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和平的预言(40章-66章)
我们现在开始研读和平的预言,就像审判的预言一样,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别论到:
一.和平的旨意(40章-48章)
二.和平的王(49章-57章)
三.和平的过程(58章-66章)
〖 一.和平的旨意(40章-48章) 〗
在宣告和平的旨意时,先知首先说出一段解释性的前言;接著依次论到耶和华的威严,耶和华的宣言,耶和华的信息,耶和华的权能,以及耶和华的恩慈。
1.开场白(40:1-11)
开头的一段经文,是「和平的预言」这一阶段信息的开场白。它以一段宣告开始,指明後面要论到的一切默示{\LinkToBook:TopicID=103,Name=A.默示 (40:1-2)}
A.默示(40:1-2)
这段开头的一句话,「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启示了接下去一直到本书结束时的一切默示。前面论过的第一阶段的全部信息,都是建基於一个事实上──神的审判最终是要获致和平。因此这第三阶段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审判的过程以建立和平。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审判,最後一阶段的特点是和平。
在这里,我们必须认出这一句开场白和第一阶段最後的几句话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已经看过,第二阶段是历史性的,它的价值只是提供一些历史事件,以帮助我们解释先知教训的原因和方法。在第一阶段论到审判的预言中,最後的展望是看到普世的荒凉,随後接著的是普世的复兴。那阶段最後的几句话是,「永乐必归到他们的头上,他们必得著欢喜快乐,忧愁叹息尽都逃避。」而我们现在研读的第三阶段,一开始就说,「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两者之间的关联和彼此的关系一目了然。
先知首先扼要地说出他所要传达的是安慰的信息。神要他「说安慰的话」,就是对耶路撒冷的心说话,因为「她争战的日子」──就是她长期以来所受的痛苦「已满了」,「她的罪孽赦免了」,也就是她的刑罚到此结束,因为她已经「加倍受罚」。
前面的一切信息,主要的思想是:审判的目的是为了和平。最後一阶段的默示则是,审判完成时,和平就要降临。
;然後论及为神造一条大路{\LinkToBook:TopicID=104,Name=B
B.道路(40:3-8)
然後先知用象徵性的言语来描述完成耶和华旨意的方法。他听到两个声音,先述说耶和华的来临,然後宣告他必然得胜。
第一个声音(40:3-5)
是呼召百姓预备耶和华的路。这包括宣告他的来临。这里用「旷野」和「沙漠」,表示他认识到大地的荒凉,也表示必有复兴,因为耶和华要在旷野行走,并在沙漠中找到他的道路。
後面接著描述所必须作的预备。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削平。一切道路都要修直、改为平坦,以让耶和华经过。
接著他抛开细节,直接宣告耶和华来临的意义。他的荣耀必然显现,凡有血气的必一同看见。这些事都是必然而确定的,因为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
第二个声音(40:6-8)
命令这位先知「你喊叫吧!」很自然的,他乍听之下立刻反问,「我喊叫甚么呢?」答案是,要宣告当耶和华在他旨意的道路上运行时,人要抵挡他的大能是多么不可能的。他宣告,「我们神的话,必永远立定。」再一次肯定他必然得胜。
.道路 (40:3-8)};最後是对先知的托付{\LinkToBook:TopicID=105,Name=C.托付 (40:9-11)},要他向耶路撒冷报好消息。C.托付(40:9-11)
开场白的最後一部分,是记录给先知的托付和他的顺服。宣告这信息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他必须上到高山,也就是视野辽阔之处;_2.他要毫无惧怕地极力宣扬他的信息。
然後,神以一个简短而概括的宣告,「看哪,你们的神。」将这信息的整个重点交给他。长久以来百姓的眼目不是定睛望他们的敌人,就是望他们的王和官长。事实证明,他们的敌人比他们的王和官长要强壮得多;而他们的王和官长对神和对百姓都末尽到职守。因此这个希望和安慰的预言中最崇高和总括性的一句话是,「看哪,你们的神。」
先知接著说出有关耶和华的两重真理,在下面的信息里他将要详细地解释这个真理的性质和方法。他首先宣告耶和华是那一位大能者,他要临到,掌权管理,无人能抗拒他的大能。其次是关於他的牧者性情。这说明了敌人无法在他面前站立,同时也预言那因官长的失败而四散、受伤的百姓,要得到复兴。
2.耶和华的威严(40:12-31)
这位先知详尽地宣告耶和华是全能者。首先介绍他的威严{\LinkToBook:TopicID=107,Name=A.基本的 (40:12-17)},
A.基本的(40:12-17)
耶和华的威严首先表现在他的大能里。这可以从受造物的完美调和中看出来:用手心量诸水,用手虎口量苍天,用升斗量尘士,用秤量山岭和冈陵。上面每一句话都说明了耶和华完成这些事都是轻而易举的。在他看来,整个受造之物都是耶和华的大能所认识、所命定、所支持的。
这段经文也启示了耶和华的智慧。他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人只得承认一个事实:耶和华的作为是不需要别人的指示和教导的。
他这种基本的大能,最後彰显在他管理万物的事上。万物都是他凭自己的智慧和全备的大能所创造的。人一向视为伟大的东西──列国、众海岛,一旦与神放在一起比较,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接著他将神与假神比较{\LinkToBook:TopicID=108,Name=B.
B.比较(40:18-20)
这位先知看见了神的大能以後,首先建议,然後否认,最後证明人不能将任何事与神比较。这整段预言性的话都是针对一个目标──呼召百姓离弃他们的偶像,转过来认识耶和华,并且敬拜、服事他。以下接著的信息里,他对偶像和神有更详细的比较。这比较现在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看见了神的大能、智慧、管理所彰显的威严之後,他就兴起一个疑问:谁能与神相比昵?除了关於神的真理,还有甚么思想能与他相比呢?在先知看来,这个问题本身就足以启示与神较量是不可能的。
不过他立刻转而以偶像作例证,描述工人如何铸造铜像,银匠又用金裹上,也有人用耐久的木材雕刻木制的偶像。这些都是人的工作,想要使偶像维持长久。他们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一个目的。可是从以赛亚所描述他们的活动看,显然他们是必然要失败的。他并没有说这种比较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必要这样争论。从耶和华大能和智慧的创造,以及他管理的完美和谐中所显示的威严,就能启示一件事实,如果人想用微弱的工作取代耶和华,实在是愚不可及的;他们自己若与耶和华相比,也算不了甚么。
比较 (40:18-20)},并且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说明他所彰显的威严{\LinkToBook:TopicID=109,Name=C.彰显 (40:21-31)}。C.彰显(40:21-31)
最後,这位先知指明,耶和华的威严是彰显在他的创造、他的管理天地、以及他对待以色列的恩典中。
创造(40:21)
先知用他们自己的圣书,提醒他们耶和华的威严。他问他们是否知道,或听说过,或有人告诉过他们创造天地、立地的根基之故事?他们若接受这个熟悉的真理,就必须承认耶和华的威严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
管理天地(40:22-26)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在他完美的管理中,看见他的威严。他坐在地球大圈之上,人在他面前就显得极其渺小。他铺张穹苍如幔子,展开诸天如可住的帐棚,以建立整个宇宙的秩序。这个比喻很美丽,而且含义丰富。以赛亚用这个比喻唤起人们注意大地和它四围的穹苍,它们好像用纱作的幔子(这是希伯来文「幔子」一字原来的含义)。他提醒他们,在这个包裹著整个地球的幔子里面,有耶和华在那里。那并不是他最终的居所,也不是他惟一的居所。它只不过是一个帐棚,暗示他与整个地球及其上的居民如何亲近。这位神不只是存在而已,他也实际地掌权管理;因著他管理的作为,地上一切君王、官长都要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下,他们若违背他的旨意,就必摇动,被风一吹就倒了。
他的管理更延伸到诸天,这诸天好像幔子,好像那表明他临近地上事物的帐棚。先知再一次向那些想与神相比的人挑战,命令他们向上举目,观看诸天的奇妙,并且看清这一切都是神所创造的。他掌管一切,他要以智慧数点他们,好像数点军队一样;又因他的大能大力,他们要被保全,一个也不缺。
恩典(40:27-31)
最後,也转过来直接对百姓说话;根据他们的历史,对他们提出呼吁;并指出他的恩典所启示出来的威严。当时环境的黑暗,以及他们的昏蒙,使得他们不信神。因此他们诉苦说,他们的道路向耶和华隐藏,他们的冤屈神也不查问。这位先知既已一再强调神临近和管理的真理,就问他们为何要这样诉苦?
难道他们不知道那永存的创造主,他的能力永不疲乏,永不困倦?
凡需要的人,都可以支取他的能力。人一切的力量最後终必枯竭。即使在人生最充满精力、才干的年代,这些少年人也终心疲乏、失败、跌倒。人若与神有正当的关系,就不致失败。得力量的条件乃是:人必须等候耶和华。人若符合这个条件,即使有疲乏、困倦,也必能重新得力。这位先知选择了一些不寻常的词汇来描述这种重新得力的经历,并藉此启示那些等候耶和华的人将得到多么大的能力。我们看了这些描述,很容易会认为得力的过程应该是由走而跑,由跑而飞。但先知实际上一开始是提到飞,然後是跑,最後才提到走。在这里,他体认到有关人类的需要最真实、最深刻的经历。在能够展翅高飞的日子,人不会像在风沙滚滚的道路上奔跑时那样,感觉到需要帮助。而当人既不能展翅高飞,也无法在道路上奔跑,只能耐心、持续地步行时,才会最迫切地感觉到需要帮助。然而这一切日子,在神里面总有能力。在展翅上腾的日子,那些等候耶和华的人,就像鹰一样安然飞翔。在奔跑的日子,那些等候耶和华的人,能持续奔跑而不困倦。在步行的日子,那些等候耶和华的人,能行走却不疲乏。
他的百姓软弱疲乏时,耶和华就以耐心去帮助、支持他们。这恩典启示出耶和华的威严。这方法远比他管理宇宙的权威,以及令人生畏的创造大能和智慧,更能启示他的威严。
3.耶和华的宣言(41章-42章)
以赛亚这样宣告了耶和华的威严以後,又发出他的宣言。这个宣言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挑战性的导言{\LinkToBook:TopicID=111,Name=A.挑战性的导言 (41:1-29)}
A.挑战性的导言(41:1-29)
这一部分又可分成四小段:
1.耶和华以古列向他的百姓挑战;_2.他宣告对以色列的和平旨意;_3.他重述他的挑战,但这一次是针对偶像的;_4.他自己的答覆。
以古列向百姓挑战(41:1-7)
耶和华叫众海岛近前来彼此辩论,要他们好好思想他所要说的话。
然後以赛亚假设他们是活在他所预言的那个环境中,而向他们提出挑战。(我觉得最好在此提醒读者注意一个事实,就是我个人将这些预言看作是事情发生之前的预告,而不是事情发生之後的默想。事实上,以赛亚天然的能力当然不可能知道他所描述的这些事,即使他有政治家的眼光,也不可能知道。但这不仅无关紧要,反而增加了这段经文的价值。当然那些根本就否定预言可能性的人,他们就必须对这些记载另作解释。但是那些同意彼得所谓人能受「圣灵感动」说出神话语来的人,就没有这些难处。)他的挑战以「谁?」开头,也以「谁?」作结束。在这两句问话中间,描述了古列的战役。读这段经文时,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们必须看出,先知说到古列时所用的代名词,和说到在古列背後又藉著古列行动的那一位时所用的代名词,两者之间的区别。「他(中文圣经译作耶和华)将列国交给他,使他管辖君王。」这里出现了两个人,「他」,是指授权给古列的那一位;「他」是指古列。接下去的宣告也是一样「(他)」把他们如灰尘交与他的刀,如风吹的碎交与他的弓。」第一个「他」是指至高无上的那一位,「他的」则是指古列,将成为他的工具。这段宣告的第三部分中,所有的第三人称都是指古列。「他追赶他们,走他所未走的道。」这里看见古列已踏上征途,这是一条征服新领土的胜利之路。这个挑战是,谁将在古列的背後,又藉著古列征服列邦?
然後,答案出现了,「就是我耶和华,我是首先的,也与末後的同在。」
众民看见古列屡战屡胜时,将大大战兢害怕,纷纷设法保障自己的安全。这里描述了这一切的情形。首先说到众民的惧怕,然後宣告他们将因惧怕而彼此结盟互相鼓励,最後描写他们如何制造新的偶像,显然他们寄望这些偶像能拯救他们脱离古列的征服。在这个挑战中,可以认出以赛亚前面论到耶和华的威严时所作的那种比较或对照。我们看见神在使用古列,而人们却制造偶像来拯救他们脱离古列的手。
对以色列的和平旨意(41:8-20)
紧接著的是耶和华对他百姓的和平旨意,这和前面忧烦的众民之图画恰成一个对比。他们是被拣选、被领来的。回顾过去,他们是神的朋友亚伯拉罕的後裔。目前他们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们必不会被弃绝。耶和华应许要与他们同在,并且作他们随时的帮助。
因此他宣告他们的仇敌必要灭亡,以色列要寻找他们的仇敌,却找不著。这一切都是耶和华伸手相助的结果。
最後,他应许他们必要复兴。首先,应许他们要恢复力量,足以克服敌人;第二,他用物质的丰盛、多产来表达他们将得到昌盛;最後,神当初造这个国家的旨意将成就,就是他们要向别的国家和众民见证耶和华的大能和管理。
挑战的重述(41:21-24)
耶和华的挑战又再次出现。前面那一个挑战是针对百姓的,问他们说神是谁?现在这个挑战是针对假神的,要他们证明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他首先要求他们说明过去的事,然後要他们预言将来的事,最後显然是在讽刺他们,要他们或降福,或降祸,好让人知道他们是神。
这个挑战的结尾充满轻视的意味,宣称他们是虚无的,他们甚么也不能作;因此断言那些拜他们的人是可憎恶的。
耶和华自己的答覆(41:25-29)
这个挑战性的宣言,最後一小段是耶和华详细地回答他所问的问题。他一开始,就把未来当现在,并且再一次清楚宣告说是他兴起古列,也是他在指导古列的军队节节胜利。
作了这个声明以後,神又重复一个问题,再度在假神和耶和华之间作了一番比较。他问道:谁从起初指明这事呢?因为谁若这样作,就是证实了其预言得到应验。一切的假神都未曾指明这事。只有耶和华,他早就如此宣告过,说他将要赐给耶路撒冷「一位报好信息的」。
这段导言的最後,是宣告假神的不答一言,因此他宣称那些偶像都是虚假的。
,第二部分是宣言的中心{\LinkToBook:TopicID=112,Name=B.
