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故事经文之方法的原则
前面已经说明,在释经学批判方法论的诸神殿中,叙事批判有其一席之地。这个学科清楚列出一个故事如何产生意义、如何吸引读者进入其叙事世界。此外,在详读一段经文的时候,可以发现其中的各个成分很有价值;简而言之,这个方法有用!可是,若将它与历史与指示性的意义分割,它就会变成主观又武断。所以,任何一种合适的方法论,必须将这两方面(文学与历史)混合在一在,使其互相修正,强化优点,避免缺失。我将依据一般释经学段落中所立下的基本原则,来一一说明文学方法的各项要点。
1.结构分析。一开始,我们要详细研读经文本身,寻找故事流程,对结构布局有初步的概念。第一步是从宏观的角度,注意到整个作品的发展。然后才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各个小段落,或小故事。每则故事再一一细分为「动作」单位。这些都列在图表上,来判断各个角色如何互动,冲突如何起落--在单个故事中,也在整个大故事中。接下来,我们要研究背景(地理、时间或社会)对结构布局发展产生的效应,并将整个故事放在一起,来看其结构发展。
马太福音的复活故事(太二十七 66-二十八20)是个很好的例子。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故事是以与反对耶稣之人打交道的几个故事为结构。从个别单位看,可以发现以下的进展:祭司想要守墓(以拦阻神的计划;二十七62-66);与其平行的,是妇人们私下造访墓地(她们是要膏耶稣的身体,不是要庆祝它的复活;二十八1)。这两件事都被翻转,因神以奇迹干预,使耶稣从死里复活(2-4节;请注意,马太喜爱超自然的景象;二十七到51-53)、又有天使向妇人说话(5-7节),以及耶稣首次向妇人的显现(8-10节)。祭司第二度想要拦阻神的计画,他们贿赂守卫,对复活的事说谎(11-15节);与其平行的,是门徒的怀疑(17节)。这两件事都被大使命翻转过来(18-20节)。值得注意的对照为:守卫(吓昏了;4节)和妇女(不要惧怕的劝慰; 5节)、祭司(要人说谎;11-15节)和耶稣(要人承担使命;18-20节)。在背景方面,既有时间(二十七62,二十八l注明时间),也有地理(前面「布局」段落中,曾说明耶路撒冷-加利利的意义)。
2.文体分析。诠释者必须辨识呈现题材的各种文学技巧,看它们如何使结构布局更生动,怎样使故事高潮起伏。我们要找出交错法或括号法(框架技巧)、重复、断层、对立、象征、反讽等文学特质。每一项都能使经文增色。我们也要研究作者个人的文体倾向,看出它在个别故事中的运作。
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用了几个基本技巧。例如,有一个断层,即马太没有描述复活,只是让读者从上下文来揣测。祭司用尽人的力量,想来阻挡神的计画,使悬疑性一路升高,可是奇妙的对比出现了,神的能力令坚强的士兵战栗、吓昏过去;这真是最佳的戏剧性表达。另外,还有一大反讽:祭司无可奈何,不得不贿赂守卫,要他们撒下瞒天大谎,但这正是他们在第二十七章62-66节中,要求彼拉多要防止的事(耶稣的身体被偷走)。对话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神与人的冲突--祭司的操纵手法,天使的含蓄责备、复活主难以置信的应许。金斯伯利曾说,马太结构布局的要素是冲突,在这一复活故事中的确如此。事实上,这与耶稣诞生的故事一前一后形成括号,因该故事也是一场冲突,一方面是神的计划,另一方面为犹太首领(希律王)想拦阻神旨意的阴谋。
3.编辑分析。对列王纪-历代志和福音书而言,源本批判和编辑研究特别有用,可以补充结构与文体的研究,以判断重点何在。就故事与神学层面而言,编辑技巧可以作为掌控因素,防止主观的解释。方法有两种,而两者都要将福音书一行行来对照。第一种技巧为写作分析,即看作者如何运用其来源。这方法专业性较强,要求字与字的比较,以及运用字的统计分析,以判断那个字为马可或马太所独有。此外,它的结果还要倚赖福音书起源的理论。虽然大多数人同意,马太和路加是用马可福音和另一个耶稣语录集(称为Q),但仍有人对此说提出挑战。我认为这看法相当可取,不过在此仍鼓励读者要谨慎定夺。
