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概 论

    于旧约历史中,不论在政治方面,或宗教方面,皆占重要地位的撒母耳,适于以色列国势衰弱,宗教腐败,社会扰乱,人心黑暗之时,应运而生。这固然是由于贤母的祷求,也是由于神的美旨,因为于阴翳黑暗痛苦纷扰的当中,正是神工作的好机会。我们看撒母耳记,不但可以晓得他于当时国族的重要,也可晓得他于历世宗教之关系。

一、书之名称  

书名撒母耳记,非必以本书为撒母耳所写,乃以书之开始,详记他的事迹,且以书内所载扫罗与大卫二王,皆经撤母耳所立。或有称本书为列王纪第一书,称撒母耳下为列王纪第二书,称列王纪上下,则为第三书与第四书者。

二、书之著者  

既于本书第二十五章,记载撒母耳卒,所以教中学士,多以首二十四章为其本人所写,于二十五章以下,则为先知拿单,或他人所写。

三、书之要旨  

本书要旨是“过渡”,按政治方面说,是从士师秉政——神权政治,变为王国——仿效列国。按宗教方面说,是从祭司时代,变为先知时代。按撒母耳则为最后的士师,也是先知时代最先的先知。他既适当此过渡,所以他于国家与宗教,皆有极大关系。

四、书之时代  

(1)为国政扰乱的时代——“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17:618:l19:l21:25)(2)为宗教腐败的时代——于士师时代,未提到帐幕祭祀等事,至撒母耳时方提起。当“那些日子,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3:1)。(3)为道德衰落的时代——看士师记十九至二十章,便雅悯人所犯的罪,可知当时社会人心如何黑暗,道德如何堕落。(4)为急需复兴的时代——不论政治、宗教、社会,既皆腐败不堪,正是需要大复兴的时候。所以撒母耳就作了当时复兴的人物,他是当时的士师,也是当时的先知。他不但改革政治,也是巡行各地,训教百姓,并立先知学校,今日教中的神学院,正是拉玛的遗风。

五、书之内容  

本书内容,系述明以色列国,如何自士师时代,过渡到王国时代,其中经过足以显出百姓的悖逆,在吉甲要求立王之罪,是神所痛恨的。圣经说:他们一切的恶事,都在吉甲,神在那里憎恶他们。书中所记事实,即以利、撒母耳、扫罗、大卫四人的历史。从这四人的事迹中,显出百姓虽欲效法列邦,立王治理他们,但神在他允许的旨意里,终究要达到他那命定的旨意。所以以色列国于此王国时代,神仍在天上为王,对其选民施行他的权柄;人的政治虽失败,神的政治却胜利。故实际说来,仍为神权政治的王国政治。

六、书之分段

   ()按三人的历史分

    1.幼年神交的撒母耳(1-7)

    (1)预备之时(1-3)

      甲、诞生与孩提之时。(1-2:10)

      乙、在示罗之时。(2:11-36)

      丙、首先之选召。(3)

(2)危急之秋(4-7:1)

甲、以利。(4:1-22)

乙、约柜。(5-7:1

(3)士师之年(7:2-17)

2.高人一头的扫罗(8-15)

(1)被选为王(8-l0)

甲、百姓之要求。(8)

乙、撒母耳之寻觅。(9)

丙、扫罗之当选。(10)

(2)建国胜敌(11-l4)

甲、建立王国。(11-12)

乙、战败敌国。(13-l4)

(3)中途失败(15)

甲、与亚玛力人之交战。

乙、违背神命之关系。

丙、撒母耳之忧忿。

3.合神心意的大卫(16-31)

(1)被立(16-17)

甲、受膏。(16)

乙、战敌。(l7)

(2)造就(18-23)

甲、招妒。(18)

乙、谋杀。(19)

丙、逃亡。(20-21)

丁、追逐。(22-23)

(3)胜利(24-31)

甲、自己不报仇。(24-27)

乙、报仇在于主。(28-31

()按三个转机分

1.以利之失败撒母耳之兴起。(1-8)

2.撒母耳之退位扫罗之兴起。(9-15)

3.扫罗之失职大卫之兴起。(16-31)

()按四个时代分

1.自撒母耳生至以利死。(1-4)

2.自搬约柜至立王。(5-8)

3.自扫罗为王至大卫被召。(9-l5)

4.自大卫被召至扫罗死。(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