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修辞或写作模式

作一段经文的思路结构图解时,常会碰到修辞学的技巧,也就是传达信息的文学方法。这便是概念的第三种情境,也是它的最后一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分别为:全卷书组织模式的宏观层面、分段的中间层面,与各段之内的写作技巧。以下四章所要探讨的题目,就是这种微观的层面(经文用字的详细结构)。

我们可以参照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对修辞学的古典定义:「它是讲究如何以最佳方式说服人接受某个思想的艺术」(Kessler1982:2)。修辞学的研究,常与形式(文体)和功能(组织技巧)混为一谈。修辞学最古典的四种分类为西塞罗(Cicero)所定,即:虚构、编排、体裁,与记忆的技巧。风格并不在这些范围之下,因为按定义而言,「修辞批判」(rhetorical Criticism)主要是在谈沟通的技巧,换言之,就是谈作者表达论点的技巧与组织模式。克斯乐(Kessler 1982:13-14)主张,在修辞的分析中,最重要的乃是与历史无关的一面--亦即,与经文本身相关的一面。在本段中,我采用这个观点来看经文的结构,并探究圣经作者(及其他人)用什么文学技巧来串联他们的论点(其他类型的修辞批判,参第四章的附注)。

概念或思路之间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关联。但是要详细分类,却有困难。我的办法是把迈尔和莱斯,以及尼达等人的努力结合起来。这种分类相当重要,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研究圣经中个别的结构;对这些形式若有基本的了解,在研读不同段落的时候极为有用。所以,我将用圣经的例子来说明每一种修辞方式。

1.集合关系(collection relations,Nida:「重复」,Liefeld:「连续」)是按照要点相同的基础,将概念或事件连在一起。这是古代很常见的修辞方式。拉比称它为「串珠」,并常将弥赛亚的经文放在一起。这个方式可以说明希伯来书一章4-14节,这些串在一起的证明经文分别取自诗篇二篇7节;撒母耳记下七章17节;诗篇九十七篇7节,一O四篇4节,四十五篇6-7节,一O二篇25-27节和一一O篇1节。马太福音与五段讲论,也有类似的集合;例如,在使命讲论中的末世性段落(参太十16-22与可十三9-13)。有时,一些看似互不相干的系列,会以标示语相连。马可福音九章33-50节就是讲论奖赏与责罚的文集。这一段是围绕着「奉我的名」(37-41节)、「跌倒」(42-47节),及「盐和火」(48-50节)来组织的。

重复的组织法,可以用在读音或概念两方面。尼达指出,希伯来书一章1节中有五个希腊字都以p开头,而l出现了五次,还有两个副词以-os作结尾。这是一种加强记忆的方式,也使整个声明显得更有力。类似的模式也出现在八福(太五1-13)、约翰壹书写作目的之说明(约壹二12-14),以及启示录第二-三章给七个教会的信(其实是「形式上的信」)。概念的重复就更常见。在第七章中,我们会多谈希伯来诗体的对偶形式,不过在此可以先指出,散文中的对偶形式也像诗体一样常见,新约和旧约皆然。这是圣经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许多解经的基本错误,是强调一系列同义词中,各个名词的不同含义;例如,约翰福音二十章15-17节所用不同的「爱」字,希伯来书十章8节不同的祭,或腓立比书四章6节对祈祷的不同说法。我们总要警觉,使用不同用词或片语的原因,有可能只是文学的技巧,并没有神学的含义在内;重复或许是为了强调,我们不需要去强化各个名词之间的差异。

2.因果(cause-effect)和问题一解决(problem-solution)的关系,是先有某个动作,然后有某种结果。我们可以举无数的例子。先知对以色列的斥责,经常是采用因果方式。例如,阿摩司书二章6-16节开始为原因(「以色列人三番四次的犯罪」,6节),接下来则一一列举罪状(6下-13节),最后的结论为审判(或后果,14-16节)。阿摩司整卷书集中在社会的不公与以色列中猖獗的物质主义(如:四1斥责「巴珊的母牛……欺负贫寒的、压碎穷乏的」),以此为神审判的理由(四2,「日子快到,人必用钩子将你们钩上去」)。先知的弥赛亚应许,则可作为问题一解决的例子。问题是以色列公义的余民与背叛者一同受苦。神为他们预备了一个解决方法:他应许「不将雅各家灭绝净尽」(摩九8)。罪人将死亡(九10),但神自己却将「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11节,这意象取自住棚节)。

与此类似的是问题一回答的模式,保罗和先知都经常使用(参赛四十28-31)。在罗马书中尤其常见。保罗会提出一个修辞的问题(将他对手的看法表达出来),接着便回答这个错误的观点。这成为罗马书第三章的主要模式,开始是从犹太人的不信来看神的公平(三1-4),接着便从犹太人的不义来看神的公义(5-8节),然后谈到犹太人与外邦人都同样在罪之下(9-26节),由于需要信心,便无从夸口(27-28节),神不单是犹太人的神,也是外邦人的神(29-30节),信心能建立律法,而非废掉律法(31节)。在每个单位中,保罗都以修辞的问题开始,然后提出自己的答案。类似的问题也引介出因信称义(四l-2)、与基督联合胜过罪(六l-2)、律法与罪的问题(七 l-2、13)、神的拯救意图(八31-32),和神的公义(九 19一24,十一 l-2)等讨论。

