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拿撒勒人厌弃耶稣( 13:54-58 )
○ 可 6:1-6
(一)耶稣来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教训人,众人惊奇於耶稣的智慧和神迹。
13:54
●「教训」:原文的時态表示这是一种习惯性的动作,亦即耶稣不止一次
的在家乡的会堂教训人。
●「从那里」:原文也可以翻译成「从谁」。
(二)众人因为熟悉耶稣的身世与家人就厌弃耶稣。 13:55-57
●「木匠」:原文是「技工」、「建造者」,可以解释成「木匠」或「石
匠」。由於当地少木头,因此有人认为耶稣的父亲是「石匠
」。另外,此字之前有定冠词,表示耶稣的父亲是当地唯一
的木匠(或石匠)。马可的经文表达耶稣本身是「木匠」,
这应該是当時父业子继的习惯,耶稣出来传道前,应該就是
继承约瑟的木匠事业与手艺。
●「他们就厌弃他」:原意是「他们就因他跌倒」或「他们转而反对他」
。
◎「马利亚的儿子」:这样指认某人是少见的一件事,一般都是说「某
人是某某(父亲名字)的儿子」。此处这样记载
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出於神学的动机,强调耶稣是童贞女马利亚所生
2.影射耶稣不是结婚生的
3.约瑟已死,马利亚守寡
4.这是属於非正式的描述,透過闻名的母亲来指认
耶稣
(三)耶稣对众人表示「先知在本地不受尊敬」,并众人的不信就不多行神迹
。 13:57-58
●「不信」:这個字的原文在新约中是用来指「故意不信」。
◎先知反而不被熟悉自己成长的人所尊重。这样的情形在我们身边也常
常会发生,我们是否也因为「熟悉」也不给我们身边的人足够的敬重
?
◎我们可以很轻易的体会耶稣不用「异能」来吸引不信的人信靠他,异
能、神迹是给那些信的人当证据、领受上帝恩惠用的。因此在一個不
信的环境中,耶稣不行异能,应該是可以理解的。反倒是我们应該反
省自己所参加的「特会」会不会陷入依赖醫病与神迹来吸引人的陷阱
中?而「醫病」这种似乎是被很多人看重的恩赐,在耶稣与马可福音
心目中,似乎是一种「微不足道」的「非主流」工作而已。
二、施洗约翰被杀( 14:1-12 )
○ 可 6:14-29 路 9:7-9
(一)希律听到耶稣的名声,就认定耶稣是施洗约翰死里复活行神迹。14:1-2
●「希律」:希律安提帕、大希律的儿子( 太 2:1 )。西元前
四年到西元39年管辖加利利和比利亚,耶稣称他是「狐狸」
( 路 13:32 )。
●「臣仆」:原文是「男孩」,这里指的是「宫廷中的侍从」。
●「发出来」:「正在发生力量」。
◎其实以希律的希腊信仰来看,他应該不会相信复活才对。再者施洗约翰
生前从来没有行過神迹而希律可能认为施洗约翰透過与死亡的世界接触
而获得了行异能的神秘能力。而路加福音记载的「我所斩的」这個宣告
,其实透露出希律内心的痛苦与害怕,想想,自己杀害的人复活,而且
具有神秘的力量,这該是一件怎样令人害怕的事啊。
(二)约翰指責希律娶希罗底不合理导致被希律关进监牢,希律虽想杀约翰,
却因百姓认为约翰是先知而没有动手。 14:3-5
●约翰曾对他「说」:原文的時态表示这是「屡次说」的意思。
◎传说希罗底的丈夫还活著的時候,希律不惜休妻,然后把希罗底抢
過来,而这是律法明令禁止的事情。
(三)希律生日時,希罗底的女儿跳舞使希律欢欣,希律就发誓应许随希罗底
的女儿所求的给她。女儿接受母亲指使,要求要施洗约翰的头。14:6-8
◎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提到,希罗底有個女儿叫撒罗米(Salome,莎乐美
),后来做了分封王腓力的妻子。
◎有解经家认为宫廷里那种放纵、淫佚的舞蹈通常由专门的舞女来表演
,官府或正规人家的女人是不会作这种是的。因此,若不是希律家族
道德实在不怎样,不然就是希罗底处心积虑的设计。
