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序言
我们在本章和下一章将要较详细地讨论“四步解经法”的步骤。为了使读者有些概念,我们先介绍一下它的大纲。
“四步解经法”包含了四大部分:概览(Survey)、分析(Analyses)、综合(Synthesis)、应用(Application),其英文的缩写便是S.A.S.A.。(注1)
————————————————————————————————
注1.本书所介绍的四步解经法,主要是为以中文为主的读者而设计的,但也适合懂得使用希伯来文或希腊文之参考书的人。对于能够直接研读原文圣经的人,大致仍可以循着相似的步骤,但在原文字词和语法(包括文法与修辞)那两部分可以有多一点的分析。本章和下一章的内容主要来自笔者在神学院多年教授英文解经和原文解经的讲义。
Ⅰ.概览(Survey)
(一)祷告
(二)阅读经文(印出所选经文,阅读经文及经文的上文)
Ⅱ.分析(Analyses)
(一)历史分析(Historical Analysis)
1.历史文化的背景
(二)文学分析(Literary Analysis)
1.编排(与上文或书卷的关系)
2.字词(译本比较、字词解释)
3.语法(列出连接词、分析连接词)
4.结构(大纲、体裁)
5.修辞(象征性文字、平行诗句、重复用语)
(三)神学分析(Theological Analysis)
1.关乎神自己(神的属性和作为)
2.关乎神的真理(平行经文、神学主题和教义)
Ⅲ.综合(Synthesis)
(一)解释难题(历史的、文学的或神学的)
(二)中心信息(经文主要的教训)
Ⅳ.应用(Application)
(一)原则化(从经文的中心信息引申出最明显的原则)
(二)认明(找出生活中可应用经文原则的情况)
(三)实践(实行经文原则的一般建议、个人的回应)
从解经的目的来衡量,第二部分的“分析”最为重要,也就是关于历史、文学和神学等三个方面的分析,因为它们最直接反映出解经者对于圣经本质的尊重,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多次提过。虽然目前流行于福音派中的其他解经法,所用的步骤与名称不一定跟这里相同,但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了上述三方面的分析。
在详细讨论其中的细节之前,笔者想先澄清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分析”之内容的次序。
我们把历史分析列于文学分析与神学分析之前,主要是依循一般读者的习惯,即通常读经的人首先会问关于经文历史背景的问题,例如谁是经文的作者,他当时的处境如何,经文是什么时候写的等问题。
我们将神学分析放于文学分析之后,则是因为与神有关的教训,是解经最终的高峰。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分析”部分与六个解经学原则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分析中,大致上我们直接运用的解经学原则是“背景”,虽然不少时候我们所得的历史资料,是来自对经文“上下文”的观察。
与文学分析较有直接关系的,显然是“下上文”与“体裁”两个释经学原则,虽然有时候在研究字词意义的时候,不能不涉及希伯来的文化背景。
至于关系到神学分析的释经学原则,主要是“渐启明”、“一贯”、“要清”,其原因是这三个原则关系到解经者是否承认神是圣经的作者,并且以这个角度来明白圣经。
以下我们就要来详细讨论“四步解经法”的细节。我们先列出每一个步骤的内容,然后再加以解释,并接着在每一段中都用诗篇第100篇作例子,来帮助读者对整个解经过程的了解。
因为篇幅的关系,我们在本章里只讨论“概览”与“分析”两个步骤,接下来到下一章才讨论“结合”与“应用”的步骤。
11.1概览
(一)祷告
为自己这次读经、解经努力祷告,求圣灵光照引导,一切荣耀归给神。
(二)阅读经文
1.印出所选的经文。
