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三节 希伯来书的信息:凭信走天路

新约神学浅介 by 陈济民

要了解希伯来书的信息,我们必须先了解它的特性、对象和目的。根据作者在来十三22自己所说的话,这封书信主要是一些「劝勉的话」,全书结构上的特点也是在每段讲述之后,加上劝勉的话(二1至4,三12至四1,四11至16,六1至12,十19至39,十二1至13)。那么,作者劝勉的对象是谁呢?虽然我们很难确定他们是否罗马人,13我们却可从书信中看到他们的身份与处境:这些人是「有信心的人」(来十39),他们为神的名「显出爱心,伺候圣徒」(六10),曾「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十32)甚至家业被人抢去(十34),在接到希伯来书信时他们似乎又再次面临试探,虽然「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十二4),而作者最关心的,便是他们不会在这种情形之下倒退,整封信重复劝告的话便是:「当越发郑重所

听见的道理,恐怕我们随流失去」(二1),「当持定所承认的道」(四14),「应当离开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六1)等等。

〖一、未见的天境与可怕的神〗

希伯来书著者的劝告,主要是基于两个经常出现的主题。第一个最明显的主题,便是希伯来书作者所极力强调的一个不是肉眼可见的未来世界。在作者眼中,现有的世界是短暂的,终有一天会被废去(一10至12,十二27),世人最大的问题便是「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九27),而且也「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二15)。但神为人所预备的,却是要人做他的儿子,叫万物都服在他下面,进荣耀里去(二6至10),这是「天上的家乡」(十一16),「天上的耶路撒冷」(十二22)。信徒也都听见了这天上的呼召(三1)。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详细说明这天家的情况,他特别强调的是这家在旧约中已经明显地应许,而且也是旧约的信徒所向往的目的地。首先,他指出神在旧约中已经应许了一种「安息」,这安息不是安息日,也不是指以色列人进迦南这件事,而是「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上帝的子民存留」(四1至11)。在希伯来书十一章,他特别以亚伯拉罕和列祖为例,说他们在迦南地寄居,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十一14至15)在整卷书信中,作者又用相当多的篇幅(第七至十章)14做比较,从旧约的祭祀制度看到这天上的景象:从麦基洗德祭司的职份和应许(创十四17至24;诗一一0),我们可看到新约另一位属天的祭司;而旧约人手所造的圣殿不过是天上真圣所的影像(九24),整个祭祀制度也是「将来美事的影儿,不是本体的真像」(十1)。作者形容这天上的影像时,说它与旧约事物比较之下,显出有「更尊贵的名」(一4),「更美的指望」(七19),「更美之约」(七22),「更美的祭司职位」(八6),「更美的祭物」(九23),「更美长存的家业」(十34,十一16),「更美的复活」(十一35),「更美的事」(十一40),「更美的血」(十二24)。「天上」是一个极吸引人的境界!

第二个基础主题是神的严厉。这主题在希伯来书中虽然没有详细讨论,但却经常出现。他说:「我们的上帝乃是烈火。」(十二29)「落在永生上帝的手里,真是可怕。」(十31)「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九27)在审判之时,会有「烧灭众敌人的烈火」(十27)。

在希伯来书中,作者最少三次将新约时代与旧约时代作对比,但每一次作者都指出新约的恩典并不废弃神的严厉,反而增加人的责任。

首先,对信息的传递人而言,新旧约的信息都是出于神,但旧约的信息是「藉众先知」(一1)「天使」(二2)传的,新约是藉着神的儿子传的,又经神亲自证实(一2,二3至4);但正因如此,「我们当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那藉天使所传的话,既是确实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该受的报应,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二2至3)

