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句型转换

许多人尝试将句型转换的技巧运用到圣经研究上(参本章的附篇)。架构论者会走极端,将表层结构(经文)完全以深层结构(经文底下的概念)来取代。古结曼(Gerhardt Guttgemanns)发展出「创生性诗学」(generative poetics)理论,将「诗学」从最广的角度来看,思考一段经文的意义时,既顾及历史产品的角度,又顾及现代的解释(1976:1一21)。不过,他对历史的定义与众不同,乃是藉句型转换规则来定;对古结曼而言,所谓历史性的陈述,不是由社会文化背景而来,乃是由表层声明底下的深层结构而来。他的理论最大的价值,或许是按维根斯坦的游戏理论来重新架构句型变换的规则。古结曼视深层结构为「游戏树」,是表层经文的文法可能的功能范围。一旦我们认出这些可能的选择,就会很容易让上下文按结构来判断最佳的选择为何(PP.8一11)。例如,当我们看见the faith of Christ(译注:「基督的信」或「对基督的信心」),就必须提出几种可能的句型变换,如「相信基督」、「基督赐下的信心」、「基督的信实」等。然后,个别的上下文便能决定,哪一种是最佳抉择。古结曼将他的方法用在一些经文上时,太接近结构学派的解经,我并不喜欢,但这种方式是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步(PP.l27-74)。

尼达和塔柏的书(1969)对句法的定义更为理想,他们发展出原初语言[OL(original language):希伯来文或希腊文]译为收受语言[RL(receptor language):如英文]的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分析,研究表层结构的文法和字义。这就相当于我们的句法或解经法。第二个阶段--转换,是从原初语言到收受语言的中间阶段。换言之,分析的结果要转换到收受语言。最后,材料重组,让它在新语言中能完全被了解。换言之,我们要将经文的片语和表层文法用新的方式陈述,让现代人能明了它的意义。其中最后的两步,主要是指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过程,因此将在以后的篇幅中讨论。

图4.1表层结构与核心句

重要的是,尼达和塔柏把文法和语意的成分,融入了句法的大任务中。我在前一章已经提到,要从语意范畴中判断哪一个意思是某句话的用意,上下文非常重要。事实上,文法和语意乃是互相倚赖的,因为意义要靠这两方面的互动来决定。尼达和塔柏发现,句型转换规则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此。如图4.l所示,较复杂的表层结构,可由「回头转换」的方式,分解成「核心句」。尼达与塔柏的理论为:所有语言都是由六到十二种基本结构组成,这些结构可以「转换」成较复杂的「表层结构」。所有语言在「核心层面」都差不多,意义的转换便可以在此作成。不过,这种说法稍嫌夸张(参下文),因为语言之间这类普世性意义是否真能自动转换,还有争议。然而,「核心句」的概念极有帮助,使诠释者能将一段经文的话语,分解成明确与隐含的叙述。

核心句是指句子内一个个基本的叙述语(affirmations)。句子可以分解成简单型和复合型;简单型只有一个叙述语(如「球被拍」),而复合型则包含一个以上的叙述语(「属于那个男孩的球被拍」)。后面一句有两个核心,「球属于那个男孩」与「球被拍」。复合句的回头转换包括判断表层大结构中共有哪些叙述语。尼达和塔柏用以弗所书二章8-9节作例子(1969:53-54):「你们得救是靠思典,透过信,……这并不是出于你们自己,乃是神的礼物,……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NIV)。他们将这个表层声明分为七个核心句:(1)神向你们显明恩典;(2)神拯救你们;(3)你们相信了;(4)你们没有救自已;(5)神赐下拯救;(6)你们没有以行为来获得;(7)这样作是不让人自夸。这种方法与丛斯基的深层文法(deep grammar)的不同处为:将文法和词汇的意思结合在一起;而这样更符合我们的目的。

事实上,回头转换包括最深层的语意研究。鲁奥提供了以弗所书一章5-7节的转换翻译:

因为神已经决定透过耶稣基督使我们成为他的儿女。他这样作是因为他定意如此,而且这样作使他喜悦。让我们赞美他

赐给我们的奇妙恩惠。这项恩惠就是他将他的儿子--就是他的爱子--赐给我们。是的,正因为耶稣为我们死,神就

释放我们得自由。我的意思是,神赦免了我们的罪。他向我们所显的恩惠是多么丰富。(1982:87-88)

鲁奥注意到这段经文共有九个转换:(1)「收养」(E)=「神使我们成为他的儿女」;(2)「所喜悦的」(E)=「神喜悦这样作」;(3)「他的美意」(E+E)=「神要这样作,并且因此而喜悦」;(4)「得着称赞」(R+E)=「它成为赞美」;(5)「他恩典的荣耀」(A+E)=「他赐的恩惠何等奇妙」;(6)「救赎」(E)=「神救赎了我们」;(7)「藉他的血」(R+E)=「因为基督为我们死」;(8)「赦罪」(E+E)=「神赦免了我们的罪/我们所犯的罪」;(9)「他恩惠的丰富」(A+E)=「他赐下丰盛的恩惠」。这是「内涵的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参本书第三章)最佳之例,展示出详细的单字研究对句法解析的价值。

