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二节 万世的战争

新约神学浅介 by 陈济民

在希腊哲学思想中,灵魂与身体成强烈的对立。在近代发现的死海古卷中,犹太人也以光明与黑暗的战争说明末世的情况。在上一节的讨论,我们也已提及耶稣说自己是天上来的,与其他「从下头来的人对立(约八23),上帝的国以征服者的身份在末世出现(启十九11至21)。在这一节,我们要讨论的,便是约翰著作中所表达的两个境界。这两个境界的思想表达出约翰著作中对宇宙与人类情景的分析,可说是他指出人类基本问题和路向的特别教训。

〖一、神国与世界〗

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耶稣基督在世时,会对彼拉多宣告说:「我已经胜了世界」(约十六33)。在书信中,约翰也劝告信徒说:「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约一二15)「世界」与神国是对立的。

要注意的是:「世界」这名词在约翰著作中亦不是专门名词,没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约翰对「世界」的看法,可以他在福音书序言中的一句话为代表:「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约一10至11)在这句话中,第一个「世界」是耶稣基督降临和生活的地方,是他所创造的地球,是他「自己的地方」;18因此,在约翰著作中,我们也看到门徒不可能「离开世界」(约十七15),而且这世界是耶稣基督与门徒的工场(约十七18)。19但是约翰福音第一章第十节中第二个「世界」,却是一个不认识基督,而且不接待他,背叛和拒绝创造

主的「世界」,是第十一节中那些不接待他的世人。20

论及这反抗神的「世界」,约翰说耶稣基督在世时,多次指出它有一位「世界的王」(约十二31,十四30,十六11),有时他称这世界的王为「恶者」(约壹五18至19,约十七15)。此外,约翰在他书信中又提及「敌基督者」:「小子们哪,如今是末时了;你们曾听见说,那敌基督的要来,现在已经有好些敌基督的出来了。」(约壹二18)原文第一个「敌基督的」是单数,但「好些敌基督的」则是复数,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好些假先知有了那敌基督的灵,所以也被称为敌基督的。21

这「世界」的国民,显然是一切生活在世上的人。耶稣在世时,曾对犹太人说:「你们是从下头来的,我是从上头来的;你们是属这世界的,我不是属这世界的。」(约八23)这些从下头来的,便是一切为妇人所生的(参约三6、12),包括那些自称有神为父,有亚伯拉罕为父的犹太人(约八39、41)。在启示录,这些人包括「地上的君王、臣宰、将军、富户、壮士和一切为奴的、自主的」(启六15,十三16、17),是「地上四方列国的人」(启廿一8),「凡住在地上,名字从创世以来,没有记录在被杀之羔羊生命册上的人」(启十二8)。

至于这世界的形像,约翰在启示录以大巴比伦城加以描述,。这个世界的首都是一个富有、强盛而奢华的地方,也同样是一个「邪淫」、反对神、杀害信徒的地方(启十七1至6,十八1至24)。换句话说,它的特征是:「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约壹二16)用约翰喜欢的另一个名词形容,这世界的特征是「黑暗,而黑暗的特点便是恶行为(约三19),是启示录所提到的「犬类、行邪术的、**的、杀人的、拜偶像的、并一切喜好说谎言编造虚谎的」(启廿二15)。这意思是说,与神为敌的「世界」之所以形成,主要不是由于一个「地方」,而是这地方上的一些人。

「世界」的反面,是「神国」。「神国」这名词在约翰福音中很少出现,其中原因之一是约翰的重点是在刻划这神国的王;不过,他却也相当清楚地表示耶稣教训的中心是神的国,所以他记载耶稣与尼哥底母谈论进神国的方法(约三1至5),而彼拉多盘问耶稣的问题也涉及神的国(约十八36)。当然,约翰著作中谈论神国最多的便是启示录。

