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应用的原则

最重要的事(如本书第十五章所述),是将应用(或处境化)建立在经文的原意上。我们希望经文能在当前的状况中活用出来,可是所活用的,必须是神所默示的信息,而不是我们对经文主观的强解。所以,我们在应用之前,必须判断经文在说什么。基本的问题为:倘若保罗(或耶利米等等)在向我的会众讲这个原则,他会谈什么问题?在收受文化(无论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或另一个我们正在其中事奉的文化)的思想模式中,所要重新表达的,乃是经文原初的要点。

如前面所述,讲章的预备先是灵修的操练(第一手的相遇经历),然后才能成为宣扬事件(第二手的相遇经历)。传道人要将自己不断放在经文面前,而不是只将自己放在经文背后,指挥经文向教会的种种状况说话。后面一种作法必会令信息显得空洞,毫无个人的感应,而且会使信息的方向发生错误「一取自会众的需要,而不是源于经文的信息。我们的目标,是要将经文和当前会众的情境结合起来。不过,差异的问题(圣经时代与今日文化的鸿沟)并非轻而易举就可解决的。许多人用的方法有错误:(1)字面式:假定神会自动在鸿沟上搭桥,在讲解经文时,彷佛它们是为今日的人而写。伴随这种现象的,常是马虎的研经,所产生的讲章就肤浅而主观。(2)寓意式:首先由亚历山大的斐罗所用,俄利根继之,中世纪时成为教会的主流。它假定在字面、表层的意义之下,有「真正的」意义,诸如:雅歌是描绘基督与教会。问题为:这种作法常忽略经文的原来用意,以致退化为随意解经(任意将自己的看法读进经文中)。(3)灵意式:将历史经文(如大卫和约拿单的故事,撒上二十)用来当作比喻,说明一种属灵现象(如:地上的友谊)。这种作法虽然有一些价值,但是常会忽略历史情境,对经文原来的神学意义并不公平。(4)道德式:把所有经文都视为美德(或恶行)的例子,以供基督徒效法(或避免)。葛利丹努说:「可惜,由于过度强调美德与恶行,可作与不可作的事,但却没有将伦理要求扎根于圣经中,结果便矮化了这些要求,甚至令它们沦为讽刺」(1988:163-64)。在自传式的讲道中常出现这种情形,以扫代表属肉体的基督徒,雅各代表优先次序正确的基督徒。问题同样为,经文原来的信息遭到忽略,结果产生的信息甚至与原来的意义相反。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判断一段经文真正的意义和其重要性呢?

首先,我们必须重演处境化的步骤,并将它们用于讲章的应用中。判断经文背后的状况,是区分经文中文化成分与超文化成分的重要因素(参本书第437页)。许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准确地明白当时的状况(尤其是在故事的部分;参本书第435页),但是我们所能找到的,都很有帮助。这种判断会影响处境化或应用,成为以下其他原则的基础。诠释者注意到表层命令背后的状况,就可以看出作者曾如何将他的根本神学原则处境化(第二阶段),并且能找到现今会众生活中类似的状况(第三阶段)。例如,以弗所书三章16-19节的祷告(参本书第157-163页),背后的状况是犹太人和外邦人在以弗所教会中的摩擦(参弗二ll-12)。这祷告中,爱与分辨的成分,都是针对该项状况而发。传道人或教师可以透过这一点,来谈自己团体中类似的结党状况,例如,强烈的宗派主义者会拒绝与其他福音派教会合作,或教会内部为琐事而出现的争闹。

李斐德提到,检视经文「生活实况」时,要注意几方面(1984:95-98)。一开始,要先研究它所面对的环境或需要。这能帮助传道人和会众沉浸在原初的状况中,并能进一步了解经文如何能在现今的情境中向我们说话。此外,我们还需要问,经文原初要达到的目的为何。简单说,就是问,为何圣经作者强调这些要点。例如,路加三次重述保罗信主的事(徒九,二十二,二十六),为何后面两次不只作摘要而已?路加重复这样一则冗长的故事,有何神学目的?另外,为何启示录用印、号和碗,重复类似的审判?这些是掌握经文背后之神学的线索。

进一步,诠释者要问,作者盼望立刻得到什么结果。当我们问,经文如何针对读者的状况发言,它想实现什么,或造成怎样的具体行动,便会使得目的更明显。接下来,诠释者要用一个字,或一个短句,来描写这个目的或作用。李斐德(1984:99-107)建议用下列分类法:经文是要推动人、让人确信、安慰人、宣扬福音、导入敬拜、定下标准、设立目标、处理教义问题、处理难题、显示因果关系、为信心或行动奠定基础、指引人生观,还是教导伦理行为?这些分类能使应用更加合宜。

从经文到处境,第二个阶段是阐明经文表层信息背后的神学原则(「深层结构」,参本书第十五章)。苏克(R.B.Zuck)称之为「原则桥梁」,因为神学原则「有如一道侨,横越过去和现今的鸿沟,其真理与两者皆相关」(1982:27-28)。它将意义(解释)与重要性(应用)衔接起来。事实上,两者的本性内都有它的成分。对教导类的信息而言,这一点显而易见。保罗要人「不住祷告」(帖前五17),这对每个世代都适用。就连妇女蒙头的经文(参本书第437-442页)也不见得太困难,只要能判断出其中超文化的核心为:妇女的服饰应当表明对丈夫的顺服(超文化的因素;参弗五22-24),不能滥用自由,以致让福音蒙羞。历史性经文的核心比较难判断,因为它牵涉到叙事神学(参本书第六章)是以什么路线将整卷书的信息连贯起来。例如,约翰福音第九章的故事,将生来瞎眼之人步步得医治的过程,与法利赛人愈来愈瞎眼的情形,作戏剧性的比较。整卷福音书是以相遇神学为要,因此读者必须正视福音的要求。耶稣既是「世界的光」(约八12),每个人便都必须要面对神的要求;我们是要看见光,还是要作瞎眼的人?

