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十六21-28
这一段开头的话,指明了这是下使命中的一个新的开始,「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我们不要认为他是在同一个时间,向门徒指示这许多事。留意他是「总指示」,意指开始指示。这个宣告是马太的总论,也是开启本福音书最后部分的钥匙。这时耶稣的传道事工主要的重点已不在广大的群众上,他开始专注于带领门徒。为了他将要经历的苦难,他致力于装备他们。不久他在庄严与君尊的荣耀中,上耶路撒冷去,目的是为了要谴责并弃绝以色列国。最后我们看见他经过十字架的苦难,得到完全的胜利。
从这时起,一直到末了,我们看见王首先对他自己的门徒,启示他的十字架;其次,他正式并公开宣布将以色列国弃绝;第三,他指示他的门徒那将要来的国之程序;最后,他经历死亡,进入得胜。
论到王受难的这一部分,开头的这一段是一切将要发生之事的缩影,也是这一部分的导言。在这一段中,我们能看出。整个事件从头至尾所运用的原则。
还不止这样,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并且继续到这时代的末了,这些行动的原则都可以适用。因此当我们面对着我们的主和他的工作时,我们必须要先明白这些原则。
头一件重要的事,是对立的显露。基督开始说到他的十字架,彼得立刻加以反对。且让我们很恭敬地暂且不看基督与彼得这一个人,只看他们中间所持的对立原则。其间的对比十分明显,一个是「神的意思」,而另一个是「人的意思」。「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彼得就拉着他,劝他说,『主阿,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耶稣一开始告诉门徒他必须受苦,彼得就立刻反对,说,「主阿,万不可如此。」基督所顾念的,是神的方法,是神的意思。人子「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许多的苦……被杀……复活。」彼得所思想的是人的意思,所以他说,主阿,万万不可这样,顾惜你自己吧,切切不可如此。神的意思是经过十字架的方法,进入复活的得胜。人的意思是用自怜的方法,逃避十字架,最后以毁灭为终局。
让我们更仔细看属于神的意思的事。「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耶路撒冷是个危险的地方,躲开耶路撒冷是上策。从人的得失和利害观点来衡量,任何地方都可以去,就是耶路撒冷不能去。但他却一开始就说,人子「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必须」这种强调语气,在后面的话语中也不断出现。他「必须」受许多的苦,他「必须」被杀,第三日他「必须」复活。因为每一个宣告之前,都重复这「必须」,所以这「必须」一定有他特别的价值。我们会发现从人的经历和苦痛来看,也有可能解释这「必须」的价值,但是这样的解释还是无法道尽这个「必须」的价值。
从某方面来说,这些「必须」乃是人的环境造成的后果。「他必须受苦……被杀,」因为像他那样说话与行事必然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在他宣讲天国的那个阶段,很显然的,人不会接受他,他们拒绝他。他们否定他的道德,拒绝他的理想,嘲笑他,要将他除掉。他对门徒说,这种情形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我不得不上耶路撒冷去,我必须受苦,必须被杀。如果我们从较低的,属人的观点来看,那不过是一种英雄主义。为什么他必须那样作?只要他的教训能迎合他们的观念,这些人就不会使他受苦,不会将他杀害。然而在王的心意中,他已经认定了这一切是「必须」的,他绝对忠于这样的认定。他彷佛这样说,我不能降低我的标准,我不能否定我的理想,我不能反悔天国的宣言。我所讲的,不是那种从学校中学来,在某些情形下可以丢弃的理论。我所传说的,是从我的本性中发出来的。我必须如此。这个「必须」,表明那些敌视他的人之毒计最终要得逞;我必须受苦,并被杀害。
