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5:21-43
「有一个管会堂的人名叫睚鲁……。有一个女人……」(可5:22,25),从某些方面讲,在我们主事奉工作中所发生的事件里,没有比这段经文中这两个伤心的人之故事更美。他们都设法找到耶稣,也都得到了安慰。
这两件事是发生在同一个故事里。马太、马可和路加都同样记载,那个妇人模耶稣衣裳的时候,正是他前往睚鲁家的途中。从睚鲁的眼光看,这妇人拦阻了他。可是,从耶稣的立场看,这妇人使他更能帮助睚鲁。
这样把这两件事当作同一个故事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最高的启示,就是神的仆人对人的悲伤很敏感,并且也可以看出,他随时准备好,他迫切的希望对人的伤痛有所作为。
这段经文用最简单、最自然的方法,把这些受苦的人介绍给我们。从自然的角度来读这故事,无可避免的,我们会对这两个受苦的人产生一切的同情。由於我们自己都走过悲伤的道路,知道何谓痛苦,所以这个故事虽然历时已有两千年,我们对於睚鲁和这个妇人还是会立刻产生同情。因为我们当中,也有很多人受过和他们同样的苦。
由於我们感情中有了这样的同情,便可以了解耶稣的态度,和他举动中的温柔和能力。耶稣伸手帮助的结果,使这两个人杂乱而悲伤的心灵都有了平安和喜乐。
前面说过在格拉森的地区,我们的主用最奇妙的方法,表明了他胜过魔鬼的权能。可是由於人类奇怪的天性,和不能解释的奥秘,当地的人要求耶稣离开他们的境界。於是他就和门徒渡海回到对岸去。他前不久才平静过这海面上的风浪。在海的对岸,又有一大群人围著他聚集了,於是,他就继续工作。马可在这里所用的字眼非常具有启示性。他说,「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这个字的意思表示,人们向著他前推後挤的。他不可能随意走动。他们把他挤得紧紧的。不久以後,他和睚鲁一起往前走,群众仍然拥挤著他,推他。不是故意对他无礼,而是因为他们太渴望接近他。这些群众充满了好奇和看热闹的心情,可是对耶稣心中的温柔和怜悯,以及宏大的爱完全一无所知。
门徒也与他同在。他所设立的十二个门徒都与他在一起。这故事和其他的事件一样,对於他们在他面前受训练,预备他们将来的工作都是很重要的。他们心里对他是忠诚的,但是也充满了无知。所以稍後,他问「谁摸我的衣裳」时,他们不能了解他的意思。而後来,他叫那个小女孩复活过来时,他们也都觉得惊讶。
这是伟大的一幕,我喜欢在这里多讲一点。如果我是一个画家,我希望能把当天的群众描绘下来。他们当中有些人快乐,有些人忧伤。母亲们也许把他们的小孩子高举过头,使他们在耶稣经过时可以看到他。一些人在他四周不断拥挤著,想要排开众人,到耶稣面前去看看他。这是一幅伟大的人类画像。
让我们暂时不要注意这些群众和门徒,先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三个中心人物上:睚鲁、那妇人、和耶稣。我们要很仔细的看睚鲁,了解他的伤心。我们也要看这妇人,同情她的绝望。这样我们就可以带著敬意来看我们的主,看看他对这些忧伤的人,对这些经历痛苦而孤独的人有何作为。
我们要先思想睚鲁和这小女孩的母亲。这母亲没有和睚鲁一同来劝耶稣到她家去,她和一般作母亲的一样,留在家中,在女儿身边看护她的病。这故事中,只有提到她一次。而且,若不是出於耶稣的体贴,根本就不会提到她。因为他到达这个家以後,特地带著女孩的父亲和母亲进到内房去。不过,这里我们所看到的是睚鲁去找耶稣,而作母亲的则留在家中,在小女孩身边照顾她。
有多少人真正能够看到这些人呢?有多少人能看出这故事中所显示出来的父母之爱呢?这种爱是何等的希奇、神秘,不同於其他一切的爱。这种爱有属於它自己的特质,它太细腻。太微妙、太柔和了,我们无论用甚么词汇来描写它,总是觉得不够。
睚鲁使用了一个词句,充分表现出他的心意。这个词句也表达了他的所有观念。睚鲁说,「我的小女儿!」哦!我们可以爱所有的小孩,所有的小孩可能被看为是神差遣到我们面前来的小天使。但是,这中间有差别。父母的爱当中含有最惊人,也是最高尚的责任感。如果有人对我说,你作这个,作那个,因为这是你的责任。我会反问他,为甚么?如果他回答,这是为了你自己的缘故。我可能回答说,滚开,不要管我的事。可是,如果他对我说,这是为了你家孩子的缘故,他就能征服我,能胜过我。哦!父母亲为孩子的那种痛苦的爱,可以叫作父母的人发抖。「我的小女儿!」这句话本身就是一幅图像。路加透露了另个事实,她是一个独生女,只有十二岁。「十二岁」在家庭中还是一个充满安详歌唱的年龄。她已经长大到这个年龄,今天称之为少女期。在这个年龄,他们要作人生最重大的选择,他们就要从蓓蕾转变成盛开的花朵,发展他们的一切潜力。十二岁,多么可爱的年龄!
