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38课 个人恩赐的运用

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 by 黄子嘉等

神赐人资源作神国投资,使增值得快,且富的更富。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加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太二十五29)

恩赐是神给基督徒的恩赐,使他们有能力服侍。“任何一项属灵恩赐都是一种能力,以某种方式表达基督、称颂基督、显示基督,因此也传达基督。”合宜地使用,就能建造基督徒与教会(参彼前四10、11)

新约有好几个字用作属灵恩赐:最重要的是Charisma,除了《彼得前书》第四章十节外,只被保罗用以代表神的恩典所赐的救赎或救恩(参罗五15、六23),主要用作属灵的恩赐,是每位基督徒都有的(参林前七7),但特殊的恩赐却是保留给一些个人的(参林前十二30)。另一个字dorea指由神来的礼物,用过十一次(例如徒十一17),它只有在《以弗所书》出现时是与属灵的服侍连在一起使用,指升天的基督将蒙召并受装备担任使徒、先知、传福音者和牧师——教师等职分的人,赐给教会,又透过这些功能者的运用,将一种或多种任务赐给每一位基督徒(参弗四7)。另外,pneumatika指圣灵,即神之灵的能力特定的揭示(参林前十二)。

保罗对属灵恩赐的教导在《罗马书》第十二章六至八节;《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四至十一节、二十八至三十节与《以弗所书》第四章七至十二节。恩赐的目的永远是为了使信神的人得造就,使神国增值。

我们在本课选用主耶稣的一个比喻(参太二十五14-30),来看它不仅有其道义上的教导,劝告人必须善用他的恩赐,才对得起主。它也带有强烈的末世思想:当神国来临时,每人必须按自己使用的恩赐的方式向神交账。

让我们以恩赐为题,来思想它与事奉及与神国的直接关系。我们会先谈到恩赐的分配与事奉的态度;再看态度与奖赏的关联;最后看恩赐与态度对神国增值的影响。首先,让我们看恩赐的分配。

主耶稣说:“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个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太二十五14、15)

主人要往“外国去”然后再回来,这代表主耶稣要离开世界,把他的事工托付给一批跟随他的人,最后他还要再回来,神国才完全降临。这些受托的仆人,应该好好地将主人交托给他们的资金拿去投资。这比喻说出“资金的分配与投资”的一些原则。

让我们先从三个角度来看属灵恩赐分配的原则:

“按着个人的才干给……”(太二十五15)可见每人均有不同的才干。“才干”一字,字面的意思就是“能力”,也就是恩赐。约翰·加尔文(JohnCalvin)把这句经文译作“按个人独特的能力给……”

基督徒生命中最大的一项乐趣,就是发掘自己特有的恩赐,然后学习如何用它荣神益人。恩赐(能力)是神所赐的,不是我们自己赚来的,神要我们用这能力作生命的投资。

第一个原则:全能之主按着自己的旨意分配恩赐,目的是使神国增值。

“按着个人的才干给……”(太二十五15)神是按我们的恩赐分派(“给”)工作。在神国中,并不是每人的才工都想等,但个人都有足够的才干去完成神所托付的工作。我们蒙恩,不仅得以从罪中得拯救,也是为了要用这个新生命来服侍神、荣耀神,我们有责任去作成他的工(参约四34)

《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十四节说:主人“把他们得家业交给他们。”神对我们有极大的信任,他对我们不像对小孩子,而像对成年人那样,把“他的家业”托付我们。第十五节中讲的“一千”,是希腊钱币中最大的单位“他连得”,约值六千锥克玛(一锥克玛约是一人一天的工资),这是相当大的数目,约等于一个人十几年所赚的工钱。此处主人交托仆人很多的钱,代表神是如何地信任我们。这比喻告诉我们:主人交托仆人去为他经营的事业是何等的大。

第二个原则:神赐恩赐给每个信他的人,然后按着不同的恩赐交托他们不同的责任。

主耶稣说:“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单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太二十五16-18)三位仆人,两种事奉的态度:前两者是良善的仆人,恩赐又不同,但服侍的态度却同;另一位则是个恶仆。所以,仆人的服侍心态,决定了神是否会继续使用他,用他来替神国增值。因为神是一位神国的投资者!