但这还不是最深刻的一点。他最后的一句话不是受苦,他也不是以受死作为结局。他的话中还有另一个「必须」。他「必须」从死里复活。那不是一种认命的语气,像有人说,我已尽其在我,今后只好以死明志了。他的语气可以看出,他知道他将要经历的一切过程所要带来的结果,全在他手的掌握之中。因此他是受苦的「主」,是被杀的「主」,并且他要从死里复活。那才是在神的过程中的「必须」。我必须上耶路撒冷去,紧接着的结果是我将受苦并被杀。但是这一切的后面,有神的大能在运行,我必从死里复活。
那个「必须」远比当时的环境长远。那个「必须」是来自永世的洪亮乐章。当耶稣面向耶路撒冷的时候,他说,我必须去,我必须受苦,我必须被杀,我必须从死里复活。那催促他的力量,不是世人为理想献身的力量,乃是他永恒生命的力量。神永恒的计划,运行在他里面,催促他在这条道路上前行。这就是彼得起初误解他,但不久又明白过来的一点。使徒行传记载,彼得在五旬节得到了能力,初次站起来讲道,那位曾因误解而企图规避十字架的彼得说,「他」--就是耶稣--一「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他重新将那个「必须」,放回真实的基础上。他终于明白当耶稣说他「必须……」时,他是带着权柄说到神永远的计划,他是在那永恒之事的催促下行动。他原知道永恒里的一切步骤。他能看透短暂的模糊后面的一切事,他要经过受难之血的浸礼,进入加冕的光明之晨。这些是「神的意思」
那么「人的意思」是些什么呢?第一,凡属人的事都有缺乏。彼得既看不见事情的结局,也不明白事情的起源。他活在短暂而狭窄的观念里。这样难免常常出错,失败。人要在今日活得有意义,就必须对过去有认识,对未来有把握。倘若我们活在看不见的事物所发的力量之下,那么我们正向着得胜前进。后来彼得在他的书信中,提到有些人只看见近处,却忘了已得洁净的事,那就是近视!当日彼得就患了这个近视的毛病。他的耳朵听不见过去世代所发出的音乐,眼睛看不见未来的光芒。他的眼界窄狭,以致产生了误解。同样这也是其他门徒的态度。他们都对摆在眼前的光景畏惧,原因就在他们仍让自己坐在宝座上。他们依然为己而活,只替自己着想。
耶稣基督的生活绝对不以自己为中心,他不在乎自己将要忍受的苦难,只寻求达成那最终的伟大胜利。我们从希伯来书中读到,「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那喜乐不是因着他自己的得胜,乃是因着神的得胜。他喜乐是因为知道经过他的受苦,神要得到胜利。彼得只看见人的这一方面,只看见眼前的黑暗,眼前的疼痛,眼前的受苦。当他对耶稣说,「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时,他心中充满感情,但那是近视的感情。当我们面对一个为着神的旨意而受苦的人,若也对他说这样的话,岂不是表明我们自己不能忍受那种痛苦?我们岂不是在用一种堂皇的方式来表明我们里面贪爱自己的心?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人,一切的事都是以他为圆心,围绕着他;一个以神为中心的人,一切的事都是围绕着神,这样的人与过去和将来的永恒都有关系。以自己为中心的彼得,只活在以自己为圆心的圆周之内,他只生活在短暂的尘世中,他只看见过程中的痛苦,丝毫看不见那终极的荣耀。
然而这两种对立的观念是互不相容,彼此相毁的。对于只顾念人的意思之人,神的意思会成为他的绊脚石。基督将他工作的方法放在彼得面前,将十字架指给他看,但这些却成了他的绊脚石。这就是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一章中所说的,「……十字架……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对一个只顾念人的意思的人,十字架总是他的绊脚石。
同样的,对顾念神的意思的人,人的意思也会成为他的绊脚石。
