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原则

以上对圣经诗歌体各方面的说明都很有用,可是它们并没有清楚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将诗歌体经文作最合宜的解释。

1.注意诗的分节(stanza)模式。前面曾提过,结构分析是解经的第一步。希伯来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平行的行与节之模式。新的译本将行与行并列、将平行句内缩、在节与节之间留空行,对读者很有帮助。寻找分节最重要的标准,是思路的发展。例如,第三十一篇中,第一段(l-5节)是大卫呼求帮助,第二段(6-8节)为他信靠的声明,第三段(9-13节)则为他的抱怨。文体的改变也暗示出新的分段。在第三十篇中,第一段(l-3节)是向神说话,第二段(4-5节)是向圣徒说话,第三段则转到诗人和上主的关系(6一7节),第四段(8-10节)为直接向神祈祷,第五段(11-12节)描述其结果。此外,交错法或头韵法可以作段的区分。在第一一九篇中,字母的大纲很清楚,每一段中有八行,每一段的头一个字母,都是顺着字母的排列而来。细拉的效果尚有辩论,它的意义到如今都没有一致的看法。凯瑟提出要小心,因为这个词出现的地方有时很费解(如在诗的标题内,或节的当中),不过有些诗中可以用它来分节(诗四十六,在五十七,六十七-六十八则不能)。

2.集体平行句。诗人用非常富感情、生动的词汇,透过整个单位来表达他的思想。前面已经提过,诠释者要细心区分,一方面不要将过多的意思读进行句中,另一方面也不要假定,凡是思想相似,就必定是同义句。达户(Dahood)提到,乌加列诗和希伯来诗中,有一千个「字对」(Word-pairs)或同义词(1976:669)。在这种时候,读者要避免过分区别的试探。但是,同时要由上下文来辨识,究竟这些子句是否意思完全相同。例如,诗篇二十三篇2-3节上的三行,形成一个单位,应当一起解释: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

他领我到可安歇的水边。

他使我的灵魂苏醒。

大卫并不是按时间顺序讲。第三行的灵魂苏醒,乃是说明第一、二行意象的意义。再者,注意到平行句的类型也很重要。这三行并不是纯粹的同义平行句。克莱基注意到(1983:207),「青草地」或许会让人想起「神圣的草场」(“ holy pasture”,出十五 13),那是离开埃及的目标;而「可安歇的水边」或许为「安息之所」的回声,与约柜在旷野的漂流相关(民十33)。所以,这个意象添加了神的引导与保护的意思,从出埃及、旷野漂流,到大卫目前的体验。这两行基本的思想很类似,但是第二行添加了一点含义。

3.研究隐喻的用语。诗歌的象征性词汇很多,有时比在散文中更不容易明白。第十九篇讲到「诸天」述说神的荣耀,不是要教导希伯来的天文学,诗篇一二一篇1节(「我要向山举目」)也不是指神住在那里。这些意象的背景能让人对全诗有更丰富、更深入的了解。第二十三篇或一二一篇是何等美,所用的牧人与西乃山之隐喻生动无比。可是咒诅诗的意象(参前文)就必须小心处理,要从立约的咒诅来看。神学很少会出于隐喻,而是出自隐喻所属的全文。透过结构的分辨,读者可以看出该隐喻在整个信息中的位置为何。第一步要看出诗篇是否有高潮平行句、交错式、包容式,或重复式架构,然后才能决定其中的隐喻如何互动,产生整篇诗的信息。

4.如果可能,要注意诗篇的历史背景。许多时候,背景可以从传统的诗篇标题看出。虽然这些标题是后来加上去的,不属于正典的一部分,但是其中多半是可靠的传统,只是学者对可靠的程度意见不同。其中有五类不同的资料:与诗篇有关的作者或人物、历史背景、音乐标示、礼仪说明,和诗篇的类别(如,诗一二○,「上行之诗」)。在这里,我们所感兴趣的是历史背景,共有十四篇的标题提供这方面的资料(三,七,十八,三十,三十四,五十一,五十二,五十四,五十六,五十七,五十九,六十,六十三,一四二),都与大卫生平有关。许多人怀疑标题的真实性,认为是在传统的晚期才加上的;也就是说,这些资料加进正典时,大部分诗篇已经有了标题,这可由基督的时期(如七十士译本的证据)看出(参Childs 1971:

