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其他四步解经法实例
13.0 序言
虽然笔者在前面两章介绍「四步解经法」时,已经用诗篇第100篇为例,说明了各步骤的实际作法,但为了使读者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将在本章用以赛亚书和出埃及记的两处经文为例,更仔细地说明这个解经法。
不过因为篇幅的关系,其中的「概览」部分从简,而仅将经文本身列出。为了使读者能清楚地对照前面两章的内容,本章所用的步骤名称和编号仍和前面一样,不过有些步骤较为浓缩,有些则较为详尽。
读者在实际解经时可按照经文的特点和自己的需要,来决定每一步骤的长短。如果读者在开始练习时感到这几个步骤有些复杂,那么也可以先用下一章简化的步骤来练习,熟悉之后再扩展回到这个比较详细的步骤。
13.1 解经实例 (壹)——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
Ⅰ. 概览(赛9:l-7)
1但那受过痛苦的必下再见幽暗。从前神使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视,末后却使这沿海的路、约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着荣耀。
2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见了大光;住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们。
3你使这国民繁多,加增他们的喜乐;他们在你面前欢喜,好像收割的欢喜,像人分掳物那样的快乐。
4因为他们所负的重轭和肩头上的杖,并欺压他们人的棍,你都已经折断,好像在米甸的日子一样。
5战士在乱杀之间所穿戴的盔甲,并那滚在血中的衣服,都必作为可烧的,当作火柴。
6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
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7他的政权与平安必加增无穷。他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
Ⅱ.分析
㈠ 历史分析
北国以色列(在加利利海一带)因着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Ⅲ)的摧残,自主前732年起受到亚述的辖制(王下15:29),而他们的危机也大大地影响了南国犹大的安危。看来似乎选民全面被毁灭是势所难免的。
虽然北国以色列被毁灭是神的刑罚,而且整个情势似乎是掌握在亚述帝国的手中,但这一切仍在神的预料之中。先知以赛亚在此提醒当时的人,神仍然掌管历史,并且至终要藉着弥赛亚的降生而完全实现他救赎的计划。
㈡ 文学分析
1.编排
与上文或书卷的关系:
这段经文指出神的救赎是透过大卫理想的后裔。它紧紧地连着前面第7章和第8章,那两章的内容是关于犹大面对危机时,神所赐的以马内利和以赛亚之子的预兆。这段经文也与第8章结束时所谈到的「黑暗」这个题目相似(赛8:19-22)。
2.字词
(1) 译本比较
《和合本圣经》的「奇妙、策士」与英文的《钦定本圣经》(KJv,King James Version)译法相同,但近代的英文译本,如《新国际版圣经》 (NIV,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和《新美国标准版圣经》 (NASB,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等等,都没有把原文的「奇妙」与「策士」两个词分开,而是与另外三个称呼片语相对应(「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都是由两个英文字构成)。中文的《圣经新译本》也循此方向,将之译为「奇妙的策士」。关于此称号的意义,我们将在下一段讨论。