要明白神国的特征,最好的方法也是看约翰所描述的神的首都——新耶路撒冷。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从天而降的新天新地(启廿一1至2、10)。虽然被神创造的世界因与神敌对而要成为过去,神国还是要降临在地上,是新天新地。其次,神国的来临,是「上帝的帐幕在人间」(启廿一3),是道成肉身最完满的表现。他描述的新圣城是一个立方体——长宽高都一样(启廿一16),是至圣所的象征。22第三,约翰所形容的新耶路撒冷的城门有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城墙的根基上有十二使徒的名字(启廿一12至14)。换句话说,约翰要我们注意的,是神国中的百姓,是新旧约中一切被救赎的人。23第四,当约翰描述这城的建筑及城内的情形时,新的耶路撒冷最大的特点便是它的光辉与荣耀。城「是精金的、明净的、如同玻璃」(启廿一18),城内的街道也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启廿一21),而且「城内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上帝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列国要在城的光里行走。」(启廿一23至24)世界的象征是黑暗、神国的象征则是光明,因为神是光(约一一5),耶稣基督也是世界的光(约一5,八l2,九5)。一方面,约翰以「光」表明神的荣耀(参约一14,十一40,十二41,十七24);另一方面,他也指出人在光明中行走便不至跌倒(约八12,九5,十一9,十二35至36;约一二8至11)。神国的特征不仅是它会从天降下地上,它也有浓厚的伦理含意。世界与神国的分别,主要不是地理上的分别,而是人行为的分别。

在约翰的著作中,世界与神国的对立也不是一种绝对的二元论,因为最终得胜的是神国,世界的王终会被击败、囚禁与判刑(启十九20,廿2、10)。在神国最终胜利之前,撒但也会有得胜之时(启十一7,十三7),但这种胜利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已经在天上战败,被摔到世上,作临死的挣扎(启十二7至17)。这个天上的争战所描述的,应是耶稣基督降世时所得的胜利(约十六33;参路十18)。

〖二、绝对的对立〗

约翰用以表达世界与神国对立的方法,是使用几个相对的观念:真理与谎言,生命与死亡,爱与恨。在他看来,这几个对立是绝对的,正如黑暗与光明的对照一样。人若不是在光明中走,便是在黑暗中(参约一二9),因「上帝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约壹一5)。同样,人若不属真理,便是说谎的(约八44、47)。没有生命,便是在死亡之中(参约三36)。认识上帝就当有爱心,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参约一四7至8)。

首先,让我们看谎言与真理的对立。约翰记载耶稣基督在世时对犹太人说,「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他心里没有真理,他说谎是出于自己,因他本来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约八44)敌基督的特征,也就是说谎(约壹二22)。但是,说谎的现象不仅是非信徒的特点,也会是一些自称为信徒的人的表现。世上有假先知(启廿10),「自称为使徒却不是使徒的」假使徒(启二2),以及「那撒但一会的,自称是犹太人,其实不是犹太人」的说谎者(启三9)。这些人的特征是:第一、自称为门徒,却不遵行真理(约八31);第二、在黑暗中走,却自称无罪(约壹一6、10);第三、恨弟兄(约壹四20);第四、不信耶稣是神的儿子(约壹二22)。换句话说,说谎者可以是信仰上犯了错误,也可以是言行不一致的人。

在说谎之父的反面,耶稣基督自称是「真理(约十四6),说自己传讲的是真理(约八40),而约翰也说真理是由耶稣基督而来(约一17),启示录中十四万四千跟随者共同的特征便是「在他们口中察不出谎言来」(启十四1至5)。「真理」是约翰福音重要的课题,它不但是假的反面(参约四37,六55),也是与事实相符(参约四18,十41);但更重要的,真理是神应许的实现,它的反面是不完全与暂时(参约一9,四23);24它具体的表现便是在耶稣基督身上(约十四6)。在这背景下,约翰所说的真理,不仅是信仰与理论,而是神在耶稣基督身上所表达出来的一切,包括信仰、言论与行为的结合体。有真信仰的,必应有行动,没有行动的,显出没有真信仰;从行动中可行出人的信仰,所以约翰说:「小子们哪,不要被人诱惑,行义的人才是义人,……犯罪的是属魔鬼的,……凡从上帝生的,就不犯罪,……从此就显出谁是上帝的儿女,谁是魔鬼的儿女;凡不行义的,就不属上帝。」(约壹三7至10)

