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书6:1-11

 

  

  我们现在要研读的这段经文,具有明显的地域背景和色彩。哥林多的特殊光景产生了使徒现在要对付的这许多难题,因此我们读的时候必须将他们的地方色彩铭记於心。然而这些地方色彩并不会妨碍整卷书信的价值,因为我们看见保罗在圣灵的带领、指引之下,从永恒的、普遍性的真理角度来讨论地力性的事务。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类的原则。

  本段(1-11节)是针对哥林多人写的。它同样为各世代的教会启示了重要而永恒的真理。首先来看它的地方性。前面一章使徒已对付了教会里面不道德的事,指出为了教会的见证和教导著想,教会必须施行管教。第5章末了部分,保罗论到所有不道德的事。他前面提到的乱伦事件很可能在法庭中导致了其它案件的兴起,很可能这件事成了轰动一时的案件,并且审判过程广受各方瞩目,虽然我们没有记录证明这一点。但可以肯定的是,教会里面的分争如今带到了外邦人的法庭上,这是保罗要对付的。在对付哥林多人的问题时,他也启示了我们一些永恒的原则。

  我们可以将全段如此划分:

  1.首先是挑战性的问话(1节)。

  2.紧接著是反对他们行动的论证(2-10节),

  3.最后一节描述应由圣徒来判断他们,指出他们的错误。

  挑战性的问话(1)

  这些属神的儿女,至高者的儿子,教会的肢体有充分的装备,可以处理他们目前求外邦人的法庭来定夺的事。

  使徒一开始的话「你们……怎敢」是一句挑战。你们有这胆量?我们可以立刻看出使徒语气中的惊讶,他站在人的立场上,似乎无法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你们与邻舍相争,竟敢在不义的人面前求审,而不在圣徒面前求审?这是一个挑战,其

  含义是,这样作会破坏你们生活的原则,你们竟敢如此行?将教会内部的分争带到外邦人面前求审,是违背教会生活的原则。这句话的重点在「你们」。你们竟敢这样?我们必须回到书信开头的部分,那里称呼哥林多教会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他们被召与耶稣基督一同得分。不管外人如何,你们竟敢这样作?

  反对他们行动的论证(2-10)

  他用这些论证(2-10节)来指出这样作是没有必要的。这里提到三个有关圣徒的事实:

  1.第2节,「岂不知圣徒要审判世界么?」这是第一个事实。

  2.第3节,「岂不知我们要审判天使么?」

  3.然后是第9节,他问道,「岂不知不义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么?」他说,难道你们不晓得这些事?他的意思是,如果他们不明白,当然就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力,不然他们也不敢在外邦人面前求审了。

  他们为甚么不应当去?此处重复了三次「岂不知」。这些都是论证。他提醒他们甚么?他指出甚么事实?

  岂不知我们要审判世界么?

  岂不知我们要审判世界么?那是「圣徒要审判这世界」的充分意义。这句话涵括的思想超越了现今的世代,一直延伸到那最后的审判台,不仅仅指圣徒要在基督面前受审的圣台(Bema),并且指最终审判的白色大宝座。使徒说,岂不知圣徒要审判这世界么?到那时,全世界的人要站在白色大宝座前面,与神面对面。可惜今日人们完全忽略了这重要、最终的事实。人们汲汲营营谋利图名,毫不考虑最终的结局。「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9:27)。人们却遗忘了这事实。在这里我们只约略带过,不再详述。使徒说,圣徒要审判这世界,但坐在审判台上的是羔羊,神的儿子。他是大审判官,全人类要站在他面前受审,其意义是,那是圣徒与基督最终的联结。

  使徒的书信中,还有甚么比这句话更能确切地指明圣徒与主的联合关系呢?他们要审判世界。保罗写给提摩太的话也正是此意,他说,「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提后2:12)。作王的行动之一是审判。他最终审判世人时,他要与蒙赎的人联合。我们要审判这世界。神已使我们与基督一同得分,这「一同得分」的特权已带给我们赦免,平安,而且最终我们要与他一同审判世界。使徒说,我们要审判世界,然而你们中间竟有人将分争带到外邦人面前求审。「岂不知圣徒要审判世界么?」