这里有一件很不平常的事。彼得将他拉到一边,稍稍离开其余的人,就开始责备他。我们不应该故意将「责备」两字说得婉转一点。我们若明白他实在的意义,应该说得更重一点。他斥责他,对他发怒。他说,你若死了,你的国将怎样呢?你所盼望要作的那些事怎么办呢?然后耶稣转过身来,也许是背向他,面向着其他门徒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肢的。」这个爱耶稣,却规避神方法的人,是他的绊脚石。片刻之前,耶稣对他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现在他说,你是绊我脚的,是使人跌倒的石头,虽然你还是一块石头,却是一块挡路之石,在我的路上阻我前行。他背向他,是因为他的灵顾念那永恒的「必须」。所以他以严正凌厉的话责备他,因为这一个只顾念属人之事的人,竟敢斥责那位只顾念属神之事的人子。
多少时候,建造基督教会的活石,却成了他道上的绊脚石。人什么时候会成为教会的羞辱呢?就是当他强行以自己对某方法的观点;来对抗神某方法的观点;当他试着在基督的十字架之外,在神的受苦之外,建造神的国度;当他胆敢反对耶稣所说的神的「必须」,而说,「不可如此,这是错误的,试试别的更简易的办法吧!」时;也就是当他设法使他得胜的方法变得较容易时。这个世代中有很多建议,使我们以为我们能用温和而可亲的方法带进他的国度,而无须经过患难,流血和受苦,这实在是教会的绊脚人,是教会中的耻辱。
鉴于彼得所犯的错误,我们的主重述了作他门徒的条件,「若有人要跟从我。」他们都想跟随地,他们都爱他,对他全都怀着一分挚爱。他说,如果是这样,人要跟随我,第一,他当「舍己」--否定自己;第二,「背起他的十字架。」我们且来细看这两个条件。舍己远超过一般所谓的自我否定。也许这样说比较清楚:倘若耶稣基督没有吩咐,我们就无权为他作任何牺牲。一个人若自认牺牲是一件对的事,不等主的吩咐,就自我牺牲,他这样作,就和他不肯舍己,不肯听从主命背负他的十字架一样,必然成为主的绊脚石。真正的门徒既不拣选歌唱,也不拣选挽歌;既不拣选阳光,也不拣选阴影;除了明白并遵行主的旨意之外,他别无拣选。如果神所量给我们的,是仲夏的娇阳和澄蓝的湖水,就让我们在其中欢愉的享受吧!不要因为缺少患难和痛苦而不安。倘若他命定我们的道路是十字架的幽径,是黯然无光的天空,但愿神使我们甘心行在其上,因为这条道路是他指定的。我们若要与他合作,就必须行在他的旨意中。
作一个门徒所当行的,就是「跟从我」。意思就是,我生命中的「必须」,也要成为你们生命中的「必须」这是不是指必须受苦?也许是,也许不是。受苦还不是主所说的「必须」中最深的事。最深的那件事是:不管神的旨意是什么,我必须配合他的旨意。我必须与他合作,以达到复活的目标,就是偿罪债和赎回他的百姓。我们应该摸着神,并遵行他的旨意,无论是哭泣或欢笑,悲哀或叹息,生命的秘诀乃在于跟随他,像他一样忠心于神的旨意。
他又以满有恩慈的话加以解释,「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这是真实生命里常见的原则。任何人一味的要救自己的生命,往往反而失去生命。丧失我们肉体生命的方法,就是加意顾惜他。丧失我们心灵生命的方法,就是保护他不经风暴,不历艰险和挫折。丧失我们属灵生命的方法,就是一心急着要进入天堂,而却从不与神合作,共同在地上建立他的国。
然后王以两个问题里发出呼吁:「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降临。」
今天你若不肯背负他的十字架,那日主要审判你。他的宣判你还能去向谁申诉呢?他的宝座就是最终的宝座,他的裁决就是最终的裁决。倘若今天你救了自己的生命,那日你要用甚么去赎回?因为今天你不肯为他受苦的那一位人子,将来要在荣耀中掌权。
因此,他最后的呼吁,是要我们和他一同前行,一同顾念神的意思。因为他也要进入他父的荣耀中,而他父的荣耀正是他在肉身之日全心顾念神的意思所产生的后果,他当时最首要顾念的,就是向十字架前去。
对立的情形总是存在的。我们用不着到远处去寻觅他的踪迹,他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我们听见心中有锐利而令人战栗的声音说,并必须……」同时也听见另一种声音说,「万不可如此,这事不可临到我,让我脱身吧。」我们要听从那一个声音?让我们在想像中奔向该撒利亚腓立比的磐石处,问我们自己,我们要让那一个「必须」掌管我们?我们是否愿意与他一同行在神的旨意中,受永恒的力量所驱策,经过受苦进入得胜?或者我们甘愿离开他而独处,希图挽救我们的残生,结果却要失去生命?但愿神帮助我们作一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