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10课 释经的步骤

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 by 黄子嘉等

圣经既然是神所默示的,它就是我们一切信仰、生活的标准。我们必须正确地明白圣经的本意,而不曲解圣经话语,否则我们就不能相信圣经真正要我们接受的真理,不能遵行圣经真正要我们遵行的。既然圣经有权威性,我们必须了解其中的真谛。因此了解圣经、解释圣经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我们误解圣经、乱解释圣经,歪曲圣经的真意,它的权威也就埋没了。释经并不是照自己的主观的意思来解释圣经,而是找出圣经的原作者,藉着圣灵的启示写给读者的真正意义。当我们释经的时候,我们必须顾及数个因素。

《约翰福音》第三章十六节:「神爱世人……」爱是寻求被爱者的好处。如果你爱你的儿子,你就会寻求他的好处。既然神爱世人,神就会寻求世人的好处。这结论很合逻辑。《歌罗西书》第一章十四节:「我们在爱子里得蒙救赎,罪过得以赦免。」罪过得以赦免,就是不被定罪。所以我们在爱子里就不被定罪。这解释也很合逻辑。《诗篇》第二十八篇七节说:「耶和华是我的盾牌。」盾牌没有意志、没有思想、不能启示,它是死的东西。我们用上面的逻辑推论:所以耶和华没有意志、没有思想、不能启示。《诗篇》第二十八篇二节:「耶和华……是我的高台。」我们用上面的逻辑推论:高台是人手所建造的,所以耶和华是人所造的。我们都反对后面这两个结论。为什么同样逻辑的推论运用在前两节圣经:《约翰福音》第三章十六节和《歌罗西书》第一章十四节就没有问题,而运用在《诗篇》第二十八篇七节和《诗篇》第二十八篇二节就发生问题呢?这是因为圣经中有各种不同的文体。我们若不辨别圣经中的各种文体,而用同一方法来释经就出问题。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要了解圣经的话语,第一步就要认清楚该段圣经的文体。圣经中最常用的文体大致可分为下列五种。

这文体的特征是以议论方式传达信息。它很注重逻辑。新约的书信和耶稣长一点的教训,与旧约的先知演讲都是这种文体的例子。议论文诉诸我们的理性(intellect)。神以这种文体,传说他的信息,其主要对象是我们的理性能力(intellectualcapacity)。因此我们研读这种文体的时候,必须要仔细留意其中逻辑的思想演进;若忽略其中一部分就会失掉整段经文的信息。

逻辑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联系。思想之间的联系都用连接词完成。因此研读议论性的文体,就不可疏忽这些连接词:如「因为」、「因此」、「所以」等。同时要抓住思想的重点演进,抓住思想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可得到整段经文的信息。

「无论是希腊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所以情愿尽我的力量,将福音也传给你们在罗马的人(原文gar,因为)。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罗一14~17)为什么「我愿意把福音传给在罗马的人」?因为「无论是希腊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十六节开头很重要的两个字:「因为」(和合本没有翻译出来)。保罗写的是:「因为我不以福音为耻」,接着他又写「因为」(和合本又没有翻译出来),为什么「我不以福音为耻」?因为「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保罗在此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以福音为耻,我们就会很自然的愿意把福音传给所有的人。为何我们不以福音为耻?因为这福音是神的大能。如果你在你自己身上体会到福音是神的大能,就会情愿尽力把福音传出去。

这里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十六节的「神的大能」和十七节的「神的义」,有密切的关联。十七节的「因为」,指出这一点。保罗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罗马书》中表达出来。很多人以为信了耶稣,罪得到赦免,被称为义,就感谢赞美主;以为这就毕业了。我们知道神的义不单使我们称义,不把我们当作罪人,更要知道神的义和神的能力是分不开的。神的义使基督徒称义,和神建立好关系,同时也成为神的大能使我们过着圣洁的生活。像这一类很重要的信息,只要我们很小心留意议论文中的连接词,便会发现到。

圣经中这种文体主要是用来述说神救恩的历史(salvationhistory)。叙述文的文体可以在圣经中的《创世纪》、《出埃及记》、四福音书等看到。在神学界里,「救恩历史」有两个不同的意思。第一个意思是「非历史性的」。不信派的神学家不信神迹。他们不信神会在历史中行神迹。所以他们说,圣经中的神迹没有发生在历史中,而只发生在救恩历史中。简单地说,他们认为发生在救恩历史中的事,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救恩历史」的第两个意思强调,神的作为,包括神迹,发生在历史中。救恩历史乃是神救世工作的历史。本文所用的就是这第两个意义。

要明白、了解一件事,我们不但要知道那件事真的发生,我们也要了解那件事的意义。一件事的意义不是外人加上去的,而是那件事发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要完整地报导一件事,就必须报导那件事发生的经过,并阐明那件事的意义。因此圣经的叙述文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报导事实,(二)阐明事实的意义。

叙述文的文体诉诸想象力(imagination)、情感(emotion)和理性(intellect)。在这种文体里有一些细节是重要的,而有些细节是次要的。我们研读这种文体的时候不必要花太多时间在次要的细节上,它们的功用是把事实的报导表达得更生动而已,我们要注意重要的细节。

