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部分的研读:段落的图解。
若要像解析较大的单位(一卷书)一样,来图示较小的单位(段落),垂直图比前述的水平图更好用,因为单位小。对不熟悉原文的人,我推荐使用新美国标准圣经(NASB)来进行这一类研究。这个译本虽不如其他译本流畅,可是它对直译十分讲究,因此最接近希伯来文或希腊文,让我们更清楚看出圣经作者原初的写作模式。图解的样式可以有几种(我们将用弗一5-7作实验)。许多希腊文解经课都使用复杂的图解(参图1.4),每一个词都要放在它所形容的字底下,两者的关系也要说明(参Grassmick)。费依(Gordon Fee 1983:60-76)提出句子流程解析图(图1.5),和文法分析图类似,但没有那么复杂。两者都将主词、述语,和受词放在一页的左角,而将附属词汇缩排,放在所修饰的字或片语底下。费依建议用注解来说明文法的判断,而用颜色来标示重复的字或主题。
图1.4以弗所书一章5-7节文法图解
图1.5以弗所书一章5-7节的片语或句子图解
图1.6以弗所书一章5-7节的方块式或直线式图解
我喜欢较简单的方块式图解(图l.6),过于字或片语的图解(图1.4和1.5),因为它可以表达子句的层面,较能呈现全面性。另外两个方式将每个字或片语都作图示,而方块图解只图示主要与次要的子句(或长片语)。这三种图,在层次上一个比一个广--字、片语、子句;而子句则是一段话的大块结构。方块法有一些缺失;例如,它不像另外两个图那样能表达细节。然而,它有三项优点,足能盖过其缺点:(1)它比较简单,花的时间较少;忙碌的牧师或平信徒能够持续使用;(2)在子句结构中,大部分其他关系(诸如形容词、名词的修饰语、副词,或修饰动词的介系词片语)也能显示出来;(3)句子图解的目的,是将一段经文的思路以一目了然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要深究文法的细节。另外两种方式,对于目视太过复杂,无法达到这一点。在解析研究中(第二至五章),文法的细节会显露出来,可是在这样的初步阶段,讲究细节不但无助,反而有损。文法最好留到以后的过程再考究。此外,在下面的解析过程,图解就不那么重要,因为是要澄清句子当中的细节,而不是要目视思想的流程。所以,句子图解已经足以达到我们的目标,不需要详细的文法图解。
在句子图解中,首先要作的,是区别主要子句与次要子句。我们的教育体制很少讲到这方面,实在让人讶异。在希腊文课上,我常问学生,他们最后一次上文法课或句子解析课是什么时候,大部分人从初中之后就再没有接触;有几位主修英语的学生,在大学里面也完全没有碰过!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非常缺乏。
子句乃是句子中含有主词与述词的部分,例如,「我看见那个男孩」(主要子句)或「因为我看见那个男孩」(附属或次要子句)。以上两句的分别为:第一句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句子,而第二句却不能。在第一次读圣经的句子时,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向自己大声念出每一个子句,看看哪一句为不整全的句子,哪一句可以独立。
例如,腓立比书二章6节(参以下图解)。我还是喜欢用直译式的译本,如新美国标准圣经,因为它比较接近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在研经上有好处(当然,懂得希腊文或希伯来文的人,可以直接用原文圣经)。腓立比书二章6节的经文为:「那位(Who),虽然他曾以神的形像存在,(却)不以与神同等为一件要抓紧的事。」这里的「那位」引进二章6-11节的道成肉身伟大赞美诗,因此当视为名词(第5节的「基督耶稣」)。我们开口读这一节,就会发现,「虽然他曾以神的形像存在」,本身并不能独立为一句话,所以它是主要子句(「他……不以与神同等为一件要抓紧的事」)的附属子句。作图解时,我们将次要子句缩入半寸左右,并用箭头指出它要修饰的子句。
虽然他曾以神的形像存在
那位……不以与神同等为一件要抓紧的事。
许多人喜欢将修饰子句缩排在所形容之字的下面。这方法在视觉上效果不错,可是我感到它颇难使用。许多附属子句是修饰一个子句的最后一个字,用这个方法会占用很多空间。此外,保罗很会用回旋式句子,例如,以弗所书一章3-14节就是一句话,其中的结构复杂得不得了。用这种方式图解,一张纸绝对不够,需要用八尺宽的纸!我觉得比较好的方法是缩入半寸,并将箭头放在要修饰的子句底下。
在方块图解中,有几方面需要注意(图1.7)。第一,箭头要指向所修饰的词,而附属子句或片语比要修饰的子句缩进半英寸。第二,缩排子句经常会一连串,因为会有次要子句修饰另一个次要子句的情形。这就是句子图解的主要价值所在,因为它可以使这种复杂的关系一目了然,增进我们对思路进展的了解。第三,平行子句或片语要以箭头(如果它们是附属的,如以上弗一5-6的两个介系词片语)或直线(如果它们不是附属的,如第7节的两个名词)相连。以弗所书一5-7有四个连续的附属关系。倘若我们以横接的方式来写,需要很多空间;而用箭头,就简单又有效。箭头也使我们能顺着经文的顺序,避免搞混。次要子句若在前面,箭头就朝下(参以下腓二6的图解),若在后面,箭头就朝上(如以上弗一5-7)。
