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子——比摩西更大

 

  

  「摩西为仆人,在神的全家诚然尽忠,为要证明将来必传说的事;但基督为儿子,治理神的家」(来3:5-6上)。

  

  神曾经藉著摩西向他古时的百姓说话。透过摩西所传的信息具权威性,一向无人置疑。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建立,以及能维持几个世纪之久,全基於他们坚信,神曾经藉著摩西向他们说话。因此他们尊崇摩西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尊崇的实例可见於早期的拉比们所宣称,智慧之门有五十个,而摩西持有一把钥匙,能开启其中的四十九个。当然这只是拉比的说法,但却显出了摩西所受到的尊崇。

  本书信的作者小心地避免以任何方式损毁或稍减摩西的权威。他的论点是,那些听到圣子之言的,乃是听到了权柄比摩西更高者的言语,因它是神终极的信息。

  本段论及这点,是以一个宣召作开始:

  「因此,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阿,你们应当思想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耶稣。」

  这宣召中的「因此」,是指前面所写的那些话。圣子本是远超过天使,却成为比天使小一点,以使他可以升到更高的权位,也开启了一条路,使其他的人可以跟随他,因此作者要我们去「思想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耶稣。」

  「思想」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字,含义深远。在本书信末了,我们将发现它又出现在另一个地方。这个字提醒人要谨慎而严肃地思想,就是专心考究主耶稣为「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那一位;「使者」这个字顾名思义就是指神所分别、所差遣的一位;「大祭司」则是指神所指定作为神和人的中保之士。

  在宣召之後,作者旋即进一步谈论到圣子如何远超过摩西。为了了解他这一方面的教导,我们必须对这立论的背景,以及摩西伟大的权威,有清楚的观念。在此要重新强调的,就是这立论的重点并不是要把未曾失败过的主耶稣,和曾经失败过的摩西相比较,他主要乃是说,他比曾经有过伟大服事的那一位更伟大。的确,正如圣经所记载,摩西曾经在某些方面失败过。但是,这里并没有提到他的失败,只提到他的忠心。然而作者指出,即使摩西是尽忠的,圣子的话语仍然比他在尽忠之时所说的话更具权威性。

  我说到背景,乃是指在这段简短的经文里,作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摩西和耶稣身上,他的著眼点乃是在摩西和耶稣互有关连的地方。这概括性的著眼点,可以从经文中一共七次重复出现「家」字看出来。假如我们再往下读,将会发现「家」字共有三次是写在「神的」後面,一次是写在「衪的」後面。而这些所有词指的不是摩西,而是神。(比较原文和中文译法)。因此,他整个立论的背景是神的家,在其中摩西是仆人,而耶稣是儿子。作者指出这个家正在建造过程中,此字正确的意思是设立或装备,而这些当然是假定建造正在进行中。因此,此处的意思就是指一个正在建造,设立,装备中的家舍。

  那么到底神的家是指甚么呢?回想在学校念书的时候,读到英国历史,我们都很熟悉所谓的金雀花皇室家族,都德皇室家族,斯图亚特皇室家族等等。虽然这都是指诸皇说的,但也包括了他们所统治的时期和范围。因此,「神的家」这个词是指神的王权,以及由这个王权所产生的制度或次序。作者重复提到神的家,他心中想到的就是神的管理和其结果。作者非常清楚神的治理,以及这个王权对那些信服的人所产生的结果。

  这就是整个概括性的背景。在这家中摩西是服事的,耶稣则是以儿子的身分掌权。因此,作者整个异象是,神不断的治理,包括犹太教和基督教,它们彼此不是敌对的,而是神管理的两个阶段。我们的圣徒有分旧约和新约,我们以为摩西时代和基督徒时代是分开的。从某一个观点来看,这固然是事实,但若从神的国度、或神的家这更广大的真理来看,它就横跨并包括了这两个时代。

