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风格问题
1.故事式。近日流行的讲道学理论,反对本处所拥护的命题式讲道,而主张「故事式讲道」,用「事件」法,讲述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不用教导的方式传讲一系列的神学主张。支持者声称,传统讲道的问题,是以亚里斯多德式的修辞学为基础,从一开始,西方的逻辑和表达就受这方法的掌控。结果,讲道总是教导式,设法使会众信服信息内命题式的要点。但是,讲究读者回应批判的讲道法人士(参本书第500-504页)提倡,圣经主要不是记载命题式的主张,而是宗教式的隐喻。巴粹克说:「启示与象征相连,而我们透过这些象征来解释生活。因此,传道既是产生信心意识的方法,就是神现今自我启示与施行救恩的途径」(1987:115-16)。对故事神学而言,传道不是讲解主张,而是提出建议;不是命题式,而是象征式。隐喻和自觉才是这游戏的正名。宣扬变成分享,真理取向换成生活中心。在故事式讲道中,内容不重要,分享的经验才是重头戏。
司坦牟(E.A.Steimle)说,讲道中有三种「故事」(1980:41-42):圣经故事(基础)、传道人自己的故事(榜样),和会众的故事(讲道的原因)。讲章的「权威」在于它用到这三项因素的程度,以及将它们交织在一起的情形。按司坦牟的说法,「故事讲道」应当从头到尾都「世俗化」,针对人今日的需要,从世俗世界中寻找比方,就像圣经作者当年选用救赎性的隐喻一样(例如,「救赎」是奴隶市场的用辞)。对他而言,「无时间性的讲章」--就是百年前如何讲,今天也能照样对现代人讲的讲章--并不是一篇好讲章,因为它不再能碰到人的生活。一篇真正「圣经式」的讲章,应当与听众日常生活的需要产生对话关系,而最佳的途径,便是将讲章围绕着一段情节或故事来发展,引导听众进入信息内的悬疑性和生活性中。
从生活中找隐喻、与生活产生关联,这些看法都是非常值得称许的。但是,这看法忽略了一项事实,即:圣经的核心确实具神学性与命题性(参附篇二)。而且,编辑批判已经显示出,甚至圣经的故事背后也有神学核心。命题与隐喻并非互相敌对。在传道人的库藏中,故事式讲道的确有重要的一席,但它乃是补充,而不是取代;更重要的形式是教导式。我同意葛利丹努的看法:讲章的形式应当由经文和主题来决定(1988:148,154)。经文的形式应当由讲章的形式反映出来。此外,只要在应用和例证上下工夫,教导式讲章和故事性讲章同样可以达到相关性和关联性。不过,权威并不在于处境化的相关性,而在于信息中神启示之话语是否为中心。从一个角度来说,三种「故事」成分(经文、传道人、会众),是本书所阐释之释经大业的最佳摘要。但从另一方面而言,这方法乃是倚赖某个象征,而不是用命题的方法来看神学与讲章,这样,神的话就变成了人的话,而基督教的真理就沦为相对主义。我们只在两种情况下必须采用「故事」的形式:一是在传讲圣经故事时,因为那是传讲这类题材的最佳途径;另外,就是可以用这方式来阐述经文要点的应用和例证。
2.表达的风格。研经与讲道在表达上截然不同。前者为教导式,后者则为修辞式和动力式。研经的风格旨在教导圣经原来的意义,透过对话来维系兴趣;讲章的风格则要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有力地带动他们。风格是一种工具,让人能记住讲章。著名的传道风格大师(如Edwards,Barnhouse,Swindoll),在预备如何表达方面,都像解经一样认真。可惜,在不少圈子中,风格竟取代了内容。许多人花大多时间去包装,而却不太认真考虑真理的内容。理由很明显:内容虽贫乏,只要风格动人,仍能让许多人满意;但如果内容扎实,风格却枯燥,很少有人会欣赏。但是,风格必须只是经文信息的辅助,它本身不能成为目的。
传道人应当发展自己的风格。就定义而言,「风格」是指一个人的特色。我们没有必要去模仿今日的讲道巨人,如葛理翰或罗宾森。所有传道人和教师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不是一蹴即得的;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或讲员,在发展自己的风格之中,都会经过挣扎。最佳的方式,是注意你自己在正式的场合会如何说话,怎样感到最自然。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讲究用词,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来组合词汇。重写句子,直到「听」起来能悦耳。(若使用英文,Roget所著Thesaurus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字,避免累赘的含义)。
良好的风格有几种特质:
a.清楚,帮助听众很容易就明白信息。年轻的神学毕业生常犯的错误,就是在讲道或教学时,用自己熟悉的词汇(通常是教室里的术语),但是听众完全不懂。事实上,清楚并不容易作到,因为许多人以为「风格」是指优美的用词,以致去讲究辞藻,却牺牲了意义。鲍曼主张要准确、简洁,寻找最精准的讲法,避免「模棱两可」的说法,如「快速的旅行」或「很贵的一餐」(1972:161-62)。若要作到这点,讲员必须努力,找出良好的用语,并学习如何去运用。
