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序言:日光之下,萬事盡屬虛空(一1~11)
一1 作者介紹自己是在耶路撒冷作王, 大衛的兒子, 傳道者。“ 傳道者”這詞很有趣,希伯來文是K o h e l e t h,意思是“ 召集者” 或“ 集合者” ; 希臘文是ekklēsiastēs,意指“召集聚會的人”。從中衍生不同的詮釋意思:“召集人、聚會召集人、講者、辯論者、發言人和傳道者”。傳道者即大衛的兒子。這裏“兒子”的意思可以是“孫”或者“後來的子孫”。第一個意思大概是最好的。所羅門是大衛惟一在“耶路撒冷”當以色列王的子孫(12節)。其余所有子孫都是當猶大的王。其它朝代當以色列王的子孫都是在示劍(王上一二25),或在撒瑪利亞(王上一六24)作王,都不是以耶路撒冷為首都。
一2 所羅門起首立刻一矢中的,不用直到最後一章。所羅門在日光之下經過一番審查研究後,結果發現凡事都是虛空。人生是無常的,一閃即逝,且是無用、虛空、無益、毫無意義的。世上無一事物能成為人存在、可作根據的目標。
真的嗎?不錯!絕對是真的!若這一生就是一切,若人的存在是以死亡閉幕,那麼人生什麼也不是,只是一團不具體而轉瞬即逝的水蒸氣而已。
使徒保羅提醒我們,整個創造服膺在虛空和無用之下,都是因為罪進入世界(羅八20)。注意,我們的始祖為次子定名為“亞伯”,意即“虛空”或“水蒸氣”。所羅門是對的,日光之下,凡事都是虛空。
一3 短暫的人生盡是勞碌,但一切說盡做盡時,應歸到何處?人不斷做令人厭倦而繁重的工作,卻無半點進展。若問他為何工作,他必回答說:“當然是為了錢。”但他為何要錢?為食物。他為何要食物?保持體力。不錯,但為何要體力?有體力才能工作。就是這裏,他又返回起點。他工作是為賺錢買食物,買食物是為補充體力才能工作,能工作才有錢買食物,才有體力去工作??無止境地周而復始。正如索羅所說,他的人生是默然的絕望。
一位基督徒在公車站看見有個婦人哭泣,便問能否幫她。那婦人答道:“噢!我只是感到疲倦和沉悶。我丈夫是個勤力工作的人,但賺不到我想要的。所以,我也出外工作。我每天清早起床,為四個孩子準備早點,再準備午飯,坐公車上班去。然後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家,每天只睡數小時,日復一日,天天如是。我想我已厭倦這種無止境的規律。”
萬力勤曾說:擺在眼前人一生的事實,不是悲劇的片段,而是那種令人厭倦的感覺;也不是長時間的痛苦,而是生命毫無意義。7
一4 人生無常,但跟看似長存的大自然形成鮮明對比。在不可抗拒的動力下,一代接一代,這就是日光之下的人生。
人人都天真地以為自己能忍耐到底,
但眨眼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8
~榻頓
若不是啟示,我們還以為天地永遠長存,就如所羅門的結論一樣。但彼得告訴我們,主來的日子,地和其上的萬物都要燒盡(彼後三10)。
一5 大自然循着連續不斷、不可變更的軌跡轉動。比方日頭從東邊出來,西邊落下,然後急歸地球的另一邊,再從東邊出來。這種看似無止境的狀況,年復一年,使人明白到自己什麼也不是,只是掠過的影子。
如果有人想指控所羅門犯了科學上的錯誤,理由是他指出轉動的是太陽,但實際上是地球隨着太陽轉動,那麼他們就應忍着不表態了。其實,作者只是從人的觀點看。從人的角度看,太陽是出來和落下,即使科學家也時常用這種觀點,所以是很易明白,不用多作解釋。
一6 所羅門在本節繼續表達他這種看法。隨着每年季節的變更,風轉動的方向也相應改變。冬天時,北風吹過以色列到達南方的尼格夫沙漠。夏天來臨時,南風帶着暖流向北吹去。按着差不多單調的規律,他們跟從這種軌道吹動,漠視世人,不理環境。
一7 不單地球、太陽和風,歷世歷代以來,水流也是按着單調的規律流動。江河都往海裏流,卻永不使海洋滿溢,因為太陽蒸發大量水分。當空中水蒸氣冷卻下來,就凝固,形成雲層。雲層輪流掠過天空,以下雨、下雪或下雹的狀況降水到地面。當河水滿溢時,又流到海洋去。大自然這種川流不息的活動提醒人要無止境地勞碌。也許郭斯托斐遜寫以下一句時心裏正想着這節經文:“我只是川流不息的江河,永不流到海洋。”
一8 所以,人生受制於地上生活的枯燥乏味。人的語言不足以形容這種單調、沉悶和無益的生活。人是永不滿足的,無論看到多少,仍是想看更多;人的耳朵也是一樣,永遠都想聽到新事物。人不斷地旅遊、瘋狂地尋求新刺激──新的視聽感官刺激。就正如美國社會學家所說,渴求新體驗是人的基本願望。但換來的只是不滿足和精疲力竭。人生來就是這樣,世上所有東西都不能長久取悅他的心。但這不表示人就此絕望,他必須得到日光之上那位獨一者的滿足。“因他使心裏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裏飢餓的人得飽美物。”(詩一○七9)
世間快樂留不下,消逝如朝露。
日頭光影匆匆過,抓緊也難奈。
財富榮華如霧影,轉瞬即消散。
寄居世上,平安滿足,源頭在祢。
我主耶穌,誰能象祢!無可媲美。
我的靈啊!深深渴慕祢!9
~佚名
一9 所羅門覺悟的另一特征,就是他發現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歷史不斷重演。他追求新刺激,但不久之後,就發覺人生如夢,一切是“幻覺”。