(四)希律为了自己的面子,就杀了约翰。约翰的门徒就来将尸首领去埋葬,
并去告诉耶稣。 14:9-12
●「忧愁」:「痛苦」、「忧伤」。
●「女子」:「年轻女子」或「小女孩」,接近適婚年龄,大约十四
岁左右的女性。
◎犹太人认为处死前应先有审讯,而且也不允许砍头的处死法。施洗
约翰是遭遇了狠毒妇人残忍的对待。一個忠心爱主的人,其实也未
必有善终,「善终」理应不是一個人的「最后审判」。
三、耶稣的神迹显出超自然力量( 14:13-36 )
(一)给五千人吃饱( 14:13-21 )
○ 可 6:30-44 路 9:10-17 约 6:1-14
1.耶稣听见施洗约翰被杀的消息,就上船退到野地去,而群众由各城来
跟随他。 14:13
◎「耶稣听见了」:可能指「施洗约翰被杀的消息」或「希律对耶稣的
评语」。
2.耶稣看见群众,就怜悯群众,醫治病人。 14:14
◎耶稣面对不期而遇的这些群众,反应不是恼怒而是「怜悯」。
3.天将晚的時候,门徒建言要耶稣请众人散開去买食物,而耶稣要门徒给
他们吃。14:15-16
●「天将晚的時候」:大约是下午三点左右。
●「你们给他们吃罢」:原文是强调「你们」。亦即要门徒负担起给众
人食物的責任。
4.门徒回报食物仅有五個饼、两条魚,而耶稣吩咐门徒将仅有的食物拿给
耶稣。 14:17-18
5.耶稣吩咐众人协卧在草地上,拿食物望天祝福,擘饼递给门徒转递给众
人,结果让众人都吃饱了,还剩下十二個篮子的零碎。吃饼的人数有五
千人(除了妇女与孩子之外)。 14:19-21
●「坐」:「协卧」,当時人吃宴席的姿势。
●「望著天祝福」:是指为食物感谢神,犹太人有惯常的饭前祷告词:
「主我们的神,宇宙之王,使大地出產粮食者,你
是該称颂的。」,而这里记载的举动,是犹太人一
家之主的表现,耶稣就是以一家之主的身份来行这
个神迹。
●「门徒又递给众人」:在犹太人的大家庭中,如果吃饭人数众多,男
主人就会要他人帮忙分发食物。
●「零碎」:并非指众人吃剩在地上的食物,而是指耶稣擘開而仍然留
在门徒篮子内没有被众人吃掉的的碎片。
●「篮子」:是一种用柳条编制的篮子,犹太人用来携带食物之用。
◎这是除了耶稣复活外,唯一四福音都记载的一個神迹。
◎约翰福音第六章还有后续的记载,整個神迹過后,众人要逼耶稣作王
,耶稣积极避開众人的请求。最后耶稣讲了一篇道,众人於是離弃了
耶稣,只剩下十二個门徒願意继续跟随。神迹并不一定带来正确的信
心。
(二)耶稣在水面上行走( 14:22-33 )
○ 可 6:45-52 约 6:15-21
1.耶稣要门徒上船渡到对岸,自己上山祷告。 14:22-23
●「催」:「驱使」、「勉强」的意思。
◎依照约翰福音的记载,这時众人要来强迫耶稣做王了,所以耶稣可能
是希望尚未完全了解状况的门徒不要被众人影响或者反而碍事,而强
迫他们離開。
2.门徒的船在海中遇到风浪,耶稣在四更天由海面上走到门徒那里,门徒
因而惊慌害怕,而耶稣连忙表明身份。 14:24-27
●「船在海中」:有一些抄本做「船已離岸许多史他狄」,一個「史他
狄」约两百码。
●「四更天」:罗马人把夜间分为四更,犹太人只分为三更,这里
应該是用罗马人的算法,時间大约在清晨三到六点
之间。
●「鬼怪」:指「奇异影像」,尤其指「精灵」与「鬼怪」的现形。
●「是我」,不要怕:这個「是我」的用词跟旧约耶和华自称的的
「I am」类似。
◎针对门徒的误会,耶稣的反应是「连忙」对他们说,而非立即的斥責
。
3.彼得希望耶稣也让他由水面上走到耶稣那里,耶稣首肯。而彼得因为害
怕就要沈下去,而被耶稣拉住,并被耶稣指責「小信」、「疑惑」。
14:28-31
●「如果是你」:原文接近「既然是你」的意思。
●「要到耶稣那里去」:较好的抄本作「并朝耶稣那里去」。
●「只因见风甚大」:直译是「但看见风」。
●「将要沈下去」:直译是「開始沈下去」。
●「疑惑」:直译是「分为二」,意思是把对上帝专注的信任分散掉
了。
◎对於彼得的失去信心,耶稣的反应是「赶紧」伸手拉住他,然后才教
训他。我们对於那些比较软弱的肢体是用什么心态来对待他们的呢?
