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悔改之喻 (路十五1-32)

尝有教士称路加十五章,为罪人悔改章。乃因本章耶稣以三喻言表发罪人悔改之要道也。时有众税吏与罪人亲附耶稣,敬聆其训言。法利赛辈与文士,见而非笑之曰:「彼乃纳罪人共食焉」。耶稣遂陈三喻,表显上帝对于罪人之深爱,并罪人悔改之切要。

一、三喻之要义

(一)亡羊之喻(3-7) 环听之法利赛辈文士等皆以色列家亡羊之牧也(结三四)。惜若辈不以羊为念,任其迷于旷野。耶稣则借此喻,一面表显亡羊之苦况,盖以迷于荒野,无人寻觅也。一面表显善牧之本分,其觅亡羊也,不惮跋涉之苦,觅之以至于获,获则喜不自胜,珍而爱之,肩之以归,彼自谓无须悔改者,亦仍迷于荒野之罪人也。

(二)失银之喻(8-10) (1)妇人为谁?即教会也。(2)银钱为何?即照神像而造之人也。(3)遗失何故?银钱不自遗失,其遗失之故,由妇人之不慎耳。(4)觅之之法。即「捻灯扫室」。燃灯者,以真理烛照之也。扫室者,悉除滞碍也。(5)银钱属谁?妇仅言「失去之银」,而未言己失去之银。盖此银钱非属己有,第代主经营耳。(6)既得之乐(9-10)。

(三)荡子之喻(11-32) 此乃以荡子之经历,表示信徒之行程。盖荡子所行者,显有三程。亦信徒共由之路也。

1 宽大路 此即荡子离家至憬悟时所由之路也。按荡子之经历而言,显有三步。亦可言此大路有三名称。(1)名世路。 此世路有三条:即名、利、欲、是也。(2)名罪途。 此罪途有十条,即干十诫是也 (3)名死路。 此路有三程,即死于罪,并身死与永死是也。即由世路而入罪途,由罪途而至死亡焉。

2 窄小路 罪人虽共由世路,幸耶稣特辟一新路(来十20)。此路亦即耶稣也(约十四16)。(1)乃悔改路。(2)乃牺牲路。如捐弃罪中之乐等是。(3)乃复原路。即复回原有地步。(4)乃生命路。人行宽路,由罪入死。行此窄路,则去罪得生也。

3 圣路(参赛三十五8-10) 即在于父之慈爱中作生活,与父同处而同乐也。(1)此路光明圣洁(赛三十五8)。(2)平安愉快(赛五十二9 十一9)。(3)自由平直(罗八21)。此第三程,即高等信徒所由之路也。

二、三喻之同

耶稣所陈之三喻,乃一贯而至终。盖以三喻之意,皆相合而相同也。

(一)皆表世人之原尊 盖牧者之羊,妇人之银,富翁之子,皆其所爱所宝。上帝之珍惜世人,亦犹是也。

(二)皆表世人之陷溺 夫羊之亡于深山也,银之埋没于尘垢也,荡子之与豚畜为伍也,皆所以失其真相,而无本来面目矣。

(三)皆表罪人之厄难 羊去荒野,终被吞噬。银埋土尘,难免锈坏。荡子之困厄,更不待言矣。

(四)皆表神救世之至意 如牧者之觅羊,不惮奔走跋涉之苦。妇人之求银,不辞燃灯扫室之劳。富翁之盼子归来也,其倚门而望,倚闾而待之渴思深爱,讵可以言喻乎?

(五)皆表罪人之确蒙拯救 牧者复得乎羊,妇人已觅其银,富翁终见其子,此三喻之所言,皆表世人之失而复得也。

(六)皆表罪人悔改之喜乐 牧者见羊,妇人获银,父亲得子,皆喜不自胜,各请邻友与之同乐。甚至在天之使者,亦为之欣喜。足征罪人悔改,洵乐事也。

(七)皆表罪人悔改之重要 罪人悔改大事也,乃惊天动地之事也。「虽一罪人悔改,神之使者,亦为之喜」。纵神准至大天使加百列临世,拯一罪人,想亦为其求之不得之大事也。

三、三喻之别

耶稣所设三喻,虽曰一气贯通,亦似同而不同也。其所以至再至三,表发罪人悔改之道,不无要意存焉。

(一)亡失之故不同 夫羊之失也,一则由于羊之愚昧,再则由于牧者之失慎。银之失也,则由于妇人之漫忽,其过不在于银。至荡子之入迷途也,乃全由一己之放纵,故意与父远离也。

(二)数之多寡不等 所亡之羊,百分之一也。失去之银,十分之一也。败亡之子,二分之一也。首言百分之一,再言十分之一,终言二分之一。是愈言愈心切。表显天父救人之至意也。

(三)物之尊卑有殊 羊,生畜也。银,宝物也。子,乃至亲至爱,休戚与共者也。先言迷羊,继言失银,再言荡子,是愈言愈深。藉表天父爱人之深情也。

(四)得获之法各别 夫羊之归栈,与银之复得也,由牧者与妇人之寻觅。荡子之还家也,由个人之悔改。此明罪人蒙救,固在神有厚恩。亦在人能归顺,而憬悟而信赖之也。

此耶稣借用三喻,表发世人悔改之道。所言罪人迷亡之故,丧失之苦,悔改之因,与得救之乐,皆历历如绘。吾人读之,当已深明悔改之要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