跟着,作者在书中详细讲论基督所完成的赎罪祭是超越旧约祭司所作的,但这种现象也正构成新约时代的人的责任:「人干犯摩西的律法,凭两三个见证人,尚且不得怜悯而死,何况人践踏上帝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你们想,他要受的刑罚该怎样加重呢?」(十28至29)同样地,当作者将新旧约敬拜的地点作对比时,他指出旧约时代神在西乃山的显现是「极其可怕」的(十二21),但新约时代的信徒虽是到天上的城邑敬拜,神的威严和权能也比旧约更甚,「当时他的声音震动了地;但如今他应许说:再一次我不单要震动地,还要震动天……。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因此,「那些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尚且不能逃罪,何况我们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呢?」(十二25)在这情形下,希伯来书作者指出有些人是「罪不可赦」的——「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惟有战惧等候审判和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十26至27)15

〖二、永远的救赎与恒忍的信心〗

在希伯来书著者的眼中,与天上的境界有密切关系的人物无疑是耶稣基督。他使世人能以亲近那可怕的永生神而且获得更美的天上事物。论及耶稣基督的名称,作者曾称他为「主」(二3),16表示他也与早期教会承受同样的信仰。但他最独特的称呼是称呼他为「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儿子」(四14),这二个名称主要所要表达的是指出耶稣是「创始者和成终者」(十二2)。17

希伯来书的作者描述耶稣基督的身份时,一开始便指出他是「儿子」,这儿子不但远超古时的众先知,也高过天使(一4至14);神籍着他创造世界,他是「上帝荣耀的光辉,是上帝本体的真像,常用他权能托住万有」(一2至3);他先于宇宙而存在,从他身上世人可以看到神的本性。在希伯来书中,这儿子的身份也表示他「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七3),有「无穷生命的大能」(七16),使他祭司的职份成为「长久不更换」,按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18

但是希伯来书的作者所特别强调的,是耶稣基督的人性。神除了耶稣基督,还有「许多的儿子」(二10)。他在书中曾十次用「耶稣」的名字(二9,五14等),同时指出他在世时与人一样「成了血肉之体」(二14),凡事「与他的弟兄相同」(二17),也凡事受过试探(四15)且因之而受苦(二18),他曾死过(二14),并和人一样「被软弱所困」(五2);更特别的,是希伯来书作者指出:耶稣基督胜过试探与死亡,是因神听了他的「大声哀哭,流泪祷告」(五7),他「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五8)。

在基督为大祭司的身份上,希伯来书作者基本上认为他是「更美之约的中保」(七22,八6)。首先,他指出这位大祭司的代求工作超越,旧约的祭司。由于基督是神的儿子,他藉着死败坏了死亡的权势(二14),永远活着,是「圣洁,无邪恶,无**,远离罪人,高过诸天的大祭司」(七26),但另一方面,因为他与弟兄们完全相同,所以他也是「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二17),能体恤人的软弱(四15),也「能搭救被试探的人」(二18),是「永远得救的根源」(五9)。其次,希伯来书作者也指出这位中保所献的祭物成全了更美之约。在他看来,旧约的基本弱点,一方面在乎人的软弱(七18、28),另一方面也是因所献的祭物不能洗净人的良心(九9),使献祭者不敢坦然亲近神,但基督以自己的身体为祭物(九13至14、26),他的死洗净了人的良心(九14,十22),使人成圣(十10),而且叫人永远完全(十14)。

在强调基督所完成的工作之中,希伯来书作者并不忽略人的责任。最典型的话,莫如十19至22一段的话:「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上帝的家……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上帝的面前……。」希伯来书作者强调信心,并非否定耶稣基督的工作,更非认为他的工作不够完全,而是因为他的救恩已经完成。他说知道真道而没有信心的人罪不可赦,(十26至27)原因也是在此。

可是,希伯来书的作者这种严厉的话,却引起这书中最难解释的难题:「一信得救永远得救」的教训是否合乎圣经的教训?与这问题有关的经文是六4至8以及十26至31。这二段经文有各种不同的解释:(1)所谈的不是得救的问题,而是得赏赐的问题;(2)这些是假设性的讲法,而不是真正会发生的事;(3)所谈的是真正失去救恩的可能性;(4)所说的是:一个人会体会基督徒的生活,甚至享受其中的好处,而没有真正成为神的儿子;(5)所讲的是礼仪问题,而不是救恩。这些解释,除了第一种说法较缺乏证据支持外,其他都有证据。从希伯来书作者的立场而言,他的读者们显然没有真正的失落(参六9,十39),但看他说话的语气,经文所警告的情形却

