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例子

为要说明以上几章的解经方法,我们将研读两段经文,各取自新旧约。在此还要再指出,结构、文法、语意,和句法的步骤,并不是呆板的一次作一项,而是互相倚赖,一起进行的。首先,我们用归纳的方式读一段经文,初步探究他,掌握一些要点,以免过于天真,一味倚靠其他人的意见。接着,我们运用工具书(字典、注释、单字研究等书),来深入研究这段经文,提出其中文法、语意、句法的问题。在使用工具书时,最宝贵的不是那些作者所提供的结论,而是他们所用的证据。如法兰士(R.T.France)所说:「认真的解经者绝不应满足于跟随某些着名的注释或译本,而是要看出其中的研究工作是否够周详。」(1978:253)许多学期报告的错误就在此,因为其中的内容不过是洋洋洒洒地列出别人的意见。我研究一段经文时,要衡量其他学者发现的资料;至于经文的原意为何,一定要有自己的结论。注释书的结论不如其中的资料重要。收集这些资料之后,以上下文为基础,思想各种可能性(哪一项最适合这段经文),然后再作出决定。这就变成了我的解释。

以下所举的两个例子,是经过刻意挑选的。他们的文体和形式都不同,因此可展示更多技巧。我假定归纳法研读和初步笔记已经完成,这里要提供的乃是更精致的样本;读者必须明白,最初的笔记看起来不会像这个样子。

西番雅书三章 14-17节

西番雅说预言,是在约西亚改革(西元前621年)之前不久。他强烈指责巴力崇拜与以孩童为祭(一4-9、 11-12,三1-4),就是前一个王玛拿西统治下的特色;他的工作为约西亚的改革铺了路。本书先宣讲世界和犹大将受的审判(一2-6),接着便预言雅巍的日子(一7-二3)、倾倒在列国之上的忿怒(二4-15,三6-8),以及对犹大的忿怒(三1-5)随时都可能会临到。不过,正直的余民将经历到神的怜悯,他们将承受敌人的土地(二7、9),并沐浴于谦卑敬拜神的光景中(三9-13)。我们在这里思考的段落,是全书的最佳结论,说明雅巍将作的事,以及其原因。

1.以色列欢乐的回应(14-15节)。这一节的三个命令,是第9-13节无数祝福的完美结论。第9-10节的敬拜场面,在此完全阐明。三个连续的动词,ranni(歌唱)、hariu (欢呼)、simhiwolzi(欢喜并兴奋),在此为同义词,都在描写这个敬拜;皆表达出强烈的情绪;这种词汇的堆积,是闪语诗体的常用方式,强调当众人体会到雅巍的拯救与同在时,那种欢欣的程度。我们看见敬拜者先是歌唱,接着发出喜乐的欢呼,因为他们感受到神更新了与他子民之约。

许多学者称这类诗为登基的赞美诗,因为其共同的特色为歌唱的呼召、胜过仇敌,与雅巍作王(参R.L.Smith1984:144)。不过,我认为这里并不是一篇登基诗,西番雅采用登基诗的模式,因为他能配合先知要百姓欢乐的呼召。雅巍再度坐在宝座上,为他的子民伸冤。这里先知式的欢乐达到巅峰。

对余民的称呼也很重要。我们必须记住,这个背道之国已经失去作神儿女的权柄,她的圣城就是代表(三l-5)。矜夸高效之辈都已除灭(三11),惟有义人存留。所以在这段中,圣约所用的名字都重新出现--锡安、以色列,和象征性的「耶路撒冷的女儿」。「耶路撒冷」之名,在三章l-5节刻意不提,只能从描述的话语(第4节的「先知」和「祭司」)看出其身分。惟有余民才配使用这名,而原初的读者绝不会错过这一个要点。

