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批判的一种方法
任何方法的目标,都是要将批判工具的危险降到最低,而将其潜力发挥到最大。我们对危险要有警觉,如:主观(将自己的理论读入经文中)、错用工具(如将希腊模式读人犹太式的修辞;以上登山宝训便有此可能)、简化(将复杂的模式过分简化,如以上肯耐迪对加拉太书的看法)、堂皇的幻觉(以为我们对古代修辞学了解很深,其实未必),以及对圣经真理的命题层面愈来愈模糊等。论到一卷书的大纲,几乎可以说,有多少学者,就有多少大纲。所以,修辞的研究一定要认识自己的有限,进行时要非常谨慎。
最好的方式,是肯耐迪(1984:33-38)和华特森(1988:8-28)所发展出来的。下面将说明,这些乃是立基于第二至第四章所列的解经步骤之上(因此这个附篇才放在这里)。然而这并不是说,修辞批判是整个过程的最后一步,因为所择定的修辞研究策略,对一段经文的解释会产生释经的暗示。例如,倘若罗马书第九章中,讲预定的经文,乃是一段冗长辩论之一部分,指责犹太人基督徒对神本性之误解(因为神审判以色列),这就可能意味,那里讲到神的拣选,并不包括神拯救人之过程的教义在内(传统的加尔文解释),而只谈该过程一方面的隐喻[亦即,神拣选的主权(罗马书第九章的重点)与人的决定(别处的重点)相互合作]。保罗可能是在强调一个大题目的某一方面,来说明他的要点。简言之,修辞批判必须当作解经整个过程的一部分来用,而不能以它本身为目的。
a.决定修辞单位。这是根据最后的大纲,而不是第一章所讲的初步大纲。作决定时要非常谨慎,因为需要判断一段过渡的经文是属于前面的部分,还是后面的部分。这种判断对最后的结果有重大的影响,所以需要深度的解经为依据。修辞的单位应有序言、论点的发展,和结论。武尔纳(Wuellner 1987:455)称之为「一个论证的经文单位,会影响读者的推理或想像力,……或是让人能确信的单位,或是要说服人的单位」。他可能是宏观的单位[大段落(如:太五-七或罗九-十一),或一卷书],也可能是微观的单位(其中一小段,如太六l-18或罗九6-18)。若为后者,就必须先研究他本身,再放入大的修辞设计中来看。
b.分析修辞状况。这和决定一卷书或一段经文的目的类似[或与形式批判的生活状况(Sitz im Leben)类似]。若经文本身描写出状况为何(通常在序言中),他就很客观。若只是根据主题臆测而得,就会很主观、有争议。例如,有好几篇文章探究路加福音背后的社会状况,由于其中强调社会关怀,通常这些人都认为他的对象是上层阶级。这种看法太主观,可能性不大。然而,其中所能判断出的社会状况,却非常有用。事实上,在文学理论中,原初状况的分辨,是很重要的成分,因为那种状况可以决定所采用的修辞设计为何。就诠释的任务而言,判断听众的状况可以增进释经的准确度。华特森(1988:9)讲到修辞状况的三个组成因素:需要修正的问题或障碍;修辞状况的特定对象;以及由于发言人/作者对状况的分析而产生的约束。在进行批判时,每一方面都需要探讨。
C.决定所采用的修辞类别及背后的问题。前面我们曾谈过三种类别--法庭式、评议式和直陈式。法庭式经文是对过去的状况来下判断;评议式经文是对近日可能发生的状况提出建议;直陈式经文或是恭贺,或是责备,针对某个价值观寻求听众的同意。讲演者或作者经常将这类模式编织进更大的范畴中。腓立比书可说主要是一卷法庭式作品,因为他矫正教会中许多高傲的人(二l-18,四2-3)和犹太派人士(三1-四1),但是其中有直陈的素材(二19-30)和评议的段落(一27-30和四4-9)。
问题不单在经文背后的状况或难题为何,而是该问题的修辞言论,以及经文的发展关键为何。华特森(1988:11-13)提到「平稳理论」(“stasis theory”,源自Quintillian),作为进一步定义这问题的方法。平稳因子有三:事实(有此事否)、定义(此事为何),和品质(此事属怎样的事)。我们必须判断一段经文中究竟提到多少个问题,其中有哪几类问题。在腓立比书三章1节至四章1节的犹太派人士个案中,学生将注意到,保罗问及他们教导的事实,和其品质为何(即他为错误的教导)。
d.分析其安排、技巧和文体。接下来,在宏观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材料的安排问题。各个修辞部分如何达到所期待的效果?当作者将各部分以创意编织在一起时,他是想以怎样的方式来说服人此任务并不只是判断经文的结构形态为何,也要判断该形态背后作者的计划为何。修辞的效果,不单是靠所用的证明,更要靠如何安排这些证明。这是作者所用的主要技巧之一。前面已经讨论过基本的安排方式,这里的目标是要看,作者用过哪些富创意的模式,而他想达到的效果是什么。文体乃是指语言设计的艺术化安排,以增进所想望的效果。文体的目的是促进欢喻之情,引起兴趣,并说服读者。这不单包括第一章所提的文学设计,或第四章的象征文字,也包括在整个论证发展结构中,如何来放置这一切。所选的词汇、隐喻和三段论法的巧妙安排、例子和引句的呈现,都算在作者的文体中。修辞批判者的任务,不单止要判断一段经文的文体为何,还要看出为何如此;不单止要指出他在说什么,还要指出他为何会这样说,也就是整体的目标为何。
e.评估修辞的效果。这不是单指判断论证的好坏。肯耐迪(1984:38)用这个说法,指出批判者必须重新检视整个过程中的每一步,确定批判研究确实已经评估了听众、问题和作者所用来达到其目的之修辞法。注意作者如何从陈述问题进到修辞式的解决。这段经文对作者和听众有什么暗示?这段经文会让原初的读者和现代的读者,产生什么总体的印象?就最后一方面而言,我们便是从意义进入重要性了,因为修辞学具有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品质,能在许多不同的状况中,以超越文化的方式向人说话。
下一章:
历史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