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子啊,我对你所说的一切话,要心里领会,耳中听闻。”(结3:10)
4.0 序言
解经时要注意上下文,这是尊重圣经本质的第一原则。
神启示圣经的时候,并不赐下一些彼此互不相关的字句,像散在地上的断碎线条;而是每个字句都有它的上文下理,如同线线连结,彼此相织而成的完美无瑕的地毯。基督徒读经时要注意上下文,因为神是将整个经文同时启示给我们。(注1)
远在第一世纪主耶稣的时代,在著名的犹太释经学者希列(Hillel)所提出的七个释经原则中,“按上下文解经”便是其中一个。因为神的启示是在某一个时刻,透过作者把整个上下文同时启示出来,所以如果脱离了原来的上下文,一个字词或一句话的意思就容易被误解或滥用,以致变成“断章取义”。
神对先知以西结所说的话便说明了这一点:“人子啊,我对你所说的一切话,要心里领会,耳中听闻。”(结3:10)
神要藉着先知把信息传给一个漠视祂话语的世代。先知要传神的“一切话”(kol-debarim),他不可像当代的假先知,断章取义地拒绝摩西五经与早期先知书里警告的经文,他不可误传选民犯罪仍可蒙神保守的信息。同世代的先知耶利米也面对着这些假先知,两人都一样地忠心。以西结说:“我便将耶和华所指示我的一切事(kol-debarim,可直译为“一切话”)都说给被掳的人听。”(结11:25)读神话语的人不应该断章取义。
4.1 “上下文”的原则
定义:“上下文”的原则是指圣经的字句或段落,都必须在其上下文的亮光里,按着适当的次序去解释。
“上下文”的原则关系到作者的用词、文法、构思与编辑,它牵涉到解释相关文句的适当次序: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最接近的上下文,即与我们要解释的经文字句有最直接关联的其他经文。(注2)
这并不是说没有上下文的字词便没有意义,否则像字典之类的书便是无意义的产品;而是说离开了上下文,圣经作者的原来字句的本义,很容易被滥用或误解,造成断章取义的结果。因此,读经的人必须先在这一步上努力,以便对经文有基本的认识,才能避免这样的错误。
4.2 上下文圈
在分析经文时,如果经文字句的意思,在最接近的上下文的亮光里仍然不清楚,那就要进一步查考前后各章的经文。如果仍不明白,那就得细看全卷书,或再查考同一作者的其他书卷(例如读罗马书时,再查考保罗的其他书信),或继续查考同类的书卷(例如查考新约圣经其他作者的书信),最后甚至查考全部圣经。
释经学的上下文圈:
这个次序,即由最小的圈子按步移向外面较大圈子(见上页“释经学的上下文圈”一图),对明白经文个别的字句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有争议的经文里。由于神的启示是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了不同的作者来完成,因此我们查考的次序也应当这样来进行。如果我们把上述的次序颠倒了,很多不必要的误解也会随之而来。
例4.1 保罗与雅各对信心和行为的论点
笔者在第1章导言里提过,历来有人误会保罗与雅各在信心和行为的问题上彼此反对,误会的原因就是忽略了“上下文”原则中这个次序的重要性。
如果单看保罗在以弗所书2章8节的话:“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他说得救所藉的“信”是不加上行为的。但是如果单看雅各书2章14节中的话:“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么?”雅各说能救人的“信”是要有行为的。因此乍看之下会让人误以为雅各跟保罗意见相反。
其实这个误会是因为假充保罗的“信”跟雅各的“信”同义,而没有先从“释经学上下文圈”的角度去了解这个字的意思。此外,保罗与雅各都以亚伯拉罕为信心的榜样(罗4:3;雅2:21-24),可见他们并非真正相反。
然而我们也要了解,这个次序的目的,是要肯定某一个字句和某一段经文的原意,而不是说以倒过来的次序读圣经是错的。读经的人可以按快读的方式先念完整本圣经,对全圣经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以后,再选其中一卷书详细去读(或先选其中一卷书半详细地读,然后再选书中某一章真正详细去读)。然而,当细心分析某一章、某一段、或某一字句来肯定原意的时候,适当的上下文查考次序就很重要了。
这里我们要特别提一下,凡是圣经后期经文对早期经文的引用和解释(即“圣经自释”),无论是旧约对旧约,或新约对旧约的引用解释,虽然表面上不是最近的上下文,但因为是神的启示,所以是有权威性的释义,可以被视为最靠近的上下文(这一点可参考本书第7至8章对“渐启明”和“一贯”两个原则的讨论)。
本章的讨论着重于原则性,至于方法与步骤的问题,例如如何分析经文的句法与结构,以及如何使用参考书和工具书的问题等等,将在第三部分的时候再多谈。不过,由于方法与原则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讨论原则时也将会提一提。
两者,明白字与句是解经的基础,所以在以下的讨论与例子中,将以这方面为主。
我们先从魔鬼试探耶稣一事(太4:4-7)来看“上下文”原则的重要。见例4.2.
