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富贵少年
(太十九16、可十17-34、路十八18-30)
夫基督之恩门,不以罪而闭,不以德而启。尝有翩翩公子某,身列政界,持躬谨饬,纯洁守诫之少年也。颇有向道之热忱,求永生之笃志。一日于途次,趋至主前,跪而请求曰「善哉师也,我当何为,以得永生」。耶稣语之曰,汝欲获生命,宜善守诫。但其自言己于幼时,即严守法律,而内心犹有所憾。耶稣遂告以「悉鬻所有以济贫,乐负十架而从我」。彼少年虽自以为能守众诫,今闻耶稣之训令,竟不克奉行。盖其虽崇拜耶稣为夫子,犹容留玛门之魔力,盘踞于心也。耶稣之慧眼,已洞悉其肺腑。故对症下药,使之觉悟其病源。讵料彼少年为得永生,不能出此重价。而不知资财虽多,亦不能购此永生。纵售所有以从主,仅为表示其爱主爱人之诚,究不能以此为永生之代价也。奈少年闻言,愀然而去。惜哉!少年去后,耶稣环顾左右而言曰:「富人入天国,不诚难乎」?「驼穿针孔,较富人入天国尤易也」。耶稣非谓富人不能入天国,亦非言人必弃其所有,始克为主徒。乃言爱世物贪财货之心,实足为永生之大障碍,不有超出世物,脱然无累,爱主于万有之上,必不克承受永生也。
一、少年有似无所缺
(一)其专为永生至主前 此少年人之就耶稣也,有唯一之目的,即求永生是也。余因是深为少年幸。盖其既有求永生之心,复就赐永生之主也。
(二)其已躬亲至主前 经尝言之,非圣灵引导,无人能至主前。少年人既已面晤永生之主,亦明认耶稣为良善之夫子,可谓「去神国不远矣」。
(三)其奔趋至主前(可十17) 少年之趋就耶稣,足以表示其求救之热诚。盖以贵显富厚之美少年,谅为众人所识,竟奔至主前,不畏众人之非笑,其求永生之切心,可概见矣。
(四)其谦卑伏主前(可十17) 一富贵少年人,竟跪于主前。其谦卑之心,实有出人意外者。既于神前如此卑逊,自堪蒙上帝之恩施矣。
(五)其祈祷于主前 教徒易犯之痛病,即未能祈祷于神前。此少年人既已趋至主前,俯伏而拜之,且启口祷告,求主示以得永生之法。其如此祈祷于主前,即悟永生路径之秘诀也。
(六)其表心于主前 此少年一至主前;即将己之心怀,呈露主前,且表显其急需耶稣。其如此于主前吐露衷情,完全以一己之心怀与愿望,诉于永生之主前。亦求永生者,不可或忽之要端也。
(七)自幼守诫于神前 彼少年持躬谨饬,严守法律,未尝敢于神前,明知故犯,可谓少年老成。一滔滔浊世中之贤士,当为众人称道不置者也。
(八)已为耶稣所钟爱 彼少年之存心如此,行事如此,其虔求永生之热诚又如此,无怪耶稣甚钟爱之。所深惜者,其虽专为永生至主前,且具谦卑诚切之态度,祷求于主终未能进入永生,盖「尚缺少一件]也。
二、少年之所缺为何 (爱财胜于爱主)
惜哉!少年虽有种种之善义,皆未能救之。以其终未获乎基督。其所以未获基督者,有二原因:其一在不甘于牺牲。其二在不乐于「跟从」。不有为主捐舍一切,甚至牺牲身家性命亦不辞,则不克为真基督徒,而承受永生也。耶稣既深悉该少年之缺点,即爱财。而「贪财亦万恶之根」,不将此贪欲之罪根铲除,将何以超出世物,爱主于万有之上哉!保罗之「视万物如粪土」,摩西之轻弃伊及王位,非无故也。历古以来,妨碍人之灵程,减削人之道心,使人不得与主相亲慕,甚至将这种之萌蘗,锢蔽而不结实者,当以斯世之憧扰,货财之迷惑为最。此少年固热诚求永生,且已亲就永生之主,有似已入永生之门。奈其虽已就基督,终未获乎基督。其所以未获乎基督,不外世务之魔力也。彼教徒中仅信耶稣为救主,却未深得基督为己之救主。虽知耶稣代人死,却未获耶稣代己死。固欲得耶稣之万有,却不甘为耶稣舍一己之所有者,观此少年,当亦知所憬悟矣。
三、少年缺此一步,有何结局(僽然以往)
彼少年之所缺,虽仅此一步。即僽然而去,终未进入基督之门焉。
(一)就其富厚而去 举世货财,不能易生命(太四十六26)。彼少年虽拥巨万之家资,究不能慰其罪心。以富厚仅有益于物质界,而不能有助于灵性界也。少年以闻主言,而色沮,而心忧,垂首丧气,就其富厚而去。亦深可悯矣。
(二)就其友朋而去 少年不与主偕,丧心而去,就其往日之亲友。其有能辅德规过者,亦不多观。矧能示以永生之路乎?且所交往者,仅相爱于平安愉快之时,而不能救助于忧愁困苦之日。迨死亡之阴影,叆霴密布之顷,既失此生命之良友,终必徒叹奈何,无人能慰其罪心矣。
(三)就其佚乐而去 最足以慰人之心,怡人之情者,其唯道中之乐,灵界之乐,属天之乐而已。彼少年既离主而去,即与神灵界真乐之渊源隔绝。其虽富而且贵,日事华靡宴乐,亦仅罪欲之乐耳。欲获永生之至乐,难矣哉!
彼少年既离主而去,谅于永生界内,不复见此少年之行踪矣。盖此一去,非进基督之门,往游不夜之城,而入于灵性界作生活也。惜此少年,空有此求永生之心志,终以世物锢蔽,而未能成其愿欲,达其目的。今日贪慕世物之少年欤,盍深自返省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