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

上一篇   下一篇

˙ 教會的創立與發展/福音傳給外邦人/保羅的生平與工作

使徒行傳是路加福音的續篇,記述了耶穌升天後三十年間所發生的事。在短短期間內,教會建立起來,福音傳遍巴勒斯坦,向北傳到安提阿,然後向西經過小亞細亞與希臘傳到羅馬,這樣,就包括了整個羅馬帝國的版圖。

這本書被稱為使徒行傳。其中所記載的大半是彼得與保羅的言行工作,並且更多的是保羅的工作。保羅乃是為外邦人作使徒的,那就是猶太國以外的列邦列國。按照本書與全部《聖經》總結構的關係來講,本書主要的題目之一,乃是福音在外邦人中的發展史。

舊約乃是神與希伯來國家歷代來往的歷史,其目的是要藉著希伯來國而祝福地上的萬國。那些舊約的先知們是一直不斷預言的彌賽亞終於來臨了。果然在這一本行傳裏,那一件要在萬國中成就的大而奇妙的工作就開始了。在這本書中我們看見神的家從一個國家的事情變成一的國際的事情,並且成為一個普世性的機構。 雖然那些傳福音的都是普通人,但是他們藉著聖靈能影響整個天下。 通過使徒行傳,我們認識到教會的本質以及今天如何藉著福音來改變全世界。福音書記載耶穌死的時候,門徒感到絕望,四散逃走。但是,當他們看到復活的基督後,便一無所懼了。為了遵從主所吩咐的大使命為了把福音傳遍世界,他們被收在監裏,遭鞭打,被趕逐,甚至被殺害,然而他們從沒有放棄這使命。

當我們讀使徒行傳時,只要把自己當作使徒,就可以感受到被聖靈充滿的興奮,當看見成千上萬的人回應福音時,你就會領受這種獻身精神。此外你還要特別注意這些第一世紀的信徒在聖靈引導下,勇敢地忍受苦難和面對死亡,抓住每一個機會去傳揚那位釘十字架,復活了的主。希望我們也立志作這樣的信徒。

補充資料

(一) 使徒行傳的特點 :

1.作者路加是《聖經》中的唯一外邦人作者。

路加是希臘的敘利亞安提阿人,職業是醫生,終身未婚,卒年八十四歲, 在伯提亞(古希臘一個地區)安睡。他不是使徒,未曾親身跟隨過耶穌。路加在耶穌升天之後才信主。 近代《聖經》學者蘭賽(Ramsay)認為路加是腓立比人。曾受文化與科學教育,且精通希伯來文化和古典的希臘文的學者。

2. 雖然稱為使徒行傳,但在這書裏,除了保羅以外,提到的只有三個使徒,在(十二:2),提到約翰的兄弟雅各被殺。約翰被提到,但沒有說話。提到彼得,至十二章以後,便引退了。 在希臘文(Acts)行傳一詞之前,並沒定(The)冠詞;所以正確的書名應為"使徒們的行傳"。目的乃是初期教會中的英雄人物,列舉他們的特有功蹟。

3. 在福音書中耶穌所說過的大使命和各種訓言和預言,如不讀使徒行傳,不會知道使徒們遵守否?

4. 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佔了新約《聖經》的25% (四分一)。

5. 除了從保羅書信可以推斷外,我們對於初期教會便亳無所知。 保羅在三次旅程中,在各處建立教會,他當時的宣教策略,二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從其中可以學到他的宣教基本要求,渠道,信息,能力和跟進。

6. 路加兩度提及 "等候聖靈降臨"。

基督離世前曾應許,天父要在衪去世後,差遣聖靈與屬衪的人同在(約十四:16-17 節)。

我們不要以為聖靈如今才是初次存在。 極可能的是,這是一個常存的能力,但是人郤在某一時候才經驗到或接受到。 例如人並沒有發明原子能,原子能是經常存在的;只是在我們這時代,人才使它發現出來。

補充資料

(二) 路加寫行傳的目的 :