(2) 字词解释
*「米甸的日子」(第4节):这是指一场著名的战役,神藉着少数的以色列士兵,将它的子民从仇敌米甸人的轭中救出来。这事有什么特别呢?原来这个争战显示,神拯救的计划未必照着人的方法。神不使用起初在场的三万两千人,或后来还有的一万人,而只要三百人;神就藉着这三百人胜过欺压他们的米甸人(士7章)。以赛亚在这里说,神使用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将要来的弥赛亚(赛9:6)。
*「永在的父」(‘asi-’ad,第6节):这样的称呼描述了弥赛亚的情感,亦即神不似一般的统治者,他对他的子民有着恒久的父爱。在古代的近东,统治者通常被描写成其子民的父亲或保护者(请比较赛22:21),只可惜他们都不是长久的父。
*「奇妙策士」 (Pele'~yo'es,第6节):这个称呼是一般解经书的作者都觉得难解的。因「奇妙」 (PeIe')在希伯来文中是个名词,但也可译作「奇事」 (如出15:11),它是旧约常用来指「神迹」的名词。
弥赛亚的这个称呼原文直译作「策士的奇妙」(Wonder of Counselor),一般释义书(如J.N.Oswalt,H.Wolf)都指出此点。其中「策士(的)」、平行对应于另三个称呼的「全能的」、「永在的」、「和平的」、而「奇妙」则和「神」、「父」、「君」相对称。
这个翻译的难处反映在英文的《钦定本圣经》 (KJV,King James Version)的译法上。这个译本将此名称的两个词分开,译为“Wonderful,Counselor”(与《和合本圣经》的「奇妙、策士」相同),大概是因为“Wonder Of Counselor',(「策士的奇妙」)的意思叫人难以明白。其他译本的翻译我们已在前面讨论「译本比较」时提过。
此外,以「策士」来描写弥赛亚,不免使弥赛亚变得平凡,因为此词一般是指政治顾问,在古代近东有时候是不受尊敬的,例如在以赛亚书1章26节中所说的「谋士」 (原文与策士」同),甚至是指有罪而被斥责的一群人。
对此难题我们应如何下结论呢?笔者认为,不论是翻译为 「奇妙、策士」或「奇妙的策士」或「策士的奇妙」,都不是最重要的,要紧的还是明白此称呼所强调的内容。
由于「奇妙」在圣经里也是指「神迹」的常用词,可见预言中的弥赛亚不单是「神」,「父」、「君」,也是神迹的体现。
「策士的奇妙」亦可说为「策士(所渴慕的)神迹。」古代的策士可以有好的意见、宏伟的策略,但是否真能实现又是另外一回事。除非是神迹,否则即使是一个好策略,也不能保证必定会实现。先知要读者知道,弥赛亚的降生是一个神迹,是神特殊的作为。从圣经「渐启明」的角度来看,新约时代主耶稣由童女而生的独特神迹,进一步地澄清了这个弥赛亚的称呼。
3.语法
(1) 列出连接词
由于这段经文主要是诗句,因此连接词比较少,是可以预料到的。值得列出的连接词有「但」(第1节,显示本段经文与第8章的关联),「因为」(第4节)和「因」(第6节)。
(2) 分析连接词
「因为」与「因」 (第4,6节)指出盼望的原因。活在黑暗中的人之所以仍然对神有盼望,乃是因为他过去曾经拯救过他的子民,他以后仍会继续施行拯救(弟4-5节),并且还会藉着弥赛亚而带来永久的平安(第6-7节)。
4.结构
(1) 大纲
这段信息的思想涉及三个渐进的阶段:
A.神掌管历史,活在黑暗中的人必得见大光(第1-2节)。
(i) 加利利一带被毁与它将来的荣耀(第1节)。
(ii) 死荫之地的人将有光照耀(第2节)。
B.神会在未来藉着它的方法施行更大的拯救,正如过去一样(第3-5节)。
(i) 神会继续保守选民(第3节)。
(ii) 神会除去欺压与战乱(第4—5节)。
c.更大的拯救将藉着弥赛亚完全实现,他奇妙的来临、大能、慈爱和平安的彰显(第6—7节)。
(i) 因弥赛亚要为我们而生(第6节)。
(ii) 他的国度与平安将必无穷(第7节)。
(2) 体裁
