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11:1-19
王吩咐过门徒,并差遣他们去从事初期的工作之后,祂自己仍继续往各城传道,教训百姓,以实行祂所作的宣告。
祂的途径满布新的困难,仇敌的敌挡态度也变得更明显。其中有一些能从这一章中清晰看出。这一章是一个概略的综览,从祂继续服事工作时,所必须对付的各种不同心理态度,让我们看到了祂的工作所遭遇到的各种不同拦阻。这些心理态度都是典型的代表。这些态度迄今未变,如今跟随祂的人,在服事祂时也同样需要对付这些态度。
我们先将这一大段,略略地看过。
1·从2-15节是第一小段,关乎施浸约翰的故事。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一个忠诚的先驱,心中所充满的困惑。
2·从16节起是第二小段,这一段只有短短四节,给我们看见,主在世的那个时代,是多么乖常背理。
3·从20-24节是第三小段;在这一小段中,我们看见主所到过的几个城巿,至终不肯悔改。他们是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
4·末一小段自第25节开始,在这段里面,我们遇见与众不同的一班人,王称他们为婴孩。
总括起来,我们看见了四种人,说明王所遭遇的四方面的难处与抵挡。在每一种情形下,王的方法都是尽善尽美。对于祂忠诚的先驱心中所存的困惑,祂加以改正,并为他辩护。对那乖常背理的时代,祂将它交付时间的审判。祂痛责那终不悔改的,却呼召那如婴孩的,到祂那里享安息。
现在我们先来看约翰的事迹。许多人试图为约翰辩护,认为这位王的先锋并没有对王失去信心。他们说,他之所以差门徒去问耶稣,是因他的门徒心中起了疑惑。他差他们去,目的是使他们与耶稣接触,从祂得到答案,就可以重新得到坚固。虽然这说法可能有一些道理,但当约翰差门徒去问耶稣时,无疑的他自己正深感困惑。他的问题与忠诚无关。也有人为他找出发问的原因,他们说,约翰以前是向数以千计的人讲道,充满挑战兴奋,如今他身系囹圄,情形极像罗腾树下的以利亚,心灰意冷。这种可能性不大。约翰对于孤独的生涯,早已习惯,绝不致因为牢狱的高墙,而生怀贰之心。他早年在旷野所过艰苦简单的生活,使他对细软的华服,宫庭的宴乐,丝毫不生羡慕。没有人会相信他的勇气已经受挫。他所提出的问题,反而证明了他持续的勇气。约翰只是感到惊讶,因为主没有完全照他所想的那样去作。他对正义既不怀疑,他的信心也未动摇,但对耶稣所用的方法,他心里有所怀疑。因此让我们先看约翰与耶稣的关系,再看耶稣与约翰的关系;也就是说,先看约翰的问题,再看基督的回答;然后再看约翰的门徒,带着主的回答离去后,基督为约翰所作的辩白。
为着明白约翰打发门徒去问的问题,我们必须将耶稣的工作,和耶稣公开传道之先,约翰论到祂时所说的话对照着来看。约翰原是一个极端的苦行者,对他所处之时代的罪恶和腐化,他曾严加苛责。他曾向着那些城市,跺下他脚上所沾的尘土,走向旷野去;因为他具有这种活生生的信息,所以吸引了许多人到他那里。在约但河岸,这位粗犷、朴实、威严的人,这位希伯来人的制度里最后一位先知,曾猛烈地抨击当时的罪孽,特别指出那一小撮在百姓中带头敌挡神的人,约翰称他们为毐蛇的种类。他一面谴责罪,另一面以奇妙的描述来传讲那要来的王,“祂手里拿着簸箕,要扬尽祂的场,把麦子收在仓里,把糠用不灭的火烧尽了。”这些话非常庄严,高贵,推崇王是伟大、全能的革新者,祂将止息恶行,消除压制,聚集善美宝贵的事物,击溃一切恶事。
如今约翰下在监里,他以问题向王询问;在他里面仍炽烈地燃烧着先知的火焰和对于公义的渴慕。他听见人说耶稣招聚了一批人,和他们一同登上山顶,在那里对他们讲话;祂曾使一个长大痲疯的得洁净;祂所行的似乎都是甘甜、仁爱、柔和的事。祂尚未从口中吐出审判之声和降祸的厉言。祂的使命似乎专为施怜悯,不是行审判。为此约翰在监中至感困惑。四围充满了恶行,真需要迅雷将它们殛毁;然而祂不过使病者得痊愈。人都背向神,不服祂的管治,他们需要审判来对付;而祂竟将福音传给他们。约翰以为,祂要将压制人的,转眼之间除灭,谁知祂竟向他们传福音。在这种困扰不解的情形之下,约翰差遣他的门徒,匆匆的去耶稣那里,向祂提出这坦率,諴实的问题,“那将要来的是你么,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现在我们要留心观察主对付这一个忠心的人心中困惑的方法。耶稣对约翰的门徒说,“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痳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倘若约翰的问题使我们诧异,那么耶稣的回答更使我们诧异。我们一定要留意,在主的回答中,祂把自己的工作和一个伟大的预言相联在一起。约翰既有先知的灵,必定能领会祂的意思。假如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就无法明白其中的意思。当他的门徒将耶稣的答话带回时,约翰必定会对王的使命有一个新的诠释。在耶稣的回答中,最后所提起的一件事是,“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是引自以赛亚那伟大的预言(赛61:1-2)。耶稣在开始祂的事工时,有一次祂在会堂中站起来所宣读的,就是这一段,这也使约翰深感困惑。那一次在会堂中,祂并未将全段都读完,祂略去了“我们神报仇的日子”,而以“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为结束。