又不可能是纯粹假设。第三、四、五种解释,基本上都是接受「『基督徒』可能会失去救恩」的看法,它们的分别则在于第三说认为这些失去救恩的人是真正有信心的人,而第四、五两说则认为他们没有真正的信心。倘若我们根据作者本人在第三、四两章经文讨论安息的问题所用的例证,显然旧约时代在旷野倒毙的以色列人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人从埃及出来,显然有所经历,但却不得安息。从作者的立场,他们的毛病是「不信」(三12,四2),或「不信从」(三18,四11)。

那么,是否有可能这些人开始时相信,而后来不信呢?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显然不是在这点上。他真正关心的,是救恩和信心的特质。在他看来,由于耶稣基督的工作,掌死权的魔鬼已被击败,人的罪已得洗净,「永远赎罪的事」(九12)已经完成,通天之路已打开(九24)。但是另一方面,作者也明显指出神还没有将万有放在人的脚下(二6至8),甚至还没有放在耶稣基督的脚下(十13),基督徒有软弱、试探,必须等候基督第二次降临才得「救恩」(九28),因此,作者在十一章指出信心的特性便是仰望将来的应许、那未见的家乡(十一1、6),而开始踏上「寄居的旅程。与信心一同出现的字眼,是「应许」(十一13),「恒心忍耐」(十一27)「盼望」(三6,六11、18,七19,十23),有信心的人是得着应许,是灵魂得救的人(十36至39)。因此,当希伯来书作者同时强调耶稣基督完成的救赎与恒忍的信心时,他并没有否定其中任何一面的真理,而是认为这二面的真理是相辅相成的。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要了解希伯来书的信息,我们必须先了解它的特性、对象和目的。根据作者在来十三22自己所说的话,这封书信主要是一些「劝勉的话」,全书结构上的特点也是在每段讲述之后,加上劝勉的话(二1至4,三12至四1,四11至16,六1至12,十19至39,十二1至13)。那么,作者劝勉的对象是谁呢?虽然我们很难确定他们是否罗马人,13我们却可从书信中看到他们的身份与处境:这些人是「有信心的人」(来十39),他们为神的名「显出爱心,伺候圣徒」(六10),曾「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十32)甚至家业被人抢去(十34),在接到希伯来书信时他们似乎又再次面临试探,虽然「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十二4),而作者最关心的,便是他们不会在这种情形之下倒退,整封信重复劝告的话便是:「当越发郑重所 听见的道理,恐怕我们随流失去」(二1),「当持定所承认的道」(四14),「应当离开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六1)等等。 〖一、未见的天境与可怕的神〗 希伯来书著者的劝告,主要是基于两个经常出现的主题。第一个最明显的主题,便是希伯来书作者所极力强调的一个不是肉眼可见的未来世界。在作者眼中,现有的世界是短暂的,终
有一天会被废去(一10至12,十二27),世人最大的问题便是「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九27),而且也「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二15)。但神为人所预备的,却是要人做他的儿子,叫万物都服在他下面,进荣耀里去(二6至10),这是「天上的家乡」(十一16),「天上的耶路撒冷」(十二22)。信徒也都听见了这天上的呼召(三1)。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详细说明这天家的情况,他特别强调的是这家在旧约中已经明显地应许,而且也是旧约的信徒所向往的目的地。首先,他指出神在旧约中已经应许了一种「安息」,这安息不是安息日,也不是指以色列人进迦南这件事,而是「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上帝的子民存留」(四1至11)。在希伯来书十一章,他特别以亚伯拉罕和列祖为例,说他们在迦南地寄居,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十一14至15)在整卷书信中,作者又用相当多的篇幅(第七至十章)14做比较,从旧约的祭祀制度看到这天上的景象:从麦基洗德祭司的职份和应许(创十四17至24;诗一一0),我们可看到新约另一位属天的祭司;而旧约人手所造的圣殿不