2.阅读两至三本不同版本圣经,每个版本至少两次。
3.阅读经文后,在这一处用括号记下所读的圣经译本,并所读的次数。
4.略看经文的上文。
我们的祷告很容易变成失去深度的一种习惯。假如我们真的相信圣经是神的灵所默示的,那么求圣灵引导我们解经是最智慧的决定。没有神帮助的解经,纵然能得出别人看来相当有深度的解释,但是否能得到神赐福却是另一回事。只有神赐福的解经才会产生属灵的效果,改变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这也是“恩赐”与“天然才能”的不同之处。
在印出所选的经文方面,中文读者可以《和合本圣经》的经文为主,其他作对照的译本则可选中文的《圣经新译本》或英文的《新国际版圣经》(NIV,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新美国标准版圣经》(NASB,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英文标准版圣经》(ESV,English Standard Version),《新软定本圣经》(NKJV,New King James Version)。若觉得真有需要,也可同时印出其他译本的经文。
以下我们将以诗篇第100篇为例,来提供一个运用“四步解经法”的完整实例。笔者在每个步骤中写出内容,目的并不是要作为标准答案,因为各步骤解经的详细情况,常和所选的经文类别以及读经者自己的需要有关。诗篇第100篇是一篇赞美诗,希望我们所有的解经,至终都成为对神的赞美。
诗篇第100篇 称谢诗
1普天下当向耶和华欢呼。
2你们当乐意事奉耶和华;
当来向他歌唱。
3你们当晓得耶和华是神。
我们是他造的,也是属他的;
我们是他的民,也是他草场的羊。
4当称谢进入他的门,
当赞美进入他的院;
当感谢他,称颂他的名。
5因为耶和华本为善,
他的慈爱存到永远;
他的信实直到万代。
11.2分析
(一)历史分析(Historical Analysis)
1.历史文化的背景
(1)通常需要借助参考书籍来得到这方面的资料(例如本书书末所附的<圣经各章经文事件年份表>)。即使只可得到大概的日期,也最好写下来。
(2)要用括号注明参考资料的出处。
关于我们应记录下多少历史资料,这要看经文的类别而定。历史体裁的经文显然要多记录一点历史的资料,以助于后面其他方面的分析。
不要忘记用括号注明资料来自什么参考书籍(对于其他方面的分析也都当同样作,至少可以省去将来重新去找资料出处的麻烦。注明时可以先简单地写下作者名字,在结束解经时再详细列出书名及其出版日期。)
例11.1 诗篇第100篇的历史分析
诗篇第100篇可能写于第一次圣殿被毁(主前586年)之前,或第二次圣殿重建完成(主前516年)之后的一个感恩崇拜场合。一般认为经文没有任何内证或外证,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这首诗是那一个时期的作品(见A.Cohen,D.Kidner,W.A.VanGemeren各释义)。
(二)文学分析(Literary Analysis)
1.编排(Editorial)
与上文或书卷的关系:
(1)简单指出经文在书卷中编辑的位置,或指出经文最接近的上文。
(2)用一句话叙述这一段在全书中的地位(可使用参考书籍中现成的书卷大纲),或至少写下对经文前一观察。如果所选的经文只是某章的一段,至少要总括上一段的大意。
在分析一段经文时,要注意看这经文是否可以独立成为一个思想单位。还好现代的圣经译本都很注意分段,也为各段经文加上题目,因此选择分析的经文单位并不太难。这一点在一般的注释本圣经(例如《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中尤其明显。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单选一节经文来分析,因为的确有不少经节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思想,例如在箴言书里的一些箴言,十诫中的某一诫等等。