向我们报告神悦纳人禧年的,正是祂。祂也是那将宣告神报仇的日子之人。但祂还没有宣告这日子。在圣经中,悦纳的恩年和报仇的日子之间,只有一个逗点,若以时间来衡量,这逗点已延伸了一千九百多年。然而至终祂必要完成这宣告,“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祂怎样往天上去,祂还要怎样来。”“……基督……将来要向那等候祂的人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祂引我们进入神悦纳人的禧年中,同样祂也将宣告神报仇的日子。因此当约翰的门徒向他报告耶稣所作的,就是使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痲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时,他知道先知在预言中所提到的,正在祂身上应验了。他会回到先知的预言,会看清弥赛亚的头一步工作,乃是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他也会明白,作为王的先驱,他向百姓宣告严厉的审判并没有错;但他必须认识弥赛亚的工作具有更广阔的价值。在最后的审判来临之先,必须有温柔和恩惠的工作,必须有医治,祝福,以得着人。耶稣实际上在对约翰的门徒说,回去告诉约翰,重新看看那些使他困扰的事,要从他所具备的先知使命的亮光中来看,要从已揭露的神在我身上的旨意之亮光中来看。关于我的这一切,全记载在经卷上,要他再深思慎虑,必能从幽暗中出来,进入光明中。
你是否也对耶稣感到困惑?那么你当对那些困扰你的事,细细思考,看得再深入些,你会发现,光正自那些蒙眬的浓雾中射出,因着更深的认识,使一切困扰迎刃而解。
末了王还加上一句非常柔和的话,不是责备他,只是为着鉴戒,“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你若对我的方法不能完全领会,请信赖我。你若一时看不出,我将怎样成就你心中火热想望成就的,切勿跌倒,不要犹疑,只管全心信赖。王对跟从祂的人,总是以此言相慰相诫。
然后耶稣转向那些群众,他们已听见约翰的问题,他们可能以为显然约翰已失败,他胆怯了,他已颤抖动摇;祂似乎是在对那些人说,关于约翰的实情,你们且听我说。你们出到旷野要看甚么呢?要看临风摇动的芦苇么?你们以为他如今已经东倒西歪?主提出问题的口气,显然已强调着答案就在那儿了。没有一股劲风能将约翰摇撼。他甚至敢指出希律的罪,并把真理告诉他。
“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甚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么?”就是看那些被锦衣玉食所骄纵,羸弱得毫无生气的人?接着的话包含着无比的轻视,“那穿细软衣服的人,是在王宫里”—不是在监中,这里用反面的对比来显出它的语意。约翰若对希律王的恶行,噤口不加罪责,希律王必以锦衣相加。你们不要因为他向我发问,就误解了他。这是王为一个耿直忠心之人所作的辩护,十分美丽。
你们出去,究竟是为甚么?是要看先知么?祂将众人从对约翰的错误印象中引出来,带回到原先正确的观念中。“我告诉你们,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他是王的先驱,受圣灵感动,被差遣,行在王的面前。经上记着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所说的就是这个人。也诚然为耶稣预备了道路,应验了先知以赛亚所说的预言,“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开辟道路的工程既甚艰巨,又极劳苦。但不久王就要在这道上经过,在此之前必须有人先披荆斩棘,用炸药将阻挡轰去,有许多的工作要作。这正是约翰的工作。他不是芦苇,不是穿细软锦衣的,也不仅仅是先知,他乃是最后的一位先知,这位先驱在王面前急行,预备祂的道路。
然后主说出了一句最奇妙的话,“我实在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施浸约翰的。”只要将这话略加调动,就可以极简单的解释其含义:一切从血气生的人中,没有一个比约翰更大。这是基督对约翰的称许,称赞他德性刚毅,心胸广阔,秉赋恢宏。他原生于祭司之家,但他放弃祭司的职分,出到旷野,成为一名朴实的先知。他像伟大的政治家一样,洞悉国家的病根,百姓的疾苦。他毫不留情的撕碎遮掩病况的外衣,将可憎的丑恶,赤裸裸的呈现在当时的人眼前。
然后王也解释了他陷入困惑的原因,“然而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这又是一段引起各方议论的话。想要明白它的意义,惟一的方法是将它和耶稣其余的辩护,联在一起看。我们的主说这话的意思是,你们看见这人,按天然来说,他比一切人都伟大,他为困扰发出问题。是的,有一些事他无法明白,有一些方法他不了解。但不久,那进入天国里最小的一个人所拥有的亮光,也不是天然秉赋超众的约翰所能梦想的。不久,那因着我的怜悯、权能、与受难的奥秘,得以进入我国度的小孩子,他所有的亮光也远超过约翰,除非约翰也进入这大能的国度,了解神的甘甜、慈悲与威严。约翰所有的,是天国之前的亮光,因此天国中最软弱的人所知道的,也远比约翰多。
