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1-22 进耶路撒冷 在马太福音的记载中,这是耶稣首次也是最后一次进入耶路撒冷。从十六章21节开始,耶路撒冷成了目的地,至此耶稣的生平到达高潮:加利利的先知赴以色列的首都,那里有在地上教拜独一真神的圣殿。耶稣到达圣城,就发生了3件象征性的事情,记载在1至22节里,随之而来的冲突不断展开。 21:1-22
二十一1-11 君王临到 (参可十一1-11;路十九28-38)
从加利利来的朝圣者,步行到达耶路撒冷过逾越节,耶稣选择了骑驴进城。在有关耶稣的记载中,这是耶稣唯一一次策骑代步,这刻意的行动特别引人注意。从1至3节中耶稣如何吩咐门徒,可知一切都经过小心安排。马太指出,耶稣在此举出撒迦利亚的预言(亚九9-10),是要以弥赛亚及王的身分进城。
门徒和加利利的群众认出其喻意,于是欢拥祂入城,组成了君王的凯旋队伍。他们在第9节的呼喊声,证明他们相信耶稣就是他们盼望已久的弥赛亚,祂要在以色列的京城里,建立祂的国。
耶路撒冷的居民却很惊诧,‘合城都惊动了’,他们没有热烈欢迎耶稣,却很关注地问:‘这是谁?’耶稣对他们而言,是个不知名的村夫,身分不比外邦人高尚,来自偏远的北方省份。但加利利群众宣告耶稣是‘他们的’先知,来自加利利的拿撒勒。由此我们可见众人对耶稣的反应极之不同。在接着的一星期里,群众支持耶稣(二十一46),但另一班人则大叫要钉祂十字架(二十七20及其后经文)。 21:1-11
第2节 第2节惟有马太记载了‘驴驹’和‘驴’。 21:2
第5节 第5节用的是诗体,文字虽然并非暗示有两匹驴子,然而马太认为驴驹的出现乃字面应验这预言。 21:5
二十一12-17 洁净圣殿 (参可十一11、15-17;路十九45-46)
耶稣进京城,曾经引起一些人不快,当祂走近圣殿时,情形更甚。圣殿周围有大片空地,占地约33亩(13.5公顷),殿外的门廊(不在圣殿内),有兑换银钱和贩卖用作献祭之牲畜(包括鸽子)等摊子。殿外做买卖是获得祭司所准许,亦为远道而来的朝圣者提供服务。但情况已变得一团糟,圣殿是为敬拜和祷告而设,现在竟被利用来谋利。耶稣在盛怒之下赶逐商贩(当中也包括顾客在内),表达祂深信圣殿已失去其建立的目的。
熟悉旧约的旁观者,一定想起玛拉基书三章1至4节的内容,或许也会记起撒迦利亚书十四章21节(经文中的‘迦南人’意即‘作买卖的人’)。弥赛亚洁净百姓祷告的殿,为预备主的日子来临。祂又医好瞎子和瘸子,因而得罪了很多人,被当权者恨恶。耶稣不作任何道歉,反而称小孩引述诗篇八篇2节对神的赞美求称祂为‘大卫的子孙’是对的。这令宗教领袖更恨祂。 21:12-17
二十一18-22 无花果树枯干 (参可十一12-14、20-24)
耶稣看似没有理由地显示其能力,但若从上下文来看(马可穿插描写这事件和洁净圣殿),可见其象征意义。无花果树长出叶子,本应能结出果子,可是却不结果,这象征圣殿中空洞的敬拜(比较弥七1;耶八13)。无花果树枯干,鲜明地预表圣殿的命运;而耶稣对圣殿的预言,见于二十三章38节及二十四章2节。
耶稣的话大有能力,令门徒印象深刻。祂以此事教导门徒,有信心就有能力,正如祂在十七章20节教导他们一样。 21:18-22
二十一23至二十三39 与犹太领袖争辩 21:23-23:39
二十一23-27 ‘你仗着甚么权柄?’ (参可十一27-33;路二十1-8)
耶稣作了上文所述的行动后,就激起犹太当权者的攻击。他们包括祭司长和长老,就是负责管理圣殿的人,他们也是犹太公会大部分成员。耶稣显出的权柄,威胁到他们的无上权威,故他们要耶稣作出解释(比较他们较早时求显‘神迹’一事)。耶稣再次拒绝直接回答他们,祂反问他们施洗约翰之事。这不单是聪明地回避了对方的质问,也暗示耶稣是延续约翰的使命(已在十一7-19及十七11-13说明)。犹太领袖若是不敢否定约翰是神派来的使者,他们更不能否定耶稣的权柄是从神而来的。耶稣继续(31-32节)指出他们因不信约翰而招致的后果,若不信祂,后果更堪虞。 21:23-27
二十一28至二十二14 3个尖锐的比喻 应一起研读3个比喻,并按耶稣回答犹太当权派质难的背景去理解。每个比喻述及一群丧失尊贵地位的人,被他们所鄙屑的人替代。贯串3个比喻的主旨是:谁是神真正的子民;从而暗示正在发生基本的转变。 21:28-22:14
1. 二十一28-32 两个儿子的比喻 这简单的故事指出口头答应和行动之别,又显出神欣赏我们所作的,多于我们所答允去作的(比较七15-27重复的信息)。耶稣把它直接应用于‘你们’(直指祭司长和长老,23节),又指出他们不信神的使者约翰,反之,他们所鄙视的税吏和娼妓,倒听从他。因为这‘无望的一群’相信约翰,他们会先进入天国,至于那些不信的权贵后来能否进入,在这故事里没有言明,但第二个比喻提供更清楚的答案。 21:28-32
2. 二十一33-46 葡萄园的园户 (参可十二1-12;路二十9-19)
这故事的主旨明显是取替。故事是有关一个没有露面的地主和他的众园户。园户要缴纳他们收成的一部分作田租,如果他们不交租,园主有足够的理由取代他们;而他们竟杀害园主的儿子,使事情变得严重得多。
故事的喻意是祭司长和法利赛人(45节)能明白的,而且任何熟读以赛亚书的人,也能明白其意。书中的葡萄园比喻(赛五1-7),象征以色列人有辱神的期望。但这处的焦点不是以色列全家,而是以色列的领导阶层,他们杀害神的儿子,使他们历来多番排斥先知的罪行达至顶峰。他们的结局必是沉沦,他们的地位也被人替代。 21:33-46
第42-44节 第42-44节述及故事的涵意。第42节(引自诗一一八22)
阐明神的心意,说两班人的命运将会转换,以色列领袖所鄙弃的人,终会蒙拣选获得最高的荣誉。第44节也用了同样的隐喻,暗指以赛亚书八章14至15节及但以理书二章34章35节和44至45节所提及具破坏力的大石。第43节则更直接:葡萄园象征天国,属于神并不属于人。神要将之托付予可托付的人。‘百姓’(a people)暗示不单领导层要被替换,神子民的组成也要改变(已在八11-12暗示)。可是,它不是指犹太人要被外邦人完全取代(否则原文中‘百姓’一字应作复数,因希腊文中的外邦人一词是复数的,即英文的\peoples\),而是指一个神子民的新群体要出现(参十六18之注释),当中有犹太人,也有外邦人人。他们不能凭其国籍得救,只能凭他们所结的果子(比较三8、10,七15-20,十二33-37,十三8、26;特别注意二十一18-20)。 2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