其次,约翰著作中最明显的对照,便是死亡与生命的对照。在约翰著作中,世界的另一个特性,便是短暂与死亡。论及这世界,他说:「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约一二17)在启示录中,那从海中上来的兽虽拥有权柄,也不过是可以任意而行四十二个月(启十三5),巴比伦城「在一时之间,就成了荒场。」(启十八19)死亡是现实的事,以色列人的祖宗吃了吗哪还是死了(约六49),亚伯拉罕与众先知也都死了(约八52至53),耶稣所爱的拉撒路仍免不了一死(参约十一14、25),但更可悲的是世人事实上是「死人」──这是大臣之子和病了三十八年的人所显示的道理(约五25),耶稣也对犹太人说:「你们要死在罪中,你们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约八24)而「第二次的死」是最恐怖的结局,「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启廿10、14)。

在死亡的另一面,约翰指出死亡不是必然的结局,对一些人来说,「第二次的死在他们身上没有权柄」(启廿6)。当神的帐幕在人间时,「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廿一4)事实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约翰的教训中,神的国的内容便是生命。当耶稣与尼哥底母因谈论神的国时,主题与重心都是永生,进入神的国便是进入永生(约三1至36)。启示录所描述的新耶路撒冷,是以西结预言的实现(结四十七1至12),更是「乐园的复得」──有生命树可以医治一切疾病(启廿二1至4;创8至14)。要注意的是,这生命的特质并不在今世生命的复苏。在白色宝座审判之前,「死了的人」都要复活,「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启廿12至13),但「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约五29)。在约翰的著作中,肉身的「复活」并不等于有生命。真正的复活与生命是在耶稣基督里:「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十一25至26)因此,我们亦发现生命与逾越节的羔羊的主题同时出现(约六53至58,启七17,廿二1),因为耶稣的死亡引进了圣灵的工作,而圣灵是生命的源头(约十六7,七38至39,三5至6)。

最后,爱与恨是另一个绝对的对立。约翰记载耶稣最后晚餐时对门徒说:「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恨你们以先,已经恨我了。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人;只因你们不属世界,……所以世界就恨你们。」(约十五18至19)世界有爱,也有恨。这是「无故的恨」(约十五25)──不是因为耶稣的行为不好,而是因为不能接受耶稣自称为神的儿子(约五18,七19至24、30,八59,九22,十31至33)。这种仇恨所产生的现象,就是杀人(约壹三12、15)和逼迫(约十五20;启十二13)。

在恨的反面,就是约翰著名的话,说:「神就是爱。」(约壹四8、16)对于爱的含意,他又说:「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他谈论爱心时与谈论真理一样,认为有爱心的,必有行动,无爱心的便是没有真正的信仰,从爱心可看出信仰。「我们因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约壹三14)「人若说,我爱上帝,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约壹四20)「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约壹四7至8)有爱心的,便是遵守神诚命的(约壹五2至3),爱心也使信徒在审判日子坦然无惧,得以过满足喜乐的生活(约壹四17至18,一4);而且信徒在爱中的合一也像神的爱一样,成为世人知道真信仰的标志(约十七23)。谈到爱,最好的实例便是耶稣为门徒洗脚的故事(约十三)。约翰说这件事表明「耶稣既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1节)他降卑为奴仆,甚至为他们死,而彼得与门徒却只能在体会主的爱后,才配得为他舍命(36至38节,参约廿一15至17)。

〖三、黑暗的日子与光明的来临〗

在上面讨论约翰著作中的几个对比时,我们说它们是绝对的,但在实际生活上它们却有含糊性,因为所谓「信徒」也会说谎与怀恨,而且在今世也会死亡。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根据约翰的教训,神救恩的成全是有一个「时间表」的。

谈到「时间表」的问题,一般人都会立刻联想到启示录的信息,而启示录本身的解释却又是众论纷纷,不是我们在有限的篇幅中可以详细讨论的。在这里,我们将尝试根据约翰福音、书信以及启示录前三章的信息为基础,25勾划出约翰对「末世」的看法。