不过在解经的分析过程里,虽然所分析的是一节经文,我们仍然要对其上下文作观察,就是要对经文最接近的上下文作一个初步的观察。
例11.2 诗篇第100篇的编排分析
这篇诗列于诗篇中的第四卷,是属于所谓“朝圣(崇拜)诗”中的最后一篇(Kidner,Cohen)。“朝圣诗”是包括诗篇第93到100篇的整组诗篇。在本诗篇之前的第99篇描述统管万有的神,是如何地圣洁和当受尊崇,其中所强调的“下拜”(诗99:5,9)和所提到的“万民”和“地”(诗99:1),都很自然地将我们带进诗篇第100篇的思想中。
(二)文学分析(Literary Analysis)
2.字词(Lexical)
(1)译本比较
(a)记录各译本明显不同的地方。
(b)对各译本加以简短地评论。这评论可以单纯地根据个人对译文的了解,不须担心原文到底是怎样。
(1)字词解释
(a)研究一到两个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或片语。这个字词或片语可以和上面(1)项所作的观察有关。
(b)尝试指出这个字词或片语最合乎经文意思的定义。
在比较圣经译本的时候,假如发现同一经文的翻译相差很远,这很可能表示圣经学者仍然认为原文有含糊不清的地方。如果翻译上没有很显著的差别,只是在修辞上不同,而在大意上类同,可以在此把自己的观察都写下来。不过,假如所使用的其中一个译本是意译本(即翻译者因某些原因多加了自己的字句),那么对经文的比较可能就会不太准确。
至于对字词或片语的分析,可以使用参考书或工具书,但为了避免不良的效果,如果是参考释义书籍的时候,要像参考圣经词典一样,不要先一口气阅读释义书籍对经文的全部讨论,因为这样地阅读释义,可能会让人觉得更混乱。参考的时候,要先看看释义书籍如何解释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并看看这个解释是否最能切合经文的上下文、体裁等等。由于有时候各释义书籍的意见不一,因此我们应当透过释经学原则的认识,来判定何者为恰当的释义。
有人喜欢直接使用经文索引(Concordance,或称经文汇编),集合所有包含某字词的经文,来作一个详细的探究,以为这才是最客观的作法。然而真正完全客观的作法,必须对这字词出现的每一节经文的上下文和体裁等都先有分析。因为各圣经作者虽然使用同一个字词,却不一定有同样的含意,这一点我们在讨论“上下文”的原则进已提过(例如保罗与雅各所用“信心”一词的含意不同)。
对于相当难解的字词,尤其是那些具有争议性的字词,使用经文索引是有帮助的,但对一般的解经,参考现成的圣经工具书就已经足够了。其实不少工具书所提供的资料,是一些学者经过上述复杂的过程而得来的成果,我们当学习适当地使用它们,并在他们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学习来判断衡量。
不过,有些比较旧的参考书或工具书,对于原文字词的分析可能有问题,一般称这种错误为“字根谬解”(etymological fallacy)。这种分析字词的方式常忽略上下文的重要,而以断字根的方式来定字义,尤其是对那些由一个以上的字根所组成的原文字词。
比方来说,新约常见的“忍耐”(hupomeno)一词,若把原文的希腊字断开,便成为“在下面”(hupo)和“留”(meno)两个部分,因此有人将“忍耐”解释为“留在下面”。如此一来,保罗在罗马书12章12节所说的“在患难中要忍耐”便成为“在患难中要留在下面”,就是留在患难之下的意思。这样便把本来简单清楚的“忍耐”,变成消极无奈的逗留。这正像把构成英文“蝴蝶”butterfly一字的butter(奶油)与fly(苍蝇)两个字根断开,来结论说蝴蝶是一种“奶油的苍蝇”!虽然中国语言在字词的构成上和希腊文不同,但有一些例子也可作比较:例如把中文“地狱”一词,断成“地”与“狱”,然后说圣经所提到的地狱,是指处于我们地土下的一个监狱。(注2)