是否有足够的体谅?
◎我们对上帝的信心如何呢?是否够专注以致於可以靠神行過危险的环
境?还是一看到危险的环境就信不過上帝了?
4.耶稣上船后,风就停止了,船上的人都拜耶稣,认定他是神的儿子。
14:32-33
(三)治好革尼撒勒地方的病人( 14:34-36 )
○ 可 6:53-56
1.耶稣和门徒渡海到革尼撒勒,众人一认出耶稣,就把周围的病人带到耶
稣那里。 14:34-35
●「革尼撒勒」:若非指加利利海西边进北端那块平原(约六公里长,
不足三公里宽),就是指該平原中的一個市镇。
2.他们只求耶稣准病人摸耶稣的衣裳缀子,凡摸到的就被醫好了。14:36
●「缀子」:指犹太男人穿的袍子底边的「缀子」,这种袍子共有四
条缀子,两条在前,两条在后,由蓝白线织成。这种「
缀子」用来提醒配戴的人「遵行耶和华一切的命令」(
民 15:37-38 申 22:12 )。
●「好」:「彻底痊愈」的意思。
◎这里的人相信只要摸到耶稣的衣服边病就会好,可能血漏的妇人的
神迹也传遍了当地。而耶稣也慷慨的治好所有的病人。
四、争论洁净的問题( 15:1-20 )
○ 可 7:1-23
(一)有法利赛人和文士由耶路撒冷来见耶稣质疑耶稣的门徒不洗手干犯传统
。15:1-2
●「法利赛人」:字义是「分離者」,当代法利赛人的人数大约有六
千,散布在整個巴勒斯坦。他们是会堂里的教师,
人们心目中的宗教楷模,自命是律法的护卫者,监
管人们正确的遵行律法。他们认为传统上对律法的
解释和规条,具有实质上和圣经同等的权威。
●「文士」:他们研读、解释并教导律法。大部分的文士都是法利赛人,
反之则不一定。
●「遗传」:指的是「口述的传统」,这种「口述传统」是指对摩西律法
的一种口头解释,西元第二世纪末有人把这些口述传统编辑
成「米示拿」(Mishna)。对於法利赛人而言,这些口述传
统的约束力跟摩西律法相当。
◎虽然看起来法利赛人是指責门徒的错误,但实际上他们是指責耶稣必须
为门徒的思想和行为上的错谬负責。
◎饭前洗手应該是一件不错的是情,但是这些法利赛人其实关注的不是清
洁与卫生的事情,而是关注「宗教礼仪」的問题。我们会不会也常常陷
入这种迷思中?「在乎聚会的礼仪胜過聚会的收获」?「在乎禁食的礼
仪胜過伤痛的心」?
(二)耶稣反問对手为什么因为传统干犯上帝的诫命,并孝敬父母之例为证。
15:3-6
◎这里耶稣举的例子是说当儿子跟父母说:「我应該给你的奉养,已经献
给神了」。法利赛人与文士就认为这儿子给父母的奉养已经不能再做俗
世的用途,而且这個誓言不能反悔,因此儿子就不应該奉养父母了。
◎其实,法利赛人坚守的这個传统,不是没有圣经根据的,依照旧约
民 30:1-2 ,向耶和华发誓或许願是不能反悔的。但是孝敬父母是
十诫的第五诫,两段圣经哪一段优先,应該是很清楚的。这也说明了单
单断章取义的撷取圣经的命令要人遵守,并不一定就是「守上帝的诫命
」,好好的了解圣经的意义,谨慎的作伦理抉择才是成熟基督徒应有的
行为。可以注意的是后来拉比的条例允许人为了孝敬父母的缘故取消献
物给神的誓言,不知是否受耶稣言论的影响。
(三)耶稣用以赛亚的话来指責对手只用嘴唇尊敬神,把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
训人,即使是敬拜上帝也是枉然。 15:7-9
●耶稣在所引用的经文是七十士译本的 赛 29:13 。
◎「把人的吩咐当成真理教导人」导致「拜上帝也是枉然」。我们是不是
也有这种危机?到底我们所信的是「上帝的真理」还是「人的吩咐」?
