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1-12 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 (参可八11-21;比较路十一16,十二54-56,十二1)
耶稣短暂停留在犹太境内,又再度遇到当权派的敌对。关于显神迹的要求,及耶稣提到除约拿的神迹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请参考上文对十二章38至42节之注释。犹太人的不信,与外邦人的欢然领受,实在有天渊之别。
到来诘问耶稣的人有很奇怪的组合: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这两批人的神学观点及处事方式可谓南辕北辙,但他们却联合组成犹太人的最高法院──犹太公会。稍后,这两派力量更联手迫害耶稣(参十六21之注释),他们在这段记载中的所作所为,令耶稣在5至12节,将他们形容为联合的反对力量。
耶稣从前曾用面酵象征天国的拓展(十三33);而面酵有时隐喻邪恶的力量,如何扩张其势力(林前五6-8;加五9)。人向耶稣求显神迹,背后隐藏了他们抗拒耶稣的心,耶稣当然不欲门徒受这种怀疑主义的影响。
门徒的心思意念却充满了对物质的关注,还以为耶稣在谈及饼食!只顾物质是小信的表现(比较六25-34),尤其他们曾两次目睹耶稣如何满足人肉体的需要。 16:1-12
第2-3节 第2-3节在早期的记载里,并没有提及有关天气现象。此段可能是以后才按路加福音十二章54至56节加上去的。 16:2-3
十六13-20 彼得的认信 (参可八27-30;路九18-21)
这段堪称马太福音第一部分的高潮:我们由此得知众人对耶稣带着权柄的事奉抱持不同的反应。很多人的观点总结于第14节,他们将耶稣放在先知之列。彼得却明确地道出耶稣的身分,而马太福音一直预备读者接受这认信:耶稣就是弥赛亚,永生神的儿子。
在3卷符类福音书中,耶稣的反应令人希奇:祂要门徒守秘密,不能公开其身分。第22节及其后几节经文,更清楚说明其因。但惟有马太福音在17至19节中,记载了耶稣的正面回答,清楚显示彼得说中了祂的身分,纵然这认信会引起很多误会。诚然这是从神而来的指示,彼得既从神得此指示,表示他以后还要负起重要的责任,延续弥赛亚的使命。
彼得的名字是‘磐石’之意,耶稣借此任命彼得作神的新子民的基石,赋予他管理神家的权柄和领导地位。耶稣赐彼得钥匙,象征他要管理家中的事务。他有权柄在天国里甚么是准许,甚么是禁止的(在犹太拉比的文献中,捆绑和释放正是此意)。使徒行传中教会初期的事迹,显出彼得如何达成这角色,但他的权柄其实是与其他门徒共享,这点见于十八章18节(此处的‘你’作复数,而十六章18节的‘你’是用单数)。故彼得是代表领袖,而非最高的领袖。
教会是由耶稣而非彼得所建立,耶稣称教会为‘我的教会’,此宣称值得注意,因为希腊文(‘教会’)是旧约中‘神的百姓’的标准希腊文翻译!阴间是死亡之意;这个跟从耶稣的新群体,不再死亡。 16:13-20
第16节 第16节在马太的记载中,耶稣在此首次被人称为‘基督’(‘弥赛亚’),纵然马太曾在一章1、16、17、18节及二章4节和十一章2节等经文中,用上‘基督’一词。 16:16
第18节 第18节此处‘磐石’(petra)一词,异于彼得(Petros)之名,故有人认为,‘磐石’并非指彼得其人,乃是指他刚才对耶稣是弥赛亚的认信。可是在亚兰文,彼得和磐石是同一个字kefa。希腊文之所以有别,原因是 petra‘磐石’的一般用字),是阴性字,故不宜作西门的名字!但就算是希腊文,彼得的名字也是呼之欲出的;他就是磐石,一如上述的解释。这段经文没有提及罗马教廷,也没有任何传承的暗示,它只论及彼得在创立教会一事中的独特地位。 16:18
第19节 第19节文中的动词‘捆绑’及‘释放’,是用将来完成时态(参新国际译本的译法:‘将被捆绑’及‘将被释放’),暗示在彼得认出耶稣的身分之前,天上已作出了决定。 16:19
十六21至十八35 在加利利的非公开传道:训练门徒 虽然耶稣仍留在北方,但故事的焦点已转向耶路撒冷,耶稣在此段经文警告门徒,并且预备他们,叫他们跟随那位透过受苦受死成就使命的弥赛亚,而不是他们心目中那位凯旋的弥赛亚,如此,祂有必要全盘扭转他们故有的思想。因此,由此段到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前(参二十一章),耶稣专注于教导门徒,多于作公开传道。 16:21-18:35
十六21至十七27 对耶稣使命的教导 16:21-17:27
十六21-28 死亡与荣耀 (参可八31至九1;路九22-27)
地点仍是该撒利亚腓立比一带,事件是延续13至20节的内容,但从一句公式句‘从此耶稣……’(比较四17),标志着耶稣的使命开始了新的阶段,地域的焦点转为耶路撒冷,而重点是十字架。 16:21--28
第21节 第21节是三段宣告之一,正式论及将来要发生的事(比较十七22-23,二十17-19);从此段起,耶稣要步向死亡,而门徒则要学习接受这新的观点。
可是,彼得却接受不来,他刚宣称了耶稣的荣耀身分(16节),他当然希望能分享弥赛亚的光荣。正如其他犹太人,他可能认为弥赛亚要在政治上大有作为,失败及死亡(更甚的是被以色列的领袖拒绝),根本不在他预算之内。在这事上,他正是‘体贴人的意思’,而门徒若只能从这角度去看耶稣,他们便不能理解耶稣的使命(‘神的意思’)。这就是耶稣在第20节把冷水浇向门徒之因由,也解释了祂为何在第23节中有此强烈的反应。基石(18节)马上就变成了绊脚石!
门徒一直想分享弥赛亚的光荣,但他们却先要分担耶稣的受辱和受拒。背起十字架,就是步上死刑之路,不单只是默默受折磨(比较二十七32),乃是在公众前受难。对门徒而言,此路可能引到死亡,一如他们的主所受的。
16:21
第25-26节 但在第25-26节,耶稣巧妙地运用文字(英文译本中的‘生命’和‘灵魂’,译自希腊文的同一个字),问门徒甚么是真正的生命;生命的价值,远超乎生存而已。
对人子而言,死亡正是光荣之路,因人子藉此得着最后的胜利,对人子忠心的人要得奖赏。耶稣诚然要死,但一些在地上与祂一起的人,在‘没尝死味以前’(指殉道?),必看见人子得胜,并坐在宝座作王。此处没有明示他们如何能得见人子得胜。可能这是预告接着的一个星期内所发生的事(参十七1之注释),并且他们将要得见耶稣复活、升天及坐在天上为王。在二十八章18节,马太指出耶稣开始掌权。当神的国度开展,教会的力量愈来愈不容忽视,人人都要看见人子的王权确立。
第21节‘长老、祭司长、文士’组成公会,即犹太人的最高法院。由此可见,以色列的弥赛亚,被以色列的最高法院推翻,即是被正式完全拒绝了。
16:25-26
第28节 第28节请参前文有关十章23节的注释,此处描述人子的用词,出自申命记七章13至14节的意象,所述的是有关基督登宝座,不一定与‘第二次降临’有关。 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