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三大主题简介
㈠ 神的应许
圣经第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神的应许」,强调神的信实和他话语的重要。这个主题是最具基础性的,因为我们对神的认识,要靠神的话为基础。
这个主题所着重的,是神对人类救恩的应许,这应许反映出神爱我们的心。神的应许是创世记的中心信息,尤其是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神的话(应许)是他救恩计划的文字证据,要见证神如何实现他的救恩。
涉及「神的应许」的经文最常见的用词,是译为「言语」或「话」的字(dabar,如箴30:5),此字有时直接译为「应许」(创28:15)。另外也包括其同义字('amar,「说」或「话」)。另一关于此主题的用词是「起誓(应许)」(nishba',如创50:24)。不过,有一些关系到这主题的经文,并不一定直接使用上面这些字词。
现在让我们简略地透过圣经书卷先后的次序来认识这个主题。从旧约信息的观点来看,「神的应许」这主题最重要的经文,是创世记第12章神对亚伯拉罕之应许的记载;神要透过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使万国得福:
「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1-3)
创世记卷前十一章的内容,引进第12章关乎亚伯拉罕后裔的应许,这应许进一步澄清了关乎女人后裔的应许。这章经文的内容可按原文不同的动词时态而分为三部分:
1.呼召(命令式动词)
「你要离开……往……要叫别人得福。」
这是神对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的呼召,即要离开神要他们离开的,得到神的福,也去让别人得福。(注1)
注1:原文「要叫别人得福」的动词weheyeh (「是」或「成为」之意)是命令式。虽然一般希伯来文法书都指明这是命令式,但为了要让翻译的句子念起来通顺,连一般英文圣经都没有直接翻译出来。
2.方法(一般将来式动词)
「我所要指示你……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要]叫你的名为大……(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
这段经文可以说是神在救恩历史进程中要执行的纲要:他要使亚伯拉罕成为一个大国,要使他的名大受尊重(尤其是透过他的后裔基督);保守他和他的后裔,而保守的方法是赐福那祝福神子民的人,咒诅那要毁灭神子民的人,
3.成果(结果的未来式动词)
「(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神呼召并使用选民,在历史过程中执行他所预告的方法、其目的并非仅要选民得福,他最终要达到的成果,是要地上的万国都得福,
摩西写创世记的目的,是要他同时代的以色列民认识神拣选他们的恩典。他告诉他们,世界如何有美好的开始?但因人类犯罪而变坏了;经过洪水以后,人仍然要高举自己;然而神因为爱世界上的人,没有再次作全面性的毁灭,只是把人分散成语言不通的万国;神要透过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使万国得福。
创世记后面第12至50章的内容,是要透过亚伯拉罕(创12至25章)与他的后裔以撒(创26至28章)、雅各(创29至36章)、约瑟(创37至50章)的一生,来证实神怎样赐福亚伯拉罕与他的后裔,并怎样藉着他们每一个人而使周围的人得福(如创14:23;17:4;18:17-18;22:18;26:4;28:14; 39:5;50:20)。(注2)
摩西时代的百姓刚脱离奴隶的生活,却没有脱离奴隶的心态,还常常埋怨出埃及后的生活比不上在埃及的生活!神藉着摩西提醒他们,他们具有宝贵的身分,就是作亚伯拉罕后裔的身分,因为神给全世界救恩的盼望(连埃及人的盼望),都在他们身上。
从出埃及记到申命记,圣经继续指出神的应许不变,神咒诅了要毁灭他子民的埃及,保守拯救他们,使他们成为大国。然后神继续藉着约书亚,撒母耳、大卫等人的领导,来成就他的应许,历史书都引证了这一点。
到了先知时代,以赛亚继续提醒神百姓,弥赛亚要从大卫的后裔而来:「从耶西的本必发一条;从他根生的枝子必结果实。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赛11:1-2)
神的应许不变,甚至到了先知时代后期,在以色列亡国的危机里,神仍然保守选民,被掳后按神所应许的时候归回,直到新约时代弥赛亚的来临,让人看见神的应许进入最终的应验。
基督的来临是应验神在旧约的应许,四福音书充满了这个提醒,这一点在此不再细谈。
保罗完全将神应许的应验集中在主耶稣身上:「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了。」(加3:29)
圣经最后一章提醒我们,神救恩的应许将完全地实现:「我,耶稣,差遣我的使者为众教会将这些事向你们证明。我是大卫的根,又是他的后裔,我是明亮的晨星。」(启22:16)(注3)
注: 2对于创世记主题详细的讨论,请参考笔者另一文章:「创世记的主题」《使者杂志》第XXI/3卷(1980年),第1-7页。
注: 3关于「神的应许」这个主题,可参考以下的资料:W.C.Kaiser,Towardan Old Testament Theology(1978);C.J.H.Wright,Knowing Jesus Through the Old Testament(1992);Andreas J.Kostenberger and Peter T.O'Brien,Salvation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A Biblical The ology of Mission(2001).