B.宣言的中心(42:1-9)
现在,这个宣告将耶和华的仆人引介出来。在挑战性的导言中,耶和华启示他自己管辖著人的事务,他也声明即使是征服者古列,亦在他的控制之下;他并且启示他恒久以来为以色列所存的一个理想,就是那位他拣选的仆人。先知的眼光现在看到一切的管辖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他不仅像古列一样,受耶和华的催逼,他的心意也与耶和华相合;他也不像以色列那样,失败跌倒,需要神怜悯的作为,他永不失败,他不管在施恩典或审判时,都是神完美的器皿。
这个宣言的中心可分成两部分。
1.第一部分将焦点集中在耶和华的仆人身上;_2.第二部分在介绍耶和华和他仆人的关系。
耶和华的仆人(42:1-4)
这位先知的宣告,首先论到符合完美仆人理想的那一位之显现。耶和华形容他是「我的仆人」,是耶和华所扶持的。
耶和华以「我所拣选的」描述这仆人与耶和华之间的关系,并说他是耶和华所喜悦的。
耶和华又以「我的灵」描述他服事的装备,这灵是耶和华赐给他的。
至於这仆人的使命,则表达在一句简短的话中,「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这句话虽然短,但就以色列的历史来看,却有丰富的含义。神拣选并保守亚伯拉罕的後裔以色列的目的,是要使它成为别国的祝福。虽然以色列失败了,但神理想的仆人却要完成这使命。「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
接著就描述神这位仆人所用的方法。新约马太福音对这一段经文的引用(太12:20),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得更清楚。为了完成耶和华的旨意,他的仆人首先负有一个恩典的使命,然後是一个公理的使命。
恩典的使命之特色是安静;人通常用来建立国度的一切事物都要止息。「他不喧嚷,不扬声,也不使街上听见他的声音。」更进一步,在施行恩典的时候,他以忍耐的方法对待他的仇敌。「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压伤的芦苇象徵软弱的益发软弱;将残的灯火形容一个终将导致毁灭的原则仍在运用。在恩典的使命这个阶段中,神的仆人不会加速灭亡的来临;他既不折断压伤的芦苇,也不吹灭将残的灯火。他只是耐心地等待。
在恩典的方法之外,还有公理的方法。预言的话说,「他凭真实将公理传开。」,马太引用这预言时,将这个有关公理的宣告和紧接著发生的事并提,以解释这预言。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_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_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
显然,当他采用公理的方法时,他就要折断压伤的芦苇,吹灭将残的灯火。
最後他宣告耶和华仆人的大能,这些话将他和他的敌人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他在恩典的便命中,以耐心对待仇敌;但在他审判的日子,他就要毁灭他们。「他不灰心」是指对待将残的灯火;「也不丧胆」是指对待压伤的芦苇;「直到他在地上设立公理。」就像论到耶和华的威严时,先知将假神和耶和华作了一个对比;此处他也将耶和华仆人的仇敌之软弱,和他的大能作了一个对比。
耶和华和他仆人(42:5-9)
现在宣告耶和华和他仆人之间的关系。前面说明耶和华的威严时所论到的一切真理,都在这里以浓缩的方式重复出现:他是天、地、众人的创造者,也是扶持者。
耶和华的仆人是他所召的,所搀扶的,最後也是他所任命的,以使他成为列国的祝福。他在他们中间的工作,乃是作他们的光,领他们脱离一切的捆绑。
最後以耶和华的话,来结束有关这仆人的宣告。耶和华宣称他必不将他的荣耀归给假神,也不归给雕刻的偶像。他这样的宣告有一个证据,就是他先前宣告的事都已经成就了。
宣言的中心 (42:1-9)},第三部分是先知结束的呼吁
C.结束的呼吁(42:10-25)
这宣言是以一大段经文作结束。这段经文首先包括一首信心之歌,其次是重新宣告耶和华的旨意,最後是先知对百姓的呼吁。
信心之歌(42:10-13)
由於看到了耶和华仆人的异象,以及他与耶和华之间的关系,这位先知立刻发出了一首信心之歌;在这首歌里面,他呼召全地都要将荣耀归给耶和华。他的呼颟是普遍性的。这歌必须从地极发出,并且所有的人都要同声歌唱。航海的,和海中所有的,海岛和其上的居民都要歌唱;旷野和其中的城邑,圣地之上的各村庄都当扬声;西拉的居民也要在山顶欢呼。
这首歌乃是归荣耀与耶和华,因为他要像勇士一样出去征战,而且他必要胜过他的仇敌。
耶和华的旨意(42:14-17)
先知的话现在转变成耶和华自己的语气,他亲自凭他的永存说话,宣告他长久以来一直忍耐,现在他要以大能采取实际的行动。先前说到的是神的仆人所用的方法,现在他则说,这就是他自己所用的方法。他长久以来所采取的是恩典的方法,他一直闭口不言、静默不语、「不喧嚷、不扬声,也不使街上听见他的声音。」如今方法改变了,他要喊叫,他要急气喘哮,使大山小冈变为荒场。并且要像这先知在信心之歌中所宣告的,他要以他的大能建立公理。
他如此热切的结果,是导致和平的建立。困乏人要得到帮助;瞎眼的(就是他失败的百姓)要被引领,以明白他最初的旨意;拜偶像的人要因困乏人得帮助而感到困惑。
先知的呼吁(42:18-25)
先知再度向百姓发出直接的呼吁。他要耳聋的去听,眼瞎的去看。然後他描述何以如此称他们。虽然神的旨意是要他们成为耶和华的仆人和使者,但他们却仍然眼瞎耳聋。他们看见了,却不能领会。耶和华因公义的缘故赐下律法,目的在使他们完成他的旨意。
但因为他们不肯顺服,他们必受痛苦;这百姓要被抢被夺,锁在坑中,隐藏在狱里,成为掠物和掳物。
看到这一些事情之後,先知以问话的形式向他们提出一个基本的呼吁,「你们中间谁肯侧耳听此,谁肯留心而听,以防将来呢?」
这个宣言的结尾,提到雅各所受的苦难。他所经历的一切痛苦,都是对他的罪的刑罚;然而尽管刑罚多么猛烈,他仍然无动於衷。
{\LinkToBook:TopicID=113,Name=C.结束的呼吁 (42:10-25)}。
4.耶和华的信息(43章-45章)
紧接著这宣言後面的,是耶和华的七个信息,每一个信息都以「耶和华如此说」作引介。这些信息所默示的乃是耶和华对他百姓的旨意。它们分别论到:
A.他对百姓的永久旨意(43:1-13){\LinkToBook:TopicID=115,Name=A.
A.他对百姓的永久旨意(43:1-13)
这段信息是要教导人,耶和华的旨意是无法改变的。它分成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论到耶和华永久的态度,_2.第二部分宣告他目前的旨意。
他永久的态度(43:1-7)
他永久的态度就是爱,这可以从他在这里所作的应许得到断言。因为他过去确曾施行过救赎,所以这里的应许就更加有力。耶和华首先呼召百姓回忆过去的事情,用这些事情来说明他目前的旨意。他们过去从水中经过、蹚过江河、从火中行走,都不曾受到伤害,因此他们现在经历相同的遭遇时,神也会保全他们。他已经把埃及、古实和西巴作为以色列的赎价,所以他已使人代替他们,使列邦替换他们的生命。过去的事实就足以启示跟前的事。
由於耶和华是永存的,因此可以确信他将要召聚他四散的百姓。这个跟前的事实可以保证未来。
然後他应许一定要拯救他们,结果北方、南方都要交出他的子民。它们这样作,是因他以前对待他子民的作为;他用三句话概括他的作为「我……创造的,」「我所作成,」「我……造作的」──第一句指出神最初创造的作为;第二句指出他用的方法,就像窑匠踹泥一样,他有统辖的权利;第三句极其简单,承认器皿只是耶和华的作为所产生的结果。因此这等於宣告,未来是取决於过去的。
他目前的旨意(43:8-13)
耶和华然後宣告,他跟前的旨意是要将有眼而瞎,有耳而聋的民带出来。我们可以在前面宣言的结尾先知所作的呼吁中,找到有关这些比喻的解释。他在那段呼吁里用瞎眼和耳聋来描述神百姓的败坏。神目前的旨意,是要拯救他们脱离这种败坏的光景,这样他们才能完成神最初的旨意。
耶和华再一次向列国和众民挑战,要他们以事实证明他们先前的预言;不然的话,他们就要承认有关耶和华的那见证是真的。我们可以参考前面耶和华的宣言中的第一段,他在那儿也是用同样的方式向众民和偶像挑战。
耶和华向列邦众民挑战,要他们拿出证据之後,又接著宣告说,他的百姓就是他的见证和仆人。他们要见证的,就是他自己的真理,因此他们必须先认识他,并信服他。有了这个基础以後,他们才能宣告他是惟一的神,是耶和华,除他以外没有救主。他所宣告的这一切,他都曾教导他们,所以他们能为他作见证。这里启示了他对他百姓最初的旨意,就是要以色列成为见证神真理的工具。
最後,虽然以色列彻底失败了,它还是要得到最终的拯救,并且完成它作见证的使命,因为耶和华是神,他能这样作。这个信息的结尾是一个宣告和一项挑战,「我要行事,谁能阻止呢?」这个宣告可以从他对待他百姓的历史,以及他永久与他们同在的事实得到证明。他的旨意永不改变,他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他的旨意。
他对百姓的永久旨忘 (43:1-13)}_B.他目前拯救的旨意(43:14-44:5)
B.他目前拯救的旨意(43:14-44:5)
第二个信息拾起了第一个信息所留下来的话题,并详尽地描述耶和华目前拯救的旨意。它包括关於他们的敌人必遭毁灭的宣告
敌人的毁灭(43:14-21)
耶和华再度介绍自己是救赎主,是以色列的圣者,他保证他已决心要毁灭他们的敌人。他首先宣告他的作为,然後肯定他的旨意。他已经开始行动,因为他已打发人到巴比伦去,他的旨意是要使百姓因此被掳、受苦。
由於这个宣告看起来不太可能,所以他重述他是耶和华,是以色列的圣者,是以色列的创造者和君王。
在这些自我启示的话之外,他又提醒他们,他曾在带领他百姓出埃及的事上彰显出他的大能。那时他在沧海中开道,在大水中开路;他使埃及的兵力崩溃,彻底毁灭了它。
在这个宣告的中途,他为了鼓励忠信之人,便呼吁他们回顾过去的历史,他们已经逐渐忘记从前的事,也不思想古时的事。
过去的事将被新的取代,但这些新事也需要参考历史的事件来说明。他如何在过去为他们在旷野开路,在沙漠开江河,现在他也会照样行,好让他的选民,就是他为自己所造的,能述说他的美德。
{\LinkToBook:TopicID=117,Name=敌人的毁灭 (43:14-21)},对以色列的呼吁{\LinkToBook:TopicID=118,Name=对以色列的呼吁 (43:22-28)}
对以色列的呼吁(43:22-28)
这个信息的第二部分是对以色列的呼吁。它首先描述他们的罪,第一个罪是遗忘的罪。他们不顾念他在他们身上的旨意,和他为他们所作的一切救赎工作,反而遗忘了他,对他厌烦。
这种遗忘的罪表现在他们的冷漠上。这里耶和华的抱怨必须和先知信息中其它的抱怨放在一起看。这些百姓并不是真的废弃了崇拜的外表仪式。耶和华似乎厌烦他们的祭物和供物。他们的冷漠可以在一个事实上表现出来,那就是他们的献祭已流於刻板的仪式,缺乏爱心的敬拜和服事。
他们第二个罪就是他们让耶和华痛苦,使他服劳,又使他因他们的罪孽厌烦。
他描述他们的罪之後,又以充满恩慈的话宣告他的赦免。他要他们来与他一同辩论,好使他们能为自己辩证。这两值宣告,「我因你的罪恶服劳」和「惟有我为自己的缘故涂抹你的过犯……你我可以一同辩论,你可以……自显为义」之间有极密切的关系。因为罪给耶和华带来伤害,他同意承担这些伤害,这种恩慈使他愿意赦免罪人,并且打开一条通路,让他们与神辩论,以辩明他们的义。
这个呼吁的最後几句话是在解释他们所受的惩罚。临到他们的一切祸害(包括雅各受咒诅,以色列被辱骂)都是因为他们犯罪,抵挡神的结果。
,以及一个应许{\LinkToBook:TopicID=119,Name=应许 (44:1-5)}。
应许(44:1-5)
这个信息的最後一部分,是一个恩慈的应许,应许要将神的灵浇灌而下。同时描述将临到以色列的祝福、复兴、更新,以及这些事对百姓的影响。
耶和华首先提醒他们,他和他百姓之间的关系。他论到雅各是他的仆人,以色列是他拣选的;并再度宣告以色列是他所造的,他仍要帮助它。基於这种关系,他发出那伟大的话,「不要害怕!」并接著宣告他要赐福的旨意。先是用水浇灌口渴的人,用河浇灌乾旱之地来作比喻;然後明确地应许要将他的灵浇灌他所爱的百姓。就像草在雨水中滋生,柳树在溪水旁生长一样,他的百姓也要因他灵的浇灌而昌盛繁茂。
因著他百姓的复兴,他的福祉也要涌到其他的民。耶和华的启示要透过他百姓的昌盛,而促使其他的民向他降服;他们要依次在手上写耶和华的名,并且分享百姓的权利。这一切都是根据他对他们最初、也是永久的旨意,并要藉著他们,成为对全世界的旨意。
{\LinkToBook:TopicID=116,Name=B.他目前拯救的旨意 (43:14-44:5)}_C.他的能力与偶像的能力之比较(44:6-23){\LinkToBook:TopicID=120,Name=C.
