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34

上一篇   下一篇

使徒行传十三13-41

 

 

      本段经文里,我们读到了保罗第一篇被记录下来的信息。当然这不是他讲过的第一篇信息,而是记录中我们头一回读到的信息。他被主得着之后,曾在大马色与犹太人辩论。稍后他又在耶路撒冷,特别向希利厄会堂内的犹太人讲道。他后来被耶路撒冷的弟兄打发往大数,在那里一待数年,毫无疑问的,他必然继续传讲发生在他身上的奇妙事。

    我们还记得,巴拿巴在安提阿发现神的恩典之后,「他又往大数去找扫罗,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这句话很容易一读即过,而忽略了所隐含的意思。克里斯悌博士(DrChristie)注意到这点,特别指出:「找」一字意味很难寻到;巴拿巴到了大数后,不得不四处去找扫罗。克里斯悌认为,保罗当时正忙着传福音。最近的调查证明,整个大数地区今日仍可见基督教会的遗迹。很可能在大数的几年间,保罗走遍各乡镇,传讲他的救主耶稣基督的福音。然后他与巴拿巴回到安提阿,在那里讲道,教训人。

从本段经文中,我们发现保罗离开帕弗,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这里只有简短的记载:「约翰就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路加显露了极优雅的风度,未写出约翰马可离开的原因。关于马可在此时离开保罗的原因,有许多猜测。后来路加告诉我们,「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作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十五3738)。这里也末提及马可离去的原因,但至少显示保罗认为马可的举止有所偏差,离开了圣灵所指示的路线,因为他们当时正向更广大的事工前进。从旁非利亚的别加到安提阿这段旅程相当艰险。只是此处只字未提。使徒和巴拿巴(或许路加也同行)很可能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必须面对路加稍后在信中所提到的盗贼之险。可能马可事先知道此程的艰险,所以裹足不前,临阵退缩。也可能是马可尚未摆脱彼得的影响力,即使彼得也尚未从他那不堪的己里逃脱。然而,后来保罗和马可仍然恢复了交通,重归于好。保罗最后一次下监,在狱中写信给提摩太说到,「你来的时候要把马可带来,因为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

  到达彼西底的安提阿之后,保罗讲了第一篇被保留下来的道。从一件事实来观察他的讲道是颇有趣的,那就是先前我们已讨论过的,这人是一个希伯来人生的希伯来人,自幼即承受严格训练,他对外邦世界尤其怀着热忱,而在思想方式上又是希利尼式的。他揉合了希伯来思想和希利尼思想的理想。

  从某方面言,我们毋需探讨这篇讲道的细节。他大部分是涉及到历史。他叙述神对待他古代苜姓的方法,一直说到耶稣降世,他的被拒,被钉十字架和复活。我们对这些细节已耳熟能详。引起我们兴趣的是,他将这些细节分组的方法;当时他是站在希伯来人的会堂中讲道,他的听众除了希伯来人,还有外邦人。当保罗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会堂中站起来讲道时,那实在是教会历史上伟大的一刻。我们首先来探讨他的气氛;其次是他的论证;最后注意他的呼吁。

    波西底的安提阿原本就是希利尼城市,是从马内夏(Magnesia)来的殖民者所建立的。到保罗的时代,他已成为罗马帝国的领土,受罗马政府管辖。另外,他有一个希伯来会堂,保罗就是在这会堂里讲道。这城市代表了当时世界三大势力的汇合;他们也是构成保罗的心态的三个要素。他们是:希利尼的学术环境,罗马的统治力量,希伯来会堂的宗教影响。在这种气氛下,保罗进了会堂,这个大数人保罗,是希伯来人生的希伯来人,热衷于希伯来主义,早年却生长在希腊理想之下;他又是罗马公民,是罗马帝国的自由人,效忠于罗马政府。这三种势力,都融合在他对基督教会的诠释里。这是一个新的宣教士。

      思想一下他的听众所造成的气氛。首先注意他的同工。我们不可轻易忽略第十三节「保罗和他的同人」这句话。保罗过去一直是巴拿巴的助手,但是如今他成了中心人物。当时巴拿巴在那里,可能路加也在场。另外或许还有两三位同工,只是我们不知其名。我们想到这个小团体,就不期然会记起那句话,「无论在那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在希伯来会堂里,就有两三个人奉主的名聚集。我相信,保罗讲这第一篇信息时,他的目光注视巴拿巴和路加的次数可能多于其他听众。他在信徒围绕的气氛下讲道,他与主有密切的交通。