1 . 把基督教傳給羅馬政府

路加寫作本書,是在本地迫害基督徒的時候,(徒四章)彼得,約翰被拿審問, (七,八章)司提反被害,教會大遭逼迫。在羅馬的長官中,對基督教友善且公平對待,不把基督徒當作壞人。

* 羅馬方伯(省長) 對保羅謙恭有禮,要聽神的道(十三:7),也信了主(十三:12)。

* 迦流方伯公正對待(徒十八:12-18)。

* 官長發現自己的錯誤,領保羅出監(徒十六:35-40)。

* 以弗所的幾位首領都保護保羅(徒十六:35-41)。

* 迦流宣布沒有冤枉或奸惡的問題(徒十八:14)。

* 以弗所書記給基督徒褒獎(徒十九:37)

* 千夫長的搭救(徒廿三:16-24)。

* 非斯都宣布保羅沒有犯甚麼該死的罪(徒廿五:25)。在同一章裏,非斯都和亞基帕都同意,如果保羅不上訴於皇帝,他可能早就釋放了。

2. 乃要表明基督教乃天下萬國萬民的宗教

猶太人以為他們是上帝的選民,而上帝與其它民族都不相干。路加特意証明并非如此。他指出---- 腓利對撒瑪利亞人講道; --- 司提反使基督教普世化,因此而被殺; ----彼得接納哥尼流進人教會;---- 指出基督徒對外邦人講道;---- 保羅到遠方去,到處為基督羸得各種人物;---- 且在徒十五章,指出教會作了大決定,接納外邦人像猶太人一樣的加入。

3. 路加的主要目的是在 (徒一: 8 節) 復活的基督指出的 :

"你們要在耶路撤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証。"

補充資料

(三) 保羅的宣教策略

一. 基本要求:

1.認識自己的身分。 他要作使徒,在外邦領人歸主,並培養領袖為接牧養工作, 參: (九:15;廿二:15;廿六:18。)

2.得到教會的支持。 全會眾藉按手禮差出最優秀的領袖,確認神的揀選,呼召與差遣,並在經濟,禱告,同工上支援他們。保羅等人也跟母會保持良好關係,按時回去彙報工作(參十三:1-3;十四:26-28)。

3.有隊工的合作。 保羅揀選年輕,委身與敬虔的同工,在工作及生活上被此配搭,建立強而有力之團隊,並培養優秀的接班人。

二. 宣教的渠道:

1. 利用羅馬帝國優良的道路系統,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的戰略性城市建立佈道據點。

2. 在上述戰略性城市,先向猶太人,後向外邦人傳道;更向當地的核心領袖傳福音,如方伯士求保羅,呂底亞等。

三. 宣教的信息:

保羅只強調十字架的救贖道理,以基督為人類終極的盼望,滿足和歸依 (參林前一:23;二:2)。

四. 宣教的能力:

依靠聖靈的大能,使用當地的文化及語言,為真理辯護(參帖前一:5)。

五. 宣教的跟進:

保羅委託同工將書信帶至各教會,糾正錯誤的思想,安慰或鼓勵他們,甚至親身重訪,堅固他們(參十五:41;十八:23)。

補充資料

(四) 保羅生平撮要

保羅首次出現是一個基督徒的迫害者,下絕大的決心要塗抹耶穌的名,他認為?耶穌從死裏復活是捏造的故事。

以下是大概的年表:

主後三十二年 在往大馬色的路上,受天上來的當頭棒喝。耶穌親自對他說話。從那時起,他成了[新造的人]。用歷史上無可比擬的真誠與勇敢,在羅馬的公路上到處行走,宣傳耶穌從死裏復活,是千真萬確的,是真的,是真的。衪復活了,衪復活了。

主後三十五年 猶太人在大馬色定意殺他。他去到亞拉伯。以後回到大馬色及耶路撒冷。猶太人又要殺他。他回到大數。

主後四十二至四十四年 在安提阿。後去耶路撒冷,?為那裏的窮人帶去大量的捐款。

主後四十五至四十八年 第一次旅行佈道---- 加拉太,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又回到安提阿。