这类字根谬解的解经方式,在较新的参考书中比较少见。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工具书采用类似上面的“断字根”的方式来定字义,那么我们就应该:(1)先从上下文来衡量此定义;(2)看看此“特殊”的定义是否真能进一步澄清经文的意义。假如这样的探讨发现没有明显的帮助,或甚至使经文的意义变得更复杂,那么最好再求助于别的参考资料。
例11.3 诗篇第100篇的字词分析
(1)译本比较
《和合本圣经》中“也是属他的”(诗100:3)这句话,有的版本译法不同,例如英文的《新美国标准版圣经》NASB译为“不是我们(造)自己”(not we ourselves)。但英文的《新国际版圣经》NIV译成“我们是属他的”(and we are his),与《和合本圣经》相同。中文的《圣经新译本》也与《和合本圣经》相似,但加注说:“有古抄本作‘不是我们自己’”。
按照柯德纳(D.Kidner)之见,类似英文的《新国际版圣经》NIV的译法,较为适合经文的意义,他认为这整句话的意思是渐进式的:从神是创造我们的主的观念,带出我们是属神的观念。但另一方面,依希伯来的语法来看,这两种译法都有可能。
不过,这也可能是诗人一种蓄意的留白,是聪明的使用文字的方式,为要同时传达我们属于神,和我们并不是自己所创造的这两个意思。
(2)字词解释
第2节中的“事奉”(cabad)在此有“敬拜”的含意。在出埃及记3章12节,神对摩西说:“你将百姓从埃及领出来之后,你们必在这山上事奉(cabad)我。”(另参出4:23;10:26;20:5;23:24)英文的《新国际版圣经》NIV和《福音版圣经》(GNB,Good News Bible)将此字译为“敬拜”(worship),也是正确的。在第2节中平行的两个同义词“当”、“当来”也支持“事奉”所指的是敬拜的论点。
但在另一方面,cabad也用来泛指在神面前的委身和服事,例如约书亚向以色列人挑战:“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事奉(cabad)的……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cabad)耶和华。”(书24:15;又见申10:12;撒上12:20)。
在旧约中,用来指敬拜的cabad一词,同时也可用来指日常的工作,例如在十诫中,出埃及记20章5节中说到:“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cabad)他”,此字显然是指敬拜(英文的《新国际版圣经》NIV将此字译为worship)。但在第9节中的“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cabad一词在此则被译为“作……工”,显然是指一般日常的“工作”(英文的《新国际版圣经》NIV将之译为labor;另参代下35:3)。
(二)文学分析(Literary Analysis)
3.语法(Syntactical)
(1)列出连接词
尽量列出所有句子之间,以及与逻辑上转折有关的连接词,例如“但是”、“所以”、“除非”、“因此”、“因为”、“当……时”、“如果”、“虽然”等等。也可列出“并且”、“与”、或“和”等较为普通的连接词。
(2)分析连接词
从上述的连接词中,选出一个对经文思路有重要作用的连接词,并简单地解释一下。
此部分牵涉到分析经文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步骤可帮助解经者对经文思路的了解。
一般圣经译本中的连接词不一定都是根据原文直接翻译而来的,因为从一个语言翻译到另一个语言,不能不加上一些连接词,来使句子之间的关系和经文的思路更加清楚明白。如果解经者对圣经译本中的某个句子觉得含糊不清,就可以用自己的话将这句子重写,来澄清它们的意义。
有时候各译本的意思不同,是直接与连接词有关,例如一个译本在某两个句子之间用“与”,而另一个译本却用“但”(表示两句话彼此相反)。如果这差别对经文的意义有重要的影响,就应该进一步透过经文索引来澄清这问题。(注3)
————————————————————————————————
