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理就是历世代所隐藏的奥秘,但如今向他的圣徒显明了。(西126
7.0  序言
前面三章我们讨论过上下文、和背景的释经学习原则,这些原则帮助我们尊重圣经的文学性和历史性的本质;接下来三章我们要讨论另外三个原则:渐启明一贯要清,这三个释经学原则直接关系到圣经的神圣性(或神学性)本质。在解经的过程中,后面三个释经原则仍然关系到前面三个原则。
圣经是来自掌管历史过程,且不会产生错误的作者,即神自己。虽然圣经的六十六卷书是出于不同时代的作者之手,但圣经本省提醒读者要相信神才是它最终极的作者,与一般的文集不同。要适当明白圣经的内容,就要接受圣经本身这个提醒,也就是关于圣经的神圣性这一方面的提醒。
认为圣经与其他书籍没有分别的人,不会接受圣经是属于神的事实。他们不承认圣经是渐进的启示,其内容一贯毫无矛盾,不清楚的经文是属于神奥秘的范围。这并非说不信的人一点都不明白圣经,而是说他们只会有片面的了解。
渐启明的原则与圣经本身的渐进性启示(progressive revelation)有关,即神的启示是渐渐越来越详细清楚。圣经中的教训,有些是旧约比新约详细(例如神创造世界),但有不少却是新约比旧约更清楚,后来经文的亮光比早期的更重要。从整本圣经启示的过程来看,这些后来更清楚的教训,在早期的经文中只不过像撒下的种子,或像仅仅发了芽的树儿,要等到旧约的后期或新约时代才会开花结果。{1:福音派对于渐进性启示看法大致上相同,虽然其中圣约神学派强调渐进启示的要点是新约解释旧约的权威,而时代派则认为渐进性启示支持圣经多数预言属于末世性(即极末后才显现)的理论。这两派学者的不同理论可见于John S.Feinber,ed.,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1988)。对于华人教会来说,这些理论有不少应属于不清楚的范围,因此我们还是保持中庸的态度为好。}
使徒保罗在歌罗西书116节提醒歌罗西信徒的话,就是个重要的例子:这道理就是历史历代所隐藏的奥秘,但如今向他的圣徒显明了。保罗指出,真正的奥秘就是基督。保罗当时是针对歌罗西异端而说的,这异端类似后来的智慧派异端,认为人能因特殊的智慧得救;但保罗指出,历代的人未能看见的神的荣耀,如今已在基督里向圣徒鲜明了。
在我们继续讨论之前,笔者要先做一点澄清。因为有些基督徒误会,以为无论对任何题目的教训,新约都一定比旧约的权威高,却不只要按个别经文的情形来衡量。这个误会乃是忽略了旧约与新约都出于神自己,不明白这一点,就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7.1  新约权威高于旧约权威的误会
美国南部早期有些基督徒引用圣经,支持他们拥有黑奴制度。他们指出,新约使徒不仅没有反对奴隶制度,甚至教训奴隶服从他们肉身的主人。他们引用保罗和彼得的话为证:你们作仆人的要惧怕战兢,用诚实的心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弗65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彼前218)此处仆人原文是doulos,一般英文圣经中都直译为奴隶slaves)。{2Jim Hill and Rand Cheadle ,The Bible Tells Me So .Uses and Abuses of Holy Scripture(1996)pp.3-6;C.D.McKinsey,The Encyclopedia of Biblical Errancy(1995),p.178.可惜后者用一些所谓的基督徒如Davis Jefferson等支持黑奴制度的话,作借口攻击圣经的道德水准。}
其实保罗与彼得不会认同奴隶制度,因为他们都熟悉创世纪的教训,即每个人都是按着神的形象被造,都有基本的人权,在神面前都是平等的。但保罗与彼得没有鼓吹推翻奴隶制度,是与当时的特殊情况有关。
笔者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要指出,有些经文的解释,其最后的权威是在旧约而非新约,因此要按个别经文来衡量。
7.1 “渐启明的原则
定义:渐启明的原则是指不详细或不清楚的早期经文,在神启示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得到后期的经文说明,因此我们在解释这些经文时,要以后期经文的意义来澄清早期的经文。
