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过去一直有一种错误的概念,以为释经学或解释规则的运用,乃是以经文的「意义」为起点,也以它为终点。其实圣经本身并不见得赞同这种看法,因为其中从来没有暗示,只要理智上能明白神的指示就够了。相反的,我们不能单单听道,更要去行道(雅一19-27)。所以,在解释圣经的任务中,应用非常重要,必须像判断意义的过程一样,作得十分准确。处境化是指,将圣经的信仰原则转换到不同的「处境」,或我们今日的文化传承当中。我们必须使圣经和这个时代发生关系,让没有生活在圣经时代中的人,也能了解它的用意。所以,我们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之间仔细作出区分,确定后者为我们宣讲的重心,除非形式本身对意义亦是不可少的(如:洗礼或圣餐)。

释经学的任务有三个阶段:意义--思想经文原来的信息;解释--探寻这信息对今日有何指示;处境化--寻找最能传达标准信息的形式,以及具体应用到日常生活的途径。不过,在每一个阶段中,我们都必须认清,自己完全需要圣灵的帮助;也要注意到,在解释任务的两方面,就是了解(理论)与行动(实际行动)的过程,按人性的趋向,我们很容易将自己放入其中。

以下的几点不单是本章的结论,也可以作为整本书的结论。

1.第一阶段:意义/解释

a.要从整体看。这要从两个层次来进行。第一,我们将整卷书作成图表,注意其中思路的发展。第二,我们要研判它的圣经神学;亦即,作者想要强调的重点。这样,牧师或教师便能对全书或全段的整个信息有所了解,并能写出初步的要义。

b.看出风格。在解释之前,我们必须判断其风格或文学形式。启示文学的讲法,与诗歌或故事差异很大。从本书第六至十二章,我们知道每一种圣经文体的研究法和宣讲法都不同,要按它的目的和规则来进行,否则我们所传的信息便与经文中神的原意不符。

C.探究文法语意、和句法。从整体迈向部分时,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看出各个声明怎样配合在一起,哪些是主要句子,哪些是附属句子,而思路的各部分关联为何。在应用到我们自己的情境之前,必须先看清整个声明,并明白作者在原初情境中的用意。千万注意,倘若我们不认真研究经文,就是对神所默示的意义不够关切,那么,我们便无法自称相信圣经是神所默示的,或是无误的。神以人类的语言将它的启示彰显出来,在研究语言时,我们必须注意每一个字和其上下文的关系。单字研究必须和文法及句法交织在一起,这样,神所默示的信息才会从经文中显明出来。

d.注重历史与文化背景。我们也必须从历史情境里去了解圣经的各卷和各段。一旦从这些角度去看,往往会发现圣经显得加倍有意义,让人惊异。此外,这样作将使以色列或初期教会历史的情境格外突出;这一步很有利,可以帮助会众明白经文如何能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发生功效。最后,当我们重塑经文背后的「世界」,它们就成了极富意义的例子,让我们可以从自己的世界中找到类似的状况。

e.查看类比经文。以上各个步骤承认圣经内有差异性,而这一步则让我们思想圣经的一体性。查究哪些是平行经文,有助于澄清经文的真义。最重要的,就是认清:个别的声明必须从圣经整体的内容来了解。我们很容易根据某些经文作出武断的推论,其实作者只不过是强调整个真理的某一方面,因为当时他碰见了特殊的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几个层次:该段经文、作者的神学,以及圣经整体的神学。要思考所有层面之后,才能准确了解经文的意义。

f.透过整个教会历史来看经文的解释。如果我们明白过去的错误,许多现代的解经偏差便可以避免。个别的经文方面,良好的注释书常会列出可能的解释,这很有用,免得我们将不合上下文的看法强加在一段经文之上。此外,教义历史也可成为很好的处境化例子,供牧师在讲道时使用。

2.第二阶段:解释/相关性。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判断一段经文中哪些是恒久的准则,或是怎样可以将其背后永恒性的命令应用在特定的文化状况中,我们都承认,圣经有些部分今天不必再照着去作,例如历史故事,或纯粹文化性的命令。保罗在以弗所布道是作城市宣教事工(徒十八-十九),但这并不意味这个时代的乡村福音工作有什么错。我们也不再「以圣洁的吻彼此问安」(罗十六16等)。但是,我们必须传福音,也要存著爱心互相问安。所以,在我们能将一段经文处境化之前,必须判断它对今日究竟适用到什么程度。

a.注意论证是否建立在从前的启示上。如果一段话建立在旧约的证明经文,或耶稣讲过的话,或正典式信经(如林前十五3-5)之上,就显示作者不单是在处理当前的文化状况,而是在谈神所启示永恒的大计。

b.判断当时的环境和背后的神学或伦理原则为何。我们必须探究一句话背后的神学,并找出是什么历史状况使得当时会强调这个重点。如果该项原则是规条,而不是描述,就可能是一种标准。我们也要判断背后的原则与经文中明显声明的距离有多大。如果距离颇大,便可能是文化性的应用,而我们便必须按原则层次(深层神学结构)来应用该段经文,不要按表层来应用(请参以下c.-e.各点)。