认真的思考自己的信仰,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四)耶稣要众人明白「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才能污秽人」。15:10-11
●「污秽人」:直译是「使....凡俗」,意思是「使人沾染礼仪上的不
洁」。当然,沾染不洁就让人不能归给神。而耶稣就是
取这個意思,说明只有由内心发出的才能让人不能归给
神。
(五)门徒告诉耶稣法利赛人不满意耶稣的看法,耶稣答以「任凭瞎子领瞎子」
。 15:12-14
●「不服」:「被人绊倒」、「被人侵犯」、「被震惊」、「大起反感
」。
●「栽种」:旧约圣经把以色列比喻成上帝栽种的植物。
●「他们是瞎眼领路的」:直译是「他们是瞎眼之人之瞎眼向导」。「给
瞎子领路的」是犹太教拉比们认为尊贵的一個
头衔。
◎耶稣对摆明了明知故犯的人是用「任凭他们」的方式来面对。有些人是
连耶稣也没有办法改变的....。
(六)耶稣对门徒讲解他的教训:表明由内心发出的才污秽人,吃饭不洗手并不
污秽人。 15:15-20
五、耶稣在外邦人中施行神迹( 15:21-39 )
(一)为迦南妇人的女儿赶鬼( 15:21-28 )
○ 可 7:24-30
1.耶稣到了推罗、西顿境内,遇到一個迦南妇人求耶稣怜悯她,为他的女
儿赶鬼。 15:21-22
●「退到」:「過去」、「往回走」。
●「推罗、西顿」:在加利利北边,属於腓尼基境内,是外邦人居住的
地方。
●「迦南」妇人:腓尼基人是迦南人的后裔。
●「喊著」:原文的時态显示妇人是「不断的喊叫」。
●「主啊!大卫的子孫」:这個称呼显示妇人对耶稣有颇深入的认识,
知道他是弥赛亚。
●「被鬼附」:直译是「变化成鬼」,表达相当可怕的状况。
2.耶稣却表明自己目前是奉差遣往犹太人那里去,以「不好拿儿女的饼丢
给宠物吃」为理由拒绝妇人的要求。 15:23-26
●「狗」:原意是「小狗」,指的是家里养的狗,小孩的宠物。犹太人
习惯以「狗」称呼外邦人(非犹太人)。
●「拜」他:原文的時态表示妇人「不断的拜他」。
◎犹太人常以狗比喻外邦人,所以耶稣在这里可能是要试验妇人的信心
,故意用玩笑性的口吻来表达首先获得弥赛亚所赐福气的应該是犹太
人,而不是外邦人。另外,「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
狗吃」也有可能是当時流行的谚语、格言。
3.妇人以「狗也吃桌子上掉下的碎渣」回应耶稣,得到耶稣的称赞,并醫
治他的女儿。 15:27-28
●「碎渣儿」:指的是「饼的碎片」。
◎耶稣的回答参照 太 15:21 就比较容易了解,耶稣到世界
上是先要对犹太人传福音,因此耶稣先拒绝了目前不是他使命范围
的外邦人的请求。妇人一面同意耶稣的说法,一面也表达即使是比
较次要的宠物,也有享受剩余恩典的权利。而且她显然认为只需要
耶稣剩余的恩典就可以解决她的問题。
◎比起犹太人,这個妇女显然是比较没有机会接触到上帝的知识与仪式
,但这妇人对耶稣的认识遠比那些有知识的文士还准确,他的信心与
耐挫力也胜過那個求永生的犹太少年官。同样的,比起许多人,读的
懂这些解经资料的我们也更有机会接触到上帝的知识与仪式,但是我
们是否能够有足够的信心与耐挫力,相信上帝必然不是硬心冷漠的神
,而能在任何情况下紧紧抓住上帝?