欢乐的理由(在句法上,15节是14节的原因)有二,即外在与内在。乍看之下,思路的进展不容易了解。第一行的mispatayik可能指「仇敌」(NEB,以他为piel分词),而不是指「审判」,这样,第一、二行就成为同义的平行句。但是,这个字常见的意思是「法规」或「审判」,且符合上下文,而进阶式的平行句可以成为本书前面所强调之事的总结。以色列所遭的「审判」(三l-5)已经挪去,而以色列的「仇敌」(第二章所列的有:非利士、摩押、亚扪、古实、亚述)又回来了。这说法在此讲得通。内在方面,余民得到应许,他们再也不必惧怕危险,因为「雅巍,以色列的王,在你们中间。」注意第15节下的核心句子,会有帮助:

以色列的王是雅巍(melek yisra el是首字,有强调作用)雅巍在你们中间你们不会经历灾祸(raah,

「看见」,是「经历」的片语)灾祸不会再发生(lo’的强调用法,「不再会」)

这些概念每一则都是另一则的要素。与他们立约的神再度成为他们的王,重新坐在宝座上。事实上,这四个成分(雅巍在宝座上、神的同在、保护、永远的应许)是这段信息的主要因素。雅巍既是以色列的保护者,就绝对不会让他们受到敌人的侵害。旧约中与这个应许相联的题目非常多,不可能详细讨论(如:出埃及记的要旨、雅巍是以色列的救主、弥赛亚将伸冤的应许)。此外,预言既具高度的末世气氛,注意到这类题目并不算是「非法的总体转移」(参本书第三章),因为在先知应许如此有力的气氛之下,读者必然会联想到这些圣约的题目。

2.盼望的信息(16-17节)。第三人称「他们将说」打断了思路,这无疑是指四围列国。凡观察以色列的人都不得不注意,希奇她在仇敌重重包围之下,竟然毫不惧怕。因为以色列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无法掌握自己的国运,她的自我形像,以及对神的概念,都必损毁殆尽。在古代的世界,若一个国家被征服,他的神明也同样被征服,视为无用。以色列和犹大所以背道,一定多少受到这个观念的影响。此处的应许令人加倍惊讶,因为他的基础乃是一项前提:神一直在宝座上。「那日」当然是雅巍的日子,前面已经宣告,雅巍会前来,审判他的仇敌(一7、10;尤其一14-二3)。此处强调「那日」的积极面,就是余民得高举,一切惧怕的理由全然除尽。

第16节的信息,建立在第14-15节的语气上。这一段具交错的效果,AB:BA的形式,强调出雅巍和他子民的新关系(A:14、17节),和其结果,就是惧怕的止息(B:15-16节)。这种写作架构将两个成分都大大强调。在本节中,一无所惧是用最后一个子句精采的意象表达出来:「不要手软」。在古代世界,这个隐喻刻画出令人麻木的绝望与恐惧(参赛十三7;耶六24)。神所拣选的人将再不会被惊恐吓得发软。他会在仇敌前使他们挺身昂首。

本书的高潮是第17节,这也是圣经中令人极其兴奋的经文之一。其中意象的深度、召唤的力量、对雅巍之爱,和他拯救他子民之能力的表达,少有经文能与之相匹。他一开始是重复第15节下的重要前提:「雅巍在你们中间」,但再加上一个称谓,yhwh lohayik(「主你们的神」),强调点为「你们的」这个关系。这一新关系与一章4-13节弃绝犹大的忿怒语气成为强烈的对比,古代的读者必一目了然。而由这个称呼所带出的关系,构成第17节整句话的基本气氛。

雅巍被进一步描写为一位战争英雄,大施拯救(gibbor yosia)。每一个字都很重要。在一章14节,「战士」痛痛哭号,因为雅巍的日子令他一败涂地。在这里状况则完全相反。雅巍是战士,他「拯救」他的子民脱离仇敌。在这段话中,「英雄」是E-R名词,经文中战争的气味使他成为事件词汇( E[event-word]),描述雅巍在为他的选民争战,又有新建立的关系(R[relationship]),因他成了真以色列的「拯救者」。神是「战士」的图画在旧约中很重要(尤其对先知而言),新约也如此强调(参Longman 1982:290-307)。这里有很强的弦外之音,暗示是雅巍与他子民的仇敌争战,因此我们有理由反对较弱的译法「拯救的英雄」。战争的隐喻(「战士」)和出埃及的意象(「拯救」)混合使用,格外有意义。