C.他的能力与偶像的能力之比较(44:6-23)
第三个信息是耶和华以他的大能和偶像比较。首先宣告耶和华是独一的神,其次说到拜偶像的愚蠢,最後是再度对以色列的呼吁。
耶和华是独一的神(44:6-8)
耶和华重新向他的百姓启示他是君王,是救赎主,并宣告他是末後的,除他以外再没有真神。
这些事实显明了这位独一的真神,他知道、宣告并且指明一切事。他是没有任何对手或竞争者的。
因为这样,所以他呼籁百姓不要害怕。他们本身可以见证这些宣告都是真理。
拜偶像之愚(44:9-20)
接著是一段醒目的经文,说到拜偶像的愚蠢。那些制造雕刻偶像的人,本身都是虚空、困惑的。
他们的工作毫无益处,他们是假神的见证,但他们却无所看见,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要感到羞愧。要注意到这里是以一句问话来形容制造偶像者的愚蠢,「谁制造神像、铸造无益的偶像?」这个问题的重点在第一个字「谁」。看到了偶像的无益,就可以启示那制造偶像之人的空虚。
接著是以讽刺的笔调描述制造偶像的整个过程。先抓住「谁」这个问句所暗示的思想,然後声明这样的人,连他的同伴都必蒙羞。
表明了这一点以後,下面就描述制造的过程。人们用尽力气去雕塑金属的偶像,以致於力竭而饥饿,却没有东西可吃。另外一些人用他们的工具,将木头刨成人的形状,作好以後,这个偶像惟一能作的事,就是待在房屋中。这些木制的偶像是用森林中特选的树木作成的。这里描述他们栽培、选择树木的过程,并且讽刺地指出,制造偶像是他们最後的举动。人们先用树的一部分来取暖,用另外一部分来烤肉,他吃饱、身暖了,才用剩下的木头来作一个偶像,向这偶像叩拜,求它拯救他。
最荒谬的一点是,制造偶像的人是如此肓目,他们甚至察觉不到他们作偶像的过程是何等愚昧。这种盲瞎是敬拜偶像最可怕的报应。
耶和华和人造的偶像之间的对此是很鲜明的:他是首先的,是末後的,他能知道、宣告并指明各样的事;但偶像却无法助人一臂之力。
对以色列的呼吁(44:21-23)
这个信息的最後,是呼吁以色列要记念神。这呼吁建基於两项事实,一是以色列对神的关系,二是神未曾忘记以色列。
呼吁的第二段是宣告恩典。耶和华已经涂抹了百姓的过犯和罪恶,并要他的百姓归回向他,因为他已救赎了他们。
最後是救赎之歌。诸天、全地、众山、树林、所有的树都应当歌唱赞美,因为耶和华救赎了雅各,并要因以色列荣耀自己。这个将耶和华的大能与偶像互作比较的信息,在结束时充满喜乐地承认,他和平的旨意终将完成,他自己的百姓要得到复兴,以完成他们在他的计划中所具有的功能。
他的能力与偶像的能力之比较 (44:6-23)}_D.他权能的宣告(44:24-28)
D.他权能的宣告(44:24-28)
第四个信息很短,但却强劲有力,并且非常美丽。它庄严地以三个步骤来说明耶和华的权能:
1.第一个步骤是属於回顾的性质,_2.第二个步骤论到接续的事实,_3.第三个步骤是宣告立即的行动。
回顾(44:24)
耶和华再一次提醒他的百姓,他是他们的救赎主,是他们的创造者,并宣告他在物质范围中的权能。他是创造万物的,是独一享有大能的神。他广泛地用铺张诸天、铺开大地来作例证。
接续的事实(44:25-27)
接著他宣告他的权能也彰显在对道德范围的管辖。他使恶人的计谋失算,使善人的谋算成就。更进一步,他要完成他的旨意,而不顾外表看来完全相反的情怳。荒凉的耶路撒冷将有人居住,犹大被毁的诸城必重被建造。一切反对的势力都要被克服,深渊将变乾,江河也要乾涸。
立即的行动(44:28)
有关他权能的宣告,最後几句话是论到以赛亚那时代即将成就的事。这位在物质范围中大有能力,又统辖道德范围的耶和华,将要藉著他所喜悦的古列,使他的百姓复兴。他又宣告他的旨意是要使耶路撒冷被建造,圣殿的根基被稳固。
{\LinkToBook:TopicID=121,Name=D.他权能的宣告 (44:24-28)}_E.对古列的托付(45:1-13)
E.对古列的托付(45:1-13)
耶和华的第五个信息是他对古列的托付。第一部分是介绍古列这个人,然後论到托付本身,最後是严肃地抗议那些反对神拣选他作工具的人。
介绍(45:1)
前面论到耶和华的权能之信息中,曾指明即将采取的行动,就是宣告古列是耶和华的牧人,必成就他所喜悦的。现在这一个信息里,首先介绍古列是耶和华所膏的。他是成就神旨意的工具,他也因此被膏,被搀扶,被任命去征服列国。所以耶和华宣告他要预备道路,他要放松列王的腰带,意思就是使他们充满恐惧,并要为古列敞开城门。
托付(45:2-8)
耶和华用一连串的应许,来引出他对古列的托付。他应许加添力量给他,使他能实行神的旨意。耶和华又应许要在他前面行,为他修平道路,打破一切障碍,赐给他战利品。耶和华这样作的目的,是要使古列知道他是耶和华。
神为了雅各和以色列的缘故,要使用古列。即使古列不认识神,他也要给他束腰,以使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的人,都知道耶和华是神,除他以外没有别的神。
托付的最後,是宣告耶和华的能力。首先是他在物质界,就是他造光又造暗的世界里的能力;其次是他在道德界,亦即他施平安又降灾祸的能力。接下去用比喻说明耶和华的整个行动。公义由天而降,地面因此裂开,以产生救恩。这是对古列而说的,宣告神是公义的源头,他的大能统辖著地上的事务,并由此建立天国,就是公义。
对反对者的抗议(45:9-13)
对古列的托付,最後一部分在性质上是对那些反对之人的抗议。神使用选民之外的一个人,使用一个外邦人,这件事完全违反了希伯来人的骄傲和偏见。同样的心态在哈巴谷的预言里有更详尽的揭露和论述。此处没有为耶和华的行动提出任何辩护,只是断言他有管辖的权利。这样就启示了他们对这件事横加阻逆是愚昧之举,一无用处。
这里用泥土反抗陶匠,和孩子违抗父母的比喻,来说明他们的愚昧。他终於用话语向那种反对的态度挑战。如果我们特意将这里耶和华所说的话改成问句的形式,「将来的事你们可以问我吗?至於我的众子,并我手的工作,你们可以吩咐我吗?」那种抗议的意图就很明显了。另一方面,如果按照我们的翻译中呈现的命令形式来读这段经文,仍然可以明显地看出前面例证所含的意思,因为虽然是命令句,但它讽刺的性质要大过正面的命令。人如果反对耶和华去拣选、使用他自己的工具,就像泥土批评陶匠、孩子抗议他的出生一样愚蠢。
我们可以根据耶和华是创造者这个事实,以及他拥有最初的主权,看出他们如此的反抗是毫无用处的。他同时又宣告他目前的作为,以及他所用的方法和目的都是命定的。这方法是耶和华要凭公义兴起古列;他的目的是要用古列建造他的城,释放他被掳的民,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价,也不是为赏赐。
对古列的整个托付,是在启示神掌管的实际情况和永久性。他不只是掌管他的百姓,他也为了百姓的缘故掌管整个世界,并为了整个世界的缘故掌管他的百姓。如果他们失败了,他就亲手兴起一个外邦人,带领他去争战,以成就他的旨意,使他失败的百姓得以归回。
这个托付的中心教训,可以在对古列所说的话语中找到清晰的说明,「你虽不认识我,我也加给你名号……你虽不认识我,我必给你束腰。」虽然人可能有一阵子阻挠、耽延了神旨意的完成;虽然人可能因著背逆,不但不为神修直道路,反而迫使神走冤枉路、绕圈子,但他们终究不能使他垮台,也不能阻拦他最後的胜利。他促使一切的人和一切的事都朝著那个胜利的目标推进。
{\LinkToBook:TopicID=122,Name=E.对古列的托付 (45:1-13)}_F.对以色列的最终旨意(45:14-17){\LinkToBook:TopicID=123,Name=F.
对以色列的最终旨意 (45:14-17)}_G.对地极之人的旨意(45:18-25){\LinkToBook:TopicID=124,Name=G.对地极之人的旨意 (45:18-25)}G.对地极之人的旨意(45:18-25)
在对古列的托付里,曾宣告他更大的旨意,是要向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的所有人启示他自己。这里的第七个信息则特别论到他的这个旨意。此信息可分成三段,首先宣告他创造的最初目的,其次是他拣选雅各後裔的目的,最後呼召众民要以这些事实作基础。
创造的目的(45:18)
为了再度确定耶和华的统辖权,以及除他以外没有别神,他宣告说,他制造成全了大地,创造坚定了大地,并非使地荒凉,乃是要给人居住。如此说明了人类和在他以前被创造的万物之间的关系。神在他一切的作为中都想到人类,他创造大地只是为了替人类预备居住之所。
他拣选雅各後裔的目的(45:19)
他既创造了大地和地上的居民,就不会不给他们任何证据。他没有在隐密黑暗之地说话。由於他创迼大地的目的不是要使地荒凉,因此他拣选雅各後裔也不是要使他们荒废。他用说话和宣告的方法来对待人,他拣选雅各後裔的目的是要使用他们来显明他自己。
对众民的呼召(45:20-25)
根据他有关最初创造的目的,和对雅各後裔的目的之声明,现在他对列国发出了呼召。
紧接著的宣告,是向众民指明偶像和耶和华之间的区别。前面的信息中已说到人制造偶像的方法,以及他们的徒劳无功,现在则断言那些抬著雕刻木偶、并向不能拯救人之神敬拜的,是毫无知识的。然後与前面截然不同的,神呼召众民彼此商议,好认出神是那从上古就一直指明、述说公义之事的独一真神;他并且是公义的神,又是救主。
然後他对地极之民发出无限恩慈的邀请,要他们仰望他,就必得救。他用一项宣告来强调这个邀请,就是耶和华决心要使万膝向他跪拜,万口必凭他起誓。他的旨意是要一切人都归向他,向他悔改。他预告接受这邀请的方法,乃是承认公义的能力惟独在乎耶和华。人藉著这样的承认就得以来到他那里。
这个信息的结尾,是宣告以色列的後裔必因耶和华得称为义,并要得荣耀;若根据这些信息里的教导来解释,这句话也包括一个思想,就是神要光照和祝福地极之民的这个旨意,必然会实现。
5.耶和华的权能(46章-47章)
这预言的第四部分,是称颂耶和华在巴比伦的覆亡中所彰显的权能。这个信息分成两部分:先是宣告巴比伦的必定败落{\LinkToBook:TopicID=126,Name=A.
A.巴比伦必败落(46:1-13)
先知论到神决心要毁灭巴比伦时,首先将巴比伦的偶像和耶和华作一个对比,然後说出耶和华的挑战,最後宣告他的教导。
对比(46:1-4)
这个信息是以一幅生动的画面作开头,画面中有许多偶像被放在兽和牲畜上,以驮到安全之地。这里可以看见巴比伦的主要两个假神(彼勒和尼波)正陷於软弱、恐惧之境。先知用讽刺的语气形容那些偶像是「他们所抬的」,现在又被放在牲畜上。这些假神不但不能拯救信靠他们的人脱离被掳的命运,自己反而被人掳去。这幅画面的中心思想是,假神自己还需要被抬来抬去。
紧接著,先知以耶和华怀抱他的百姓来作对比。他宣告说他从他们出母胎时就抱他们,并且到他们年老时他仍这样作。这里再一次确定他常常强调的一件事,他是创造的神;并且重新坚定一件事:他既然创造,就必怀抱、拯救他们。
挑战(46:5-7)
在这样的对比之下,耶和华发出了他的挑战,问他们谁可以与他相比,与他同等,与他比较?
拜偶像的人,只能以他的假神作答。因此这个挑战的末了就描述偶像,指出以假神和耶和华比较是何等的愚蠢。偶像是人造的,还需要人来抬,如果把它固定在一个地方,它就无法动弹。人若向它呼求,它既不能答应,也不能救人脱离患难。
教导(46:8-13)
对罪人说的(46:8-11)
教导的头一部分是对罪人说的(46:8-11),就是神百姓中间悖逆他的那些人。很可能他们就是以赛亚前面提过的那些反对神以古列为工具的人。他首先呼吁他们要追念上古的事,因为从这些事上可以显出耶和华是神,除他以外并无别神。这些已表现在他所宣告的事实中,他说,「我从起初指明末後的事……说,我的筹算必立定。」「我召鸷鸟从东方来。」他已经宣告了他将要作的事,就是召来古列,这和悖逆之人的想法完全相背,但足以证明他的大能。既然他们听见了,他就接著断言,「我已说出,也必成就。」
对顽梗之人说的(46:12-13)
第二部分的教导是对心中顽梗之人说的(46:12-13),就是那些实际上敌对耶和华的人,神呼籁他们当来听他。他强调他已决心使他的公义临近,在锡安施行救恩,这一切是在宣告他要毁灭巴比伦的决心。
巴比伦必败落 (46:1-13)},然後描述巴比伦的败落{\LinkToBook:TopicID=127,Name=B.巴比伦败落的描述 (47:1-15)}。B.巴比伦败落的描述(47:1-15)
这里是直接对巴比伦所说的预言,以强劲而美丽的文辞描述对它的审判。这描述可分成四部分,分别论到毁灭的过程;先从腐化开始,然後是羞耻,荒凉,最後是彻底的毁灭。
腐化(47:1-4)
首先预告这城的腐化。她由一个细致优美的城,堕落成饱受折磨、羞耻之地。这城曾被称为「迦勒底的闺女」,就是具有一切华美、娴雅的特质;现在她却坐在地上,失去了宝座。更甚者,她已经落到奴隶和羞耻的地步;而促使这一切腐化的乃是耶和华。他宣告说,「我要报仇,谁也不宽容。」先知谨慎地解释这是耶和华自己说的话,他用前面信息中已用过的名字和称呼来描述他是「救赎主」,是「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
羞耻(47:5-7)
巴比伦更进一步地落到羞耻之境。她默然坐在黑暗中,不再被称为「列国的主母」。她拥有这头衔,是因为她比许多民族有更大的权力。现在她不发一言,坐在羞耻的黑暗中。先知宣告说,这耻辱乃是对她犯罪的惩罚,是从耶和华来的。他因对自己的百姓感到愤怒,所以要用巴比伦作工具来惩罚他的百姓。巴比伦就趁机压榨、制服神的百姓,毫不怜悯他们,又把极重的轭加在他们身上。
巴比伦甚至是以自大的心这样作,心中毫无怜悯,也不思想她如此对待别国的民会遭致怎样的结局。
荒凉(47:8-11)
先知继续指出,这种羞耻必导致荒凉。这城专好宴乐,又狂傲自大。她的狂傲表现在她的言词中,她竟然说出只有神能说的话,「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没有别的。」她狂傲地宣称,她永不会有变故,永远不知道甚么叫忧伤;结果在她多行邪术,广施符咒的时候,她就要遭遇到寡居、丧子之痛。
论到这荒凉时,以赛亚最後宣告了她的狂傲和受到的惩罚之间的关系。巴比伦素来倚仗自己的恶行,说,无人能看见她。
她滥用自己的智慧和聪明,竟说出如此僭妄的话,「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没有别的。」因此先知说,祸患要临到她身上,灾害要落在她身上。而巴比伦因为眼瞎,竟不能发现灾祸初临的先兆。
毁灭(47:12-15)
最後,这位先知宣告,审判的结果是要彻底毁灭这城。他向这城挑战,要他们站起来抵挡神审判的过程,又叫她让那些观天象的,看星宿的,在月朔说预言的来救她脱离将临到的灾祸。
然而这一切都徒然无益。他们要像碎秸被火焚烧。这不是安慰之火,乃是焚烧之火。他们要遭到极可怕的毁灭,以致於那些从幼年起就与她贸易的人,都纷纷离弃她而去。
对这个信靠偶像、符咒、邪术的城市,最後一句宣告是,「无人救你。」
6.耶和华的恩慈(48章)
论到和平的旨意,最後一部分本质上是对百姓的呼吁,并论到耶和华的恩慈。它描述耶和华的方法{\LinkToBook:TopicID=129,Name=A.