第二种为编辑分析法,这对非专业人士比较有用。把福音书互相比较,能帮助我们看出基本的困难,分辨出添加、省略、扩充,以致可以判别经文所要强调之点。这种比较有外在与内在的标准。
外在方面,读者要找引入经文的突然变化,即,作者改变来源的方法。故事中的「接缝」,就是引入段落,或衔接另一资料的过渡话语,是特定语言和所强调之主题的指标,因为在接缝中,我们可以最清楚看见作者的手。摘要说明(如太四23-25和九35,指出耶稣讲道的活动,框出了这卷福音书中的一个重要段落)是很有用的线索,暗示出一个段落的目的。从编辑旁白和添加的说明,可以辨识出作者独特的神学。例如,马太的「公式引句」(formula quotations;如:二5-6、15、17-18)是对他的应验观和弥赛亚重点了解的关键。因此,福音书中或列王纪-历代志中的变化,是写作目的和文体特色的重要线索。
内在方面,学者要找「线头」,就是作者怎样用重复的模式与特殊的表达法,将住处传给读者。现今最看重的为整体的结构(而非作者所用的资料)。一个段落中小文体的交互使用(马可福音橄榄山讲论中,比喻、教导题材、启示文学都有)对整个艺术结构是很好的指标。故事中张力的逻辑或最不明确之处,也可以进一步引导读者进入经文的故事世界。在整个福音书中,耶稣一直拒绝直接回答问题,似乎总是让人感到一头雾水(如约翰福第三章的尼哥底母)。我们不必读太多,便会明白这是故事结构布局刻意的安排,是整个福音中的上/下结构中的一部分。耶稣刻意从天上的角度来说话,他的听众从地上的角度来回应。如此一来,读者不得不承认两者的区别,并作出抉择。换言这,经文运用这种方法,来将神在耶稣里的要求放在读者面前。
总而言之,诠释者研究作者如何安排材料,注意他如何运用来源作掌控,把整个故事的信息更加清楚地表达出来。换言之,我们要将来源和编辑的技巧与叙事批判结合起来,容许这些(有时完全不同)的方法互相影响,彼此修正,以明了作者原来要表达的故事和神学信息。
4.解经分析。在详细查验作者的编辑抉择之后,接下来学者要运用前面所讲过的一般释经学原则,用文法-历史法来看经文。文法可以让人对字的关系更清楚,从而对故事的流向更明白;语意的研究使原来的意义更澄澈。当然,不一定要完成了第一到第三步,才这样作;事实上,这些方法是合在一起运用的。例如,文法和字的研究亦是文体分析的层面;它们相互倚赖。此外,编辑-批判分析也是研读故事文学的解经工具。从一个角度而言,解经的作用是其他方法的综合摘要;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它乃是一种掌控,因为许多故事研究忽视了认真的解经,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背景资料在故事研究中亦非常重要。这些故事是在某种文化内写成,而我们并不熟悉这些文化;若缺乏这类资料,我们只能发现表面的结构布局,但却无法深入了解其重要性。当然,这些方面与以上所提的编辑研究也分不开;其实,这些都是故事全面性研究的一部分,包括叙事的技巧、作者如何运用来源,以及经文的文-历史构造。
5.神学分析。学者必须区分何为一段经文之内细节上的重点,何为主要的神学线路,就是将这些连到大段,以及整卷书的脉络。这样就能产生经文的大点与其下的小点。故事包含戏剧层面,也包含神学层面;神学层面与意义的命题因素有关,戏剧层面与意义的动力或使命因素[与实用(praxis)相关]有关。
诠释者对经文的这两方面都必须留意。我们被带入故事的叙事世界时,戏剧会使我们与结构布局和角色对应,并使我们与暗示的读者站在同一边。就在这时,神学教训也贯彻全剧,我们与故事对应时,无意间便有所学习。在解释时,这两个因素互相倚赖,不可分开。理论若没有实用之例就枯燥无味,而实用若没有理论就毫无内容。例如,马太福音的复活故事(参上文l、2点)是以基督论为中心,教导耶稣为复活之主,总结了马太所强调的事:耶稣为神的圣子、具雅巍的权柄(18节)、无所不在(20节)。同时,它也教导:反对神的计划必徒劳无功,而作门徒却宝贵无比。最后,大使命(太二十八18-20)成为第一卷福音书的高峰,强调要「到万民去」(19节)。