第三个原则:一个人服侍的心态决定了他事奉机会的多少。

什么是连接恩赐与事奉之间的桥梁呢?答案就在于我们服侍的态度。

在这个比喻中,主耶稣指出,一个人服侍的心态,决定了“恩赐”与“事奉”间能否衔接。许多人没有被神使用,不是因为没有恩赐,而是因为事奉态度的问题,也就是没有“作仆人的心志”。缺乏作仆人的心志,足以使一个人的恩赐无法与事奉衔接,这实在非常可惜,但这也是教会中很普遍的现象。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服侍。三个仆人共有两种事奉的心态: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太二十五16、17)善仆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忠心:

第一方面:热忱服侍的心。第十六节中的一个副词“随即”,非常的重要,它可说是这个比喻中最有动力的一个字。这字被放在句子的前头,更加强了此句的语气,它表达出热忱服侍主人的心志,是“恩赐”与“事奉”间不可或缺的一个衔接力。

有一位服侍主的人,他虽有好几方面的恩赐,但对不少与他同工过的人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每次向他提出有关圣工的建议时,他都把它们看作是增添麻烦,或是对他个人服侍的攻击。因此与他同工的人会觉得很辛苦,因为他不一定喜欢事工增多,却总期待别人的称赞。他事奉时看重的,不是神的托付,而是自己的感受。有这种事奉心态的人,很难蒙神使用。

第二方面:积极行动的脚。第十六节中有三个积极性的动词。第一个动词在希腊文中是“出去”,和合本将之译作“拿去”。“随即”一词用来形容“出去”,表示他接受托付后立即采取行动。第两个动词是“做买卖”,这表示他决定行动的方向,参与投资活动。第三个动词是“赚了”,表示他的行动产生了效果。这三个动词代表,当一个又有热忱心态,同时也有积极行动的脚的人,一定会忠于主人所交托他的责任。

对一个事奉主的人来说,什么是我们在神面前等候时应该有的态度呢?对马太来说,不是内心的虔诚或热诚,甚至不是祷告;乃是一股活力,这活力能推动信徒去参与冒险性的行动。

如何得到那股有推动性的活力呢?从这两位善仆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这股活力显然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从主人那里领受的“恩典”与“托付”;另一方面是他们对主人要回来这件事所持的警醒态度。这两位善仆分别先“领”受了主的恩典(参太二十五14、15),然后才接受托付。神差派人的一贯作法是“恩典”在“工作”之前,“恩典”也在“责任”之前。神让蒙恩的人凭着信心领受托付,然后他们才心甘情愿地去服侍他。

至于这位恶仆,他的心态如何呢?

“但那领一千的(出)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太二十五18)这恶仆的心态虽然也可以用三个动词来表明,但却是循着完全错误的原则。第一个动词是“出去”,第两个动词是“掘开”,第三个动词是“埋藏”。

仆人从自己的角度着想,他只要等主人回来,把钱还给他,就可以交差了事。他一点没有体会主人的心,思想如何替主人投资。主人把钱交托给仆人,不是单单叫他们保管而已,否则他自己也可以把钱藏起来,不需要仆人替他这样做。主人把钱交给仆人是极大的“信托”,他盼望他们可以拿去“增值”。但这位仆人的心态完全错了。他非但没有以主人的心为心,更完全没有“仆人的心态”,他虽知有一天主人要回来算账,仍掩耳盗铃,不善用主人给他的恩赐。