圣经里以诗歌为文体写成的经卷最好的例子就是《诗歌》。诗歌有三个特征。

我们不可以按表面的字义解释像寓语。《诗篇》第二十八篇七节:「耶和华……是我的盾牌。」这是像寓语所以不可以按字面解释。否则便误解认为耶和华如盾牌,是被人造的,不能动而可以被人拿上拿下。这里盾牌是像寓语。意思是,耶和华可以保护我好像盾牌一样。诗歌里有许多像寓语,我们必须注意它像寓的含义。

诗歌经常抒发我们的情感(appealtoemotion)。但只是情感洋溢没有多大价值;如果情感与理性,以及神的话相辅相成,才是美好。由于诗歌具有这第两个特征,很多人在灵修时候喜欢读《诗篇》。读《诗篇》使我们更愿意亲近神。

平行表达法是诗歌很重要的特征之一。中文的诗是着重平仄韵的。但希伯来人的诗则不在乎平仄韵而以平行表达法为要。平行表达法其实有三四种。但比较普遍又容易看出来的平行表达法有两种。

1.

在同义平行表达法中,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意思一样,但用字不尽相同。「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诗十九1)这节经文是以同义平行表达法构成的。「诸天」与「穹苍」意义相同;「述说」与「传扬」也是同义;「神的荣耀」与「他的手段」表达同一意义。这种同义平行表达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以此为结构的经文。比方说:我们明白「诸天」、「穹苍」、与「述说」的意思,而不晓得「传扬」何解,我们可因这种平行表达法的特征,再从上下文的子句揣摩,便理解「传扬」之意。

《诗篇》以外,福音书中耶稣的讲论有很多是以诗歌为文体的。耶稣在世时教训的事很多,门徒后来将之写成福音书。有些人对他们的记忆力感到稀奇。其实门徒一方面受到圣灵的启示,另一方面耶稣也将重要的话语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以帮助他们记得。大家都知道,诗歌比散文更容易背。因此耶稣特意将他重要的话采用诗歌形式来表达,以便门徒了解和记忆。例如《马可福音》第四章二十二节:「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就是以同义平行表达法结构的一节经文。「掩藏的事」与「隐瞒的事」意思一样;「没有不显出来」和「没有不露出来」意思相同。

2.

在反义平行表达法中对比的项目的意思是互相相反的。例如《箴言》第十章七节:「义人的记念被称赞,恶人的名字必朽烂。」「义人的记念」与「恶人的名字」意思相反;「被称赞」与「必朽坏」也是相反词。《马可福音》第八章三十五节也用反义平行表达法:「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要救自己生命」和「丧掉生命」是相反的;「丧掉生命」与「救了生命」也是反义的。

四、比喻(ParabolicLiterature)

此文体的最重要特征是运用相似法(Principleofanalogy)来表达真理。通常是以故事形式说明或显明属灵的真理。圣经以比喻为文体的,有耶稣说的比喻。一般说来,故事与属灵真理的相似点只有一个。因此千万不要强解故事(比喻)中每个细节以追求属灵的真理,否则太危险了。《路加福音》第十八章一节:「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说某城里有一个官……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耶稣讲这比喻的目的,是要我们常常祷告不要灰心。故事里有两个主角,不义的官与寡妇。有人说这寡妇就是教会。寡妇的丈夫已经在天上,教会的丈夫基督现在在天上。寡妇常来求那不义之官,教会常向神祷告,所以神就是不义的官。比喻中不义的官替寡妇伸冤的动机就是要使她不再继续来烦扰、缠磨他。从此有人说,所以只有我们继续烦扰、缠磨神,无论我们要什么,神为要使我们不再继续来烦扰、缠磨他,一定垂听我们的祷告。其实耶稣这比喻只教导我们祷告不要灰心,而并没有其他的教训。

从这个例子可知,如果将比喻里的每个细节都强加解释,实在有很大的危险,因此研读比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找出故事所要阐明的那一个属灵的真理。我们要谨慎,不能随意强解故事的每一个细节。

五、启示录文体(ApocalypticLiterature)

启示录文体的特征是着重异象和表号(symbolism)的运用。《但以理书》和《启示录》是这种文体最好的例子。阅读这文体的时候要小心,千万不要随意解释那些表号;更不要随意定下将来要发生的事的日程表。这种文体既然用许多表号,而我们没有绝对的把握正确地解释每一个表号的意义;所以不要过分自信,武断地决定这些表号的意义。很多人对《启示录》中的信息,都以自己的解释为是,定下各预言的日程。从前已经有很多人为《启示录》、《但以理书》算出很多不同的耶稣再临的日子。这些预测都错了,因为主还没有再来临。有见识的基督徒对这些无据之言置之不理;但没见识的基督徒和没信主的人,看到这些解释就误以为这是圣经所预言的日子。后来发现这些预测不应验,便断定圣经是假的;圣经不值得信。乱解这些表号的危险性从而可见。虽然我们对《启示录》的每一个表号的意义不能清晰了解,但是我们却能明白整本《启示录》的信息。不管世人如何诽谤神,我们的神还是坐在宝座上,他还是宇宙的主宰,还是历史的主宰。

