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学的范畴法

在还没有开始将这个附篇中的各种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释经的理论架构之前,我必须重新说明读者的问题,这点对后现代学者的否定论非常重要。我所作过的一切研究,都是试图要掌握读者和经文的整个问题。有些思想指向一种解决法,就是可以整合三边对话(「作者-经文」和「经文-读者」)的主要层面。笼罩释经辩论的阴影,就是两极--默示的动态论与静态论的对立、命题式神学与遭遇式神学的对立、沟通模式中单字、句子、讲论的对立、以声明性或诗意性看文学的对立,意义源于作者、经文、还是读者的对立,其实这些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一个大整体中互相倚赖的部分。这种危机是分离式的思维造成的。命题式内容、意思与指示、原初意义,这些都同样有效,亦都是释经大业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现在要作的,就是提供一个释经的框架,来显明这一点,把理论加上可行性。

1.「知识的社会学」观点指出,若要仔细阅读经文,必须透过我们先入为主观的角度,否则便不可能进行。反思的本身要求有思维分类,而这些乃是依据我们预设的世界观,以及我们所属的信仰团体或研究团体而来。既然中立的解析是不可能的,所以也不可能有绝对

 「真确」或最后的解释。在有限的世界中,一定会有不同的意见。然而,正如我在前面所说,这并不一定要以多重解释来解决。或然律的理论容许批判性的互动,并向原初意义迈进,有时虽然仍不可捉摸,但是只要各个团体向批判性对话敞开,便有进展。我在这里要强调,先入为主观在解释上多半为正面的成分(却具负面的潜力)。惟有当先入为主观退化为一成不变的框架,在还没有研读经文之前,就断定了它的意义,那样,它才是负面的。

2.我必须将「预设」和「偏见」区别出来。要点是根据李库尔的建议,把我们自己摆在经文「之前」,而不是「之后」,让经文有优先权。这可以让我们判断,哪些先入为主观有效,那些无效,因为经文会向我们的预设挑战,将它重塑,给它指引。许多哲学家提到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不能太严格地用在评估标准的充分性上。预设可能是外在的(哲学或神学的起点),也可能是内在的(个性、要发表的压力),这些都必辨认出来,在研读经文的时候,放进考虑之内。我的基本看法为:这些可以辨认出来。如果偏见成为潜在的,被视为理所当然,诠释者无法检视,它们就会成为主要的释经工具,决定经文的意义。虽然这种情形常会发生,也的确会令人迷糊,感到不可能发掘经文的原初意义,但并不一定都会如此。经文可以向预设观点说话,有必要时也会向它发出挑战。

3.我们必须寻找掌控要素,以帮助我们来运用预设(正面作用),以免被偏见霸占(负面作用)。

a.我们必须对新的可能性保持敞开态度。很妙的是,实证哲学派的神学家对教义性的问题很敞开,但是对新的哲学观点却很封闭。司徒马赫以一位德国历史批派学者的身分,呼吁要「向超越敞开」。我要将这点再扩大,把各种可能的观点都包括在内。我们需要多重价值的态度,向许多可能的意义敞开,容许经文和新的批判概念互动,让他们向我们的观点挑战。我们必须渴求真理,而不画地自限。

b.我们必须了解假定自己预设正确的危险性。司坦顿(G.N.Stanton)、蔡尔兹和舒帕德从解经历史提出了很好的例子。中世纪的「信仰守则」,是根据教父式的切望发展出来的,想要控制住主观的解经,但后来却变成它自己权势的牺牲品!司徒马赫提到一种「有效的历史意识」,意思是:我们发现,自己必须刻意去区分原初的「解释现场」、教义与释经学的历史发展(这些横放在我们与经文之间,塑成我们的看法),以及我们因在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团体内而持的解释立场。

C.诠释者不能单向经文谈论,也要让经文向自己谈论(释经循环)。在解经时,我们的预设/先入为主观必须被经文修正及重塑。经文必须比诠释者优先。同时,经文必须向读者当代的世界观说话。经文的诫命力量不可失去。释经学的任务绝不停在原初意义;惟有将经文的重要性陈述出来,才能算大功告成。

4.多重意义的解释,其实并无必要,但是多元化或多重价值的态度却很重要。我再重申,我的方法是「解释的实在论」,就是不断与各种信仰团体对话,根据进一步的证据,或更前后一致的模式,来修订并重塑理论。纯粹的多重意义缺乏这种激烈的对话,因为它趋向相对论,认为每一种理论都一样好。若强烈的个人主义控制理论的塑造,知识就很难累积和成长!当然,我们也希望向「多重意义学派」(polyvalent School)敞开,承认它们有可能在描述「真相」(借用迦达莫的说法)。不过,我已经尝试说明,我不认为事实是如此。

