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书1:18-31

 

  

  在哥林多的教会已被分成几个派别。教会中有了分裂。分裂意谓著破裂,缺口。外衣还在那儿,只是有了破绽。如果照「分裂」的本意讲,他们尚未发展到这地步。惟一的迹象是,他们中间有了分争,这是分裂的一个徵兆。他们激烈争吵,而且似乎乐此不疲。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因为这样会妨碍了他们的事工。他们在哥林多,与基督一同得分,在事工上、情感上都是他的合夥人。如今他们应该向哥林多人所作的见证,却因他们内部的分争而受到拦阻。

  保罗已对分争的问题作了初步的讨论,现在他继续论到同一主题。他深深感到这是一件攸关重大的事,所以不惜花四章的篇幅来对付。

  本段一开头说,「因为十字架的道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话与前面提过的一些事密切相关。在此之前,使徒声明他受差遣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他又提及传福音的方法,「并不用智慧的言语,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这话标明了使徒心目中一个鲜明的对比:「智慧的言语」和「基督的十字架」。两者互相对立。使徒末采用第一个方法「智慧的言语」;他的负担──传福音──是以一个伟大的信息为中心,那就是「基督的十字架」。这两件事并列,但包含著相对的方法和信息。此处智慧的「言语」用的是复数,暗示著分裂,差异。「基督的十字架」用的是单数,表明合一和完整。

  因此使徒在这里讨论的主题是智慧。希腊文的「sophia」意指智慧或哲学。我们常常提到旧约里的智慧书卷,并且在里面发现到希伯来的哲学,这是完全正确的。此种思想贯穿这整段经文。从1:17到第3章末了,智慧(sophia)一词至少出现十六次。这里使徒是论到那从哲学探讨和辩论而来的智慧。另一方面,他也论到启示的智慧。这两种理念贯穿整段经文。我的同工锺马田医生(Dr. Lloyd Jones)说,近来这一股趋向於现代主义的潮流,不但损坏神的教会,并且几乎摧毁活的福音;而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至人类开始由启示转向哲学的那一刻。哥林多教会的情形亦相仿。虽然锺马田提到的是几十年前兴起的一个运动,但这里我们看见,此运动早在哥林多教会中已萌芽了。就这方面而言,日光底下确实没有新事。这也是我不愿意称其为现代主义的一个原因。它本是古代的产物,只是重新被挖掘出来而已。此处我们就发现了它的踪影,它根本的差异是,一个是从哲学来的智慧,一个是从神的启示来的智慧。

  「sophia」(智慧)一字仅见於圣经或先贤的著作。它有一个形容词子句:「今世的智慧」。这里我们可以看见两种智慧,一是今世的智慧,另一种是神的智慧。这两者是互相对立的。古代的教师最初被称为「sophist」,就是智者的意思。有趣的是,曾有一阵子他们不愿意再被称为智者,这证明他们还有某种程度的谦逊,因为他们自称为「喜爱智慧的人」。到了今天,「sophism」的含义已经退化,沦为诡辩之意。

  本段经文中有四件事值得注意:

  1.使徒宣告十字架的道理之影响(18节)。

  2.他指出世上的智慧之无用(19-20节)。

  3.他说明神用甚么来供应这个哲学破产的世界(21-24节)。

  4.最后,他在结论时作了一个惊人的对比──我们常常怀疑,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真理。

  十字架道理的影响(18)

  十字架的道理,是指经由十字架所启示出的整个真理。道理就是真理,但不仅仅是真理,而是被启示,被彰显出来的真理。希腊文这字的意思即是如此。它用在圣经里,「十字架的道理」就是指成形、蕴含在十字架里的真理,而这真理已被宣告、启示出来了。保罗告诉我们其果效。「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愚拙」一词在希腊文里的含义更尖锐,我们可以译成「愚笨」或「荒谬」。在那灭亡的人看来,这道理是荒谬可笑的。

  这是甚么意思?由於他们将灭亡,所以这道理对他们而言是愚昧、荒谬的?不!他们灭亡,是因为他们视十字架为愚拙、荒谬的。他们灭亡的原因,是他们的态度。这些人拒绝探讨任何与他们自己的思想、哲学相对立的事物。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哲学,凡是这套哲学领域以外的事物,他们绝不考虑。这种态度是愚笨的,因此他们将灭亡。

  「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再度,我们看见救恩的秘诀。由於那些拒绝听从人思想范围以外事物的人,他们轻看十字架为愚昧,因此对注意十字架和其信息的人,十字架就是拯救的大能。我们不得不引用这节伟大的经文:「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男人和女人只要相信,注意并思考十字架的道理,信靠十字架,就会知道十字架正大有能力地在他们里面动工。这是神的大能。请留意这中间的差异。对自以为是的人,十字架是愚拙的;对得救的人,十字架是能力,可以产生行动,导致结果。如此,保罗将十字架的道理与智慧的言语作了对照。