注3.一般来说,近代的经文索引在所列的经文旁边还有代表原文的号码。若旁边没有号码的经文,就表示这连接词不是根据一个原文字,而是译本在判断经文思路时加上去的,读经的人不应用此字来作为重要的论据。此外,连接词在圣经的诗体中出现的机会少于散文体。不少电脑圣经软体,已使得研究字词的工作更为简化。不过,无论是书籍或电脑软体,重要的是要先看这些工具附带的使用说明。
例11.4 诗篇第100篇的语法分析
(1)列出连接词
诗体的语法是很简洁的,所以在诗中不常出现逻辑性的连接词。惟一看来重要的连接词是第5节的“因为”(ki)。
(2)分析连接词
第5节的“因为”解释了前一节所提到的“进入他的门”。在第3节中,“当晓得”的作用与第5节“因为”的作用相似,用是要指出敬拜的理由。
若对这5节平行的各主词作进一步的分析,更会加强上述的观察:
A=“普天下”(第1节)
B=“你们”(第2节) [因为] C=“耶和华”(第3节)
B′=“你们”(第4节原文) [因为] C′=“耶和华”(第5节)
(二)文学分析(Literary Analysis)
4.结构(Structural)
(1)大纲
透过对字词和语法等的了解,列出经文内容的几个重点,来描述经文的大意。经文的结构好像一个人的骨架,要从大体着眼。结构大纲的各标题必须彼此关联。一个好的大纲会尽量将多项细节纳入仅仅几个大标题中。
(2)体裁
看看经文大致上属于什么体裁(历史体裁、律法、赞美诗、哀歌等等)。如果经文本身已提及体裁的名称,那么就将之记下并略为解释即可。
列出经文大纲时,每一个大标题下都当列出小标题,并在各标题后清楚注明包含哪些经节。虽然各释义书籍通常都有大纲可供参考,但解经者还是应该试着自己去想出大纲。不要以为自己的分析一定不如释义书籍的深入,或以为世界上可以找到一个理想的分段大纲。要对自己列的大纲有信心。最要紧的是,大纲每一段标题都真有标题后所列出之经节的支持。
其实参考十本释义书籍,可能就有七八种不同的分段和大纲。在完成自己的大纲之前,不要先看参考书,但假如后来真是非常喜欢某释义书的大纲,当然可以把它放在自己写的大纲之后,并注明出处,而且也需要解释一下别人大纲的长处。
例11.5 诗篇第100篇的结构分析
(1)大纲
A.敬拜的呼召(第1,2,4节)
(i)不单呼召以色列,也呼召全地向耶和华欢呼(第1节)。
(ii)要大家到圣殿,以欢喜的歌声赞美神(第2,4节)。
B.敬拜的理由(第3,5节)
(i)耶和华我们的神(第3a节);
因我们是祂造的,也是属祂的(第3b节);
我们是祂的民,也是他草场的羊(第3c节)。
(ii)耶和华本为善,永远慈爱信实(第5节)。
(2)体裁
这是一首赞美诗。诗题为“称谢诗”,是原来体裁的名称,虽然没有进一步地澄清此诗的体裁,但至少指出此诗关系到敬拜中感恩的心态。
经文内关乎敬拜事奉的同义字词贯穿全诗,使整篇诗呈现紧密的结构。
(二)文学分析(Literary Analysis)
5.修辞(Rhetorical)
记下经文内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原意的任何修辞方式,并简单说明这些修辞方式如何增加传达经文意义的效果。注意下面这些修辞方式,是否有在各译本中表达出来。
(1)象征性文字
例如明喻、暗喻等。
(2)平行诗句
(a)经文若属诗歌体裁,就需要注明各诗句属于哪一种平行句的种类(同义平行句、反义平行句、综合平行句)。
(b)诗歌体裁的内框与交叉。
(3)重复用语
(a)指出经文内重复使用的字词与片语,这些重复很多时候显示作者强调的思想。
(b)尽量指出使内容连贯的某个重复字词或观念。
一般来说,有关经文修辞的资料,需要藉助解经书籍的补充,尤其是关系到原文的字或音,以及和整段经文有关的修辞结构。但比较常见的,是涉及不同之象征性文字和希伯来诗体裁的分析。有时候参考书会提供一个看来很漂亮的分析,但不一定会对明白经文的原意有直接的帮助,这一点读经者要自己决定是否采纳解经书中的分析。简言之,最要紧的就是找出那些对明白经文意义不可缺少的修辞分析。
