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就是見證福音 |
哥林多後書第八與第九章,這兩章可說是很特別的書信,因為這兩章都是談論有關救濟耶路撒冷教會貧困信徒的需要。與前後文的關係並不是很密切,也因為這樣,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兩章可能是單獨的書信。但也有些聖經學者持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使徒保羅的書信中,經常討論到某一階段後,就會突然轉換話題,提到有關救濟耶路撒冷教會的事工。例如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談到希望能找機會到羅馬去訪問教會信徒,並且盼望羅馬教會的信徒幫助他前往西班牙去傳福音。然後,他就用要處理外邦人捐款救濟耶路撒冷教會的事纏身為理由,說明自己不能馬上去的原因(羅馬書十五:22—32)。雖然在這段經文中沒有清楚提到要羅馬教會信徒也參與救濟耶路撒冷教會貧困信徒的需要,但信中的這句「既然猶太的基督徒讓外邦人分享屬靈的恩賜,外邦人也應該在物質上幫助他們」(羅馬書十五:27b),語氣和用詞都可聞出他對羅馬教會的一份期盼,希望該教會信徒也加入救濟的行列。又例如他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就特別提到他之所以會努力募款關心因饑荒而陷入貧困的耶路撒冷教會信徒,原因是在主後四十九年召開的耶路撒冷使徒會議中,有一項很重要的決議,就是要求使徒保羅和巴拿巴要「記得猶太人中窮人的需要」,使徒保羅說:「這件事正是我一向努力在做的。」(參考加拉太書二:10)雖然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主要是在勸勉他們不要受到「另一種福音」的影響(參考加拉太書一:6—9),但卻在書信中特別提起這件關懷貧困者的事工。簡單的一句話,卻也說出他在各地教會傳福音的另一項職責。現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不僅僅是一次提起,而是在前書已經提起(十六:1—4),現在後書又再次提起,且篇幅長達兩章之多,也是所有書信中,關於這件募款的事工最長的一段。 另外一點,這兩章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使徒保羅都是舉馬其頓教會的見證來鼓勵哥林多教會。原本他在馬其頓的時候,是以哥林多教會的好榜樣鼓勵馬其頓教會跟著學習,現在則是反過來以馬其頓教會為榜樣,希望哥林多教會不要在這件救濟的工作上落後了,以免屆時大家都會覺得既「難為情」又「慚愧」(九:4)。 為了要推動這項救濟的工作,使徒保羅有很好的構想,就是讓外邦教會的信徒明白:耶路撒冷教會乃是所有教會之母,所有的外邦教會都是「子」會。在母親有困難的時候,當孩子的出力協助乃是天經地義的事,責無旁貸。雖然是用這樣的觀念在推動這件事工,但使徒保羅並不是使這件事工停留在所謂的「母子」教會的關係,而是進一步地提升到信仰的層面,這就是他所說的,「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立比書二:5),想想看他給大家的恩典:「他本來是富足的,卻為了你們的緣故使自己成為貧窮,目的是要你們由於他的貧窮而成為富足。」(哥林多後書八:9) 使徒保羅很在意這件事工,除了是因為這是最容易表明基督徒信仰見證外,另外一個原因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拉近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之間的距離,使猶太教會與外邦教會成為真正「合而為一」的教會(參考以弗所書二:11—22)。我們可以這樣瞭解:如何使猶太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完全合一,在耶穌基督裡真的成為「合而為一」的信仰團契,是使徒保羅一直掛在心中的異象。