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上五1】「以色列的长子原是流便,因他污秽了父亲的床,他长子的名分就归了约瑟;只是按家谱他不算长子。」
「流便」第五章记录住在约旦河东的支派:流便,迦得和玛拿西半支派。3-10节记录流便的家谱。流便是利亚的长子。利亚也是犹大和西缅的母亲(创卅五23)。他们的家谱前面已经叙述。
「约瑟」雅各的长子流便本应享有长子权。但因他自己的罪而丧失了(创卅五22;四九4)。于是双份的产业就转给了约瑟的子孙(创四八21,22)。
「不算长子」作为长子,流便本应排在家谱的首位。但这个名份转给了犹大。
【代上五2】「犹大胜过一切弟兄,君王也是从他而出,长子的名分却归约瑟。」
犹大得的是最高的祝福──君王出自此支派,而约瑟得的是长子的名分,就是双分的家业。——《串珠圣经注释》
「犹大胜过一切弟兄」见创四九8-12向犹大宣布的特殊福气。尽管约瑟接受了双份的产业,但雅各儿子的主要福分却给了犹大。
「君王」指大卫的王系(见撒上十三14;弥五2)。
【代上五3】「以色列长子流便的儿子是哈诺、法路、希斯伦、迦米;」
这些名字还记录在创四六9;出六14和民廿六5-7。在犹大的后裔当中,也有希斯仑和迦米等名字(代上二7,9;四1)。
【代上五4】「约珥的儿子是示玛雅;示玛雅的儿子是歌革;歌革的儿子是示每;」
本节开头的约珥和流便有何关系,作者并没有交代,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表明被亚述王所掳的流便支派的首领是备拉。——《串珠圣经注释》
【代上五5】「示每的儿子是米迦;米迦的儿子是利亚雅;利亚雅的儿子是巴力;」
【代上五6】「巴力的儿子是备拉。这备拉作流便支派的首领,被亚述王提革拉毗尼色掳去。」
「提革拉毗尼色」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在比加年间进攻以色列(王下十五29)。
【代上五7】「他的弟兄照着宗族、按着家谱作族长的是耶利、撒迦利雅、比拉。」
【代上五8】「比拉是亚撒的儿子;亚撒是示玛的儿子;示玛是约珥的儿子。约珥所住的地方是从亚罗珥直到尼波和巴力免,」
「亚罗珥」位于亚嫩河北岸。见民卅二34注释)。
「尼波」位于死海北端东侧(民卅二38;申卅四1)。
「巴力免」在米底巴西南面6.4公里。米沙在著名的摩押碑石上提到上面这三座城市(见本书卷二864,865页)。
【代上五9】「又向东延到幼发拉底河这边的旷野,因为他们在基列地牲畜增多。」
【代上五10】「扫罗年间,他们与夏甲人争战,夏甲人倒在他们手下,他们就在基列东边的全地,住在夏甲人的帐棚里。」
「扫罗年间」见第18-22节。
「夏甲人」系亚兰人部族,在亚述王西拿基立碑铭上称为Hagaranu(夏甲拉努),住在叙利亚。诗八三6说他们靠近摩押。
【代上五11】「迦得的子孙在流便对面,住在巴珊地,延到撒迦。」
「迦得的子孙」11-17节记录利亚的使女悉帕的长子迦得的兴旺(创卅五26)。
「在流便对面」即在约旦河东,与流便支派接壤。参书十三24-28。
「巴珊」古时噩的领土(民廿一33-35;申三1-12)。“巴珊全地”原来是赐给玛拿西的(申三13;书十三30)。迦得得到了基列(书十三24,25)。巴珊位于基列北边(见第16节)。但睚珥的城镇是属于两个地区的(见书十三30,31;士十3,4;申三14)。
【代上五12】「他们中间有作族长的约珥,有作副族长的沙番,还有雅乃和住在巴珊的沙法。」
「雅乃和住在巴珊的沙法」有古卷作「巴珊的士师雅乃」。——《串珠圣经注释》
【代上五13】「他们族弟兄是米迦勒、米书兰、示巴、约赖、雅干、细亚、希伯,共七人;」
创四六16也列出迦得的七个儿子,但与这里不同。这些名字可能是在约旦河东岸定居时期各个族长的名字。
【代上五14】「这都是亚比孩的儿子。亚比孩是户利的儿子;户利是耶罗亚的儿子;耶罗亚是基列的儿子;基列是米迦勒的儿子;米迦勒是耶示筛的儿子;耶示筛是耶哈多的儿子;耶哈多是布斯的儿子。」