大部分先知预言的体裁,都有平行诗的形式。本段经文开始时强调神是掌管现在和将来的主,结束时则强调神的热心必成就他自己的预言。
5.修辞
(1) 平行诗句
本段经文的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句子有点像散文,虽然后者含有一点平行的形式。中间第2节到第6节都明显是诗的体裁,而且每一节开始的地方都可以见到同义的平行诗句(参看「概览」的经文排列),尤其是下面两节: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见了大光: 住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们。」 (第2节)
「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 有一子赐给我们。」 (第6节)
这两节同义的平行诗句,可以说是把经文关于救恩的盼望总括起来。
(2) 重复用语
作者使用重复的思想或同义字,来强调其中心思想:平安。「平安」(「和平」)一词出现两次(第6,7节)。
其他的重复用语,还包括「幽暗、黑暗、死荫之地」等词(第1,2节),以及「永在、无穷、永远」等词(第6,7节)。
㈢ 神学分析
1.关乎神自己
神是掌管历史的主,是审判的主,也是救赎的主,他使活在罪恶和死荫中的人得见生命的光。
神是信实的神,它的「热心」必使它的应许在弥赛亚身上完全实现。
对于当时面对亡国危机的选民而言,神对历史的掌权和对选民的救赎,对他们都是重要的安慰。
2.关乎神的真理
(1)平行经文
(a) 与较早期经文的关系
有关弥赛亚的教导可追溯到创世记(如创3:15所说的「女人的后裔」;又如创49:10预言弥赛亚是藉犹大支派而来)。和以赛亚书在时间上比较相近的背景经文,是撒母耳记下第7章,那里记载了神对大卫的约,这约说到神应许的永恒国度(历代所盼望的弥赛亚国度),将从犹大支派缩窄到大卫家,即要藉大卫理想的后裔来成就。以赛亚所说的这位要降生的「子」,必坐在「大卫的宝座上……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
(b) 与较后期经文的关系
在新约中,以赛亚书9章1-2节的话曾被马太所引用(太4:15-16)。马太认为耶稣在加利利海的事工,实现了以赛亚的预言,将亮光带给活在黑暗中的人。马太福音的这处经文,耶稣在加利利开始教导「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4:17)的信息,指出他是以赛亚所预言建立永恒国度的弥赛亚。
(c) 与主耶稣的工作、生平或教训的关系
以赛亚书9章1-7节的经文指出有光要照耀住在死荫之地的人,因为有一子要赐给他们。神赐下独生子主耶稣,他来临时宣告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他同时也指着跟从它的人说:「你们是世上的光。」(太5:14)
以赛亚书这段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在神渐进的启示中,如今在基督里达到了高峰。这段经文不只是给以色列的信息,更是给普世宣教的福音。
(2) 神学主题和教义
本段经文是一段极重要的经文,因此能同时看到圣经的三大主题,并不令人惊讶。神永恒的国度要在弥赛亚身上完全实现(神的国度);弥赛亚的降生也是「全能的神」的降生,他要住在我们当中(神的同在):他的降生成就了神在历史中所启示的应许(神的应许)。
Ⅲ.综合
㈠ 解释难题
「奇妙策士」的翻译问题(见「字词解释」一段)。
㈡ 中心信息
在选民受神审判而面对危机的主前八世纪里,先知以赛亚提醒百姓要有超越环境的眼光,认识神是惟一掌管历史的主。他如何在过去带领选民,未来也必继续带领他们。在罪恶黑暗中的人要投向神的拯救,因为充满奇妙、大能、慈爱与平安的弥赛亚必要来临,神的救赎与国度必要在他身上完全实现。
Ⅳ.应用
㈠ 原则化