A.耶和华的方法(48:1-11)
这位先知呼吁百姓当听他说话,因他已看见他们的失败。这信息显然是对余民说的,而即使在那些余民中,也还是有失败之处。当他说到「雅各家,称为以色列名下」的时候,他是在论神对整个国冢的旨意;但当他形容雅各的家是「从犹大水源出来的」时,他看到的是神的旨意要成就在余民身上。他只称呼犹大支派的余民为「雅各家」,是因为他看见神要如何以那些余民作媒介,通过他们,使他的旨意得以成就在耶和华的仆人身上。然而余民也有败坏之处,他们指著耶和华的名起誓,题说以色列的神,却不凭诚实(就是内在的虔诚),也不凭公义(就是外在的忠心)。他们还自称为圣城的人,所倚靠的是以色列神的名。他们虽然败坏,但他们的态度至少表现了信心的原则,因此耶和华向他们提出呼吁,并要透过他们的信心成就他的旨意。
先知要余民留心他的话,然後他就宣告耶和华所用的方法,乃是预言和成就。早先的事情,他从古时就已说明。这里「早先的事」不是指著古列说的,因为当时古列只是逐渐迫近,尚未来到。它是指神素来对待百姓的方法──预言。他预告的事,他终必成就。
他所以采用预言的方法,是因为他的百姓是顽梗、悖逆的。耶和华用他的先知预告事情,以使他的百姓无法将这些事情归功於是偶像行的。他古时如何预告早先的事,现在他也要如何预告未来的事。他现今要将那些他们未曾听见,未曾知道的事启示他们,免得他们说,这事我早就知道了。这是因为神知道他们一向诡诈,生来就悖逆。
这里宣告耶和华的方法,主要是在强调先知教训中所含的预言成分,并指出一切的过程都是在神的管理之下。先知谨慎地指出,这些预告的事是现今造的,不是从古就有的。换句话说,这些事不仅仅是人为力量自然发展的结果,乃是出於耶和华的旨意才成就的。他的话语是使这一切事成就的动力。
最後宣告了他慈爱的理由,乃是因他永恒的旨意──使他的名得荣耀。为了他名的缘故,他暂且忍怒,不剪除他的选民。他不是用物质的火(例如炼银子的火),乃是用管治心理和精神的火,就是苦难的炉,来熬炼他的百姓。耶和华要透过这一切过程来预备器皿,以完成他的旨意,荣耀他的名。
耶和华的方法 (48:1-11)},提出一个例证
{\LinkToBook:TopicID=130,Name=B.一个例证 (48:12-16)},再一次强调他的旨意{\LinkToBook:TopicID=131,Name=C.
B.一个例证(48:12-16)
接著针对这个预言和成就的方法,提出一个例证──首先用名字和称呼来介绍耶和华,然後重新数算他大能的作为,使人再度认识他的荣耀和威严。「我是耶和华,我是首先的,也是未後的。」这些宣告用语简洁,含义深刻叫耶和华是造物主,他一招呼,天地和其上的一切便都立住。
然後先知再一次向他们挑战,问他们中间谁曾说过这些事?乃是指预告耶和华将拣选一个工具来作他想作的事。这里看见他的仆人将向巴比伦行他所喜悦的事,因他是耶和华选召的,是他领来的,为要成就耶和华的旨意。虽然历史上第一个应验这预言的是古列这个人,但一直到那完全的来到,这预告才得到最终、完美、属灵上的应验。在那完全的到来之前,一切在他前面的都不过是不完全的影子而已。
先知再度向他呼吁的那些人挑战,要他们近前来,听耶和华的宣告,他说他从末在隐密处说话,意思就是,他一直是清清楚楚地预告,并且他一直在那里。这宣告用非常醒目的话作结尾,「现在主耶和华差遣我和他的灵来。」毫无疑问的,这话是那位自称被差来,并和神的灵一同被差遣的人说的。如果这话是单指古列的来临,则不仅难懂,而且没有意义;但若是指与神同在的那位,他是神,又自称是神差来的,他在世上整个的生活和事工,就是与神的灵合作,这样解释就容易明白了。
C.耶和华的旨意(48:17-21)
这里再一次宣告神的旨意,乃是要他的百姓得享益处和平安。他是耶和华,是救赎主和以色列的圣者。他是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要教导以色列,使其得益处。若他们听从命令,他们的平安就如河水,他们的公义就如海浪。这和平的旨意是由神所决定的,而先知看见未来的异象,便呼叫百姓要从巴比伦出来,因为耶和华已救赎了他的仆人雅各。他曾在过去引导他们经过沙漠,不使他们乾渴,为他们使水从磐石流出,现在他仍要救赎他们。
耶和华的旨意 (48:17-21)},并说出最後的话{\LinkToBook:TopicID=150,Name=最後的话 (57:20-21)}。
最後的话(57:20-21)
启示和平之王的这一大段,和最初论到和平旨意的那一大段,都是用同样的一个严肃宣告作结尾,那就是:作恶者必不得平安。
这里的语气甚至更重,它接著宣告恶人必不得平安,他们好像翻腾的海,不得平静。
因此,虽然在神的伟大计划中,他要将和平的王赐给人,但他也再次严厉地警告他的百姓,他们若继续作恶,就不能从和平之王的事工中得到益处。
这第二大段给我们的印象是,神的选民仍处於危险艰难的环境中,几乎濒临荒凉。先知在介绍第一大段中出现的那位神的仆人时,似乎更强调他所带来的安慰;他以较详细的话,更清晰地为他勾勒出一个轮廓。第一大段里所启示耶和华在他身上彰显的威严、大能和怜悯,在第二大段里都进入了实际运用的阶段;藉著神仆人的受苦,得到了最後的胜利。下面一大段则是以已经揭示的和平的旨意,及和平的王为基础,描述和平的过程。
〖 二.和平的王(49章-57章) 〗
这一大段中极清楚地启示了和平的王,它可以分成明显的两部分。首先是神的仆人遭受劳苦,然後是神的仆人在胜利中歌唱。先知在描述神的仆人时,有时似乎是指以色列国而言,有时又似乎是指古列而言,但总体来说,他是指那独特而伟大的一位。凡读过新约圣经,并且相信新约的权威之人,是不可能认不出这一段所含的弥赛亚的价值。这段预言的话,最基本的要素乃是神作为的原则。这些原则可能藉著不同的方法应验了一部分,但是最终要在神的仆人身上得到完全的应验。
1.遭受劳苦(49章-53章)
这先知在介绍神仆人遭受的劳苦时,首先论到耶和华的呼召{\LinkToBook:TopicID=135,Name=A.
A.耶和华的呼召(49:1-50:3)
耶和华对他仆人的呼召可分成三小段,依次论及这呼召的价值;第一,是对他的仆人
对他的仆人(49:1-13)
留心听神仆人的宣告(49:1-3)
就像前一大段里耶和华的宣言一样,他呼召众海岛和众民要留心听神仆人的宣告(49:1-3)。那是耶和华仆人的口说出的。他宣告他是如何被选召的,如何自出母腹就被题名,并且承认,为了他的工作,他如何被装备整齐,他的工作就是成为耶和华手中的工具。因此他被创造、装备,并为了他的事工而被保守。耶和华描述他是「以色列,我必因你得荣耀」。如此立刻将他和极度败坏的以色列国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得到赏赐(49:4)
这仆人在回答中,声明他的任务比较上来说是失败的,但他的信心仍然确立,因为耶和华会公平判断,这仆人会从他的神那里得到赏赐(49:4)。表面的失败不值得丧气,因为他知道他在耶和华的手中,是一个完成神旨意的工具,因此他可以得享安息。
述说耶和华对他的选召(49:5-7)
这仆人为了回应前面有关信心的话,就继续述说耶和华对他的选召(49:5-7)。他再一次指出,他一出生就被任命作仆人;他这一回不再说他从出胎即被选召,乃强调说他从出胎就被指定作他的事工。
他的第一个目的是要使雅各归向耶和华,使以色列到他那里聚集。後面有一个括弧,说明了神的仆人知道加给他的尊贵,以及神是他的力量。
然而使雅各蒙福的这一个目的,对神的仆人来说还是件小事,他被预定要影响整个世界,要「作外邦人的光」,并且「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极」。如此明确地指出那仆人的道路,必须是经由劳苦而通向胜利。这是耶和华所命定的。此处像前面多次提到的一样,再次描述耶和华是以色列的救赎主和圣者。神的仆人将被人藐视,被本国憎恶,为官长虐待;但因他是耶和华所拣选的,所以君王和首领看见他必要站起来。
神仆人的使命(49:8-13)
然後,用耶和华自己的语气来描述神仆人的使命(49:8-13)。从耶和华对他仆人的回答里,可以看出这项使命首先必须以一个真理作基础,就是这仆人的意愿与耶和华的旨意是完全一致的。这里宣告了耶和华保守的大能,在悦纳的时候,就是根据神先前所任命的,在适当的时机,在日子满足的时侯,耶和华要应允他的仆人。当拯救的日子,他的仆人要在与耶和华的交通中,完成救恩的工作。那时,耶和华要帮助他,并且一直保证他。因此,这仆人有能力去实现耶和华的旨意,这可以从神应许使他作众民的约看出来。结果遍地要得复兴,百姓得以承受荒凉之地为业。
接著先知以充满诗意的辞藻来描述这工作。那些被捆绑的人将被释放,在黑暗中的人要见光明。他们必得饱足,在荒芜之处找到食物。他们必不饥饿,也不会乾渴。炎热和烈曰必不伤害他们,因为耶和华要亲自引领他们。他的使命将进一步导致远方的人蒙福,他们要从远地被召聚来。当他的使命结束时,各地要发声歌唱,因为耶和华已经安慰他的百姓,也要怜恤他困苦之民。
{\LinkToBook:TopicID=136,Name=对他的仆人 (49:1-13)},第二是对锡安{\LinkToBook:TopicID=137,Name=对锡安的呼召 (49:14-21)}
对锡安的呼召(49:14-21)
锡安抱怨耶和华离弃了她,她的主忘记了她(49:14)。
耶和华对这项抱怨的回答,本质上是在印证他永恒的爱(49:15-16),并保证她必得解救(49:17-21)。他用人类的情感,作了极佳的说明,他问,「妇人焉能忘记她契奶的婴孩,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这种遗忘实在少见,但为了更显明神那坚定不移的爱,这里承认这种遗忘还是有可能的。锡安已铭刻在耶和华的掌上,虽然她目前陷於败坏、荒凉之境,他仍将她的墙垣放在他跟前。他的爱是永不止息的。接著宣告她必要得拯救。那些毁坏她、使她荒废的都要离她而去。她的儿女和众民要聚集到她这里,他们要成为她的荣耀。在她复兴的日子,众人要聚集在她左右,那时她这块现今荒凉的土地就显得窄小了。虽然此时她是丧子的,是寡妇,是独居的,但将来这一切都必发生。她必然要得拯救,她所得的荣耀将出乎她意料之外,以致於她惊呼道,「谁给我生这些?」
,第三是对耶和华自己{\LinkToBook:TopicID=138,Name=耶和华对自己的呼召 (49:22-50:3)}。
耶和华对自己的呼召(49:22-50:3)
论过了耶和华对他仆人的呼召,对锡安的呼召之後,最後一小段是描述耶和华对自己的呼召。这里首先答覆锡安的问题。她问道,在恢复的日子,那些向她聚集的儿女是从那里来的?耶和华说是因他向列国举手,向万民竖立大旗,他们就将她的儿女带回来;列王必作她的养父,王后必作她的乳母,并且要向她下拜。
这个应许是如此伟大,充满恩慈,以致於先知脱口发出惊叹,「勇士抢去的,岂能夺回?该掳掠的,岂能解救么?」耶和华的答覆很清楚,他说这是可能的,因为他必与欺压锡安的人相争,并审判他们,以便凡冇血气的都知道他是救主,是救赎主,是雅各的大能者。这是他对锡安的描述。
再回到锡安的抱怨上,她说耶和华离弃了她,主忘记了她;他吩咐她拿出休书来,或找出他卖她的债主。这里用的两种比喻的关系时常出现在先知的著作中,前者是说明古时神的百姓是许配给他的;後者表示他们是他的财产。他用一种反讽的语气要她拿出他休她,或将她卖给债主的证据。
他接著自己答覆这项挑战。他首先宣告导致他们被掳、与他隔绝的真正原因,乃是他们的罪孽和过犯。他反过来抱怨他们,问道,「我来的时候,为何无人等候呢?我呼唤的时候,为何无人答应呢?」不是他离弃了他们,乃是他们离弃了他。他们废了约,并且对他爱的呼唤毫无反应。尽管如此,他仍然爱他们,他问,「我的膀臂岂是缩短,不能救赎么?我岂无拯救之力么?」他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提醒他们,他曾在历史上如何藉著拯救和审判的方法,彰显了他的大能。
这整小段有关耶和华的呼召,充分启示了他的恩慈和大能,并且特别强调一个事实,就是他要藉著他所选召、所膏立的那一位,来成就他和平的旨意。首先记录这仆人的呼召,最後是这仆人将带来的光荣复兴。
锡安在荒凉的景况下绝望不堪,耶和华回答她的抱怨时,首先印证他永存的爱,然後宣告他决心要施拯救,他并且否认他不忠於所立的约;他阐明他百姓受这些苦的原因,乃是因为他们的罪。
耶和华的呼召 (49:1-50:3)},其次论到他仆人的回答{\LinkToBook:TopicID=139,Name=B.他仆人的回答 (50:4-53:12)}。
B.他仆人的回答(50:4-53:12)
此部分记载了这仆人对耶和华的呼召所作的回答,可以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表达他奉献受苦的心愿(50:4-9){\LinkToBook:TopicID=140,Name=奉献受苦 (50:4-9)}_
奉献受苦(50:4-9)
这一段非常有价值,因为它启示了神理想仆人的态度,并且揭露他忍受痛苦、最终得胜的秘诀。它首先说到他献身於这事工,然後证实他的勇气。
这是耶和华的作为(50:4-6)
把神的仆人分别出来,奉献受苦,乃是耶和华的作为(50:4-6),而这仆人是以奉献来回应这项作为。有两句简短的话用来宣告奉献的方法,「主耶和华赐我受教者的舌头」,「主耶和华开通我的耳朵」。
第一句话启示了一个事实,就是这理想仆人所释放的信息,乃是从神那里得来的。更进一步说,这个信息和这段有关安慰的预言之一贯思想是一致的;这信息的目的就是要扶持困倦者。「受教者的舌头」这句子有很深刻的含义,指明神仆人所释放的信息是从神来的。从「主每早晨提醒」可以看出神多么耐心地传授他的信息。在神这方面,他的第一个举动是以这种方式,把真理传给他的仆人,以完成他的旨意。
分别出来奉献受苦的第二个事实表达在这句话中,「主耶和华开通我的耳朵。」这个意思,不单指他使他的仆人能听,更是指明神使他的仆人甘心听从,并且去宣告这些事情;虽然听到的人会因此和他起冲突。这可以从接下去的宣告中看出来,「我并没有违背,也没有退後。」「开通」这个词不可以和诗篇40:6里的「开通」相混淆,在那儿的意思是挖洞、刺破、穿孔,是与将耳朵靠在门柱上,穿一个孔以作为顺服的记号之仪式有关。而这里是指甘愿听从耶和华的话。
这样听了神的话,必然要出去对众人说;而说了话也必然会引起反对。神的仆人知道这一点,他以下面的话作答,表达他献身受苦的心志,「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人拔我腮颊的胡须,我由他拔。人辱我吐我,我并不掩面。」
具有无比的勇气(50:7-9)
神的仆人既然被分别出来,奉献受苦,他就立刻产生无比的勇气(赛50:7-9)。从他的宣告中可以看出,他在踏上他的道路时,有一个确据,就是他与神有密切的交通。
为了使他在患难中工作时,还能忠於神的旨意,神就装备他,便他确信他必不致抱愧,因为他知道主耶和华必因他的这种态度帮助他。
由於他的事工必然会引起争论和反对,由於他有充分的把握会得胜,因此他向那些与他作对的挑战,要他们近前来。他知道神会帮助他和他的事工,所以他将与神一同得胜。他知道他与神有密切的交通,也必自这交通中得到能力,因此这位仆人面对著顺服的道路时,他不但明白这是一条受苦的道路,同时也知道这条路最终必要得胜。
第二段描述这受苦的事工(50:10-52:12){\LinkToBook:TopicID=141,Name=受苦的事工 (50:10-52:12)}_
受苦的事工(50:10-52:12)