此外圣经里还有其他的文体。但限于篇幅,只能介绍这些比较常用的文体。

文化、历史背景对了解圣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多神学界人士认为保罗不关心历史上的耶稣(HistoricalJesus),对其生活在巴勒斯坦三十多年轶事不甚重视;保罗注重的只是那「复活的耶稣」。他们引述保罗书信来证明其说法:保罗书信内甚少提到耶稣在世上的工作和教训。他们这么说是因为他们忽略了保罗书信的性质。这些书信并不是写给未信主者,而是写给已经归主的人。他们已经知道耶稣生平的史实,所以保罗不必在信中重述这些事。

有一位弟兄因贷款给一大公司拿利息而很作难。他已经退休,他需要这些利息来养生。他念了《利未记》第二十五章三十六节:「你借钱给他,不可向他取利。」心理就很难过,自认为犯了罪。如果他了解当时的文史背景就不会为此愁苦了。当时犹太人没有大的公司;他们过着农牧生活,自给自足,没有大商业发展。借钱不是用来做生意,而是为了吃饭。因此神要贷款者怜悯借钱的人,不要向他取利。但现在如果你有一百万元借给大公司经营业务,当该公司赚钱,把一部分利润分给你,那是很正当的,你是可以接受该利息的。该弟兄因不明白《利未记》的文史背景,并且断章取义;他只读三十六节,而没有三十五节:「你的弟兄在你那里若渐渐贫穷,手中缺乏,你就要帮助他……」以至产生错误观念,自己受苦。

释经书,或圣经百科全书等可以帮助我们明白圣经的文史背景。

一、整本圣经

解经时候第三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上下文。这包括整本圣经内段落间之联系;该段经文在整本圣经里的地位。神在圣经中的启示是渐近性的启示(progressiverevelation)。「神既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藉着他儿子晓谕我们。」(来一1、2)司提反在《使徒行传》第七章也强调神的启示是渐进的。神在各时代给他的子民新的启示,要他们跟着神新的启示走。新约的启示来了以后,犹太人顽固地坚守旧约,而不愿接受耶稣所带来的新约的启示。在旧约里,神早期的启示强调神只有一位。神没有详细地启示犹太人神是三位一体(Trinity)。旧约时代的犹太人居住在多神论的外邦人中。神就不详细启示他们神乃是三位一体,免得他们效法外邦人敬拜许多神。当耶稣在世上的时候,他自称是神,很多人反对,很多犹太人恼怒他,甚至要**他。一神论(Monothiesm)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犹太人思想里。这是他们不愿接受耶稣是神的原因。旧约时代神不要犹太人和拜多神的外邦人相处以免受到他们的坏影响,因此禁止他们吃不洁净的食物。耶稣来了以后,耶稣洁净了所有的食物(参可七19)。旧约时代犹太人必须分别洁净与不洁净的食物,但今天在新约时代我们不必分别洁净与不洁净的食物。因此当我们研读圣经的时候,首先要分辨该段经文是属于旧约还是新约,然后思想其内涵,并注意到整本圣经各卷书间的关系。

二、各卷书的结构分析

从各卷书的结构我们可以领会到作者传达的主旨。《马可福音》共有十六章,在这卷福音书里马可没有报导耶稣开始传福音以前的生活。从第十一到十六章,马可记述耶稣被钉十字架前一个星期的脚踪。其他十章记载主耶稣在世最后三年多的传道工作。从此可见,这福音书的主旨是耶稣为我们的罪受死、复活、完成救赎大功。

《罗马书》第一章十六至十七节是整本《罗马书》的主旨,主题:神的义在福音上显明出来。

宣布神的义审判罪(一18~三20)。论述神的义赦免信耶稣基督的人的罪(三21~五21)。解明神的义使人过圣洁的生活(六1~八39)。提到神的义必要拯救以色列人(九1~十一36)。论述神的义在基督徒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十二1~十五33)。经过这结构分析,我们就可以抓住各本书的重要信息。

三、紧接的上下文

要了解一段经文,除了知道整本圣经的结构和该段经文在该卷书结构上的地位外,还要留意其紧接的上下文(immediatecontext)。《诗篇》第十四一节说:「……没有神。」如果有人因此就认为圣经宣告没有神,他就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若我们注意此句的前后文,便不会误解圣经了。其实《诗篇》第十四章一节说:「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释经的时候不要疏忽上下文这个要点,否则便容易歪曲其中真正的的信息。

四、文法的分析

「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弗二8)有人根据这节经文就说他不能信耶稣,因为神没有赐他信。他既不信,神就踢他进地狱。这样的神很武断、傲慢、不讲理、不公义。他们误解这节经文的关键是不明白希腊文文法。希腊文的名词有阳性、阴性和中性。《以弗所书》第二章八节的「恩」和「信」都是阴性,而「这」是中性。因此,「这」并不指「恩」或「信」,而是指上述的整个概念,「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我们本乎恩,因着信而得救」是神所赐的。如果神不预备这救恩,我们信一百万次都没有用。