接著一句话,显示出悲伤的情况,「我的小女儿快要死了!」这个家庭已笼罩了一层乌云。家中不再有欢笑,不必再多加描述,睚鲁的表情已经表达了一切。
然後,我们转过头来看这妇人。睚鲁的悲伤是深沉的,但是,这个女人的伤痛更深。一个妇人生命中所接触到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家庭、社会、和宗教,而这三者中家庭居首位。我不愿意忽略掉另一件相关的事,就是社会。我所用的社会一词不是指腐化败坏的社会,而是指真正的社会,指人们生活中的社交圈。宗教的至圣所总是为真正具有女人德性的人而开的。而在它的奥秘中,她将一再的发现别人所不知道的喜乐和经历。
现在看看这妇人,她受到了疾病的折磨,不但叫她虚弱,这病本身也可以毁灭她。不过,这不足以说明她悲伤的痛苦。我们必须按这妇人的年龄,和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可以叫她的生命更美满,更华丽的事物,来看这个妇人。在那个时代,患了血漏症的人都是要被怀疑的。结果,按照他们族人所规定的法律,她必须离开丈夫,不能留在家中。她必须被赶离社会,不能和以前的老朋友接触,也不可以参加会堂中的一切活动,更不可以进入圣殿的妇女之院。这真是一个可怜的妇人。按照我的了解,她的可怜不在於疾病本身得不到医治,而在於她无法享受到家庭的乐趣,以及无法过正常的社会和宗教的生活。十二年之久,她经历了心灵、肉体、精神的痛苦。她倾家荡产,想要恢复健康,都没有用。为可很直截的写道,她「花尽了她所有的,一点也不见好,病势反倒更重了」。
在睚鲁的事情上,十二年阳光普照的快乐生活,因著那个小女孩的死亡,突然结束了。在这妇人的身上,十二年的痛苦逐渐恶化,终於变成绝望。
现在,让我们观看主。我们已经跟随他走过这些圣地。我们和那些群众一样,对他教训人的智慧感到惊讶。我们也在他面前看到他能力的彰显。我们也看到他对付邪灵世界,赶鬼。现在,我们要看他怎样对付这些伤心的人。
这两个人都来就近他,睚鲁带著公开的请求接近他,这妇人却在暗地里接近他。睚鲁在人群中挤向他,用明确的话公开要求他帮助,这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听到的。这妇人也接近耶稣,怎样去接近呢?我不太清楚。我们知道在拥挤买票的窗口前,要挤到前面去是何等的困难。想一想,那一群饥渴的群众,拥挤著耶稣,而她是一个病了十二年虚弱不堪的妇人,她竟然能拥挤到耶稣的身边。她来了,她安安静静的来,她摸他。「摸」这个字事实上的意思并不是很仔细的摸,而是在绝望的情况之下「抓」一把。这一个妇人在拥挤的群众之中,挤到耶稣面前,心里想如果我能摸他一下,碰他一下,我就必可得痊愈。她就是怀著这种信心来到耶稣面前。
马可用很直截了当的方法,告诉我们睚鲁所提出的请求。他的这种方法往往也具有启示性。睚鲁提出这个请求以後,马可说,「耶稣就和他同去。」请注意,耶稣立刻采取行动。眶鲁从心中发出的呼声,打动了耶稣的心灵。「我的小女儿快要死了!」耶稣的同情心并不在小女孩,他不同情死去的人。他同情的是活著的人,叫他动了慈心的,是她父母亲的痛苦。
在路上前进时,他受到了耽搁,这是我们要注意的第二件事。他起身走了,但又停下来。那个妇人摸了他,有能力从他身上出去,使她得痊愈,他就停下来。为甚么他不继续往前走呢?不单单是因为他要与那妇人讲话。是的,他当然要与那妇人讲话。不过另外他也知道睚鲁家的女儿已经死了,他也知道报信的人正在前来通报睚鲁的途中。他停下来,藉著这件事要培养一个气氛,叫睚鲁能够相信。因为他听到这消息时一定会觉得一切都太晚了。他停下来,是为了睚鲁。如果我是一个画家,要我描述睚鲁当时的光景,我一定把他描述成一个坐立不安的人。为甚么他停留这么久?我的女儿就要死了!