根据这一个为约翰的辩白,王向百姓发出一个呼吁。祂论到众先知说,“因为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到约翰为止。”众先知的信息只是预告,并非经验和实践的信息;只要五分钟的经历,其价值就胜过多年的期待。靠着王奥秘的死进入国度的人,即使才半小时,所得着的亮光就远超过祂工作完成之前,多少世纪所积聚的亮光。“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到约翰为止。”
接着耶稣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因为人不能明白进天国的方法,若要进入,必须努力克服骄傲,并将骄傲践踏在脚下,甘愿单单信靠主。
然后是耶稣论到约翰的最后一段话,“你们若肯领受,这人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这位就是那个革新家;你若跟随他,顺服他,他要以雷声引领你们经过西乃山,使你们迎见神国统治的荣耀曙光。
现在我们来看王对那时代所作的指责。祂回答了约翰的问题,并为他作了辩白;现在祂将约翰和他的时代作一个对比──约翰,集粗犷、刚毅、坚忍、伟大于一身。而他所处的时代呢?祂说,“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有孩子的人最能明白主所作的这个比喻。有时孩子们闹起别扭来,就会觉得事事不称心,他们都会噘着嘴抱怨不停。孩子们有这种表现是由于:
1·他们从父母承受了恶的本性;因此当你的孩子不满,任性的时候,不要向他们动怒。这种脾气是从你得来的。
2·他们感染了周遭的烦闷与厌倦。
3·他们缺少一些像牧人般温柔却坚定的管教。
这正是当日时代的病征。请留意主如何运用这个比喻。“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约翰来的时候,你们都涌向他,齐向他吹笛,使他大孚众望,但他非但没有闻笛起舞,反而对你们猛加斥责。“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如今人子来了,你们在祂面前哀叹,但祂却不悲痛。祂如良友抚慰你们,鼓舞你们,和你们一同吃喝,你们竟说祂是贪食好酒之辈。哦!这时代何等乖背常理!
王对那样的一个时代,说了一句甚么话呢?“但智慧之子,总以智慧为是。”有古卷作“但智慧在行为上就显为是。”从上下文的关系看,后者与上文更吻合。在每一种情形下,耶稣都是论及祂的工作。祂要人去告诉约翰的,就是祂的工作。祂的工作也证明了祂有权利,定那些终不悔改之城的罪。约翰和耶稣的工作,乃是智慧的工作,也是神所使用的方法。对着那个纷扰不安,乖背常理的时代,王宣告说,无论是约翰严格自律的力量,或祂与人温柔的交往,都能将智慧证实出来。
研读这一段话的至高价值,是它启示了王是作工的主。在祂对待约翰的这幅图画中,给我们看见诚实是可贵的,并且终必得着回应。但愿我们对主诚实,不要假装有信心,其实心中并无所感。倘若起了疑云,不可背向神,不去向祂探寻原因,反而转去想用人的哲理,解释神的方法。让我们直接来到祂跟前,告诉祂心中的疑团。哦,那是何等的安慰,我们能以进到主的跟前,告诉祂我们无法明白祂所作的事。祂喜爱诚实,祂宁愿多马冲口说出他的不信,远胜过犹大和祂亲嘴。我们为约翰感谢神,因为他诚实;我们更为耶稣向神献上感恩,祂接纳出于诚实之心的疑问,并且耐心的回答,回答得那么完全。祂对这一类疑惑的解答,正是一个呼召,要我们对所疑惑的事实,有更深广的认识。
马太福音11:20-24
现在我们要看看终不悔改的那些城巿。这段话一开始用的词句颇令人惊讶──“就在那时候责备他们。”我们极少在祂身上看见责备的灵。我们若这样认为,显然就对祂责备那些城的原因和意义认识得极肤浅。倘若我们以为,祂既柔和又慈爱,因而祂的本性中无谴责,祂不会降祸,那么我们就曲解了爱。耶稣也可以是严格而激烈的。圣经中不是也记载过羔羊的忿怒吗?倘若我们听祂的教训时,对祂的谴责感到惊讶,那是因为我们对爱的认识还不完全。爱不永远都是温柔的,有时也表现得很猛烈。爱并非只会轻声细语,爱的本质是在必须时,它会发出烈焰,狂风。因此这一段话若果真引起我们诧异,那么我们既不了解我们的主,也不认识祂爱的本质。
主提到名字的城有三,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我们虽然没有关于主到哥拉汛的记载,但是主曾去过这些城,是十分确定的事实。这段话足以说明,耶稣所作的远超过我们所读到的。哥拉汛是主行过许多异能的城巿之一。但祂在那里的工作,圣经没有记载。
然后是伯赛大,我们从记载中知道主曾多次去伯赛大。我们应当记得,彼得、安得烈、和腓力都是在伯赛大这个地方,响应了主的呼召,悔改归向祂,顺服跟随祂,并面向着那将来临的天国。