每次当我们谈到如何发掘属灵恩赐这一类题目时,弟兄姐妹就会非常兴奋,与兴高采烈地想要肯定自己的恩赐。有一次,我从一本发掘自己恩赐的书中,看到一份测试题。这本书的作者把恩赐分三大类:第一类“注重言语的”恩赐,包括先知、教师、劝勉及领导;第二类“注重行动的”恩赐,包括服侍、分享、怜恤和接待;第三类“注重感情的”恩赐,包括爱心、热诚、盼望和祷告。当团契的弟兄姊妹做完这项测验后,顿时间教室里热闹非凡,彼此打听对方的恩赐,教会中也立即多出来好几位先知、教师、怜恤人的及其他有各种恩赐的人。

但几星期后,教会事工如旧,还是缺少事奉的人。需要被关怀的,仍然没有人去关心;需要得到劝勉的人,仍然在等人来劝勉。这么多发觉出自己恩赐的兄弟姐妹到哪里去了呢?问题在哪儿?不是缺乏恩赐,而是缺乏有“仆人的心态”的人!

这两类型的仆人不同的心态,导致不同的服侍。重要的不是仆人的恩赐有多少,而是在于他们有没有“仆人的心态”,这种心态是“恩赐”与“事奉”间不可或缺的桥梁。我们可以从两类型仆人所得的不同奖赏,看出他们的事奉对主人有无价值。

主耶稣说:“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太二十五19)主耶稣就是这个比喻中的主人,有一天他会回来“算账”。在“算账”时,我们会看到两类型的仆人,分别受到两种不同的奖惩。

对这两位尽责的仆人,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很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给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太二十五21、23)主人对领五千的和领二千的评语是完全相同的。

事实上主耶稣在比喻中,提到这两位有不同恩赐的忠仆,是有目的的。主人用“忠心”作为评语,这也是主在《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四十五节至二十五章三十节中所讲三个比喻中,相同的评语,所以忠心是决定赏赐的惟一原因。

忠心尽职的仆人才像主耶稣的门徒。主人称呼忠仆说:“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作主门徒的也可被称为“良善”,纵然“只有一位是善的”(参太十九17)。这表示忠心尽职的门徒具有主耶稣的形象,因他们像主一样可以作成神的工(参约四34)。主借这个比喻讲出神国投资的另一项原则。

第四个原则:神照忠心的程度作为奖赏的原则,而不是按恩赐或工作大小来定奖罚。

主耶稣在第二十一节提到两对词句:“不多的事”与“许多事”,以及“忠心”与“享受主人的快乐”。主人有许多财富,五千、二千及一千,这虽然可能代表我们一生赚的薪金,但对主人来说只算为“不多的事”;“许多事”指主再来时,带着那些忠心的仆人从暂时进入到永恒中,他们将要得到的远多过他们在地上能得到的。那时,当年在地上忠心与主人托付的,就要在永恒中享受主人的快乐。这好比“凡被请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启十九9)

主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收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代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太二十五26-28)什么是恶仆的下场呢?主人对恶仆的评语,远比对善仆的评语长。主对恶仆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主人暴露出恶仆的生命本质。主用两句评语显露这仆人的本质。首先,主讲这仆人是“又恶又懒的仆人”(参太二十五26上),因为他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人,他总找借口避免做神呼召他去做的工作,这显出他的懒。这样又恶又懒的人,不配作神的工。其次,主称他为“这无用的仆人”(参太二十五30上)。这恶仆没做什么,并不是因为他认为神不需要什么,而是因为他不想做什么。这样的仆人对神国一点用都没有。如果真像他所说,他如此怕主人的话(参太二十五24及25上),他就应该趁早采取行动。他的行动显示这恶仆并非真正害怕主人。

第二件事:恶仆所有的被收回来(参太二十五28)。恶仆忽略他的职责,是因为他不怕他的主人,也不愿替主人增值。这样的仆人对主人毫无用处,所以他所有的都被收回,主人从此不再托他去作买卖了。

第三,恶仆自己要被弃绝(参太二十五30)、此处说话的不再是比喻中的主人,而是主耶稣顺着比喻中的语调说话。那些对主的再来不警觉,以至糊涂度日的人,将在永恒中失去一切,他们将遭主耶稣的弃绝。

