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序言
我们学习解经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圣经原来的意思与目的得到尊重,并且让我们自己在生活上行出神的旨意。
学习解经可以减少读经者在有意或无意间所犯的错误,那就是以自己的意思作为圣经的教训。而要尊重和明白圣经的原意,就不能不尊重圣经的本质。释经学的原则与解经的方法,都直接或间接跟圣经的本质有关,因此我们在本章中将要讨论这两方面的关系。
3.1圣经的本质
圣经是来自神又成于人的一本书,即它是源于神却又透过人与人的景况来表达。经文在这方面的例子不少。
例3.1 圣经是来自神又成于人的书
在马可福音7章6-9节中记载,当主耶稣引用以赛亚书来教训批评他的人时,祂说:“以赛亚指着你们……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经文内的“我”是神,表示是神在说,但主耶稣却说,是以赛亚说的(赛29:13)。这显示出圣经是一本来自神,但同时也是藉着人来表达的书。
另一次耶稣基督在圣殿里教训人的时候,引用诗篇第110篇说:“大卫被圣灵感动说:‘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可12:36)这里显明,圣经的写成不但是出自圣灵的“感动”,同时也是藉着大卫以古代希伯来诗的体裁来“说”的。
圣经虽然是由古代三种普通的语言所写成的,但它却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圣经是古代一个特殊历史文化环境中的产物,但这产物是个文字的产品,而其内容则是神的话,即它是表达神旨意的书。我们无论以什么方式来解释圣经,都必须顾及圣经这三方面重要的本质:历史的(Historical)、文学的(Literary)和神学的(Theological)。
(一)历史性
圣经在前后共一千五百年的变动历史文化环境中成书,因此读经的人对圣经历史背景不能没有基本的认识。事实上读经的人在读一段经文的时候,常常首先要问的,是作者当时的处境是什么?作者的教训是针对什么需要?经文描述的事是发生在什么时候?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关乎历史背景的问题。
了解圣经特殊的历史背景(历史性),是尊重圣经本质的起步。
(二)文学性
圣经第二方面的本质是文学性或文字性。虽然圣经是古代特殊历史文化环境中的产物,但这产物是个文字的产品。考古学者在以色列挖出过不少的古代物件,尽管这些也是历史文化环境中的产物,但神留给人的启示并不是一幅画或是一个雕塑品,神的启示是透过文字的启示。
因此,要尊重与明白圣经,就当注意圣经这一方面的本质,也就是说,要从文字的性质(文学性)来明白圣经。
旧约圣经的原文是古希伯来文,也有一部分是亚兰文(主要见于但以理书与以斯拉记),新约则是希腊文。
古代希伯来文是当时迦南语系中的一个日常用语。亚兰文源自亚兰(即叙利亚),在主前八世纪到四世纪间成了当时近东世界的国际语言,连巴比伦大国也用它为重要的语言,亚兰文也是神使用于部分但以理书与以斯拉记内容的原文,这跟圣经的普世性有关。
新约所用的希腊文也是当时第一世纪的国际语言。虽然当日巴勒斯坦犹太人的母语并非希腊文,但为了普世福音的需要,因此以希腊文写成新约。
(三)神学性
圣经虽然是在古代近东历史环境中,透过普通的三种语文而来的产品,但圣经却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圣经从开始到末了,都要人知道它是神的话,这是圣经重要的第三方面本质,我们不能忽略这超然性的一面。
如果我们把某人的自传当作虚构的小说,而不把它当作是作者生平的事实,那么很可能在还没有明白这本书的原意之前,就已经先被自己的意思所左右(这里谈的是认识原意的问题,而不是接不接受这原意的问题)。要明白圣经的原意,就不能不从圣经的神学性(神圣性)来认识它,亦即它是神所启示的话,是直接论及神,并且经文的信息至终是指向神。而我们解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明白经文所教导我们关乎神的信息。
3.2释经学的原则