当我们读到迦百农的名字时,几乎无法避免的会想起前面所看过的一段话(4:12-16)。我们已经看过,在那里所引的一段预言,根据犹太人的观点解释,凡是提到“西布伦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约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总是带有轻蔑的意思,因为那整个地区,受到外邦思想的影响最深。然而当王开始祂的工作,传讲祂国度的福音时,祂却“往迦百农去,就住在那里”。这是王作事的一贯方法。若有一个地方被忽略,遭弃绝,无人注意,祂就来到那里,并且住在其中。因此我们知道,迦百农可以说是耶稣的第二家乡,祂在那里住了不少时日,在祂公开传道服事的日子中,迦百农是祂工作的中心。在4章那里接着说,“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当约翰传天国近了,应当悔改的时候,他着重严厉的一面。等到他下监之后,耶稣开始了祂更公开,更有次序,更确定的传道工作,祂在迦百农也释放和约翰一样的信息。祂来到迦百农,并且住在其中,迦百农得以首先听见王以祂自己的恩惠、柔和、甜美所说的话,“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但是现在我们看见,耶稣遍察了祂曾行过许多异能的诸城,祂开始了谴责。是甚么原因,引起祂发出谴责?“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耶稣发怒不单是因为他们不顺服祂。从一方面来说,这是事实,但主发怒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我们必须再回到耶稣所说的“悔改”一词,它的意思是心思的转变,因为无论何时,一个人的真实信念,乃是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因此当耶稣开始传道时,祂对人说,“你们应当悔改”──要改变你们的心思。这是一件看似简单,却是十分深刻的事。祂要人改变对于事物的老旧观念,好使他们的行为改变,最后他们的品格也可以有改变。这是改变的一贯次序。首先是内在的观念;然后是根据内在的观念而有的外在行为,最后是品格。
基督不单说当悔改,祂还指明必须转变的方向。因为一个人可以改变他的心思,但可能又转向另一个错误。因此主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人的心思,必须转向天国。当时与今天的一切恶行,都根源于不敬虔,在一切事上,神都没有地位,祂完全被排除在外。以前的那些城巿──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和其余的城,都是那样。祂来到一座城,对那城中的人说,你们的心思当转向天国,天国已经临近;它就在此,因它的君王已将它具体彰显出来。我在这里就是为了将天国指示给你们看,并且要领你们进入这国,我要在天国中作你们的王。你们的心思当转向天国。祂在诸城中,曾医治许多患病的人,在实施祂的要求时,祂呼召这些城要向神悔改,心思转向神的国。
祂曾将神国的实在意义,向他们指出。我们已经看见,耶稣所行的每一个神迹都在启示,当神的国完全被建立时,祂的国实在的意义。耶稣所行的神迹没有一个是违背定律与法则的。相反的,祂的神迹是在恢复定律的作用。祂医治病人,祂的医治并不违背宇宙中的定律;不,相反的,祂是使受疾病阻挠的定律,重新恢复正常的作用。从始至终,祂所显的伟大权能,都在启示祂神圣的王权,也启示了神国的真相。祂曾对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这三座城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在这三座城中,祂曾藉异能,指明天国的意义,但他们没有悔改。因为他们没有悔改,因为他们不悔改,祂才开始责备他们。
现在来到了我们要问的第二个问题,主的责备是何意义?在这一段中,所用的“责备”和“有祸了”两个词,是能相互解释的。我们只有听见祂说,“有祸了!”才能明白祂是在责备。我们只有先抓住祂责备的语气,才能明白祂所说的“有祸了”是甚么意思。责备的意义就是谴责或叱责。它可能是单纯地出之于爱,也可能是出之于仇恨。耶稣的责备不是出于后者,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就照祂所用的词句,来看里面最简单的含义。“哥拉汛哪,你有祸了!”这不是在暴怒之下的喝斥,将他们弃绝,交给将降的灾殃;而是悲哀地宣告,说他们因执意刚愎,不肯悔改,至终难逃灾祸。在古代清教徒的解经家中,有一位曾这样说,“每一个灾祸里,都藏着哀号。”这话是对主所说,“哥拉汛哪,你有祸了!”最妥切的解释。祂的意思是,你们拒不悔改,任意妄行,为自己招致灾祸;你们执意弃绝光,选择黑暗;你们不接受生命,却为自己选择死亡。祂并不是向他们宣布,祂原可任意对他们施行审判;祂是向他们宣告,他们故意选择的后果,那是无路可以逃遁的。
这些灾祸如何临到呢?当记得这些灾祸是向着诸城宣布的。哥拉汛已经灭迹,连旧址也绝对找不到了;对伯赛大的旧址,考古家也意见分歧。汤姆森博士(Dr. Thomson)为拿弗他利的旧址提出建议时,另有一些人提出极有分量的反驳。因此我们只能概括的说,一千九百多年前,哥拉汛、伯赛大这些富庶繁荣的城巿,曾有永世的君王,带着光、生命和大爱,莅临她们中间,只因那些城不肯悔改,以致今日地上再无她们的踪影。这灾祸的临到是一个律运行的必然后果,无法逃脱,也不能更易;这个律很简单──人的前途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个人如此,一座城也如此。我应该特别强调这一个原则,免得人只对这里的解经感兴趣,忽略了这也是给他的信息。在此也说出主耶稣的超越,和祂主宰一切的威严,因此当祂临到一座城,或面对一个人,那城或那人必须在祂的光中作抉择。倘若那城悔改并回转,她将被高举到天上。倘若定意不听祂,她必定被投在黑暗中。将她投入黑暗的,不是祂的手,是这城巿自己的手,就在她弃绝神的国度的时候,她的手就扼杀了自己。