上节所提到的家族是亚比孩的子孙。亚比孩的家系可以追溯到布斯(Buz)。布斯(见创廿二21)是拿鹤的儿子。伯卅二2说以利户是布西人。
【代上五15】「还有古尼的孙子、押比迭的儿子亚希。这都是作族长的。」
【代上五16】「他们住在基列与巴珊和巴珊的乡村,并沙仑的郊野,直到四围的交界。」
「乡村」原文作「女儿们」。
「沙仑」并非地中海东岸迦密山以南的沙仑平原,而是位于约但河东,准确地点不详。此地名亦见于考古学上著名的摩押石碑上。——《串珠圣经注释》
【代上五17】「这些人在犹大王约坦并在以色列王耶罗波安年间,都载入家谱。」
这次人口普查是当北国耶罗波安第二作王时进行的,因迦得支派隶属北国。本节的作用是要证明上述族谱是官方的记录。作者在此并提南国约坦王的名字,因他有意把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与大卫王朝接连起来。——《串珠圣经注释》
「约坦」犹大国王,约从公元前750年到公元前731年。
「耶罗波安」以色列国王,从公元前793年到公元前753年。耶罗波安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国王。他收复了以色列的领土,“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海”(王下十四25)。“加载家谱”暗示他对约旦河东的支派进行过普查。在耶罗波安以后的混乱时期,约坦可能占领了约旦河对岸的以色列领土,因为他“与亚扪人的王打仗胜了他们”(代下廿七5)。
【代上五18】「流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能拿盾牌和刀剑、拉弓射箭、出征善战的勇士,共有四万四千七百六十名。」
44,760的准确数字显然是根据正式的普查。出埃及以后的第二年(民一21,25,35),流便支派有46,500名战士;迦得支派有45,650名;玛拿西支派有32,200名。到了约书亚年间,这些支派的战士分别是43,730名,40,500名和52,700名(民廿六7,18,34)。
【代上五19】「他们与夏甲人、伊突人、拿非施人、挪答人争战。」
「夏甲人」参10节。
「伊突人、拿非施人、挪答人」都是亚拉伯人。——《串珠圣经注释》
【代上五20】「他们得了 神的帮助,夏甲人和跟随夏甲的人都交在他们手中,因为他们在阵上呼求 神,倚赖 神, 神就应允他们。」
【代上五21】「他们掳掠了夏甲人的牲畜,有骆驼五万,羊二十五万,驴二千,又有人十万。」
【代上五22】「敌人被杀仆倒的甚多,因为这争战是出乎 神。他们就住在敌人的地上,直到被掳的时候。」
「直到被掳的时候」指的是在主前七三四年远在撒玛利亚城失陷前十多年的事迹(王下十五29)。——《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是良善的神、和平之君。但为何历代志上五22要说战争是出乎神?申命记二十章亦记载神对战争进行方法的命令;出埃及时,以色列人甚至说「耶和华是战士」(参出十五3)。(D*)】
历代志上第五章记载了一次战役,是流便、迦得及玛拿西支派将约但河东异教徒的居民赶走,占领此地。这章经文的钥节是二十二节:「敌人被杀仆倒的甚多,因为这战争是出乎神。」
要研究本文所针对的问题,必须细察本问题背后的几个假设,方能了解这条问题是否合理。绝不抗拒罪恶,是否就彰显了神的良善?我们能否说,好的外科医生不会割除毒性肿瘤的组织,而只让病人躺在床上,受苦至死。假如警察部队无所事事,绝不阻止罪恶发生,任让持枪行劫、强奸者、纵火暴徒及其他凶徒作奸犯科,扰乱社会安宁,我们是否会称赞警察部队呢?假如神禁止他的子民保护妻子儿女,任由妻子被酗酒的凶徒抢去或勒死,容让凶徒将孩子掷向墙壁,头破血流而死。那么,神称得上良善吗?现今社会,人类都受到律法保障,相信没有任何政权会容许凶徒犯罪作乱,而剥夺了公民自卫的权利。若天国子民不准自卫,就再没有更有效的方法去提高撒但的权势及地狱的权能了。假如有某个神只命令信徒在面对罪恶时也采取不抵抗主义,那么,我们很难想象这个神只会被称为「良善」!假如一个本来是秩序井然的社会解除了所有警察部队,或某个国家被禁止设立防卫部队;社会就必然大乱,而国家亦无从保持国民的安全及自由了。因此,一位良善的神必须赋予他的子民有自卫权。假如他任由世界被恐怖活动颠覆,血腥暴力事件不被禁止制裁,向外侵略扩张不被阻压,那么,这位神一点也不良善。