圣经中不少的教训,是在神启示的过程中渐渐显得更清楚。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对经文的认识就不会流于片面。
比方说,圣经本身直接提供的释义,无论是旧约后期经文解释早期经文,或是新约经文解释旧约经文,都是具有权威的释义。虽然有时从经文最靠近的上下文,好像看不出圣经后来对这段经文所解释的意思,但圣经后来的释义比我们的更有权威。由于圣经本身的释义是神的启示,因此这释义便可说是成了那段经文最靠近的上下文。这个观察不仅关系到渐启明这个释经学原则,也牵涉到下一章将讨论的一贯的释经学原则。
下面让我们看看一些渐启明原则的例子。先举一个比较简单的旧约解释旧约的例子。
7.2大卫数点百姓的动机来源
撒母耳记下241-15节的记载是读经的人感到困惑。神是否不公平?因他激动大为数点百姓,欲又因此降灾刑罚以色列民:耶和华又向以色列人发怒,就激动大为,是他吩咐人:去数点以色列人和犹大人。’……大为数点百姓以后,就心中自责,祷告耶和华说:我行这事大有罪了。耶和华啊,求你除掉仆人的罪孽;因我所行的甚是愚昧。’……于是耶和华降瘟疫于以色列人……民间死了七万人。
此处经文指明,是大卫自己犯了罪,因为第10节说,大卫心中自责,承认自己犯了罪,求耶和华赦免他。然而从政治的角度看,大卫数点以色列人的动机,是要对自己强壮的军力有数量上的把握,也可能有利于增加税务入息,似乎并没有什么错。
但多年后到了主前五世纪,被掳归回的历代志的作者对于这事所解释:撒旦起来攻击以色列人,激动大卫数点他们。(代上211),这里指明激动大为犯罪的是撒旦。
这样看来,撒母耳记有关这件事的记载乃是强调神是历史主宰的直接语法,与有恶魔从耶和华那里来(撒上1614)一类的经文相似(见例6.7与例6.8)。这个直接语法与旧约的历史观,并与以色列被掳前受多神风气的影响有关。后期的历代志经文所做的解释,澄清了那个激动大卫作恶的是出于撒旦。
旧约本身有不少后期经文解释早期经文的例子,但最为我们熟悉的,是新约经文引述并解释旧约经文。基督的来临把神的启示构成带进了高峰,希伯来书11-2节的话,可以作为这现象的重要描述:神既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接着他儿子晓谕我们。
底下我们各用两个例子,单单从救恩历史及律法意义这两方面,来看圣经如何用旧约后期经文来解释早期经文,并且在新约里带进最高峰及终极的解释。
7.2 救恩历史渐进启示的例子
创世纪315节是救恩史启示的最早经文,含着一个像种子般的基础教训,可作为旧约后期经文澄清早期经文,新约经文澄清旧约经文的好例子: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上她的脚跟。
这节经文的内容至少包括二方面:关于女人的后裔和关于与它的后裔。这经文给堕落的世界勾画出了真的救恩大纲,其内容在历史的过程里渐渐启示明白。以下我们就详细说明这两方面的渐进启示。
7.3“女人的后裔意义逐渐启明
因为后裔zera`)的原文是个集合名词,所以常给解经者困难。这个词可以指一个后裔,也可以指众多的后裔。{3:创世纪第3章用来指后裔的hu`),在摩西五经的别处是指他们。中文圣经也这样翻译,例如申命记3121节:他们后裔(zera`)的口中比念诵不忘……他们(hu`)所怀的意念我都知道了。相反地,在撒母耳记下712-13节:我必使你的后裔(zera`)接续你的位,我也必坚定他(hu`)的国……直到永远,清楚地是单指一个人。因为创世纪所用的是集合名词,因此保罗在罗马书1620节可以说赐平安的神快要将撒但践踏在你们脚下。历来把hu`单作一面的解释,都忽略了旧约中这词与zera`的关系。}一般英文圣经翻译为seed,也是个集合名词,比较能避免误会。不过虽然经文指出人类必须受撒但攻击,最终撒但要被一个女人的后裔所毁减,但这一点乃是在创世纪后面经文与后来的书卷中才逐渐启示明白的。
经文指出神在历史中立下这个为仇(圣经最早的属灵争战用词)的关系,同时也设定了这个为仇的内容和范围。{4:对于这段经文的详细分析,可参考笔者另一著作:〈从摩西五经看神的国度〉《愿你的国降临》(陈惠文编,大使命中心,2005年),第41-42页。}
大洪水后的虹,是神对黑暗世界的怜悯(传916-17);人类因巴别塔事件受罚,分为万国;神呼召亚伯拉罕,应许要藉着他与他的后裔,使万国得福,又应许亚伯拉罕的后裔,要像无数的众星(创121-3155)。从创世纪第3章到这里第12章,后裔的意义更为明显,即女人的后裔胜过邪恶的应许,将见于亚伯拉罕的后裔里。