麦贵根提出三种方法来判断「一般原则」,就是可以应用到日后状况的圣经标准(1983:258-65):(1)它可能是经文的直述句:「要爱邻舍如自己」(利十九18;可十二31);(2)在历史部分,经文对事件明文的解释是一种暗示,如,经文本身称许某种情况(例如徒二42-47对教会生活与崇拜的「论述段落」);(3)有些经文可根据其文化性或超文化性的指示,按原则间接来应用,而不是直接应用原来的状况(如:圣洁的吻与在基督里亲切的问安是相同的)。许多历史类的经文,尤其是旧约的故事,只能间接应用。例如,参孙的故事不是要信徒采取攻击的行为,圣战的经文也不能作为所有战争的藉口。其实,这些故事显示,神甚至可以用非常不配的人(如参孙),而惟有神才能发动「圣战」。在这类状况中,我们必须寻找类似的状况,或适用于今日的「含义」。

第三个阶段,就是要在会众现今的生活中,寻找类似的状况。经文背后原来的状况(第一步),促使圣经作者采用某些神学原则(第二步),来解决某个问题,或针对原来读者生活的某一方面发言。现在,诠释者要阐明,在现代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方面,可以将圣经原则应用于其中。这包括派瑞(L.M.Perry)所呼吁的分析会众「生活状况」的必要(1973:104-25)。传道人真需要成为社会学家,分析会众的社会与伦理需要,然后才能针对这些需要来应用经文。从某方面而言,准确分析会众的需要,和精确解析经文一样重要。如果我们用许多时间诠释经文原来的意义,但是在应用的时候,却摸不着人的需要,无力纠正错误的行为,那篇讲章便没有达到神的期望。

现代某些大教会有一种理论,使人不能实现这个目的,就是所谓明星式牧师,他们相信,自己主要的呼召是喂养羊群,因此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书房中,为要准备讲章,让其他的同工去作日常的工作。问题为,他们无法真正了解会众,不知道他们的需要和兴趣为何。他们最多只能透过同工或执事会,得到第二手的消息。结果,他们常是透过收音机或电视,向整个现代的美国说话。然而,站在牧者的讲台上,他们却摸不著会众特殊的需要。牧师与宣教士必须了解会众,花时间去发现他们生活中特殊的状况。这样所产生的讲章,才会远避专门的术语,和泛泛的讲论。有时,深入的讲章显得枯燥乏味,原因不在内容,而是在讲章的形式。若能作适宜的处境化,传道人或教师就会显得很实际,能针对问题而谈。这样的应用就不会枯燥或老套,而能对准人特定的需要,提出方法,让圣经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应用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针对特定的事,不要一概而论。「要多祷告」的讲法,没有太大用处。会众早就知道了。不要多讲「要作的事」,要而说明「为何要作」,以及「如何去作」。要非常具体,告诉累过头的医生和专业人员,怎样祷告才可以帮助他们胜过每天的挣扎。给高中生的建议要实用,因为现代青少年面对极大的不信危机;对家庭主妇讲论,要帮助她们处理丈夫的冷淡与孩子不听话的问题。换言之,要透过圣经的真理,针对会众生活中个别状况发言。最好的办法,是提出经文能论及的特定范围,在信息的当中穿插例子,说明该点可以怎样应用在律师或工人的身上。把这些应用分布在讲章中,就可以让会众中的各种人都得到特定的话语。

例如,在讲解西番雅书三章14-17节(参本书第153-157页)时,传道人首先说明圣经原则,以及当时的状况。西番雅乃是向一个背道之国发言,他们不再配称为以色列。以色列的仇敌(摩押、以东、亚述)正在边界集结,神的审判就要临到了。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第三章14-17节讲到那些对神继续尽忠的馀民,会因著神将赐予他们的爱与保护,而得到安慰。今天西方的世界中,正可以找到类似的状况。我们的国家落在背道的情形中,信徒受到了许多试炼。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些乃是「审判」(15节),是人类因为犯罪而有的经历。审判不一定是军事方面,好像西番雅书中提到的,因为就原则而言,试炼也有类似的功用。在试炼的光景中,今天的信徒可以满有把握,神仍将为他的子民伸冤,神的权能与爱永远属于他们。例如,被家长或校长找麻烦的学校老师,可以安息在神的爱与保护中(参西三3),被孩子弃置不顾的老年人也能明白,神绝不会离弃他们。传道人可以这样将此段经文处境化:要会众思想,过去的年日中神如何「拯救」他们脱离试炼,因而确信「万事互相效力」(罗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