索雅提出另一个例子,是句法研究中的词型变化(语意范畴,参本书第三章)研究(1972:62-63)。他研究「拯救」在旧约用语的相关转换,注意到四个句子都从同样的核心出来:「上主拯救他的受膏者」(诗二十7);「救我」(耶十七14);「我将被拯救」(撒下二十二4);「你已经让你的仆人赢得这样大的胜利」(士十五18下)。前三者很类似,因为基本上都是讲雅巍(Yahweh)的拯救。第四个例子包含「名词化」,就是动词的成分(「拯救」)被名词片语(「大胜利」)所取代。索雅注意到,这种转换通常包括主体(雅巍)或客体(以色列)的省略,也没有时间的记号(参赛五十三5的「使我们得平安的刑罚」,这个片语可以是过去式、现在式或未来式)。通常在表层之下不止一个核心,例如前面的士师记十五章18节下就可分为:「你已经帮助你的仆人得胜」、「你的仆人已经得胜」、「胜利很大」。比较描述核心的「拯救」一字,我们便会发现,不同的上下文所产生的意义有差别;藉此,我们对每段经文的意义和其更广的神学含义,都可以作出更准确、更深刻的判断。

句法研究的第二个阶段,是向前转换,就是将一个个核心组合起来,以判断话语之间的内在连系为何。当然,在这里就要用到第三章所讨论的修辞技巧,可是现在所作的,乃是最后的决定。在归纳法研究中,首先要作初步的图表,成为详细解析的主控与向导,然后再对其中各个部分作深入的文法和语意研究,结果便是核心句;接着,再根据写作模式重新组合,作出经文思路发展的最后说明。毕克曼和卡劳以腓利门书4-7节为例,作了极佳的叙述分析展示。

胜利门书4-7节叙述分解 腓利门书4-7节:「我很受感动,因为你爱所有的圣徒。」

4a 我总是感谢神 4a神的说明

b 就是我(敬拜) 4a的时间

c 在我为你祷告的时候 5a至c举出4a的理由 (目的)

5a 因为我听说 5a听的内容

b 你爱所有的圣徒 5a听的内容

c 并且你相信/信靠主耶稣 从4c引申而来

6a (我祷告) 6b-f供了6a祷告的内容

b 愿(你)(和那些人)相交愈来愈完全6b那些人的辨认

c 那些也和你一样相信/信靠(主耶稣)的人

d 藉着(你)知道所有的好(事) 6b的途径

e 就是我们(包含性)(能作的) 对6d之事的说明

f 使基督能因我们(包含性)得荣耀 6e的目的

7a 此外,我大大喜乐 7a-b的理由(目的)

b 并且我大得鼓励/安慰

c 因为你爱(圣徒) 7c特定性的重述

d 尤其是,兄弟,因为你是那个畅快圣徒心灵的人。  

   

当然,在分析出各个核心句之后,分析展示就更准确。以腓立比书二章6节为例。

(虽然)他原具神的本质 专利

他与神同等 比较

他不要求平等 专利一与期待相反

他不需要抓住平等 澄清

毕克曼和卡劳接着将叙述句(propositions)的各种关系整理出来,这可以作为第三章所讨论写作技巧的补充(1974:287-312):

增补关系(能将概念进一步发展者)

1.时间顺序(如可四28:「先发苗、后长穗、再后结子粒」)

2.同时性(如太二十四29:「日头变黑,月亮不放光,星宿从天上坠落」)

3.轮流(如太六31:「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

4.对话(如约三)

5.等量支持(如加三29:「如果你们是属基督的,你们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

相伴关系(支持或澄清概念者)

1.藉明文澄清来支持

 a.方式(事件如何发生,如腓二8:「既有人的样子,他就自己卑微」)

 b.比较(如雅一6:「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

 C.对比(如太十28 :「不要怕那些……倒要怕他」)

2.藉相似澄清来支持(内容重叠)

 a.等同(如罗十二19:「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 b.一般-特定(从大类到特定状况,如可六48:「他来……走在海面上」)

 C.扩大-收缩(摘要或修辞问题,如徒六7,九引,十二24的摘要,和罗六1-2的问题:「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吗?断乎不可。」)

3.藉论证来支持(因果叙述句)

a.原因-结果(如雅四2:「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

b.方法-结果(如腓二7:「他藉着取奴仆的形像,使自己卑微」)

c.方法-目的(所想望的结果或许不会发生,如可十四38:「总要做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

d.条件-后果(如约三3:「人若没有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

e.根基-结论[或是在论证中(如罗五9-10:「既称义……就将得救」),或是命令句(如太九37-38:「庄稼多,工人少,所以你们要祈求……」]

4.藉状况(orientation)来支持(背景或场景)

 a.时间(如可一32:「日落的时候,他们带来……」)

 b.地点(如可一30 :「他走遍加利利,传道……」)

 c.环境(附加动作[如约十九5:「耶稣出来,戴着荆棘冠冕」]

下一题:

执行和情境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