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句法的研究也与文法和语意分析一样,会出现在几个层次中。若要写一篇专论,或对某段经文作注释,研究者必须花许多时间,考查第一手资料,作思路发展的句法图表。表层结构的每一个单位都要仔细分析,利用所有现存的平行经文,来追踪主题的来龙去脉,并注意底下的深层结构,看出他对表层结构之信息的影响。结果将是连续的螺旋,上达经文原初的用意,包括其中的各部分以及整段经文。个别单位的意义只能从紧接之上下文的角度来了解,因为,例如「拯救的战士」/「帮助的英雄」(番三17),究竟哪一种解释较可能,只有根据四周概念(semotaxis)的影响,才能作出抉择。所以,从部分到整体,再从整体到部分,如此来来回回的循环中,就出现了连续的螺旋,而诠释者可由旋纹而上,直达最可能的解释--不单是「战士」的意象,也得出西番雅书三章14-17节整个信息的解释。

这样详细的研究需要许多时间,是牧师所没有的。学者可以用好几年来写一本注释书。一般而言,博士论文常用三年来深入研究一个项目。格拉斯哥大学的前任教授贝斯特(Ernest Best),几年之前受邀参与新I.C.C.注释的编写,他们请他负责以弗所书和马可福音,但他迟疑不泱,说他恐怕活不了那么久,无法写两本。牧师根本没有这类时间,来写创世记第二十二章捆绑以撒,或腓立比书二章6-11节的论文。他们用一、两个主日传讲这些信息,而准备的时间大约在七到十小时(如果他们每星期要讲道或教导两、三次的话)。当然,也有例外。有些大教会有好些同工,可以处理教会日常的工作,牧师每周就可以用三十到四十个小时来研究。可是,大半牧师宁可多花一些时间讲究信息的包装,而不去作研究;亦即,着重讲演的一面,而非解经的一面。

讲章比注释更复杂,因为他必须将解经与处境结合在一起(参本书第十六章)。实用的释经学必须承认这个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有些人用一个方法( Donald Grey Barnhourse,Martin Lloydjones,James Montgomery Boice),就是用许多年来彻底传讲圣经的一些段落,如罗马书(Barnhouse)、登山宝训(Lloyd-Jones),或约翰福音(Boice)。我必须承认,我自己不会这样作,因为我希望会众能接触更多的圣经。不过,一般人主张,一系列的讲道不可以长过六周到八周,我觉得这种看法还不如前者。像创世记或马太福音这样主要的书卷,大半会众可以接受一年的系列。

不过,牧师的解经程度一定会「低于」学者。这不是说,本章的内容不管用,因为这里的资料可以用在两方面。熟悉这些技巧的牧师,在使用第二手工具书时(注释、背景书籍、字典等)可以更具专业性,注意到注释者的工夫下得是否足够,或结论是否过于肤浅。此外,在经文最关键的所在,某个钥字或句法结构需要更详细的研究时,牧师就可以花一些时间来作深入的探讨,运用本章所阐明的句法技巧(以及如TDNT,NIDNTT,百科全书等)。例如,主要的象征文字能提供震撼性的说明,可以用在讲道上。在这种时候,作深入的研究能得着有力的讲章,非常值得,因为圣经的隐喻就是讲章比喻的刍形,可以省去许多另找好例子的时间。

以灵修方式读经的人,或许会多花时间在归纳法方面,详细探究圣经本文。但是灵修读经也有几种程度,不妨轮流使用,以保持新鲜感。有时我们可以读一大段圣经,以捕捉全貌,如「一年读经一遍」之类的计划。有时我们可以较深入研读一段经文(或一章),运用归纳法。有时亦可读灵修书籍[如施喂道(C.Swindoll)]或用灵修日引(如Daily Bread)。在读这些书的时候,我们仍可将解经方法存记在心,以确保这些经文未被误解或误用。最后(这是我最喜欢的方式),我们可以用一、两本注释书作参考,但仍以灵修为目标(即:经文对我有何意义?)。许多灵修式注释书的问题为:有时他们跑得太快,与经文的关系太弱;因此我们需要释经规则,来帮助我们判断值不值得读这类书。若用这种灵修方式,我建议写笔记(作未来的参考),可用三栏:第一栏注明经文,第二栏写下我们的心得(与经文和注释交流的结果),第三栏记下这样研读之后萌生的祷告。这也可以成为我们的祷告指引。

下一题:

附录:转换型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