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延续

中国人的祖先和别民族一样,也对人的生老病死等现象十分关心。但儒家创始者,既不说人死后一切归于乌有,也不愿意接受有灵魂常存于天堂或地狱的说法,于是创立了第三个答案,就是在生前如能留下亲生后代,就是自己生命和祖先生命的延续了,这就是儒家的『永生』之说。如果在『我』这里没留下后代,祖先的生命到『我』这里就中断啦!这是一个很大的责任,并且是个罪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因就是中国人很重视这生物性的生命延续。除此之外,儒家还有三不朽的永生观,以达社会性、文化性、道德性生命的延续。但一般民众无法从立德立功立言中得到不朽。甚至连秦始皇帝,都还要差童男童女去找长生不死的仙草,他焚书坑儒,当然谈不上立德,但是立功是没问题的,万里长城至今还是不朽的杰作。但是他要的不是不朽,而是超越不朽的长生不死。秦始皇帝的心理仅不过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而已。连十余岁的儿童看了武侠小说,都想要入山修仙,这更说明了人类的基本欲望中有一颗追求『长生不死(或叫永生或其它类似的名词)』的心。但事实却是人人必有一死,所以一般民众就将永生的盼望延续到死后世界里,由注重家族的生物性延续转向注重亡灵的仪式性延续,讲究亡灵的『长生福禄』,若没后代留下,则没人祭祀亡灵,使亡灵不得享有长生福禄,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中国人很早就想出一套补救的办法,即用抱养、过继、招赘等方法,在台湾汉人社会里还流行着『人鬼联婚』及『夭折的男子讨子』的习俗,表明亡灵亦要收养子嗣,享受子孙对他的祭祀,这很显然不是为继续延续生命,而是为继续仪式,使祭祀得以延续下去。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口流动幅度大,盛行小家庭制度,据对台湾地区现行丧葬礼俗所作调查研究资料,不仅宗嗣观念日渐淡泊,一般人不甚重视先人祭祀,若干年轻人甚至说:『祭忌辰,只拜认识者即可』,也有旅居外地无供奉祖先牌位者,而即使在家有供奉者,能牢记祖宗忌辰者,恐怕为数不多。在这现代社会中,调查委员也只以『无可奈何』作为结语。在现代许多人类学学者的田野实地调查资料中也显示出台湾社会祖先崇拜已逐渐由大传统的地位衰退下来,而且加上台湾人口压力的驱使,人们不再认为多子多孙多福气,且有些人因着工作上的激烈竞争或是热爱工作,视养育子女为一大负担,而有所谓的『双身贵族』(即决定不生育的夫妇)出现。这些因着工业社会而产生的生活型态和价值观的改变,使国人想从祖先崇拜中得到生命延续的满足感受到极大的挫折感。

少数的领袖及知识分子固然可从人文性延续观念中得到满足;但一般民众却只能从生物性的生命去寻求延续,假若没有一个亲族,这会令人感到是多么的空虚呀,所以很早就倾向仪式性的延续来弥补这一缺憾。但在现今都市化的社会里,社会结构有极大的变迁,也使得仪式性延续受到挑战,在人心中留下一个寻求永生欲望的空缺,这实在是我们和他们对话的大好机会。

在基督信仰里,肯定人人都有追求永生的心,因为上帝已将永恒的意识赐给人(传道书三:11)。耶稣传道事工的目标也就是要令人在今世即可预先经历到这丰盛的永恒的未来生命(约翰福音一○:10)。这永生生命乃是经由启示并借着耶稣道成肉身彰显出来(约翰壹书一:1 及以下),透过耶稣和祂的话语行动赐下这生命给信的人(约翰福音六:53、63)。既然耶稣基督本身就是这生命,也是这生命的给予者和启示者,就表明了这生命绝不是那早已存在我们原有生命里潜在的理想形态,经由人内在生命的重新决定立志而被激发出来的一种潜能和理想;也不是能靠着自己的功德善言或子孙所献的祭祀而能得到的。在信的人就有永生,借着信心,信徒就是出死入生了(约翰福音三:15–16,五:24)。这信心是神所赐的恩典,人人都有,所以在基督里,更肯定人人都可得永生。