首先,讨论耶稣基督的身份及约翰对「真理」的看法时,我们已看到耶稣的降临是开始成全旧约的应许,天上的「实体」在世上出现;但神与人同在的主题在约翰的著作中却不仅是过去发生的事,也是一种过程。在约二18至23,我们看到耶稣基督以他的身体为殿,谈到这「殿」的拆毁与重建。约翰对这话的解释,显然是说这是指他的死与复活而言。论及生命的实现,也有类似的现象,一方面约翰记载耶稣的话,说他在世时已宣称死人得生命的事(约五25),另一方面又说他生命江河的应许要等待圣灵的降临(约七38至39)。而在启示录中,无论是神的同在或活水的江河,却又都是在新天新地的时候出现(启廿一1至5,廿二1至4)。这些看来是表面的矛盾,也出现于约十四至十六章耶稣基督的话语中。在这三章经文中,他论及再来,有时是指再来接信徒到天上的住处(约十四3),有时是指他的复活与圣灵的降临(约十四16至20)。在约翰书信中,作者也对信徒说:「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现在是上帝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约壹三2)

另一方面,在约翰著作中黑暗与光明的对照亦有同样的现象。耶稣基督在世时,他说:「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约九4至5)这黑夜来临的时候,似乎是指他替死的时刻而言。在犹大离开的一刹那,约翰说:「那时候是夜间了。」(约十三30)而他在书信却这样形容自己所处的时刻「黑夜渐渐过去,真光已经照耀。」(约壹二8)「小子们哪,如今是末时了。」(约壹二18)耶稣基督在世被人仇视杀害,门徒也同样遭到逼迫(约十五20)。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生命、真理或光暗的对照的角度来看今世的生活,我们都可看到信徒是处在一个过渡时期。启示录头三章所形容的,也正是这样的时候。它特别之处,是较仔细地讲述在神应许全部实现之前信徒受逼迫的情形,以及世界受审判和千禧年的来临。