在祂论到祂所住过的迦百农时,特别强调这一点。留意经文中的小字,意义更切合。耶稣不是说迦百农已经升到天上,祂问说,“你将要升到天上么?”接着是祂回答,“将来必坠落阴间。”那是死亡,幽暗,灭绝的地方。请记住,这话是针对一座城巿所说的。
我们再来观察祂最初所说的,“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和这种毁灭的关系。迦百农拒不悔改。因此耶稣对迦百农说,你既不肯悔改,怎么妄想享受天上的福气?你既厌弃天国的君王,难道你凭自己能设立天国的秩序?你既掩耳不听王的声音,怎能进到天国,在天国的秩序中生活?那里的一切都在光中。爱是一切的动机,是一切的原动力。你既将王弃绝,怎么还能盼望进入那完善的生活里?绝无这种可能,你将来必坠落阴间。迦百农盼望天上的秩序,其它的城市也都如此,然而他们看见了那伟大的理想,却不肯悔改。在耶稣的预言中,不单只预告未到的事,祂预言了神的旨意。祂预言迦百农要坠入阴间,进入灭亡与幽暗的沉沦中,不再存在了。怎么会落到这般境地?因为它不理王的呼召,拒不悔改。
从耶稣的责备中,我们得到甚么宝贵的教训呢?第一,所看到的亮光越大,责任也越大。这就引我们来到我们还没有提到的这一段的另一部分,那就是耶稣所作的对比。我们先将它们简略的看一下,以便下面再作其它的对比。祂说,“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哥拉汛和伯赛大在审判的日子所受的,将比推罗和西顿更难忍受。推罗和西顿是当时还存在的城巿。接着祂论到迦百农,这个蒙受神最多祝福的城巿,祂说,“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你还容易受呢!”所多玛城早已不存在,她被涂抹的原因在旧约历史有关末后的预言中可以找出线索。祂将推罗、西顿与哥拉汛、伯赛大作对比,又以所多玛和迦百农作对比。
藉此祂启示出,责任是由亮光产生的。推罗和西顿不像哥拉汛和伯赛大,曾蒙王的光临,他们也许只风闻过祂所作的事,但祂从未亲自到过他们中间。当主说这话的时候,这两城都还存在着。
主的这些话使我们俯伏战栗。祂宣告说,当审判的日子,那些祂未曾到过的城巿所受的,要比祂曾去过,却不肯悔改的城市所受的要容易得多!
当主说到迦百农的时候,我们看见一个惊人的对比。读旧约的历史就能看出,虽然隔着历史家谨慎笔法的层幔,仍不足遮掩所多玛的繁华富庶。他们所过的是如何可怕的生活,充满了腐化和罪行。历史告诉我们,在偌大的所多玛城中,找不出十个义人,因此她被焚毁。还能有比所多玛更坏的城吗?是的,迦百农比所多玛更糟。迦百农可能并未像所多玛那样,人欲横流,沦落有如禽兽。从人的经典和规范来衡量,所多玛的罪污,远比迦百农的罪恶更可怕,但耶稣基督实际上是说,倘若所多玛曾接受我的光,曾听见我的信息,曾看见我行的异能,它可能迄今仍存在。这告诉我们,神看待罪,和人看待罪是不一样的。我们往往凭着自己错误的衡量标准,或称罪为鄙俗与污秽的,或称罪为可谅解的与可宽恕的。无论对一个人或一座城,神总是根据他所得着的光来衡量他的罪。耶稣曾带着信息去过的城巿,主曾行异能的那些城巿,倘若仍拒绝祂和祂的理想,不肯尊祂为王,他们所犯的罪,远比那些从未聆听过祂的信息,从未见过祂这大能的城巿更可怕。这是基督自己对罪的估量。
再进一步作我们的对比。我们曾根据主的话,以推罗西顿,与哥拉汛和伯赛大相比,以所多玛与迦百农相比。现在我们试将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与今日的城巿作一比较,好使我们不得不严肃的深思。今日我们的城市,对耶稣基督的认识,远超过当时的哥拉汛、伯赛大、或迦百农。因为当日耶稣基督在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祂深受肉身的种种限制,这是祂自己感受到的。为此祂大能的工作,大部分是以肉身行的,因为祂尚未打开门锁,尚未降下火来,祂还没有俯首经过那死亡的浸洗。
当耶稣来到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时,外表上祂只不过是众人中的一个,是许多教师中的一位。但实际上祂无限的超越他们。祂一开口,就足以使祂凌驾于一切同时代的教师之上。祂生命的纯洁,祂荣耀的美丽,和祂完全的温柔,使祂在品格上超乎众人之上。然而当他们听见祂说话的时候,除了祂所显出那王者的器宇,和祂所作的事里所含的基本真理之外,他们没有别的根据可以作结论。我们却有许多。有祂从死里复活的神迹,这可借着当时的见证人,和多少世纪来所发生的神迹得以证明。今日我们有比当日祂在肉身所行的奇迹更奇妙的大事。我们这些基督徒相信么?当主离世之先,祂说,“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并且要作比这更大的事,因为我往父那里去。”这话带着一个含义,耶稣并未以所行的异能为自己作凭证,只是将它们放在次要的地位。祂说,“你们当信我……即或不信,也当因我所作的事信我。”这个“我所作的事”,显然在信祂的凭据上并不居首位。多少世纪来,祂籍着复活将祂自己彰显出来,而祂的复活又在活的教会生活和进展中显明出来。那满有祂生气蓬勃的同在和属灵同在的教会,比诸当年祂在肉身中的同在更奇妙,更有能力。祂今天仍行奇事,比祂在肉身之日所行的,更奇妙,更美丽。