C.判断其中的教导是否超越当时代的文化取向。倘若它显然超越了社会的准则,这就是一个清楚的指标,指出这道命令具超文化的关联性。倘若它没有超越,我们就需要思考其他的原则,因为在新的状况中,我们或许需要将它处境化。

d.判断某项教导的本质主要是文化性,还是神学性或道德性。若是前者,通常都是在原则的层次上应用,例如有关奴隶和主人的经文(劳工与管理),或圣洁之吻(基督徒的问安)。若是后者,便为超越文化的命令,因此对所有世代与文化都适用。

e.我们承认,虽然文化形式会按照情境改变,但是圣经超越文化的内容是永远性的、普世性的,不能改变。这点成了最后一步的转接词。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所定下的永恒标准,必须对所有文化都具约束力。实用性的考虑不能高过圣经的命令。但是,同时,如果我们判断某项命令具文化性,它对次文化(就是该方面仍类似第一世纪的文化)依然有效(如许多基要派与福音派的团体)。

3.第三阶段:处境化/应用。

处境化或应用的目的,是使神在耶稣基督里的爱,以及它所提供的丰盛生命,让处于任何一种文化之内的人都能够清楚明白。此外,圣经要求我们,要以它超越文化的标准,来向所有人和所有社会挑战。

a.除了解析神的话之外,我们也要解析我们的世界。在能恰当地应用圣经到我们的文化或其他文化之前,我们必须先深入了解这些文化环境。不论对自己成长的社会,或对海外的文化,都必须如此。许多牧师和专业人士、工厂工人都已经脱节。在另一种文化中,这一点就更加重要,不单需要在图书馆作研究,也需要亲身去观察。忙碌的牧师也需要发挥社会学家的角色,不断进行生活状况研究,这样才能摸著会众的需要。

b.让神的话与世界面对面。有时,神的话会肯定世界的作法,有时则会否定。宣教士兴牧师必须寻找类比,来说明救赎的真理,使置身于现今文化中的人看出神话语的相关性,也能真正明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区分出来,接受内容,但若某个文化无法了解其形式,就不妨加以改变。如何改变(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则要靠经文、诠释者(或处境化者)与收受文化的三面对话来判断。神的话首先向诠释者说话,他要先加以消化,然后才想怎样应用到文化中。当诠释者一脚踏在神的话中,一脚踏在世界中,他就成了处境化者。在这个过程中,神的话先向诠释者发出挑战,使他改变,然后再向收受文化发出挑战,令它改变。

c.要看重圣经对于这世代为末世的教导。耶稣教导说,在他第一次到世上时,神的国「已经临到」,我们现在处于这个世代与来世的张力之间。耶稣已经藉着道成肉身和十字架捆绑了撒但(可三27),但是撒但仍是这世代的神或王(林后四4;弗二2)。我们现今彷如活在天上(弗一3等),然而撒但仍在其中工作(弗三10,六10-12),我们要在生活中彰显出耶稣的得胜。教会面对的许多问题,都有全球性,甚至末世性的色彩。若忽略这些,教会便很危险。我们不能对这些问题不闻不问,甚至自欺欺人(如社会公义、武器竞赛等),但同时要在传福音(这是我们的要务)和社会关怀(这与传福音不能截然划分)中取得平衡。

d.注意权威的优先顺序。传道人和教师的解释,甚至应用,常带着圣旨般的权威性。我们必须记住:惟有神默示的经文才是无误的。我们的解释依赖圣灵的光照,其权威与我们花多少力气研读经文有关。我们有限的了解和出于人的观点,很容易掌控我们的解释。所以,我们对一段经文之信息的说明,虽然有权威,但只限于它符合原意的程度。处境化则又远了一步,也靠圣灵的光照,不过离经文更远,因为它有赖我们的解释,和我们对经文的判断:哪些内容是标准,可以应用于收受文化。所以,处境化的任务,是要使我们的回应符合第一和第二阶段的结果。

e.最后,要明白实践的必要。恰当的处境化承认:若在思想上能正确地明白,就能带来正确的作法。圣经不单纠正思想或了解,更关心随后产生的正确行为。希伯来文与希腊文都以同一个字表达「听」与「顺服」。所以,神的话语进入文化中,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改变生命。

4.第四阶段:预备讲章

a.重写大纲。从解经所得的研经大纲,是用描述性话语写的,只是总结一段经文的各个部分。在讲章中,这些要点要用活泼的词汇重新写过,以向听众发出挑战,要他们作出回应。

b.决定如何将要点处境化。牧师或宣教士要根据对听众生活处境的分析,逐点思想讲章的每一部分。有些方面可以强调,以因应会众的需要;接下来,牧师或教师必须决定,怎样的处境化处理(如举例、建议途径与方法、指出问题的冲突之处)最合适本段的各个要点。

c.准备将讲章包装。传道人必须除去卖弄学问式的辞藻,让讲章显得十分通顺。用字要小心,维持吸引力,抓住听众的心。讲员必须为讲章的每个部分选用合适的修辞技巧。惟有圣灵才能劝服人、推动人,可是讲员必须运用各样方式,成为圣灵流通的管道,而不至成为他的拦阻。

总而言之,我们若要「按正义分解神的道」(提后115),就必须先提出解释,并加以处境化,然后,圣经时代神所说的话,才会在现今同样向人发言。当然,神有能力、有智慧,即使我们的解释有错,它仍然可以向人发言。但是我们有责任要尽量将神的话讲清楚;我们要说:「我今天受到圣灵的感动,透过我所讲解、并应用的信息,神就在我的事奉中工作(而非:尽管我有错,神仍工作)。」保罗曾说:「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罗十15;取自赛五十二7)。在今天绝望的世界局势中,传报神的真理实在是一份殊荣。但愿我们都能谨慎,(透过圣灵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在为世人将神的话处境化的时候,能保证:我们所传讲的,确实是神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