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转换性文法

虽然转换性文法与结构主义类似,但他的实际理论和技巧却是由丛斯基发展出来的,他所着的《句法结构》(Synrtactic Structures,1957)和《句法理论面面观》(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1965)尤其重要。句法转换的基本概念,是丛斯基所发展出更大理论中的一部分。他观察到,孩童有惊人的能力,可以将句法规则纳入他们自己的说话方式中。丛斯基称他的复杂语言结构理论为「创生性文法」(generative grammar)。李昂斯(Lyons)称这种运动为「丛斯基革命」,认为他是「语言学--无论是古代或现代--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句法理论」(1981:108)。当然,这可说是夸大其辞,索绪尔的门生尤其会不以为然。不过,在过去三十年中,丛斯基的概念的确对所有的语言学理论家都有重大的影响。

一开始,我们必须明白,丛斯基是位理性主义者(相信知识是透过理性而来),而不是经验主义者(相信知识是透过感官而来)。就像其他理性主义者(如Descartes或Leibniz)一样,丛斯基相信,心思并不是「一块白板」,他具有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这一点对创生性文法非常重要,最佳的例子就是在1975年的座谈会中,皮亚杰(J.Piaget)和丛斯基讨论到,皮亚杰的学习发展观和丛斯基的心思天生便被设定之理论的不同(参Piattelli-Palmarini l980)。有关学习能力,今天有两种可谓影响力最大的系统,他们之间的辩论一再回到一个题目,就是孩童的发展。丛斯基主张,一个孩子的学习,是基于遗传所赋予的语言范畴,使他能在学习机会很不充分的情况下,仍然吸收抽象的事。在谈到人类的学习和个性,究竟是遗传使然,还是环境造成,丛斯基显然偏向前者。

丛斯基主张天生知识观,并据此发展出他的基本理论,视语言为能力(competence)和表现(performance)。能力是指心思中有一套语言范畴,使得话语所用的无穷语言组合成为可能。换言之,创生性文法是指一种文法规则的系统,就是造成实际语言的规则;按照丛斯基的看法,他的根据是人天生对语言的学习能力。一个孩子可能很快学到如何用复杂的句子讲话,而丛斯基相信,这不只是环境造成的,更是由于内在有获致语言的能力,这是心思中与生俱来的。另一方面,表现则指实际语言模式的发展。当然,这是受到周围语言环境、文化特质,和语言习惯的影响。因此,一个孩子头脑中原本已经拥有文法规则(能力);这是普世的通则,所有人都一样。每个孩子再将他所成长之文化中的实际语言模式放入这些范畴中(表现)。换言之,每个人都有能力了解主词、动词、受词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各个语言中,这些东西的实际表达法,却截然不同。每个人的能力都相同,但至于表现方面,就是一种语言的实际表层文法,则每个文化各有千秋。句法的能力是普世性的、天生的,可是实际的表现则千变万化、随意而定。

尽管句法的说法千变万化、随意而定,但丛斯基认为,他仍是个受规则管制的活动。这正是创生性文法的核心。丛斯基的证据,又大半取自孩童的语言模式。他问道,小孩子仅凭效法成人说话,怎能知道怎样的句法是正确的?丛斯基主张,必有一种内在才能在引导他们的能力模式。小孩子会以创造性的方式运用语言,不可能只是因环境刺激而来;相反的,这种创造力是由背后的句法规则所控制,那是存在于孩子的心思能力之中的。

创生性文法就是要找出,主导语言学习的这些普世性的语言法则为何。丛斯基要到个别语言的句法背后,去探究那掌握所有说法、一切语言所共通的普世性原则。事实上,丛斯基发现了几个文法层面。我在这里不是要详细介绍,不过,明白丛斯基究竟在说什么,是很重要的。他相信,在造成表层说法上,一个层面比前一个层面更重要。例如,他主张,有限状况(finitestate)文法会导出片语结构,最后则成为转换性文法。有限状况文法是处理个别的表层文法,有些语言有这种文法,但并非全部都有。片语结构文法是处理背后的规则,就是掌控一组语言的规则。另一方面,转换性文法却处理宇宙性法则,就是所有语言表面背后的法则。所以,转换性文法是创生性文法的最后目标,因为他处理的,是判断个别言论的最深结构。