主耶稣要我们作一个忠心的仆人,警醒等候他的再来。那恶仆不珍惜机会,完成当初主人给他的托付,因此主人现在也不再要他了。

针对“恩赐、事奉与神国”这主题,主耶稣借比喻告诉我们很多宝贵的教训,但其中最重要的乃是针对神国度的价值说的。

这比喻的中心思想在主说的一句话上:“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太二十五29)主还告诉我们另一项生命投资的重要原则:“如何使自己变得更富有?”也就是“富上加富”的原则。神随自己的旨意赐不同的恩赐给人,但是我们事奉的态度,却决定了我们在神国的价值,以及神是否会继续在我们身上作神国的投资。因为神是一位神国的投资者。

第五个原则:凡使神国增值多的人,神会在他身上投资更多,使他变得更富;凡对神国增值没贡献的人,神会夺去这人身上的资源,使他变得更贫。

这项富上加富的重要原则,不但可用在恩赐的应用上,对真理的接受以及属灵生命的成长也同样适用。

举凡愿意把神国恩赐与人分享的人,都将变得更加富足;举凡漠视或浪费所得之恩的人,将变得贫穷,甚至连已有的恩赐也会失去。这与寻常世俗“少的需加”的原则正好相反,正表明出神是一位神国的投资者。

虽然神对两位忠仆的评语是相同的,但是为什么神从恶仆身上夺回来的那一千,他并没有拿来平分,却给了那已有一万的?要知道神是从神国增值的快慢角度来看,当机会来临只允许一位仆人去作成工作的话,投资在那已有一万的身上,将使神国增值得更快!

是的,“富的更富,贫的更贫”。神在于他同工并对他忠心的人身上会继续不断投资,为的是求更快的增值。神是一位神国的投资者!我们若愿被他使用,就当合宜地运用恩赐作一个贵重的器皿,与神同工,使神国能迅速地扩展,迎接主的再来。