留意运用“上下文”原则的人,有时候甚至以看出连圣经注释书籍也忽略的重点。见例4.3。
例4.2 魔鬼引用诗篇来试探耶稣
撒但引耶稣到殿顶,劝祂从高处跳下去,又说神会差派天使托着祂:“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太4:6)魔鬼乃是引用诗篇91篇11-12节来支持他的论调。但当我们小心研读这处诗篇的经文时,就会发现撒但违反了“上下文”的原则。
撒但在所引用的诗篇里,把那段经文中的“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的话删掉了。原来这诗篇完整的经文本来的意思是:在我们所行的一切道路上(即在一切正常生活的来往中),神必定差派使者保守属祂的人。这并不是应许我们可以作出危险的行为,去试探神是否保守我们。如果这句话脱离了上下文,就很容易被滥用。其实在撒但还没有引用这段经文前,主耶稣已经对他提起申命记的一句话:“人活着……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太4:4)这话里的“一切”,正好作撒但断章取义的警告。
例4.3 财主与拉撒路之比喻中的信心问题
常有人要读主耶稣所讲的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时,觉得这个比喻好像是在说财主下阴间是因为他生前富有,而拉撒路离永福是因为他生前穷困生病;好像他们的结局与他们的信与不信无关(路16:19-31)
对于这问题,如果我们打开《圣经新译》(The New Bible Commentary,revised,1973)或《剑桥圣经注释》(The Cambridge Bible Commentary,1965),或《圣经难解之言》(Hard Sayings of the Bible,1996),都找不到直接对这个信心问题的答案。可能这些书籍的注释者不觉得这是个问题,但如果我们藉着上下文所提供的线索,不是完全找不到答案的。
虽然主耶稣讲这个比喻的主要目的,并非回答信心与得救的问题,但祂巧妙地在最后给人留下一点线索。财主在痛苦中求亚伯拉罕打发拉撒路到他父家去,让他对他们作见证,因为他还有五个兄弟(路16:28);财主希望有人能复活了回去警告自己的家人,使他们不致有和自己一样的遭遇。但亚伯拉罕提醒他,他的家人已经有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圣经的话,“可以听从”(路16:29)。
当财主的要求被拒绝时,他便接着说:“我祖亚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到他们那里去的,他们必要悔改。”(路16:30)财主这句话给了我们有关信心的线索:财主认为,如果有人复活回去作见证,他的家人必会“悔改”,不像他从前一样不悔改,即没有按圣经的话过信神的生活。
亚伯拉罕最后对财主的回答,也间接地反映出这一点:“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路16:31)换句话说,神迹的发生也不一定都能叫人相信神。
主耶稣在地上传道的时候行了不少神迹,很多人爱神迹的益处多过爱祂,有人甚至因此反而更想杀祂。现代也有人对基督徒所宣称的神迹,认为可以有其它更合科学性的解释,他们并不会因神迹而相信祂。所以,亚伯拉罕最后的回答,也牵涉到信心的问题。
(一)同书卷的不同章
在同一本罗马书当中,保罗在第5章和第13章中所提到的“得救”有不同的意思,如果离开了上下文,就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例4.4 保罗在罗马书第5章和第13章中所说的“得救”意义不同
“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藉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罗5:10)
“再者,你们晓得现今就是该趁早睡醒的时候,因为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罗13:11)
13章11节的经文明显是指主将来再来时所实现的事:“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而5章10节的“得救”却是指现在的事实,含义较广,这一点可见其上文第9节所指的时间:“现在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
若有人忽略了上下文圈的先后次序,而坚持说这既都是“得救”,又是在同一卷书内见到,那么第5章的得救也要等待将来才实现——这样的说法就流于武断了,这是不管“上下文”的原则,而见字解字所产生的危险。
有时候我们要更深明白经文的用词或教训,就不能不去看同卷书较远的上下文。
例4.5 保罗在罗马书所说的“慈悲”的深意
在罗马书12章1节中说:“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要明白“慈悲”一词的具体意义,我们就得细看罗马书前面各章的内容——保罗在前面各章中列出了神对犹太人及外邦人不少怜悯的事。“所以”,保罗根据神的慈悲,劝属神的人将身体当作活祭献上,为神而活。
除了要多读经文最接近的上下文以外,如果要深入了解经文的意义,还必须更进一步知道这段经文在全书中的作用。
例4.6 创世记全书的转折点
创世记第12章记载了神呼召亚伯拉罕离开本乡,应许他成为大国,并要“藉他使万国得福”的事。若能明白这一章是创世记重要的转折点,即全人类将从凄凉的境况转到神要透过选民来救赎世界的景况,我们就能看出这章经文的重要。
(二)同作者的不同书卷
查看同作者所写的不同书卷,有时可以帮助我们衡量如何解释某些意义难确定的用词。
例4.7 创世记第6章中“神的儿子们”的解释
创世记第6章中“神的儿子们”,到底是指人还是指天使?