一10 真的沒有事物是新的嗎?不錯,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即使最現代的發明都是從起初創造緊扣的原則發展出來。人自誇的成就有很多在大自然裏都已有相對的事物。例如,人飛行以前,鳥已飛了很久。即使穿梭太空也不是新的。古時以諾和以利亞被提升天,穿梭太空都沒有背着氧氣筒!所以,那些花一生尋求新奇事物的人注定失望。在我們出生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一11 另一個使人痛苦的現實就是人很快地忘記和被遺忘。長遠的名聲只是海市蜃樓。人們都很難記起曾祖父母的名字,也許更少人能記起美國之前四任總統的名字。人的妄自尊大,使人們以為沒有人,世界就不能存在。怎料,我們死去,且迅速地被遺忘,地球上的生活卻繼續如常。
貳.萬事盡屬虛空(一12~六12)
一.尋求智慧的虛空(一12~18)
一12 所羅門的結論有很多。這時他追溯自己在人生中尋求至善的經歷。他提醒我們,他是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的王,一切都暗示他的財富、地位和能力。當所羅門說“我??作過??王”時,並不表示他不在位;他作過王,而且仍在位(1節)。
一13 這裏所羅門開始尋求日光之下的快樂。首先,他決定尋求智慧,以為如果可以獲得足夠知識就會快樂。所以,他盡力使自己接受最廣泛的教育,投入研究和探索、綜合和分析,學習歸納法和演譯法。但不久,他對知識不再抱有幻想,就此結束了尋求。事實上,他說:神容許人勞勞碌碌──尋求人生意義的這種內在動力,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
當代賢者馬格里奇得到相似的結論:世代以來,教育一直是最大的騙人言論,偽稱裝備我們去生活,從青少年犯罪到未老先衰等一切事,教育都被認定為通行的補救方法。但很多時候,教育只會使愚笨的人更愚笨,使自負的人更目空一切,使輕信的人更易受騙,使那些任憑洗腦者用新聞稿、收音機和電視機支配自己的人更加臣服。10
最近有人在大學圖書館牆上塗鴉,寫了“無情的規則”這句黑色粗體字。有人發現早在多個世紀前所羅門已學會的真理──教育不是尋求滿足的確切道路,但其本身卻是一個孔道。
不過,這不表示尋求智慧在人生中不再重要,尋求智慧仍有其位置,就是在基督的腳前。這樣的尋求不應是目標,而是榮耀祂的途徑。
本節所指的神切不可與深切的個人信心相提並論。神這個名字就正如歐德林稱祂本性的名字──以羅欣。11正如簡介裏提到,這名表露祂是那位創造宇宙全能的神。但這卷書裏,所羅門沒有一處承認祂是那位守約的耶和華,就是凡相信祂的人,祂就賜給他們救贖恩典的那位。
一14 毫無疑問,所羅門所接受的教育是當時以色列中最好的。這點明顯從他自稱見過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可知。意思即是說他學問淵博,不論科學、哲學、歷史、藝術、社會科學,即使文學、宗教、心理學、倫理學、語言學和其它關於人的學科,無一不曉。
不過,入門的學位證書和全房的文憑都不能給他想要的。相反,他下結論說,一切都是捕風,難以捉摸。
一15 他發現書本的知識不能解決人生中所有的困惑,他感到沮喪。他發現彎曲的東西不能變直,缺少的不能足數。勞林說:人生是充滿不能解決的吊詭和反常;反之亦然,可以說許多事物都是無意義和價值的。12
人能飛到月球,但蜜蜂的飛行公然向空氣動力學所有聞名的定律挑戰。科學家深入鑽研原子的奧祕,但不能駕馭閃電或儲存它的能量。象小兒麻痺症和肺結核等病已受控制,但普通的感冒仍不能根治。
一16 所羅門贏取他所有學業上的桂冠後,他做了個個人總結。本來,他可以自誇比以前在耶路撒冷作王的眾人更有智慧(王上四29~31;代下一12)。他吸收很多豐富的知識,並得了大智慧;他知道怎樣把知應用到每天的實際生活着,怎樣作好的判斷,怎樣明智地與人相處。
一17 一方面所羅門懷緬從前如何約束自己去尋求智慧,另一方面又學到狂妄和愚昧是什麼一回事。換言之,他鑽研人類行為的兩極,看看能否從其中一方或兩方找到人生的真義。他窮究人生經歷整個範疇,卻得到令人失望的結論:這也是捕風。多個世紀後,一個名叫馬廷的年輕人努力鑽研,贏得劍橋大學一級榮譽。但在他獲得學業成就的時候,他說:“我感到很驚奇,因我發現自己只是捕風捉影。”這是個蒙福的醒悟,正如朱偉德指出:“現在他的眼目遠超學術上的獎賞,只集中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裏,祂是神至高呼召的一切令人滿足的獎賞。”
一18 如果追求學問的精神是尋求人生意義的鑰匙,那麼我們的大學校園便成為平安和滿足的樂園。但真實並非這樣,那裏充滿騷動和不安。有對大學生陳舊的諷刺說:頭裹着浴巾,用大杯咖啡吞下阿士匹靈。這幅圖畫正好與所羅門在本節裏下的結論吻合:
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就加增憂傷。換言之,“你愈有智慧,就愈多憂慮;愈多知識,愈易受傷。”據此,以下的諺語亦有一定的真理:“無知便是福”和“你不知道就不會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