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时代(自第三逾越节至末次进京)
第一章 退归异邦
(太十五21-29,可七24-八19)
耶稣虽诞生于犹太,长育于犹太,亦传道于犹太,而寻以色列之亡羊;刚遣十二使徒时,亦谆切告诫,勿布道于异邦(太十5)。然其非仅为犹太一族之救主,乃万人之救主也。故亦乘机至附近之各邦,俾异族同聆救道,而获天恩,此耶稣所以退归异地之极大原因也。研究圣经者,每谓耶稣此次适异国之故有四:(1)为犹太厌闻其道。(2)为得闲小憩。(3)为乘机训徒。(4)为布道于异族。总此四者而论之,要以布道异族为极大原因。此亦日后使徒传道之模型。盖耶稣升天后,使徒等到处宣道,每见犹太人不信纳,即转向异族也。兹略言其退归北方异地时,所行要事数则:
一、医迦南妇之女。(太十五21-28、七24-30)
耶稣至推罗西顿境,入一室,不欲人知,以防众人之纷扰。忽有一属叙利亚非尼基国之妇,马可称之为希利尼人,乃犹太人所谓异族人之通称也。马太称之为迦南人,乃以其为迦南人之裔也。适于是时,求耶稣医愈其患鬼之幼女。试言此事,对于吾人之教益。
(一)妇人之祷求。(1)识主。非特以主有异能,并以其为大卫子也(太十五22)。(2)诚切。如言「呼求」是也(太十五22)。甚至令门徒闻其呼声,急不可忍,遂代为求主。且观门徒之言(太十五24),有似非为矜怜之,特为免其纷扰耳。(3)恒心。不以阻难而灰心,仍再三求之,终成其愿望,达其目的。(4)谦卑。观其「俯伏拜主」,并以犬自拟之言,可知其谦卑矣。(5)机智。耶稣言以儿女之饼,掷以饲犬不可。妇则乘机而言曰:我纵犹犬,然犬亦得食几下之遗屑也。其殆假主之言,而使之自缚也。(6)自足。享席上之珍馐,固不敢奢望。所企求者,仅几下之余屑而已。(7)深信。耶稣等称誉之曰:「妇信大矣」(太十五28)。既已识主,复有诚切而恒心,而谦卑,而自足,而深信,如是之祷求,安得不如愿以偿耶?
(二)耶稣之拒阻 (1)不答(太十五28)。(2)拒绝(太十五24)。言「我奉使特为以色列家之亡羊耳」。(3)斥责(太十五26)。言「取儿女之饼,投之于犬非宜也」。考之圣经,人求耶稣,所遇之拒阻,未有如是之甚者。如患瘫疯者之所遇,乃众人拥挤之阻难(可二4)。瞽者巴底买之所遇,乃由外人或徒众禁斥之阻难。(可十一48)今乃耶稣亲口之拒阻,而此妇卒能胜之,奇哉!至耶稣所以再三拒阻,而不即允所求者,殆亦特显其深信,藉表其诚笃,以为教训门徒之美善课程,并历世历代教徒之更好模型也。
(三)如此祷求之神效。 为母者以信以诚,祈祷于主前,竟于异地医愈其女之病患。盖主之权能,不限于一地,非必亲莅其家,亲见其人,始克医之。虽于远方,亦可一言而愈之也。耶稣尝于迦拿,医愈迦百农某大臣之子(约四46)。复在迦百农于异地医愈百夫长之仆(路七6)。此乃于异地医愈迦南妇之女。总此三者言之,要以此事更堪称奇,盖观大臣之言,犹斤斤然求主亲诣其家。百夫长之信,乃在于耶稣广行神迹之地,此乃在于异邦,行于异族,而此妇竟信耶稣于他方一言而愈其女,讵非异事乎?
二、愈低加波利之耳聋口吃者。(太十五29-31可七31-37)
主留叙利亚非尼基,为日几何,无由而知。所可知者,即由此至低加波利境,于其地多行神迹。而马可书则特记医愈耳聋口吃之人而已。试言耶稣医之之手续:(1)引之至僻处。耶稣所以引之至僻处,乃欲其事行于隐秘之地,不欲人知之也。但耶稣之所行,虽不欲人见,而人无不见之。虽不欲人知,而人莫不知之也。且耶稣所以行于暗处,或为免避众人之纷扰,藉以稍事憩息耳。乃事不由己,竟以此感发多人往就之。(2)探其耳而扪其舌。耶稣如此行,并非为于其神迹有何助力,特以此增益其人之信也(参可八23、约九6、王下二21)。(3)仰面望天。耶稣之所以仰面望天,以示仰达于父之意也。有如其祝饼时(太十四19),复活拉撒路时(约十一),并于被卖夜尽其为大祭司之职事,为徒众代祷时(约十七1)之所行是也。(4)慨叹之。耶稣既为众子中之长子(罗八29),自必与人表同情。对于人世之种种病苦,不能不深为慨叹也(约十一33)。(5)语之曰:以法大。此耶稣之所行,显有神能,可一言而愈之。非同巫觋(交鬼之人)之声,绵蠻而微细,特以术欺人可比也(赛八19)。(6)戒之勿告于人。此乃耶稣之谦卑,不令人知。讵料愈禁而愈彰矣。盖以众人见其所行,不胜骇异曰:「其所为者尽善。使聋者聪哑者言也」。
三、于加利利海东饱四千人。(太十五32-38、可八1-9)
夫加利利海之东有一带山,前与五千人食,乃在此带山之北。今与四千人,乃于此带山之南。时以耶稣既已医愈诸异族之各种病痛,羣众云集,耶稣则登山训众。迄于三日,众仍偕耶稣而不回,其倾向耶稣之心,可谓诚矣。耶稣遂假七饼与数小鱼食四千人。此与以饼饱五千人事略同,兹不多述。所宜注意者,即前此之五千人,犹太人也,此四千人,异族人也。讵料耶稣竟恩待异族,一如犹太人无异。盖耶稣乃万人之救主,自无所谓种族之分,畛域之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