过了一会儿,对著那父亲心里重重的一击临到了,「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动先生呢?」所以马可写道,「耶稣听见所说的话,就对管会堂的说,『不要怕,只要信!』」我们暂时不要管这件事的解释,先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甚么事。耶稣刚对那个妇人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你的事病痊愈了。」就在这时候,报信的人到达了,「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动先生呢?」那时耶稣说,「不要怕,只要信!」最绝望的一句话後面,紧接著就是这一句最安慰的话。是的,但是睚鲁怎能相信他所说的这句话呢?那个妇人身上发生了奇妙的事。她宣告说,她只有摸了一下耶稣的衣裳,灾病就得到了医治。而耶稣又吩咐她,「平平安安的回去吧!」所以,耶稣在这里的耽搁,是有原因,有目的的。他无论在何事上迟延,总有他的意思。在他迟延之时,帮助就已临到。在黑暗之中,光明就要出现。对於我们的基督,这永远是真实的。
然後,他来到了这家。我们不必对当时的情形多加描述。当时的情景是如此悲惨。请听他所讲的第一句话。他就对他们说,「为甚么乱嚷哭泣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著了!」这是神对死亡的看法,拉撒路死的时候,他也是说他睡著了,後来因为他们不能了解,他才明白的说,拉撒路已经死了。他就是因为他们对死亡的无知,所以才采用他们所能了解的话。他如此对在房子里的人说,「孩子不是死了,是睡著了。」
於是,从这故事里闪烁出他的尊贵和权柄。那些人耻笑他,耶稣就把他们都撵出去。只带著彼得、雅各、约翰和孩子的父母进到里面去。他拉著小女孩的手,用亚兰话对她说,「大利大古米!」意思是小女孩起来。我相信普通的时候,耶稣是讲希腊话。为甚么这里他突然之间改用亚兰话?可能他使用的是这个家庭中的人通常用的话语,这表现出他深切的爱。「小女孩,起来!」这个翻译并不太好,他所用的话真正的意义是「小羊羔,起来!」他拉著她的手说,小羊羔起来。
然後他就把她交还给她的父母亲。可怜的小羊羔。他把她交还给流泪、痛苦、和忧伤中的父母。他把她从死里带回来,并不是为了同情她,而是为了同情她的父母。总之,我们的小羊羔在他手中总比她以前的光景好。叫他感动的是那位父亲的心。於是他把女儿交还给他。叫他感动的是母亲的心。於是他把小可爱交还给她。哦!对这个小女孩,这事无疑的也有好处。可是归根究底,他是把她带回来交还悲伤中的父母。
现在,我们要看看这妇人。这里有一两件事是一切相联的,但我们很少注意到。「他便觉得身上的事病好了……耶稣顿时心里觉得有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这就是整个故事。她摸他。门徒对他说,你看众人拥挤你,还说谁摸我呢。啊!是的,我的弟兄们,好久以前奥古斯丁就说过一句话,「肉体拥挤他,信心摸到他。」群众拥挤他,可是这个妇人的痛苦和需要却摸到了他。群众出於好奇的拥挤,和有需要的人痛苦的触摸,那稣永远分辨得清清楚楚。
今天,他仍然能分别。他永远发出同样的问题,「谁摸我?」许许多多的人拥挤他、推他。我们都真的对他有兴趣,我们都喜爱听有关他的事,我们都喜欢享受教会的崇拜仪式。然而,感谢神,永远有些人可以摸著他,可以到他面前。无论何时,一个人在绝望中,最後来到他面前,摸著他,他一定会回答。需要的人的触摸,他可以感受得到,他也要立刻回应。