在这个范畴内,我们也可以放入目的与结果或证明。这些都是在回答「为什么?」。目的将秩序倒转过来,说明原初的用意,而不单单只讲结果为何。这两者(目的与结果)常难以区分,不过诚如李斐德所说:「从神眷顾的角度来看,这两者的差异常并不重要」(1984:69)。无论我们翻译成「为了」(以未来为重点)或「因此」(以过去为重点),都是在强调神对全局的掌控。李斐德提到哥林多前书二章l-5节,保罗解释说,他讲道时不用高言大智,「叫(或译「因此」)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亦参一29、31)。在这类例子中,目的与结果混合在一起。连接词「因为」常带进类似的神学观点证明。例如,罗马书八章29-31节说明,我们为什么可以知道「万事互相效力」(28节)。神已经预先知道他的子民,并且预定他们、呼召他们、使他们称义、得荣耀。换言之,神在掌控,所以我们能信靠他。

3.比较(comparison)是显示概念的相似之处或差异之处。最著名的例子是罗马书五章12-21节,亚当与基督的对比;两者都为一群人的代表(注意15节的「一人」与「众人」),或是有罪的人,或是基督徒。我们也可以举罗马书七章7-13节(过去式)与七章14-25节(现在式)两种关系的辩论为例。究竟这两段是讲未重生到重生的状况,还是过去的以色列到现在的以色列的状况(Moo 1986),我们必须作一判断。另外一个著名的对比是约翰所用的光与暗,在约翰福音一章 5节,三章 19节,尤其是八章 12-九章41节。其背景为宇宙之战,而黑暗不能「胜过」光(一5),在我们遇见基督--「世界的光」--时(八l2-13),则还有小规模的战役。箴言亦有许多智慧与愚昧相对的话,如一章7节,十五章5节等(参本书第七章有关箴言的解释)。

有些学者将交换(interchange)列为另外一段,但事实上,这只是比较的另一种变化。交换不是直接的比较,而是轮流谈论人物、事件,或类别,以制造主题的比较。约翰将彼得否认主(十八15-18、25-27)与耶稣在亚那(19-23节)和彼拉多(28-40节)面前如一的勇气穿插写来,便是最佳的例子。彼得的胆小和耶稣的勇敢成为鲜明的对比。马可也用过类似的技巧,他把一幕放在另一幕之后,产生互相解释的效果。例子有:耶稣被自己的家人(三20-21、31-35)和文士弃绝(三22-30);医治睚鲁的女儿(五21-24、35-43)当中,插入了血漏妇人的事(五25-34),两者都与洁净的律法有关;咒诅无花果树(十一12-14、20-25)刻画出洁净圣殿(十一15-19)背后的意思,就是耶路撒冷的审判。在上文所提的亚当与基督之例中(罗五12-21),也有轮流的方式。

4.描述(description)是很广的范畴,就是用进一步的资料澄清一个题目、事件,或人物。这方法也可称为连续(参Osborne和Woodward 1979:70-71),它与重复不同,因为它将讨论「延伸」,而非「复述」。这种技巧之例,如约拿书一章4-17节为他逃跑(一3)的后续描写;或亚伯拉罕所蒙的祝福(创十三14-18)在十四章l-18节有更进一步的描述。另一个例子,是基督在路加福音十四章28-32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澄清门徒「计算代价」的重要性(26-27、33节)。那里的信息为:若不清楚结局为何,没有人敢前来作门徒。这些比喻生动地描绘出,倘若一个人想要作门徒,却不「背起他的十字架」(27节),将会如何。基督要求人与世界完全断绝关系(33节)。

总结(summation)的原则也可放在这个范畴,因为它经常是在一长段的描述之后,将全文打一个结,说明最基本的主题或结果。当然,分辨出这种技巧,对判断一段经文的基本要点很有帮助。有时这类摘要出现在一段经文的头尾,例如约书亚记十二章7、24节:「约书亚和以色列人所击败的诸王如下,……共计三十一个王」。多半时候,摘要出现在最后。在历史书中,这类摘要或「接缝」,有助于题材与主题的衔接。例如,使徒行传的摘要,含括了路加最主要的神学看法,就是在教会所面对的一切危难中,神的灵都能得胜。尽管有内部的分争(六 l-6与7节)、外在的逼迫(八l-九30与31节)、暴君的迫害(十二1-23与24节),及异教的问题(十九 13-19与20节),但每一项摘要的中心,都是「道」的「增长」(这个术语一方面是指福音的宣扬,一方面是指其成功的结果,就是教会的增长)。