137-50)。但有人认为,标题具正典性,并主张它们完全真实,理由为:这些诗篇从未有与标题分离的证据(参Archer 1964:428-33)。

不过,对标题的态度,最好是审慎的乐观(参Longman 1988:40-42,以及Ridderbos and Craigie 1986:1031)。整体而言,标题的基本可靠性没有值得怀疑之处;这类资料在其他古诗中也曾出现,很可能是古时的惯用方式。但是同时,我们不能假定马索拉传统总是正确的,要从内容来衡量其历史的注明。绝大部分来说,标题与内容都十分相配。不过,有几处却有困难。例如,第三十篇是感恩诗,感谢神拯救脱离病痛,但标题却说是为「献殿(或房屋)」而作。根据标题,有人将这诗篇与历代志上二十一至二十二章相连,尤其是神在第二十一14-30节免去了瘟疫,导致第二十二章建殿的预备。可是另有人(如Craigie和Longman)对此表怀疑,因为这是一篇个人性的诗,与圣殿的礼仪和敬拜没有什么关系。大体而言,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小心一些。

注释书可以帮助读者逐篇处理这些问题。诗篇的内容本身帮助更大。从圣经记载中加入历史资料,会使得诗篇的信息更生动。例如,标题告诉我们,大卫写五十一篇的忏悔诗,是在拿单指责他与拔示巴犯奸淫之后(撒下十二)。他灵里深处的哀痛和他的悔改,可以藉这段历史情境得到更大的亮光。若辅导曾落入性试探而犯罪的人,不妨用这篇诗作为必读内容!按照大卫生平的顺序,来传讲一系列的诗篇(根据标题),会是很好的讲道题材。

5.研究诗篇的类型和基本立场。以上所说的每一类诗篇(哀歌、赞美诗、王室诗),研究的角度都不同。有些会重叠(如王室哀歌),解释时也应当顾及。每一类诗篇对神和它子民的关系,说法都不同,对现代应用的情形也有别。想要敬拜神的人,会选赞美诗,而不选哀歌;感受不到神的同在,心情沉重的人,则显然会需要后者。

6.研读弥赛亚诗,要先看在历史中该篇诗的功能,然后才看它在未世论上的重要性。诗篇第二、八、十六、二十二、四十、四十五、六十九、七十二、八十九、一O二、一O九、一一0和一三二都是弥赛亚诗,或是全篇,或是其中部分的内容。可是它们都有历史的情境,主要是大卫生平的状况。这两方西都需要注意,并要结合在一起,才能明白经文的整个意义。诠释者必须首先解析诗篇,确定作者的用意。许多「弥赛亚诗」或许原初并没有弥赛亚的用意,但是可以从预表的角度这样看(参Osborne 1988:930-31)。这时候,我们应当主要从它原初的意思来看,而正典式/弥赛亚式的角度则成为次要。当然,这里无法详尽讨论这些,不过这样概括性的提醒一下,还是很有用(另参Payne 1975:940-44)。

7.在下结论之前,要研读整篇诗。诗篇的思路对其含义很重要。这也要按照一般释经原则来处理,参第一至五章。分析了一段经文的基本结构,并解析各项细节后,必须再回头来重新整理,然后再阐释其意。诗篇应当视为文学单位,因为是在不同的状况下分别写成的。所以,全体是通往部分的要诀,这一点对诗尤其真实(超过散文)。

8.新约的诗歌必须从两个层面来研读。既然新约常引用信条与赞美诗,在它们被纳入经文之前,一定已在教会的礼仪当中使用。此外,既然它们具「正典」地位,其意义对我们也很重要。第一个层面是原来的神学意义,第二个层面是个别情况对这些信条或赞美诗的运用。例如,腓立比书二章6-11节,首先应当从它是道成肉身的赞美诗来看(它的原来意义),其次才从它是基督徒态度的榜样来看(它在腓二1-11上下文中的用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