再者,这位战争英雄凯旋回来之后,要迎娶他的新娘。虽然这个延伸的隐喻无法绝对肯定,但是第17节最后一句话中爱的图画,最佳的平行句是描述雅巍为以色列之新郎的经文(如赛四十九18,六十一10,六十二5)。整本圣经中很少有几处这样有力地描绘出神的爱。三个连续子句给人的印象为:人的言语有限,无法揣摩其中的深度。这几个子句的进展,可以用三种方式表达:(1)他们或许是同义词,基本上同样是在说雅巍爱他的子民;但这看法不太可能,因为第二个子句(「要安静」)不完全与其他两句重叠。(2)第一句或许是基本主题(欢欣),而其他则表达出附随的两方面(安静、喜乐)。这看法或许有可能,但是问题为:第一个动词是否够宽,能含括其他两个动词。(3)或许这是ABA模式,动词yasis和yagil是同义词。这个决定要看这两个动词同义的程度如何。在详查字典之后,发现这两个动词之间的确有明显的语意重叠,而上下文较偏向第一和第三个动词为同义,都在讲「喜乐的欢腾」,是因爱得很深。所以第三种选择是最可能的修辞模式。

第二个动词(yahris)是争辩最多的字。许多人反对将他译为「要安静」,因为这或许暗示雅巍忽略了他们的罪。其实这个字的语意范围相当广,从「耕作」到「铭刻」到「要安静」(参 BDB,Smith)。有些人甚至建议修改经文(RSV,「更新」,用hadas),或将思想倒过来[NIV,「他将以他的爱使你们安静下来」,根据其他两个子句的平行句「在你之上」(over you)]。但这些看法以及其他看法都不必要。这里强调的是神之爱的程度,而其中的对比刻画出爱的两方面;在第二个子句中,是指「内心深处的爱,整个心思都融化在爱慕之中」(Keil and Delitsch 1971:161),而第一和第三个子句乃是这种爱以「欢呼」(yagil的含义之一)引发出来。

本书的最后三节(18-20节,也是ABA的模式)摘要出所强调的两点:雅巍为他的子民伸冤(18),使他们恢复如前(20节),并惩罚他们的仇敌(l9节)。西番雅的结论,是向正直的馀民又一次的奇妙应许;这也成为新约恩典时代的布景,预备迎接终局的临到。

以弗所书三章 16-19节

在这封送达各教会的以弗所书中,保罗作了两次祷告,一章17-19节和这里。近日对保罗代祷的研究,显示出他们常是整封书之信息的要素,通常会将其目的作具体而微的陈述。这两个祷告的确如此,因为他们包含了此书信要义的钥字,以下将会说明。第三章的祷告是该书信教义段落的结尾,也成为第四到六章应用或伦理段落的预备。一章17-19节的祷告引介了教会合一的主题(一15-二22),和这一段前后包夹着这个题目。最告近它的前文(三1-13)中,保罗用自己使徒的职责为例,说明外邦福音工作应当是教会的重心。事实上,犹太人和外邦人在教会里的合一,是神所启示的奥秘之一(6节),也成为向魔鬼势力的见证,显出神何等有智慧(10节)。

第14-21节的祷告,祈求神巩固这个合一,将他的同在和能力向以弗所的圣徒彰显。保罗这段祷告的开头很特别,对父神作了极长的称谓,说他是使「天上地上各家得名」的那一位。这句话强调神统管所有受造物的权柄。由创世记二章19-20节(亚当给动物起名)看来,「起名」的动作意谓统管或权柄。这里讲到神是起名者,因此他的权柄是绝对的:地上与天上的「各家」都从神得着自己的身份。要特别记住第一至三章中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冲突。既然这两种人都从神「得名」,在他面前便是平等的。这个祷告将神和他子民的关系应用到以弗所的情形。三个hina(‘that’「叫」)子句,构成第16-19节的组织模式。这是第14节开始的祷告所祈求的内容[「我屈膝(即,祷告)……叫……」]。