过是天上真圣所的影像(九24),整个祭祀制度也是「将来美事的影儿,不是本体的真像」(十1)。作者形容这天上的影像时,说它与旧约事物比较之下,显出有「更尊贵的名」(一4),「更美的指望」(七19),「更美之约」(七22),「更美的祭司职位」(八6),「更美的祭物」(九23),「更美长存的家业」(十34,十一16),「更美的复活」(十一35),「更美的事」(十一40),「更美的血」(十二24)。「天上」是一个极吸引人的境界! 第二个基础主题是神的严厉。这主题在希伯来书中虽然没有详细讨论,但却经常出现。他说:「我们的上帝乃是烈火。」(十二29)「落在永生上帝的手里,真是可怕。」(十31)「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九27)在审判之时,会有「烧灭众敌人的烈火」(十27)。 在希伯来书中,作者最少三次将新约时代与旧约时代作对比,但每一次作者都指出新约的恩典并不废弃神的严厉,反而增加人的责任。 首先,对信息的传递人而言,新旧约的信息都是出于神,但旧约的信息是「藉众先知」(一1)「天使」(二2)传的,新约是藉着神的儿子传的,又经神亲自证实(一2,二3至4);但正因如此,「我们当越
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那藉天使所传的话,既是确实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该受的报应,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二2至3) 跟着,作者在书中详细讲论基督所完成的赎罪祭是超越旧约祭司所作的,但这种现象也正构成新约时代的人的责任:「人干犯摩西的律法,凭两三个见证人,尚且不得怜悯而死,何况人践踏上帝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你们想,他要受的刑罚该怎样加重呢?」(十28至29)同样地,当作者将新旧约敬拜的地点作对比时,他指出旧约时代神在西乃山的显现是「极其可怕」的(十二21),但新约时代的信徒虽是到天上的城邑敬拜,神的威严和权能也比旧约更甚,「当时他的声音震动了地;但如今他应许说:再一次我不单要震动地,还要震动天……。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因此,「那些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尚且不能逃罪,何况我们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呢?」(十二25)在这情形下,希伯来书作者指出有些人是「罪不可赦」的——「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惟有战惧等候审判和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十26至27)15 〖二、永远的救赎与恒忍的信心〗 在希伯来书著
者的眼中,与天上的境界有密切关系的人物无疑是耶稣基督。他使世人能以亲近那可怕的永生神而且获得更美的天上事物。论及耶稣基督的名称,作者曾称他为「主」(二3),16表示他也与早期教会承受同样的信仰。但他最独特的称呼是称呼他为「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儿子」(四14),这二个名称主要所要表达的是指出耶稣是「创始者和成终者」(十二2)。17 希伯来书的作者描述耶稣基督的身份时,一开始便指出他是「儿子」,这儿子不但远超古时的众先知,也高过天使(一4至14);神籍着他创造世界,他是「上帝荣耀的光辉,是上帝本体的真像,常用他权能托住万有」(一2至3);他先于宇宙而存在,从他身上世人可以看到神的本性。在希伯来书中,这儿子的身份也表示他「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七3),有「无穷生命的大能」(七16),使他祭司的职份成为「长久不更换」,按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18 但是希伯来书的作者所特别强调的,是耶稣基督的人性。神除了耶稣基督,还有「许多的儿子」(二10)。他在书中曾十次用「耶稣」的名字(二9,五14等),同时指出他在世时与人一样「成了血肉之体」(二14),凡事「与他的弟兄相同」(二17)