在圣经中辨认子句最有效的方式,也许是研究连接的字。对圣经研究而言,这一点尤其真确,因为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经常使用连接词。我们必须问,它是否为对等连接词(以及、但是、可是、既…又…、不但…而且…、不是…就是…、因此、因为、于是)--衔接平行句或主要的子句,还是附属连接词(除非、之前、之后、同时、当时、自从、因为、即、如果、虽然、虽、以致、为要、除外、如同、那么、那里)--衔接修饰子句。
我们也可以陈明附属的关系,就是用一些记号来代表各种语法关系(如,T代表时间[temporal],Ca代表原因[causl],Cn代表让步[concessive],Cd代表条件[conditional],R代表结果[result],Rel代表相关[relative],P代表目的[Purpose],Me代表媒介[means], Ma代表方式[manner], I代表工具[instrumental])。这些记号可以写在箭头旁边,如此,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段经文中附属子句的模式。我要以腓立比书二章6-11节整首道成肉身的赞美诗来作图解示范(参图1.7)。
这个图使人一眼看出,主要的两段是耶稣的行动和神的行动。在前者之下有三个基本概念:耶稣的顺服、倒空和谦卑。在后者之下只有一个主要概念--神升高的行动--以及两个次要概念--万膝都要跪拜和万口都要承认。我们会立刻注意到,这可以成为初略的讲道大纲。事实上,方块图解可以成为讲章或查经的初步纲要。在查看图中的子句模式时,也可以马上看出哪些是主要子句,哪些是次要子句(正如我们在腓二6-11所见)。
不过,在此要提出两项警告:第一,大纲就像图解一样,乃是初步的,仔细解析经文之后,可能需要更改。第二,句法的关系固然对判断思想的主要部分很有帮助,可是却不能自动作出判断。子句常有平行现象(如7-8节的倒空与谦卑,或10-11节的跪拜与承认),必须结合成为一个要点。还有一件事也很要紧,有时在作者的实际思想发展中,文法上的附属语和主要子句同样重要,甚至比它更重要。保罗在这方面最出名。如果附属概念有详尽的说明,就是一个记号,表示作者认为它是要点。例如,腓立比书二章2节说:「要有同一个心思、同一份爱、在灵里合-、心思朝向同一个目标,使我的喜乐满足」。显然,这里最要强调的并不是使保罗的喜乐满足,而是腓立比
图1.7腓立比书二6-11的图解,附语法关系记号
教会的和谐;连续四个附属子句说明了带给保罗更大喜乐的途径。在讲道大纲中,要点应当是和谐,而不是喜乐。同样,在腓立比书的赞美诗中,保罗用了两个附属子句来修饰倒空(7节)和谦卑(8节)显示保罗实际上是在强调道成肉身的事(「成为人的样式」)。
传道人应当从直线图发展出讲道大纲。最佳的方法,是将它与图并排,对照重点。在这个步骤中,讲道大纲就像查经材料一样。可是我在十五章中会提出,在一篇解经讲道中,经文应当主导其架构。如果我们主控经文,勉强它来配合自己预先想好的信息,就不是在传讲神的话,而是在分享我们的想法。当然,有时候这类信息(专题式)有其必要,不过它不算真正的解经讲道。所以,大纲必须配合经文的架构:
一、谦卑的光景(二6-8)
1.心思的光景(6节)
1)他的本体
2)他的决定
2.存在的光景(7-8节)
l)他的道成肉身(7节)
a.他的本体
b.他的形像
2)他的谦卑(8节)
a.他的样式
b.他的顺服
二、高举的光景(二9-11)
1.被神高举(9节)
l)他的新地位
2)他伟大的名
2.被人和万物高举(10-11节)
1)藉服从来高举(10节)
2)藉承认来高举(11节)
a. 宇宙性
b.内容
c.结果
这仍然只是初步的大纲,要等到解析全部完成后,才能定案。到那时候,经文可以转变成满有动力的讲道模型(参本书第十六章;Liefeld 1984:115-20)。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腓立比书二章6-11节的研读非常有意义,不但作出了未来查经或讲道的大纲,也提供了可能的信息。除了本段之外,只有约翰福音一章 l-18节对道成肉身和基督的高举有如此深刻的神学反思。在前半段中(6-8节),三个主要子句都提到道成肉身的时刻。第一处是从负面来讲,耶稣拒绝神性的特权与荣耀(6节);接下来是从正面来谈倒空与谦卑,耶稣将他的人性(「奴仆的形像」,7节,与8节相较)加在他的神性(「神的形像」,6节)上。这种仆人基督论,成为基督徒行为的模范或准则(注意5节),高举的段落(9-11节)因此更显得动人。我们若像基督一样「谦卑自己」(与3节比较),神就必将我们高举,分享基督的荣耀。当然,我们并没有「超乎万名之上的名」。但是,约翰福音十七章22节的平行句,在此颇有帮助:「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若分享耶稣的谦卑,就将分享他的高举。
我要再用一段旧约经文来说明这个方法。请看以赛亚书四十章27-31节。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这段圣经背景的大环境。第四十章是以赛亚书第二大段(四十-五十五章)的开始,其中心为「仆人之歌」,与神对列国普遍救赎的爱。这开头的一章是一首奇妙的赞美诗,颂扬神的全能与救赎的爱。后半段(18-31节)为一连串修辞式的问题,责备以色列缺乏信心。神无可比拟(18-20节)、无限伟大,远超地上或天上的一切荣耀(21-26节),他会为他的子民行事(27-31节)。
你为何说,哦,雅各
并肯定,哦,以色列,
我的道路向上主隐藏
我的冤屈神并不查问?
