错觉,以为有了高峰经验以后便会一直停留在高峰的经验,没想到有一天会掉落平原。一个人的高峰经验不等于他属灵的成长。因为一个人属灵的成长等于身体里面慢慢的 变化。例如一个人服食了兴奋剂,在比赛中跑到第一名,会产生一种幻觉,以为自己很 了得。但是,突然有了高峰经验,并不等于生命有完全彻底的成熟,也不是可以恒常保 持这种高峰的状态。他的意志并没有增加,与以前一样,仍有犯罪的可能。他上了高峰 之后,却忘记自己还有平原,以为整个人的属灵质素已经成长,满脑子充满着高峰的经 验,人似乎很属灵,但生命却没有改变。有一个真实的事例,某人替人按手医病、行神 迹,但他本人还有毒瘾未清。他一边替人医病,一边吸食毒品。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生 命,可解释美国灵恩电视布道家会犯下惊人罪行——**、勒索——的原因。他们在电视布 道时声泪俱下,说方言,赞美主,真是令人不寒而栗。他们不一定是虚伪,而是他在那 一刹以为自己的灵性很高,却忽略了自己仍要返回平原,到他返回平原之后,生命并没 有改变。因此,有特
殊高峰的经验,并不等于生命已有改变。若不彻底多下工夫,慢慢 地将自己的意志坚强起来,聆听神的声音,培养安静的心境的话,与神的关系始终是跳 跃的关系,并不真实。 2.能力的诱惑 『能力』可以充满魅力,也可以带来危险。能力永远都会带来危机,有很大的引诱。能 力的危机就是当人上到高峰时经历到能力,能力就会慢慢成为主角。人很自然会向往『 神的能力』多于『神自己』的主权。信徒既经验过神的能力,慢慢会觉得神的超自然能 力极具震憾性,因而想再经验,于是便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这种经验。到这个时候,神本 身对信徒来说已变得不再重要。以哲学角度来看,这时信徒不是与神的爱交流(I-thou),而是追求一种无意识的能力(I-it)。当我信主两年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我自己 在家中祈祷,祈祷至最甜蜜的时候,电话突然响起来,我觉得电话声打扰了我和神亲密 的交通。我不想接听,于是心中涌起一阵冲动,命令电话声停止,电话声真的马上停止。这种经验令自己很得意,突然觉得自己所信的神很真实。一星期后,我又在家中祈祷 ,电话又在我祈祷的时候响起来,但是这次我再三命令电
话声停止都无效,当时我那种 挫败感很强。这时,我已迫使自己走向一条窄路——需要的是神的能力,而不是神自己。 其实,神自己有主权,我们只是他的仆人,他有权决定是否赋予我们能力。他要电话停 ,电话就停;他不要电话停,电话就不会停。神是否赋予超自然的能力,由神自己决定 ,因为他才是主宰。但是,当我们经验过能力之后,便很容易被能力吸引而忘记神。有 些教会训练信徒说方言,声言可在两个月毕业,实在不可思议,因为圣灵不是我们所能 控制。神才是主,我们不是主,神有权赋予或不赋予我们能力。倘若我们强迫自己说方 言,强行要练习到可以说方言,那就不是神所赋予的方言了。如果我们强行要能力,在 神以外,还有很多来源可以赋予我们能力,例如撒但,它会按我们所求的给予我们能力 ,到时我们所得到的能力就不是从神而来。因此,灵恩运动会转向邪灵的危机正在于此。虽然不是全部的灵恩派都是这样,但是能力的引诱很大,当信徒失足时便会去到另外 的能力,到时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当人不能接受自己无能,不知道神才是主时,就不能 忍受能力的诱惑。基督教知道人的无能和不配,这是灵
恩运动所缺乏的。 3.过分膨胀圣灵能力的教义 (1)对组织、客观教义的不耐烦 灵恩运动对圣灵的敏锐是它们的长处;但是过分强调圣灵教义到失去平衡的地步,就是 它们危险的地方。教义最重要的是令我们得到信仰的平衡,灵恩运动的魅力就是因为它 过分膨胀一个教义。历代以来,那些小群教会或激进运动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过分膨胀 一个教义,膨胀地方教会,膨胀团契生活,过分膨胀灵的能力,控诉主流教会不冷不熟 的情况。但这也是它的危险,那膨胀的教义能在一时间吸引信徒,但不平衡的教义会产 生很多后遗症。例如灵恩运动强调灵的释放自由,就会倾向对教会的组织、程序、客观 教义不耐烦,以致不能在平衡、平淡的经历中重新开始。 (2)权威领导 要维系一间教会决不能没有组织,愈是以为自己没有组织的教会,愈是人治的教会,领 袖就是它们的组织。不论是领袖或是会众都面对着危机:领袖面对着能力引诱的危机, 不能在众人面前失败,于是千方百计也要强求能力;会众靠一个人来维系信仰时,会用 自己的经验认同领袖的经历,当领袖失败时,教会便会相应崩溃。若果另外一
位领袖的 经验与自己的经验不同时,教会也会**。因此,这些教会的结果往往变成**,对立 和斗争,使我们更加伤心。这都是灵恩教会所带来危险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