由创世记至启示录,圣经都教导我们要适当而负责任地作自我防卫的措施。不单如此,神甚至会命令他的子民对某些邪恶及道德败坏的外邦民族施行审判,完全灭绝。耶利哥城就是一个好例子(参本书于约书亚记六21的讨论)。申命记第二十章记载了在战争时要遵守的措施,目的是使以色列人本着公义和公平,以恩慈的态度来使用刀剑。正因如此,申命记二十章恰当地反映了神的良善。战争之前,官长宣布免负战争义务的条件(二十5-7),甚至只是因为害怕上战场,而没有免战条件的人,也不用承担为国争战的责任(第8节)。异教军队会一声不发掠地攻城,不容敌人有机会表示投降(参撒上十一2-3,三十1-2),但神命令以色列在攻城之前,要给该城投降的机会,以不流血方式使这城成为以色列的附庸,使这城免被屠杀毁灭。还有,城内的妇女及孩子免受死刑,以色列人可以取为掠物,但亦因此要保护妇孺(二十14)。只是迦南地内那些道德沦亡的居民要被灭绝,因为若不将他们铲除,肯定会令以色列本身的道德及属灵标准下降(参16-18节,这种令以色列人败坏的影响,在士师时代就清楚显示出来了。参士二2-3,11-15)。
根据新约圣经的描述,士兵乃一种尊称(参太八5;路三14;徒十1-6,34-35)。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以当兵不被世务缠身来比喻基督徒应该尽忠于向神的委身(提后14)。在这节经文里,保罗绝无贬抑当兵的含意。在以弗所书六11-17,保罗指出一个属灵的战士为神争战时,要配上属灵的兵器。综观新约圣经,从没有指出「良善」的神会要求他的追随者采取不抵抗主义。(欲了解对于这问题更详尽的讨论及圣经证据,可参G.L.Archer,“Does Pacifism Have a Scriptural Basis?”The Evangelical Beacon [December 28,1971):4-6。] ── 艾基斯《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代上五23】「玛拿西半支派的人住在那地,从巴珊延到巴力黑们、示尼珥与黑门山。」
【代上五24】「他们的族长是以弗、以示、以列、亚斯列、耶利米、何达威雅、雅迭,都是大能的勇士,是有名的人,也是作族长的。」
【代上五25】「他们得罪了他们列祖的 神,随从那地之民的神行邪淫,这民就是 神在他们面前所除灭的。」
【随从社会潮流(五25)】──我们的情欲发动而致于犯罪,来得很快。而环境的影响,是慢慢地,改变了神儿女的心与生活,使之离开敬虔的地步而致变了质,贻害很大。他们随从那地之民,就是随从那地之风气潮流,这潮流之力量很大,能把人冲到很远的地方。
我从前在国内四川坐船,这此船实地是用人力拉上去的,水力大,船从下游而上,用十二或十六(甚或更多)人用绳把船拉上去,有时潮流大,拉拉拉,拉不进,反而还退两步,令人心颤。世界潮流也像四川之河水一样,向上向前不容易,力竭不胜,便被冲往下去。今日香港社会潮流,为世界的大海港,全世界的飞机,在此都有航站;回忆一九三八年,兄弟到这里,与今日比较,完全不同了。繁华空气弥漫,每个角落,越黑暗,罪恶越多。教会也受香港风气影响,成为世俗化教会,基督徒也成为世俗化基督徒。
假如──我只说假如,有一个礼拜堂,经常有礼拜聚会;但到会的人,是来到比赛──比赛发型啦、比赛服装啦,比赛皮鞋啦,比赛手袋啦……一人一样,十人十样,百人百样;到礼拜堂并不祗是为崇拜神,而是好似来参加表演比赛。礼拜堂也不是礼拜堂,而是表演场所,这还成什么体统?愿我们教会不是这样。既是神的百姓,便要守住身分、地位,知道应该怎样生活,怎样事奉主。
