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导论

上一篇   下一篇

 使徒行传的文学体裁(literary genre)与福音书相似,都是以叙述(narrative)为主,就是记述过去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圣经中大约有百分之七十五的篇幅是以叙述文学体裁写成。叙述经文的特性多牵连一些人物(人物的活动和谈话)、布景(事情发生的背景)、情节(事情的起因、高低潮、结束)、意见(作者写这叙述的目的或个人意见)。当然,使徒行传中也不乏教导性质的记载。

使徒行传开头几节经文就提到作者所写的「前书」,相信是指路加福音。这两卷书很可能是一本连贯作品的上下两部分。今天圣经学者再次提醒我们,要研究使徒行传的资料,就不能忽略路加福音,因此多数把《路加-使徒》(Luke-Acts)连在一起研读。我们不作这样的研读,因为本院课程另有一门「基督生平和言训」有研读路加福音。

 

作者

    许多时候,讨论使徒行传的来源与作者必须和路加福音一起讨论。

在路加福音的开头几节经文,说明此作品的原作者似乎是保罗的同伴路加(西4:14)。在使徒行传后半部的经文中常出现「我们」(We)(第一身复数代名词)的字眼,比如「…过了这几天,我们就起身前行(主要有三段经文,16:10-17;20:5-21:18;27:1-28:16)。按以上的谈话,我们可以猜测此书的作者必亲自经历书中所记述的事件。

    在主后180年,爱任纽曾说:「使徒行传的作者是路加」。他更进一步说:「他一位在安提阿的叙利亚人,职业是医生,一直至保罗殉道他都与保罗在一起,他写下了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可见后来初期教会确认路加是使徒行传的作者。

 

写作年代

我们比较难确定写作的日期。目前有两个主要的推测:一个认为此书写于主后60年间,当时保罗正在罗马监狱中;另有人认为是在80年间,保罗死后才写成。

    使徒行传最后几章的经文支持较早的著作日期,举例来说:全书结束时,保罗还在等待罗马宣告案件的审判结果。作者在书中既用了很多篇幅来描写保罗上诉该撒,没有理由到最后竟然不交代清楚,除非作者的确已经提供了最新的消息。除此之外,最后几章经文又显出一种新鲜感,犹如亲身经历的感受,这一切都暗示作者是从新鲜的记忆里写出此书。

    另外,学者认为《路加-使徒》写作的日期只是相隔几年吧了。估计在主后七十年。也认为写作地点是在安提阿。

 

主题

    使徒行传本身的内容说明它是一本「历史书」,而作者也是一个「历史学家」,直到近代,研究圣经的学者才发现,从好几方面来看,四福音与使徒行传也可正确地归属于「神学」的类别。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不单是要不偏不倚地把事实陈明,他清楚地存有一个写作目的,就是要说明由耶稣基督带来的福音是如何被他的门徒传开,这一切都应验了耶稣生前所说的话,也是神拯救世人的旨意。

使徒行传内含真正历史之说,是可以肯定而不能推翻的,甚至在细节上也是这样。书中好些历史细节,本来就全书的动向而言,是不必记述的,但作者把它们包罗在其中,证明这些资料流传下来的可靠资料来源。

    另外,路加显然对所记述的题材有很强烈的感受,因此,路加不单是一个史学家,同时也可以称为“神学家”。他的神学思想遍布两册的著作中。就使徒行传而言,重要的神学主题包括教会的工作和神的救赎恩典。圣灵在使徒行传占了很重要的角色,作者刻意要显示给读者看见,教会扩展至撒玛利亚和外邦地,并非信徒自己主动的工作成果,而是由圣灵来发起,并且戏剧性地赐下权柄才成就的。当然,我们必须认清路加并不是在写一本关于圣灵的书卷。他最主要的目的是关乎福音的传扬,其中他描写到圣灵在这工作上所占的重要地位。

    以上所有的观点都有被肯定的价值。我们相信《路加--行传》(Luke-Acts)这卷书与圣经其他书卷一样,其中所包含的神学思想都是建基于历史的事实。而作者接续路加福音,继续说明主耶稣升天后怎样差派圣灵引导使徒接续衪在地上的工作建立教会。

   

使徒行传的特征

一.接续了耶稣工作的记载。我们可以从书中知道使徒们怎样继续耶稣的工作。学者常说,如果没有使徒行传,书信的重要性就大大的减少了;使徒行传使我们看见是什么原因致使书信的出现。

二.初早期教会的生活和活动。使徒时期教会的背景、信徒的生活、道德纪律问题、大公会议情形、所受到的逼迫、布道的方式、教会的发展过程等等,都一目了然,如身在历,栩栩如生地被描述。

三.初早期教会的神学教义。使徒行传记载着许多神学的资料,虽然这些教义不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神学,但是却是为后来的系统神学提供了基础的资料。

四.圣灵行传。书中记录着圣灵怎样充满犹太人(第二章),也充满了外邦人(第十章)。圣灵使使徒们行异能,也感动多人信主。圣灵不只引导教会作差遣和布道的事工,更证明了基督是掌管教会的主。

五.教会发展的历史记录。我们见到教会怎样从耶路撒冷扩展至罗马。为最早期的教会历史提供了最准确的资料。

六.护教的情况。书中多次形容教会怎样向当时的社会解释以及作护教的工作。


内容大纲:    1 : 1 - 5            

              1 : 6 - 26           

               2  -  5              

               6 : 1 - 9 : 31       

               9 : 32 - 12 : 25     

               13  -  14            

               15                   

               16 : 1 - 18 : 23     

               18 : 24 - 20 : 6     

               20 : 7 - 21 : 17     

               21 : 18 - 23 : 35    

               24  -  26            

               27  -  28            

 