  就整体来说,摩西是神伟大的仆人。在此我们又要再一次暂停,来讨论字汇的问题。新约圣经里面,有两个不同的字都被译成「仆人」。一个是「doulos」,另一个是「diakonos」;「doulos」纯粹就是奴隶的意思,而另一个字「diakonos」则是指为差事而服役的仆人。但本书信的作者并没有采用这两个字来形容摩西。这里所用的宇是「therapon」,是特别指那些因爱而自愿服事的人。用「doulos」应该也是可以的,因摩西从某一方面来说,的确是神的奴隶。用「diakonos」当然也可以,因他一直是在那里为神的使命而奔走。可是,作者却很慎重地选择了一个能把服事提升到更高层面的字,是前面那两个字都不能表达的。因此,所用的「therapon」(仆人)这个字也强调了摩西的伟大。

  再者,此处清楚指明他是神所任命的,并且在神的全家诚然尽忠。作者宣称这种忠心是为要「证明将来必传说的事。」这最後的宣告承认了一件事,即摩西的服事本身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为要引出有待将来才谈的事。

  回顾摩西的历史,我们可以看见他是如何在神的家中服事。他照著神所指示的样式建造帐幕。在那帐幕里面,-一个细节都是象徵性的,并且也都是刻意为象徵而设的。-一样都是以後所要提到诸事的见证。神藉著他家中的仆人摩西,在各种仪式中说话,充满了威严华美。

  此外,摩西在接受律法的事上,也是尽忠的仆人。他忠心地向百姓解释律法。摩西说:「这是耶和华你的神所说的话。」这句话是指十诫里的诫命,同时也指他对律法一切诠释之语。因此,摩西在一切事上都是杰出伟大的,本书信作者也承认他的伟大。

  作者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提到「基督为儿子治理神的家」时,将他与摩西作了一个强烈的对比。摩西和耶稣都是神所指派的,两者都是忠心的;摩西是因爱的激励自愿为仆人,耶稣是忠心的仆人,但却是有权柄的儿子。

  身为儿子,他也是神家的建造者;这个角色不仅指圣子降临人类历史中所要作的事,也包括摩西一切的服事在内。过去的-一个过程,就是彰显摩西服事的伟大之事工,圣子本身才是真正的建造者。

  耶稣不仅是建造者,也是治理者。在他的建造和治理中,神的制度不断实行,直等新的制度将其真意表明出来,而从历史上看来,这新制度是圣子所设立的。这一点在作者的话里可以显然看出来:「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衪的家了。」

  神在历史中的整个作为由此可以看见。从摩西所服事的时期,直到今天我们的基督徒时期,神的家都是由「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所组成的,这家也就是神的教会。

  圣子,本是远超过天使,却成为比天使小一点,为要经历死之痛苦,但最後我们所看到的,却是他与神的关系中那最终极,最完全的权威。因著这个事实,摩西本身虽然伟大,仍全然被超越了。但这并不表示摩西口中所说出的话,包括物质所具有的象徵意义或律法的诠释,都要被废掉。因我们的主自己曾以绝对而肯定的语气宣告说:「我来不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乃是要成全。」意思是说,藉著圣子,旧约礼仪所象徵的一切,以及律法中的-一个要求,都得著了成全。

  总而言之,从这段经文我们观察到一个对比,就是:摩西──身为仆人──带著权柄所说的话,与圣子──身为神家的建造者和治理者──最终极和最权威的话之间的对比。所比较的重点,在於神接触人的方法:透过摩西与透过耶稣是不同的。

  约翰福音的序言用很庄严的话,把这一切作如下简单的描述:「律法本是藉著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作者的意思并不是说,在摩西时期的制度里都没有恩典,乃是说,恩典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同样的,他也不是说,在圣子的制度里都没有律法,因为「真理」这个字已经把所有的律法都包括在内了。

  这个对比里面所包含的,是摩西和耶稣的道德要求。神藉著摩西所传的律法,是行为的律法。而在登山宝训的八福中,圣子亲口所说的,当然也包含行为,只是他所提的那些要求更是指品格而言。摩西的律法是约束外在的行为,耶稣的律法是对内在本性的要求,或者说是约束内心的:「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耶稣在人品格上这样的要求,若不是倚赖他救赎的恩典,我们的内心将充满难以言谕的挫折感。