因此,神的这位仆人甘愿受苦,他也满有勇气地面对受苦,并进入这受苦的事工中。这一段包含一些原则,并且启示神伟大仆人在他事工上所用的方法。这段信息虽然看起来是指著神的仆人说的,但也可应用於以赛亚在一个陷於黑暗、荒凉的百姓中所作的事工上。首先有话语将百姓分开成两组,其次是对忠信之人发出的三个信息,最後是对遭患难之人发出的三个信息。
这里将百姓分成两部分(50:10-11)
忠心於耶和华的人,和背向他、依靠自己的计谋行路的人。
忠信之人被描述为,他们虽陷身黑暗的环境,却仍敬畏耶和华,听从他仆人的话。
另一方面,有些人也在黑暗中,他们却想点上火把来制造亮光。神命令那些忠於他的人,要倚靠耶和华的名,仗赖他。那些想要行在自己的火光中之人,必躺在悲惨中。
下面的信息是针对敬畏耶和华、听从他仆人的人说的。
对忠信之人的信息(51:1-16)
这些信息都是在鼓舞、安慰那些处於黑暗环境中的人。第一个信息是刚强的呼召,第二个是刚强的呼喊,第三个在宣告刚强的原因。
勇敢的呼召(51:1-8)
为了鼓舞那些在黑暗中行走之人,要他们刚强,这位先知呼召他们向後回顾,向前瞻望,并四处观看;这样他们就能处处看见耶和华的作为。
向後回顾的时候,必然能提醒他们,他们是从神而来的。他们的祖宗亚伯拉罕被神选召、赐福,以致生养众多。这里提到撒拉的名字,是为了强调神的大能,提醒他们,整个国家是因一次超自然的作为而产生的。因此先知说到一个磐石,他们是由这磐石凿出来的,这磐石不是亚伯拉罕,乃是耶和华。在向後回顾时,他们对耶和华的认识就产生一个确信:不管环境是多么悲哀、荒凉,「耶和华已经安慰锡安。」
向前瞻望时,必然能使人产生信心,因为公义从末被毁灭过,公义一定会在众民的救恩中得胜。天和地都要渐渐消散,惟有耶和华的救恩永远长存,他的公义也不废掉。
因此若四处观看,虽然环境黑暗,反对耶和华的人在辱骂、毁谤,也不要惊惶,因那些知道公义,将神的训诲存在心中的民,也知道他的仇敌必被毁灭,他公义和救恩的旨意必要成全。
刚强的呼喊(51:9-11)
为了回答前面刚强的呼召,此外便根据对神大能和作为的确信,发出了刚强的呼喊;分别由向上看、向後回顾、和向前瞻望的结果表达出来。
向上看就是定睛望耶和华,记起他在上古时代的胜利中所启示的能力,而发出呼喊,「耶和华的膀臂阿,兴起!兴起!以能力为衣穿上。」
向後回顾,就看到神拯救他子民的大能作为;他将海水分开,以救他百姓脱离埃及的奴役。因此这里宣告说,赢得这场胜利的就是耶和华的膀臂。
向前瞻望,就可以从跟前的能力和过去的胜利中得到确据,就是赎民必要归回锡安,一切黑暗和荒凉的环境必要结束。
刚强的原因(51:12-16)
刚强的呼召和呼喊,很明显的是认识耶和华的结果,也是确认他的信实之结果。最後,刚强的主要原因,乃是在於耶和华自己的话。这先知藉著刚强的灵对百姓所说的一切话,都可以在耶和华自己的回答中见到。这回答可分成向上看,四处观看,向前瞻望三部分。
当他们在软弱中向上仰望时,耶和华就回答他们,他宣告说,「惟有我,是安慰你们的。」他接下去责备他们竟然害怕人,他宣告这样的惧怕乃是他们忘记创造他们的耶和华所招致的後果。
四周观看,会看到流亡之民被掳、被压迫、并经过死亡。但耶和华宣告,即使在澎湃的海浪中,他必与他们同在,他必施展他的大能。
耶和华最後的话,是特别对他仆人说的,宣告那已经印证的事实,就是他已经将话传给他,用他的手影遮蔽他,好让他至终复兴诸天和地,并能对锡安说,「你是我的百姓。」
因此这些信息都是为了要使他们刚强。在刚强的呼召里,他们被要求回头看亚伯拉罕,看神的作为如何接近;他们在压迫中要毫无畏惧地四面张望。他们发出刚强的呼喊,是根据他们首先仰望耶和华的膀臂,然後回顾他以前如何拯救他们,最後确信他终必拯救。至於在宣告刚强的原因时,则充满了安慰;他虽责备他们因忘记耶和华以致对人产生畏惧,但也保证他要用大能救助、建立他的百姓。
对遭患难之人的信息(51:17-52:12)
对遭患难之人的信息自然是对同样的人说的,但主要和他们的苦难有关;这是根据前面信息中所强调的神必拯救的事实为出发点。首先确定受苦必要结束,其次描述得力的开始,第三宣告耶和华要回到他的百姓中。
受苦的结束(51:17-23)
第一个信息是呼叫耶路撒冷醒来,因为她受苦的日子即将结束。在某方面来说,这是对前面她的呼喊的一个回应,「耶和华的膀臂阿,兴起!兴起!」那是信心的呼喊,此处则是恩典的回答,宣告她已经喝尽了痛苦的杯。
紧接著的,是描述她受苦的生动画面。她丧失了儿女,以致没有任何儿女来搀扶她、引导她。荒凉、毁灭临到她,无人为她举哀,无人安慰她。因神的审判,她的众子都发昏、跌倒。
但她患难、痛苦的杯要从她手中被拿走,交在那些苦待她的人手中。
得力的开始(52:1-6)
第二个信息呼召锡安起来,披上她的能力和华美的衣服,因为她已经从一切内在的污秽中得洁净。这是对忠信之人的信息中所发出的那个勇敢呼喊「耶和华的膀臂阿,兴起!兴起!」的进一步回答。我们已经看过,神已用恩典回答了那个呼喊。此处的回答是在指明锡安的责任。她应该恢复自己真正的地位,抖下身上的尘土,解开束縳她的锁练。
虽然她是无价被卖的,但她的神已决心要赎回她。他曾经从埃及和亚述人的欺压中解救她;面对著现今的压迫,他仍要拯救她。
从这拯救中,她必知道耶和华的名,知道他能成就他的旨意。
耶和华的归回(52:7-12)
第三个对遭患难之人的信息,是描述耶和华回到他的百姓中。他归回的事实是由传信息的人和守望之人宣布的,他们所用的话乃是「神作王了。」耶和华的归回锡安,带来了复兴和祝福。荒场要一同歌唱,庆祝她的得救。勇敢的呼喊中曾要求耶和华的膀臂兴起,以能力为衣穿上;此处以歌声欢呼作了回答,「耶和华在万国眼前露出圣臂。」这个信息的最後一小段,是根据耶和华必定归回的事实,对百姓发出呼召,要他们从一切不洁的事上出来,得以洁净。最後是宣告耶和华必在百姓前头行,以色列的神必作他们的後盾,保证他们脱离敌人的伤害。
第三段论到受苦的完成(52:13-53:12){\LinkToBook:TopicID=142,Name=受苦的完成 (52:13-53:12)}
受苦的完成(52:13-53:12)
这大段的最後一部分,介绍这位和平的王在经历受苦的过程中,必得以被保全。此段旧约经文,深刻地启示这位神完美的仆人,将透过受苦来完成他的旨意,以使他犯罪的百姓得到恢复,使众民得赎。
此处极明显的是论到弥赛亚。我们不可能认为这段经文可在以赛亚、耶利米、或任何其他人的经验中得到应验,它只在拿撒勒人耶稣的身上得到应验。在这些过去的先知身上,固然也多少表达并且证实了它所启示的原则。他们献身於神的旨意,在悖逆的百姓中宣告他的话语,并因而被误解、受痛苦,但是他们所受的苦并不能代替别人。他们受的创伤,并不会使百姓的创伤因而得医治。这位先知个人的经历在这里有相当多的揭露,但是它们几乎淹没在他所描述的这完美仆人的更大经历中,完全看不见了。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就是这里开头的话,「我的仆人行事必有智慧」和前面论到这仆人甘愿受苦的那一段结束时的话「主耶和华必帮助我」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曾仔细思考过那一段论到受苦的事工之经文,在那里以赛亚个人的经验是比较明显的。现在他接著描述神仆人实际经历的痛苦,以及他如何献身於这一条受苦之路。
这一大段可分成三小段:
1.第一小段描述最终的胜利(52:13-15),_2.第二小段论到受苦的道路(53:1-9),_3.第三小段再度详尽地宣告那最终的胜利(53:10-12)。
这个故事是描写和平的王最深沉的忧伤,它的结构是,透过他的忧伤来宣告他的胜利。
最终的胜利(52:13-15)
神的这位仆人完全顺服神的旨意,并且绝对相信神保守的大能,因此他能说,「主耶和华必帮助我。」另一方面,耶和华也能说,「我的仆人行事必有智慧,必被高举上升,且成为至高。」
高举和成为至高,具有双重性质。首先是高举他那不寻常的忧伤。他因忧伤而憔倅,以致百姓看见他都大感惊奇,「他的面貌比别人憔悴,他的形容比世人枯槁。」其次是高举他不寻常的成就,如最後1节所宣告的,「他必洗净许多国民,君王要向他闭口。」
这段经文中有两个词──「因」和「这样」,是解释这段经文的关键。他的成功是从忧伤中得来的。「许多人因他惊奇……这样,他必洗净许多国民。」众人因他憔悴的面容而惊奇。他所受惊人的苦,使许多国民讶异,使君王噤不作声。因此在这第一小段中,先知说明了和平之王完成他的受苦,是为了宣告那最终的胜利,并且启示他最终的胜利乃是他经历痛苦所产生的结果,他受的苦真是使这个世界惊异。
受苦的道路(53:1-9)
这一段经文,引我们进入一个无限深奥的境界,若细细分析,似乎有点不太尊敬。然而这一小段文字也是意义清楚的,我们可以用完全敬畏的态度来探索。先知首先描述那被拒绝的事工,其次是他代替人受苦,最後是耶和华的仆人,亦即和平的王为赎罪而死。
第一段描述一个被拒的事工(53:1-3)
如果开头的几句话表达了以赛亚或耶利米,或其他时代某一个以色列先知的经历,那么我们要注意,这位作者很快又用第三者的语气,以一个局外人的立场来说或写;他立刻将注意力从自已身上移开,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本大段的末了。他描述他的事工被人完全误解了;他在耶和华面前「生长如嫩芽」,充满各样美丽、可爱的潜能,但这嫩芽却「出於乾地」,是指从一个向来没有产生过好东西的环境中生出。对那些看见他的人来说,他无佳形美容,也无美貌。
因此「他被藐视,被人厌弃」,他自已的经历是「多受痛苦,常经忧患」;更强调一点,他被人掩面不看,因为他们毫不尊重他。这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描绘出这位和平之王在荒凉环境中的情景;虽然他是神完美的仆人,以智慧行事,却难免在犯罪、堕落的阶层里被人误解。这画面呈现了他受苦的事工,他是照在黑暗里的光,他因这事工所受的苦也日益加遽。他在神眼目中被看为美好,但人却不以为美,因此他们藐视他。这种态度使他心中充满忧伤,以致面容憔悴。人们看见他,就转过脸来,不屑一顾,他们一点也不尊重他。
代人受苦(53:4-6)
先知的话紧接著就解释神仆人受苦的真正性质和价值。他不只是和他们一同受苦,乃是为他们受苦,担当他们的忧患,背负他们的痛苦。人类的败坏是惊人的,从一件事实可以证明:他们竟将他一切的忧患,视为神加在他身上的审判,「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被神击打苦待了。」
先知立刻用「那知」两个字,来纠正这种错误的观念;他用明白、详尽的话来述说他受苦的真相。这段陈述用不著任何解释。「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最後的宣告总结了整个真相(关系到人的罪,和神恩慈的方法两方面),「我们都駶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
赎罪受死(53:7-9)
最後,他的受苦达到了顶点──为赎罪受死(53:7-9)。对於受死,他高贵地保持著沉默,从他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他那种献身的惊人力量。
在人看来,他的死不过是因受人欺压的结果。人们毫不在意他从活人之地被剪除,他们竟将他与恶人同埋。
他死亡的内在意义,可以从下面经文所燃放的无限恩慈中显露出来,「他受鞭打,是因我百姓的罪过。」
最终的胜利(53:10-12)
此处又一次宣告那最终的胜利,并且更详尽地将它和受苦联在一起。
第一部分是宣告痛苦的道路终将导致亨通(53:10)。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耶和华使他受痛苦,但这是一项神圣、爱心的合作,耶和华和他仆人之间没有任何冲突。透过压伤、痛苦和死亡的途径,这仆人将胜过一切,看见後裔和永无止尽的生命,以及耶和华的胜利。
下面是另外一种比喻(53:11)。却是重复同一个真理。这先知指明经过这仆人的阵痛,才能赢得胜利。他用生产之痛此喻他那深不可测的痛苦;只有经过阵痛,才能生出新生的後裔,而他的後裔要被称为义。
这部分是以它的开头作结束(53:12)。开头时说到神高举那不寻常的痛苦和成就。结尾时论到一个荣耀、至高的地位,这乃是因那仆人将命倾倒,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罪犯代求所带来的结果。
容我这样说,如果有人认为这段经文不是应验在新约的基督身上,而是应验在其他人身上的话,他就是忽略了这段经文深广辽阔的意义。他等於是瞎眼的人,在基督身上看不见他们所渴慕的美丽,因此也不会为他的痛苦和死亡感到忧伤。有一个值得注目的事实不容我们忽视,就是除了雅各书和犹大书,新约圣经其也每一位作者都参考了这一段特殊的经文,并且将它和基督的故事联结在一起。
2.胜利的歌声(54章-57章)
现在我们来到论和平之王这部分的第二大段。它论到因神仆人受苦的事工之完成,所带来的胜利歌唱。整大段可分成三个明显的小段:首先是信心之歌
A.信心之歌(54:1-17)
这首歌说明了一个辉煌的事实──受苦将带来复兴。首先歌颂复兴的恩典,其次歌颂复兴的荣耀。
复兴的恩典(54:1-10)
这首歌以无限热诚的语气,描述神的百姓因著他仆人的受苦和死亡,而得到的祝福。
前面一段的末了宣告说,「他将命倾倒,以致於死。他也被列在罪犯中,他却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罪犯代求。」现在这一段开头就说「要歌唱」,实在有些突然,令人吃惊。这首颂扬复兴的诗歌,是从那样深沉的悲伤中冒出来的。我们不可忽略这仆人的痛苦,和这首救赎之歌中间的密切关系。这首歌的头一小节是在强调那无上的恩典,在看这恩典所带来的果效时,应该溯源到产生这些果效的最初原因。
第一小节──歌颂百姓的增多(54:1-3)
那些不生育的、贫困的都变得生养众多、昌盛富足,以致於必须扩大帐棚,放长绳子。这个复兴之国的儿女遍布全地,得多国为业,他们带著祝福和兴盛,使荒凉的城邑重新有人居住。
第二小节──揭露昌盛的原因(54:4-6)
这个寡居的、荒凉的国家得到了复兴和安慰。前面的预言中,我们看见锡安这样抱怨,「耶和华离弃了我,主忘记了我。」耶和华就以一个挑战来回答她,「休你们的母亲,休书在那里呢?我将你们卖给我那一个债主呢?」此处再度用到这个比喻,这首歌宣告万军之耶和华是锡安的丈夫和救赎者,他们得到昌盛的奥秘乃在於他恢复了对锡安的爱和交通,以致他们儿女增多,住所加大。
最後──重归旧好(54:7-10)
这位被离弃、心中忧伤的妻子要被召回,重归旧好(54:7-10)。离弃她只是暂时的,为的是要使她复兴。耶和华的慈爱永远长存,他必遵守他与百姓所订的和平之约。
因此复兴的果效乃是从他慈爱的作为来的。这一小节从描述神外在的显现,转向描述神内心那永恒之爱的源头。
第一个经历到的是他的怜悯,他的怜悯使他订下和平的约。我们必须参考他仆人所受的苦,并藉著过去发生的事,才能解释和平的约。此处又用婚姻的关系,来比喻这国因著和平的约,恢复与他的交通;并因著交通,产生众多的後裔。最後经历到的是这首歌一开始所歌颂的──伟大而荣耀的昌盛,以及众多的儿女。
复兴的荣耀(54:11-17)
这首歌接下去歌颂由恩典而来的荣耀,这部分完全强调著「荣耀」。此处又从由道德的忠实所获致的物质丰盛,描述到耶和华是最起初的源头,他要保护他所赐的福气。锡安仍陷困境中,被称为「困苦被风飘荡,不得安慰的人」。然後先知用充满色彩和光亮的比喻来描述她在物质上的华丽。她是一个满有荣耀和美丽的城市,一个坚固、安全的城市,她的石头、根基、尖峰、城门都是用宝石作的(54:11-12)。这一切都是在指明她必坚立到永远,她是由世上最宝贵的东西建成的、装饰的。