「我小子们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他为我们的罪做了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约壹二1~3)「凡从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存在他的心里,他也不能犯罪,因为他是由神生的。」(约壹三9)到底基督徒会不会犯罪?前一节经文说我们会犯罪;后一节经文却说凡从神生的就不犯罪。圣经不是自相矛盾吗?希腊文在叙述语态(lndicativemood)以外的语态,现在时式(presenttense)表达继续性的行为(continualation)或重复性的行动(repeatedaction)。《约翰壹书》第三章九节的「不能犯罪」是现在时式。基督徒是从神生的,他不可能继续不断地犯罪;否则他根本不是基督徒。《约翰壹书》第二章一节所讲的「若有人犯罪」是不定过去式时态(AoristTense),假设语气(SubjunctiveMood)。意思是基督徒会「偶然」犯罪。这好比一只羊,他本**干净,所以它不会一天到晚住在肮脏的地方。如果它整天留恋肮脏之地,它不是羊却是猪。但是羊虽然爱干净,偶尔也会不小心染到一些污垢。那时候它会赶快把自己弄干净。同样的基督徒不会不断地犯罪,但他若因不小心而犯罪,他就要悔改,用主的宝血洗净。

从上列的例子,我们可知道原文文法在释经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然而不是每一个人对希腊文都会有深度的了解。当我们遇到表面看来似乎矛盾的经文的时候,就要注意从其原文文法去思索,或者去找一位认识原文的专家,来帮助我们了解经文的真意。

理论上释经的时候,我们需要研究经文里的每一个字。但因我们时间有限,达不到这理想。因此我们需要研究那经文中关键字(Keywords)的意思。有时作者会注明那些字的意思,如《希伯来书》第五章十四节:「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长大成人」在希腊原文是「完全」。作者说明,「完全」就是「能吃干粮……能分辨好歹。」

有时候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某一个字的意思。但从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那一个字的意思。《罗马书》第一至三章对罪有很多讨论。在第一章保罗说外邦人虽知道神的能力,可是没有把他当神来荣耀他。在第二章一节至三章二十节,保罗责备犹太人虽有神的律法,却没有遵守,也没有把神当作神事奉他。接着保罗说:「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三23)从此我们便晓得保罗所指的「罪」就是世人没有把神当作神来事奉他、荣耀他。

另一个了解字义的方法是运用已讲过的平行表达法,包括同义和反义平行表达法。如《马可福音》第九章四十三至四十七节:「倘若你一只手叫你跌倒……进入永生,强如……地狱里。倘若你一只脚叫你跌倒……进入永生,强如……地狱里。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进入永生,强如……地狱里。」其中重复的说到永生、神的国和地狱。从平行表达法我们得知「永生」跟「神的国」意思相似。因此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句的意思,就可以推想而知另一个词句的意思。

还有一个帮助我们了解字义的方法是「平行经文」(ParallelPassage)。有时候不同书卷,或不同处的经文报导同一件事。这些叫做平行经文。耶稣在三十岁的时候开始传福音。马太和马可都报导他开始传福音的信息。《马太福音》第四章七节:「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该悔改。」《马可福音》第一章十四至十五节:「约翰下监以后耶稣来到加利利,宣传神的福音,说: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应该悔改。」这两节经文互相平行,报导同一件事。比较这两节经文,我们就知道天国与神的国是同意思。在圣经有很多类似的平行经文,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字意。

最后一个方法是综合法(Synthesis)。虽然这方法比较烦杂,但是用途比较广。所谓综合是汇集该字眼的所有意义,然后找出一个可以把这些许多的意义综合起来的观念。

很多人以为喜乐就是情感的高昂。圣经要基督徒常常喜乐。但这并不是圣经的教导。喜乐有时候指情感的高昂。有一次耶稣复活后向门徒显现。他们喜乐得不敢信,并稀奇(参路二十四41)。有一次彼得被关在监狱里。教会为他祷告。天使把他带出监狱。彼得就到信徒聚集为他祷告的地方敲门。「彼得敲外门,有一个使女,名叫罗大,出来探听,听得是彼得的声音,就欢喜得顾不得开门,跑进去告诉众人说:彼得站在门外。」(徒十二13、14)在这两段经文,喜乐指情绪的高昂。但在一些经文,喜乐并不是情感的高昂。「我们在一切患难中分外的快乐。」(林后七4)「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太五11、12)正常人的受**的时候绝对不会情感高昂。「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腓四4)「要常常喜乐。」(帖前五16)情感是不能命令的。使徒因传福音受犹太人的公会逼迫,后来被放出来。「他们离开公会,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徒五41)「现在我为你们受苦,倒觉欢乐;并且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西一24)喜乐就是因客观的实体的存在所带来的满足感。这满足感有时候会使情绪高昂,有时候不会使情绪高昂。一个人常常可以因改变观点而带来这满足感,因此这满足感是可以命令的。