我們在羅馬書看到他這樣的努力,在加拉太書、以弗所書、腓立比書等他都提到這件事。不過,我們知道要排除或改變千年文化價值觀念的傳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時間,更需要許多人的共識與努力,特別是牽扯到種族的事時,問題就更複雜。美國雖然在南北戰爭中,對黑人的態度比以前溫和了些,但經歷過這麼久的時間,即使在今天這樣民主、開放的時代,美國黑白種族之間的隔閡依舊存在。不僅在美國如此,即使是在咱台灣社會,平地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隔閡,不要說是非基督徒,就是基督徒也是會有心理上的距離。因此,雖然是很普通的募款、救濟的問題,卻也代表著另一層更深的用意:消除種族之間的優劣歧見,這不僅是慈善的問題,而是信仰告白的問題。要宣告大家在耶穌基督裡,乃是一體的,是「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哥林多前書十二:26)的信仰見證。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一七節:弟兄姊妹們,我們希望你們知道上帝怎樣恩待馬其頓的各教會。2他們從所經歷的患難受到嚴重的考驗;但是他們充滿著快樂,在極度的貧困中仍然慷慨捐助。3我敢證明,他們的捐助是竭盡所能的,甚至超過了他們的力量。自願地,4他們向我們懇求,讓他們在接濟猶太的信徒這一件善事上有份。5這實在遠超過我們所期待的。首先,他們把自己奉獻給主,然後又按照上帝的旨意幫助我們。6因此,我們鼓勵提多繼續協助你們,完成他所開始的這一件善事。7無論是信心、口才、知識、幫助別人的熱誠,和對我們的愛心,你們都那麼豐富,我希望你們在這件善事上也格外慷慨。 為甚麼使徒保羅會對哥林多教會一再提起有關救濟耶路撒冷教會的問題?並且要他們在每次聚會的時候,都能事先準備好,大家「按自己的收入照比例撥出一些錢,積存起來,不必等我來時才現湊。」(哥林多前書十六:2)這必然是他早在第一次到哥林多開拓教會之時,就已經提起過這件事,且已經開始在進行了。因為他對亞該亞的信徒提起哥林多教會信徒在這件事上的熱心,引起亞該亞的信徒熱烈的反應,跟著學習(參考哥林多後書九:2—3)。不知是甚麼原因導致原本是最早回應使徒保羅這項呼籲的哥林多教會,在這項事工上的回應突然冷淡或是疏忽了下來,於是使徒保羅就用比較積極的語氣和態度來鼓勵他們,除了在第九章提起亞該亞教會的信徒向他們學習之外,也清楚地告訴他們,希望他們及早準備好預定要捐款的錢。 馬其頓的教會,包括腓立比和帖撒羅尼迦教會,另外在庇哩亞也有基督徒聚會(參考使徒行傳二十:4)。這些都不是很強壯的教會,但卻在愛心的表現上有美好的見證。如果我們讀腓立比書,就會發現使徒保羅一再稱讚該教會是間「愛心不斷地跟真知識和判斷力一齊增進」的教會(腓立比書一:9)。他也說帖撒羅尼迦的教會,是「把所信的實行出來」,且是「以愛心辛勞工作」(帖撒羅尼迦前書一:3),這些都是美好的見證。 在第二節提到馬其頓的教會經歷了「患難」,且是「受到嚴重的考驗」,這可從腓立比書第一章廿九節,以及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一章六節、第二章十四節、第三章三節等處經文看到。雖然沒有詳細敘述受迫害的內容,不過卻可以知道這地區的教會已經遇到了信仰考驗。在使徒行傳第十六至十七章則記載使徒保羅因為在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等地方傳福音時,受到牢獄與威脅之災,但最重要的是:即使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這些教會的信徒還是充滿著信心、喜樂。 基督教信仰最大的特質之一,就是當人體驗到上帝恩典時,他心中會充滿著喜樂,這喜樂會使他排除一切困難,投入更多生命的力量。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在形容馬其頓教會的信徒雖然貧困,但在捐助耶路撒冷教會的事工上,是「竭盡所能的,甚至超過了他們的力量」。