      然后还有以色列人。他们是他肉身的同胞,是神的子民,是享有特权的百姓。他们有圣言;神向他们立约,又赐他们应许。当保罗那被主光照的双眼经过他的同工,看见这些以色列人时,他面对面地看见了一群神的选民。

    但是另外还有人在场。「一切敬畏神的人。」这不是重复描述以色列人。在讲道中途,他又作了一次区分,「弟兄们,亚伯拉罕的子孙,和你们中间敬畏神的人」(26节)。为了解释这两处引文,我们不妨看看本段之外的另一处经节,「散会以后,犹太人和敬虔进犹太教的人,多有跟从保罗,巴中巴的」(43节)。这里有一群人,被形容为「敬虔进犹太教的人」。

这些人是希利尼人,或许也有罗马人,他们不属于犹太教,但深深被希伯来的宗教所吸引,这宗教只敬拜惟一的神。

为了明白当时的气氛,除了研究安提阿这城,和在场的听众之外,也必须对讲道者有所认识。他的这篇道主要是根据司提反的那篇申诉。如果我们将彼得五旬节的讲道和保罗这篇讲道比较,可以发现两者的相似处,他们宣讲的是同一个真理。两人都宣讲十字架,两人都肯定复活。到此,他们的相似处也结束了。但再读司提反殉道之前的那篇讲章,会看出保罗在安提阿的讲道有意或无意地以他为楷模。这是极有趣的事。保罗听到了司提反的申诉,他从未逃脱那篇讲道的力量。司提反满有信心,被圣灵充满,他——一回溯神古代子民的历史,然后谴责他们的罪行和愚昧,以致激起了听者的愤怒。他们置他于死的时候,保罗深感快慰,在一旁替那些扔石头打司提反的人看守衣服。我相信,即使在那个时候,司提反的辩解就像尖锐的呼喊,萦绕着保罗的心。他仍然在保罗里面;当他在安提阿会堂讲道时,他的力量和感动仍驱策着他。

 再注意一点,保罗的讲道从头至尾,都不是从以色列人的观点出发。他是对以色列人,和一切敬畏神的人说话。他在讲道中只有一两次以以色列人自居。他大半时候是以与他们分别出来的身分说话。另外,他极热衷希利尼思想,但在基督里,他从希伯来主义、希利尼主义分别出来,以便将揉合两者的基督信息之荣耀彰显出来。

    保罗在他的信息中宣告两件事;第一,神的管理;第二,神的恩典。他所传达的是,神是唯一的管理者;他的管理中有不断而丰盈的恩典。

    保罗未辩论神的管理之事实,也未将其当作一项教义。但他不断地提到这事实,似乎要将整个叔述当作一个辩证或教导。他从以色列人出埃及开始,回顾他们的历史,他们如何由埃及进入旷野。他提到他们进入应许之地,在那里寄居,直到大卫的时代。然后他完全省略了从所罗门到尼希米和玛拉基中间的历史,而直接以基督徒运动联结,「从这人(大卫)的后裔中,神已经照着所应许的,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就是耶稣。」大卫与耶稣之间隔着的这一段冗长黑暗时期一一充满着人类的败坏、堕落、灾难——已被保罗用一个字「他」(即神)作为桥梁连接起来了。神已从大卫的后裔中,立了人子耶稣。

      保罗论到以色列的历史时,不断强调神的管理。提到他们出埃及的事,「神拣选了我们的祖宗,」神「抬举他们」,「领他们出来。」关于旷野的四十年,他「容忍他们」。旁注有,「容忍或作抚养。」我们从两者中都可发现同样的温柔和慈爱。论到他们进入应许地,保罗说,神「既灭了迦南地七族的人,就把那地分给他们为业……约有四百五十年。」那段时期,他们没有君王,遇见危机时就由独裁者或士师定夺管理。他「给他们设立士师……直到先知撒母耳的时候」。然后转机来了,这个国家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里程,他们求一个王,「神就将……扫罗给他们。」不久之后,扫罗死了,保罗说,「既废了扫罗。」接着大卫作王,「就选立大卫,作他们的王。又为他作见证。」最后,她,同一位神,「照着所应许的,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就是耶稣。」然而以色列人不明白他们自己先知的话,当救主来临时,他们却不认识他,并且将他杀了,放在坟墓里。但保罗说,「神却叫他从死里复活。」