这些就是释经的基本步骤,按照这些步骤去了解圣经就比较不会曲解圣经。多使用这步骤就会使用释经的技巧进步,这步骤也会帮助读者评估别人的释经运作。

一、戈登·费依著:《新约解经手册》,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一九九一年。

二、蓝母著:《基督教释经学》,美国:活泉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三、格兰·奥斯邦著:《基督教释经学手册》,台北:校园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四、《证主圣经手册》,香港:证道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圣经既然是神所默示的,它就是我们一切信仰、生活的标准。我们必须正确地明白圣经的本意,而不曲解圣经话语,否则我们就不能相信圣经真正要我们接受的真理,不能遵行圣经真正要我们遵行的。既然圣经有权威性,我们必须了解其中的真谛。因此了解圣经、解释圣经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我们误解圣经、乱解释圣经,歪曲圣经的真意,它的权威也就埋没了。释经并不是照自己的主观的意思来解释圣经,而是找出圣经的原作者,藉着圣灵的启示写给读者的真正意义。当我们释经的时候,我们必须顾及数个因素。 《约翰福音》第三章十六节:「神爱世人……」爱是寻求被爱者的好处。如果你爱你的儿子,你就会寻求他的好处。既然神爱世人,神就会寻求世人的好处。这结论很合逻辑。《歌罗西书》第一章十四节:「我们在爱子里得蒙救赎,罪过得以赦免。」罪过得以赦免,就是不被定罪。所以我们在爱子里就不被定罪。这解释也很合逻辑。《诗篇》第二十八篇七节说:「耶和华是我的盾牌。」盾牌没有意志、没有思想、不能启示,它是死的东西。我们用上面的逻辑推论:所以耶和华没有意志、没有思想、不能启示。《诗篇》第二十八篇二节:「耶和华……是我的高台。」我们用上面的逻辑推论:高台
是人手所建造的,所以耶和华是人所造的。我们都反对后面这两个结论。为什么同样逻辑的推论运用在前两节圣经:《约翰福音》第三章十六节和《歌罗西书》第一章十四节就没有问题,而运用在《诗篇》第二十八篇七节和《诗篇》第二十八篇二节就发生问题呢?这是因为圣经中有各种不同的文体。我们若不辨别圣经中的各种文体,而用同一方法来释经就出问题。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要了解圣经的话语,第一步就要认清楚该段圣经的文体。圣经中最常用的文体大致可分为下列五种。 这文体的特征是以议论方式传达信息。它很注重逻辑。新约的书信和耶稣长一点的教训,与旧约的先知演讲都是这种文体的例子。议论文诉诸我们的理性(intellect)。神以这种文体,传说他的信息,其主要对象是我们的理性能力(intellectualcapacity)。因此我们研读这种文体的时候,必须要仔细留意其中逻辑的思想演进;若忽略其中一部分就会失掉整段经文的信息。 逻辑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联系。思想之间的联系都用连接词完成。因此研读议论性的文体,就不可疏忽这些连接词:如「因为」、「因此」、「所以」等。同时要抓住思想的重点演进,抓住思想间的关系
,这样我们就可得到整段经文的信息。 「无论是希腊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所以情愿尽我的力量,将福音也传给你们在罗马的人(原文gar,因为)。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罗一14~17)为什么「我愿意把福音传给在罗马的人」?因为「无论是希腊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十六节开头很重要的两个字:「因为」(和合本没有翻译出来)。保罗写的是:「因为我不以福音为耻」,接着他又写「因为」(和合本又没有翻译出来),为什么「我不以福音为耻」?因为「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保罗在此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以福音为耻,我们就会很自然的愿意把福音传给所有的人。为何我们不以福音为耻?因为这福音是神的大能。如果你在你自己身上体会到福音是神的大能,就会情愿尽力把福音传出去。 这里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十六节的「神的大能」和十七节的「神的义」,有密切的关联。十七节的「因为」,指出这一点。保罗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罗马书》中表达出来。很多人以为信了耶稣,罪得到
赦免,被称为义,就感谢赞美主;以为这就毕业了。我们知道神的义不单使我们称义,不把我们当作罪人,更要知道神的义和神的能力是分不开的。神的义使基督徒称义,和神建立好关系,同时也成为神的大能使我们过着圣洁的生活。像这一类很重要的信息,只要我们很小心留意议论文中的连接词,便会发现到。 圣经中这种文体主要是用来述说神救恩的历史(salvationhistory)。叙述文的文体可以在圣经中的《创世纪》、《出埃及记》、四福音书等看到。在神学界里,「救恩历史」有两个不同的意思。第一个意思是「非历史性的」。不信派的神学家不信神迹。他们不信神会在历史中行神迹。所以他们说,圣经中的神迹没有发生在历史中,而只发生在救恩历史中。简单地说,他们认为发生在救恩历史中的事,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救恩历史」的第两个意思强调,神的作为,包括神迹,发生在历史中。救恩历史乃是神救世工作的历史。本文所用的就是这第两个意义。 要明白、了解一件事,我们不但要知道那件事真的发生,我们也要了解那件事的意义。一件事的意义不是外人加上去的,而是那件事发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要完整地报导一件事,就必须报导那件事发生的经