你不知道吗?
你未曾听过吗?
永在的神,上主,地极的创造者
并不疲乏或困倦。
他的智慧无法测度。
他赐力量给疲乏的,
又将力量加给赐缺乏能力的。
即使少年人变得疲乏困倦,
强壮的年轻人全然跌倒,
但那等候上主的将得着新的力量:
他们将如鹰展翅上腾,
他们将奔跑而不困倦,
他们将行走而不疲乏。
我们首先会注意到,旧约经文缺乏附属子句。由于希伯来文不太使用连接词,图解的帮助便不像新约那么大。类似这样的诗体经文,大半都是主要子句。在散文中,主要的连接词(即「以及」)子句占多数。所以,我们必须寻求修辞的模式,并注意思想有否改变。在这时候,直线式的图解仍有帮助,因为他将句子并排在一起。这一段中,我们立刻注意到,思想是以对句出现。每一个概念都重复强调。并且,在引介的问题之后,有一种ABA的模式。第一组对句是以神为中心,讲到神是怎样的一位(28节下),他怎样赐予有需要的人(29节)。中间的对句(30节)将神的子民与强壮的战士作对比,这些人也会力量衰竭;最后一组对句(31节)说明等候上主的结果。初步的研究大纲可能如下:
前言--神义论的问题(27-28节上)
一、神会行动( 28下-29节)
1.他是怎样的一位(28节下)
2.他会做什么事(29节)
二、接受他的能力(30-31节)
1.没有接受的人(30节)
2.接受的人(31节)
另外一种可能,是将第30节作为第二大点,第31节作第三大点。当我们研究思想模式时,有一件事立刻会让我们吃惊:这三段都是采用运动或军事的意象,尤其是奔跑与困倦的衔接。神绝不会困倦,年轻的运动员却会;凡信靠神的人会得着他的力量,得着奇妙的坚忍力量。这样的一段经文显然可以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3.弧形法。富乐(Dan Fuller)发展出一种新方法来图解一个段落(或一卷书),他称之为「弧形法」(他在富勒神学院教释经学的讲义第四章,未出版)。这方法的前提与方块图解相同,但是他以水平的方式写,而不用垂直的方式,从许多方面看,他对视觉的效果更好,更容易捕捉思想的发展(参图1.8)。相关的子句以弧形相连,并注明其关系,然后整个单位再加上弧形,并注明关系。从这种图,我们很容易察觉一个整体中的重点与次要之点,也能够准确指出各部分的关系。
每个人最好能发展出自己的关系表与钥字;不过,除了前面的表(参上文)之外,我还要提出一些连接子句的缩写方式:Adv代表反义词[adversative]、Pr代表进展[progression]、S代表系列[series]、Co代表比较[comparison]、Wh-Pts代表整体一部分[whole-Parts]、Id-Int 代表概念-解释[ide-ainterpretation]、QS-AS代表问题-答案[question-answer]。至于附属关系,用Inf代表推理[inference]、Loc代表地点[locative,“in”]、 G代表根基或基础[ground]。这些记号的价值,是一眼就能看出思想的发展。我个人建议,保罗(以及新约几位作者)比较繁复的句子,用方块式图解,这是垂直模式中视觉较佳的方式;而旧约的平行子句最好用弧形法,因为方块图解的价值不大。
事实上,若将弧形法用在保罗书信,以弗所书一章5-7节就可以显出一个问题。第5节很不容易用弧形来表达,因为三个介系词子片语都修饰主要的子句,而不是互相修饰。用弧形法,看来会像它们在彼此修饰,但其实它们只修饰主要子句。不过,这种视觉模式仍十分有用。
[下一题:修辞与写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