到了创世纪4910家,其实又更明显——要带给万民福气的后裔,不再广泛的指亚伯拉罕的后裔,而是指出自犹大支派的理想君王:圭必不离犹大,杖必不离他两脚之间,只等细罗(就是'赐平安者')来到,万民都必归顺。(可比较结2127的经文用词){5:原文经文上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关于细罗,可参考W.C.Kaiser,The Messiah in the Old Testament(1995),pp.50-53.}“都是王权的象征。神藉着雅各的口来预言弥赛亚的来临。从女人的后裔开始,这个关乎万民盼望的焦点,从夏娃逐渐缩小到亚伯拉罕,到以撒,到雅各,如今到犹大支派身上。
到了主前十一世纪,神不再广泛的说弥赛亚是来自犹大的后裔,范围变得更狭窄,从犹大支派到支派内的一个家,就是大卫的家。撒母耳记下第七章记载神对大卫的应许,指明历来关乎万国的永恒国度,将出现于大卫的家,即统治这国度的弥赛亚,将是大卫的后裔。神对大卫说我必使你的后裔接续你的位,我也必坚定他的国……必坚定,直到永远。(撒下71216)熟悉摩西五经的大卫,对神这个应许的重大意义是明白的,难怪他说:主耶和华啊,我是谁,我的家算什么,你竟使我到这地步呢?(撒下718
几个世纪以后,先知以赛亚又预言说:大卫家啊,你们当听……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赛713-14)虽然福音派学者对童女有不同的解释,但他们对这个预言与大卫家的关系(即与弥赛亚的关系),并应验在玛利亚身上的看法是一致的。这也给女人的后裔带来进一步的意义。女人后裔的信息,从夏娃、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犹大支派,到大卫的家,这一连串的启示显示女人的后裔的应许与这里童女生子的预言,彼此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到了新约时代,马太福音123节指出,童女怀孕生子的预言应验在主耶稣身上。这时神的启示到了开花结果的阶段。保罗在加拉太书44节所说的话或可作为整个启示过程的结论: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今天凡信主的人,都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加329);而保罗对属于亚伯拉罕的后裔说:赐平安的神快要将撒但践踏在你们脚下。(罗1620
7.4  与它的后裔的意义逐渐启明
有人坚持创世纪315节所说的只是动物中的蛇;这个看法忽略了经文对这的特殊描述,也否认了后来新约较清楚的启示的权威。{6G.I.Wenham(Genesis 1-15[1987],pp.80-81)指出这段经文充满了象征的语法,而经文暗示所有邪恶势力,即后裔。另见J.H.Sailhamer,”Genesis,”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vol.2(1990),p.55.}经文指出对人的试探力量,以及主耶和华对它以后在整个历史中的咒诅,都显示它的不寻常角色。撒但要始祖拒绝神的话,神却要用祂的话刑罚(咒诅)撒但。
其实在圣经历史的不同阶段里,撒但的角色越来越为显明。旧约后来称它为撒但satan,原文是敌对的意思),其作者与创世记第3章所见的的作为没有什么不同。新约称它为古蛇那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他被摔在地上,他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启129,另见202),很明显是根据创世纪的记载。
旧约后来的书卷中对撒旦的意义渐渐启示得更清楚。约伯记书首对它的描写(伯16-12),再一次强调出,除非是在神的命令所容许的范围内,撒但不可以也无能作任何的活动。这一点跟创世纪第3章撒但处在神的咒诅下一样,即它处在神的的权柄之下。
撒加利亚书33节也指出这个事实。当时撒但要敌对神的仆人大祭司约书亚,神却向撒但说:撒但哪耶和华责备你!虽然撒但有相当的能力,但它仍在神的话的权柄之下。他与神的关系,就像罪人和神的关系一样,都不过是悖逆者与创造主的关系。
当主耶稣在旷野被试探的时候,祂引用神的话来回应撒旦,于是魔鬼离了耶稣(太41-11)。圣经在启示的过程里,对创世纪第3章的作了一步步的澄清。
7.3  律法意义渐进启示的例子
有关律法中献祭的例子,也可以说明经文意义逐渐启明的这个现象。