在今天这个多变的世代,我们当知道神必在基督里带领我们的前途。它过去如何带领我们,未来也同样要继续带领我们。我们要自省,离开罪恶而投靠基督,因为在奇妙、大能、慈爱与平安的基督里有完全的救恩。
㈡ 认明
在个人、家庭或教会遭遇危机或失败的时候,神的大能与应许要继续作我们的安慰和亮光。
㈢ 实践
1.一般的建议
在遭遇危机或失败时,我们属神的人不可忘记神过去的怜悯、看顾,和他始终掌管历史的事实。今天神依然在工作。我们知道神藉着他的爱子,为我们实现了他亘古以来计划中的救赎。我们要自省,悔改离开罪,接受神的管教和拯救。
主耶稣的名是有大能的名:藉着他的名,所有黑暗的权势被攻破;藉着他的名,我们能经历救赎的平安。这样的认识,对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今这个被破坏的世界的人格外重要,这些破坏包括忽略人性的科技、破碎的家庭、种族间的冲突、邪教的兴起和核能毁灭的威胁等等。
不仅主耶稣是黑暗世界中的光,属它的人也应当是如此。这段安慰的信息也是福音的命令。对非基督徒而言,接受基督为自己生命的主,是得救的惟一道路,因为这是神不变的计划。
2.个人的回应
(祷词)主啊,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代中,求主帮助我每天学习相信你仍然掌管世界的历史、社会的历史、教会的历史、我家的历史和我个人的历史。教我不忘记你过去的怜悯看顾,不忽略你今天依然作工。感谢主耶稣对我的救赎。帮助我每天自省,愿意对付自己的罪,走在光明中。主耶稣的名是有大能的名,藉主的名,一切黑暗权势被攻破,藉主的名,我能经历救赎的平安。也帮助我把救恩的福音带给未信的人,因为这是惟一得救的道路,是神一直以来不变的计划。
13.2解经实例 (贰)——摩西举手与利非订之战
Ⅰ.概览(出17:8-16)
8那时,亚玛力人来,在利非订和以色列人争战。
9摩西对约书亚说:「你为我们选出人来,出去和亚玛力人争战。明天我手里要拿着神的杖,站在山顶上。」
10于是约书亚照着摩西对他所说的话行,和亚玛力人争战。摩西、亚伦与户珥都上了山顶。
11摩西何时举手,以色列人就得胜;何时垂手,亚玛力人就得胜。
12但摩西的手发沉,他们就搬石头来,放在他以下,他就坐在上面。亚伦与户珥扶着他的手,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边,他的手就稳住,直到日落的时候。
13约书亚用刀杀了亚玛力王和他的百姓。
14耶和华对摩西说:
「我要将亚玛力的名号从天下全然涂抹了。你要将这话写在书上作记念,又念给约书亚听。」
15摩西筑了一座坛,起名叫「耶和华尼西」 (就是「耶和华是我旌旗‘的意思)’
16又说:
「耶和华已经起了誓,必世世代代和亚玛力人争战。」
Ⅱ.分析
㈠ 历史分析
这是以色列民离开埃及后正式参与的第一场战事。虽然他们在红海时曾面临法老的追兵,但并非直接参加战争。当以色列男女老幼一大群人向着西乃地区迈进时,步步都面对需要水与粮食的挑战。如今亚玛力人就趁他们软弱无力的时刻,又没有什么旷野战斗的经验,而要来消灭他们。亚玛力人的企图实在极其残酷,这也是为什么神对他们的咒诅如此严厉的原因。
再者,他们并不怕曾在埃及行了大事的主耶和华,虽然神的作为已经传遍了那一带(出15:14-15)。多年后当申命记25章17-18节记载这件事时,神再一次告诉以色列民为何他是如此严厉:「你要记念你们出埃及的时候,亚玛力人在路上怎样待你。他们在路上遇见你,趁你疲乏、困倦,击杀你尽后边软弱的人,并不敬畏神。」
我们无法绝对确定亚玛力人的起源。根据创世记36章12节的记载,他们可能是以扫的后裔。不过在以扫之前就已有这个名字了(创14:7),并且在古近东时,名字重复的事并非罕见,因此有人认为「亚玛力人」这称呼是源于他们来自亚玛力地区,即位于南巴勒斯坦和西乃半岛一带,但这也是个猜测。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们在摩西时代已经是个相当强大的民族。