(二)耶稣醫治许多外邦人( 15:29-31 )
1.耶稣来到靠近加利利的海边,上山坐下,许多人带各样的病人来找耶稣
,耶稣就醫治这些病人。 15:29-30
●「放」在他脚前:此字有「摔下去」的意思,表示这些人的动作相当
匆促。
2.众人看到耶稣醫治的神迹就惊奇,於是归荣耀给以色列的神。 15:31
◎这里是加利利海东岸,有许多非犹太人居住,由这里的经文看起来,
耶稣醫治的是外邦人。
(三)给四千人吃饱( 15:32-39 )
○ 可 8:1-10
1.耶稣向门徒表达他对众人的怜悯,因为众人跟著耶稣已经三天了,而且
缺乏食物。 15:32
●「困乏」:「耗尽」之意。
◎耶稣不单单关心人的精神或灵魂,也关心人的身体需要。这是否提醒
我们什么?我们一面抨击解放神学一类的思想太過注意「地上的事」
,但我们是否同時体会到耶稣不願意渴慕他话语的人挨饿回去的心情
?我们为了人的灵魂做的不少事,但我们在乎人的身体需求吗?我们
在乎社会公义吗?
2.门徒以「食物不够」来回应耶稣,而耶稣要他们数算拥有的食物。
15:33-34
3.耶稣吩咐众人坐在地上,擘開食物,递给门徒又递给众人,众人(除妇
女孩子外人数有四千人)都吃饱了而且有不少剩余。 15:35-38
●「地上」:似乎显示这個時间是夏天旱季,草已经枯干,给五千人吃
饱的時候是春季,所以大约是在半年前。
●「筐子」:「大篮子」,在 使 9:25 的记载中,这种篮子大
得可以装下一個人。
◎耶稣在此喂饱四千非犹太人的状况跟喂饱五千犹太人的状况类似,都
是用「家长」的身份来祝谢、分食物,显示耶稣并非独厚犹太人。
◎许多人就是喜欢在这里做文章,说四千人和五千人是同一個事迹的不
同记载等等。把马太和马可说的好像笨蛋或者存心骗人一样。基本上
这里的记载与「五千人吃饱」的记载有相当的差异,如果我们尊重并
了解作者是要写一本重要的书给教会看,不妨单纯的接受这就是两起
不同的神迹,一是喂饱犹太人,一是喂饱外邦人。
4.耶稣叫众人散去,上船到另外的地方去。 15:39
●「马加丹」:地点不详。
六、耶稣指責宗教领袖( 16:1-12 )
(一)法利赛人和撒都該人来求神迹 16:1-4
○ 可 8:11-13
1.法利赛人和撒都該人要求耶稣由天上显神迹给他们看。16:1
●「从天上显個神迹」:原意是「找由天上而来的记号」,他们要求耶
稣显個神迹来表明他所做的是出於神。
◎这些人大概认为耶稣以前行的神迹都不算「天上来的神迹」。
2.耶稣认为他们可以由天上的迹象分辨天气,也理应可以分辨这時代的
神迹。 16:2-3
●有些重要的古抄本没有这段话。
●「风雨」:「风暴」。
◎耶稣揶揄他们会分辨天上的迹象与记号,怎么会看不出这時代「天上
的记号」呢?