神的子民今天不再献祭,不是因为献祭是旧约的教训,所以新约的信徒不用遵守;假如是这样,那么我们就不要再念著名的诗篇23篇来作灵修,并默想它的教训,因为这诗篇属于旧约。今天我们不再杀牛羊献祭,乃是因为圣经本身内对献祭的意义和实践,在渐启明的过程中,有神自己在后期做了更进一步的启示。
7.5  献祭的意思逐渐启明
献祭的事在创世记很早的地方就已提到,但旧约对献祭的律例与意义,主要记载于出埃及记和五经其余的律法部分。出埃及记记载的逾越节的羔羊,预告以后流血赎罪的重要意义,而接续的利未记更强调出这个藉着血而得以赎罪的教训。神对以色列整个拯救的过程,是要人看出救恩是出于耶和华。
到了以赛亚时代,神清楚的进一步启示,受死赎罪的不是羔羊,而是神仆弥赛亚:我们都如羊走迷,个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都归在他身上。(赛536)如果根据前面所讨论过有关创世记的女人的后裔与后来弥赛亚预言的关系,女人后裔的脚跟被蛇所伤的教训,在此就多了一点亮光:弥赛亚受死,彻底对付罪恶的问题。
在以赛亚的时代,献祭的制度被人极端滥用,以致人仅有外表的献祭,内心却漠视神;献祭的制度反而变成犯罪的制度。这一点可以从神严厉的责备中看出来:
你们所献的许多祭物,与我何益呢……公牛的血、羔羊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悦……你们不要再献虚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恶的……你们举手祷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们多多的祈祷,我也不听。你们的手都满了杀人的血。(赛111-15
尽管这个献祭制度不完全,但对以赛亚来说,它在神的计划里有一天将会终止,因为弥赛亚将来要来临。弥赛亚的受死将要取代这个献祭的制度:他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耶和华却定意将他压伤,使他痛苦;耶和华以他为赎罪祭。(赛53710
到了新约时代,在主耶稣还未公开表示他要受死之前,神藉着施洗约翰宣布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几年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为人的罪受死。对于主耶稣的死,保罗说: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林前57
希伯来书纵观过去、将来,指出献祭像影儿的预表作用:律法即是将来美事的影儿,不是本物的真相,总不能藉着每年常献一样的祭物,叫那近前来的人得以完全……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神的右边坐下了。(来101-12)神在献祭制度中所启示的意义,至此在基督身上完全体现了,而这个有时限的制度也就过去了。
渐启明的释经学原则对于一些我们所碰到的圣经问题常有实际帮助,例如今天的基督徒是否应守安息日(星期六)?
笔者十六岁信主,刚信主几个月,便有人上门告诉我,去那些有主日崇拜的教会是错的,因为违反了神原来要我们守安息日的教训。当时上门的有三个人,他们打开他们手上的圣经时,我心满了尊敬。其中一位问我信不信旧约的十诫,我说既然是圣经的话,我应该要相信。于是他开始念第一诫,念完以后问我是否愿意遵守,我说愿意。这样一直念到第四诫: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的神当守的安息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出208-11
他念完时问我是否愿意遵守。当我说愿意的时候,他问我为什么不守星期六为圣日,又说我违反神的诫命,参加了信仰有问题的教会。这下子我才知道原来安息日是星期六,便开始觉得自己的信仰出了问题。但我觉得当时所参加的是个信仰圣经的教会,传道人和弟兄姊妹都很有爱心。在无言可答的情况下,我说让我回去教会问清楚再来回答他们。于是他们说过段时候再来见我。
那一个星期刚好教会有特别聚会,来了一位特别讲员。散会后我请教他如何应付这个问题。他很快地给了我一个答案。他说当这些人回来的时候,问他们所念的教训是旧约的还是新约的,若是旧约的,除非在新约有重新提及,我就不用遵守,因为我是属于新约时代的基督徒。我回去反复思想,觉得这样的回答可能有问题,这岂不是把旧约很多宝贵的话,都变成不再是神的教训?难道我很喜欢的诗篇第23篇,如今对我没有直接的意义?结果我决定避开这几个人,他们来的时候我闭门不见。