千禧年降临的时间,是争论颇大的问题。有人认为它的来临是在主再来之后(即:主在千禧年之前再来),此派称为前千禧年派;也有人认为千禧年是在主再来之前实现(即:主在千禧年之后再临),持这一主张的人可以是后千禧年派,或无千禧年派。26笔者个人相信前千禧年派之说,因为启二十所提撒但受捆绑的事是继假基督与假先知而发生的高峰,紧接着第十九章的记载;而且千禧年之前头一次的复活者是那些为耶稣作见证而被斩的人。这事不能以约翰福音第五章二十五节所说的属灵的复活来解释。27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在希腊哲学思想中,灵魂与身体成强烈的对立。在近代发现的死海古卷中,犹太人也以光明与黑暗的战争说明末世的情况。在上一节的讨论,我们也已提及耶稣说自己是天上来的,与其他「从下头来的人对立(约八23),上帝的国以征服者的身份在末世出现(启十九11至21)。在这一节,我们要讨论的,便是约翰著作中所表达的两个境界。这两个境界的思想表达出约翰著作中对宇宙与人类情景的分析,可说是他指出人类基本问题和路向的特别教训。 〖一、神国与世界〗 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耶稣基督在世时,会对彼拉多宣告说:「我已经胜了世界」(约十六33)。在书信中,约翰也劝告信徒说:「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约一二15)「世界」与神国是对立的。 要注意的是:「世界」这名词在约翰著作中亦不是专门名词,没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约翰对「世界」的看法,可以他在福音书序言中的一句话为代表:「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约一10至11)在这句话中,第一个「世界」是耶稣基督降临和生活的地方,是他所创造的地球,是他「自己的地方」;18因此,在约翰著作中,我们也看到门徒不可能「离开世界
」(约十七15),而且这世界是耶稣基督与门徒的工场(约十七18)。19但是约翰福音第一章第十节中第二个「世界」,却是一个不认识基督,而且不接待他,背叛和拒绝创造 主的「世界」,是第十一节中那些不接待他的世人。20 论及这反抗神的「世界」,约翰说耶稣基督在世时,多次指出它有一位「世界的王」(约十二31,十四30,十六11),有时他称这世界的王为「恶者」(约壹五18至19,约十七15)。此外,约翰在他书信中又提及「敌基督者」:「小子们哪,如今是末时了;你们曾听见说,那敌基督的要来,现在已经有好些敌基督的出来了。」(约壹二18)原文第一个「敌基督的」是单数,但「好些敌基督的」则是复数,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好些假先知有了那敌基督的灵,所以也被称为敌基督的。21 这「世界」的国民,显然是一切生活在世上的人。耶稣在世时,曾对犹太人说:「你们是从下头来的,我是从上头来的;你们是属这世界的,我不是属这世界的。」(约八23)这些从下头来的,便是一切为妇人所生的(参约三6、12),包括那些自称有神为父,有亚伯拉罕为父的犹太人(约八39、41)。在启示录,这些人包括「地上的君王、臣宰、将军、富户、壮士和一
切为奴的、自主的」(启六15,十三16、17),是「地上四方列国的人」(启廿一8),「凡住在地上,名字从创世以来,没有记录在被杀之羔羊生命册上的人」(启十二8)。 至于这世界的形像,约翰在启示录以大巴比伦城加以描述,。这个世界的首都是一个富有、强盛而奢华的地方,也同样是一个「邪淫」、反对神、杀害信徒的地方(启十七1至6,十八1至24)。换句话说,它的特征是:「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约壹二16)用约翰喜欢的另一个名词形容,这世界的特征是「黑暗,而黑暗的特点便是恶行为(约三19),是启示录所提到的「犬类、行邪术的、**的、杀人的、拜偶像的、并一切喜好说谎言编造虚谎的」(启廿二15)。这意思是说,与神为敌的「世界」之所以形成,主要不是由于一个「地方」,而是这地方上的一些人。 「世界」的反面,是「神国」。「神国」这名词在约翰福音中很少出现,其中原因之一是约翰的重点是在刻划这神国的王;不过,他却也相当清楚地表示耶稣教训的中心是神的国,所以他记载耶稣与尼哥底母谈论进神国的方法(约三1至5),而彼拉多盘问耶稣的问题也涉及神的国(约十八36)。当然,约翰著作中谈论神国最多的便是启
示录。 要明白神国的特征,最好的方法也是看约翰所描述的神的首都——新耶路撒冷。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从天而降的新天新地(启廿一1至2、10)。虽然被神创造的世界因与神敌对而要成为过去,神国还是要降临在地上,是新天新地。其次,神国的来临,是「上帝的帐幕在人间」(启廿一3),是道成肉身最完满的表现。他描述的新圣城是一个立方体——长宽高都一样(启廿一16),是至圣所的象征。22第三,约翰所形容的新耶路撒冷的城门有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城墙的根基上有十二使徒的名字(启廿一12至14)。换句话说,约翰要我们注意的,是神国中的百姓,是新旧约中一切被救赎的人。23第四,当约翰描述这城的建筑及城内的情形时,新的耶路撒冷最大的特点便是它的光辉与荣耀。城「是精金的、明净的、如同玻璃」(启廿一18),城内的街道也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启廿一21),而且「城内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上帝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列国要在城的光里行走。」(启廿一23至24)世界的象征是黑暗、神国的象征则是光明,因为神是光(约一一5),耶稣基督也是世界的光(约一5,八l2,九5)。一方面,约翰以「光」表明神的荣耀(