丛斯基最近的一本书《规则和代表》(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1980)修订了许多创生性规则,但是清楚显示,近年来他并未改变上述的假定。前三章是讲论心思、学习能力,和对文法天生的知识。然后便谈他更新过的转换性文法。他主张,有两类规则在运作:基本规则决定了表层结构的抽象代表;转换性规则决定了这些结构的基本安排。

转换是将深层结构(D)变成表层结构(S),方法则是透过创生性规则。有一点很重要,丛斯基不是主张深层结构含有实际意义,表层结构则无关紧要(这是许多结构主义者的看法)。相反的,他乃是说,深层结构会形成表层结构,所以他含有基本意义。

事实上,丛斯基在他的近着中主张,在语意解释上,表层结构比深层结构更相关,因为表层结构能决定产生意义的句法关系。他举一个例子,比较两个句子:「我在法国或英国,过得并不快乐。(意思是在两个地方都不快乐),以及「在英国还是在法国,我过得并不快乐」(有「我记不清楚」的意思)。这两句话的深层结构都一样,但是表层结构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意思。丛斯基解释道:「表层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取消与分离的互动关系」(1980:156)。总之,深层结构包含了一些规则,能将意义转换为表层结构的代表(PP.141-8l)。

创生性文法对圣经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反响(在「圣经的转换」那段中曾提及)。我们必须明白,丛斯基主要是从语言学的层面来谈。事实上,他的基本理论大半是讲句法,而不是语意,在句法的解释上会带来新意。但是,我们要注意几方面。

第一,究竟普世性文法--就是其背后的理论--有效的程度如何,还不清楚。我在前一章中已经提到,普世性语意含义的理论是无效的。至于句法方面,近日的辩论甚为激烈。提瑟顿指出,普世性文法和维根斯坦在《短论》(Tractatus)一书中所提到的基本命题观相当类似,但后来他拒绝这种看法,而偏向语言游戏理论(1978:98)。当然,我们可以说,丛斯基的理论也符合语言游戏理论。不过,普世性的文法观是否可以避开这些批判,还不清楚。李昂斯指出,自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这三十年来实际的转换规则已经逐步修改,受到限制;他并说:「转换性文法(不是创生性文法)的前途,现在正受到质疑」(1980:128)。换言之,我们虽可以在表层言论之下发现深层的句法结构,但却不清楚这可否成为普世性意义,自动跨越语言系统的界线。对这种笼统的说法,我们要格外小心。

第二,正如提瑟顿所说,将认知因素放在情绪、文化,或宗教的深层结构(它本身亦是表层言论的基础)之上,相当危险(1978:98)。事实上,经过深思熟虑,会发现深层结构的确超过丛斯基所阐明的范畴。对圣经研究而言,一段经文实际话语的背后,那些各式各样的非语言实体,都需要辨识出来。

第三,皮亚杰说,丛斯基忽略了孩童经验方面的发展,这点诚然不错。迦德纳(Gardner)在前言中指出,丛斯基与皮亚杰似乎在作「各说各话」(cross-purposes),因为两人所处理的,各为「学习」这一个大问题不同的两方面(Piatelli-Palmarini 1980:xxx-xxxiv)。事实上,丛斯基所强调的天生智能,必须由皮亚杰所强调的实际学习步骤来平衡。对于解经的过程而言,这就意味,我们不敢忽略任何一个因素,就是从深层结构导向表层结构的因素。所以,创生性文法提供了一个模型,使我们能深入了解圣经的话语,但是却不致退化到以此为目的。研究句法结构必须认清,这只是整体的一部分,而惟有查验过一句话中每方面的意义之后,我们才能发现他与我们这一代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