1.为能力祈求(三 16-17上)。第一个祈求的基础是「他丰盛的荣耀」。这两个名词在以弗所书中都是要点,而pIoutos共出现五次。每一次(一7、 18,二7,三8、 16)都是指神将恩赐和祝福赐给他的子民,其丰富难以测透。重点总是已实现的末世论:这些恩赐是我们现在就拥有的。有意思的是,另一次出现「丰盛的荣耀」之处,乃是一章17-19节的祷告,那里是指未来的「荣耀」,就是神要赏赐给我们为「产业」的(直译为:「他在圣徒中的荣耀产业」)。在这里,「荣耀」或许是描述语(「如他荣耀般的丰富」,NIV),可是更可能是一种希伯来语法,「丰盛有如他在荣耀中」(Barth 1974:368)。所强调的重点是:神的特性倾倒在他的教会中。

保罗向这位荣耀的神所祈求的「恩赐」是「能力」。保罗所用的这个字,是能力或力量最基本的字,dynamis。这个字有时可以指「能干」、「意义」、「神迹」、「资源」或一位超自然者(BAGD)不过这这几乎可以肯定是用在他的基本含义,即「势力」或「力量」。在一章 19-20节中,保罗将这字与他的姊妹字energeia(作为)、kratos(力量)、ischys(势力)并用,来描写神的全能如何用在他的子民身上。在那段经文中,若强调这些字的差异就不对了;保罗乃是将同义字堆积起来,以描写神奇妙的能力,因为人的语言实在不足以描述。另外一处围绕著dynamis堆积词汇的地方,是三章20-21节的颂荣,其中用了好些最高级形容词:「那位有能力(dynamai)成就超过我们所求所想之事的神,根据那在我们里面运行(energeo)的大力(dynamis)……」。保罗在这里为「能力」的祈求,将这两段经文都包含在里面了。按上下文看,神的「能力」现在已经赐与了信徒。他是A-E词汇,因为重点是在所赐给圣徒之「能力」的质素,以致他们能加以运用(这是「事件」的层面),来得着属灵的「力量」。

能力的加添,有两项目的或结果(参16下与17节的不定词)。第一,信徒得着能力「以致能透过在内心中的圣灵,得着刚强」(krataithenai,是E词汇;参一19的名词)。在一章18-19节中,保罗祈求以弗所人能「知道……他的能力何等浩大」,这显然是指经验,不单单是指头脑的知识。在这里,前面的祷告又再重复,并且澄清。那使基督复活并高升的能力(一2O-21),已经赐给信徒(参二6-7,是依据一20),这里则是说明其途径(主动面)和运作的范围(被动面)。第一个核心句子应当是「愿圣灵加力量给你们」,第二句则为「愿你们的内心得着能力」。

保罗在所有书信中(罗八1-27;林前二9-16,十二1-26),都强调圣灵是属灵成长与恩赐背后的运作力量。圣灵的同在,前面已经提及(参一13-14和15-23的比较),这里更明确指出,他是灵命发展背后三一神的推动力。他工作的范围是「内心」(或译:里面的人)。这个概念只有保罗使用(罗七 22;林后四 16),若要了解它,必须作词形变化比较(观念研究,包含语意范围),就是和保罗常用的其他词汇比较,如nous或dianoia(心思)、kardia(心),或kainos authropos(新人)。在罗马书七章22节和哥林多后书四章16节中,「内心」显然与前二者重叠,不过这里的概念则亦包括「新人」在内,这是新造在信徒里面的,因为「老我」已经死了(弗四22-24;参西三9-10;林后五 17)。另一个平行语是「心意更新」(noos,弗四23;参罗十二2)。下一节又提到「心」(17节)。换言之,保罗是祈求:神的能力丰富地赐下,透过圣灵在人内心的运作,使每位以弗所基督徒对神的认识都得着更新。