这首歌描述了一些外在的华丽之後,又触及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描述百姓道德上的忠实(54:13-14),这也是导致一切外在华美景观的主因。他们必须以一切道德和精神上的价值为出发点;这首歌宣告他们的儿女都要受耶和华的教训,这样才能大享平安。他们必因公义得坚立,一切的欺压必不临到这个神的城,害怕和惊吓也必远离她。这个完美的描述使一个城市的生活达到了顶峰。那些听神教训的孩子长大之後,必坚守公义,不容许有欺压的事。这种情形若持续下去,这城必充满平安,远离惊吓。
这城要如此建立起来,百姓恢复了与神真正的关系,这种真正的相互关系是牢不可破的。或许会有敌人聚集来攻打这城,但他们不是神召来的,因此必要失败(54:15-17)。铁匠和武器是耶和华所造的,以用来毁灭人;由这话可推论,耶和华是因百姓道德上的败坏而施行审判的。既然他的理想已经达成了,就再没有任何仇敌能伤害这城,为这城而造的武器也无用武之地。这首歌最後说到,「这是耶和华仆人的产业,是他们从我所得的义,这是耶和华说的。」重复了这一部分的预言中一再教导的真理,就是复兴的方式是出於神的作为,那使百姓得到坚固和保障的公义乃是从耶和华得来的。在前面宣告巴比伦的败亡时,神曾允许,「我要……在锡安施行救恩。」并宣告说,「我使我的公义临近……我的救恩必不迟延。」既然神已经宣告了他和平的旨意,我们也看见了和平的王将经过受苦的道路,胜过罪恶,因此这首复兴之歌最後要宣告,「这……是他们从我所得的义,这是耶和华说的。」
{\LinkToBook:TopicID=144,Name=A.信心之歌 (54:1-17)},其次是先知的呼吁
{\LinkToBook:TopicID=145,Name=B.伟大的呼吁 (55:1-13)},
B.伟大的呼吁(55:1-13)
紧接著这首歌的,是先知的呼吁。他认识到耶和华的仆人将鸁得胜利,并且接下去要赐他百姓复兴的机会。此段信息所强调的有两方面:
1.第一是认识到有需要,然後发出一个呼吁;_2.第二是根据对资源的认识而发出呼吁。
需要和呼吁(55:1-5)
从一开头的邀请中可以推论出这种需要。此段信息是对那些乾渴、饥饿、没有银钱的人发出的;向他们宣告,他们一切的需要可以得到完全的供应,包括食物、酒和牛奶。
但是这里所描述的不是物质的东西,乃是指属灵方面的东西,这点可以从一件事实得到证明:那些人被形容作没有银钱,但又说他们把钱花在不能当食物吃的东西上。这个信息的对象是那些不顾他们属灵的长子名分,一心想用尘世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人;他们拥有的钱不能用在属灵的领域中,就是那能供应生命的活水、属灵之粮的地方。
这里宣告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是多么愚昧,他们「花钱买那不足为食物的,用劳碌得来的买那不使人饱足的」。为了纠正这种愚行,百姓应该留意听,才能找到生命真正需要的营养。
对这样的百姓,先知呼吁他们要侧耳而听,因为耶和华应许要与他们立永约。这约乃是神仆人作工的结果,他要作万民的见证,作他们的君王和司令。因著这约和他们的顺服,神最初对他百姓的旨意必要成就;他们要成为列国瞩目的中心,并且根据这约而成为列国的祝福。
资源和呼吁(55:6-13)
前面所说的,都汇集至一个中心的呼吁上。这个呼吁最先是以一般性的话发出的,然後再以特别详细的方式发出(55:6-7)。
一般性的呼吁中,承认神恩慈的作为。当人们陷於一切属灵的乾渴、饥饿、贫困时,耶和华仍在近处,可以让人寻见。他们的责任只是寻找并求告他。他们感到极度不安、得不到满足时,只需要来到那位他们所得罪、所背叛的神面前。他们自己必须采取行动,才能得到供应。他们必须寻找神,求告神。
至於特别的呼吁中,所陈述的非常清楚、简洁。它明白地说明人类得救恩的方法。首先指出人的责任,然後用下面的话来解释人如何寻找、求告耶和华,「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归向耶和华。」然後说到神的应许,充分显出了神恩慈的态度,「耶和华就必怜恤他……神必广行赦免。」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慎重的思考它。首先陈述人的责任,人应当有明显的态度,「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然後是心灵的态度,「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最後总结事实,立即采取完成的行动,「归向耶和华。」任何恶行都是源於对神的悖逆。因此归向神本身就是一种公义的思想,也必产生公义的观念,这样就可以导致与神的旨意相合。
但只靠人的顺服,还是不可能得到复兴。顺服只是复兴的条件。复兴是一项出於怜恤的行动,是神的行动。他才是那位广行赦免的神。
我们也必须藉著神仆人所启示的亮光,来解释这一切;因著他受的苦,才使神恩慈的态度能够向人彰显。有关神要施怜悯、行赦免的宣布,乃是53章所描述的整个过程所带来的结果。
然後,先知接著与那些愿意归向神的人辩论(55:8-9)。我们必须看出,这个论证和前面有关人的责任、神的应许之宣告有密切的关系。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因为神的意念非同不义之人的意念,神的道路非同恶人的道路。不同的意念就产生不同的道路,因此人要重新蒙福的惟一方法,是抛弃自己的意念和道路,接受耶和华的意念和道路。
他接著宣告神的意念和道路,与人的意念和道路之间的区别,「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神的意念包括了天上和一切永恒的事。人的意念却排除了天上的事,人只想用地上的事来满足自已。结果人的道路是属地的道路,神为人准备的道路却包括了一切属天的事实和力量。
因此神呼召人,要除去人生命中这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归向耶和华,接受他的意念,行走在他的道路上。
最後,先知宣告人若回转向神,就能支配各样的资源。这一切资源总结来说,就是一个完美的法则,和一个完美的生命。
首先描述这个完美的法则(55:10-11),就好像雨雪从天而降,并不返回,却滋润土地,使地上发芽结实。这样藉著天和地的差别,就指出神的观念和人的观念之差别。若要在地上得到满足,就必须有从天上来的恩赐。先知又将这个此喻应用在实际的事例上,他宣告雨、雪如何滋润大地,神的话也要照样滋润人的生命。人若想用世上的事满足自己,必徒然无功。人若活在神的法则中,思想合乎神的话语(这话语启示了神的旨意),他就能明白神的旨意,发现他自己生命的奥秘。
这个呼吁的结尾,是描述听从神话语的人将得到完美生命(55:12-13),充满了诗意的优美和内涵。这样的生命是一个自由而喜乐的生命。人们带著能力,欢欢喜喜出来,平平安安蒙引导。这是形容他们脱离了一切的束缚和限制,进入一个自由的辽阔之境。他们欢喜是因为他们了解属地的事情,或许更正确的说,他们欢喜是因为他们使属地的事情具有了更丰富的意义。大山小山必在这些遵行神律法的人面前发声歌唱。田野的树木也在这些百姓的影响下拍掌。人的蒙赎便大自然也被赎回。松树长出代替荆棘,番石榴长出代替蒺藜。神的众子在他生命的大能中,依照他的律法,为整个受造之物重新带来力量和医治。
一切事物都在耶和华的荣耀中达到了顶点。这个宣告不仅仅启示这是人生命最终的目的,并且启示一个事实:只有当人的生命臻於完美时,耶和华才能真正的满意。
最後是描述胜利以後的经营{\LinkToBook:TopicID=146,Name=C.经营 (56:1-57:21)}。
C.经营(56:1-57:21)
有关和平之王的这一大段,末了说到国度经营的几方面,可以归纳成:对外邦人的欢迎{\LinkToBook:TopicID=147,Name=欢迎外邦人 (56:1-8)},
欢迎外邦人(56:1-8)
这段欢迎外邦人的信息,主要是为了安慰外邦人;他们可能因为那些复兴的应许是对神百姓说的,而感到丧气。他们或许说,「耶和华必定将我从他民中分别出来。」太监看到这个国家欣欣向荣的情形,也许会说,「我是枯树。」这两种人都要受安慰。
对神选民的呼召及应许(56:1-5)
对他们所发的安慰信息一开始,是对神选民的呼召(56:1-2)。在这个托付里宣告了他们的责任是守公平,行公义。他们在这些方面都会犯罪、跌倒,所以先知现在提醒他们,若顺服神,他们就可以任意支取各样的资源。耶和华宣告说,「我的救恩临近,我的父义将要显现。」这里我们必须以和平之王的启示来解释这个声明的意义。他是神的仆人,是他使救恩和公义临近了。百姓若凭著救恩和公义所赋予的能力,完成他们的责任,就必要蒙福。这个蒙福的条件和一开头的托付,两者之间是互相平衡的。前面托付他们要守公平,行公义。蒙福的条件乃是「如此行」,就是行公义;「如此持守」,就是守公平。这里举出两个例证:第一个,谨守安息日,这在神百姓的历史中一直象徵著他旨意的完全圣洁;第二个,禁止自己的手作恶事,这和第一个例证是互相关联的。
因此,外邦人也被允许进入责任和蒙福的约中。耶和华不许他们悲伤(56:3),并给他们应许。对太监的应许(56:4-5)是,他们必在神的殿中被记念,有名号,比有儿女的更美好。但是他们蒙福的条件是要尽他们的责任。他们也当谨守安息日,拣选神所喜悦的事,并持守他的约。这些没有子嗣的人,因著顺服神,就有一个名赐给他们,永不会被剪除。
外邦人的责任也是一样(56:6-7)
他们被接受的条件乃在於与耶和华联合,事奉他,爱他的名。他们也必须守安息日,持守他的约。他们若履行这些责任,就会被领到圣山,在祷告的殿中喜乐。他们所献的祭必蒙悦纳,因为耶和华的殿是万民祷告的殿。
最後的话(56:8)
显示这先知明白一个事实,就是被接纳进入国度的人,不只是神的选民,也有外邦人。耶和华不仅招聚以色列被赶散的,他还要召聚别的人,这些人要与他联合,进入他的约所带来的一切福气中。
对恶人的审判{\LinkToBook:TopicID=149,Name=悔改之人的复兴 (57:15-19)},悔改之人的复兴
悔改之人的复兴(57:15-19)
有关经营的宣告,再度转向那些悔改认罪之人。整段信息在此并无中断,因为前面一段论到对恶人的审判,结束时所提到的那些人,在这里有更详细的描述;此处也宣告了他们与耶和华的关系。
这段经文非常优美,首先描述那位发言者,就是耶和华(57:15)。简短的句子,就道出他本质的荣耀,充满了庄严和美丽。
他是「至高至上」的。这是以赛亚对神特有的一个异象。在异象中,他曾看见主高高坐在宝座上,并呼召他进一步为他作预言。那个异象中,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得到了建立,他的管理得到了胜利。
他是「永远长存」。翻译成「永远」的这个字,有最终住在永远里的含义。它的意思是无始无终,现今也存在著。人想到、或说到某时、某地这些词时,难免受到人本身的限制,但耶和华是随时随地都在的。这里的「永远长存」是旧约圣经中最能启示永恒意义的词之一。不管我们对於时间和空间的想像力受到多大的限制,我们还是能找到神。下面又回到以赛亚的思想,他在这卷书较早的部分中曾见到要来的那一位之异象,描述他是「永在的父」。
他「名为圣者」。这是宣告神的性格,这字的字根有纯洁的含义。
先知描述了耶和华本质的荣美之後,又提到他恩慈的作为。这些作为以两个基本的行动开头。神住在至高至圣的所在,也与心灵痛悔谦卑的人同住。他将自已住处一切的能力和资源,带给这些心灵痛悔谦卑的人。他也将这些人一切的需要,带到他所居住的圣所。
他所以住在至高至圣之处,并与灵里痛悔谦卑的人同住,是为了要使他们苏醒,给他们新的生命。
这一切都在启示耶和华的恩典和荣耀,并为下面紧接著的伟大宣言预先铺路。
这宣言的第一句话,是宣告发怒的有限(57:16)。耶和华宣告他必不永远相争,也不长久发怒;因为如果他长久发怒的话,他所造的那些人早就发昏,被毁灭了。他发怒的原因是因他百姓犯罪,并且任意背叛他(57:17)。
现在他要继续施恩。这可从下面的话看出来,「我看见他所行的道,也要医治他」(57:18)。很明显的,这话是指前面描述过的那些心灵痛悔谦卑之人说的。他要以医治、引导、安慰来回应他们所行的道。
这位和平的王所负的使命,其整个价值藉著伟大的话(57:19)宜告出来,「愿平安康泰归与远处的人,也归与近处的人,并且我耍医治他。这是耶和华说的。」
,最後的话{\LinkToBook:TopicID=150,Name=最後的话 (57:20-21)}。
最後的话(57:20-21)
启示和平之王的这一大段,和最初论到和平旨意的那一大段,都是用同样的一个严肃宣告作结尾,那就是:作恶者必不得平安。
这里的语气甚至更重,它接著宣告恶人必不得平安,他们好像翻腾的海,不得平静。
因此,虽然在神的伟大计划中,他要将和平的王赐给人,但他也再次严厉地警告他的百姓,他们若继续作恶,就不能从和平之王的事工中得到益处。
这第二大段给我们的印象是,神的选民仍处於危险艰难的环境中,几乎濒临荒凉。先知在介绍第一大段中出现的那位神的仆人时,似乎更强调他所带来的安慰;他以较详细的话,更清晰地为他勾勒出一个轮廓。第一大段里所启示耶和华在他身上彰显的威严、大能和怜悯,在第二大段里都进入了实际运用的阶段;藉著神仆人的受苦,得到了最後的胜利。下面一大段则是以已经揭示的和平的旨意,及和平的王为基础,描述和平的过程。
〖 三.和平的过程(58章-65章) 〗
现在我们开始和平预言的最後一大段,论到和平的过程。一共有三个明显的段落,依次论到条件的宣告,
1.条件的宣告(58章-59章)
这部分的预言,所默示的是,坚持要根据神的观念建立道德。尽管耶和华的旨意是要和平,但这旨意只能在洁净的基础上实现。虽然耶和华要藉著他的仆人带来公义和救恩,并完成他的工作,但人必须先实践合乎神旨意的生活,他才能完成这项达致和平的工作。先知从三方面来论这个题目:
A.道德的要求(58:1-14){\LinkToBook:TopicID=153,Name=A.道德的要求 (58:1-14)}_
A.道德的要求(58:1-14)
先知藉谴责形式主义,和描述真正的虔诚,来启示道德的要求。他藉此强调,虔诚必须表达在道德上,因此只有能产生道德结果的虔诚才可以被接受。
对先知的托付(58:1)
第一段很简短,包含对这位先知的托付。神要他勇敢地、毫不迟疑地、坚定地向神的百姓说明他们的过犯。他们明白了自己的罪以後,就会认出建立和平的必要条件。
形式主义(58:2-5)
神百姓所犯的最主要的罪,乃是因著外表形式而降低了他们的虔诚。因此这一段论到形式主义的经文,可能是圣经中论到类似题目的经文中最醒目的一个;它启示形式主义在外表的形式之下,和真正的虔诚几乎不分轩轾,但同时两者又有天渊之别。
形式主义所遵行的是正统的、有规律的仪式,并且喜爱知识上的追求。他们天天寻求神,乐意明白神的道,好像行义的国民。他们喜爱这一切活动,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先知描述了遵守形式主义的人之後,又接著说出他们的抱怨。这些形式主义者抱怨神的盲目和冷漠,他们问神为何没有看见他们在禁食,为何不理会他们的克苦己心。这个抱怨反映了一个事实,他们还需要一些东西,他们缺少了某些东西。它明白地指出,即使形式主义者本身也认识到,他们缺少的是神。他们乐意明白他的道,喜悦亲近神,却得不到回答,他们没有得著因真正的交通所带来属灵上的满足。原因何在?