圣经中常见的修辞方法之一是“重复法”,这方法常与古代学习圣经的人以耳“听”经多于以眼“读”经的背景有关,因为“重复”对用听觉来学习的人有重要的帮助。我们若注意经文内的重复性,可以帮助我们来解经。
例如保罗在罗马书第14章1节教导说“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尤其是牵涉到食物问题上的争论。当我们在应用这经文时,对于“所疑惑的事”的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呢?我们若留意到保罗在用词上的重复,至少可以明白一点:要以“为主”的观念作处理纠纷的出发点,因为经文内“为主”的意思或用词(for/to the Lord)一共出现了十次(见罗14:4,6-8)。
在诗歌体裁的经文里,常见的一些重复现象是“内框”(inclusio)与“交叉”(chiasm,或称inverted structure)。
内框式的结构是指一段经文开始和结束时,都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子相互对应。例如诗篇第8篇在开始与结束时都是相同的句子:“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若用英文字母来表示,可将这种简单的结构写成ABA′(即A与A′对应,B指中间其他经节)。
交叉式(或称交错式、倒转式)的结构是指除了开始和结束都用类似的句子外,其内部的经文也有意思相似,彼此相对应的句子。若用英文字母来表示,这种结构就是ABB′A′(即A与A′对应,B与B′对应),或ABCB′A′(即A与A′对应,B与B′对应,C是中间其他经文),或ABCC′B′A′(即A与A′对应,B与B′对应,C与C′对应),如此类推。诗篇1篇6节是一个简单的交叉式结构,约伯记40章9-14节则是一个较复杂的交叉式结构,下面一个例子就是分析这两处经文的修辞结构。
例11.6 诗篇1篇6节及约伯记40章9-14节的修辞分析
(1)诗篇1篇6节
A因为耶和华知道
B义人的道路,
B′恶人的道路,
A′却必灭亡。
(2)约伯记40章9-14节
A你有神那样的膀臂么?
你能像他发雷声么?
B你要以荣耀庄严为妆饰;
以尊荣威严为衣服。
C要发出你满溢的怒气,
D见一切骄傲的人,使他降卑;
D′见一切骄傲的人,将他制伏,
C′把恶人践踏在本处。
B′将他们一同隐藏在尘土中;
把他们的脸蒙蔽在隐密处。
A′我就认
你右手能以救自己。
要知道是否有交叉式的结构,首先要看是否有内框(即AA′);在上例约伯记的这段经文里,至少有“神”与“我”,“膀臂”与“手”相应的内框。
其次要再看其他的经节是否也彼此相应:这段经文刚好中间有很明显的DD′的平行相应;C′的“把恶人践踏在本处”,是对应于C——神邀请约伯施行他对世界不公的“怒气”(在本章之前约伯多有埋怨神);B′的“把他们的脸蒙蔽”是指用布把尸体裹起来(英文的《新国际版圣经》NIV把“蒙蔽”译为shroud),与B的“衣服”相应。
有时候我们会碰到一些释义的书籍,过分地认为什么经文都有此结构,以致造成读者的困惑,因此我们对于这些释义书籍要有所判断。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它所建议的交叉式结构,是否有明显的内框(即AA′),即在那两个对称的句子中,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字词(而不仅仅是两个概念)。
其次,我们要看看那个所建议的交叉式结构,是否能增加我们对整段经文意义的了解,还是使得整段经文变得更复杂难懂。
另一方面,为了使经文的结构易于明白,一般性的结构分析也可用字母来代表,不一定只限于用在内框或交叉的结构分析上,例如下面的例子所示。
例11.7 诗篇第100篇的修辞分析
在诗篇100篇第3节中,诗人用“羊”这个暗喻强调,耶和华不单是“造”我们的主,同时也是供应我们日常需要的神。
在第2节中的两句,以及第4节内开始的两句,还有第5节后面的两句,所有都是同义平行的诗句(对仗)。以下是第4节与第5节的修辞结构分析,“//”代表平行句。有画底线的句子和句中彼此平行的句子相呼应。