那时,那个摸他的妇人必须出面说明。她必须承认,这不是为了自己的缘故,而是为了耶稣的缘故。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为了睚鲁的缘故。因此,在耶稣发出这个问题以後,她就出面,把整个事实说出来。然後,耶稣看著她的眼睛说,「女儿!」这是记载中耶稣仅有的一次使用这个亲密的称呼。「女儿……平平安安的回去吧!」正确的翻译是,「女儿……进入平安去吧!」过去这十二年的时光都是一片荒凉的旷野,都是一片绝望的土地。现在他说,「女儿,进入平安去吧!」你已经离开了家,现在进入我的家吧!你已经被社会排斥,现在进入与我一切的关系吧!你已经被拒绝於宗教仪式之外,现在和这一位把你带到神面前的人相交吧!「女儿,进入平安去吧!」她离开了。她到那里去?可能回到家里,回到朋友当中,可能下个安息日回到会堂中。详情如何,我不知道。不过,我知道她进入平安去了。即使会堂不再收容她,又有甚么关系?她已经有平安,她是耶稣的儿女了。
这些故事有甚么永恒的价值呢?这故事让我们明显看到,耶稣是极端的敏感。「敏感」实际上是一个美丽的字限,可是,它还不足以表达耶稣的敏感。耶稣的敏感包括迅速、立刻、充分、丰盛、宏伟的回应。还有,这故事奇妙的启示了耶稣的理解。我相信在人类之间的爱和友谊之中,「了解」是最奇妙的特质。了解!这就是耶稣停下来对那女人说话,帮助她的原因,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过的他很敏感的原因。「女儿!」不用讲太多的话,可是後来的人为了讲解这段话,却必须费尽口舌。可能在这段经文中最能代表他的了解之神圣记号的,是他最後的触摸。他用手扶起那个死去的女孩,她听到他那像音乐的声音,她的生命就复原,而她就起身了。然後他吩咐他们给她东西吃。如果我们编造这个故事,我们一定不敢加上这句话。即使现在,我们还是有点不敢相信。但是,他是神,他知道这个小女孩不省人事那么久,清醒过来以後,有了新的生命,她一定是饿了,给她东西吃吧!他温柔的手触摸了这小女孩冰冷的小手,他像音乐一般的声音把她的生命从遥远的地方带回来。他并没有忘记她需要吃点东西。哦!耶稣何等的了解。
是的,但是你说,我的女儿死了!我失去了她!是的,但是你说,我生了病,却没有得到医治,我仍然在受苦中!像这一类的话,我们要怎样回答呢?我要带著崇高的敬意回答说,虽然我自己的女儿走了,他没有叫她复活。虽然我们的疾病没有得到医治,我们还将再受漫长的痛苦,可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从这启示中,我们已经看到他,知道他的心肠,所以我们确信他是同情我们的。
我们还要记住另外一件事。虽然如此,还有更多的孩子被抚养长大。不要把这些故事推到两千年前,神也把我家中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接去了。作为一个父亲,我多么想保有她,可是她却已经去世了。然而,我家中还有其他的女孩子,她们与我的关系也一样亲密,主把她们赐给我,她们都还与我同在。他仍然触摸这些小手,把这些小孩子养大。他仍然医治病人,他医治了许多身体脆弱的人。
因此,我们知道那些没有复活,没有得医治的人仍然在他的爱里面。因此,无论对他们发生的是甚么事,对他们,对我们都是最好的。他没有让我保有我的小女孩,他把她接去,然而那是最好的。我不能十分了解为甚么,不过,我确定那是最好的。如果他有那种能力,却不那么作,一定有他更美好的原因。
他能够让你家里生病的孩子活过来,可是如果他没有使用那能力,那必定是为了你,为了孩子更大的好处。
我们当为这些事感谢神,这位耶稣今天依旧存在。
他医治的衣裳,
仍在我们痛苦的病床旁。
我们触摸他生命的宝座,
就得以痊愈。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