过,并阐明那件事的意义。因此圣经的叙述文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报导事实,(二)阐明事实的意义。 叙述文的文体诉诸想象力(imagination)、情感(emotion)和理性(intellect)。在这种文体里有一些细节是重要的,而有些细节是次要的。我们研读这种文体的时候不必要花太多时间在次要的细节上,它们的功用是把事实的报导表达得更生动而已,我们要注意重要的细节。 圣经里以诗歌为文体写成的经卷最好的例子就是《诗歌》。诗歌有三个特征。 我们不可以按表面的字义解释像寓语。《诗篇》第二十八篇七节:「耶和华……是我的盾牌。」这是像寓语所以不可以按字面解释。否则便误解认为耶和华如盾牌,是被人造的,不能动而可以被人拿上拿下。这里盾牌是像寓语。意思是,耶和华可以保护我好像盾牌一样。诗歌里有许多像寓语,我们必须注意它像寓的含义。 诗歌经常抒发我们的情感(appealtoemotion)。但只是情感洋溢没有多大价值;如果情感与理性,以及神的话相辅相成,才是美好。由于诗歌具有这第两个特征,很多人在灵修时候喜欢读《诗篇》。读《诗篇》使我们更愿意亲近神。
平行表达法是诗歌很重要的特征之一。中文的诗是着重平仄韵的。但希伯来人的诗则不在乎平仄韵而以平行表达法为要。平行表达法其实有三四种。但比较普遍又容易看出来的平行表达法有两种。 1. 在同义平行表达法中,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意思一样,但用字不尽相同。「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诗十九1)这节经文是以同义平行表达法构成的。「诸天」与「穹苍」意义相同;「述说」与「传扬」也是同义;「神的荣耀」与「他的手段」表达同一意义。这种同义平行表达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以此为结构的经文。比方说:我们明白「诸天」、「穹苍」、与「述说」的意思,而不晓得「传扬」何解,我们可因这种平行表达法的特征,再从上下文的子句揣摩,便理解「传扬」之意。 《诗篇》以外,福音书中耶稣的讲论有很多是以诗歌为文体的。耶稣在世时教训的事很多,门徒后来将之写成福音书。有些人对他们的记忆力感到稀奇。其实门徒一方面受到圣灵的启示,另一方面耶稣也将重要的话语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以帮助他们记得。大家都知道,诗歌比散文更容易背。因此耶稣特意将他重要的话采用诗歌形式来表达,以便门徒了解和记忆。例如《马可福音》第四章二
十二节:「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就是以同义平行表达法结构的一节经文。「掩藏的事」与「隐瞒的事」意思一样;「没有不显出来」和「没有不露出来」意思相同。 2. 在反义平行表达法中对比的项目的意思是互相相反的。例如《箴言》第十章七节:「义人的记念被称赞,恶人的名字必朽烂。」「义人的记念」与「恶人的名字」意思相反;「被称赞」与「必朽坏」也是相反词。《马可福音》第八章三十五节也用反义平行表达法:「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要救自己生命」和「丧掉生命」是相反的;「丧掉生命」与「救了生命」也是反义的。 四、比喻(ParabolicLiterature) 此文体的最重要特征是运用相似法(Principleofanalogy)来表达真理。通常是以故事形式说明或显明属灵的真理。圣经以比喻为文体的,有耶稣说的比喻。一般说来,故事与属灵真理的相似点只有一个。因此千万不要强解故事(比喻)中每个细节以追求属灵的真理,否则太危险了。《路加福音》第十八章一节:「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说某城里
有一个官……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耶稣讲这比喻的目的,是要我们常常祷告不要灰心。故事里有两个主角,不义的官与寡妇。有人说这寡妇就是教会。寡妇的丈夫已经在天上,教会的丈夫基督现在在天上。寡妇常来求那不义之官,教会常向神祷告,所以神就是不义的官。比喻中不义的官替寡妇伸冤的动机就是要使她不再继续来烦扰、缠磨他。从此有人说,所以只有我们继续烦扰、缠磨神,无论我们要什么,神为要使我们不再继续来烦扰、缠磨他,一定垂听我们的祷告。其实耶稣这比喻只教导我们祷告不要灰心,而并没有其他的教训。 从这个例子可知,如果将比喻里的每个细节都强加解释,实在有很大的危险,因此研读比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找出故事所要阐明的那一个属灵的真理。我们要谨慎,不能随意强解故事的每一个细节。 五、启示录文体(ApocalypticLiterature) 启示录文体的特征是着重异象和表号(symbolism)的运用。《但以理书》和《启示录》是这种文体最好的例子。阅读这文体的时候要小心,千万不要随意解释那些表号;更不要随意定下将来要发生的事的日程表。这种文体既然用许多表号,而我们没有绝对的把握正确地解释每一个表
号的意义;所以不要过分自信,武断地决定这些表号的意义。很多人对《启示录》中的信息,都以自己的解释为是,定下各预言的日程。从前已经有很多人为《启示录》、《但以理书》算出很多不同的耶稣再临的日子。这些预测都错了,因为主还没有再来临。有见识的基督徒对这些无据之言置之不理;但没见识的基督徒和没信主的人,看到这些解释就误以为这是圣经所预言的日子。后来发现这些预测不应验,便断定圣经是假的;圣经不值得信。乱解这些表号的危险性从而可见。虽然我们对《启示录》的每一个表号的意义不能清晰了解,但是我们却能明白整本《启示录》的信息。不管世人如何诽谤神,我们的神还是坐在宝座上,他还是宇宙的主宰,还是历史的主宰。 此外圣经里还有其他的文体。但限于篇幅,只能介绍这些比较常用的文体。 文化、历史背景对了解圣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多神学界人士认为保罗不关心历史上的耶稣(HistoricalJesus),对其生活在巴勒斯坦三十多年轶事不甚重视;保罗注重的只是那「复活的耶稣」。他们引述保罗书信来证明其说法:保罗书信内甚少提到耶稣在世上的工作和教训。他们这么说是因为他们忽略了保罗书信的性质。这些书信并不
