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诗的形式

1.韵律横式。诗体可以藉韵律或律动、文法和用语的平行等来辨认。前者的用处对专家较大,对传道人则没有太多帮助,所以我不打算花太多时间来谈。可是对韵律具基本概念有其必要,它能帮助读者对希伯来诗产生感受。闪语律动的奥秘,至今还没有人发现一套公式可以解明。费德曼(Freedman)注意到,每一首诗似乎都各具特色(1977:10-12)。至于结构的分级,应当是按重音还是按音节的数目来算,学者的意见分歧。这两者都有赖对希伯来文和其读音的知识。重音方面是指诗的诵读,根据读者在朗读一节经文时,对希伯来文音节的读法,来区分各行。例如,诗篇一O三篇10节是按照以下的重音来区分的:

不按照我们的罪/他待/我们,

不按照我们的过犯/他报应/我们。

音节乃是话语的基本单位,许多人像费德曼一样,认为在诗篇的架构上,它们提供了很准确、可辨认的基础。例如,诗篇第一一三篇有十四个音节行,分为7:7,有时为8:6。

但并非所有诗篇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划分。变化实在太多,而圣经中每一篇诗的韵律,都要个别研究。我们最多只能说,律动是希伯来诗主要的辨认特征。学者运用重音分行的方法,将诗篇分为2:2,3:2,2:3等种种模式。音节的分法则可以产生各种模式,一行可有十或十二或十四个音节。另外,一「节」是由两行(如上文诗一O三10)至五行平行的概念构成。在这之中,还包括各式各样的形式,因韵律模式与平行句法交织在一起。事实上,许多学者认为,这两种系统或许可以代表希伯来诗发展的阶段。这说法仍属揣测,无法证实;不过,按事实看来,诗人对用语的选择,有一部分是基于韵律的考虑。同时,一节诗中如何选字,并将字放在一起,声音的考量也很重要(不单包括韵律,还包括诵读、头韵、拟声字等等)(Gersten-berger 1985:413-16)。

简言之,诠释者不可以将整首诗含义之外的意义,加在其中个别的用语上。在诗篇中,单字研究不像在新约书信那样具决定性,而意义大多要从整体来看,不能从部分来看。基于上述种种理由,我们的焦点必须更多放在平行句法,而不放在韵律上。

2.平行句。罗特主教(Robert Lowth)于一七五O年提出一套说法,现代仍普遍沿用,就是三种基本的平行句:同义式、综合式、对立式。大部分人至今依旧采用这个方法(如 Gerstenberger,Murphy,Gray)。可是愈来愈多学者(如:Kugel,Alter Longman)向这个理论发出挑战,认为它实际上将诗简化为散文,「将诗行辗平了」(Longman)。他们主张,第一行总会增加一些含义;有时是澄清第一行。到了近来,这种看法不但已站稳脚步,而且年轻的学者几乎已经达成共识;甚至可以说,它已「赢得压倒性的胜利」。可是我有种不安的感觉,或许二十年之后学界又会回到中间立场。真理一定是在这两者之间的某处。

这也与许多领域一样,很难只定出同义式(词汇的概念相同)和综合式(第二句添加了新观念)两类,因为其间可以有好些级别。有些经文展示的意义完全相同(参下文);但有些时候,第二句的意思稍微有些不同;还有些经文,第二句为第一句添加了许多含义。我在下面会作说明。许多研究指出,字有配对的现象(固定同义字的组合,经常在一起使用);这结论反对平行之间总有进展的观点(详细的调查,参LaSor,Hubbard,Bush 1982:314-15)。配对的字,如「土地/尘土」、「仇敌/敌人」、「雅各/以色列」、「声音/言语」、「百姓/国家」等类似的组合,大半指向同义的平行。但每一处都要由上下文来判断。

a.同义平行句是第二行重复第一行,几乎没有添加什么新意。这常包括文法的平行,即第二行在文法上与第一行一致(如介系词片语、主词、动词、受词),在意思上就很可能也一样。有时候,读者不应该将两行之间语意上的差异扩大,因为那可能只是换一种说法,以增强效果。另一方面,添增新要点的情形也经常出现,这是阿特尔、柏琳等人向传统挑战的原因。例如,许多人以诗篇二篇2-4节作为同义式的例子。让我们一项一项来看这些配对。诗篇二篇2节上说:

地上的君王站立起来

掌权者集合在一起

虽然主词(「地上的君王」/「掌权者」)很可能为同义,但是「站立起来」和「集合在一起」则有进展性,因为后者意味,「站立」之后已立定盟约。第3节也是如此:

 「让我们断开他们的锁链,」他们说,

 「扔掉他们的束缚。」

当然,「锁链」与「束缚」是指同一件东西,可是「断开」与「扔掉」则有进展。这不可能只是句型上的差异。

另一方面,请思想以赛亚书五十三章5节:

但他为我们的过犯被刺透,

为我们的罪孽被压伤;