这个事件指出在我基督徒历程还很早的时候,就面对圣经渐进性启示的问题。如果十诫仍然对我们有意义,守安息日一诫应当怎样处理?其实这是渐启明的释经学原则的一个重要的例子,以下让我们观察这诫命在神启示过程中的演进。
7.6  守安息日之诫的意义逐渐启明
虽然出埃及记16章提及守安息日,然而守安息日的教训成为著名的诫命是记载于出埃及记第20章,即记载于摩西颁布的十诫中。第11节讲明守安息日的原因:
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但如果我们的圣经有串珠,不难看到整个十诫也记载在旧约的另外一个地方:申命记第5章。这个记载跟原来出埃及记的记载相隔了四十年;这是神在摩西临死之前,透过他再次向选民申述十诫。中文申明再次申述各律令的意思。申命记可以说是摩西再一次阐述律法的精意。
如果我们把两处所记载的十诫比较一下,就会看到除了守安息日的诫命以外,其他九诫的记载在两处是一模一样的。申命记第5章对守安息日的原因有了进一步的解释:
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是你的仆婢可以和你一样安息。你也要纪念你在埃及地做过奴仆;耶和华你神用大能的手……将你从那里领出来。因此,耶和华你的神吩咐你守安息日。(申514-15
经文的因此提醒以色列民不要忘记在埃及做过奴仆,和神对他们的救赎,从而体谅仆婢的辛劳。换句话说,申命记解释耶和华要选民守安息日,是因为要使他们和他们的仆婢一样休息,纪念神对他们的救赎之恩。选民要为别人着想,因为他们在埃及也做过奴仆,也尝过不能休息之苦。
虽然出埃及记第20章关系到这个数字,指出神创造天地后,在第日安息,以此为理由而定安息日在第日(星期六),但安息日的命令,仍然是由于深救赎了选民(出202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申命记没有再提及神创造天地后安息的这个理由,但却更直接强调安息日的设立是要纪念神的救赎,也同时为了人的需要。这两点到了新约时代更为明白。
主耶稣有一次被法利赛人质问,说他为什么不像他们一样地守安息日。原来当时基督的门徒饿了,刚好从麦地经过,就掐起麦穗来吃。法利赛人看见就责备主耶稣,说他不应该让门徒做了安息日不可做的事(可224)。于是主耶稣引用撒母耳记上第21章关乎大卫的事来回答他们。大卫曾经和他的随从,因饥饿而进神的殿吃了惟有祭祀才可以吃的陈设饼。意思是说,为了人真正的需要而做的事,并没有违犯守安息日的诫命。
接着主耶稣就表明安息日的真正目的: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可227-28;另参太121-8;路61-5)他的教训反映了申命记记载这诫命为人的意思,同时也指出祂是安息日的主,因为只有得到祂救赎的人才有真正的安息。
三十年后,保罗提醒信徒们不要怕别人无知的批评:不拘在饮食上,或……安息日,都不可让人论断你们;这些原是后事的影儿,那形体却是基督。(西216-17)安息日是预表基督,正如主耶稣说,祂是安息日的主。祂的来临使安息日预表的角色完结。
那么,我们今天要怎么样行十诫的这一条诫命呢?认为新约对安息日没有进一步的教训当然不对,认为这诫命如今对我们毫无意义也是误解。安息日既然是基督的预表,最终目的乃是要人从祂得到救赎的平安。虽然福音派中不同的教会对于这诫命的看法与实践方式不一致,例如有人认为主日代替了安息日,有人认为主日比安息日更有独特的意义,但都对于这诫命最终的教训认同。
总之,这诫命最终的教训是要我们尊主为大,要我们认识基督是我们时间的主,是关心我们与别人身心灵的主,是我们全人的创造主,而且我们要在基督里得着安息。我们今天对这个诫命的态度,应当看它是感恩的提醒,而不是过时的重担。我们尊重主日崇拜和团契生活的时间,可以说是尊重这诫命意义的一个重要表示。
所以,今天我们不像旧约时代那样守安息日,并不是因为这诫命记载于旧约中,而是因为这诫命在神的启示过程中,渐渐趋向最明白的意义。渐启明的原则提醒我们,在解释这类经文的意义时,不能忽略它们最清楚的一面。{7:这并不是说愿意守安息日的犹太基督徒是违反神的指示。近代不少在美国信主的犹太人,例如在犹太归主运动Jews for Jesus)中信主的犹太人,他们感到守星期六安息日的重要,因为这是他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对未信主的犹太亲友是重要的见证。其实新约时代保罗在犹太人圈子时也如此实行,为要是更多人认识主。}
上述的例子显示,我们要了解某一些早期的教训,不能不注意后期对这些教训的亮光,尤其是新约对旧约的解释。
