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以下几页中,我们将探讨圣经神学与各个学科的关系。

1.圣经神学与解经。迦芬(Gaffin)主张:「圣经神学是解经的准绳」,因为圣经的信息是由「启示过程的历史架构本身」来决定,而不是由「文学关系」决定。在圣经神学运动中,在差异性与合一性之间、历史批判的关注和历史与文法解析之间,一直存在着张力。

就这方面而言,批判学派比保守学派更「按字面」,亦即,它经常假定,任何所谓圣经作者之间的矛盾或差异,都可构成他们之间无法有深层神学合一的理由。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圣经作者会用不同的词汇或片语表达类似的概念,也会在一个较广的神学范畴中强调不同的层面。例如,在救恩的过程中,神的主权与人的自由意志并非互相冲突,在更深的层次中可以得到和谐。信心(保罗)与行为(雅各)也是如此。行为虽然不能拯救我们(弗二8-9),却是真信心必要的结果(弗二10=雅二14-16)。

但这只是整幅图的一部分。圣经神学与解经有相互的关系。前者为经文的解释提供了范畴与整本圣经的合一性,而解经则提供资料,以供整合成为圣经神学。换言之,这两者是相互倚赖的。解经者根据文学(文法与思想发展)和历史背景(社会与经济)来研究作者的意思,而圣经神学则根据这些成果,找出个别叙述背后模式上的合一。

总而言之,释经螺旋如今延伸至神学,形成释经过程五部分之间的对话:解经学、圣经神学、历史神学、系统神学和实践神学。在这个大结构中,解经学、圣经神学和系统神学则连在一起,不断在三方对话。

2.圣经神学与历史神学。所有的学者都属于某个信仰团体,那个团体的传统对学者的解释过程和方法,都有相当的影响。教义的历史不单研究这些团体所持的教义,更追溯其传统的发展。因此,历史神学在释经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惜在大多数注释书或神学作品中,却看不见其踪影。教义历史对解释科学的价值极大,因为它强调解经或神学判断幕后的背景。教会历史对释经学的重要性有两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教义如何在不同的教会时期中逐渐发展,也可以找出我们自己传统的来源与信仰架构。

圣经神学是关注圣经时期的思想模式,似乎与后期的辩论和解释无关。但这种想法太过天真,因为后期的辩论会塑成我们的先入为主观(Preunderstanding),以致形成阻挠,使我们无法判定纯粹「圣经的」神学。历史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检查关卡,以防止将后期思想读进圣经时期的汹涌浪潮。诠释者必须保持谨慎,以防将后期神学问题读入经文的错误。这种状况经常发生,例如,在研究圣餐或浸礼时。我们若对第一、第二世纪教会作法的发展有清楚的认识,就会在研究新约经文时格外小心,不将后期的作法读进去,如,第二世纪在圣餐时用鱼,而后期浸礼则多有繁复的仪节。

就学术而言,历史神学的地位处于圣经神学和系统神学之间。它研究后期模式团体(Paradigm communities)如何了解圣经的教义,使我们更能了解现今的神学辩论,因为可以将它们放入教义历史的起伏情况来看。启示的过程可以按灵感(圣经所提供的资料)和光照(教会历史中对该资料的解释)来明了。这样一来,神学家手边便有了一个批判性的释经工具,可以为现今的世代判断教义的价值与特色。

同时,历史神学也提供了一条出路,使圣经神学与系统神学不再陷入冲突,亦即,承认传统的恰当地位,知道它在解释任务中会让人具备先入为主观。许多人注意到团体性的了解(传统)在分类性的了解上的正面价值(如Gadamer)。若没有传统的教义,我们就无法明白圣经经文的的含义。可是同时,这些信仰体系的运作也会扮演负面的角色,强行将圣经的话语纳入预想的教义分类。解泱这问题的办法,是正确的「释经循环」或螺旋,经文在其中按照我们的神学体系重新架构,然而同时我们的先入为主观也受到挑战,结果源于传统的分类便能得到革新。传统的历史对这项工作可以有很大的帮助,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神学偏见,以致让这些观点敞开,更能受到经文本身的影响(或修正-如果必要的话)。

释经学上的一大突破,是将「团体解经」列入考虑,看出其中的两个要点:透过教义历史与过去的信仰团体对话,以及透过近日神学著作和各团体之间的辩论,与现今的团体对话。在此,我们所关注的是过去的那一面。教会历史能帮助我们,不轻易假定当前团体的了解乃是不容侵犯的,并使我们能对经文原来的世界保持开放的态度--即使它与我们团体的期望有所冲突。历史神学能够做到这些,是由于它促使神学家从更大的角度来看(教义的历史发展),在这角度中,对经文的了解,和团体本身的立场,都可找到合适的位置。

3.圣经神学与系统神学。派帕(O.Piper)提到圣经神学的四个限制:圣经内对拯救事件的各种说法;圣经福音核心之间,在形式与功能上的差异;圣经语言的历史特性,造成圣经神学与现代人之间的障碍;解经者的主观,会将经文原意的方向作微妙的变动(1957:106-11)。