      因此整篇信息主要传达的,就是神的管理。神拣选,高举,引领他的百姓。在旷野容忍他们四十年。神灭了迦南列国,把那地分给他们。神在他们遭遇险境时给他们土师。他们求一个王时,神将扫罗给他们。神又废除扫罗,兴起大卫。然后是所罗门的历史,国家分裂成犹大和以色列,被掳,战败,灾祸连连。那时他们没有王,没有祭司,没有先知。剩余的民生活在罗马的铁轭之下。神赐下耶稣。神不顾人类的失败,仍宣告要藉着这位人子赐福于人。

      保罗在安提阿会堂说的话,也启示了神奇妙的恩典。这是对以色列人和外邦人传讲的中心信息。人类的失败昭然若揭。保罗回顾以色列的历史,认清了这种失败。首先是百姓在旷野显露的失败,所以神不得不容忍他们,或像慈爱的父亲抚养他们。然后是他们的刚愎自负,拒绝神的管理,向他求一个王。最后,他们的罪恶表现在杀了耶稣,将他放在坟墓里。整个故事是一幅黑暗的画面,描绘了一个被神呼召、拣选、抬举的国家之失败。

    但背景不单如此而已。保罗向会堂里的以色列人和进犹太教的人所强调的,不是失败,而是加在上面的恩典,这恩典要控制失败,以迈向神最终的旨意。神的恩典从起初就有,因为她拣选他们。然后是忍耐的恩典,他容忍他们,或像父亲一样抚养他们。那也是管教的恩典;他给他们扫罗,好叫他们明白他们的失败和求一个王到底意味着什么。他又将大卫给他们;大卫治理全国,代表着神对人的旨意。那也是完全的恩典,尽管有所罗门,亚哈,亚哈斯,尼布甲尼撒,亚述,埃及,和一切的刀兵,灾难,挫败,他仍然立了一位救主。那是整个福音里无止尽的美妙乐符。当她将救主赐给在黑暗而盲目之民的中间时,他们却不认识她。他们熟悉律法和先知的话,知道神应许要赐救主,但救主来了,他们却不认识她。保罗说,神强使这些人的愚昧和罪行成就了她的旨意;没有一句话比这更能显明神的管理和恩典。他们定了基督的死罪,却不知道他们所作的应验了先知的话。彼得在他第一篇讲道里说到耶稣,「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保罗说他们「就把基督定了死罪,正应了先知的豫言」。最后是完成的恩典;保罗将三个事实摆在他们面前,那就是耶稣应验了过去最高的期望,启示,和豫言。诗篇第二篇提到君王。这位人子就是君王。保罗接着又引用以赛亚的话,将其与诗篇第十六篇连接起来。彼得也曾在他的第一篇讲章里引用这篇诗;他豫言了这位圣者永不见朽坏。保罗宣告,藉着耶稣的复活,他已显明是君王,并被接受和证明是以色列的希望,和世界的救主。这是保罗的论证。

    最后是他的呼吁。他宣告,「这人」,这位君王,已被钉十字架,并且复活了。彼得对耶路撒冷的听众提到罪得赦免的事。保罗也是如此,但他用了另一个词——「称义」。这是基督教会里一个崭新的词汇。主在法利赛人和税吏的比喻里曾使用过这词。他对保罗而言,是一个关系重大的词。为了明白这词完整的含义,我们必须研读他的罗马书。「称义」一词远比「罪得赦免」强烈有力。这词解释了罪得赦免,并且将这思想发扬光大。保罗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会堂,对以色列人和渴慕神道的希利尼人,证实神的管理和恩典;宣告耶稣已完成了这管理和恩典,并且为一切相信的人提供了称义的可能性。

    接着,他提出警告。「小心!」他引用先知哈巴谷的豫言,这位有信心的先知所豫言的话,显示信心的原则是人活着必须秉持的原则。所以他向这些人启示一个事实,就是人可以凭着

对主的信心而称义。

   总结说来,这位伟大的宣教士被记录下来的第一篇讲道,宣告了惟一的神,神的旨意,和惟一的救主。他宣讲的福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因信称义。称义的证据是耶稣基督的复活。这是对希伯来人,也是对外邦人的宣告。他将自己与这两类人分别出来,但他的信息是针对双方说的;因为在基督里,他不再是犹太人或希利尼人。在基督里,他发现了那将犹太人和希利尼人带入生命里,使他们与神的旨意相调和的惟一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