  现在我们来思想最後一点,神透过摩西接触人的方法,和透过耶稣有何不同。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从阅读出埃及记20章和马太福音27章看出来。这个对比,简单而言,就是西乃山和加略山的对比。

  透过摩西,神是在雷轰、密云、闪电、地震和烈怒中向人说话。透过耶稣,神是藉一个破碎、受伤、临死的人,一个无限超越凡人的人说话。在西乃山神赐下的是律法,在加略山神赐下的是涌流的恩典江河。

  因此我们明白,摩西身为尽忠的仆人,是极其伟大的。但摩西的伟大正证实了神儿子的话才是最终极的话。我们也转眼看到那一位神的儿子,他既是神家的建造者,又是神家的治理者。今天神仍然通过他向世人说话。

  「因此」,圣子——比摩西更大

  「弟兄们,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著不信的恶心,把永生神离弃了」(来3:12)。

  

  这句话出现在希伯来书3:5-19的警告和劝勉经文中。这封书信的特点之一是,作者常常在讨论一个中心主题时,停下来,讲一两句类似这样的话。这里警告的焦点在於要注意经文本身的话。其实这句话应和第7节的第一个字「因此」(中文圣经未译)直接连在一起。在「因此」和这句警告的话之间,是一句引自诗篇95篇的句子。这个引句提到希伯来民族在摩西的领导下,逗留於旷野四十年的经验。因此,这句警告的话跟前面作者所作的宣告紧紧的连在一起,那宣告就是耶稣比摩西更伟大(来3:5-6)。

  这书信的对象,曾经以神所赐的领袖摩西为领导,如今却在神所赐的最後领袖──圣子──的领导之下。作者指出了圣子的超越性,甚至超越摩西的忠心,然後,便提出这些警告的话。他所举出的例子不是指摩西的失败,而是说明那些不肯顺从摩西之人的失败。摩西本身是忠心的,但百姓是不顺从的。因此,这些话是严严的警告那些在圣子伟大的领导下的人,免得他们也落入同样的失败里。

  查考过这些经文的背景之後,我们可以回头来看这警告的本身。神已经藉著圣子说话。引用一句古时的预言,神已使他成为「百姓的首领和元帅」。因此让我们「谨慎小心」。这警戒之中有两件事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是对危险的描述:「把永生神离弃了」;

  第二,导致这种离弃的原因,乃是「不信的恶心」。

  然而我们必须记得,这书信是写给所有被称为「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们」,因此警告中的-一样事情,也是针对个人说的:「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著不信的恶心,把永生神离弃了。」

  对於那些写给一般圣徒或全体教会的教导,我们一向容易疏忽其重要性。因此最好把这些话当作是针对我们个人说的。集体的力量永远是由个体的忠诚所形成的。一条练子的强度,就等於它最弱的那一环的强度。一个城堡的安全度,就等於它防卫最弱的那一个城门的安全度。教会的能力是由其肢体的忠心所造成。因此作者用这几个字,个别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

  作者描述一种危险:是「把永生神离弃了」。此处值得注意的片语是「永生神」。这片语本身显示希伯来民族特殊的观念。这个民族从其先祖亚伯拉罕继承了一个中心信念,就是一神论的信念,相信天地间只有一位真神。不仅如此,他们还一直认为他是「永生的神」。他们的先知和诗人提到别的宗教,拿来和以耶和华为中心的信仰相对照,便称那些假神是死的:「他们有口却不能言,有眼却不能看,有耳却不能听,有鼻却不能闻,有手却不能摸,有脚却不能走,有喉咙也不能出声。」