参约一14,十一40,十二41,十七24);另一方面,他也指出人在光明中行走便不至跌倒(约八12,九5,十一9,十二35至36;约一二8至11)。神国的特征不仅是它会从天降下地上,它也有浓厚的伦理含意。世界与神国的分别,主要不是地理上的分别,而是人行为的分别。 在约翰的著作中,世界与神国的对立也不是一种绝对的二元论,因为最终得胜的是神国,世界的王终会被击败、囚禁与判刑(启十九20,廿2、10)。在神国最终胜利之前,撒但也会有得胜之时(启十一7,十三7),但这种胜利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已经在天上战败,被摔到世上,作临死的挣扎(启十二7至17)。这个天上的争战所描述的,应是耶稣基督降世时所得的胜利(约十六33;参路十18)。 〖二、绝对的对立〗 约翰用以表达世界与神国对立的方法,是使用几个相对的观念:真理与谎言,生命与死亡,爱与恨。在他看来,这几个对立是绝对的,正如黑暗与光明的对照一样。人若不是在光明中走,便是在黑暗中(参约一二9),因「上帝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约壹一5)。同样,人若不属真理,便是说谎的(约八44、47)。没有生命,便是在死亡之中(参约三36)。认识上帝就当有爱心,
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参约一四7至8)。 首先,让我们看谎言与真理的对立。约翰记载耶稣基督在世时对犹太人说,「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他心里没有真理,他说谎是出于自己,因他本来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约八44)敌基督的特征,也就是说谎(约壹二22)。但是,说谎的现象不仅是非信徒的特点,也会是一些自称为信徒的人的表现。世上有假先知(启廿10),「自称为使徒却不是使徒的」假使徒(启二2),以及「那撒但一会的,自称是犹太人,其实不是犹太人」的说谎者(启三9)。这些人的特征是:第一、自称为门徒,却不遵行真理(约八31);第二、在黑暗中走,却自称无罪(约壹一6、10);第三、恨弟兄(约壹四20);第四、不信耶稣是神的儿子(约壹二22)。换句话说,说谎者可以是信仰上犯了错误,也可以是言行不一致的人。 在说谎之父的反面,耶稣基督自称是「真理(约十四6),说自己传讲的是真理(约八40),而约翰也说真理是由耶稣基督而来(约一17),启示录中十四万四千跟随者共同的特征便是「在他们口中察不出谎言来」(启十四1至5)。「真理」是约翰福音重要的课题,它不但是假的反面(参约四37,六55),也是与
事实相符(参约四18,十41);但更重要的,真理是神应许的实现,它的反面是不完全与暂时(参约一9,四23);24它具体的表现便是在耶稣基督身上(约十四6)。在这背景下,约翰所说的真理,不仅是信仰与理论,而是神在耶稣基督身上所表达出来的一切,包括信仰、言论与行为的结合体。有真信仰的,必应有行动,没有行动的,显出没有真信仰;从行动中可行出人的信仰,所以约翰说:「小子们哪,不要被人诱惑,行义的人才是义人,……犯罪的是属魔鬼的,……凡从上帝生的,就不犯罪,……从此就显出谁是上帝的儿女,谁是魔鬼的儿女;凡不行义的,就不属上帝。」(约壹三7至10) 其次,约翰著作中最明显的对照,便是死亡与生命的对照。在约翰著作中,世界的另一个特性,便是短暂与死亡。论及这世界,他说:「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约一二17)在启示录中,那从海中上来的兽虽拥有权柄,也不过是可以任意而行四十二个月(启十三5),巴比伦城「在一时之间,就成了荒场。」(启十八19)死亡是现实的事,以色列人的祖宗吃了吗哪还是死了(约六49),亚伯拉罕与众先知也都死了(约八52至53),耶稣所爱的拉撒路仍免不了一死(参约十一14、25
),但更可悲的是世人事实上是「死人」──这是大臣之子和病了三十八年的人所显示的道理(约五25),耶稣也对犹太人说:「你们要死在罪中,你们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约八24)而「第二次的死」是最恐怖的结局,「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启廿10、14)。 在死亡的另一面,约翰指出死亡不是必然的结局,对一些人来说,「第二次的死在他们身上没有权柄」(启廿6)。当神的帐幕在人间时,「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廿一4)事实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约翰的教训中,神的国的内容便是生命。当耶稣与尼哥底母因谈论神的国时,主题与重心都是永生,进入神的国便是进入永生(约三1至36)。启示录所描述的新耶路撒冷,是以西结预言的实现(结四十七1至12),更是「乐园的复得」──有生命树可以医治一切疾病(启廿二1至4;创8至14)。要注意的是,这生命的特质并不在今世生命的复苏。在白色宝座审判之前,「死了的人」都要复活,「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启廿12至13),但「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约五29)。在约翰的著作