本书所介绍的释经学原则,与上述的圣经本质息息相关。至于释经学的原则有多少,不同的释经学书籍所介绍的也不一样。在欧白恩(D.O′Brien)《解释圣经难题手册》(Today′s Handbood for Solving Bible Kifficulries)的书里,他一共列出了四十七项释经原则,其中连经文鉴别学也包括在内。其实这些原则中有不少是类同的原则,内容有些重复。例如第7,12,43和47这四项原则,都是提醒读者要尊重经文的体裁;而第17,22,33和38几项原则,其实也属一个原则,即要以清楚的经文来解释不清楚的经文。(注1)
原则多不了一定就等于更为全备,而且在平常一般的解经上也不一定合乎实际。韩力生(W.A.Henrichsen)在《信徒解经指引》(A Layman′s Guide to Interpreting the Bible)一书中列了二十四项原则,其实其中的一些原则是可以合并的。德克瑞(D.S.Dockery)在《研读与解释圣经》(Study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一文中只列出九项原则,算是比较实际一点的,但其中第1项与第7项原则,谈到读经时要有接受圣经权威的信心,也要倚靠圣灵;这其实应算是信徒读经、解经的先决条件,应属于更基本的读经态度的范围。不过他的九个原则内,却没有包括“以清楚的经文为圣经教训的根据”这一项。(注2)
笔者多年来在神学院教授释经学与原文解经,并在不同都会中传讲释经学原则,始终都觉得最重要、最有基础性的释经学原则,可以归纳在六个方面:上下文、体裁、背景、渐启明、一贯、要清。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就可成为在音韵上有点对应的两句话:“上下文体裁背景,渐启明一贯要清!”希望这两句不成诗的诗,能帮助有心追求的弟兄姊妹,在解释圣经时作为提醒自己的口诀。
这六项原则是从圣经本质引申或观察出来的,前三项原则跟圣经的历史性和文学性有关,后三项原则跟圣经的神学性有关:“渐启明”是涉及圣经某些内容渐渐启示明白的现象;“一贯”是关乎圣经的一贯性、合一性;“要清”则是指圣经的教训要以清楚的经文为根据。
为什么笔者要把“背景”放在“上下文”与“体裁”之后呢?读经的人不是常会先问一些跟经文历史背景有关的问题吗?例如问经文作者当时的处境,所针对的需要,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等等。其实把“背景”放在“上下文”与“体裁”之后的主要原因,是“背景”在解经上的重要性次于“上下文”与“体裁”。尤其是对那些有争议性的经文,其经文外的背景资料的地位较为次要,因为要探究圣经作者是顺应还是反对当时的潮流,首先只能根据他所写下来的“文字”(牵涉到上下文与体裁)来决定,然后才来看圣经外在的背景资料。
关于这一点,我们要等到谈论“背景”原则的时候,再详细举例讨论,在此只略略提一提。不过,为了使用非圣经的外在参考资料时的方便和实际,我们在讨论解经方法的时候,仍会按一般的习惯,把历史背景的分析放在前面。这一点在介绍解经方法时将会再作解释。
严格来说,在我们解经时,这六方面的原则没有一个可以完全独立,都要彼此配合应用。但这并不是说,每一段经文都需要仔细运用每一项原则,例如有些经文单看其上下文就已经能够使我们对圣经的原意有起码的认识,而有些经文却不能不注意到它的体裁(例如比喻之类的经文)。然而,我们若要深入地了解经文,就应当熟悉使用这六项原则。若读者想要对释经学中较专门并具有争议性的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可参考书末附录中的《释经学理论著作选》。
我们将在第二部分的各章中,详细讨论这六方面的原则与它们的运用,并用不同的例子来详加说明。而在开始讨论每个原则之前,都有一节跟那项原则有关的经文,可以为该原则的金句。盼望读者在读每章内容的时候,先思想一下该经文的意义,并以祷告的心求圣灵光照引导。
本章摘要
1.圣经是古代一个特殊历史文化环境中的产物,但这产物是个文字的产品,而其内容则是神的话,即它是表达神旨意的书。
2.圣经的本质包括三方面:历史性、文学性、神学性。
3.按照圣经的本质来解经就是要达到尊重圣经原意,而释经学的原则就是反映此本质的定律。
4.释经学六项最重要的原则之口诀:“上下文体裁背景,渐启明一贯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