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客西马尼(至高之祈祷)

(太二十六36-46、可十四32-42、路二十二39-46)

按上课所言,乃耶稣未逝之前,对于门徒最后之训词。施训已毕,率十一门徒,同入客西马尼(约十八1)。盖其地乃主与弟子屡往祈祷之所。而此祈祷之所,亦基督忧痛不堪之地也。先令八徒止步曰:「尔且坐此,我前进祈祷」(太二十六36)。遂携彼得、雅各、约翰前行。然每进一步,其悲痛之忧心益甚,而罪海之狂波亦愈汹,甚令耶稣势不能当。即最爱之徒,亦不欲携之偕往。曰:「我心甚忧,濒死矣,尔居此同我儆醒」。虽少进,而仍伏地祈祷。不意此祈祷处,亦为最激烈之战场。基督平生所遇之激战,莫此为甚。此中之深奥,并其祈祷之情状。非偕耶稣同至客西马尼,终难深悉其真义也。希伯来书亦为吾人解释其意义曰:「夫基督有血肉之体时,大声疾呼,痛哭以祈祷,哀恳能救己者,卒以虔诚,致得上达天听」(来五7)。明乎此,可以领略客西马尼之况味矣。

一、乃痛饮苦杯之祈祷

夫基督所受之痛苦多矣,未有如客西马尼之痛苦尤深者。其所以悲痛哀号,身灵交瘁,奄奄而垂毙,乃以皎皎明洁之心神,遽然立于罪人之地,而为万世万代负重罪。此杯之苦毒,较十架之惨刑为尤重。盖此乃心灵中之苦痛,而十架乃肉体上之苦痛也。使非亲历其境,决无人能明了耶稣所见天父之震怒何深,世人应受之罪刑何重,以及魔鬼之手段若何毒恶,公义之律法如何森严,而尝试耶稣所痛饮之杯,如何苦毒也。如果吾人偕主同至客西马尼,所见天父之震怒,所觉世人之罪刑等,如耶稣所见所觉者无殊,当无人不与耶稣共同痛切祈祷矣。

二、乃哀号伤痛之祈祷

其最令人不解者,即耶稣[哀哭之祈祷]与「血汗之祈祷」。此哀哭与血汗四字,非特表明耶稣之伤痛,亦所以显示耶稣之祈祷如何尽力也。圣经载述摩西、大卫、尼希米、耶利米、以西结、但以理、以及彼得、保罗诸人,每于神前,痛哭流涕。甚或数日禁食,专诚祈祷。盖于圣灵内之祈祷,必为痛切之祈祷。以「圣灵乃以不能言喻之叹息,为人代祷」。所谓吾人伤痛之祈祷,即圣灵叹息之回响也。某先生每于晨夕亭午,痛切祈祷,全体汗湿。试问今日教徒,亦时有如此痛切之祈祷乎?

三、乃独对上帝之祈祷

或谓耶稣令弟子止步,而独自前行祈祷,乃以不忍彼等睹其苦况者,非也。其所以下令门徒与共,乃以此最高、最深、最有福、最隐奥之祈祷,惟在个人「于神前行之」。盖以他人不能洞悉我之隐意,深知我之衷怀,而与表同情也。如当日耶稣于客西马尼所洒之热泪,所流之血汗,以门徒之灵性程度,得能领悟其中之真义乎?此耶稣所以不令门徒偕行之原因也。其尤要者,即如此之秘密痛切,所有心怀意念,一无隐乎上帝之祈祷,非特以他人或不能与偕,更以他人不便与偕。甚至亲如父子,爱如夫妇,亦有时不便同此祈祷也。

四、乃克己服从之祈祷

按圣书所载耶稣祈祷之说,尝言:「父欤,若可得免,则以此杯离我而去」。(在神若有他术救世,谅耶稣必不饮此苦杯也。)虽然,「勿照我意成就,惟欲尔旨成就也」。审此二语,可知耶稣如何克己(勿照我意成就),服从(惟欲尔旨成就),可为吾人祈祷之良好模范矣。盖祈祷之极大难题,即我之所欲,非必父之所欲。果能于神前克己服从,「而愿主旨得成]。自必求无不应矣。

五、乃再三请求之祈祷

耶稣之祈祷,尝一而再,再而三。甚且祈祷之语,亦如前同。是耶稣亦再三祈祷,终至成其愿望,达其目的也。观于雅各毘奴伊勒之祈祷(创三十二24-32),以利亚加密山巅之祈祷(王上十八42-46),可稍悉此中之妙义。

六、至终获胜之祈祷

耶稣之祈祷,既再三欲顺承父旨,终而试诱战败,人意打消,而大获全胜矣。前于开工之始。于犹太原野三次受撒但之试诱,固已胜捷;今于大功告成之时,则于客西马尼三次受撒但之攻击,甚至泪涌声嘶而求救,毕竟大获全胜,从容就义而不辞矣。

七、果蒙垂允之祈祷

或谓耶稣于客西马尼之祈祷,迄未蒙神垂允者,非也。经尝言之:「因其虔诚,得蒙应允」(来五7)。盖有神使自天而降,以壮其心。于是心灵中深蒙上帝之慰藉,所欲之杯虽苦,亦从容不迫,尽量而饮之。且基督之祷求,所专注者,在于一己顺承父心,以成父旨。此祈祷之结果,卒令耶稣安心于父命。死难之苦已去,战争之念已消,慨然毅然委身于敌人之手。虽为救世投汤赴火,身悬木架,亦所乐从矣。

综言之,耶稣于客西马尼之伤痛战栗,之热泪血汗,之伏地切祷,一若畏缩逡巡,而势不可当。遽尔面无畏容,心神镇静,从容就死,乐负苦架,何前后之不同若是耶?此无他,乃祈祷之效力与功能也。但基督之舍生,原出于自由之意志(约十18)。即身悬木架之上,亦未尝不能自架而下。此客西马尼祈祷之结果,特坚其心,壮其志,以全父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