㈡ 神的国度
圣经第二个重要的主题是「神的国度」。新约时代主耶稣开始传道的时候,它的信息都与「神的国度」息息相关:「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15)他教导门徒向天父祷告时也说:「愿你的国降临。」(太6:10)
神的国度是神统治的总称,并不一定像世界上的国度观念那样是指疆域领土,这也是为什么旧约以「王」来描述神的国度,远超过以「国」来描述。
这个主题的内容是指,神是宇宙的创造主,所以他是宇宙一切的当然统治者。他统治宇宙的前途,统治整个人类的历史,包括他选民的历史。
这主题不单强调神作王,更是强调神的超越性,神的圣洁,神的审判,神的主权。他有统治宇宙的大能,同时也施行绝对的公义。神的国所建立的一切,至终要在弥赛亚的身上完全成就。(注4)
以下我们也要透过圣经书卷先后的次序,来简略地介绍这个主题。
创世记一开始便强调神绝对的统治:
注4关于「神的国度,这个主题,可参考以下的资料:Wendell Willis,ed.,The Kingdom of God in the 20th-Century Interpretation (1987);Bruce K.Waltke and Charles Yu,Old Testament Theology.A Canonical and Themeatic Approach(2006);Roy B.Zuck, ed.,A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1991).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创1:1)
经文内「称……为……」的用语,在旧约里可指为某人或物起名字,但也常指有权势者或君王对下属的「召令」,例如「亚比米勒清早起来,召了众臣仆来……他们都甚惧怕」(创20:8;另参创12:18,39:14;出1:18;7:11),经文内的「召了」,与上面「称……为……」的原文相同。神的口吻是全能主的口吻、也是至高无上之王的口吻,正如诗篇33篇9节说:「因为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另参哀3:37)
著名的创世记1章26节的话、更直接地显示神统治的至高权柄: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经文说人是按照神的形像样式被造,而「使他们管理……」是其明显的目的。虽然历来神学家一直在分析,到底按照神的形像造人,是使人拥有什么样的特质,但至少我们知道,神造人像他,是使人作他的代表。俗语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在此我们或者可以说:「有其主必有其仆」。
神按他的形像创造人,要他们作他在地上的代理者,显示神愿意人与他一同治理的心。
有趣的是,圣经最后一章记载说,属神的人要与神同作王直到永远、正与创世记第1章所说的相应: 「不再有黑夜,他们也不用灯光、日光,因为主神要光照他们。他们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22:5)
创世记第3章神对古蛇的咒诅与「女人的后裔」至终的胜利,都显示神统治历史的绝对主权(对这章经文较详细的讨论,请参看第7章的例7.3和例7.4)。
圣经中的其他书卷继续启示,神的国度(即他绝对的统治,在历史过程中的彰显:
神呼召亚伯拉罕,领他出了吾珥,要将迦南地「赐」他为业(创12:1;15:7)。后来因迦南人的「恶」,便命令以色列民把他们「赶出去」(申9:4),这些都因为他是地上一切的主。
当约瑟的哥哥们来求约瑟不要记念旧仇时,深知神掌管历史的约瑟却对他们说:「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创50:20)换句话说,约瑟被卖到埃及虽然是出于人所造成,但却离不开神对一切的统治。
然而创世记也没有低估人对罪的责任,先前洪水的事就是其中明显的例子。
神的统治甚至包括掌管作恶者的心。例如神使法老心硬的事,对于关心人的自由意志的读者可能会有一种感觉,神差摩西去请求法老让以色列离开,但又使法老心硬,好像是神在玩弄摩西。其实不然,这是要指出神统治一切的观念。
另外撒母耳记上第16章记载「有恶魔从耶和华那里来」的经文,也与神统治历史的教训有关,反映出圣经的历史观。
对于认识圣经「神的国度」教训的人来说,这两件事更是证明这主题的例子。关于这两个例子的详细解经,请参看第6章的例6.7和例6.8。
从出埃及到以色列立国、亡国、被掳、归回,一直到基督降生、受死、复活升天,受逼迫之教会的生存与发展,都是神对历史统治的彰显。
神的国度在大卫的时代进入另一个重要的阶段,因为从此以后,弥赛亚将成为大卫的后裔,他的来临将使神的国度完全实现。神对大卫说,他必藉着他的后裔带来「永永远远」的国度(撒下7:12-16;代上17:11-12)。
以赛亚在以色列黑暗的日子里提醒神的子民,那救恩的「大光」将要显现,即作为大卫后裔的弥赛亚将要显现,他要给人带来永远平安的国度(赛9:1-6)。
新约表明以赛亚的话已应验在主耶稣身上。基督开始传道的时候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4:17)在他身上实现,他在,就是天国在。
此外,将来「天上就有大声音说:“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11:15)而属他的人要与他一同「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22:5)。
(三) 神的同在
圣经第三个重要的主题是「神的同在」。「以马内利」这一句话(赛7:14,被引用于太1:23)可以说是「神的同在」这个主题的钥句,它的意译是「神与我们同在」(又见赛8:10)。它是这主题内容的概要,是对道成肉身之弥赛亚的重要描述。神的同在是神的爱的重要表示。
我们在前面提过,圣经强调神的超越,它的高高在上(属于「神的国度」的主题),但圣经也同时强调神来寻找我们,要与信他的人同在,带领我们在这个堕落世界中的每日生活。
「神的同在」为信神之人带来力量与生活的意义,但对反叛之人来说,神的接近却是审判的来临。
比较直接表明神同在的经文,是常包含「(神)与……同在」('im,'et),「(神)面(前)」(panim),「(神)同行」(hithallek),「(神)显现」 (nir'ah)等字词的经文。(注5)
注:5关于「神的同在」这个主题,可参考以下的资料:Christopher Barth,God With Us.A Theolog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OT(1991);J.J.Niehaus,God at Sinai:Covenant and Theophany in the Bible and Ancient Near East(1995);Samuel Terrien,The Elusive Presence(1979);Gordon D.Fee,God's Empowering Presence:the Holy Spirit in the Letters of Paul(1994).
