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讲

第七十八讲

上一篇   下一篇

天国的奥秘——作工的比喻

读经:太20:1-19

内容:

一、详细分解

1、第一批次

20:1  因为天国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做工, 

20:2  和工人讲定一天一钱银子,就打发他们进葡萄园去。 

清早出去雇人,古犹太人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六点钟日出开始,到下午六点钟日落时分为止,算作一天,故清早应是指早上六点钟。

一天一钱银子一钱银子即指一个得拿利乌(denarius);由本节可知当时的工价,据说当时罗马士兵一日的薪资也是一个得拿利乌。

2、第二批次

20:3  约在巳初出去,看见市上还有闲站的人, 

20:4  就对他们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所当给的,我必给你们。’他们也进去了。 

巳初是上午九点钟。

    市上是寻找工作的人通常等候的地方;闲站就是无所事事。

3、第三、四批次

20:5  约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这样行。 

午正是中午十二点钟;申初是下午三点钟。

4、第五批次

20:6  约在酉初出去,看见还有人站在那里,就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 

20:7  他们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他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 

酉初是下午五点钟,就是说他们只需要工作一个小时(参8节),但是工资仍然是一天的工价。

5、分发工钱

20:8  到了晚上,园主对管事的说:‘叫工人都来,给他们工钱,从后来的起,到先来的为止。’ 

到了晚上,指过了工作的时间,约在下午六时许。

古时的工作环境特殊,凡临时雇用的工人,并不能保证翌日仍有工作机会,故一般均于工作完毕时发放工资。依照旧约的条例,工资也是当晚支付的(参利1913;申2415)。

当然这个家主分发工钱的方法是别出心裁,不是从先往后发,而是倒过来。

20:9  约在酉初雇的人来了,各人得了一钱银子。 

20:10  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谁知也是各得一钱。 

他们以为必要多得,此表明一般世人的心态:多有付出,相对的也必多有收获;多受劳苦,也必多得工价。俗话说“多劳多得”。

6、起了纷争

20:11  他们得了,就埋怨家主说: 

20:12  ‘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

这种分配不公必然引起纷争。他们已经忘记进园子之前是和主人讲定一钱银子。他们不愿意做,完全可以拒绝;既然做了,而且这是当时的工价,主人又没有食言,不知道有什么抱怨的?

7、家主回答

20:13  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 

20:14  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 

20:15  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  

红眼,邪恶的眼,坏心术的注目。红眼指因嫉妒而心生怨恨。

“善眼”与“恶眼”是犹太人熟悉的俗语(参箴22923:628:22)。

家主一方面强调自己的主权(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和他的慷慨(这是我愿意的);一方面一针见血的指出闹事的人存在的问题: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

7、比喻说明的道理

20:16  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注:有古卷在此有“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 

这个内容我们在上一讲的最后已经做了解释。耶稣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又使用了“作工的比喻”。

初读这个比喻,我们可能嗤之以鼻:这个家主,怎么做事呢?懂不懂“按件记工、多劳多得”?不论先后,不论做多做少,都一视同仁,给了一样的报酬!不错,他是落得个慷慨大方的美名了,但是一方面是太不精明,都像他这样做生意、办企业,还不亏本、破产走路;一方面引起了纷争,制造了社会矛盾,真是得不偿失!

但是,请注意这是比喻,不一定是真人真事。我们应当注意比喻表达的主题,而不宜在细节上面做文章,这是解释比喻要遵循的原则。

我们先看这个比喻的本身。我们主要看两点:一是不管是哪个时间雇用的工人,家主都与他们讲定了工钱,就是一钱银子(虽然只有第一批次是详记的)。这样家主在后来分发工钱的时候是按照约定兑现,并没有食言。一是,纷争是因为比较而产生的。假如各领各的工钱,谁也不问谁,只问主人是否信实承诺,那么就没有嫉妒纷争可言。至于家主是否按照“按件记工、多劳多得”的原则分配,这是家主的事情;工人是没有权力干涉的。

这个比喻重在表明神的主权。我们可以对比喻当中的家主说三道四,但是对神的恩典问题,我们没有任何发言权。因为按照神的公义,我们都应当下地狱。我们之所以蒙恩得救,没有我们自己的任何的功劳,完全是神白白的恩典,所以我们没有任何资格讨价还价。

当然,强调神的主权,总是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武断专制的君。人间君王确实是有限的,毕竟是有罪的人;神是无限的,他的主权是不会违背他的圣洁、公义、慈爱、信实的本性的。人看外貌、神看内心。