b.能量与精力,展现出热情。听众必须感受到牧师觉得这篇信息很重要,这样,他们才比较容易信服。枯燥、欠缺吸引力的表达法,实在非常危险。讲员必须要让听众感受到信息非常有意思,才能抓住他们的兴趣。当然,惟有当讲员自己认为这篇信息何等宝贵,他才会以充满热情的方式来表达;而灵修法就是这种感觉的起点。我们必须先为自己来研读经文;在经文向我们说话之后,我们便可以亲身感受到其中信息的价值,于是传讲起来,一定会洋溢著兴奋之情。如果听众可以体会到经文中的情感,他们也会认定,这项真理对自己非常重要。
C.鲜明的语句(亚当斯称它为「感官诉求」,或「召唤式用语」)让人产生兴趣,可以在听众心目中画出一幅图画。耶稣经常使用各种隐喻。在这个电视的时代,人们习于看见画面,如果没有画面,就很难产生兴趣。一位电视业者最近为电视新闻注重画面过于内容提出辩解,他说:「故事若好,而画面不佳,必定失败;而故事虽差,只要画面好,总会成功。」讲员必须避免过度使用太寻常的表达法(死的隐喻),如「稳如泰山」,而要找新的譬喻,例如:「他十分沉着,显得极其安宁,有如无声的橡树,在微风中轻舒地摆动着。」押韵或头韵也有帮助,只要不至牵强。用字过于讲究,有时会破坏一句话的力量,可是良好的比喻能让人注意真理的内容。
d.流畅与优美能使散文富有诗的韵味。要达到这一点,不妨有时将讲章写下来(有些人每一篇都这样作!)。不要忘掉简明性(参上文a.点);好的句子是在准确与优美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这两者并非互相排斥。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否定「寻找历史的耶稣之旧模式」时,写了一段非常美妙的话:
从前可以在「辅助性-心理-知识」办公室买到全程票,让有兴趣走访耶稣生平旅程的人搭乘特快车,否则每个小站都
停,很不方便,要换车,有人还可能搭错了下一段路程的班车。这个办公室现在关门了。每一则故事的终点都有一站,
下一班车会不会搭错,没有人能保证。(1948:330-31)
多读过去伟大作者与传道人的作品,看他们怎样表达自己的见解,会很有帮助。我们也要考虑如何加深印象,不单传到听众的耳中,也要放入他们的眼目中。图画能够吸引注意力,有助于推动会众接受讲道的目标。
3.修辞与传讲。这两方面无法用一段话来简单说明;希腊人曾用好几代来发展其中的学问,其他民族亦不在话下。不过,我必须提几方面,因为这些与释经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宣扬--有关。
a.姿态的收效很大,如果要给人良好的印象,就要显得从容自在,又热情洋溢、信心十足。根据研究显示,姿态向听众传递出许多资料。如果一个人太僵硬,听众就觉得很紧张;如果一个人在讲台上来回走动不停,听众会假定内容不够深入。良好的姿态是沟通的重要因素。
b.腔调的变化与音高的起伏能使听众保持兴趣。有效的运用暂停,可以达到加强注意的效果。声调的变化和姿势一样,都要富有活力。声调太平淡,或讲得太快,会使听众无法集中精神。我经常要注意自己讲话的速度。有一次讲完之后,一位妇女惊异地问我:「你讲话是不是都不用呼吸?」从那次之后,我就留意运用暂停,也小心速度,可是在讲道时有时还控制不了。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从头到尾毫无喘息式的讲法。讲话有韵律,或能高潮迭起,对讲员很重要。我们应当注意发音的准确,讲话的速度要均衡,句子的尾音不要掉下去。
c.动作必须直接、强化、速度合宜、用得恰当。过分戏剧化可能造成错误的印象,让人不注意经文和信息,只注意讲员的表演。派瑞说,良好的动作是随著话语(自然)而来,而不是塞进话语中;不但要注意变化,还要注意准确,让听众能觉得讲员富诚意、不拘泥,又敏锐(1973:186-87)。
d.眼睛的接触与面部的表情也应当是直接的,并与要点中的清绪能够配合。善于运用这两方面,能让会众感受到讲员的真诚,帮助他们领会信息的内容。事实上,惟一能表达我们对信息兴奋之情的途径,就是声调、速度、动作,和面部的表情。若在这几方面缺乏活力,听众对讲员便会失去信心,连带对信息也会漠不关心。
在研究经文(原来的意义)和处境(将经文应用到会众身上)之外,这些也是重要的辅助层面。不过,外在的包装总是要倚赖经文的解释(但不是它的产物)。这些技巧乃是沟通的工具,绝不可以放在经文的意义与重要性之前。一般听众对于包装的反应强过对内容的反应,因此我们更容易多花时间注意外在的层面。有口才的讲员常会倚赖技巧,不够注重经文的研究。可惜,只有少数听众会注意两者的差别。我们都必须明白,讲道不单是向人讲,更重要的是为神而讲。人虽然不会注意,但是神却会,而惟有它是最后的审判者!因此,修辞的工具必须居于次要,最重要的任务乃是讲明:神向历世历代的人启示的信息,今天有何重要性。
不过,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惟有「解经式」讲道才合乎圣经。罗宾森在最近一次重要的辩论中说:「在美国的讲坛上常见的专题式讲道,常向异端大抛媚眼」( 1984:804)。路次尔(E.W.Lutzer)的回应讲得很好,他认为,专题式讲道虽然本身有危险性,但是若「有效运用,又合乎圣经」,则很有价值,是解经式讲道的同盟(1984:833)。许多现代问题,用专题讲道可以讲得更深入,例如神学或伦理的题目。要诀乃是:确定专题式信息内所用的每一段经文,在传讲时都能按照其上下文以及作者的原意来说明。只要作到这一点,专题式的信息也完全「合乎圣经」。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