这一点还需要我们多说吗?我们今日的城巿,只要肯放眼看,耶稣基督的奇事异能,正不断的成就在全地的每一个角落里,比祂在肉身之日所行的,更奇妙超越。祂使许多人,在生命里面更新而变化;这种变化的能力,也改变了他们外面的生活。
这是最大的神迹。身体得医治并不是最大的神迹,灵里得医治才是。一个在社会中沦落到极点的人,一旦被耶稣的灵医治,他的全人就改造一新,他走到那里,就成为那城的祝福,这是更大的神迹!这样的神迹处处都是。
这和我们有甚么关系呢?每一点都和我们有关。倘若我们已经预备接受王的条件,遵行祂要我们悔改的命令;倘若我们定意面向着祂,要神的国先在个人身上建立,然后在我们的社会和城巿中建立,那样,我们的城巿就能进入天国实际的祝福中。然而我们若转背,不接受耶稣所给我们的证据,不领受祂所传的信息,我们若不尊祂为王,不向祂归顺,那么我们的城市就无法挽救。悲哀终必代替喜乐,叹息终必取代歌声,她将被自己的罪恶所淹没,像古时的诸城,被罪所吞灭一样。
因此,以基督徒而论,我们的本分是传扬福音,将这伟大的福音广为传扬。我们要始终坚持那基本的要求,就是个人的意志,必须向基督归服,惟有如此,方能使城巿中的社会关系,因着人类更新的观点而受到影响。
但愿神使我们如此生活,如此事奉,使我们能将我们的城巿,带到律法之下,并顺服祂满有恩惠的旨意。
马太福音11:25-30
本章末后的几节,告诉我们紧接着前几节所记述的事后,所发生的事。王向诸城发出斥责,向她们宣告有祸患临到;祂表明了一个原则,就是一个人所当负的责任,是根据他所得亮光的深浅,祂的责备与宣告都十分严厉,但祂向终不悔改的诸城作覆亡的宣告时,所用的语调可以看出祂心中充满了怜悯。
祂紧接著作甚么呢?责备了诸城之后,祂随即和神说话。祂与神说话之后,又向众人发出宣告和邀请。
要留意这些事的先后次序,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祂停止责备之后,祂的心向着神说,“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阿,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祂向神说过这些话之后,作了一个关乎祂自己的宣告,“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随后祂没有片刻间歇,立刻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就使你们得安息,”这是照字面直译的,译得非常美妙。彷佛“安息”和主是联在一起的。这话将神慈祥的母爱向我们展示。“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1·祂向神赞美;
2·祂作有关自己的宣告,其中所用的词句非常奇妙;
3·祂转向众人,呼召他们要在祂的宣告之亮光下,到祂那里去;祂应允领他们进入与父相联合的关系中,使他们得享安息。
先来看祂对祂父的态度,我们看见王在艰难之时敬拜,在失望之际赞美。这一章圣经,有一个至高无比的价值,那就是它将主在艰难阻碍之前,仍然保持安息的事实启示出来。那个忠心的约翰因不了解耶稣工作的方法,而对主心生疑惑,祂仔细的为他作了辩白;祂那个世代的人乖背常理,只知埋怨。那些城巿看见祂行了许多异能,依旧将祂弃绝。祂对这一切全都清楚明白,然而祂仍甘心居敬拜者的地位。但在祂所接触的人中,另有一班心地简单的人,也许他们的心思还没有深刻到起困惑的地步,他们只是婴孩。王比我们看得更透澈,祂说,“父阿……我感谢你。”这事实的本身,就是一种被圣灵感动,充满爱的服事。你正感失望沮丧吗?你是否感到你一直想去服事的那些人简直无药可救,他们总是疑惑,批评,不肯悔改?如果是这样,请安静下来敬拜!将你的困难当作感恩的机会。但这是十分难作到的,除非我们与祂紧紧相联。
现在我们来看祂赞美的原因。祂将那原因说得很清楚。主来所要显明的那些事,神向聪明通达人蘟藏了起来,却向那些未曾受教、不成熟的人显明了出来。祂为神所用的方法赞美祂。
我们当留意的头一件事,是王在祂父超越而绝对的旨意里安息。祂为祂的一切境遇感谢神,因知那是神的美意。我们也必须学习,时常停留在祂的安息中,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明白祂美意的理由。
我们或者还可以用一个问题,进一步的察看这事实。祂感谢父的原因,难道只因为那是神的道路?不是的,还因着祂知道那是最美的道路,是惟一的道路,就是这向着聪明和通达的藏起来,向着婴孩显出来的道路。我们的福音是愚人和盲者也可以得着的福音。这不是说福音是愚拙的,或是没有智慧的。
耶稣所说,福音向着他们隐藏了起来,所指的这班人是谁?耶稣所呼召的是所有的人,然而其中有祂所描写的“聪明通达人”,他们不响应祂的呼召。“聪明”,按字面的意思是多才多艺,天性敏锐,善于理解。而“通达”的意思,是指能触类旁通。耶稣对父神说,你将这些事向聪敏善解,触类旁通的人,藏了起来。我们有时听见人这样说,“相信我,我知道二加二等于四。”所谓聪明通达的人就是指这一等人。我不是说他们这样作错了,而是当他们把二加上二时,就以为自己甚么都知道了。那些仗着生来思路敏捷,能作合于逻辑结论的人,他们以为凭着他们头脑的方程式,就能将属灵的事表达出来。向着这一等人,属灵的事就隐藏了起来。要得知识,必须先自感欠缺。何时人说他不知道时,他就具备了获取知识的第一个条件。