  世上智慧的无用(19-20)

  很有趣的是,他引用了以赛亚的话。我们不妨翻开以赛亚书29章,先知说出了有关列国的信息之后,转过来对付神的选民。他以京城的立场称呼这个国家:「唉!亚利伊勒,亚利伊勒,大卫安营的城。」在赛29:13,14我们读到:

  「主说,因为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敬畏我,不过是领受人的吩咐。所以我在这百姓中要行奇妙的事,就是奇妙又奇妙的事;他们智慧人的智慧,必然消灭,聪明人的聪明,必然隐藏。」

  以赛亚笔下的这些人究竟怎么回事?他们远离神,却仍称他的名,自称是虔诚的,心却远离他,专注在他们自己的看法和观念上。神说,他要消灭智慧人的智慧。保罗引用这段话来描述哥林多人,他们的光景正相符。他们只注意人的思想,当代的哲学,并且在教会里制造字义之争,各自拥护保罗或亚波罗或矶法,甚至坚称只有自已的这一派才是真理。

  保罗於是用讽刺的语气问他们,「智慧人在那里?」换句话说,智慧人有甚么用?他们作了甚么?到达了甚么地步?「文士在那里?」这是特别指犹太人的态度。「这世上的辩士在那里?」指的是希腊人的态度。这些有甚么用?在神的管理下,世上的智慧都变成了愚拙。这些人轻看十字架,视之为愚拙。神藉著他所成就的,和十字架的道埋,证明他们的想法多么愚笨荒谬。保罗写给罗马人的信中就说,「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罗1:22)。

  所提出的解决之道(21-24)

  他现在要告诉他们,神面对这世界智慧破产的现象,所提出的解决之计。第21节他特别强调这一点。神仍然在掌权,治理。「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世上一切的哲学都无法发现神,认识神。这是他的指控,这世界的智慧已经破产了。

  有任何解决之道吗?有,神已经拣选了愚拙人,藉著他们传讲的信息,拯救那些信的人。再来比较一下那些无用的哲学,世俗的虚谈,和所谓的智者和哲学家。他们没有找到神。他们找不到他。针对著这世界智慧和哲学的破产,神差来他的儿子,藉著十字架,他传达出一个信息,道理,和宣告,「愚拙的道理」;这就显出了神的智慧。我们怎么知道?因为它能拯救,有行动,有果效,并能改变凡相信的人。

  使徒接著提到相反的要求。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我们主在世上的时候,他们曾多少次向他求神迹!结果十字架对他们不是一个神迹,反而成了绊脚石。绊脚石是使人跌倒的。这些犹太人总是求物质范围里的神迹,而丧失了对属灵事物的领悟。他们听到十字架是拯救人类的方法,就跌倒了。这对他们是一种冒犯。

  至於希利尼人,十字架对他们而言是愚拙的。然而这十字架的道理却成为神的能力和智慧。使徒在最后一句话里总结了一切。「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我们很自然会感觉到,使徒仍在审视两种不同的人:犹太人和希利尼人。福音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希利尼人为愚拙。为甚么?在希利尼人看来,道成肉身的事是愚昧可笑的,荒谬的,超过他们理解的范围。这个道成肉身的人,根据保罗和其他人所描述的,应该是道道地地的人;而这人行事处世一点也不论及哲学。如果说,这人是神,简直愚不可及。若告诉他们,十字架是使人道德更新,生活得力的惟一法则,他们更认为荒谬无比。这是当代人对十字架的态度。但保罗说,在希利尼人思想下所视为愚拙,却胜过人的聪明。神藉著启示,彰显了最高的、至终的智慧。

  至於揂太人,却视十字架为软弱的证明。他们知道耶稣,听过他的事迹。他们说,不错,但他毕竟被鞭打,被击败。十字架是挫败的记号。你们说,十字架是通向得胜和生命之道,我们无法了解。我们跌倒了。我们无法跟随这十架。使徒说,是的,然而神在十字架的软弱远比人强壮。

  这是多奇妙的对比!看看这些人,这些智慧的言语,我们看到了甚么?对心灵力量的需求,暗示,辩论,争辩,结论,如此而已!这是人的方法。神嘲笑人的这种愚昧无知;他要给人伟大的十字架,作为一个启示,信息,和大能。

  这段话的主旨是:世上一切的哲学都是无用的,麻痹的。从前如此,现在也如此。哲学的功能是建基於启示,而启示是从十字架来的。人若来到十字架面前,相信它,他们就得拯救,因为他们将发现,十字架本是神的大能。

  保罗继续的教导(26-31)