三、论到利用恩赐作神国的投资,你能否列出本章所讲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你能认同吗?你将如何把握这些原则来调整事奉,使自己富上加富?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神赐人资源作神国投资,使增值得快,且富的更富。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加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太二十五29) 恩赐是神给基督徒的恩赐,使他们有能力服侍。“任何一项属灵恩赐都是一种能力,以某种方式表达基督、称颂基督、显示基督,因此也传达基督。”合宜地使用,就能建造基督徒与教会(参彼前四10、11) 新约有好几个字用作属灵恩赐:最重要的是Charisma,除了《彼得前书》第四章十节外,只被保罗用以代表神的恩典所赐的救赎或救恩(参罗五15、六23),主要用作属灵的恩赐,是每位基督徒都有的(参林前七7),但特殊的恩赐却是保留给一些个人的(参林前十二30)。另一个字dorea指由神来的礼物,用过十一次(例如徒十一17),它只有在《以弗所书》出现时是与属灵的服侍连在一起使用,指升天的基督将蒙召并受装备担任使徒、先知、传福音者和牧师——教师等职分的人,赐给教会,又透过这些功能者的运用,将一种或多种任务赐给每一位基督徒(参弗四7)。另外,pneumatika指圣灵,即神之灵的能力特定的揭示(参林前十二)。 保罗对属灵恩赐的教导在《罗马书》第十二章六至八节
;《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四至十一节、二十八至三十节与《以弗所书》第四章七至十二节。恩赐的目的永远是为了使信神的人得造就,使神国增值。 我们在本课选用主耶稣的一个比喻(参太二十五14-30),来看它不仅有其道义上的教导,劝告人必须善用他的恩赐,才对得起主。它也带有强烈的末世思想:当神国来临时,每人必须按自己使用的恩赐的方式向神交账。 让我们以恩赐为题,来思想它与事奉及与神国的直接关系。我们会先谈到恩赐的分配与事奉的态度;再看态度与奖赏的关联;最后看恩赐与态度对神国增值的影响。首先,让我们看恩赐的分配。 主耶稣说:“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个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太二十五14、15) 主人要往“外国去”然后再回来,这代表主耶稣要离开世界,把他的事工托付给一批跟随他的人,最后他还要再回来,神国才完全降临。这些受托的仆人,应该好好地将主人交托给他们的资金拿去投资。这比喻说出“资金的分配与投资”的一些原则。 让我们先从三个角度来看属灵恩赐分配的原则:
“按着个人的才干给……”(太二十五15)可见每人均有不同的才干。“才干”一字,字面的意思就是“能力”,也就是恩赐。约翰·加尔文(JohnCalvin)把这句经文译作“按个人独特的能力给……” 基督徒生命中最大的一项乐趣,就是发掘自己特有的恩赐,然后学习如何用它荣神益人。恩赐(能力)是神所赐的,不是我们自己赚来的,神要我们用这能力作生命的投资。 第一个原则:全能之主按着自己的旨意分配恩赐,目的是使神国增值。 “按着个人的才干给……”(太二十五15)神是按我们的恩赐分派(“给”)工作。在神国中,并不是每人的才工都想等,但个人都有足够的才干去完成神所托付的工作。我们蒙恩,不仅得以从罪中得拯救,也是为了要用这个新生命来服侍神、荣耀神,我们有责任去作成他的工(参约四34) 《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十四节说:主人“把他们得家业交给他们。”神对我们有极大的信任,他对我们不像对小孩子,而像对成年人那样,把“他的家业”托付我们。第十五节中讲的“一千”,是希腊钱币中最大的单位“他连得”,约值六千锥克玛(一锥克玛约是一人一天的工资),这是相当大的数目,约等于一个人
十几年所赚的工钱。此处主人交托仆人很多的钱,代表神是如何地信任我们。这比喻告诉我们:主人交托仆人去为他经营的事业是何等的大。 第二个原则:神赐恩赐给每个信他的人,然后按着不同的恩赐交托他们不同的责任。 主耶稣说:“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单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太二十五16-18)三位仆人,两种事奉的态度:前两者是良善的仆人,恩赐又不同,但服侍的态度却同;另一位则是个恶仆。所以,仆人的服侍心态,决定了神是否会继续使用他,用他来替神国增值。因为神是一位神国的投资者! 第三个原则:一个人服侍的心态决定了他事奉机会的多少。 什么是连接恩赐与事奉之间的桥梁呢?答案就在于我们服侍的态度。 在这个比喻中,主耶稣指出,一个人服侍的心态,决定了“恩赐”与“事奉”间能否衔接。许多人没有被神使用,不是因为没有恩赐,而是因为事奉态度的问题,也就是没有“作仆人的心志”。缺乏作仆人的心志,足以使一个人的恩赐无法与事奉衔接,这实在非常可惜,但这也是教会中很普遍的现象。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不同的态度