一個人要有這樣的舉動,必定是因為有極大的信仰力量在支撐,否則是不可能的。要注意的是:馬其頓教會信徒這樣的舉動,是出自「自願」,而不是勉強。他們是向使徒保羅「懇求」,讓他們參與這件事工。這讓我們想到:他們可能確實很貧窮,使徒保羅不敢向他們提起,但當他們得悉此事時,則主動要求加入這件救濟的事工行列。如果貧困的馬其頓地區教會信徒能夠這樣做,那麼,比他們更富裕、更有信心、口才、知識、幫助別人的哥林多教會應該有更美好的見證才對。這就是使徒保羅以馬其頓教會信徒的見證在鼓舞、激勵哥林多教會的原因。 第六節提供我們知道,使徒保羅寫這封書信託提多帶到哥林多教會去,並且協助他們完成這件已經超過一年的救助工作。使徒保羅稱這件救助的工作,乃是一件「善事」。 第八至十二節:8我不是要定下甚麼規則,只是要你們知道別人怎樣熱心幫助人,以此來考驗你們的愛心。9你們已經知道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是富足的,卻為了你們的緣故使自己成為貧窮,目的是要你們由於他的貧窮而成為富足。 10對於這件事,我認為:你們最好在這時候完成去年所開始的募捐。你們不但是最先有這行動的,也是最先有意願這樣做的。11那麼,堅持下去,完成這件工作吧!你們應該用當初計劃時那樣的熱心去完成這件工作,而且要按照你們現在所有的去進行。12如果你們真心捐助,上帝一定悅納;他要你們獻上你們所有的,而不是所沒有的。 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經文,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的兄姊,如果真的有愛心,那麼就應該用實際的行動來表示,而且是會主動。為甚麼使徒保羅會用這樣的話對他們講呢?如果我們沒有忘記,就會很快記得哥林多前書第十二至十四章提到有關聖靈的恩賜問題。在哥林多教會裡,有人一再標榜自己很有聖靈的恩賜,會說「靈語」。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說明了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中心,不是在講「靈語」,而是在見證耶穌基督的愛。他甚至說可以永存的有三樣東西,就是:信心、盼望、愛。而在這三樣永存的裡面,他說「其中最重要的是愛」(哥林多前書十三:13)。當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詮釋愛的真諦時,一開始就提到「會講人間各種話,甚至於天使的話」,然後又說「有講道的才能,也能夠洞悉各種知識、各種奧秘,甚至有堅強的信心能夠移山倒海」,或是有非常堅定的理念,可以「把所有的財產都捐給人,甚至犧牲自己的身體被人焚燒」(哥林多前書十三:1—3),將這些比較一下現在所讀的哥林多後書第八章七節提到的「信心、口才、知識、幫助別人的熱誠」等,就會清楚哥林多教會確實是很有活力的一間教會。使徒保羅相信他們是一間可以有很好見證的教會,因此,他對這樣的教會只想強調一點:用實際的行動將愛實踐出來。他要他們從耶穌基督身上來學習「貧窮」。 耶穌基督「貧窮」嗎?看約翰福音的作者這樣描述耶穌基督: 「宇宙被造以前,道已經存在。道與上帝同在;道是上帝。在太初,道就與上帝同在。上帝藉著他創造萬有;在整個創造中,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道就是生命的根源,這生命把光賜給人類。」(約翰福音一:1—4) 「道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充滿著恩典和真理。我們看見了他的榮耀,這榮耀正是父親的獨子所當得的。」(約翰福音一:14) 如果整個宇宙的生命是與耶穌基督有密切關係,那麼,耶穌基督本身就是最富足的人,有誰能與他相比呢?當約翰福音的作者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就是上帝榮耀的記號時,世上又有甚麼榮耀、光輝能夠與之較量呢?沒有!但在這樣富足、榮耀的光輝下,使徒保羅告訴我們耶穌基督是這樣的卑微自己,親自來到人的當中,且是以「僕人」的樣式出現。