  关於他们中间的分争,和随之而起的危险,以及哥林多教会的功能;如今他提醒他们,人以为的智慧是多么无能为力。这就是最后一段(26-31节)的大要。

  整段话的宗旨可以在最后两节里清楚显明出来:「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夸口的当指著主夸口。」使徒用的「夸口」一词有深刻含义。它指明一个事实:那些哥林多人指著别人的名──保罗,亚波罗,矶法,或基督──而自夸,沾沾自喜。

  他提醒他们蒙召的事实。「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这很自然使我们想到书信的开头,「给在哥林多神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那是他们的呼召,他们的名字,他们的身分。他们是圣徒。现在他说,「可见你们蒙召的。」看看你们的背景,教会,和所蒙的拣选。他要他们看甚么呢?「你们蒙召的,按著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

  保罗要求他们观察的,是一件醒目的事实。我们也当将这事实铭记於心,另一方面也不为之泄气。我们可以想像,或许哥林多教会里的人有时候难免感到失望。似乎保罗察觉到这一点,所以要求他们面对事实。有不少教会认为,如果他们中间有一些受高等教育的知识份子,教会就会更强壮。使徒说,「不多。」他不是说,「一个也没有。」很多教会以为,他们若有一些「有智慧的」人,即高等知识份子,和「有能力的」人,即能干精明之士,和「尊贵的」人,即出身高尚的人,教会的景况就会好转。许多世纪以来,人的本性丝毫未改。保罗要他们纵目四顾,看看这样的人「不多」。教会历史总是从底部开始,逐渐向上伸展,从未自高往低处发展。它总是由「不多」的智慧人,和单纯的百姓开始。「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这是主的话,是不变的真理。使徒如今也同样提醒他们。他不是说,照世人的标准,没有智慧人,没有能干的人,和尊贵的人。但他说,「不多。」他三次重复这话。

  基督教会一直是如此。它从末由精英份子开始。记得我小时候,有些人就是用教会散会时停在门口的华丽马车之数目,来衡量这教会的影响力。我一再听到人们说,今天外面有十辆,十二辆,二十辆马车。唉!这显示说话的人何等堕落,他们已从基督教最高的真理堕到低下的物质主义之层次!

  於是使徒在属肉体的观念和神的供应两者之间,作了鲜明的对比。这是非常吸引人,寓意深刻的一段经文。「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叫那些强壮的,就是世人所看重的自惭形秽。「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

  留意这几节经文暗示的对比。第一,有智慧的,强壮的,尊贵的,这些都受人敬重,被予以高度的评价。其次是这世界看为愚拙的,软弱的,可厌恶的,这些与世人所看重的事全然相反。

  这世界的一切看法,都是由当代的哲学衍生出来的。我们必须记住,保罗写这封信的时候,哲学和宗教已经式微,濒临死亡。他们的哲学曾盛极一时,但到了那个时代,所谈论的不过是死去之人的看法,如果说除了死人的意见之外,别无可谈的,那么这哲学已经凋零,一如死去的人了。这就是哥林多人的光景。从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译注:希腊哲学家,约主前500-430年)以后,哲学曾有一段风光日子,此后却沉寂了两千年,后来出了培根(Bacon)和笛卡儿(Descartes),直到现在。当时人们以得意、兴奋的心情谈论哲学,并兴起字义之争,连带的,教会也受到波及。

  请注意其中的对比。「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那是说,当代世人轻看,认为愚拙的人。我们也可以将它应用到我们自己身上。那个世代看轻许多愚拙的人,他们认为其中最愚拙的人就是基督徒,因为基督徒的中心信念是:十字架是人类得救的惟一法子。这在希利尼人看来,实在愚不可及。神却拣选了基督徒,好叫这些热衷於讨论、争辩,急於找出真理和生命奥秘的人羞愧。

  神拣选了世上软弱的,那是指甚么?那个世代最软弱的就是它的道德标准。当时的道德标准极其低落。如果说哥林多人的特色是口才,知识都全备,那么同时,它也以道德腐败,纲纪汤然著称。道德标准被轻视,被认为是愚拙、软弱的。但神拣选了软弱的,就是公义,真理,正义,和道德标准,叫那不义的人羞愧。

  另外,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其原本被那些教师、争论者所鄙视,但神拣选了这些被看轻、被厌恶的,就是单纯,圣洁,美丽,真实的事物。

  接著的话令人讶异,「以及那无有的。」无有的事何所指?就是未来的领域,死后的生命。哲学家会说,不!不!让我们只谈实际的事。让我们只论及事实,和可触知的,可眼见的东西。我们正置身於缤纷的世事里。至於死后的生命,根本不存在,我们毫不考虑。然而神拣选了这些在人的智慧看来一无价值的事,因为人的智慧被这世界和物质所束缚,他们予以高度评价的事,在神看来却是愚拙,软弱,低贱,虚浮的。