使徒行传的历史背景

  初早期教会也就是新约教会时代,通称使徒时代,由公元三十年(AD 30)的五旬节开始算起至公元一百年(AD 100)使徒约翰逝世为止。这时期也是新约正典文件写成的时期。

  这时期也分为三个段落,略略的年代如下(注一)

 

 

 

---------------------

    注一:黎业文,《新约历史与背景讲义》(香港:华神,1996)。为了方便进行讨论,年代只是大约数字。

 

AD 30     耶稣被钉十架,五旬节,教会的开始。

AD 36     司提反殉道。耶路撒冷教会遭逼迫,门徒四散。

AD 37     保罗归主。

AD 40     外邦人哥尼流信主。

AD 42     教会兴盛在安提阿。

AD 44     使徒雅各殉道。彼得脱监。

AD 48     保罗第一次布道行程。

AD 50     耶路撒冷大公会议。

AD 51     保罗第二次布道行程。

AD 52-53  革老丢年间犹太人被令离开罗马城。

AD 54     保罗带捐款上耶路撒冷。

AD 55     保罗第三次布道行程。

AD 58     保罗在该撒利亚受监禁。

AD 61     保罗在罗马受监禁。

AD 64     火烧罗马城,基督徒被喂狮子。彼得殉道。

AD 66      保罗曾到西方去,回来罗马后殉道。

AD 70     耶路撒冷被毁。

AD 79-87  大都斯(Titus)统治期间。教会平安增长迅速。

AD 90     使徒约翰被放逐至拔摩群岛。

AD 98     使徒约翰逝世。新约正典文件完成。

 

    从这历史进展中,让我们发现有几个年代是基督教受逼迫的年代:AD 30耶稣被犹太人/罗马政权钉十字架,AD 36司提反被犹太人杀害,AD 42使徒雅各被罗马政权所杀,AD 50教会中之犹太人信徒和邦外人信徒之间的张力终于暴发,AD 52犹太人连基督一起被罗马王革老丢(Claudius)赶出罗马城,AD 58保罗在该撒利亚被监禁,AD 61罗在罗马被监禁,AD 64 罗马城的基督徒被嫁祸而被捉去喂狮子,AD 70太革命份子起义造成耶路撒冷城被围攻,城内犹太人基督徒逃奔沙漠而从此失AD 90使徒约翰被放逐海岛。可见基督教在第一个世纪,每隔数年就有逼迫之事发生,即使没有外来之逼迫,教会内也有张力暴发,似乎第一世纪的信徒要在苦难中过日子。不管当时社会对基督教有什么的看法,基督教一开始就是由被钉十字架的耶稣开始,注定是一个受苦难的开始。

 

教会或信徒受逼迫的原因

    我们不能完全了解是什么原因致使耶稣或是基督教与当时的社会对抗。教会历史学者提出了五个对抗的原因(注二)

1. 耶稣对当时的律法(写下的妥拉及犹太口传传统)起革命性的解释和教导。耶稣指责他当的犹太教徒只注重守许多仪式的细节,却忽略律法的中心伦理道德要求。这样的教导,对当时的人来说,“基督教”这新宗教更加突出。基督徒因为不能与当时其他的宗教相容而自成一格,分别集聚在一起,显出他们的特性,基督徒渐渐被其他人冠上称号为「拿撒勒人的门徒」(Nazarene),或是基督徒(Christianos)。相信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社会和基督徒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张力(tension)

 

----------------------

   注二:M. Hengel, Act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Christianity (London1979), 97-128

 

2. 耶稣坚持接纳和教导许多平民,包括许多虔诚犹太人不接纳的罪人(不守律法 的平民)和税吏。这使到犹太宗教权势这些“上层人士”对那围绕在耶稣身边的平民群众更加憎恨。似乎觉得耶稣是要赢取那些宗教权势一向来不喜欢的平民的心,无形间宗教权势就受到了“威胁”。

3. 另外,保罗不认为信奉上帝(对当时的犹太人来说就是信奉犹太教)就要接纳遵守犹太教的律法,尤其是行割礼。这使基督徒继续被遵守律法的犹太人施压力或甚至逼迫。

4. 基督徒坚持不向罗马皇帝之像跪拜。导致罗马政权仇视基督教,一般社会人仕也可能借着这原因而仇视基督徒。

5. 教会因为迅速扩张而人数越来越多,在某些城市组成了一股力量,无形间对其他的群体就是一个威胁。这期间。有几件事值得我们注意: a. 基督徒开始在每个城市中增加起来。基督徒的聚会也没有像谣传中的神秘。一些地区的教会甚至有“会督”式身分的牧者。甚至有记录指明一些城市中祭过偶像的肉畅销不出(注三) b. 基督徒也不只是属于低下阶级的人。许多学识之士,政府官员,甚至王帝的亲戚(注四)都有基督徒在他们当中;c. 教会的势力和产业也越来越多。如在罗马就有基督教的私人坟场(Catacomb)。大的教堂也在各地被建立起来; d. 新约的书信开始在各教会之间流行和传递。诗歌、赞美词、祷告文,或崇拜仪式也有一定的形式。初信班资料也有一定形式; e. 教会的组织也开始强大起来。「二分级」(长老、执事)及「三分级」(会督、长老、执事)也有出现;f. 教会之间的联系也强大。教会与教会之间也常有书信来往(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