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文到讲章
释经过程的高潮,不是在解经的结果(以经文原来的意义为要),而是在预备讲道的过程(以神话语对今日基督徒生命的重要性为要)。现代学者常将释经学(hermeneutics)的意义局限于重要性,而用解经(exegesis)来描述探测原来意义的过程。我对这样的限定并不同意(参本书的导论),我认为释经学包括意义与重要性两方面,这个定义也指出了处境化在释经过程中的地位。
讲章预备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参上一章结论中的六个阶段,参本书第447-450页)。
第一步,我们要研究经文信息背后的原初状况。换言之,圣经作者如何进行处境化,或如何将圣经真理应用到经文背后的状况中?这可以藉经文所提到的背景资料来发掘。例如,有些诠释者认为,不义的管家之比喻(路十六1-13)是用高利贷的律法来描述那位管家的行径(5-7节),他免去借款的利息--也可能扣除了自己的佣金(参Derrettand Fitzmyer)。按照这种看法,他的「不诚实」(5节)是在第l-2节,而不是在第5-7节。若这种讲法正确,耶稣便是将他的不义处境化(9-13节),以说明信徒应当如何精明地运用世上的资源,来嘉惠神的国。
第二步,诠释者应当判断经文背后的神学原则为何。每一段经文都是针对一个表面状况发言,将某个深层论点应用在该状况中!就路加福音第十六章来说,深层原则是在第8节下至13节,那里用到「积财在天」的教导(比较路十二33;参22-34节),讲论如何善用自己的钱财来帮助穷人,而得到两种天上的奖赏。
第三步,研究神话语的人必须默想所研读的圣经与神学真理。若要透彻思考所牵涉的问题,和表层(或文化方面)与深层(或所阐明的神学真理)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时间的。再看路加福音十六章l-13节,可以看出信徒皆需要关怀社会上有需要的人。我们在天上的奖赏与帮助穷人关系密切(参雅二13-17)。这比喻的文化色彩,让人容易想通这里两个范畴的关系,并注意到耶稣是如何论证的。然后我们便可以区分,哪些成分是第一世纪经过处境化的状况(如高利贷的律法),哪些原则超越写作的时代,可以适用于每一个世代的教会中。此处思想的焦点是神和它的启示,要明白这些属灵的真理如何能向教会说话。
第四步,读者要努力去找,圣经作者所面对的原初状况,和当代基督徒与教会的经验有没有类似之处。经文重要性的发挥乃是出现在这一步中。我们要牢记,两者的平行必须是真实的,不可造作。传道人或教师必须问:「倘若圣经作者用这个题目勉励我的会众(或查经班),他会挑出教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来谈?」比方,若根据哥林多前书十一章2-16节,来大肆攻击妇女蓄短发或让头发蓬松,就成为很弱的释经,因为一个人的发型如何,已经不再成为她是否顺服的标记(参本书第439-440页)。但是,针对今天的情形,我们却可以讲论丈夫的作威作福,或妻子的严苛要求(不过这时我们要牢记弗五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