关于这个问题,历代至少有几个解释:(1)指天使;(2)指古代的帝王;(3)指塞特的后裔。
认为“神的儿子们”是指天使的原因,主要根据是约伯记第1至2章中的“神的儿子们”(即“神的众子”)。但这主张对于主耶稣说的天使也不娶也不嫁(太22:30),以及现今天使是否仍能与人交合的问题,并没有很好的答履。
至于另两种的解释:“神的儿子们”代表古代的帝王或塞特的后裔,也都没有清楚的经文证据。
但如果我们从作者摩西自己所写各书卷的用词来看,问题就比较少:在别处的摩西五经经文中,谈到“天使”的时候,从没有称他们为神的“儿子们”;反之,当摩西五经用到神的“儿子”一词时,所指的就是神的选民。
申命记第14章记载摩西对以色列民说:“你们是耶和华你们神的儿女”(注3),他们被如此称呼,乃是因为他们是归耶和华“为圣洁的民”,给神“作自己的子民”(申14:1-2)。同书内摩西也说神是他们的“父”(申32:6)。因此,根据申命记的证据,创世记第6章中的“神的儿子们”可解释为信奉耶和华之名的一群人,正如后来的书卷用“以色列民”来指万国中信奉耶和华之名的选民一样。
因此,对于解释“神的儿子们”的这个问题,以“上下文”的原则来看摩西五经本身内的用词,比起以约伯记的用词来解释更加有力。
如果再进一步地来看,创世记第6章中所描述的,是除了挪亚以外的整个人类都败坏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第6章中描述,连本来信奉耶和华之名的人(像多年后离开神的以色列民),现在也“随意”跟着自己的“血气”及眼睛的情欲而放纵(和创世记第3章中所描述亚当、夏娃的坠落相似)。难怪“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创6:5,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人”而不是“天使”),因罪恶到了极点,以致神不能不作全面性(洪水)的毁灭。
(三)不同作者的不同书卷
同一个词在不同作者所写之书卷里会有不同的意义。
例4.8 彼得和约翰所说的“狮子”意义不同
使徒彼得用“狮子”来描写魔鬼的样子:“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而使徒约翰在启示录提到的“狮子”却是指主耶稣:“看哪!犹大支派中的狮子,大卫的根,他已得胜,能以展开那书卷,揭开那七印。”(启5:5)
如果有人要以上述第一个狮子的意义来解释第二个狮子,后果当然不堪设想。另外一种同样有问题的作法,是把词典对某个字词的某种意义,不顾圣经上下文的文意,就全面地套进那个字词里。例如从词典或百科全书的资料里,把“狮子”含有的一切特点都列出,然后说约翰既然以狮子描写主耶稣,那祂也就有这一切特点。如果不从上下文中去看作者用词的目的,而使用“狮子”的某一特点为其象征的意思,就很容易误解圣经的原意。其实约翰在此用“狮子”描写主耶稣是战胜一切,万民都必归顺的弥赛亚,是有旧约背景的(创49:9-10)。
(四)全本圣经
例4.9 耶稣基督的登山宝训与摩西十诫
有时候耶稣基督的登山宝训被人看作是批评旧约圣经的,因为他们认为祂批评十诫的教训过于狭窄。祂在宝训里引用十诫的话说:“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太5:21-22)祂又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他犯奸淫了。”(太5:27-28)这样看来,耶稣基督是否是在批评十诫呢?