亚玛力人来袭击的地点是利非订。对于这个地方的真正位置,今天的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也未能完全确定,不过这一点对经文的教训没有影响。至于这场战役发生的时间,一般保守派学者推论为主前1446年或主前1445年(参看本书附录:<圣经各章经文事件年份表>)。
㈡ 文学分析
1.编排
与上文或书卷的关系:
这段经文的上文(出17:1-7)记载,以色列民在利非订因为缺水(第1节)而对摩西的领导甚为不满,「几乎要拿石头打死」他(第4节)。接着神吩咐摩西手里拿着他先前行神迹时所用的杖,在以色列长老与百姓面前击打磐石,神会使磐石「有水流出来,使百姓可以喝」(第5-6节)。因为百姓对神的试探和与摩西的争闹,那一地方就被称为玛撒,又叫米利巴。
2.字词
(1)译本比较
*第9节在中文的《和合本圣经》与《圣经新译本》中有一点不同。
《和合本圣经》:「明天我手里要拿着神的杖,站在山顶上。」
《圣经新译本》:「明天我要站在山顶上,手里拿着神的杖。」
英文的《新国际版圣经》 (NIV,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和《新美国标准版圣经》 (NASB,NewAmerican Standard Bible)译法与《圣经新译本》相似。
这两种翻译基本的意思没有真正的分别,因为摩西站在山顶上与他手里拿着神的杖,是同时所作的事(此时约书亚正在战场上)。
* 第16节不同译本的译法比较不统一。
《和合本圣经》:「耶和华已经起了誓。」
《圣经新译本》:「向耶和华的旌旗举手。」
英文译本彼此的差别也很大:《钦定本圣经》 (KJV,King James Version)、《新美国标准版圣经》(NASB,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新钦定本圣经》(NKJV,New King James Version)的译法跟《和合本圣经》相同,而《修订标准版圣经》(RSV,Revised Standard Version)、《新修订标准版圣经》(NRSV,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的译法则跟《圣经新译本》相同。《新国际版圣经》(NIV,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的译法有些不同,它译为:「因为有人向耶和华举手」。
关于这些差异,深入的圣经释义书籍都会指出其原文的含糊不清(因为只有五个单音字),各译本只能根据上文来推测其意。不过,这个问题对经文主要的教训没有影响。
(2)字词解释
*「神的杖」(第9节):指神多次使摩西行神迹时所用的杖,表示摩西超然的能力出自神,神迹是神的作为。
*「亚伦与户珥」(第9节):摩西召他们一同上到山顶,目的大概是一方面作他的助手,一方面作神迹的见证人。
*「举手……就得胜」 (第11节):摩西举手所代表的意义,可算是本章最难明白的一点,历代以来都有不同的猜想,其中至少有四个不同的看法:
(a) 摩西举手是类似巫师弄法术(M.Noth,B.S.Childs)
这个看法一般是出于不信神迹的成见,因此使用古代近东一些异教所常见的现象来解经,此说采用了间接的背景资料,却忽略了经文的上下文和一贯性的重要。
(b) 摩西举手是对以色列战士的鼓励(M.Buber,A.Cassuto)
这是从心理战术的角度来解释以色列的胜利。但问题是,在紧张的战斗中,在生死的霎那间,哪一个战士会有空来看摩西的鼓励?何况我们不知道战场离摩西所在的山顶有多远。
(c) 摩西举手是向神祷告(C.Keil and F.Delitzsch,R.A.Cole)
这个看法比较普遍,所用的证据是类似诗篇63篇4节中「我要奉你的名举手」的经文,但却没有重视本段经文之上文的亮光。诗篇等经文中的「手 (kap,手掌)与这里的「手」(vad)不同。还有一点更重要的不合理之处,这是一场关系到以色列民生存的战役,摩西举手时就得胜,累了不举手时就战败,但难道不举手便不能祷告吗?