是写给未信主者,而是写给已经归主的人。他们已经知道耶稣生平的史实,所以保罗不必在信中重述这些事。 有一位弟兄因贷款给一大公司拿利息而很作难。他已经退休,他需要这些利息来养生。他念了《利未记》第二十五章三十六节:「你借钱给他,不可向他取利。」心理就很难过,自认为犯了罪。如果他了解当时的文史背景就不会为此愁苦了。当时犹太人没有大的公司;他们过着农牧生活,自给自足,没有大商业发展。借钱不是用来做生意,而是为了吃饭。因此神要贷款者怜悯借钱的人,不要向他取利。但现在如果你有一百万元借给大公司经营业务,当该公司赚钱,把一部分利润分给你,那是很正当的,你是可以接受该利息的。该弟兄因不明白《利未记》的文史背景,并且断章取义;他只读三十六节,而没有三十五节:「你的弟兄在你那里若渐渐贫穷,手中缺乏,你就要帮助他……」以至产生错误观念,自己受苦。 释经书,或圣经百科全书等可以帮助我们明白圣经的文史背景。 一、整本圣经 解经时候第三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上下文。这包括整本圣经内段落间之联系;该段经文在整本圣经里的地位。神在圣经中的启示是渐近性的启示(progressiverevel
ation)。「神既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藉着他儿子晓谕我们。」(来一1、2)司提反在《使徒行传》第七章也强调神的启示是渐进的。神在各时代给他的子民新的启示,要他们跟着神新的启示走。新约的启示来了以后,犹太人顽固地坚守旧约,而不愿接受耶稣所带来的新约的启示。在旧约里,神早期的启示强调神只有一位。神没有详细地启示犹太人神是三位一体(Trinity)。旧约时代的犹太人居住在多神论的外邦人中。神就不详细启示他们神乃是三位一体,免得他们效法外邦人敬拜许多神。当耶稣在世上的时候,他自称是神,很多人反对,很多犹太人恼怒他,甚至要**他。一神论(Monothiesm)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犹太人思想里。这是他们不愿接受耶稣是神的原因。旧约时代神不要犹太人和拜多神的外邦人相处以免受到他们的坏影响,因此禁止他们吃不洁净的食物。耶稣来了以后,耶稣洁净了所有的食物(参可七19)。旧约时代犹太人必须分别洁净与不洁净的食物,但今天在新约时代我们不必分别洁净与不洁净的食物。因此当我们研读圣经的时候,首先要分辨该段经文是属于旧约还是新约,然后思想其内涵,并注意到整本圣经各卷书间的关系。
二、各卷书的结构分析 从各卷书的结构我们可以领会到作者传达的主旨。《马可福音》共有十六章,在这卷福音书里马可没有报导耶稣开始传福音以前的生活。从第十一到十六章,马可记述耶稣被钉十字架前一个星期的脚踪。其他十章记载主耶稣在世最后三年多的传道工作。从此可见,这福音书的主旨是耶稣为我们的罪受死、复活、完成救赎大功。 《罗马书》第一章十六至十七节是整本《罗马书》的主旨,主题:神的义在福音上显明出来。 宣布神的义审判罪(一18~三20)。论述神的义赦免信耶稣基督的人的罪(三21~五21)。解明神的义使人过圣洁的生活(六1~八39)。提到神的义必要拯救以色列人(九1~十一36)。论述神的义在基督徒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十二1~十五33)。经过这结构分析,我们就可以抓住各本书的重要信息。 三、紧接的上下文 要了解一段经文,除了知道整本圣经的结构和该段经文在该卷书结构上的地位外,还要留意其紧接的上下文(immediatecontext)。《诗篇》第十四一节说:「……没有神。」如果有人因此就认为圣经宣告没有神,他就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若我们注意此句的前后文,便不会误解圣经了
。其实《诗篇》第十四章一节说:「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释经的时候不要疏忽上下文这个要点,否则便容易歪曲其中真正的的信息。 四、文法的分析 「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弗二8)有人根据这节经文就说他不能信耶稣,因为神没有赐他信。他既不信,神就踢他进地狱。这样的神很武断、傲慢、不讲理、不公义。他们误解这节经文的关键是不明白希腊文文法。希腊文的名词有阳性、阴性和中性。《以弗所书》第二章八节的「恩」和「信」都是阴性,而「这」是中性。因此,「这」并不指「恩」或「信」,而是指上述的整个概念,「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我们本乎恩,因着信而得救」是神所赐的。如果神不预备这救恩,我们信一百万次都没有用。 「我小子们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他为我们的罪做了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约壹二1~3)「凡从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存在他的心里,他也不能犯罪,因为他是由神生的。」(约壹三9)到底基督徒会不会犯罪?前一节经文说我们会犯罪;后一节经文却说凡从神生的就不犯罪。圣经不是自相矛盾吗