  「岂不知我们要审判天使么?」

  这不过是将上一句话作更广的应用,因为他有最后的权柄,不只管辖人类,也管辖一切受造之物,包括众天使,他将审判天使,如同审判人一样。他将与他所赎的圣徒一同施行审判。我们要审判人,也审判天使。

  「你们岂不知,不义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么?」

  第三个事实是,「你们岂不知,不义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么?」此处「不义的人」和他前面说到「在不义的人面前求审」时,所用的是同一字「adikos」。这句话是甚么意思?「神的国」何所指?它包括最后的审判台,和坚定不移的公义。但那到不义之人面前求审的人对此一无所知。他们不能承受神的国。他们的生活与永恒公义的原则脱节。

  使徒在第5节里转用讽刺的语调,「难道你们中间没有一个智慧人?」他们曾自认为有智慧,并且以此自高自大。他前面已刺破他们骄傲的气泡,现在又重复一次。难道你们中间找不出一个人能审判、定夺弟兄们的事吗?如果真的找不出来,至少还有一个选择,「为甚么不情愿受欺呢?为甚么不情愿契亏呢?」为甚么不肯忍耐、顺服呢?为甚么不情愿被冤枉呢?而你们情愿将分争带到外邦人面前,他们也不能解决分争,因为他们不能承受神的国,就是那严谨的,公平的,永恒的审判与公义之原则。如果你们中间找不出智慧人,你们最好就停留在原处,情愿受欺,吃亏。这是很奇妙的,情愿吞声忍气,也不要在不义的法庭前求审。

  应由圣徒来判断他们(11)

  然后是这一小段的结语。使徒列出一连串邪恶的事,令人怵目心惊。哥林多充斥著-一件恶行,而且许多已侵入教会;稍后我们将论及。保罗说,「你们中间也有人从前是这样。」你们活在这样的光景中,向其降服。留意这个醒目的字,「但」。「但如今你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并藉著我们神的灵,已经洗净成圣称义了。」这里启示了教会得力量去处理争端、施行公义的秘诀。「已经洗净」指的是相信主耶稣,得到洁净。你们因洗净,而从世界分别出来,与你们周遭的社会分别。你们仍活在世上,你们必须停留在那里,但你们要与世界分别。你们是已洗净,分别,称义的人。让我们留在这称义的能力范围之内。你们既已称义,就得以承受神的国。你们已经根据信心的永恒原则被称为义。因此在神的国里你可以与那最终的、公义的审判台和权柄接触。这是你们现今的身分。你们曾是不洁的,你们中间有些人曾作过上述的恶事;但你们已经洗净了,已经分别为圣,被称为义了。你们已被永恒的公义宣判无罪,那公义的神也叫儿相信耶稣的人称义了。当然,你被洗净时,你的灵里就得以成圣,称义,你可以感觉到神的义在你里面动工。藉著这些,你被装备妥当。你们中间若有分争,岂敢向那些位泣於洗净、成圣、称义的教会之外的人求审呢?

  本段从头至尾,哥林多地方的色彩都非常浓厚,但它所含的原则是亘古不变的。这与教会内部的分争有关。我敢放言说,即使在今天,教会里若有人在世界的法庭中控告另一位弟兄,他就是违反了这重要的原则。这不是说,我们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以藉助法庭解决问题。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现今的法庭和保罗时代的外邦人法庭,以及初代教会当时的法庭是不同的。我可以骄傲的说,我们现今的法庭已具有相当的公义和公平。虽然也偶有漏失之处,但大体说来,这些执法人员仍是称职的。然而如果我与弟兄有分争,我实在没有理由告到世上的法庭去。教会应该能够处理这事。但不要忘了,写这封信的使徒也曾向世上的法庭提出上诉。他上告该撒,并且在某些场合中声明他的罗马公民权;当官长企图剥夺他的自由时,他使出了最后一招:「我要上告於该撒!」至於他是否得到公平审判,那是另一回事,此处我不拟探讨;然而他确是运用了他罗马公民身分的权利。不管怎样,基督徒彼此之间的分争,都应该在教会里面解决。这是本段经文所教导的一项重要原则。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