加在他身上的刑罚使我们得平安,

因他受的伤我们得医治。

前面两行比较像同义平行句,因为配对的字「刺透/压伤」和「过犯/罪孽」,在意义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主张综合法的人则认为,第二行强化了第一行,因此两行并非纯粹同义。可是它既然没有添加新意,所以应当可算为「同义的平行句」。后面两行则显然是综合式。第三行讲到意义,第四行谈到结果。诗篇一O三3的平行概念则更困难:

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

医治你的一切疾病。

有些人将第二行解释为身体的医治。圣经的确将灵性与身体的医治连在一起;在耶稣的医治神迹中,这两者经常结合在一起(参路五20)。可是我们必须小心,不要按这种亮光来扩大诗篇的平行句。虽然这解释有可能,但是在诗篇一○三篇却有争议。其中两处配对的字--「赦免/医治」、「罪孽/疾病」--在圣经中常作同义字用,而在这里的上下文中,我认为不应当将身体的医治加在灵性的医治之上。这里的平行句法或许非常强,因此动词乃是指灵性的医治。不过,最近的潮流却是视第二行为身体的医治。

b.进阶平行句常被称为「综合平行句」,是指在思想上有进展,第二行添加了第一行的意思。有些人怀疑这种分类是否合理,因为进一步的意义就破坏了「平行」之意。不过,这是诗的形式,值得注意。事实上,它比同义平行句更加普遍。最著名的例子是诗篇一篇3节:

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

按时候结果子

叶子也不枯干。

凡他所作的尽都兴盛。

这里有三个「台阶」,从种树(第一行)到结果子(第二行)到长存(第三行)到丰收(第四行,这行不再用隐喻)。通常进展性非常明确,因此许多人认为,这根本不算平行句。例如,耶利米书五十章19节下为:

我必再领以色列回他的草场,

他必在迦密和巴珊吃草;

他的胃口必得饱足

在以法莲山和基列境内。

第一、二行之间有一些进展(有些人称它为同义,但是其思想从以色列的回来,进到后来的安然吃草)。第二个对句或许重复了第二行的思想,其平行句是来自韵律,而非含义。不过,这里又从吃的动作进到结果(胃口饱足)。不过,让我们看看诗篇一三九篇4节:

一个字出现在我舌上之前,

你已经完全知道,哦,上主。

这里并没有平行句,因为第二行是完成第一行的思想。

总而言之,在同义到综合到非平行(韵律式)的尺度上,它究竟立于哪一点,读者必须让诗行本身来说。通过我自己的研究,我承认柏琳和朗文的看法大半是正确的,即:希伯来诗的倾向是在第二行添加含义。按我的研究,所谓同义的例子,几乎每一个都略有综合式的进展。阿特尔将这一派的思想作了总结,他主张:「节与节之间活泼前进的看法,更接近实况,更符合圣经诗人的期待,因他们希望听众注意到他们的话」(1985:10)。不过,虽然这看法「更接近实况」,但当这一新的学派说,诗句「总在」前进时,很可能也有夸张之嫌。

让我们思想箴言三章13-20节,这也是常用来作同义平行句的例子。每一个配对实际上都展示出进阶平行,如第16节:

她右手有长寿,

左手有富贵与尊荣。

又如第17节:

她的道途愉快,

她一路全是平安。

但第14节却完全是同义式:

因为她比银子更有益

利润比金子更多。

或许有人说,第二行使第一行更加生动(赛五十三5也可以这样说),不过在意义上却没有不同。总之,我的结论为:某些时候(如赛五十三5;箴三 14)因为没有进一步的澄清,所以这类诗行符合一般所谓的「同义平行句」。虽然略为增色(更生动或更具体),但意义却仍相同。若有添加的意义,综合(或形式)的发展程度则各自不同;要靠解经研究来判断。

c.高潮平行句是进阶平行句的一种,但是其中几个单位将思想推至高潮。例如,诗篇八篇3-4节(4-5节被来二6下-8上5;用):

我观看你的天,

你指头所造成的,

月亮和星宿,

你所摆列陈设的,

人算什么,

你竟想到他,

世人之子算什么,

你竟眷顾他?

前面四行逐一叠进,一步步推向第四节平行句的高潮结局。凯撒(Otto Kaiser)提到一种特殊的高潮平行句,其中第一行重复第一行的钥字,再加上高潮的思想(1975:322)。例如,诗篇二十九篇1节:

归给上主,哦,大能者,

归给上主荣耀与能力。

归向上主合乎他名的荣耀,

敬拜上主在他圣洁的光耀中。

d.反义平行句是第三大类(另外两类为同义与综合),与另外两类所强调的恰好相反。这类诗句第二行的意思不但不继续第一行,而且与其相反。但这仍旧算是平行句法,因为第二行重述了第一行的概念,只是用反话来说。例如,箴言三章1节:

我儿,不要忘记我的法则,

反要将我的诚命存记于心。

这两行都是讲同样的概念,只是从相反的角度来说。不过,有些时候对立的话也含有综合平行的成分,就是第二行具澄清作用,例如,诗篇二十篇7节:

有人靠车,有人靠马,

但我们信靠上主我们神的名。

第一行告诉我们不当靠的东西,第二行则说明当信靠谁。再看箴言一章7节:

敬畏上主是知识的开端,

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

这卷书中智慧和愚妄是主要的对比,但是从「敬畏上主」(第一行)到「智慧」(第二行)显然有进展性。义人和恶人的对比也与此类似,如第三章33节:

上主咒诅恶人之家,

却赐福予义人之家。

e.内里反义平行句是一种特殊的反义平行句,其中两行是与另外两行成对比。通常出现于交错形式,外端的一对与内里的一对意思相反(AB BA),如马索拉经文的诗篇三十篇 8-10节(Mickelsen1963:326):

向你,哦,耶和华,我正呼求

向主,我正寻求恩惠。

流我血有何益呢?

我下坑(有何益呢)?

尘土岂能称赞你?

它岂能宣扬你的真理?

垂听吧,哦,耶和华,并向我施恩,

作我的帮助。

f不完全平行句为:第二句省略了第一句的某个成分;这通常出现于同义的两行,如,诗篇二十四篇1节缺了述语:

地是上主的,

并其中的万物,

世界和住在其中的万民。

g.稳定变异是第二行加上一个思想,补足第一行的遗漏(Kaiser1981:220,取自Cyrus Gordon)。这比纯粹的不完全形式出现得更频繁,如诗篇十八篇17节:

他救我脱离我的劲敌,

脱离我的敌人,他们比我更强。

3.诗的用语和意象。诗人运用许多修辞的技巧,如前几章所提的同义、高潮与交错等。此外,他们还用双关语(文字游戏)、头韵(第一行的开头用同一个字母)、字母诗(每一行用接下来的一个字母开头),和谐音(发音相似的字)。双关语可用以赛亚书五章7节为例:「他指望的是公平(miapat),谁知倒有暴虐(mlspah);指望的是公义(Sdaqah),谁知倒有冤声(saqah)。」诗篇第一一九篇为头韵和字母诗的最佳例子。这首壮丽的赞美诗在称颂神的话语,它每一段的头一个字母,是按着字母的顺序排列,而在各段当中,每一行的头一个字母都相同(其他的字母诗有:诗二十五,三十四,三十七,一一一,一一二;哀三)。谐音可举耶利米书一章11-12节为例,神向耶利米显示一根「杏树枝」(saqed),将它与一项应许相连、即他要「保守」(soqed)他的子民。凯瑟找到英文的相同说法:「神指示耶利米一根pussy-willow(美洲柳树)枝子,说:寸「如果我的子民不悔改,我就will-a-do(会这样作)」(1981:227;强调字是他所用)。

诗体中最丰富的就是意象的运用。诗人不断从日常生活里举例,说明他们要高举的属灵真理。在诗篇一篇3-4节,诗人描述义人为「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而相对之下,恶人则「如同糠纰,被风吹散」。诗体中到处可见这类直喻(伯三十8;诗三十一12;箴十一12;赛一30)。

隐喻则更常出现。阿摩司书四章1节的隐喻用得极为恰当,他向「巴珊的母牛」发言,说她们「欺负贫寒的,……又对你们的丈夫说:『拿酒来喝』」。在诗篇十九篇l-2节,受造物被拟人化,成为传令官(「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和外交特使(「没有一种言语不听见他们的声音」)。隐喻最适合来描述神,如,说他是登基的君王、牧人、战士、驾战车者、父亲、岩石、清泉………等等。

这类意象吸引读者进人经文,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来看真理。当诗人要神「拿起大盾牌、小盾牌;起来帮助我」(诗三十五2),就是以神为得胜的战士,与他的子民一同争战,这使得全诗的意义更丰富,因为这诗篇主要是求神帮助,抵挡那些从前与大卫为友,如今却毁谤他的人。在讲道中运用这类意象的潜力很大!每一个例子都有待清楚的说明。

总结来说,在解释时,辨认出平行句的类型相当有帮助,使我们不至将过多的意思读入第二行,并且能够认出该段经文的要点为何。明白结构模式与其中的意象,会使灵修更丰富,讲道更生动。不过,隐喻虽带来丰富,也带来问题--不够特定、准确。葛斯登伯格说:「诗的用语打破了理性世界观的限制,以直觉来接触事物的本质。所以,诗人一定要用比较、归纳、非直接的言词」(1985:416-17)。既是如此,我们就不能寻找「字面」意义,而要找出其「用意」为何,意即,从诗的上下文来看出其含义。例如,诗篇四十四篇 19节说:「你压伤我们,使我们在狐狼之地作鬼魂」,这里是指荒废无人居住之地。这篇诗谈到军队的溃败(9-16节),这段乃是讲到以色列在神面前无辜,因而提出抗议,本节则重述打败仗的情形(17-22节)。虽然这次的败仗很严重,但「在狐狼之地作鬼魂。和「将宰的羊」(22节)都是隐喻,在诗体上可以这么用,形容在满怀敌意的邻国之下,以色列长期以来所受到的仇视与痛苦。

下一题:

诗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