,也凡事受过试探(四15)且因之而受苦(二18),他曾死过(二14),并和人一样「被软弱所困」(五2);更特别的,是希伯来书作者指出:耶稣基督胜过试探与死亡,是因神听了他的「大声哀哭,流泪祷告」(五7),他「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五8)。 在基督为大祭司的身份上,希伯来书作者基本上认为他是「更美之约的中保」(七22,八6)。首先,他指出这位大祭司的代求工作超越,旧约的祭司。由于基督是神的儿子,他藉着死败坏了死亡的权势(二14),永远活着,是「圣洁,无邪恶,无**,远离罪人,高过诸天的大祭司」(七26),但另一方面,因为他与弟兄们完全相同,所以他也是「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二17),能体恤人的软弱(四15),也「能搭救被试探的人」(二18),是「永远得救的根源」(五9)。其次,希伯来书作者也指出这位中保所献的祭物成全了更美之约。在他看来,旧约的基本弱点,一方面在乎人的软弱(七18、28),另一方面也是因所献的祭物不能洗净人的良心(九9),使献祭者不敢坦然亲近神,但基督以自己的身体为祭物(九13至14、26),他的死洗净了人的良心(九14,十22),使人成圣(十10),而
且叫人永远完全(十14)。 在强调基督所完成的工作之中,希伯来书作者并不忽略人的责任。最典型的话,莫如十19至22一段的话:「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上帝的家……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上帝的面前……。」希伯来书作者强调信心,并非否定耶稣基督的工作,更非认为他的工作不够完全,而是因为他的救恩已经完成。他说知道真道而没有信心的人罪不可赦,(十26至27)原因也是在此。 可是,希伯来书的作者这种严厉的话,却引起这书中最难解释的难题:「一信得救永远得救」的教训是否合乎圣经的教训?与这问题有关的经文是六4至8以及十26至31。这二段经文有各种不同的解释:(1)所谈的不是得救的问题,而是得赏赐的问题;(2)这些是假设性的讲法,而不是真正会发生的事;(3)所谈的是真正失去救恩的可能性;(4)所说的是:一个人会体会基督徒的生活,甚至享受其中的好处,而没有真正成为神的儿子;(5)所讲的是礼仪问题,而不是救恩。这些解释,除了第一种说法较缺乏证据支持外,其他都有证据。从希伯来书作者的立场而言,他的读者们显然没有真正的失落(参六9,十39),但看他说话的语
气,经文所警告的情形却 又不可能是纯粹假设。第三、四、五种解释,基本上都是接受「『基督徒』可能会失去救恩」的看法,它们的分别则在于第三说认为这些失去救恩的人是真正有信心的人,而第四、五两说则认为他们没有真正的信心。倘若我们根据作者本人在第三、四两章经文讨论安息的问题所用的例证,显然旧约时代在旷野倒毙的以色列人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人从埃及出来,显然有所经历,但却不得安息。从作者的立场,他们的毛病是「不信」(三12,四2),或「不信从」(三18,四11)。 那么,是否有可能这些人开始时相信,而后来不信呢?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显然不是在这点上。他真正关心的,是救恩和信心的特质。在他看来,由于耶稣基督的工作,掌死权的魔鬼已被击败,人的罪已得洗净,「永远赎罪的事」(九12)已经完成,通天之路已打开(九24)。但是另一方面,作者也明显指出神还没有将万有放在人的脚下(二6至8),甚至还没有放在耶稣基督的脚下(十13),基督徒有软弱、试探,必须等候基督第二次降临才得「救恩」(九28),因此,作者在十一章指出信心的特性便是仰望将来的应许、那未见的家乡(十一1、6),而开始踏上「寄居的旅程。与信心一同
出现的字眼,是「应许」(十一13),「恒心忍耐」(十一27)「盼望」(三6,六11、18,七19,十23),有信心的人是得着应许,是灵魂得救的人(十36至39)。因此,当希伯来书作者同时强调耶稣基督完成的救赎与恒忍的信心时,他并没有否定其中任何一面的真理,而是认为这二面的真理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