?希腊文在叙述语态(lndicativemood)以外的语态,现在时式(presenttense)表达继续性的行为(continualation)或重复性的行动(repeatedaction)。《约翰壹书》第三章九节的「不能犯罪」是现在时式。基督徒是从神生的,他不可能继续不断地犯罪;否则他根本不是基督徒。《约翰壹书》第二章一节所讲的「若有人犯罪」是不定过去式时态(AoristTense),假设语气(SubjunctiveMood)。意思是基督徒会「偶然」犯罪。这好比一只羊,他本**干净,所以它不会一天到晚住在肮脏的地方。如果它整天留恋肮脏之地,它不是羊却是猪。但是羊虽然爱干净,偶尔也会不小心染到一些污垢。那时候它会赶快把自己弄干净。同样的基督徒不会不断地犯罪,但他若因不小心而犯罪,他就要悔改,用主的宝血洗净。 从上列的例子,我们可知道原文文法在释经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然而不是每一个人对希腊文都会有深度的了解。当我们遇到表面看来似乎矛盾的经文的时候,就要注意从其原文文法去思索,或者去找一位认识原文的专家,来帮助我们了解经文的真意。 理论上释经的时候,我们需要研究经文
里的每一个字。但因我们时间有限,达不到这理想。因此我们需要研究那经文中关键字(Keywords)的意思。有时作者会注明那些字的意思,如《希伯来书》第五章十四节:「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长大成人」在希腊原文是「完全」。作者说明,「完全」就是「能吃干粮……能分辨好歹。」 有时候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某一个字的意思。但从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那一个字的意思。《罗马书》第一至三章对罪有很多讨论。在第一章保罗说外邦人虽知道神的能力,可是没有把他当神来荣耀他。在第二章一节至三章二十节,保罗责备犹太人虽有神的律法,却没有遵守,也没有把神当作神事奉他。接着保罗说:「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三23)从此我们便晓得保罗所指的「罪」就是世人没有把神当作神来事奉他、荣耀他。 另一个了解字义的方法是运用已讲过的平行表达法,包括同义和反义平行表达法。如《马可福音》第九章四十三至四十七节:「倘若你一只手叫你跌倒……进入永生,强如……地狱里。倘若你一只脚叫你跌倒……进入永生,强如……地狱里。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进入永生,强如……地狱里。」其中重
复的说到永生、神的国和地狱。从平行表达法我们得知「永生」跟「神的国」意思相似。因此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句的意思,就可以推想而知另一个词句的意思。 还有一个帮助我们了解字义的方法是「平行经文」(ParallelPassage)。有时候不同书卷,或不同处的经文报导同一件事。这些叫做平行经文。耶稣在三十岁的时候开始传福音。马太和马可都报导他开始传福音的信息。《马太福音》第四章七节:「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该悔改。」《马可福音》第一章十四至十五节:「约翰下监以后耶稣来到加利利,宣传神的福音,说: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应该悔改。」这两节经文互相平行,报导同一件事。比较这两节经文,我们就知道天国与神的国是同意思。在圣经有很多类似的平行经文,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字意。 最后一个方法是综合法(Synthesis)。虽然这方法比较烦杂,但是用途比较广。所谓综合是汇集该字眼的所有意义,然后找出一个可以把这些许多的意义综合起来的观念。 很多人以为喜乐就是情感的高昂。圣经要基督徒常常喜乐。但这并不是圣经的教导。喜乐有时候指情感的高昂。有一次耶稣复活后向门徒显现。他们喜乐得
不敢信,并稀奇(参路二十四41)。有一次彼得被关在监狱里。教会为他祷告。天使把他带出监狱。彼得就到信徒聚集为他祷告的地方敲门。「彼得敲外门,有一个使女,名叫罗大,出来探听,听得是彼得的声音,就欢喜得顾不得开门,跑进去告诉众人说:彼得站在门外。」(徒十二13、14)在这两段经文,喜乐指情绪的高昂。但在一些经文,喜乐并不是情感的高昂。「我们在一切患难中分外的快乐。」(林后七4)「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太五11、12)正常人的受**的时候绝对不会情感高昂。「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腓四4)「要常常喜乐。」(帖前五16)情感是不能命令的。使徒因传福音受犹太人的公会逼迫,后来被放出来。「他们离开公会,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徒五41)「现在我为你们受苦,倒觉欢乐;并且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西一24)喜乐就是因客观的实体的存在所带来的满足感。这满足感有时候会使情绪高昂,有时候不会使情绪高昂。一个人常常可
以因改变观点而带来这满足感,因此这满足感是可以命令的。 这些就是释经的基本步骤,按照这些步骤去了解圣经就比较不会曲解圣经。多使用这步骤就会使用释经的技巧进步,这步骤也会帮助读者评估别人的释经运作。 一、戈登·费依著:《新约解经手册》,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一九九一年。 二、蓝母著:《基督教释经学》,美国:活泉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三、格兰·奥斯邦著:《基督教释经学手册》,台北:校园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四、《证主圣经手册》,香港:证道出版社,一九九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