我住过朋友一间室,屋中各物俱备,房舍宽敞,花园很大,闲来我想种种花木,便将带在身边西红柿种子播种下去。首次收成很好,茄子大而圆,色黄,肉多子粒少;送给朋友,他们都很欢喜,也说味甜好食。后来用收成的西红柿,再种几次,渐渐地西红柿变了,圆变扁,剖开,肉少而子粒多,空空的,味酸难食;我把这事告诉外国友人,他说:「地土不同,茄子就变质,我也试过了。」呀!我明了,许多信徒受世界影响,圆变扁,甜变酸,实心变空的,属灵的生命也是这个道理呵!── 曾霖芳《历代志上家谱精义》
【代上五26】「故此,以色列的 神激动亚述王普勒和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的心,他们就把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掳到哈腊、哈博、哈拉与歌散河边,直到今日还在那里。」
「普勒」现在发现的巴比伦文献,确定普鲁或普勒是提革拉毗列色的巴比伦名字。在托勒密法典里,提革拉毗列色的名字是Poros,是巴比伦的普鲁和圣经中普勒的希腊语变体(见本书卷二61,156,157,159页)。根据本节希伯来语动词的单数形式:“他把他们掳走了”,意味着只有一位国王,而不是两位。可以把希伯来语“和”译为“也就是”。即“以色列的上帝激动亚述王普勒,也就是亚述王提革拉毗尼色的心,他就把他们掳走了”。这种译法符合古代文献的确切证据。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与普勒是同一位国王。
「流便人」征服和驱逐北方十个支派是分阶段进行的。这里描写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驱逐约旦河东岸的各支派。这位亚述王还入侵了北方支派的领土,并将百姓掳走(王下十五29)。撒缦以色最后进攻撒玛利亚的时候(王下十八9),只留下少数人(见代下卅6注释)。
「到哈腊,哈博」王下十七6也提到这些地名。公元前722年撒玛利亚沦陷以后,以色列人被掳到这些地方。据认为哈博是喀布尔河的另一个名称。该河流入幼发拉底河。喀布尔谷是亚伯拉罕前往迦南时的临时的所处(见创十一31注释)。
「歌散」美索不达米亚的一个城邑。亚述人称之为Guzanu(歌散努)。位于喀布尔河的上游,大约在尼尼微和哈兰中间,如今称为Tell Halaf(泰勒哈拉夫)。
【随从世人习尚(五26)】两个半支派的人,原是神的百姓,与约但河的人是有分别的,后来改变了成半迦南人,半是神的百姓。
我们住在世界中,你不影响人,人就影响你,你就会成为半像世人,半像神的子民。这样的基督徒,香港很多,这世界也很多。
缅甸有一种人,上穿西装上衣,下围纱笼(花裙),手拿皮包,不像无学问的人,我问人:「他是男是女?」人告我:「是男」。当地许多男人贪方便,喜穿这种裙子,只要一包一团一塞便成,省许多麻烦,这人是谁?原来是中国人──是缅甸化的中国人。世上有此种情形,属灵事上也有此情形,取其易,不取其难;信徒也如世人一样,这影响就慢慢成功了。
在南洋,有一种水果,首次吃是见了就怕,慢慢试过几次之后,便欢喜吃了,那是「流连」(榴莲),在南洋的人常当为笑话说:「不会食流连」,快返中国,食「流连」好,就不回去了;这有「流连忘返」之意。世界的事,也是这样,初时不惯,试过几次就惯了,便在世界流连忘返,与世界同化了。
在十八世纪,卫斯理约翰出世,其时英国社会风气很坏,每六家就有一酒吧,门口挂着广告「一仙喝小醉,二仙可喝大醉。」女人也到酒铺去大醉小醉。这风气也影响到教会,贵族们到礼拜堂,后面随三个仆人,一个拿脚垫,一个提酒壶,第三个捧圣经;贵族坐下来,一面喝酒,一面听道。斯理出来,神藉他传道,大有能力,感动人,因用一个传道人斯理,把英国从死中救出来,改变社会风气。你又如何?世人改变了你,抑是你改变世人?你若无力改变他们,他们就改变你。── 曾霖芳《历代志上家谱精义》
【随从今世风俗(五18-26)】
一、随从社会潮流
二、随从世人习尚
三、随从外邦宗教
── 曾霖芳《历代志上家谱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