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修辞批判

第一章已经从文体的角度介绍过修辞学;奥古斯丁(Augustine)在《论基督教教义》(On Christian Doctrine)第四卷中,首先将他与圣经研究相连,自此之后,一般讲到修辞学,都会从这个角度来看(奥古斯丁在信主之前曾教过修辞学,后来将这方面的知识应用到圣经的修辞或文体模式之说明)。然而,经过好些世纪,只有几本书写到圣经的修辞学,而其中主要是研究象征文字,或譬喻(如:the Venerable Bede,Bullinger,Norden);几本主要的文法书中,也仅以几章来讲论(如:Blass-Debrunner-Funk,Turner,Moule)。「修辞批判」(Rhetorical criticism)一直没有发展成一门学科;到了 1968年,慕兰伯(James Muilenberg)在圣经文学协会的总监演说中,发表了「形式批判之外」(“Form Criticism and Beyond”,1969)。在那篇演说中,慕兰伯向学者发出挑战,要超越形式批判,注意到文体和结构的美学层面,他称之为「修辞批判」。在他的演说之后,有关这学科的文章与书籍纷至沓来,主要是在旧约方面(即慕兰伯评论的焦点)。新约的相关方面,影响力最大的书是威尔德(Amos Wilder)的《早期基督徒修辞学》(Early Christian Rhetoric,l964)。这两种运动都注重经文的文学形式与诗体架构。

但是修辞分析还有另一面,就是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论证法或说服法的研究。这是自亚里斯多德之后,文学研究的主要功能,也是本附录的焦点。修辞学是在第五世纪的古希腊开始发展,当时西拉古斯的科拉克斯(Corax of Syracuse)写了一份论文,名为「修辞学的艺术」(“The Art of Rhetoric”),以帮助为土地而进行法律辩论的地主。他的学生提西亚斯(Tisias)将他介绍给希腊大岛之后,便兴起了一批修辞学教师,称为诡辩家。这些专业教师巡回各地,为希腊人辩护,并收取费用。柏拉图(Plato,西元前427-347年)反对诡辩家,认为他们强调技巧过于艺术,重视说服力过于真理。但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西元前384-322年)并没有拒绝修辞学。相反的,他将这门学科建立在哲学和逻辑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篇精采杰作:「修辞学的艺术」(“The Art of Rhetoric”)。

对亚里斯多德而言,修辞学主要是说服的艺术,他尝试将他和哲学的推理相连,按他的各层面来分类。他注意到三种类型的言论--法庭式(法律)、评议式(政治或宗教辩论),和直陈式(赞美或责备)--并发展出美好言论的八项目标或价值,就是正确、合法、有利、高尚、愉快、流畅、合理、必要。亚里斯多德和古典文学手册(如西塞罗的De inventione)发展出修辞性说服文的五项「准则」或法则:构思,说明主题并发展论证;安排,将材料组织成大纲,决定论证的最佳顺序;文体,选择合适的词汇与象征说法,以澄清论点、使论证达到高潮;记忆,选用自然而有力的表达法;以及传讲,增加声调变化、手势和面部表情。

最后,对亚里斯多德而言,「判断」(krisis)的观念是最主要的。在这方面,修辞学便是集中在「证明」或论证的发展,一步步让人信服。他发现三类证明--本力(ethos),即讲演者或作者在书中所展现的权威或可信性;引力(pathos),即演说在听众心中造成的情绪;和道力(logos),即命题的逻辑论证。在这三方面,亚里斯多德都为以后的修辞研究奠定了基础。

新约的作者当中,是否大部分(或有没有一位)受过古代的修辞学训练,实在很难考查。肯耐迪(G.A.Kennedy)指出(1984:8-10),修辞学成为普遍的希腊文训练方式,「今天在高中里教导,而从前则是高等教育的惟一题目」(P9)。有几位古代的修辞学者来自巴勒斯坦,如加大拉的狄奥多乐(Theodorus of Gadara,提庇流皇帝的老师),或是犹太裔,如西西里的犹太人开其流(Caecilius)或大数的何摩金斯(Hermogenes of Tarsus)。无论耶稣、保罗或路加有没有受过正式的训练,他们的作品显然流露对修辞技巧的认识,因此以修辞方式来看新约的说服模式,是有道理的。传统的修辞模式。明白古代修辞论证的模式(Cicero与Quintillian著作中所讨论的)很有帮助,因为可以作参考之用,与新约写作的模式互相比较。事实上近年来一些作品正采用这个方式,如贝兹(O.Betz)对加拉太书的研究,或华特森(D.F.Watson)对犹大书和彼得后书的研究。一段正式的讲论,究竟应当分为四部分(Mack所用的方式)还是六部分(Kennedy所用的方式),引发了辩论。这种大纲本身是源于法庭式的修辞学,但是其他类型也曾采用。我将提出较完整的系列(让别人去进行辩论),因为这六部分都对新约研究有帮助。