形式主义者的问题得到了回答,在这个回答中我们也看出形式主义的失误之处。这些人拘泥於宗教仪式,喜爱知识上的探索,却活在三重的罪里:
1.他们禁食只是为了使自己喜悦,他们一面禁食,一面却得罪邻人,压迫他们作苦工。
2.他们禁食的时候,也得罪了自己,因为他们互相争竞,以凶恶的拳头打人。他们禁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使他们的声音听闻於上,他们却还抱怨神不理会他们。
3.最後一个罪,就是得罪耶和华。他并没有拣选这样的禁食。他并不接受一方面在外表的态度和举动上敬拜他,另一方面却又亏待邻舍,彼此争斗,甚至内心一点也不愿意寻求他的人对他的敬拜。
真正的虔诚(58:6-14)
先知揭发了形式主义的虚伪之後,又立刻转过来揭示真正的虔诚之意义。他前面已经指出形式主义在邻舍、自己、耶和华三方面所犯的谬误,现在他就这三者分别论到个人的职责和奖赏。
真正的虔诚表现在对邻舍的态度上时(58:6-9)
是使他们从各样的捆绑中得自由;实际说来就是满足那些饥饿、贫穷、赤身之人的需要。人若尽到这个职责,就必发现有光照耀,如同早晨的阳光。他要在耶和华里面得到医治、力量和保护。这样的虔诚才能使人与耶和华有交通,他也会迅速回答敬拜他的人所发出的呼声。他们不可能会有形式主义者那样的抱怨。
真正的虔诚表现在自己方面时(58:9-12)
就是要真正怜悯饥饿的人,想要去满足困苦的人。一个人若合乎这些条件,就必在黑暗中发现光。他立刻会感觉到耶和华的引领,耶和华必使他心满意足,使他的生命结实櫐累。这样的人甚至可以使久已荒废之处得到复兴,并重建已经丧失的秩序。
对耶和华的真虔诚,包括喜爱耶和华的旨意(58:13-14)
这里再一次将安息日当作这种喜爱的象徵。人若喜爱耶和华的旨意,他的奖赏就是得耶和华的喜悦,结果他要过一个得胜、掌权的生活。
B.道德的失败(59:1-15){\LinkToBook:TopicID=154,Name=B.道德的失败 (59:1-15)}
B.道德的失败(59:1-15)
先知宣告了道德的要求之後,接下来承认道德的失败。他首先辨认出整个国家受苦的原因,然後明白地承认失败之处。
全国受苦的原因(59:1-8)
前面论到形式主义时,先知曾说到形式主义者的抱怨,他们埋怨耶和华对他们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现在他宣告他们受这些苦──被耶和华忽视、不顾的原因,不是在耶和华这方面。「耶和华的膀臂并非缩短,不能拯救;耳朵并非发沉,不能听见」(59:1)。他们默认他们因耶和华的冷漠而受的苦,必定还有其它的原因可以解释。他既不是不能相助,也不是忽视他们。
接著就宣告真正的原因。那使他们与神隔绝的,乃是他们的罪孽(赛59:2-8)。
然後描述百姓的罪,首先是不道德的行为,其次论到产生这种行为的根由──品格的败坏。
人整个生命都受到了污染。他们的手、指头、嘴唇、舌头无一样洁净。人与人之间毫无公义、真理可言,只有虚妄、谎言。
这一切都是由一个完全腐化的品格产生出来的。先知用一连串生动的句子来描述这种品格的腐化,并说明生命的基本观念和所产生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他们在观念上菢毒蛇的蛋,结蜘蛛网;结果吃这蛋的人必死,这蛋若被踏破,就有毒蛇出来;他们所结的网,也不能作衣服,因为这些都是罪恶的工作,是强暴的举动。他们的脚奔跑行恶,想要流人的血,因为他们的意念是罪恶的。他们不知道平安之路,他们的路途中尽是荒凉毁灭。这就是引起他们受苦的主因,也就是为甚么神不听他们,不回答他们的原因。
认罪(59:9-15)
先知立刻承认,「因此公平离我们远」等等。他再度描述他们所受的苦,那就是形式主义者所抱怨的黑暗之境。他们指望光明,得到的却是黑暗。这黑暗将带来混乱。他们因缺乏亮光,就如同瞎子一样,摸索著墙壁,想要寻求引领。即使日正当中,他们仍会绊倒,他们缺乏一切必要的力量。他们因这黑暗和混乱而哀鸣。
最後,他以明确的话,作实际的认罪。首先是以定罪的语气来表达。他们的过犯、罪孽在神面前增多,他们也知道自己的罪。然後是详细地承认这些事。一切过犯的根源在於他们,悖逆耶和华,转去不跟从他。这个根所结出来的果实就是欺压人、说谎话;因此公平和公义荡然无存,想要离开恶的人反成了掠物。
这是引起一切痛苦的真正原因,这先知所承认的也很完全。
_C.道德的胜利(59:15-21){\LinkToBook:TopicID=155,Name=C.道德的胜利 (59:15-21)}
C.道德的胜利(59:15-21)
有关条件的宣告,最後一部分在说明,耶和华的行动尽管有各样的失败,最终还是道德获胜。整大段的前面部分,就是已经提及的那些事,将这一部分的教训清楚地衬托了出来。这教训宣告耶和华知道一切(虽然形式主义者否认这一点);以及耶和华要在缺乏公义的百姓面前施行公义;并且那位耶和华所差的救赎主,要在犯罪的百姓无力拯救自己的时候出现。
耶和华知道一切(59:15-16)
先知所承认的一切事,耶和华都看见了,他心中甚不喜悦。
他进一步看到,在犯罪的百姓和他自己之间没有一个调停者,无人能够作为桥梁,带来救恩,并建立公义。
耶和华的审判(59:16-19)
他看见百姓犯罪的情形,也知道他们的无助,他就亲自成为他们的帮助,施行拯救,以维护自己的公义。这个事实极端强调了耶和华在成就这些事时的孤独。他是以自己的力量行动,「就用自己的膀臂施行拯救,以公义扶持自己。」
他在自己的属性中完成他的审判。他以公义为铠甲,以拯救为头盔,以报仇为衣服,以热心为外袍。这一切都是他的本质,是他的属性,总括起来就是爱。
他的行动是为自己辩白,要彰显他那无可言谕的公义。为了人的需要,他必须有所行动;他必须以报仇对待敌对者和仇人。
他行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他自己的荣耀,只有当人敬畏他的名时,他的荣耀才得以彰显。
耶和华的救赎者(59:20-21)
最後他的救赎者出现了。先知宣告他要来到锡安,也就是永久性的全国生活中心地,目的是要祝福这个世界,以荣耀神。他更要来到「雅各族中转离过犯的人那里」,也就是忠信的余民那里。
他的来临导致一个结果,就是神与人立一个新的约,要将神的灵和他的话传给人,直到永远。最後这个宣告是用间接的方法,对那来到锡安的救赎主说的。神的灵和话要住在这位救赎主的後裔里面,以完成他和平的旨意。
因此实现和平的过程,第一个条件是由真虔诚衍生的道德。基於这个条件,在犯罪和腐化的百姓中间应该实现这种道德,并且承认他们的罪,悔改。由於看见他们无法靠自己悔改,以达到这个基本的要求,因此耶和华自己成为救赎主,使他们归於他自己,用他的作为帮助百姓符合这个最基本的条件。
最终的实现
2.最终的实现(60章-62章)
前面一大段在强调:道德的实现是和平过程中必要的条件。现在的第二大段转向了辉煌的描述,说到神旨意的最终实现:
A.物质的丰盛(60:1-22){\LinkToBook:TopicID=157,Name=A.
A.物质的丰盛(60:1-22)
这里用黎明的旭日,和满月的光辉来描述物质的丰盛。它可以分成四部分:黎明,分散之民归回,被建造的城,那完全之日的荣耀。
黎明(60:1-3)
最中心的一个事实,就是有光照耀著锡安。这必须和前面那段连在一起看。前面说到他们已承认自己的罪,先知也宣告了耶和华的行动,就是要亲自成为救赎主。因此这光要照耀神的百姓。这城被拟人化了,好像一个人坐在一片黑暗中,但耶和华的光和荣耀要照亮她。因此她被命令要兴起发光。那显现在她身上的光,不只是要照耀她,也要照耀一切黑暗里的人。万国看见神归返的子民所发出的光,都聚集来就这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曙光初露的画面。
分散之民归回(60:4-9)
这蒙光照的城市要举目观看那些聚集的百姓。他们中间有她的众子和众女,他们都回到这个长期被废弃,现在又复兴了的城中。各样的财富都归向她,它们要被献在耶和华的坛上,并蒙他悦纳。这些财宝最大的用处是来装饰、荣耀他的殿。这里特别用鸽子飞向窗子,来描写众民如何向这荣耀之城聚集。他们带来了各样财宝,是为荣耀耶和华的名,因为他已经荣耀了他的百姓。
被建造的城(60:10-16)
那些向光聚集的人,必成为建筑城墙的工人。外邦的王并没有被俘,但他因荣耀的恩典所催促,而来服事这城。他们不再畏惧被侵略,被人毁灭。城门昼夜开放,迎接各国送来的财物。凡是与他们为敌的列国,必要灭亡。一切珍贵的建材都要献出,来修饰神的圣所。素来苦待神百姓的人,他们的子孙要前来屈膝下拜,并且称锡安确是以色列圣者耶和华的城。
这城经历了长期的荒凉、孤独,现在要成为列国的中心,并且实际明白这位先知一再宣告的真理,就是耶和华是救主,是救赎主,是雅各的大能者。
完全之日(60:17-22)
最後一小段说到最终的丰盛。这光随著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克服了黑暗。现在要描述神的旨意得到完全的实现。
首先是他完全的管理。这里用低等的物质转换成了高等的物质,来比喻物质财富的倍增。在耶和华的无上管理之下,金要代替铜,银子代替铁,铜代替木头,铁代替石头,政权也要赋予那些制造和平、提倡公义的官长。结果这座神的城里面,再也没有强暴、荒凉、毁灭的事。
完全的管理将要产生完全的荣耀。照亮这城的真光,既不是白昼的光,也不是月亮的光,乃是耶和华亲自作她的光,彰显出他的荣耀。
由於这个光源是永恒的,因此不再有日落,也不再有月沉。居民都成为义人,有完全的喜乐,并永远得地为基业。最後一句话再度强调一个一再被重复的真理,就是这一切都是耶和华作工的结果,他要按他的日期加速成就这事。
这幅图画展现了物质的丰盛,同时也启示一个事实:只有道德的正直才能导致这种丰盛。它和前面那一大段的末了所说的,同样给我们一个极深的印象,就是耶和华的作为,要产生荣耀的结果。他要兴起荣光,照耀他的百姓。
然而他的百姓也有责任,他们被呼召要兴起发光,以回应他的荣光。他们若如此行,就必到达充满祝福之处;并且被他们的光所照的人,也要因他们蒙福。这样,神要他百姓成为别人祝福的旨意才不致被忽略。
物质的丰盛 (60:1-22)}_B.属灵的实现(61:1-11){\LinkToBook:TopicID=158,Name=B.