什么是永生呢?与基督耶稣联合,有份于耶稣基督复活之生命的生命,就是永生。所以论到基督信仰里的永生,与其说是量,不如说是质,与其说是『多久』的生命,不如说是一个『怎样』的生命。这是一个与神相交的生命,是一种与上帝同在,和祂有最亲密交往的生命存在境界。在这实存的新生命境界里,人有了新地位(约翰福音一:12),得以在上帝面前站立得住,不仅是静静的站着而已,乃是以向前的姿势站着,是进步的,有盼望,无限向上的;并且在心灵里进入与上帝相爱的关系里,从前祂爱我们,我们不爱祂;现在,祂爱我们,我们也能用爱去响应祂,爱祂了。所以人有了这新生命的结果,在人的德性上起了彻底的革命,以致他对神有坚定的信心,而也能坚持着圣洁的生命,以荣耀神做他人生的终极关怀。这永生生命表现在今世的除了仁爱、喜乐、和平等圣灵的果子之外,甚至也把患难引以为荣(罗马书五:3),以为主受苦为一种福气(腓立比书一:29)。基督徒并不仅以享受在上帝面前那种完全地位(可随时到主面前祷告,直接和祂亲近等)为满足而沾沾自喜,乃愿随时准备为荣耀主名而受苦,因在基督徒生命里是有更高盼望的,基督徒更在患难中仍然喜乐,并藉此培养忍耐,忍耐产生毅力,毅力带来盼望,结果是已有的盼望在患难中得以落实,而且在患难中也有了新盼望。所以可以说万事都互相效力,叫基督徒得着益处,因为上帝借着祂赐给信徒的圣灵,把祂的爱浇灌在信徒心里,使信徒在盼望中不会失望羞耻,且一生所行和生命的热情尽都在乎荣耀神,鄱在乎爱神。这爱既是生命的主要力量,那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积极的,都能使信徒更亲近神,更成长,更像神。就是因为有爱,人才得蒙神赏赐永生生命;就是因为有爱,人才能以爱去响应神;就是因为有爱,人才能欢欢喜喜的面对痛苦,患难,使生命超越了寻求现世的价值与意义,而迈向寻求永恒实存的盼望。

靠着上帝的恩典和凭着信心而与基督有活泼联合的事实是这新生命得以持久的保证。祂成为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一切,因祂永远活着。因此基督徒并不把死着为是可怕的事,『死』只是生命存在状态的改变,是基督徒得着完全的释放,进入更荣耀生命的时刻。死不是生命的终点,乃是进入更伟大生命的起点。这生命之所以更伟大,是因为可以继续且更亲密深入的与主相交,这是基督徒所仰望而切慕的(哥林多后书五:1–8)。在这更伟大生命实存的境界里,消极方面是超越了人世间饮食等一切日常生活的需求,也没有死亡、伤心、悲哀、疼痛、及邪恶的事(启示录二一:4,二○:10),享受在永恒的平安喜乐蒙福的境界里。积极方面则因与上帝面对面,对上帝本身得以直接的认识(约翰壹书三:2);会有透彻的知识,对在地上时百思不解的奥秘都一清二楚的知道了(哥林多前书十三:9–12);那是一个有无限发展的存在境界,我们的理智能力都大事革新调整,我们的知识会有意想不到的长进,我们会完全了解,但我们却不能说是成了无所不知的,因只有神是无所不知的,所以我们就还有成长发展的余地。保罗指出信望爱是长存的,不会成为过去的(哥林多前书十三:13)。『望』就是直看未来,看到我们还有尚未进入的存在境界,我们仍有继续前进的可能。既然信与望像爱一样是永远的,那基督徒的未来生命,必也是无限长进的。在这更荣耀伟大生命的存在境界里,每一信徒仍具有一个可辨认的体(criterion of identification),在地上信徒所认识的人,此时仍彼此认识,且记得地上的一切事,彼此赤露敞开,坦诚沟通,与神有相交,与神的子民也有相交,是一共同生活团体的存在(希伯来书十二:22–24),彼此成全。信徒此时的生活不仅是敬拜上帝(启示录十九:4–6;以赛亚书六:1–4),服事上帝(马太福音十九:28;路加福音廿二:29–30),成全上帝创造人的目的(创一:28),享受心灵最高约满足 -- 安息(希伯来书四:3),更进而能积极地享受在上帝不断的新创造里(约翰福音五:17),那是多令人兴奋的呀!这就是永生!信徒在基督里承受了知识上、能力上、圣洁上一切无限向上进步发展的可能性,而那无限的世代,就是给信徒去发展这无限的可能的。

人唯有在信赖基督而得以与活神相交之后,才能得着对死及死后生命的这个保证。相信人有死后的生命,在人类思想史中很早的一个时期,就为一般人所接受。但是人所需要的,绝非是如回教或台湾民间信仰式的物质化、世俗化的天堂观;也绝非是如同佛教涅盘式无所事事消极化的天堂观;而是比这些更有生气与活力的存在境界,这更有生气的存在境界,只有在基督信仰中才能找着。这信仰把人与永活的基督联结在一起,以致信徒可以在今生来世,实现一种超越死亡的生命。这种经验不能以论理方法去推演,却可以在今生经验中去实践。这是唯一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独特经验。

基督信仰里的永生,是以全人的爱神、荣耀神及爱邻如己为生命品质追求的目标。基督本身就是这种积极人生观的启示和具体化。所以信徒在今生与来世的目标都是肖乎基督,追求像天父完全一样的完全(马太福音五:48)。这个标准永远向做基督徒的人挑战,要在基督徒生命中更加努力共达到。不管信徒现在已经爬高到何种程度,他仍看见一个更高的山峰远超过他,要他再爬,所以信徒要不断向上爬,信徒的知识也不断长进,直迈向那无穷尽的世代。基督徒信死后的生命,乃是因为他相信神。基督徒所信的神,乃使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的神,所以基督徒能把一般人对死后生命的信仰,加以转变,使它成为活泼的盼望,但不是因人在死后灵魂继续存活而有希望,乃是叫人因借着神的能力,与主联合,可以脱离死的掌握而进入超越坟墓的荣耀生命里。这盼望就在永生的基督里!这生命就是荣耀神,享受与神相爱并享受神不断创造的永生生命!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