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叙事体

时下的圣经研究热衷于文学批判,这泰半是由于形式批判和编辑批判未能解释经文而造成的结果。如今学界大致认为,将经文分割成独立的单元来看,毫无功效,于是不少学者转向注重文学的叙事批判,想要弥补这道鸿沟(Petersen的摘要非常精采, 1978:9-23)。叙事研究者发现,一段经文的意义是由整体来界定,而非分割的片断,所以叙事批判遂成为「市场上的新宠」。可是,他也像其余的流行风潮一样,有危险性,例如:他忽视(甚或拒绝)经文中的历史成分,而他的基本哲学强调读者是产生意义的代理人(参附篇一和二)。所以,以下所展示的叙事批判,绝不可以单独成立,必须与源本批判和编辑批判结合;因为后者具纠正作用,能平衡他不顾历史的趋势,以及过分强调经文为最后产品,不视它为逐渐发展而成(进一步的说明,参本章的结论)。尽管如此,在解释经文上,它仍有极大的帮助,也是近年来所出现的各种批判「学派」中,较正面的一支。

叙事批判的主要前提为:圣经的叙事是「艺术」或「诗体」,因此以作者的文学手法为研究的中心。虽然多半学者并不否定其中有历史的核心,但整个趋势为:视圣经故事为「小说」(Sternberg则为著名的例外)。当然,历史故事和小说(就文体而言)差别无几,因为两者都是用同样的方式来叙述故事:结构布局、角色、对白、戏剧化的冲突。事实上,采用「小说」的角度来探究圣经故事,本身并不具反历史的色彩。这种观点只是承认,在圣经历史中存有「故事」的文体。

许多人注意到,圣经叙事体既有历史,也含神学,我还要加上一点:这两者是藉「故事」的形式放在一起。故事的历史基础很重要,但是故事在经文中的呈现,才是解释的真正目标。柏琳(AdeleBerlin)说:「创世记中的亚伯拉罕不是一位真实的人物,就像图画上的苹果不是真正的水果。这句话不是要判断历史上曾否有亚伯拉罕存在,就像论苹果是否存在一样;只是说明,我们不应该将历史人物和故事中所呈现的混为一谈」她的这番话讲得有些过分,可是也相当真实,因为我们是在研究一段经文,并不是重塑一个事件。柏琳并没有要判断历史上曾否有亚伯拉罕存在,只是要探讨圣经所载有关亚伯拉罕的经文。虽然我相信,在圣经研究中,背景占很重要的地位,可是它必须由经文来控制,不可反其道而行(参本书第五章)。我们的任务为解读圣经故事中,包含「历史-神学」之经文的意义,而不是重塑原来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