中,肉身的「复活」并不等于有生命。真正的复活与生命是在耶稣基督里:「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十一25至26)因此,我们亦发现生命与逾越节的羔羊的主题同时出现(约六53至58,启七17,廿二1),因为耶稣的死亡引进了圣灵的工作,而圣灵是生命的源头(约十六7,七38至39,三5至6)。 最后,爱与恨是另一个绝对的对立。约翰记载耶稣最后晚餐时对门徒说:「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恨你们以先,已经恨我了。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人;只因你们不属世界,……所以世界就恨你们。」(约十五18至19)世界有爱,也有恨。这是「无故的恨」(约十五25)──不是因为耶稣的行为不好,而是因为不能接受耶稣自称为神的儿子(约五18,七19至24、30,八59,九22,十31至33)。这种仇恨所产生的现象,就是杀人(约壹三12、15)和逼迫(约十五20;启十二13)。 在恨的反面,就是约翰著名的话,说:「神就是爱。」(约壹四8、16)对于爱的含意,他又说:「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
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他谈论爱心时与谈论真理一样,认为有爱心的,必有行动,无爱心的便是没有真正的信仰,从爱心可看出信仰。「我们因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约壹三14)「人若说,我爱上帝,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约壹四20)「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约壹四7至8)有爱心的,便是遵守神诚命的(约壹五2至3),爱心也使信徒在审判日子坦然无惧,得以过满足喜乐的生活(约壹四17至18,一4);而且信徒在爱中的合一也像神的爱一样,成为世人知道真信仰的标志(约十七23)。谈到爱,最好的实例便是耶稣为门徒洗脚的故事(约十三)。约翰说这件事表明「耶稣既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1节)他降卑为奴仆,甚至为他们死,而彼得与门徒却只能在体会主的爱后,才配得为他舍命(36至38节,参约廿一15至17)。 〖三、黑暗的日子与光明的来临〗 在上面讨论约翰著作中的几个对比时,我们说它们是绝对的,但在实际生活上它们却有含糊性,因为所谓「信徒」也会说谎与怀恨,而且在今世也会死亡。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根据约
翰的教训,神救恩的成全是有一个「时间表」的。 谈到「时间表」的问题,一般人都会立刻联想到启示录的信息,而启示录本身的解释却又是众论纷纷,不是我们在有限的篇幅中可以详细讨论的。在这里,我们将尝试根据约翰福音、书信以及启示录前三章的信息为基础,25勾划出约翰对「末世」的看法。 首先,讨论耶稣基督的身份及约翰对「真理」的看法时,我们已看到耶稣的降临是开始成全旧约的应许,天上的「实体」在世上出现;但神与人同在的主题在约翰的著作中却不仅是过去发生的事,也是一种过程。在约二18至23,我们看到耶稣基督以他的身体为殿,谈到这「殿」的拆毁与重建。约翰对这话的解释,显然是说这是指他的死与复活而言。论及生命的实现,也有类似的现象,一方面约翰记载耶稣的话,说他在世时已宣称死人得生命的事(约五25),另一方面又说他生命江河的应许要等待圣灵的降临(约七38至39)。而在启示录中,无论是神的同在或活水的江河,却又都是在新天新地的时候出现(启廿一1至5,廿二1至4)。这些看来是表面的矛盾,也出现于约十四至十六章耶稣基督的话语中。在这三章经文中,他论及再来,有时是指再来接信徒到天上的住处(约十四3),有时是指他的
复活与圣灵的降临(约十四16至20)。在约翰书信中,作者也对信徒说:「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现在是上帝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约壹三2) 另一方面,在约翰著作中黑暗与光明的对照亦有同样的现象。耶稣基督在世时,他说:「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约九4至5)这黑夜来临的时候,似乎是指他替死的时刻而言。在犹大离开的一刹那,约翰说:「那时候是夜间了。」(约十三30)而他在书信却这样形容自己所处的时刻「黑夜渐渐过去,真光已经照耀。」(约壹二8)「小子们哪,如今是末时了。」(约壹二18)耶稣基督在世被人仇视杀害,门徒也同样遭到逼迫(约十五20)。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生命、真理或光暗的对照的角度来看今世的生活,我们都可看到信徒是处在一个过渡时期。启示录头三章所形容的,也正是这样的时候。它特别之处,是较仔细地讲述在神应许全部实现之前信徒受逼迫的情形,以及世界受审判和千禧年的来临。 千禧年降临的时间,是争论颇大的问题。有人认为它的来临是在主再来之后(即:主在千禧年之前再来),此派称为前千禧年派;也有人认为千禧年是在主再来之前实
现(即:主在千禧年之后再临),持这一主张的人可以是后千禧年派,或无千禧年派。26笔者个人相信前千禧年派之说,因为启二十所提撒但受捆绑的事是继假基督与假先知而发生的高峰,紧接着第十九章的记载;而且千禧年之前头一次的复活者是那些为耶稣作见证而被斩的人。这事不能以约翰福音第五章二十五节所说的属灵的复活来解释。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