  於是来到这节灿烂的经文:「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接下去是对比,「但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神,神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如经上所记,夸口的当指著主夸口。」

  从神的立场看,一切智慧的言语都不能产生果效。但有一种智慧是属於神的。只要你在耶稣基督里,这智慧就属於你,你可以任意使用。此处我有一点看法,可能不一定广被学者和教师接受。我相信这里讲的一切都可归纳在「智慧」二字里。有人说,保罗此处是在描述,耶稣可以成为我们的四种事物,「智慧,公义,圣洁,救赎。」这样说固然不错,但我的了解是,所有事物都包括在「智慧」一词里。因此智慧一词所包含的就启示在接下去的话里:公义,圣洁,救赎。希腊文原文略有分别,它用了两个不同的连接词。在智慧和公义中间,用的连接词是「te」,意思是「两者皆」(both);至於公义与圣洁,圣洁与救赎之间,用的两个连接词都是「kai」,意思是「和」(and)。因此看来是四件事,其实是两组──智慧单独成一组;公义,圣洁,救赎是另一组。保罗想要表达的是,与一切假智慧相对的,是神的智慧,在耶稣基督里,神的智慧就成为我们的智慧。一切智慧都在他和他的话语里面。智慧是甚么?保罗用三个美妙的词来分析它:「公义,圣洁,救赎。」

  公义是甚么?有些字简化以后反而更有力量。公义一词即是如此。简而言之,公义就是义。指完全符合标准的事。标准是甚么?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神自己,这是世人尚待学习的。人类生命中的公义,或义,就是完全符合神在基督耶稣里所启示的标准。奇妙的是,保罗这里说到神使基督成为我们的公义──那就是智慧的根源和基础。

  他又说到圣洁。圣洁是甚么?那是指分别出来,成为洁净。我不打算在这个题目上作任何神学或教义上的争论,许多教会往往因这题目而分争。关於圣洁的问题,有两派不同的说法。我们常听人说到「第二次的祝福」。我完全不同意。有些人经历「圣洁」之后就到处宣告他们已得到圣洁,并且趾高气扬,四处炫耀。我不想和任何人争辩。我们是可能由於突然临到的启示、光照,而进入成圣的经历里;而事实上,我们重生的那一刻,就已成为圣洁了。我们相信耶稣,成为他身子(即教会)的一份子,那一霎时之间,基督的这一切都成为我们的了。

  然而这其中是有顺序和过程的。公义,是的,我们立刻就称义。圣洁,是的,是渐进的。最后是救赎。这有点特别。我们很容易想把救赎放在最前面,但保罗却用它怍总结。事实上,这里的救赎有不同的含义,它是指人类最终脱离了一切束縳。这个特殊的希腊字在新约一共出现十次,-一次都是指著未来,而非现在或过去。「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罗13:11)。在这种意义下,基督成为我们的救赎,确保我们最终逃避一切束縳和限制,完全进入救恩真正的意义里。那时他要更新我们卑贱的身体,使我们与他荣耀的身子相似。这一切都等在那儿,都已为我们预备妥当。

  哦!这些聪明人的争论是何等幼稚,无聊!他们忽略了人生命的整个事实。但神使我们这些在基督耶稣里的人有智慧,公义,圣洁,救赎。以前的人常讲到归於义,这正是我们在基督耶稣里的光景,在他里面我们被归属於公义。当我们相信他并得重生的那一刻,我们就归於义了。我们不可能全然公义,完全清洁。但凭著信心,我们能将他的义化为己有。它已归於我们。这种归属的行动是在对付人性最重要的部分──灵。成圣是渐进的。在成圣的过程中,基督不是归予,而是分赐;这是渐进的,所对付的是人的心思,将人的心意转变,满有他的形像。最后是救赎,注目那最终的事物。这时基督是注入,最终要对付我们的身体。这是最末了的事实,他要更新我们卑贱的身子,好与他荣耀的身子相似。

  这是神的智慧,与人的智慧相对立;我们在基督里,它就成为我们的智慧。基督将公义归属我们,将圣洁分赐我们,将救赎注入我们。使徒讲这一切,目的在替徒劳无益的事和真正的能力之间画出一道分野。人类的哲学缺乏属灵或道德的力量。相信哲学家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哲学本身也不敢宣称它具有属灵和道德的能力。哲学忽略,甚至可以说鄙视神的智慧。但十字架的道理,就是神对人所发的智慧言语,却对付了人的灵和道德。那是神的智慧运用到人的灵,人的心思意念,和人的身体上。这使我们不禁想起那些基督徒的愚昧,他们本当用嘴唇和生命来见证这些伟大的事实,但他们不但不去作见证,反而浪费时间在无益的争论上。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