祈求神能力的第二个目的,是基督的内住。第16下-17节的两个概念是相互倚赖的:当基督住在我们心中,我们就得到力量。这两个子句的组织非常相似。圣灵与「信心」平行(都由dia引进),而「里面的人」与「心」平行(eis=en)。「居住」是象征性用法,指基督内住的同在,保罗书信中其他地方都没有出现这种写法(与西一19,二9比较,在那里基督的内住带着「神一切的丰富」),不过,它与监狱书信常出现的「在基督里」之主题平行。我们让这种同在「在我们心中」工作的途径,乃是「信心」。在二章8节和这段经文中,「信心」是神(此处为圣灵)的恩赐,而惟有神的「恩典」(二8)才使信心成为可能。可是个人对神的信靠,仍是里面的动力,使我们能发现圣灵的同在,他会加给我们力量,而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的挣扎中依靠他的能力。他并不是机械化的动工,也不保证灵里的得胜。(若是可以,保罗就不需要为以弗所人向神祈求这种能力!)信心乃是我们里面去获取恩惠的结构,是我们的「心」能认识神与我们同在的途径。

「在爱里」可以视为与下文相连(「在爱中有根有基」),大部分现代译本都采用这看法(AV,NKJV,RSV,NASB,NIV),但是我同意罗秉逊(J.A.Robinson 1904:85,175)的观点,认为他与前面相连较好:「透过在爱里的信心,叫基督能住在你们心里」(与一4,四2、16相较)。如此,「信心」便成为基督内住的垂直面,而「爱心」则为其水平面。透过信心,信徒学习操练圣灵加添力量的作为,而这种力量能将各个派别(在此为犹太人和外邦人)在「爱」的灵中结合起来。在这个概念中有两个核心句子。第一,「信心获取基督的内住」;第二,「爱是基督的同在于教会运作的范畴」。

2.为洞察力祈求(三17下-19上)。「有根有基」或许是主格的独立形容词--细述基督内住的结果,或许是一种破格文体--修饰下个子句中未明言的「你们」。在hina子句之前放置分词很奇怪,因此这些分词较可能是作第一个祈求和第二个祈求的过渡之用,所以对两头都有作用。基督同在的结果,是灵里有很强的根基,这根基使人能在灵性的洞察力上长进。这两个动词将农业(有根)和建筑(有基)的隐喻相连,具同义作用,强调基督为我们生命提供的有力根基。他们不是要为上下文带来不同的意义,而是以同义的方式,强调以基督为灵性增长之基石的重要性。信徒必须一直警觉,灵性知识的真正基础何在。我们可以花许多时间,浸淫在解经学的学术追求中,但却未能真正「知道」,因为在我们生命中坐宝座的,不是基督,而是知识。

因此,保罗继续祈求,让以弗所人能「有能力领悟」属灵的真理。这里所用的两个字,都是指保罗渴望的深度。第一个字意思是「有足够的能力」来捕获一个概念。他是军事或体育名词,指达到目标所需要的能力。第二个字也是军事用语,常用在「征服」或「抓住」一个目标;这里是隐喻用法,意为「了解」或「领悟」真理。在这段经文中,两种意思都存在;所祈求的乃是有「力量」来积极领悟基督的真理。这种「能力」不是自己可以获致的,而是一种集体的作为,与「众圣徒」一同得到。惟有和在基督里的弟兄姊妹携手,我们才能吸收那「奥秘」(三9)、或「百般的智慧」(三10)、「测不透的丰富」(三6、8)。在灵命增长上,教会整体扮演重要地位,这是全卷书一再强调的(一12、 15,二18,四3),而今天的教会却常忽略这一点。以弗所书被称为「肢体生活」的书信,可谓名符其实,他声明:灵性生活的垂直面,和相交的水平面是不可分的。我们在研读圣经时,必须不断与身边的圣徒对话,才能了解其含义。释经学也正有这样的要求,因为信徒的团体(包括在教会内,以及透过各种注释书)会向我们的了解发出挑战,也会修正我们的看法。