(d) 摩西举手是跟从前举杖一样(S. D. Luzzato,A. S. Hartom)
这个看法最合乎上下文、背景和圣经一贯性的证据。其实摩西在战役之前已经告诉带兵的约书亚:「明天我手里要拿着神的杖,站在山顶上」(第9节),即他站在山顶的时候,手里要拿着神的杖。
虽然后来在经文中心,一对简要的平行诗句裏(第11节)没有提到神的杖,但因有上文便可假设读者已经知道。这样的减省并不单在这里见到。在此段经文之前,出埃及记第14章记载以色列面对生死交关之时,前有红海,后有追兵,当时神吩咐摩西说:「你举手向海伸杖,把水分开。」(出14:16)但当这节的下文(出14:21)提到摩西执行神的话的时候,经文只说「摩西向海伸手」(《和合本圣经》将之译为「伸杖」,乃是根据经文的含意,但原文只有「手」一字。《圣经新译本》用「伸手」,与一般的英文译本相同)。
既然摩西的举手(杖)是跟从前举杖一样,那么其作用就是对在场的两个助手和在战场上抵抗亚玛力的以色列民,作一个重要的见证。这次战役的胜利是一个神迹,就像从前一样,是神自己的作为,而不是他们的能力所造成的。摩西举杖象征着神的作为,这一直都是出于神旨意的象征。
摩西称他手上的杖为「神的杖」,意思是神所使用的杖。在他们战胜之后,摩西筑了一座坛,起名叫「耶和华尼西(就是「耶和华是我旌旗」的意思)」(第15节),意思就是说带领以色列人得胜的是耶和华。旌旗是近东一带军队常随带的。
摩西举杖是一个高举神的行为,若无此象征(没有举杖),选民的胜利便可以解释为来自人的力量,甚至误解为摩西自己有超然的力量。在任何的挑战中,高举神都是得胜的秘诀。
3.语法
(1) 列出连接词
虽然这段历史记载看起来是散文体,但经文内只有「于是」 (第10节:「于是约书亚照着摩西对他所说的话行」)和「但」(第12节:「但摩西的手发沉」是连接词。其他译本跟《和合本圣经》没有很大分别。
其实这段散文体的经文相当接近于诗的体裁,其中的连接词少,并使用重复对应的修辞方式,甚至有诗的平行句式(第11节,见后面有关「修辞」的讨论)。
(2) 分析连接词
第10节的「于是」,描述出约书亚对属灵领袖摩西的服从与合作。圣经在此第一次提到这位摩西后来的继承人。
经文内提到神吩咐摩西将他的话写在书上,又要「念给约书亚听」(第14节),显然约书亚受神重用,在此已开始担任重要的任务。约书亚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的拯救」,也是后来基督的名字(希伯来文「约书亚」的希腊文译名是「耶稣」,见《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对第9节的注释)。(注1),
l《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更新传道会,1996年),第142页,
4.结构
(1)大纲
A.面对挑战(第8-10节)
① 亚玛力人来袭击软弱的以色列人(第8节)
② 摩西战前吩咐约书亚(第9-10节)
B.胜过挑战(第11-13节)
①摩西举杖表明一切是神的作为(第11-12节)
②约书亚领导以色列得胜(第13节)
C.记念挑战(第14-16节)
① 神对亚玛力人的咒诅(第14节)
② 筑坛记念神的作为与咒诅(第15—16节)
(2) 体裁
本段是历史叙述体裁,看来是散文,但又夹有诗的形式。经文以亚玛力人蔑视神为开始,以亚玛力被神咒诅为结束。
5.修辞
(1) 平行诗句
本段经文的中心是一对反义平行诗句,其中含有重要教训:
「摩西何时举手,以色列人就得胜;何时垂手,亚玛力人就得胜。」 (第11节)
正如前面在「字词解释」中讨论过的,摩西举手是和从前举杖一样(第9节:「手里要拿着神的杖」),为指出以色列人的胜利是一个神迹,是神自己的作为。把这个重要的意义用诗的形式写出来并不稀奇,可叫听这故事的人难以忘记。这对诗句让人看见神的主权,同时也让人对这事件有奥秘感。