主後五十年 耶路撒冷為外邦人受割禮問題的會議。

主後五十至五十三年 第二次旅行佈道----希臘,腓立比,帖撒羅尼迦,比利亞,雅典,哥林多,回到耶路撒冷,安提阿。

主後五十四至五十七年 第三次旅行佈道---以弗所,希臘。

主後五十八年 到耶路撒冷,帶了大量的捐項。

主後五十八至六十年 在羅馬巡撫兵營中作囚犯。

主後六十一至六十三年 在羅馬作囚犯,使徒行傳止於此。

保羅的晚年 :

主後六十三至六十四年:按照普遍公認的意見,保羅受審而判為無罪開釋是在這期間。至於他究竟曾否按著他所計劃的(羅十五:28)去了西班牙沒有,我們卻不得而知。不過根據遺傳告訴我們,他曾經去了西班牙,郤未作長久逗留。

主後六十五至六十六年:回到希臘與小亞西亞。他曾寫了提摩太前後書及提多書。此後他又重被逮捕解回羅馬。

主後六十七年:在羅馬被斬首殉道。

補充資料

(五) 保羅的事工和主張

他的工作時間大約有三十五年之久。在這期間他帶領多人歸主。 神有時用神蹟幫助他。幾乎在每一個城市都受到了逼迫。他們一再地攻擊他,謀殺 他。他被打擊,下監,被石頭打,從這城趕逐到那城。在這一切中更緊要的是他[肉身的 剌](林後十二)。他的痛苦是難於相信的。他為道逼切,置生死於度外。 神必定用了超自然的力量去支持他的生存。

保羅最大的主張: 保羅最主要的主張就是人在神面前的稱義,是完全依賴著基督 的恩惠,而不是靠著摩西的律法。這完全不是律法的問題,因為人本著他的罪性, 是絕對不能活出完全滿足那完全表現神聖潔的律法的生活來的。叫人的罪獲得赦 免的,乃完全是因為基督的恩惠。

我們根據最後的分析看見,人在神面前的地位,不是倚靠人?自己所己經作或能作的,而 是倚靠基督為他所己經作成的。所以基督是堪當於全世界人類,絕對全心全意的投誠忠 順並敬愛。

補充資料

(六) 使徒行傳的年代

我們雖然沒有夠多的材料為根據而擬定一個絕對準確的年代表,但是我們郤有 足用的資料來算出許多的年代表。 按照:

* 行傳(十二章23節)所記載的,以主後四十四年為希律王死的日期(十二:23);

* 在(十一章30至十二章2節)提到保羅到耶路撒冷,是希律殺雅各的時候;

* 按(十二章23節,25節)保羅離開耶路撤冷,是在希律死的一年;

* 這樣看來,(加拉太二:1)所說的悔改後十四年,去耶路撤冷,大概就是這時候;

* 照希伯來人的計算年數,年頭年尾也算一年,因此所說[過了十四年]可能大約 十三年。這樣,就可以把保羅悔改的年代放在主後三十一或三十二年;

* 主耶穌降生的年代比現在所用的公元(即主年紀年)要早三或四年;

耶穌降生的年分:基督紀元前46年(羅馬建國第708年),猶流凱撒<和合本>譯為(該撤)設立"凱撤曆法",規定一年自現在的一月一日開始。主後六世紀, 羅馬僧侶小狄約尼西(Dionysius Exiguns)創立以耶穌降生來定年代的曆法, 獲普遍採用。後來歷史資料漸多,計算年代也較準確,才發現耶穌降生年分的推算有幾年的出入。現在大家都同意,耶穌是在主前6至4年降生的。