3.耶稣认为只有约拿的神迹適合当時的世代。 16:4
◎耶稣在这里的回答跟 12:38-40 回答法利赛人的质询相近。
(二)耶稣要门徒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训 16:5-12
○ 可 8:14-21
1.背景:门徒忘记带饼。 16:5
●「门徒渡到....去」:直译是「门徒往....去」。
●「忘了带饼」:犹太人去外邦人的聚居地時,往往自备粮食,以免接
触到外邦人礼仪上不洁净的食物。
2.耶稣教训门徒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該人的酵,门徒却误以为这個
教训跟忘记带饼有关。 16:6-7
●「议论」:「辩论」,而且原文時态显示是「不断的辩论」。
◎由「忘了带饼」的背景,可以了解当時门徒们整個心思都被「没有带
饼可能导致不洁净」的思想缠绕,以致整個心情都在「食物」上,一
点也没有注意到耶稣的教训是关於「思想」的。
3.耶稣看出门徒的想法,就責备门徒的信心小,并提醒他们分饼的神迹。
16:8-10
◎虽然耶稣严厉責备门徒,但是却也循循善誘,用各样的例证来让门徒
想起耶稣的神迹。由这里的记载,也可以看出五千与四千人吃饱的神
迹是有相当的差异性,而非同一件事情。
4.耶稣表明他是希望门徒可以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該人的教导。16:11-12
●「晓得」:「抓住」、「明白」的意思。
七、彼得认耶稣是基督( 16:13-20 )
○ 可 8:27-30 路 9:18-21
(一)耶稣在該撒利亚腓立比問门徒:别人对耶稣身份的看法。 16:13
●「該撒利亚腓立比」:位於伯赛大北方四十公里的黑门山麓,是以土利
亚省(Iturea)的首府,希律腓力王居住之地。
◎有些解经学家注意到这個事件在各本福音书中都有枢纽性的重要意义,
这事件之后,耶稣对门徒的教导重点就有所改变。
(二)门徒回答以:施洗约翰、以利亚、耶利米、先知中的一位。 16:14
◎百姓众说纷纭本不令人意外,耶稣第一個問题似乎无足轻重,他关心的
应該是第二個問题:「门徒认为他是谁?」。
(三)耶稣又問门徒认为耶稣的身份为何?彼得回答以「基督、永生神的儿子」
。16:15-16
●「你们」说我是谁:原文强调这個「你们」。
●「基督」:希腊文的「基督」为希伯来文的「弥赛亚」,原意是「
受膏者」,在旧约可指先知、君王、祭司,但主要用来
称呼神要差来拯救百姓、最终以公义和平统治列国的一
位君王。
●「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原文「基督」、「永生」、「神」、
「儿子」四個希腊文前都有冠词。显
示彼得所要表达的就是那位「弥赛亚
」。
(四)耶稣肯定彼得是有福的,他对耶稣的认知是天父指示的。 16:17
●「巴约拿」:是希腊文对亚蘭文的音译,意思是「约拿之子」。
(五)教会将建造在磐石上,死亡的力量不能抵挡教会,并且耶稣要将天国的
钥匙给彼得,让彼得在地上建立教会的纪律。 16:18-19
●我「还」告诉你:我「也」告诉你。亦即天父指示彼得「耶稣是基督」
,耶稣也要指示彼得以下的事情。
●「教会」:原文可指「市民的集会」或「以色列会众」,在七十士译本
中被用来当「子民」、「群体」的意义。
●「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直译是「在这磐石上,我要建造
我的教会」。
●「磐石」:指的是巨大的岩壁或磐石。原文之前有指示形容词与冠词,
表达这個磐石是「某一個特殊的磐石」。
●「彼得」:指「一片巨大磐石所分裂出来的较小一部份」。
●「彼得」与「磐石」:在希腊文上这两個字有相当的关连,而耶稣当時
使用的却不是希腊文,而是亚蘭文。则这两者之
关连就不甚清楚了。
●「阴间」:指人死后所去的地方,当時的犹太人认为阴间分为乐园
(亚伯拉罕怀里)和地狱(欣嫩子谷)两部份。
●「阴间的权柄」:直译是「阴间的门」,在旧约与次经中,「阴间的门
」就等於是「死亡」。
●「胜過」:「以力量抵挡」。
●「綑绑」:在拉比的用语中,是「禁止」的意思。
●「释放」:在拉比的用语中,是「允许」的意思。
●天上的綑绑与释放:原文是用一种很特殊的「将来完成式动词」来表达
这两個动作。亦即表示彼得现在綑绑的,已经在将
来被綑绑了。这种特殊時态的用法,是表达出彼得
的綑绑与释放是「依据上帝的心意」来执行。而綑
绑与释放(禁止与允许)是在教会中建立纪律的意
思。
◎在十八章18节中,耶稣也把綑绑、释放的权柄赐给其他使徒。
◎虽有很多争议,不過我们如果尊重原文最可能的意义,还是要承认耶稣
赋予彼得特殊的地位来建立教会中的秩序。只是一方面我们应該注意这
个权柄的来源是因为「彼得认为耶稣是基督」,而且彼得的「禁止」或
「允许」也必须依据上帝的心意,而非可以自己决定。这样看来,似乎
「认定耶稣是基督」是能够「理解上帝心意而適当的传达允许与禁止」
的关键。另外,同样的权柄也给了其他的使徒。
(六)耶稣嘱咐门徒不可泄漏他基督的身份。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