产生不同的服侍。三个仆人共有两种事奉的心态: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太二十五16、17)善仆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忠心: 第一方面:热忱服侍的心。第十六节中的一个副词“随即”,非常的重要,它可说是这个比喻中最有动力的一个字。这字被放在句子的前头,更加强了此句的语气,它表达出热忱服侍主人的心志,是“恩赐”与“事奉”间不可或缺的一个衔接力。 有一位服侍主的人,他虽有好几方面的恩赐,但对不少与他同工过的人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每次向他提出有关圣工的建议时,他都把它们看作是增添麻烦,或是对他个人服侍的攻击。因此与他同工的人会觉得很辛苦,因为他不一定喜欢事工增多,却总期待别人的称赞。他事奉时看重的,不是神的托付,而是自己的感受。有这种事奉心态的人,很难蒙神使用。 第二方面:积极行动的脚。第十六节中有三个积极性的动词。第一个动词在希腊文中是“出去”,和合本将之译作“拿去”。“随即”一词用来形容“出去”,表示他接受托付后立即采取行动。第两个动词是“做买卖”,这表示他决定行动的方向,参与投资活动。第三个动词是“赚了”,表示他
的行动产生了效果。这三个动词代表,当一个又有热忱心态,同时也有积极行动的脚的人,一定会忠于主人所交托他的责任。 对一个事奉主的人来说,什么是我们在神面前等候时应该有的态度呢?对马太来说,不是内心的虔诚或热诚,甚至不是祷告;乃是一股活力,这活力能推动信徒去参与冒险性的行动。 如何得到那股有推动性的活力呢?从这两位善仆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这股活力显然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从主人那里领受的“恩典”与“托付”;另一方面是他们对主人要回来这件事所持的警醒态度。这两位善仆分别先“领”受了主的恩典(参太二十五14、15),然后才接受托付。神差派人的一贯作法是“恩典”在“工作”之前,“恩典”也在“责任”之前。神让蒙恩的人凭着信心领受托付,然后他们才心甘情愿地去服侍他。 至于这位恶仆,他的心态如何呢? “但那领一千的(出)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太二十五18)这恶仆的心态虽然也可以用三个动词来表明,但却是循着完全错误的原则。第一个动词是“出去”,第两个动词是“掘开”,第三个动词是“埋藏”。 仆人从自己的角度着想,他只要等主人回来,把钱还给他,就可以交差了事。他
一点没有体会主人的心,思想如何替主人投资。主人把钱交托给仆人,不是单单叫他们保管而已,否则他自己也可以把钱藏起来,不需要仆人替他这样做。主人把钱交给仆人是极大的“信托”,他盼望他们可以拿去“增值”。但这位仆人的心态完全错了。他非但没有以主人的心为心,更完全没有“仆人的心态”,他虽知有一天主人要回来算账,仍掩耳盗铃,不善用主人给他的恩赐。 每次当我们谈到如何发掘属灵恩赐这一类题目时,弟兄姐妹就会非常兴奋,与兴高采烈地想要肯定自己的恩赐。有一次,我从一本发掘自己恩赐的书中,看到一份测试题。这本书的作者把恩赐分三大类:第一类“注重言语的”恩赐,包括先知、教师、劝勉及领导;第二类“注重行动的”恩赐,包括服侍、分享、怜恤和接待;第三类“注重感情的”恩赐,包括爱心、热诚、盼望和祷告。当团契的弟兄姊妹做完这项测验后,顿时间教室里热闹非凡,彼此打听对方的恩赐,教会中也立即多出来好几位先知、教师、怜恤人的及其他有各种恩赐的人。 但几星期后,教会事工如旧,还是缺少事奉的人。需要被关怀的,仍然没有人去关心;需要得到劝勉的人,仍然在等人来劝勉。这么多发觉出自己恩赐的兄弟姐妹到哪里去了呢?问题在哪儿
?不是缺乏恩赐,而是缺乏有“仆人的心态”的人! 这两类型的仆人不同的心态,导致不同的服侍。重要的不是仆人的恩赐有多少,而是在于他们有没有“仆人的心态”,这种心态是“恩赐”与“事奉”间不可或缺的桥梁。我们可以从两类型仆人所得的不同奖赏,看出他们的事奉对主人有无价值。 主耶稣说:“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太二十五19)主耶稣就是这个比喻中的主人,有一天他会回来“算账”。在“算账”时,我们会看到两类型的仆人,分别受到两种不同的奖惩。 对这两位尽责的仆人,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很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给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太二十五21、23)主人对领五千的和领二千的评语是完全相同的。 事实上主耶稣在比喻中,提到这两位有不同恩赐的忠仆,是有目的的。主人用“忠心”作为评语,这也是主在《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四十五节至二十五章三十节中所讲三个比喻中,相同的评语,所以忠心是决定赏赐的惟一原因。 忠心尽职的仆人才像主耶稣的门徒。主人称呼忠仆说:“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作主门徒的也可被称为“