其实祂并非批评十诫,而是针对当时人对旧约十诫真义的误解而提出正确的解释。祂在上文已经宣布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太5:17)这话显示祂来并非要废掉或批评旧约律法。耶稣基督在此多次使用的“有话说……”并非指旧约圣经的原意,说旧约律法的原意狭窄,而是指当时对旧约圣经一些流行的“释义”,祂是对那些“释义”有意见。(注4)
其实祂的教训是要门徒看出旧约这些诫命的真义,回到十诫的上下文的含意里去理解。出埃及记第20章所记载的十诫,原来最基本的精神都是以“心”作出发点。假如我们回到那一章经文里,就可看出十诫强调心的诫命,以“心”为首末作框:十诫中最首的第一诫与最后一诫,都以心为基础。
十诫中的第一诫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20:3),这诫命清楚指向人心,要人全心事奉独一的真神;而第十诫是:“不可贪恋人的……”(出20:17),明显地也是指向人心。十诫的首末以“心”作框,是整个十诫的真义。耶稣基督的登山宝训乃是要人回到旧约十诫原来的精神中。
这个以心为基础的精神,在申命记6章5-6节(随着申命记第5章对十诫的记载)再度表明出来:“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所谓对上帝尽心,就是要以“心”来遵守祂所吩咐的诫命。以为旧约的律法只是重外表的人,在此要接受耶稣基督的纠正。
或许有人会问,若明白一节经文要靠其上下文,那么岂不是要先明白上下文吗?而要明白上下文,岂不又得先明白这节经文吗?因为这节经文是其他经节的上文或下文啊!其实读经的人总是得从某一处开始,而这“某一处”常常就是一个小的单位(字、词、句);笔者要强调的是,读经的人不应只停留在小单位里,至少应对其上文或下文有些概念。
“上下文”的原则乃是要帮助我们明白圣经基本的原意,但要对任何经文有深入的了解,都不能不同时注意到其他的原则。我们在下一章将会接着看到有关“体裁”的原则。
本章摘要
1.“上下文”的原则是指圣经的字句或段落,都必须在其上下文的亮光里,按着适当的次序去解释。
2.解经学的“上下文圈”指出在分析经文时查考相关经文的先后次序:同段落、同章、同书卷、同作者的其他书卷、同类书卷、新约或旧约、全本圣经。
3.要注重上下文次序的原因,乃是因为神的启示是在不同时间,使用了不同的作者来完成,因此我们应当这样来查考。
4.圣经后期经文对早期经文的引用和解释(即“圣经自释”),因为是神的启示,可以被视为是该早期经文最靠近的上下文。
5.注意上下文可帮助我们正确而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原意,甚至能看出圣经释义书籍所没有提出的重点。
☆温习问题(请选出正确的答案)
(1)我们解经时要注意上下文,其中重要的原因是:
(a) 神启示圣经的时候是整个经文同时启示。
(b) 独立的字词本身没有什么意思。
(c) 近代语言学对文字的新见。
(2)「上下文」的原则认为:
(a) 不可用别处的经文来比较。
(b) 应以最靠近的上下文作为这经文字词原意最有力的根据。
(c) 从最靠近的上下文得到满意解释后才看较远的上下文,只会造成混乱。
☆实习问题
(1) 「上下文」的原则帮助我们明白,不可用路加福音8章6节「磐石」的含意去解释罗马书9章33节的「磐石」。试解释这两处经文用词的不同。
(2) 人类在犯罪以后,是否因此失去了「照着神的形像」(创l:26)这个被造的本质?(人类犯罪以后的问题牵涉到较远之上下文,尤其是创世记第9章的证据。)
(3) 请读罗马书4章7-8节,试从这处经文的上下文来解释「义」的意思。
(4) 腓立比书2章12节是否教导我们「救恩」要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去成就,即要靠行为得救?
(5 )箴言5章15-17节是否教导我们要自私,不要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水?
(6) 约翰福音13章l节的下文,怎样让我们更深明白主耶稣「爱他们到底」的含意?
第4章 (第 页)
●温习问题答案:(1)a. (2)b.
●实习问题解答:
(1) 「磐石」所含「坚硬」及「阻碍」的意思当然两处都有。但单停在一般字典定义上来解经是不足的。路加福音8章6节的用法是描写「人听道,欢喜领受,但心中没有根……」(见下文第13节);而罗马书9章33节却是指对于「不凭着信心求,只凭着行为求」的人,成了绊脚的,而对于「信靠的人」却成为希望的主耶稣。
(2) 创世记9章6节很清楚指出不应杀人的原因,乃是因为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如果人已失去了这被造的本质,这诫命也就变得没有意思。虽然人反映神荣耀这一点已被罪弄模糊了,但人之所以为人的因素并未全失,人仍与野兽有别。
(3) 「义」在这段经文中,至少是指「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主不算为有罪的」状况。
(4) 腓立比书2章12节的下文第13节,清楚指出这最终仍是神的工作,虽然人要继续学习倚靠神去生活行动。
(5) 箴言这段经文是指夫妻特有的爱情,夫妻亲密的关系。
这处是用以色列所珍重的事物(水)来描写这关系。
(6) 耶稣爱门徒到最后的时刻(包括犹大在内),它的爱是彻底的,虽然人有回应的责任。在这个危机满布的时候,它尤其关心门徒以后彼此生活相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