在本章中,我将说明这个难题可以解决,办法是圣经神学与系统神学的整合,使得神的启示与人的了解之间的鸿沟有桥可跨。这两个学科可以相辅相成。

问题的核心在于:圣经的差异是否使人无法找出圣经神学或系统神学?以下的讨论是想说明,圣经传统或书卷内虽有差异,背后仍有一致性。事实上,圣经神学与系统神学乃是解决现代释经困境的要素。过分强调差异性,造成自由派怀疑圣经话语是否包含标准性的真理。合一性的恢复,让我们重新肯定圣经真理声明的绝对性,也重新愿意去探讨圣经的原意。

可是,圣经神学与系统神学的关系究竟如何?实际上它们是不可分开与互相倚赖的。前面已经提到,神学式释经范畴中的五大部门(解经学、圣经神学、历史神学、系统神学和实践神学),都在整体概念中同时存在。从某方面而言,它们是按照这个顺序直线排列,每一个都是下一个的基础与延展。从另一方面而言,后三者提供了解经学与神学研究的思想架构(参图13.3)。来自信仰传统、先入为主的神学概念,是解经判断的必要成分。

不过,在方法方面,每个学科都有自主的功能。这就是我用不同的各章来探讨的原因。圣经神学研究各书卷背后的主题,以及圣经中的传统,寻找能将它们组成整体模式的规律。尼寇尔(Nicole)说:「圣经神学是系统神学的基础,它提供了解经研究的硕果,是对原来的上下文和神启示的进展所作的充分研究」(1978:185;参185-93)。可是许多人不同意这点。有些人[如古特立所写的《新约神学》(New Testament Theology)]认为,组织的原则最后乃是由教义学而定。另有人[如赖德所写的《新约神学》(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则用描述法,让组织原则来自经文本身,而不出于如系统神学等外在的来源。华德(W.E.Ward)说:「圣经神学的结构,或组织的原则,应当由旧约与新约中的文学单位来定」(1977:383;强调字为他所用)。以下我将进一步发展这个看法。

让我们以赖德和古特立为例。赖德的基本问题之一,是缺乏综合性(他未去探索将新约传统结合起来的主题),而古特立的缺失,是未让圣经文件本身决定他神学的架构。可是从圣经神学的角度来看,古特立的错误更严重,因为他的神学更像系统神学,只是套用圣经神学之名。古特立必须让圣经作者本身来决定神学的分类,让他们自己来定夺更广的合一为何。最好的办法,是将赖德和古特立的方法合并使用,亦即:注意新约各个线索在表达上与主题上的差异,然后加以整理,以结合成第一世纪教会的合一神学核心。赖德的分析法与古特立的综合法,可以相互补充并修正。

总而言之,圣经神学是描述性的,追溯圣经作者所强调的各个层面,加以整理,找出涵盖全面、连结两约的主题;教义神学则收集圣经神学所作出的材料,以现代逻辑的模式加以重述或重塑,把这些层面整合起来,为今日教会制定信条式声明。例如,圣经神学讲到约翰的「实现的末世论」(救恩/永生是信徒现在就拥有的),以及希伯来书或彼得前书的「最终的末世论」(救恩是未来才得着的)。圣经神学家注意到,这两方面乃是互补的,各自是更大真理(「已揭幕的末世论」,即承认救恩是从现在就已开始,而在将来才会完成)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发现,基督徒生活既是稳妥的,又是有责任的。系统神学得到这个结果之后,就将它放在更复杂的教义中,将救恩论与末世论加以整合。

最后,在「过去的意义」(解经学与圣经神学的任务)、「现在的意义」(系统神学的任务),和「如何应用」(讲道神学的任务)之间,系统神学是最后一个桥梁--参图13.3。当然,这个安排还不算尽善尽美:圣经神学家反对将它「丢在新约经文与现代重塑的新约信息中间」(Barrett 1981:5),系统神学家反对将这门学科贬抑为处境式与哲理式的研究。事实上,想将这些任务清楚划分的尝试,都太人工化,因为它们是相赖相依,缺一不成的。圣经神学必须小心,以防某些神学家「热心过头」(p.7)。同样,圣经神学家对教义的先入为主观,会以「释经循环」方式交相影响,因为学科之间会互相提供资料,又会彼此检视(参图13.4)。

4.圣经神学与讲道神学。所有学者都承认,圣经神学不能只是描述圣经作者过去的想法,也必须说明,这些概念与现今处境有何关联。邓恩强调圣经神学的「教会层次」,也就是要界定圣经对今日教会的意义(1982:26-27、40-43)。

图13.3 从经文到处境

邓恩主张,惟有这样作,才能对今日教会产生影响,因为事实上教会的各个派别多半依据其传统来建造,而少参照圣经本身。这个看法在实际的层次固然没有错,但我不愿意把差异性「模范化」到这个程度。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供方法与逻辑的掌控,以避免这个错误,使诠释者可以让经文来向各种不同的神学说话,藉此,不同的传统可以彼此互动,一起前进。没有一个人只是圣经神学学者,或只是传道人。每个研读经文、要发现其中含义的人(包括过去的意义,和现在的意义),都必须将这些学科整合来看。

同时,讲道学离圣经神学又远了一步。圣经资料经过解经学的翻译和解释、圣经神学的整理、系统神学的转型成教义、历史神学依据教会不同的状况与传统发展出的思想模式,如今则要藉讲道神学应用到当前的状况中。这不是单一的「释经循环」,而是一种螺旋,各种对话互相锁定。目的是让经文「过去的意义」能重新向教会发言。

下一题:

特别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