几年前,在“工程师期刊”中,有一篇非常精辟的论述,探讨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甚么样的人,能借着发明,对他们的时代提供较多的贡献?是具备技术知识的人?或是没有技术知识的人?作者在该文中说,“以自行车骨架的任何一部分来说,在任何一个好好研读过材料力学的人眼中,都是有问题的。读者中若有人,愿意不惮麻烦,作一次计算,一辆重二十八磅的自行车,以十哩的时速前进,骑车的人体重一百六十八磅,算算自行车的负荷力。他会发现,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假定我们通过一条法令,规定自行车若未经商业部检定安全,就不准使用;而商业部的检验技师,在审核自行车时,又像审查轮船上的锅炉那样精确的话,试想商业部能核准的自行车是个甚么样子?今日更轻便的自行车,几十年前,岂不是被那些学富资深的工程师们,认为和机械原理完全不合?他们知道得太多了,决不会试着去造这一类的东西……。”
他又说,“知识常常被认为已经达到了顶点,事实上距起步仍不远。这种知识已达巅峰的信息,是那些著书、立论、传授、解惑的人最喜欢灌输给别人的。”
最后他写道,“我们愿意指出,拥有知识并不是扼杀进步的原因。斲丧进步的祸首,是误认知识已经达到了顶峰。”
这正好说明本段所包含的哲理。耶稣在肉身之日,有一班自认事事通的人。他们说,我们知道这事如此,那事那般,因此这件事应该是这样,祂是错的。他们是聪明人,他们是通达人,他们把这里的二和那里的二放在一起,称它们为四,认为那是最后的答案,是至理。他们认为已知晓万物。耶稣说,“父阿,……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祂没有将这些事,向这班人显明。
那么祂将这些事向甚么样的人显明呢?向着婴孩。这字在希腊文中的字根有“不说话”的含义,明显是指不成熟的人,说明他们并不嫌恶受教。我们可以从主在另一个场合所说的话,看见祂也用婴孩作比喻。祂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相信你们有所不知,相信你们所知有限,除非你到这个地步,否则“断不得进天国。”“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那些聪敏的人,他们将事理组合,以为神的真理同样可以用他们的方程式表达。“向婴孩就显出来”──他们对甚么事都不知道,但他们对真理梦寐以求,他们里面有渴慕真理的灵,有追求的灵。
神总是将这些事向心思单纯的人显明出来,这是同等有福的一件事!形式主义教会中的祭司思想,虽然已渐式微,但今日又盛行一种新的祭司思想。他们认为一个人若不精通原文和原文的支流演变,就无法诠释圣经。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一个能将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融汇贯通的人,可能从未看见过圣经中所发出的荣耀火焰;而任何一个小孩子,存着婴孩那样简单的心,来读圣经时,却可能得以看见这荣光。
王向父表达过这些敬拜的话之后,接着为祂自己作申论。祂的话那么明确,包罗全备,细读就足以明白,不需要再加以诠释。这段记述包括三部分。首先王说到所交付祂的特权。“一切所有的”,是指甚么?我们得回到前面几节去找答案。“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所显明出来的这些事,是关乎真理的事。祂来就是为要将它们显明,但那乖常背理的世代所嘲弄的,那顽梗、不肯悔改的城巿所拒绝的,也就是真理、公义、和仁爱的事。王说,父把这一切事全交付我了。“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
也许你要说,如此解释,岂不推翻了前面的立论?难道你要说耶稣是婴孩,也不成熟?要记得,我们是从人性的这一面来看祂,说到祂不仗赖人的智慧。祂所凭借的一直是祂父无限的智慧。祂从不凭自己说话,只凭着父。祂说到祂自己,“我心里柔和谦卑。”意思是我不暴躁乖戾,我从不违背临到我心中的亮光。我是众婴孩之一,因此父将一切事交付于我。祂是那伟大的奥秘,但祂以简单的心,等候光的临到,在光的无限领域中,认出这光与神以及永恒之间的关系。祂以完全人的身分说,父将一切事全交付于我;我来是为将启示的话带来。这正是使徒保罗在歌罗西书中所说,“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祂里面居住。”耶稣站在祂那个时代的人中间,对他们说,聪明人所不明白的事,通达人无法用自己的公式说明的那些事,父已经交付于我。我知道那些事,不是靠演绎与逻辑,是因我心里柔和谦卑,所以神将那些事交付于我。
如此宣告之后,接着祂说,“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在此祂说明了一件事实,就是人还不明白祂。祂也藉此宣告了祂本性的奥秘,除了父以外,没有人完全知道祂。这是永恒的真理,即使是今日,仍然可以说,除了父以外,没有人知道子。
现在我们要特别留意紧接着的话,“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试思想这里的两个事实。耶稣宣告说,除了父之外,无人能完全知道子;但对于父,祂却断言人能借着子认识父。今日我们对父的认识,远比对耶稣的认识正确。环绕着我们最大的奥秘,最难解的问题,最使我们困扰的,仍是关乎耶稣这个人。神通过耶稣这个人,把以前人所不知道的事启示出来,这就是恩典。但是因为耶稣所启示的事能力太大了,所以作为启示工具的耶稣这个人,必须保持奥秘。“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