(2) 平行结构
此外,这段经文的其他部分大致上也前后平行对称,显示出这段经文在叙述这场战役时的结构紧凑和简明扼要:
亚玛力人来袭击 第11节 亚玛力人被咒诅
(第8节) (第14-16节)
亚伦与户珥陪同摩西 第11节 亚伦与户珥帮助摩西
(第10节) (第12节)
摩西吩咐约书亚 第11节 神吩咐摩西指示约书亚
(第9-10节) (第14节)
㈢ 神学分析
1. 关乎神自己
神是圣洁的神,他虽爱自己所创造的人,但对顽梗的罪人和藐视他作为的人则会施行审判。
神与他的子民同在,显出神迹大能,施行拯救,为要成就他藉着神子民而使万国得福的应许。
他也是启示的神,藉着他的仆人写下他的旨意,留给后代。
2. 关乎神的真理
(1)平行经文
(a)与较早期经文的关系
这段经文和较早期的经文没有明显的关系,但关于摩西的「杖」则有一些背景。除了前面已经提过的经文,包括本段经文的上文,神吩咐摩西用杖击石得水(出17:5),以及过红海时摩西举手向海伸杖(出14:16),其他在此战役之前有关「杖」的出埃及记经文如下:
「(神吩咐摩西)你手里要拿这杖,好行神迹。」(出4:17)
「摩西就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回埃及地去。摩西手里拿着神的杖。」(出4:20)
「摩西就向埃及地伸杖,那一昼一夜,耶和华使东风刮在埃及地上。到了早晨,东风把蝗虫刮了来。」 (出10:13)
这一连串的经文,显示摩西手里的杖一直以来都提醒人们,他们所见的神迹都是耶和华的作为,要归荣耀给他,要认识他,尊他为圣。
(b)与较后期经文的关系
如何使用「神的杖」来事奉神,是神的主权。摩西记载了一件自己也遗憾的事(民20:8-12):多年后在加低斯,以色列民因缺水而争闹埋怨,使得摩西非常愤怒。神吩咐他「拿着杖」,在众人面前「吩咐」磐石发出水来,但摩西不听从神的吩咐,「用杖击打磐石两下」,因此被罚不能进入应许之地。神的解释是说摩西「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为圣」(民20:12)。
真正的信心是尊主为圣的信心。尊主为圣也是利非订这一战役重要的教训。摩西以手举杖,要人知道以色列人在山下战场的胜利,都应归功于神,叫人尊神为圣。
对于利非订战役,后期的新约、旧约经文都没有提到,但有一些经文提到了亚玛力人。
较为大家所熟悉的是三个世纪后与扫罗王有关的事件,记载在撒母耳记上第15章:亚玛力人战败于扫罗军队的手下,但扫罗与百姓为了个人的利益,违背神的吩咐,没有杀亚玛力王和上好的畜牲美物。在这一章开始时,也就是在扫罗与亚玛力人争战前,撒母耳曾提醒扫罗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在路上亚玛力人怎样待他们,怎样抵挡他们,我都没忘。现在你要去击打亚玛力人,灭尽他们所有的……”」(撒上15:2-3)撒母耳的话显然是根据出埃及记的这段经文。
在新约圣经中也提到,面对挑战时应当要尊主为大。主耶稣在旷野受撒但试探时的反应,留给我们面对挑战能够得胜的榜样。他不以自己的需要为出发点,而是以高举神为准则:他不靠自己的力量来使石头变成食物,乃以神的话为重;他不试探神,乃以神的主权为重;最后,对于撒但的大胆要求,主耶稣乃是责备它退去,因为「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太4:10),接着圣经告诉我们,「于是魔鬼离了耶稣」 (太4:11)。
保罗信主以后要面对很多挑战,包括逼迫的挑战、死亡的挑战、成功的挑战,但他能继续过得胜的生活,乃是因为他尊主为大,让主为他作战。他说:「我们原不是传自己,乃是传基督耶稣为主。」(林后4:5)