不过,有时候我们的分析不一定需要像上面那样详细。例如关于创世纪的女人的后裔的问题,我们若能认识以赛亚童女怀孕生子的预言,和保罗在加拉太书所说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的关联,就可以说是对这问题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一般有串珠的圣经,在这方面都能对我们有起码的帮助。至于怎样在解经过程里使用串珠、索引、释义等等的参考资料,我们在第三部分讨论解经的方法时会再谈到。
本章摘要:
1.“渐启明的原则是指不详或不清楚的早期经文,在神启示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后期的经文说明,因此我们在解释这些经文时,要后期经文的意义来澄清早期的经文。这个原则与圣经本身的渐进性其实有关,即神的启示是渐渐越来越详细清楚。
2.圣经中的教训,有些是旧约比新约详细,但有不少却是新约比旧约更清楚,或后来经文的亮光比早期的更重要。
3.圣经本身直接提供的解释,无论是旧约后期经文解释早期经文,或是新约经文解释旧约经文,都是具有权威的释义。
4.女人的后裔,蛇与蛇的后裔,旧约献祭制度、守安息日的诫命等等的解释问题,都是牵扯到渐启明原则的一些例子。
5.使用有串珠的圣经,能帮助我们看到相关联的经文,因而明白在历史中逐渐启明的圣经教训。
温习问题(请选出正确的答案)
1渐启明这个释经学原则的含义是:
a)圣经任何的教训都是新约比旧约更为详细。
b)圣经所有基础性的教训都在新约中。
c)圣经启示的过程中让后期的经文逐渐澄清早期的经文。
2)关于渐启明的释经学原则,下列何者为正确:
 a)旧约中的教训与新约时代的信徒无关。
 b)在神启示的过程中,某一教训在圣经本身内越来越清楚,在解经时要留意这个事实。
 c)既然十诫中的安息日是指向基督,当日读经的人应该对这个意义向我们一样明白。
实习问题:
1)三位一体的教训是圣经中逐渐启示的一个例子。试透过下面几处旧约关于弥赛亚与神同等或永远同掌权的经文做个简单观察:诗篇1101节(坐在耶和华的右边),以赛亚书96节(全能的神,比较1021-22节),单一隶书713节(永远权柄)。若有时间,也略略讨论新约这方面的教训(请同时留意旧约以色列人是在多神信仰的环境中见证神)。
2)申命记241节准许夫妻离婚。如今在耶稣基督传道的亮光下(太198),你的看法如何?
3)在旧约时代耶和华的选民是以色列,似乎在旧约的启示,并没有计划其他民族作祂的选民。你的看法如何?(请比较创121-3被引用与加329;与出196被引用与彼前29的意义)
 
7(182)
温习问题答案:(1)c  (2)b.
实习问题解答:
 (1) 旧约并没有强调三位一体这深奥的真理。以色列民单单学习敬拜真神的这个道理,在被掳(主前六世纪)归回后,才总算学得好一点,直到新约才是成熟的时机。不过旧约中也有一些经文暗示出三位一体的真理:创世记第1章中说到耶和华以说话进行创造,圣灵却在运行于水面上;出埃及记记载圣灵充满建筑师比撒列。在圣子方面,以赛亚书96节的称呼「全能的神」,是指大卫的后裔弥赛亚(基督),而同书中1021节的同一称呼则是指耶和华。但以理书713节那位「像人子」的,在上下文中清楚表明不是耶和华,但他却是「驾着天云,拥有「永远权柄」和「国度永不败坏」的一位。(注1
 
  1:请参笔者这详细的著作:<旧约论基督是神>《大使命双月刊》(20062月)第20-23
 
    然而,新约清楚地教训有关三位一体的真理。关于圣子方面可参考马太福音2819节;马可福音13(「主」在赛43:3中是指神);约翰福音11;1030节;腓立比书26;歌罗西书29节,关于圣灵方面的经文:约翰福音1426节;使徒行传24; 以弗所书430节。亦可参考马太福音2819节和类似经文。
  (2) 单从申命记241节的经文来看,丈夫只要不怎么喜欢妻子时,便可与妻子离婚,但主耶稣在马太福音198节却指出,摩西律法有这一项是「因为你们的心硬,所以许你们休妻。」这问题也可从「一贯」的释经学原则角度来看:在耶稣的解释中,他引用旧约里神对于婚姻最早的理想为教训的基础。
(3) 由问题中所列出的经文,至少可以看出自始神爱世人,拣选了亚拉伯罕,使他成为大国,透过他和他的后裔(选民,及最重要的——基督),使世人得到救恩之福。(2)
2:若要对这教训深入了解,可参阅拙作<旧约重要的主题>《今日华人教会月刊》(19839),第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