我们常喜欢从28节起引用耶稣的话,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我们无权一开始就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这样的引法,使我们漏失了其中的精意;我们若略过27节不读,完全忽视它和28节的关联,那样,我们只不过在情绪上,浸沉于28节的安慰之中,全未掌握赖以得着安息的秘诀和能力。这并不是轻柔的摇篮曲。当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时,并不单单是出于情绪上的怜悯。我们恭敬地将耶稣的话换一个方式来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将父向你们启示。信靠我,就找到神;接受我,你们就接受了我生活的法则,这样你们就得着安息。我有轭,但我的轭是容易的;我有担子,但我的担子是轻省的。来吧,到我这里来,和我联合,让我成为窗子,使亮光得以透过我照在你身上;让我成为门,使你借着我得以进到神面前。人的难处是因为不认识父,由于他们不认识父,所以终日烦躁,焦虑,痛苦,没有安息。耶稣对这样的人说,你们到我这里来,我认识父,我要将你们带到父跟前,你们一找到父,就找到安息。“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
最后我们当注意,这呼召不单是向着婴孩,它也向着众人发出。“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当约翰对祂的工作方法深感困惑时,这也是祂对约翰的呼召──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困扰的灵得安息。这也曾是祂对那乖常背理的时代,那无法满足的时代的呼召──到我这里得满足,借着信心,安然等候黎明的亮光来将一切事说明。这也是祂对那些弃绝祂,将来也要被弃绝的诸城发出的呼召──到我这里来,我就要带着医治和祝福,再回到你们中间。祂也向婴孩发出呼召说,到我这里来,学习顺从,好得着亮光,引导你们进入神自己的智慧里。因此这是祂对所有人的呼召。但他们并不都像约翰一样顺服。约翰的门徒从耶稣那里回来,将耶稣的工作和古时先知的预言互相联结起来后,约翰就重获心中的平静。他在牢狱中再一次找到神,因他向耶稣诚实,不避讳心中的困惑,他打发门徒直接去问祂。可能在那时代中,还有其它心中不能满足的人,因为停止批评论断,并回转变成婴孩的样式而找到了安息。有一些城终不悔改,其中提到名字的只有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它们的踪迹今日都无处可觅了。那些婴孩怎样了呢?感谢神,从那时起,不断地有婴孩到耶稣跟前来,他们一来就都找到了神和安息。
留意耶稣呼召中的条件。“来”是头一个条件,“当负我的轭”是第二个,“学我的样式”是第三个。我们必须到祂跟前,必须向祂降服,必须顺从祂。藉这三件事,我们就得着我们的安息。有的注释家说,这里的安息是双重的安息,也许说它是一种安息的两种表现更为恰当──找到父的安息,与顺从父的安息。
哦,当一个饱受狂风暴雨摧残的人,找到神时的安息,那是何等的安息!圣经中那些古老的吶喊,也是今日的吶喊──“神阿,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惟愿我能知道在那里可以寻见神!”这些心语不单在几世纪来回响不绝,而且这种微小的声音今日也正在我们的心底回旋。我们听见救主亲口发出同样甜美的声音,“到我这里来。”我们曾尝试着寻找神,探索祂的踪迹;但我们自觉只是一粒微小的灰尘,在神眼中更算不得甚么,即使我们尽力寻找,又怎能将祂找着?然而,那位无限的道──耶稣,祂的声调存到永久。祂以智慧来引领,以权能托住万有。祂成了肉身,成为人中之一,成为一个人,温和,甘甜,柔细;人一到祂的跟前,就寻到神。我们若将头靠在祂的怀中,我们激动狂乱的心,就能得到永久的安宁和出人意外的平安。
我们怎样使所得的安息达到完全?顺服祂!耶稣说,“你们当负我的轭!”那不单是指所要给我们的轭,与要加给我们的担子,虽然至终这也是祂的意思;但祂主要是指祂所负的轭是容易的,那就是遵行神的旨意,顺服神的命令。“我常作祂所喜悦的事。”“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我们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这些就是耶稣在世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担子。祂说,祂的担子是轻省的;几乎无人相信这话。我们以为,要辛辛苦苦的努力才能讨神的喜悦。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事实上,要讨邻舍的喜悦,才是艰难的事;要讨朋友的喜悦,更不容易,而试图讨自己的喜悦,更是徒劳无功的事。因此让我们每人同有一个祷告,“求你指教我遵行你的旨意,因你是我的神。”这是生命里最容易,最崇高,最简单的法则,其中藏着安息,愿我们都能找到这样的安息。──《摩根解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