a.绪论(exordium)是前言,将发言人与听众建立起关系,并令人对主题产生兴趣和善意。

b.叙事(narrario)是陈述要讨论的命题,提供背景资料,和以下论点的理由。通常,为了加强效果,命题会以象征文字表达,而理由会以最率直的话重述。

C.列点(partitio)是列举所要声明的各点,通常将对手的论证和自己的论证都列出。

d.论理(probatio或Confirmatio)是陈明逻辑论证。发言人要将命题所有的证据收集起来,引用权威言论,列举类似状况,来强化这个事件。证据可以用两种形式,或与听众偏好的事作类比或比较,或举例说明发言人立场的价值。

e、驳斥(refutatio,常包括在「论理」里面)是反证对方的观点,通常所用的方法和论理类似。在法庭式言论中,这就包括反驳对手的话。在评论式言论中,就是以修辞方式表达对手的观点,以带动辩论。有时其中包括离题之言(保罗着作中常见),成为资料的补充。

f、结论(Peroratio或conclusio)是最后的总结,将要点作摘要,并为这个题目向读者或听众的理性与感性发出挑战。

当然,以上只是基本大纲,在实际的讲论或论文中,从事者在安排和组织上都要有创意。修辞批判者的任务,是研究古代的单位(如:耶稣的一段讲论,或一卷书信),追踪论证的发展,以决定说服的模式。这对解经任务是很有价值的补遗,因为他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注意到所研究之经文的形式类别。

如,在登山宝训中,八福(太五1-13)是赞辞(enconium),一方面设定了以下讲论的伦理尺度,一方面引导听众进入主题。叙事始于第五章17-20节的命题,其中陈明了耶稣(实现律法)和他的听众(他们的义必须超过文士和法利赛人)与律法的关系。理由则列举在第五章 21-48节的对比中,显示出耶稣对我们和律法之关系的看法。列点是第六章 l-18节,这里提出了论点(请注意出现于五20和六1的dikaiosyne「义」),并讲到特定的作法,如施舍、祈祷和禁食。这些不仅是例子,更是指多数听众常表现出的虚假「敬虔」/「公义」。主祷文(9-15节)是这一段的中心,具有最强的修辞力量,成为讲章的初步高潮。

论理部分是第六章19节至七章20节,内容为一系列的命令,讲到特定的事(财产、焦虑、论断人、将圣物给不配的人、祈求与得着、窄门与宽门、假先知)。在此耶稣使用类比和例子,将「跟随耶稣当守的激进伦理」这一题目抛牢了锚。结论是第七章21-27节,其中第21-23节以新的方式重述了主题(以「遵行天父的旨意」为「进入天国」的基础),第24-27节则要求听众立刻采取行动(「听道」后要「行道」)。如前面所提,这是构成良好结论的两部分(重述及打动情感)。当然,这并不意味耶稣和马大受过希腊式的修辞学训练;但可以说,他们所用的模式,是当时地中海世界十分流行的模式。

这类说明仍为简略的推论,不能让所有人都感到满足。不过,在研究论理的模式之后,整体和各部分的意义会更加明显。对加拉太书的修辞模式,有许多不同的研究心得,由此可见,意见的差异很大。贝兹(1979)在注释中主张,加拉太书是法庭式或护教式书信,中心为因信称义,不靠律法的行为称义。但肯耐迪(1984:144-52)却认为,他是一卷评论的作品,要求加拉大人在基督信仰中坚定不移,不至回转到犹太教中。麦克(Mack 1990:66-73)认为,这两种看法都太狭隘,他的看法为:加拉太书相当复杂,不能只用一种修辞模式来分类;其中有四个问题(驳斥「另一个福音」、显明他的单纯福音已经足够;割礼等并无必要等;申明自己的资格;劝勉加拉太人不要放弃信仰和彼此的合一)凝聚起来,构成一封充满情感与力量的书信。麦克的理论与真相最接近,也显示出修辞学研究必须非常谨慎。或许读者已经料到,这三位学者所列出的大纲也截然不同。这就显出一个要点:修辞批判并不比其他释经工具更准确。它仍旧依赖诠释者的主观判断。不过,倘若与其他解经工具书并用,它可以加深我们的认识,明白某段经文(微观层面)或某卷书(宏观层面)中,内在的动力为何。

下一题:

修辞批判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