5.我们必须让良好的释经原则来塑造我们的解经,掌控我们容易将偏见读入经文的倾向。历史批判性解经能使我们警觉到,必须考虑圣经的背景与资料(历史的层面);文法历史解经让原初意义成为焦点(字面的层面)。在这三个因素整合之下,先入为主观就能起正面的作用,不致成为负面的工具,可以引导我们走向经文原初的意义,而不会构成意义的障碍。司徒马赫要求「方法论的可验证性」。许多现代解经的主观方式必须受到控制,否则「真理」便会丧失。

a.思想文字的文体或种类(本书第六至十二章),并且按照各自特定的语言游戏规则来解释。这就是要考虑到命题式层面与非定点性层面。如果圣经的话语是资讯,我们就给予理智的同意;如果是诫命,我们就以顺服来回应。这方面范浩沙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区分绝对可靠与毫无错误:「按逻辑而言,……绝对可靠在毫无错误之前。神的话都会完成它的目的(绝对可靠);只要提出这种目的,该话语动作的命题就是真确的(毫无错误)。」换言之,每段经文都引导诠释者朝向它原定的方向走去,无论是信仰/同意,或行动。

b.经文的结构发展(本书第一章)提供了掌控,防止人工化细节式的解析(许多历史研究法犯的错误)。修辞与叙事法使人不致只看片面,而能注意整体。意义(作者原初的用意)乃是出于整段经文,不能断章取义。此外,整体的上下文掌控各部分的意义,并且可以判断互相竞争之解释的优劣。经文整体提供了尺度,使诠释者能选出那些看法较好。

C.语意的研究(本书第三章)进一步帮助读者发掘经文的意思和指示。过去语言学对单字的研究,重点在语源学与字根。但是,今天大家都承认,语意是根据非历史性与结构的考虑而来。惟有在刻意引用过去的用法时,一个字的背景才有用处,例如新约引用旧约时。意义是根据两个因素的相符来判断:语意范畴(在写作当时可能有的几种意义),和上下文(可以显明:在几个可能的意思中,经文是指哪一个)。我们选择最合适上下文的意义。

d.审慎运用背景资料(本书第五章)能帮助我们避免相反的错误,就是忽略历史层面,只重视诗意层面。后现代主义人士非常强调经文内在的层面,他们刻意「解构」经文,脱离其历史港泊,以致循向内的方向来曲解它的意思。这种趋势说:「经文含括了一切意义」,或声称:「读者的反应就是其意义。」但是,其中的问题为:圣经作者和他的读者原来共有一些假设,而这些假设向诠释者常是敞开的。事实上,背景和作者提供了主要的接触点,让我们能与经文的历史层面相连。诠释者必须找到这些背后的「已存物」,来正确了解经文。

e.经文中暗示的作者和暗示的读者(本书第六章),为它的原初意义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度。后现代主义者将真正的作者和暗示的作者区别出来,但我却不这样作。暗示的作者是文中真正作者刻意的代表。因此,它提供了一个接触点,让人可以与经文和其信息的历史性相连,将解释的锚抛牢于远古的时代。暗示的读者是经文刻意导向的焦点,因此提供了视野融合的接触点。原初的作者心目中有特定的读者,而经文本身便是向这些暗示的读者说话。真正的读者,藉着与这样的经文形态连合,就能将经文处境化,以发现其中信息对今日的重要性(参本书第十五和十六章)。这样,经文原初的意义(历史层面)和它对今日之人的多角度重要性(现代层面),便在解释的动作中融合在一起。

f.应当如何去鉴定互相竞争的各种解释之可能性,这问题对任何一个系统都很重要,对本书所采用的系统也不例外。事实上,本书的每一章便是这种鉴定过程的一部分。我的论点为,这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就归纳法而言,解释并不是一种充满灵感的「猜测」,而是从研究经文本身的结构、语意和句法,所获的结论;换言之,它出于经文本身,是经文引导诠释者,得到合宜的意义。(2)就演绎法而言,有效的解释出自测试归纳法研究的结果,方法为:和其他学者的理论,以及从经文之外的来源所取得的历史或背景资料互相比较。根据这些外在的资料,我们的理论或可加深,或会改变,有时甚至以其他理论来取代;而测试的根据则为一致性、充分性和综合性。(3)就社会学而言,这种过程将透过「批判性的实在论」进行,这方法能主导各个模式或研究团体之间不断的对话。对手不断的挑战和批判,使读者不得不回来,重新检验经文,以及自己的研读策略。结果,经文一直是我们的焦点,它会领我们到原初真正的意义。

在解释经文时,读者是正面的因素,而非负面的。我在前面已经提到,一段经文原初的意义,并不是绝无可能达到的目标,而是可能的,也是正面的、必要的。经文邀请每位读者进入叙事世界中,但是要求他们必须按照它开启的方式进来。当然,结果是会造出新的经文(甚至大半时候如此),不过,这并非是必然的后果。在本书中,我已经阐明判断一段文字原初意义的原则,尤其是圣经。这些原则亦适用于圣经以外的文字,但我的目的只限在讨论这一份文字材料,因为它最要求人按原初意义来了解它。我同意法兰士的看法,他呼吁:

圣经解释的优先顺序,就是现在一般所谓的「第一个视野」,亦即:从圣经本身的处境来了解其用语,然后才探究它与我们所关注之事有何关联;另一方面,就是维持圣经的主要处境,在将圣经的话应用到现今的问题时,要以这个角度来掌控。(1984:42)

这项任务不单可能实现,而且也必须去作。简言之,在这两篇附篇中,我尝试奠定从经文到意义之螺旋的哲学基础;整体而言,本书便是要说明:这种螺旋的方式能够使我们了解圣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