B.属灵的实现(61:1-11)
这预言描述了物质的丰盛之後,接著描述内在的奥秘,也就是属灵的实现。这也可分成三部:
1.论到受膏的使者,_2.论到作祭司的百姓,_3.赞美之歌。
这整段实际上都是神仆人,就是那位和平之王的语气;透过他,和平的旨意才能成就。
受膏的使者(61:1-5)
第一部分对这位耶和华的仆人有了一番新的描述,说到他的装备,他的使命和他的胜利。
开头那句简短而有含义的话,宣告了他的装备,「主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有趣的是,基督自己也引用这节经文,说到他的整个使命(他由童贞女受圣灵孕而生,到他在十字架上靠著圣灵舍己)都是在圣灵的大能中成就的。
这预言在描述他的使命时,首先说到第一阶段的使命,就是传好信息,医好伤心的人,报告被掳的得释放,被囚的得自由。紧接著的是一个短句子,却涵括了神仆人的整个使命。首先宣布耶和华的恩年,其次宣告神报仇的日子,第三是安慰悲哀的人。我们读这一段的时候,很自然的会想起耶稣在会堂中时,读到「报告耶和华的恩年」这一句话,就停止了。因为当时神报仇的日子尚末开始,当然这先知所说的安慰悲哀的人也没有开始。最後一部分是在描述对悲哀之人的安慰。当锡安得到复兴,神的百姓尽到他们在这个世界的职分时,就有安慰临到悲哀之人。
前面一段以完全之日描述物质的丰盛时,这先知曾宣告说,神的百姓是他栽种的枝子,是他手所作的工,以使他得荣耀。现在他又重复相关的话:锡安和百姓所以得复兴,是为了使他们成为公义树,是耶和华所栽的,要叫他得荣耀。因此耶和华的仆人最终的胜利就是带来复兴,使被赎的百姓也有分,他们要修造废弃已久的荒场,重修历代荒凉之城。列国因他们的复兴也蒙了祝福,并加入他们的修建工作。外人要起来为他们牧放羊群,并为他们耕种田地,修理葡萄园。
作祭司的百姓(61:6-9)
在那伟大的未来中,神的百姓要完成他们真正的祭司职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神曾对他们说,「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希伯来人一直没有完全实现神的这个理想,但藉著耶和华仆人的工作,这个理想将会实现,那时人们就要知道他们,并称他们为神的祭司。
那日,他们就与列国建立起真正的合作关系,分享列国的财物,因他们的荣耀而夸口。对神的百姓而言,那是他们一切羞辱得到补偿的日子,而列国也要与他们一起得补偿。我们最好注意一下这里的代名词有了改变,这段中的「你们」和「你们的」是用来称呼神的百姓,「他们」和「他们的」则是指列国。
然後神的仆人宣告神与以色列国所立的伟大新约,他以「我耶和华」自称。这约的基础是建立在耶和华的公义上,因为他喜爱公平,恨恶抢夺和罪孽。这约的性质,是一种在真理里的行动,因此这约是永恒的。它的果效是,神的百姓要从羞辱中被赎回,并在众民中发挥公义的影响力,这样众民也要承认这个真理,并顺服这真理。
赞美之歌(61:10-11)
这段有关属灵实现的信息,最後以一首赞美之歌作结束。毫无疑问的,这是神仆人的诗歌,因此它也是神的真以色列民的诗歌。
耶和华是喜乐的泉源;喜乐的第一个原因,是神的仆人蒙了祝福。耶和华以拯救为衣给这仆人穿上,以公义为袍给他披上,这样他的行动就与耶和华互相配合,因此有公义和赞美在万民中发出。
属灵的实现 (61:1-11)}_C.
圣职的完成(62:1-12){\LinkToBook:TopicID=159,Name=C.圣职的完成 (62:1-12)}
C.圣职的完成(62:1-12)
论过了物质的丰盛和属灵的实现之後,这个预言现在较详细地描述到圣职的完成。一开头就指明不管这段信息是神仆人说的,或先知自己说的,它都是在一个尚未成就的环境下说出的。虽然尚未成就,但将来一定会成就。首先提到这城将得的新名,以描述她的复兴;其次描写守望之人,他们要看到最後的建立;最後证实必有最终的实现。
新的名(62:1-5)
这个说话的人有两重愿望,是针对锡安和耶路撒冷的。一则盼望神一切的应许,都能在这座属神之城中得到应验,就是盼望这城的公义如光辉发出,她的救恩如明灯发亮。正如我们先前探讨过的,这城要兴起发光,因为耶和华的荣耀已经照耀她,就是已完成对她的愿望。另外更深一层的盼望是,由这种属灵的丰盛产生一个结果,就是列国得见公义和荣耀,耶和华也因此得到证实。
这个说话的人心中毫无犹疑,从他四度用到「你必」这两个字,可以看出其坚定的语气。
1.这城必得一个新名,是耶和华亲口所起的。_2.她在耶和华的手中要作为华冠,在神的掌上必作为冕旒。_3.这城和她的地必不再被称为撇弃的,荒凉的。_4.这城必被称为「我所喜悦的」,被称为「有夫之妇」。
他为何如此确定昵?因为他确信耶和华喜悦这城。新郎怎样喜悦新妇,神也怎样喜悦这城。
守望者(62:6-9)
这预言接著描述城上的守望者,更明显地表露了对这些事最终成就的确信。这些守望者是用来提醒耶和华的,他们的工作就是为了耶路撒冷的缘故,昼夜向他求情,一直到他使耶路撒冷成为地上可赞美的城为止。
然後宣告对他们的求情之回答。耶和华回答时,指著他的右手和大能的膀臂起誓,说他必成就他的旨意,这城要回复昌盛。她长久以来所受的欺压和破坏都要停止;由於耶和华的作为,这城要用自己的劳力获得各样的财富。
实现(62:10-12)
这位使者带著热烈的期望转向百姓,托付他们去预备道路,并再度宣告那位救赎主的来临,他要带来救恩和赏赐。因著他的来临,百姓要被赎回,重归圣洁,重新对世人发生影响。
再回头看这论及最终实现的整大段,会发现它的三个小段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段论到物质的丰盛,很清楚的指出最终实现那日,百姓将得的荣耀。其中心真理在:只有属灵的关系,才能产生物质的丰盛;只有当神的百姓实现了神的理想,就是尽了祭司的职分之後,物质的丰盛绕能实现。最後,属灵实现和物质丰盛的主要价值,在於圣职的完成。这城变得美丽、兴盛,不是为了自己的缘故,乃是为了要成为其地人聚集的中心地,让别人分享她的祝福。这一切最深的含义,是神的荣耀,以及他的尊贵在这世上得到证实。我们读了这整段之後,不可能不产生一种新的认识,就是因著他所赐的丰盛福分,以及人被带到那完全而永恒的和平中,神得到了证著,他的名得到了荣耀。
,分别的原则。
3.分别的原则(63章-65章)
这个预言的最後一大段,再次说到神在应用他的方法时,所持的区别原则。只有圣洁,才能产生上述的一切祝福;而在圣洁建立之前,必须有审判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认出我们将要查看的这一段,和受膏的使者有关他使命的宣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查看那段经文时,我们曾留意耶稣在大会堂里读过这经文,他只读到「报告耶和华的恩年」就停住了。下面一句是「我们神报仇的日子。」这就是最後这一段的主题。根据实际发生的顺序,我们已经讨论过了现在所要描述的最终实现之前的一切事。先知所作关於复兴之前必须要有道德条件的宣告,以及有关最终实现的画面,共同促成了这最後的教导。如何才能得到完全的复兴?圣职如何完成?答案就在最後这一大段中。此段描述审判的道路{\LinkToBook:TopicID=161,Name=A.
审判的道路 (63:1-6)},
A.审判的道路(63:1-6)
这段经文呈现了两幅图画,一幅有关那位勇士,另一幅有关那场争战。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些都是在描述那勇士从争战中归来的情景,并且是由争战已经结束的观点来描述那场争战。
勇士(63:1)
我们可以从先知的问话中,看出他所看到的异象。异象中有一个勇士从以东来,这里的「以东」是象徵一切抵挡以色列,或反对神的人。我们看见这勇士走了过来,既没有受伤,也没有倦容。他的装扮华美,能力广大,先知就问道,「这……是谁呢?」
勇士亲自回答他的问题,「就是我,是凭公义说话,以大能施行拯救。」答话甚短,却总结了以赛亚书这几章中的主要教训。那是耶和华所说的话,一方面宣告他的方法,一方面宣告他的目的。他的方法是凭公义审判;他的目的是要拯救,他有大能来完成这一切。
争战(63:2-6)
先知认出了那勇士之後,立刻问他,为甚么他的装扮有红色,他的衣服像「踹酒醡的」?他看见他的衣裳洒有血迹,显然他刚从一场争战中凯旋归来。因此先知要求他对他的装扮作解释。
他立即回答了他,首先确定一个事实,就是他没有得到人的任何帮助,就在烈怒下独力征服了他的一切敌人。
然後宣告这场争战的原因,「因为报仇之日在我心中,救赎我民之年已经来到。」耶和华的恩年已经过去了,现在他报仇的日子也完成了。这勇士已在烈怒的大能中克服仇敌,但他还有能力施慈爱,要拯救他自己的民。
然後又说到他在争战时的孤单。无人帮助他,但他仍大有能力;於是一切反对他,敌对他旨意和他百姓的仇敌都被毁灭了。
如果硬要把这一段经文,解释作在描述基督第一次降临时所作的工作,就会徒生困扰。这不是一幅描绘神的仆人受创伤的画面,乃是他的仇敌被击败、被毁灭的画面。我们在这里没有见到实际流血的战场,但只有那位得胜者,最後要在报仇和烈怒中,扫除一切反对他百姓和他旨意的仇敌;他凯旋归来之时,他的救赎之年就开始了。
记载热心的祈祷{\LinkToBook:TopicID=162,Name=B.热心的祈祷 (63:7-64:12)},
B.热心的祈祷(63:7-64:12)
这整个祈祷,是附加在这最後一大段的主要教训之上的。当这个预言论到神如何挑选百姓,运用他区别的原则时,还会再度提到这个祈祷。
先知看到了有关那勇士和他所宣告之异象,他感觉到其中所描述的审判具有绝对的公义,并且认出只有藉著这样的作为,人才可能有希望。於是他发出赞美和祈祷。
最後介绍神藉著挑选百姓{\LinkToBook:TopicID=165,Name=C.挑选百姓 (65:1-25)},在他们中间施行审判。
C.挑选百姓(65:1-25)
这一段开头的几句话给我们一个印象:它似乎是针对前面的祈祷所作的回答。但若进一步探讨,就会很肯定的得到一个结论──它不是在回答前面的祈祷。我们已讨论过的那段祈祷是绝对真诚的,是那位先知的祈祷,或者是他所代表的那些余民的祈祷。但目前这一段话的语气显然不是那先知或余民说的。
如果我们认定,上面这段祈祷是附加在这一大段主要教训上的文字,就可以看到,前面异象中出现过的那个勇士,现在再度发言。他已经战胜了他和百姓的共同仇敌,此刻他接著要对付那些属他自己的人。因此我们可以看见这一段生动地描写了神在区别他的百姓时,所持的原则。首先描写真与假之间的区别,其次描述挑选的结果,最後启示所产生的新秩序。
真与假(65:1-12)
这一段清楚标明了神在真与假之间的区分,甚至在他的百姓中也有这样的分别。首先描述悖逆之人,其次是承认後裔,最後对悖逆之人说到他们将临的毁灭。
悖逆之人(65:1-7)
开头的话说,「素来没有访问我的,现在求问我。没有寻找我的,我叫他们遇见。没有称为我名下的,我对他们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这不是指以色列说的。保罗在罗马书10章中曾引用这段经文,他的用法尤其可以证明这不是指以色列人说的。显然这是那勇士的宣言,是他审判列国以後的结果,他要带领他们来认识他。
和此成鲜明对比的,是接下去对他百姓中那些悖逆之人的描写。他对他们的态度是长久忍耐,「我整天伸手招呼,」他们却相应不理,随自己的意念行恶。这使我们回想起先知在描述神仆人的工作之後,所作的伟大呼吁,他在呼吁中把百姓的意念和道路,和神的意念与道路相对比。
更甚者,这些悖逆之人还拜偶像,作出一切与偶像有关的可憎之事。他们的罪也表现在假冒为善上,他们自以为高人一等,对别人说,「你站开吧!不要挨近我,因为我比你圣洁。」这些百姓触犯了耶和华,因此这里清楚的描述他决心要惩罚他们。
後裔(65:8-10)
他的审判是有区别的,因为那些余民虽然常常失败跌倒,他们还是忠於耶和华的。这里用了在葡萄中寻新酒的比喻。神区别的作为乃是:从雅各中领出後裔,从犹大中领出继承者。下面的话生动地描写了由区别所产生的结果,「沙仑平原必成为羊群的圈,亚割谷必成为牛群躺卧之处,都为寻求我的民所得。」
悖逆者的结局(65:11-12)
这信息紧接著以更确定、更详细的语句,来宣告将临到悖逆之人的毁灭。他们的罪包括:离弃耶和华,忘记他的圣山,敬拜偶像。
他们被命定归在刀下,屈身被杀。这里再度宣告他们被杀的理由,是因耶和华呼唤,他们没有答应;他说话,他们没有听从,反倒继续行恶。
挑选的结果(65:13-16)
接著描述挑选的结果。耶和华的仆人们所经历的,和悖逆之人的遭遇完全相反。他们要被带到丰盛满足之地。他们吃、喝、欢喜、歌唱。,悖逆之人却要被带到贫乏、忧伤之地。他们又饥、又渴,他们要蒙羞,又因忧伤而哀号。
最後,将悖逆之人和义人的处境互相对照。悖逆之人必留下名字,被人指著赌咒,并且被杀。耶和华的仆人要另起别名,他们因符合与神建立真正关系的原则,得以发现继续存留在世上的秘诀。
新秩序(65:17-25)
挑选的最终结果是设立新秩序,以及建立神的国度。
首先从创造方面来描述这新秩序。有新天新地被建立,从前的事都不再被记念了。
就这世界来说,新秩序的中心乃是神的城,就是耶路撒冷,她被居住在其中的居民所喜爱,神也喜爱这样的城和居民,因为其中再也听不见哭泣和哀号的声音。
百姓在这种新光景中的生活,和他们长期以来所受的荒凉景况大不柤同。他们的薵命增加了,再也没有早夭的孩童,或寿数不满而死的人。活到百岁而死的人都会被认为早夭的,被看作是因犯罪而为神咒诅的。
劳苦之人的光景也人相迥异,他们可以享受自己劳苦所得的益处。他们居住在自已所建造的房屋中,吃自己所栽种的。即使在今日,我们也不需要特别的解释,就能明白劳动者和获益者之间的区别。
不仅如此,百姓的生活也是一种与神交通的生活,是祷告蒙应允的生活。
最後的一段话,特别强调和平的胜利。自然界要重归和谐;残暴的要被消除,伤人的要被毁灭。
这就结束了伟大的和平预言。整个预言包括旨意的宣告,和平之王的描述,以及有关这过程的教训。
我们若将有关审判的预言中最後的那段信息,与和平的预言之末了部分互相比较,就会发现两者的思想有惊人的相似处。
先知在审判的预言中宣告,「看哪,你们的神必来报仇,必来施行极大的报应,他必来拯救你们。」接著描述他的保证,最後以这样的话作结束,「在那里必没有狮子,猛兽也不登这路,在那里都遇不见。只有赎民在那里行走。并且耶和华救赎的民必归回,歌唱来到锡安。永乐必归到他们的头上,他们必得著欢喜快乐,忧愁叹息尽都逃避。」
而这里和平的预言最末了一段,也是在描述神报仇的日子之後,说到「看哪,我造新天新地」,最後也以这样的话作结束,「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这是耶和华说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