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章

上一篇   下一篇

三1-3上 重新被差往尼尼微传道

神的话再次临到约拿;神在一章2节向他说话之后,约拿虽经历到神在他人生的际遇中掌权,却没有直接从神那里听到祂的声音;现在他再一次直接听到神委派他一个任务。这任务与原先的没有两样。
第2节

第2节说:‘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这是神吩咐人常用的一句话,说明在约拿到达尼尼微境内时,神会把合宜的话赐给他。
第3节

第3节上显示约拿顺命,准备向尼尼微宣讲神要他说的话;他不再拒绝向其敌国传善意的信息。
约拿有第二次机会;在神的恩典下,我们也会有。但这并非此故事的教训,这里并没有以此为原则,说明神经常如此对待背叛祂旨意的人。约拿并非代表罪人,他的处境也不能代表信徒一般的经历。无可否认,他对仇敌的错误态度,是要唤醒信徒的警觉;而这错误在第四章中被显明地对付,为的是要我们从中学习。但约拿生平的每一个细节不能都取以为鉴。故此,我们不可假定神会同样三番四次地更正我们叛逆的态度。不要忘记约拿此时虽已顺命,心中却仍厌恶这神圣任务,其后他还要为此受苦。故此,这故事的教训并不是说神永不会因我们第一次走错路而把我们撤去(参路 9:59-62>路九59-62)。

三3下-10 尼尼微悔改

第3节下严格来说,当日的尼尼微还不是亚述的首府(虽然‘首府’是近代的称谓),却是渐渐冒起的重要城市。根据亚述的外交传统,外交团要正式探访全城,需时3天。如此看来,第3节下新国际译本把它译得很贴切(‘这尼尼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要探访此城需时3天。’和合本的译法是:‘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相对来说,有些英文译本把希伯来原文翻错或混乱了(例如修订标准译本:‘……极其巨大的城市,其广阔有三日的路程。’新修订标准译本:‘……极其巨大的城市,足有步行3天的阔度。’而新英语译本则译作:‘一大城,需三日的路程才可横过全城’)。重点并非在尼尼微城的周围究竟有多大,而是说:一个外地人要好好地探访这城市需时3天。通常一个外使(外交官员、来探访的贵族等等)在第一天到境,先安顿下来,找到政府当局的官员,递上文件;第二天负责的官员接见外客,商讨公事;第三天官方必预备正式的送行,届时把一切回覆对方政府的函件递交外使团。
第4节

第4节在这一节里,约拿只做了行程中第一日的事──像外使一样办交涉。古时的先知是代表神的,故此也常被视为官员,与外交官类似。他们有外使的特权,出入宫庭,在列王纪上二十二章的故事,或以赛亚与犹太诸王的密切关系中,可见一斑。约拿受感所传的信息包括40日的警告期,暗示了若悔改将可避免刑罚。‘四十’在旧约中有时用来代表不确定的一个颇大数目,有点像中文的‘数十’之意。尼尼微人明白这是一个警告,他们知道若没有悔改的机会,先知不会指出任何一段确定或不确定的时限。
第5-9节

第5-9节还没有等到第二天的正式接待,悔改之风已经在头一日蔓延;君王(假设是亚述旦王三世,他当时可能正在城中,也可能藉信差得闻此事)见民意激昂,在第二或第三日趁机颁发通告(7-9节)。类似这种禁食、披麻(多刺的布料,为了攻克己身而穿戴)的行径(有时甚至动物也如此行),在古代亚述帝国以后,仍然流传。
‘尼尼微王’(6节)一词是标准的通称,以某一城市来泛指整个帝国,并不是说这皇帝只管治尼尼微一城而已(参王上 21:1>王上二十一1,亚哈王在此称为撒玛利亚王,别处则称他为以色列王)。
听了这位怪异的外族先知所传的道之后,究竟是甚么促使这一大群亚述民众如此热切地回应与悔改?从亚述的咒语文献中,我们知道有4种情况足以使全体人民及国君禁食哀恸。它们是:敌军入侵、全日蚀、饥荒及瘟疫、大水灾。我们又知道在亚述旦三世的时代,敌国诸如乌拉图 (Urartu) 等曾多次战胜亚述;另在某一位名为亚述旦(却不一定是亚述旦三世)的君王在位期间,亚述曾遭遇严重的地震;此外,在主前763年6月15日,即亚述旦三世在位第十年,一次全日蚀掩盖亚述。在这一切以外,更重要的是全能的主定意要他们悔改。难怪这些又紧张又迷信的群众回应得那么快;他们必定以为约拿的信息可以解决他们的难题,必然有一位外族的神明用这些事件来警告他们,目前这位先知就是被差来到他们中间,警告他们务要悔改的。王的通告所用的字眼显示悔改有可能会带来拯救(9节),却不能肯定;其实结局如何,连约拿也不知道。神是否看尼尼微人的禁食哀恸为真诚的悔改?是否足以带来赦免?我们马上看到约拿不愿如此;而另一方面;尼尼微人却渴望能成为事实。


第10节

第10节尼尼微人的悔改虽短暂,却是真诚的。这节经文的语气并没有表示彻底永久悔改的含义,也没有表示要转过来归信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这些人是遵照他们一向的宗教传统行事,他们的回应是基于有限的知识,而神却施恩接纳了他们的行动。虽然后来神毁灭了尼尼微(在主前612年发生,应验了哈巴谷及其他先知的预言)。但就目前来说,祂却把尼尼微存留,正好与约拿的心愿相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