相反地,追求神迹而非追求神的西门(徒8章),看见使徒为人按手时有圣灵赐下,就要拿钱向使徒买这样的超然力量,结果被彼得责备,说他的钱和他要一同灭亡,因为他的心,不正」(徒8:21)。还好彼得又劝他悔改,好使他「心里的意念可得赦免」(徒8:22)。
摩西的心态和西门不同,他举杖不是要人看见他自己有什么特别的能力,而是要人注目于神。其实他在经文中指出自己是软弱的,还需要亚伦与户珥扶着他的手。
(2) 神学主题和教义
这段经文内容较为明显的主题,是神对历史的参与和神的荣耀(神的国度)。此外,这段经文的教训所牵涉的教义,包括神的同在、神的圣洁、神的全能和神的启示。
Ⅲ.综合
㈠ 解释难题
第16节「耶和华已经起了誓」的意思难定,我们在前面的「译本比较」中已经讨论过。
另一个难题,是神对亚玛力人刑罚,在人看来似乎是过为严厉。
在神对人所定的不同刑罚中,「必世世代代和亚玛力人争战」算是很独特的一个。这个问题相当复杂,牵涉的范围很广,无法在此练习中处理,但这个独特的审判也符合这段经文教训的重点,因为经文本身强调神的主权与奥秘。对我们来说,这经文挑战我们,是否能够承认这刑罚最终是属于神的主权和奥秘的范围。
㈡ 中心信息
亚玛力人在以色列人最疲乏软弱,且最容易被消灭的时刻,袭击他们,反而被完全击败,并受到神严厉的咒诅。摩西叙述这件事时,指出以色列人的胜利是个神迹性的胜利,像过去那些藉摩西举杖而有的得胜一样,是神自己的作为。神的子民应在面对挑战时仰望神、尊崇神,神必因它的名而带领子民得胜。
Ⅳ.应用
㈠ 原则化
在面对生活上的挑战时,我们要仰望神,尊主为大,不靠自己,惟靠神所赐下的力量,神必因他的名带领我们得胜。这样的得胜可算是神迹性的得胜,因为是神的作为,因此我们要将得胜的荣耀归给他。
㈡ 认明
面对生活上的挑战就会牵涉到祷告的问题。经文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重估自己祷告的态度和内容,是自我中心还是以基督为中心呢?
此外,我们在教会和团契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纠纷,这段经文提醒我们相信神和高举神的重要,这样便能胜过纠纷,胜过撒但破坏的工作。
㈢ 实践
1.一般的建议
我们在祷告的态度和内容上,不可以自我为中心,而要以基督为中心。正面对挑战时,高举基督是得胜的秘诀,也是撒但畏惧的行动。有时我们的祷告是高举自己或自己的需要,甚至像是用祷告来操纵神,而非高举神,让神使用我们。除非高举神是我们祷告的基础,否则我们的祷告与异教的祈祷无异。
这并不是说祷告不重要,而是以谁为中心的问题:这也不是说不要为自己、自己的家或教会的需要祈求神,而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
不看重祷告就是不高举基督,因为不以倚靠基督为重;然而那些缺乏热诚,什么都概括地说「愿主旨意成就」的祷告,也不一定是尊重神的祷告。
在教会事工中办事的同工,若都能知道高举人而不高举神的危险,那么在面对一些挑战的时候,或许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有不少教会的纠纷越弄越大,实在是因为有一些人跟着一两个强势或有能力的人走,却不问是否在跟着主走,也不尊主为大,以致给撒但破坏的机会。这样的教会很少会让人经历到神实际的工作,或看到生命改变的见证。
2. 个人的回应
(祷词)求主帮助我在日常一切生活里,尤其在面对挑战时,学习高举主耶稣,并经历到得胜。我知道你会像过去一样带领我,就像你古时带领你的子民一样。让我在生命中经历你的力量,在亲友中见证你的真实,因你在一切事上已经得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