* 我們試接受主後卅年為起點,照(行傳廿四:27)所記載的以主後六十年為非斯都接任的年代。我們就能為全書列出一個彼此有關連的大概的年代表來。

下列的年代表被認為或許不會大錯的年代表,有時因為計算法不同,可能有一兩年的差別。

主後卅年---------------- 教會在耶路撤冷被建立。

主後卅一或卅三年-------- 司提反被石擊殉道並教會的漂流。

主後卅二或卅五年-------- 掃羅的悔改得救。

主後卅四或卅七年-------- 保羅在歸主後第一次到耶路撤冷。

主後卅五與四十年之間---- 哥尼流的歸主。

主後四二年-------------- 外邦的教會在安提阿被建立。

主後四四年-------------- 保羅第二次到耶路撒冷。

主後四五至四八年-------- 保羅第一次出門佈道。

主後五○年-------------- 耶路撒冷的會議。

主後五十至五三年-------- 保羅第二次出門佈道 (希臘)。

主後五四至五七年-------- 保羅第三次出門佈道 (以弗所)。

主後五四年-------------- 保羅到達以弗所。

主後五七年六月---------- 保羅離開以弗所(林前十六:8)。

主後五七年夏秋間-------- 保羅在馬其頓(林前十六:5-8)。

主後五七至五八年冬季---- 保羅在哥林多三個月(徒廿:2-3)。

主後五八年四月---- ---- 保羅離開腓立比(徒廿:6)。

主後五八年六月---------保羅到耶路撤冷(徒廿:16)。

主後五八年夏至六十年秋-- 保羅在該撒利亞。

主後六十年冬至六一年---- 保羅去羅馬的航程。

主後六一年至六三年--------保羅在羅馬。

逾越節 ( Passover) ( 出十二: 7,13-14 )

猶太尼散月( 正月十四日), 紀念自埃及蒙救贖,逾越節筵席乃是蒙救贖的一種紀念,為要提醒以色列百姓,上帝怎樣從埃及的奴役中釋放出來。 出十二:7,13-14,經文中見到:"血" 是犧牲生命來挽救另一生命的表徵(利十七: 11)…… "因血裏有生命,所以能贖罪"。 舊約用羔羊的血。新約是主耶穌的血。 ( 參太廿七:45-50 ) 在此節日中,我們應特別紀念主耶穌為我們的流血犧牲,擔當我們的罪,我們白白稱義。

無酵節

此節和逾越節相連。 逾越節在猶太曆法正月十四日黃昏開始,無酵節則在次日舉行,一連七日(利廿三:5-8)。以色列人在此期內,不可吃任何有酵或發過酵的食物,家中一切有酵之物都須除掉。 "無酵餅"是用新收割的麥子不加酵製成,形狀圓而平。酵是從發了酵的麵團中取出來的發酵劑。
舊約早期法例,禁止用有酵的餅獻祭(出廿三:18;卅四:25),但供祭司吃的祭餅可以用酵(利七:13)。 新約《聖經》常常把酵當作罪的象徵,諸如 "假冒為善"、"惡毒"等都屬 "酵"(路十二:1;林前五:8)。 但耶穌也曾用酵來比喻天國,說衪的國度如酵之於麵,本身很小,潛力極大,能迅速擴展(太十三:33)。 猶太人視麵酵為惡與不潔(出十二:15,19;利二:11;可八:15;林前五:6-8),也認為耶穌在(太十三:33)"麵酵的比喻",耶穌的意思是講一點小惡可以腐敗全生命和全人類。 可是在(利廿三:17),舊約時代七七節時,要人獻上有酵的餅?祭。

七七節從收割初熟莊稼之後起計,共七個星期,故稱七七節(申十六:9)。新約稱此節為"五旬節",是"五十天"的意思。 新約教會在耶穌升天後的第一個五旬節建立 (徒二章)。聖靈在這一天澆灌在門徒身上。 七七節為感恩的節期,要獻上兩個有酵的餅,這種餅為民間日常食物,表明將豐收所得先歸給神。 這樣看來,酵所具有的是滲透的作用,為中立的,本身無所謂好壞,全看人如何用它。初熟之物的祭也可以加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