集体研读的目标是要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在教会历史中,对这些名词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参Barth 1974:395-97),从阐释神的奥秘[屈梭多模(Chrysostom)]到基督之爱的程度(俄利根)都有。后者应当更正确,不过这四重概念的本身,在犹太智慧文学中的用法,是强调神的智慧不可测度。这四方面不是独立的,而是一种重名用法(意即要一起来看),指出没有一个人能测这神爱的深度,就是那藉基督所彰显的爱。保罗求神赐给以弗所人力量,开始那一生之久的追求,去探究神深不可测(巴斯:「四度空间」)的真理。

他们不仅要「领悟」神的深度,还需要能力来「认识基督那超越一切知识的爱」。这里的概念又是要去明白那不可明白的。前一句(第一个不定词「有能力」的目标)已经提到,神的奥秘是不可测度的,在此同样,基督的爱也是无法明了的(第二个不定词的补充语)。显然,保罗要他的读者明白,若不是靠赖基督的内住和圣灵,人是无法测透属灵真理的。从某个角度而言,保罗是在祈求那不可能的事;我们永远无法明了圣灵的事。然而在神凡事都能,保罗也明白,神的能力可以让我们作到那达不到的事。当神把他的力量加给圣徒,所有的信徒便可以一起迈向在认识中成长的属灵旅程。这种认识的目标,不是头脑的知识(如神学),而是经历,「认识基督的爱」。在第17节中,保罗为以弗所圣徒的「爱心」祈求;此处,祈求的焦点则是那份爱的基础,就是基督的爱。以弗所人没有经历合一,因为其中的圣徒还没有明白神爱的深度。他们缺乏属灵的能力,来「掌握」或「领悟」那份认识。这里的「爱」是E词汇,强调爱的动作;属格「基督的」或许不是指受格「我们对基督的爱」,而是指主格「他对我们的爱」。我们若开始明白他爱的深度,便能够更新彼此之间的爱。

3.为丰满祈求(三19下)。保罗祷告的高潮,是总结前面的祈求,希望以弗所人能经历到「神一切的丰满」。同源字「被充满……直到充满」(冗言法)的使用,是基于一章23节曾提到「神之丰满」的概念,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的丰满」(NASB,NKJV)。pleroma(「丰满」)的意义有许多辩论。这个字可以有主动的意思(「充满之物」、「内容」,如林前十26「地和其中所充满的」)、被动的意思(「那被充满的或被完成的」,如罗十五29「基督丰满的祝福」),或状态的意思(「丰满的状况」,如加四4「时候满足」)。他也可以用来表达实现的意思(罗十三10「爱是律法的实现」)。在诺斯底派圈子中,这个名词是用来指从神散发出来之半神体的总数,以及连结神与人的灵力。有些人认为以弗所书中有诺斯底派的思想(主要是根据在西一 19,二9;弗四13的用法),我却要辩证,他更接近旧约以及智慧文学的概念,因其中说到神的荣耀或灵充满万有(例如七十士译本的箴十五4;智慧书一7;诗七十二19)。

在以弗所书一章23节,教会是被神「充满」(名词的被动含义),而这位神能「充满」(动词的主动含义)万有(惯用语「一切的一切」之意)。在这个祷告的上下文中,三章19节下的含义也类似。教会被神的「丰满」所「充满」。由介系词eis可见,「神的丰满」是我们要追求的完美目标,每个信徒都能因此而成为像基督的人(参四 13「达到基督丰满的身量」),完全被神的同在充满,以致人在我们身上惟独看见神。神的「丰满」乃是完完全全的经历到神,这就是教会要全力以赴的目标。这件事既有关个人(每个圣徒都在他里面成长),也有关整体(教会在他里面一同成长)。我们所努力的目标,乃是能成就神为他子民所定的一切旨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会必须敞开,让神的同在能完全在其中。

下一题: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