就这个比喻的本身来讲,那些已经挣钱无望的工人,特别是最后批次的(酉初),突然竟然还有人雇用他们,而且也是给一天的工钱——只干一个小时——他们肯定喜出望外,肯定会竭尽全力的投入工作;而那些早早就被雇用的,特别是第一批次的(清早),要干十二个小时呢,多么漫长的一天,肯定会三心二意、敷衍了事,顶多也就对得起主人给的这份工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像现在很多上班族普遍存在的心态!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不能这么绝对,第一批次的,照样有兢兢业业的;最后批次的,照样有混日子的。这是肯定存在的现象,但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就是说,我们没有必要在这些细节上浪费时间。因此尽管存在一些特例,但是在神那里没有特例,因为神知道一切。不问工作多少、时间先后,神看的是工作的动机和态度。

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主并没有说“在后的,必然在前;在前的,必然在后”。“在前”与“在后”并不取决于蒙召的时间,而是取决于侍奉的动机和心态。如果清楚自己的软弱,懂得时时依靠神,总是记得神在看,尽可能讨神喜悦,这样的侍奉就是神喜悦的,是有价值的,是“金银宝石”;反之,看不见自己,常常“我”字上前,总是忘记了神,尽可能讨人喜悦,满足自己的虚荣,这样的侍奉就是神咒诅的,是没有价值的,是“草木禾秸”(林前3:12-15)。

圣经说“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并不是神武断专制,而是因为人对神的态度。骄傲的人,只看见自己的长处、成就,忘记了这些长处和成就的取得是在神恩典的保守之下,忘记了自己不过是脆弱的尘土。这样的人习惯依靠自己、高举自己,也容易窃取神的荣耀,结果就常常拒绝神的恩典,并不是神对他们吝啬。谦卑的人,总是很容易看见自己的败坏、脆弱,认识到自己时刻活在神的慈爱和恩典的包围当中,懂得时时仰望神、依靠神,归荣耀于神。这样的人习惯依靠神、高举神,隐藏自己,就会更多承受神的祝福和恩典,并不是神对他们偏心。

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大师讨教讨教。在与大师交流的过程当中,他不时打断大师的话头。大师后来沉默了,然后就离开了。

这个年轻人等候大师回来。可是等了半天,也不见大师返回,就去寻找大师。找到大师后,发现大师正在倒水;而杯子早就满了,所以水只能四处流淌,大师似乎浑然不知

年轻人连忙提醒大师:“杯子已经满了!”

大师回答说:“是啊,已经满了的杯子,怎么可能再倒进水呢?”

这个年轻人恍然大悟,也面红耳赤:他不就是这只满了水的杯子吗!

8、第三次预言受难

20:17  耶稣上耶路撒冷去的时候,在路上把十二个门徒带到一边,对他们说: 

20:18  “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 

20:19  又交给外邦人,将他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他要复活。  

他们要定祂死罪,这表明耶稣的死,不是被人暗中谋杀,而是经过公开的审问程序,确定罪状后被判处死刑的。

    门徒以为主耶稣上耶路撒冷去,是要实现弥赛亚国的预言(亚9:9;徒16),祂就要在那里作王,因此引起他们之间的地位之争(20-24节),但是主却说祂此去耶路撒冷,乃是要受死,可惜门徒并没有把这话听进去。

钉在十字架上,钉十字架并不是犹太人所用的酷刑,而是罗马帝国用以对付重大罪犯(诸如:强盗、杀人犯、叛国者等)的刑罚。他们用熟铁大钉,穿过手腕和踝骨,将受刑人钉在十字木架上,使其筋疲力竭而死。

    又交给外邦人外邦人指罗马人;耶稣是由罗马巡抚彼拉多判死罪而被钉十字架的(参27:20-26)。

    将祂戏弄、鞭打,耶稣在被钉十字架之前,曾遭罗马巡抚彼拉多的鞭打和罗马兵丁的戏弄鞭打(参27:26-31)。

这是第三次受难的预言,也是最后一次。跟前两次比较(16:21,17:22-23)更详细,突出了受难的细节,就是“又交给外邦人,将他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而且,是在赴难路上发出的预言(上耶路撒冷去)。

二、反省反思

1、作工的比喻重在强调什么?如何理解神的主权(参考第卅四讲:洁净麻风病人)?神的主权就意味着武断专制吗?

2、在前的,一定在后;在后的,一定在前,对吗?如何理解主说的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