与摘要类似的,是犹太人重提(inclusio)的技巧,就是讨论到末了,作者又回来提他最初讲的观点。这个方法将一路发展过来的基本观念覆述一遍,成为整个叙述的总结。最好的例子之一为约翰福音一章18节,那里是约翰福音序言的结论,且是一章1节主题的重复,即耶稣是神的彰显,并一直与父同在。勃朗(Raymond E.Brown)也注意到约翰的重提法,如在迦拿的神迹中,二章11节和四章46、56节;在约但河外,则有一章28节和十章40节;还有逾越节的羊羔,在一章29节及十九章36节(1966:CXXXV)。

犹太作家强调主题的另一个技巧,是交错法(chiasm),就是在连续对偶的子句或段落中,将字或事件倒转过来写。当然,旧约中经常出现这方式;以赛亚书六章10节ABC:CBA的结构便是一例(NASB):

 A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

 B耳朵发沉

 C眼睛昏迷

 C恐怕眼睛看见

 B耳朵听见

 A心里明白

交错法在新约也很常见。隆德(Lund)认为,哥林多前书五章2-6节,九章 19-22节,十一章 8-12节等处,都有这现象(1942)。勃朗主张,约翰福音六章36-40节和十八章28节至十九章16节都用到交错法,他的论证颇具说服力(1966:276;1970:858-59)。

5.期待的转变(shifts in expectancy)包括许多种写作技巧。如尼达所说:「它们的重要性,就在于读者可以看出字的顺序、句法的结构,或一个字、词、句子的含义颇不寻常」(1983:36)。从某方面而言,这个范畴非常宽,可以包含修辞式问题、重复法或交错法。此外,它显然与象征用语重叠(我们将在本书第四章谈这方面)。不过,这类修辞方式超越了象征用语,是一种破格文体(anacoloutha,如尼达的说法)。然而,这类转变在结构的强调方面算是一项重点,所以必须包括在这里。耶稣的告别谈话(约十四-十六)中,有许多这类转变,因为数目太多,以致有些学者认为整段没有合一性,而是一系列重叠的传统,零乱地串在一起。结果他们提出约翰福音的「循环论」,或系列编辑说,主张这些人强将合一性加在第四卷福音书上,造成aporias,就是结构的不一致。不过,最近有一篇重要的文章发表,作者韦伯斯特(Edwin C.Webster)辩道:「这卷福音书,从文学的整体来看,结构十分严密,最基本的结构为对称的设计与平衡的单位」(1982:230)。韦伯斯特注意到,第十三至十六章中有两个同心圆式的段落,每一处都可分为三段(1982:243-45)。

一、耶稣与门徒 二、门徒与世界

1.耶稣洗他们的脚;他的榜样,十三 1-20 1.葡萄树与枝子的隐喻; 他爱的榜样,十五 1-16

2.犹大的离开 十三 21-322.世界的憎恨 十五 17-27

3.耶稣离开的对话 十三33-十四31 3.耶稣离开的对话,十六1-33

韦伯斯特主张,第十四章与十六章的主要部分有交错的关系,可以用来解释其中重复的主题。现代读者很难看出这种转变,可是古代人却很容易察觉和了解。如果我们明白整个结构的发展,困难便消失了。换言之,这一段并没有笨拙的不协调或重复,而是仔细设计的讲论。

高潮(climax)与关键(cruciality)也属于这个范畴。前者出现在故事中,后者则在书信中,不过两者都有相同的功能,即将作者基本论点的中枢或转捩点显示出来。医治被鬼附的孩童(可九14-29),高潮并不是神迹本身,而是那位父亲的呼喊:「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这是马可作门徒主题的中枢,也成为第18-19节门徒失败的矫正,以及第29节信心祷告之必要前提。李斐德(1984:63)举了一个极佳的高潮例子,就是马太福音四章1-10节和路加福音四章1-12节中,试探不同的顺序。马太的故事,结束的高潮为世界国度的试探,这样的强调与他以弥赛亚为王的主题相配。路加则以圣殿的殿顶试探为高潮,因他的中心是圣殿,特别强调基督教来自犹太教,这是他福音书的主题之-。这两个故事的高潮,都是了解神学重点的要诀。同样,罗马书第九至十一章乃是该书的转捩点。今天大部分学者相信,这不是附加的一段,而是保罗从最前面讲到犹太人与外邦人都在罪与审判之下(一 18-三20),一路预备而来的论证。

最后,我要在此把尼达对省略(omission)的探讨(1983:33-36)也加进来。倘若某位作者刻意删去读者所期待的某一点,就造成「期待的转变」,让人惊异,也有强调作用。通常这类经文会省略特殊的字(如林前十三 4-7中的kai,或来一 5、8、10前言中的kai)。但是,偶尔会出现一种情形:原来的读者能明白为何会省略掉关键的字句,可是现代诠释者却感到非常头痛;例如,「那拦阻他的」(帖后二6-7)或「六六六」(启十三18),在解释与指认上的省略。对这两者的解释理论有上百种之多,可能我们要等到主再来,才能明白其真正的意义。

[下一题:第二章: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