  对这些假神的最妙讽刺见於一个短句:「他们口中也没有气息」(诗135:7)。以一段诗意的话来描述人如何制造假神的文字,说他们取来一块木头,把它雕刻,修饰,然後放在一个指定的地方。先知宣布说,它被摆在那里,就永远停在那里。它自己不能动。假如他们要离开,就必须将假神扛在肩上带走。先知把以色列的神和上述的情形作一比较,就显明他是一位永生的神。人制造偶像并且带著偶像走。神创造人并且带著人走。整个基督教的结构就是建立在这件事实的基础上。当年基督在该撒利亚腓立比问那批早期的门徒:「你们说我是谁?」,彼得就道出那伟大的认信:「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这个片语在本书信里面一共出现了四次。除了此处另外还有:9:14,作者宣称圣子藉著永远的灵,将自己献给神,以便洗净我们的良心,除去我们的死行,好使我们去「事奉那永生神」。10:31,作者提出另一个严肃的警告:「落在永生神的手里,真是可怕的。」12:18-22,作者再一次把圣子的制度和摩西的制度作比较,他说:「你们原不是来到那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这个片语前後出现四次,本身就令人瞩目。首先是那句警告,「免得你们把永生神离弃了」;然後是一个启示,圣子洗净我们的良心,使我们能事奉那永生神,接著又是一个警告,警告背道的危机,和落在永生神手里的可怕;最後提到永生神的城邑,预告那最终的荣耀和得胜。

  因此,作者提出的危险就是把永生神离弃了。这里所用的字「离弃」是一个很强的字。它不只是指跌倒,而是指明显的背道,故意离弃神。

  我们或许会立刻说,这种事是不可能的,但是整个警告的重点,就是要告诉我们,背道的事是可能发生的。没有人是存心要背道。连西门彼得也曾一度对耶稣说:「众人虽然跌倒,我总不能。」他当时讲这话的诚意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他後来仍然否认了他的主,甚至起誓发咒说不认识他。这样的背道,绝对不是一下子造成的。今天有许许多多的人,从这方面来说,也是背道的。他们虽然恨恶被人称作非信徒,但从任何实际的意义上讲,永生神对他们而言并不真实存在。他们已经离弃神,把他置於他们的思想范围之外,即使理智上仍然承认他的存在,但生活却处处表现好像没有神一样。

  接下去,作者指出导致此一不幸的原因,乃是由於他们「不信的恶心」。此片语中最令人注目甚至惊讶的,就是「不信」一词。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追述过去以色列人在旷野的历史。我们最好记住他们有多少人在旷野里倒毙。出埃及进入旷野的成人当中,只有两个人後来得以进入迦南地,他们就是约书亚和迦勒。摩西自己都被排拒在外。

  然後作者指出,原因就是不信。摘要其论点,他说这些百姓领受了信息,是神藉著摩西传给他们的。他们因不信而背逆,结果心就变为刚硬。查考这一段将会发现,这里用了三个不同的词来描述百姓的失败,就是罪,不信,不信从;这些都是同义词。他们听见了所传给他们的话,但他们的不信从证明了他们的不信;结果就是他们对神的命令不再有敏锐的反应。今天世上有许多人,为他们自己的某些态度和行为辩护说:「我的良心没有定我的罪。」这样说很可怕,表明他的良心已经僵硬了,失去了真正的功能。许多时候,当我们的良心不再将我们定罪,我们就应当定罪我们的良心。不信并不是理智上的不明白,乃是面对神清楚的命令而不信从。

  整个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可由以下一句话表明出来,在此作者警告我们说「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因此听过神话语的人,也有可能悖逆永生的神。

  这种情形被称为「恶」,一个「不信的恶心」。此处所用的「恶」字,在希腊原文的意思是「有害的,毁坏性的」。不信从神藉著摩西或圣子启示的旨意,不仅是一种过错,而且会完全损害生命。这些百姓曾透过摩西领受了神的话,我们是透过圣子而领受。他们透过摩西领受了神的话,但却不信从,结果就不得进入安息。假如他们因为不信从摩西所传的话而被排除在应许之地以外,我们若不信从圣子之言,岂不是会被夺去更多的福分吗?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有一个字,翻译圣经的人为助於了解而特别用大写标明出来,那就是「今日」。这是引自一篇诗篇,它说到盼望,以及复原的可能性,虽然前面曾经有过失败。假如我们曾经为某种原因,而不信从圣子之言,甚或心灵已经开始刚硬,我们仍然拥有「今日」。「今日」是神显慈爱的日子,是神赐恩典的日子,是神赦免罪过让人得著更新的日子。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