良善”,纵然“只有一位是善的”(参太十九17)。这表示忠心尽职的门徒具有主耶稣的形象,因他们像主一样可以作成神的工(参约四34)。主借这个比喻讲出神国投资的另一项原则。 第四个原则:神照忠心的程度作为奖赏的原则,而不是按恩赐或工作大小来定奖罚。 主耶稣在第二十一节提到两对词句:“不多的事”与“许多事”,以及“忠心”与“享受主人的快乐”。主人有许多财富,五千、二千及一千,这虽然可能代表我们一生赚的薪金,但对主人来说只算为“不多的事”;“许多事”指主再来时,带着那些忠心的仆人从暂时进入到永恒中,他们将要得到的远多过他们在地上能得到的。那时,当年在地上忠心与主人托付的,就要在永恒中享受主人的快乐。这好比“凡被请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启十九9) 主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收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代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太二十五26-28)什么是恶仆的下场呢?主人对恶仆的评语,远比对善仆的评语长。主对恶仆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主人暴露出恶仆的生命本质。主用两
句评语显露这仆人的本质。首先,主讲这仆人是“又恶又懒的仆人”(参太二十五26上),因为他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人,他总找借口避免做神呼召他去做的工作,这显出他的懒。这样又恶又懒的人,不配作神的工。其次,主称他为“这无用的仆人”(参太二十五30上)。这恶仆没做什么,并不是因为他认为神不需要什么,而是因为他不想做什么。这样的仆人对神国一点用都没有。如果真像他所说,他如此怕主人的话(参太二十五24及25上),他就应该趁早采取行动。他的行动显示这恶仆并非真正害怕主人。 第二件事:恶仆所有的被收回来(参太二十五28)。恶仆忽略他的职责,是因为他不怕他的主人,也不愿替主人增值。这样的仆人对主人毫无用处,所以他所有的都被收回,主人从此不再托他去作买卖了。 第三,恶仆自己要被弃绝(参太二十五30)、此处说话的不再是比喻中的主人,而是主耶稣顺着比喻中的语调说话。那些对主的再来不警觉,以至糊涂度日的人,将在永恒中失去一切,他们将遭主耶稣的弃绝。 主耶稣要我们作一个忠心的仆人,警醒等候他的再来。那恶仆不珍惜机会,完成当初主人给他的托付,因此主人现在也不再要他了。 针对“恩赐、事奉与
神国”这主题,主耶稣借比喻告诉我们很多宝贵的教训,但其中最重要的乃是针对神国度的价值说的。 这比喻的中心思想在主说的一句话上:“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太二十五29)主还告诉我们另一项生命投资的重要原则:“如何使自己变得更富有?”也就是“富上加富”的原则。神随自己的旨意赐不同的恩赐给人,但是我们事奉的态度,却决定了我们在神国的价值,以及神是否会继续在我们身上作神国的投资。因为神是一位神国的投资者。 第五个原则:凡使神国增值多的人,神会在他身上投资更多,使他变得更富;凡对神国增值没贡献的人,神会夺去这人身上的资源,使他变得更贫。 这项富上加富的重要原则,不但可用在恩赐的应用上,对真理的接受以及属灵生命的成长也同样适用。 举凡愿意把神国恩赐与人分享的人,都将变得更加富足;举凡漠视或浪费所得之恩的人,将变得贫穷,甚至连已有的恩赐也会失去。这与寻常世俗“少的需加”的原则正好相反,正表明出神是一位神国的投资者。 虽然神对两位忠仆的评语是相同的,但是为什么神从恶仆身上夺回来的那一千,他并没有拿来平分,却给了那已有一万的?要知
道神是从神国增值的快慢角度来看,当机会来临只允许一位仆人去作成工作的话,投资在那已有一万的身上,将使神国增值得更快! 是的,“富的更富,贫的更贫”。神在于他同工并对他忠心的人身上会继续不断投资,为的是求更快的增值。神是一位神国的投资者!我们若愿被他使用,就当合宜地运用恩赐作一个贵重的器皿,与神同工,使神国能迅速地扩展,迎接主的再来。 三、论到利用恩赐作神国的投资,你能否列出本章所讲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你能认同吗?你将如何把握这些原则来调整事奉,使自己富上加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