6.处境化。这一步是圣经故事的核心,要求读者把其中的教训应用到自己的环境中。其实,写故事的本意,就是要将以色列(旧约)、耶稣(福音书),或早期教会(使徒行传)之生活的意义,应用到后期神子民的团体中。就福音书而言,有所谓的「耶稣生平情境」(Sitzim Leben Jesu)和「每卷福音书写作对象之教会生活情境」(Sitz imLeben Kirche)。后者乃是福音书作者所受到的感动,将耶稣生平从合乎当时教会处境的角度写出来。所以,我们将它应用在现今的需要中,也是合理的。其实,圣经故事乃是: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实际关系中的神学。
同时,故事要求读者对戏剧产生回应。所以我们读的时候,一定会身历其境,体会到其中的冲突与教训。我们会像门徒一样,对耶稣感到震惊,要敬拜他。我们也会像耶稣一样,要顺服父神;对我们而言,作门徒也就是要「背起十字架」,即使那「十字架」会要我们殉道--像当年许多门徒一样。在「暗示的读者」那段中,我已经讨论过这个方法。我们的任务是与经文心目中的「读者」来「认同」,让故事来引导我们的回应。许多人(如Robinson 1980:123-24)认为,讲解圣经故事的讲道,应当采用「非直接的处境化」,而不是「直接的处境化」。这个主张有其道理,因为福音书未曾明文指出要点为何。不过,如果我们太不直接,作者想要传的信息就会失落在主观的洋海中。我比较喜欢「对方法和途径提出建议」(参本书第十六章),引导会众去亲身体会故事的重要性。
7.讲章采用叙事形式。处境化意味从解经转到讲章(参本书第十五、十六章)。对圣经故事而言,其中包含了葛利丹努(Greidanus)所谓的「叙事形式」。这种形式不像「三点式」的讲章,依据经文的要点作逻辑性的架构,而是按著圣经故事的轮廓前进,重述剧情,帮助会众一步步去体验故事的变化与张力。这时,背景资料就成了讲章的工具,引导听众进入当时的情景,使他们能亲身领略到其中的信息。许多用「叙事讲章」的人,强烈反对列出讲章的「要点」[Buttrick重新命名为「动点」(moves)],理由为:这样作会以知性的资料取代经文情感的动力。但这种想法相当离谱。如果经文的故事中有两部分或三部分(或「动点」),讲章以此为架构,是很自然的事。
此外,我也反对目前否定神学层面的趋势,他们的理由为:故事是非直接的,不是直接的。这点忽略了编辑批判的结果,因为这种研究已经显示,圣经故事的核心确实为神学,它乃是要引导读者重新活出包装在故事内的真理。故事不像教训的题材那样直接,但是它也有神学要点,并期待读者和信息对应。我认为,从某个角度而言,圣经故事甚至强过直接的教导,更容易应用到人的生活中。
圣经故事含有神学,正如以上所言,其中的原则或主题是要读者吸收的。不过,它们主要仍是故事,所以应当以故事的方式来宣讲。如果说,传道人的任务是使听众进入经文的世界,感受到其召唤力,那么,圣经故事尤然,因为这正是它们的主要目的。故事讲章的要诀为:大纲应当由故事的结构布局发展来掌控。这样一来,「剧幕」单们就成了讲章的「要点」,只是若从「进展」(一出戏各「幕」)的角度来想,而不视之为论点(这较适合教导性的讲章),就更好。
在完成以上六点之后,传道人要将各种因素(结构布局发展、对白、神学重点、读者认同)综合起来,作成一篇富戏剧性的讲章,重塑原来处境化的信息,让它对今日说话。传道人在重讲故事时,可以运用背景,让会众重新体会当时的情形,甚至彷佛置身其中,而看出其中的信息如何满足今日的需要。在重述故事的时候,一边说,一边就会自然地应用(即读者认同)。这种讲道与比喻讲道相同,要将地方性色彩(故事内会有的成分)和神学重点(应当配合今日而重新处境化)区分出来。前者可以帮助听众进入故事,感受到它的能力,后者可以帮助他们看出,故事与他们的需要有何关系。在讲章中不太需要从现代生活中再举例子;故事形式之内已经充满各种例子,自然会导出应用。因此,故事性讲道的说服力、推动力,比教导性讲道还要更强;后者只是描述基督教的真理,而故事性讲道则把这些真理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