第4节:A 当称谢进入他的门,
A′ // 当赞美进入他的院;
B 当感谢他,称颂他的名。
(上面画底线的B句,归纳了平行式AA′两句称赞的对象:“当称谢”和“当赞美”的是“祂的名”,就是神。)
第5节:
C 因为耶和华本为善,
D 他的慈爱存到永远;
D′//他的信实直到万代。
(下面画底线的C句,向后面平行式DD′两句延伸其意:从神的本性本为善,伸意到神向外的关系,就是祂对人慈爱和信实的关系。)
此外,若用“X”代表画线的句子,那么第4节与第5节就构成了互相反称方式://X和X//,即这两句画底线的句子同时都关乎神,它们紧紧地将整首诗带入诗人对神的美善、慈爱和信实而感恩的高潮。
(三)神学分析(Theological Analysis)
1.关乎神自己(Concerning Gog)
(1)指出经文中直接或间接关乎神(或单单圣父、基督、圣灵)的属性或作为的任何教训。
(2)也尽可能解释一下这些教训对于圣经的作者和当时的听众,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第8章讨论“一贯”的释经学原则时曾指出,认识圣经最终的目的是要认识神,因此我们在面对一段经文时一定要作神学分析。在不同的经文里,有关神的教训不一定都是很明显的,例如在以斯帖记内甚至没有明显地提到神。但无论是明显或不明显的,每一段圣经至终都能够让我们认识神,因为圣经是神的话,是要帮助我们认识祂。
思想经文教训对作者和当时听众的意义,会使我们对于关乎神自己的了解更为深刻,而在应用上,也会使我们更容易看出经文对我们今天的意义。与经文背景有关的资料,也会帮助我们认识神自己。
例11.8 诗篇第100篇中关乎神自己的分析
本诗篇强调耶和华是全能的(创造的神、独一的神),同时又是全善的(牧者,慈爱信实永远常存),因此我们理当满怀喜乐地来赞美祂。
对以色列这个时时刻刻在敌国兼并环伺之威胁下的国家而言,认识到惟有全能神配得称颂,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这些已经认识真神的选民们,在仍过着敬拜偶像之生活的万民中,是祂见证,当向普天下宣扬祂。
(三)神学分析(Theological Analysis)
2.关乎神的真理(Concerning God′s Truth)
(1)平行经文
(a)与较早期经文的关系
(a.1)找出这段经文是否根据或引述某些较早期经文;较早期经文是指在时间上先于本书的经文。(例如以赛亚书中的某些教训,是根据出埃及记的某些内容。)
(a.2)如果找不出明显的较早期经文,那么至少要讨论一段在内容上与处境上和本段经文相似而属于较早期的经文。
(a.3)用一句话来说明,此处所作的平行经文比较,如何增进了自己对于这段经文的了解。
(b)与较后期经文的关系
(b.1)找出这段经文在较后期经文中,是否曾经直接或间接地被引述过(例如以赛亚书在后来的耶利米书或新约圣经中曾都被引用过)。如果有的话,就必须加以讨论,尤其是当旧约圣经被新约圣经所直接引用的时候。
(b.2)如果找不出明显的较后期经文,那么至少要讨论一段在内容上与处境上和本段经文相似而属于较后期的经文。
(b.3)重复(a.3)
(c)与主耶稣的工作、生平或教训的关系
至少要引用和讨论新约圣经中一处有关的经文。
关于较早期经文和较后期经文彼此的关系,并对彼此带来的亮光,都在第7章和第8章有关释经学的“渐启明”与“一贯”原则里详细讨论过,在此不再重复。
一般来说,串珠圣经或注释本圣经内的串珠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找出有关的平行经文,如果真有必要时,也可以找出同卷书内较早的平行经文,虽然这样做与“编排分析”有点类似,但这里所作的乃限于平行经文。
圣经的串珠系统一般是印在经文旁边,内容是列出与本经文相关的其他经节,这对于寻找与此经文有关的较早期或较后期的经文,有很大的帮助,不过,串珠系统所列的经节,有时候不都与经文有直接的关系,读者要经过查考和比较后才能决定。