神要与我们同在的心,在他按自己的形像造我们的事上已经可见,但首次明显地表达这一点的,是他在人犯罪后来寻找人的事上:
「天起了凉风,耶和华神在园中行走(hithallek)。那人和他妻子听见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神的面(Panim)。(创3:8)
如前面所提,经文里的「行走」与「面」是关乎这主题的一些重要用词。
「行走」一词在别处有被用于「同行」:
「以诺生玛土撒拉之后,与神同行(h」thallek)三百年。」(创5:22)
「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挪亚与神同行(hithallek)。」(创6:9)
同一个字在约伯记的书首两章经文里被译为「往返」(hithallek,伯1:7;2:2):撒但自夸说他在地上自由「往返」。在那两处经文内,这「往返」的动词与「走来走去」同义。
当时神并非不知道亚当和夏娃隐藏在哪里,然而神却走来走去,忍耐地呼唤他们,让他们自愿回应。这是神的爱心。
圣经以后的记载,继续常常提到神与属他的人同在,例如:「约瑟住在他主人埃及人的家中,耶和华与他同在,他就百事顺 利。」(创39:2)
「神说:「我必与你(摩西)同在。你将百姓从埃及领出来……」(出3:12)
「我怎样与摩西同在,也必照样与你(约书亚)同在。(书1:5)
会幕(以及后来圣殿)的建造,包括我们觉得复杂的献祭系统,都跟神同在的教训有关。正如神在出埃及记25章8节所说的:「又当为我造圣所,使我可以住在他们中间。」神给人献祭赎罪的机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要我们接近他。
然而,虽然神的同在与神的爱紧紧相关,但人不能因此推卸自己的责任。
先知亚撒利雅对亚撒王和犹大、便雅悯众人所说的话,就是个警惕:「你们若顺从耶和华,耶和华必与你们同在;你们若寻求他,就必寻见;你们若离弃他,他必离弃你们。」(代下15:2)
至于关系「神的同在」这主题最著名的经文,除了以赛亚书7章14节的「以马内利」以外,诗篇第23篇可以算是第二重要的经文: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诗23:4)
经文内「因为你与我同在」,在原文结构上是处于全诗中心的位置。从「耶和华是我的牧者……」到这中心句之前共有26个字,而从这中心句算到这篇诗篇结束之处,也同样有26个字。奇妙的是,中文<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刚好也是对称的:中心句之前共有67个字,中心句之后也有67个字。历代基督徒对这诗篇的爱慕,多少跟这中心句的意义有关。
从主前八世纪先知极为活跃的时期,到亡国、被掳、回国重建,共历三百多年。在这几个世纪里,以色列民离弃神,拜偶像,社会败坏。虽然神的信息满了审判,但同时他也让子民知道,在他那里有盼望。神对他的子民仍然要施行拯救,他的同在没有改变。
对被掳中孤苦的百姓,神说:「你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不要惊惶,因为我是你的神。」(赛41:10)他还提醒他们,神仍然掌管历史的去向,历史不在权势者手中:「不要怕你们所怕的巴比伦王。耶和华说,不要怕他,因为我与你们同在,要拯救你们脱离他的手……叫你们归回本地。」(耶42:11-12)
新约圣经一开始,马太福音1章22-23节引用以赛亚书7章14节的话,指出如今「神的同在」将在降生为人的主耶稣身上显明:「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
使徒约翰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基督应验旧约神的同在的教训:「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约1:14)经文内的「住在」(SkCnoo)与旧约的「会幕」原文字根的背景有关,可直译为动词「会幕在」我们中间。
同样地,主耶稣告诉门徒今天我们有圣灵的同在:「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约14:16)
圣经最后在结束的时候,再次告诉我们「神的同在」的这个重要真理:「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skene)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Skenoo)。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 (启21:3)经文内容响应上述基督道成肉身的教训。在新天新地里,「神的同在」将进入最终完全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