例11.9诗篇第100篇中关乎神真理的平行经文分析
(a)与较早期经文的关系
“敬拜”一词在旧约中常常用来指“事奉”(cabad)。真正的敬拜绝不是将圣殿中的敬拜和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分开。凡为了主而作的,都是对神的事奉,无论是家务或办公。
我们曾在“字词分析”的例11.3中,讨论过这个词在十诫的意义:在出埃及记20章5节中,它是指我们一般所谓的敬拜:“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cabad)他”,但在第9节中,同一个字却是指日常的工作:“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其中的“作……工”就是译自cabad。
真正的敬拜是包含整个生活的敬拜。对信主的人而言,这个事实同时也是个安慰,因为整个人的生活都活在神的面前,即表示神与我们不断地同在。
除此之外,在此诗篇之前已启示的申命记28章47-48节中,记载了对失去敬拜之心的警告:“你富有的时候,不欢心乐意地事奉耶和华你的神,所以你必在饥饿、干渴、赤露、缺乏之中,事奉耶和华所打发来攻击你的仇敌。”在有事需要神的时候,事奉似乎就容易乐意,但在富有自满的时候,事奉可能就成了重担。
(b)与较后期经文的关系
新约罗马书12章1节:“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Iatreia)乃是理所当然的。”英文的《钦定本圣经》KJV和《新美国标准版圣经》NASB都将Iatreia译作“事奉”(serve),《新国际版圣经》NIV则译作“敬拜”(worship)。
保罗在此从圣殿的敬拜(事奉)开始,继而教导信徒如何在生活中事奉神(罗12:3-13,尤其是第11节)。
以上(a)和(b)对平行经文所作的比较,都指出敬拜心态的重要,也说明本诗泛指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些比较使我们更明白诗篇第100篇中事奉的整体意义,和这意义与我们平日生活的关系。
(c)与主耶稣的工作、生平或教训的关系
今天因耶稣基督为我们成就的,我们才能真正事奉敬拜神。本诗篇呼召:“你们当晓得耶和华是神”,它也同样呼召我们当晓得基督是神,是我们的牧人,我们是祂草场的羊(约10:10-14)。
本诗篇对普世的呼召——“普天下当向耶和华欢呼”,今天已在世界上不少的地方得到响应。今天我们能参与事奉神的行列,是神在基督里对我们的恩典。在基督里,我们确实地经历到“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存到永远”的真实。
(三)神学分析(Theological Analysis)
2.关乎神的真理(Concerning God′s Truth)
(2)神学主题和教义
(a)找出这段经文所启示的主题,以及这段经文如何和圣经中其他重要的主题或教义相呼应。类似的问题所带来的观察,会增加解经者对圣经神学和一般教义(或系统神学)的认识。
(b)决定经文的主题或教义以后,尝试指出这主题或教义是否也是该卷书的重要主题或教义。
我们在第8章讨论“一贯”的释经学原则时,曾指出圣经最重要的三个主题是“神的应许”、“神的国度”与“神的同在”。假如解释时无法确定经文所显示的主题或教义,至少要考虑经文和这三大主题的关系。
认识上述三个主题与基本教义(或系统神学)的一些常见的论题,会帮助我们在解经时确定经文的主题和教义。有时候主题和教义的观念已经在经文里了,只是所用的字眼跟我们所提的三大主题或一般教义的术语不同,这时记下圣经的用语比写下一般的神学术语更好。
例11.10 诗篇第100篇中关乎神学主题和教义的分析
这是一首重要的阐释敬拜精义的诗。这诗篇强调神是创造主,是统治一切的主,而同时也是接近我们的主,祂关心我们日常的需要。前者与“神的国度”有关,后者与“神的同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