他在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形容耶穌基督是從最高的上帝本質,自願降到卑微的僕人身份(參考腓立比書二:6—8)。從極高的位階,自願下降到這樣卑微的地位;從擁有萬有,卻放棄所擁有的一切,成為「僕人」,甚至是因此「死在十字架上」,這就是耶穌基督所留給我們學習的樣式。在使徒保羅的時代,「十字架」就是最難看的死刑,是人人看為最醜陋的刑具,恐怕在當時已經沒有其它更令人難以接受的刑罰刑具了。而耶穌基督卻是「掏空」了自己到這樣的狀態。使徒保羅說耶穌基督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人類的緣故,為的是要使人成為富足。請注意,在這裡的「貧窮」與「富足」,都不是指物質、財富上的,而是指上帝的救恩之層面說的。耶穌基督說他是個好的牧者,他「願意為羊群捨命」(約翰福音十:11),並且是要使跟隨他的羊群「得生命,而且是豐豐富富的生命」(約翰福音十:10)。一個人的生命是否富足、貧窮,並不是看那些可數的數字,更不是現世代的標準,因為人的標準時常在變更、轉換。真正富有與貧窮是與一個人的內心是否滿足有關。心裡不滿足的富人,永遠覺得不夠;心裡富足的人,會永遠覺得有餘。 第十至十一節,使徒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趕緊將救濟耶路撒冷教會的事工完成,他特別提起說這件事已經一年多前的事了,且哥林多教會是最早、最有意願做這件事的教會。他希望他們能堅持下去,將這件事做好。使徒保羅沒有要求很多,他只要求「按照他們現在所有的去進行」,這句話主要在說明「心甘情願」的給予,而不是出自勉強。也許在剛開始的時候,哥林多教會有人喊出很大的數字,也有可能當這件事工開始進行不久,發現捐款的數字並不如預期的那樣多,導致在教會的代表或領袖們,認為不好看,或是覺得可以再延長一段時日。使徒保羅希望他們以「現在所有的去進行」,就是希望他們不用考慮外在的條件是甚麼,因為只要是出自心甘情願(九:7),即使是很少的數字,在上帝的眼中也是最大的奉獻,就像馬可福音第十二章四十一至四十四節所記載那位貧窮寡婦的奉獻一樣。 第十二節說上帝喜愛的就是人所擁有的—甘願的心。使徒保羅這句話已經說出福音事工的基本認知:心甘情願的態度。 第十三至十五節:13—14我不是想加重你們的負擔,來減輕別人的負擔。既然你們現在富足,就應該幫助那些貧窮的,到了他們富足而你們有需要的時候,他們也會幫助你們。這樣雙方面都有機會互相幫助。15正如聖經上說: 多收的,沒有餘; 少收的,沒有缺。 彼此互相幫助,就是減少負擔最好的方式。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當自己富足的時候,會幫助那些欠缺的人,而等到自己有需要時,那些接受幫助的人若是已經富足,他們自然會回報過來。在人的社會裡,最常發現的景象就是:吝嗇的人所得到的回報非常少,只有慷慨幫助別人的人,當他遇到需要的時候,經常會得到別人的幫助。使徒保羅也在這裡提醒哥林多教會信徒,沒有人會永遠富足,也不會有人永遠貧窮,因為人的環境會改變。因此,現在富足的人就應該會想到欠缺的人,因為不知道自己甚麼時候會有欠缺。 第十五節是引用舊約出埃及記第十六章十八節的資料,也是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在曠野的經驗。那時,他們在曠野撿拾嗎哪,上帝要摩西告訴以色列人民,只撿所需要的量就可以了。但他們有人因為貪心,撿拾太多,結果撿多的人,並沒有留下甚麼,撿少的人,也沒有任何欠缺,大家都一樣足夠。貪心,是敗壞一個社會、團體最快的酵母,而知足則是建造一個和諧團契生活的主要因素。古往今來,這個經驗一再發生在人類的社會中。使徒保羅看到哥林多教會內部發生了問題,就是有人在飢餓,卻也有人已經「醉飽」了(哥林多前書十一:21),這樣的團契一定會發生問題。同樣的,在一個共同信仰耶穌基督的團契裡,如果母會耶路撒冷教會有欠缺,而哥林多教會卻是富足有餘,這樣是很難見證耶穌基督的愛的信息。把整體的教會看成像是「新的以色列人民」,這就像「新的出埃及記」一樣,大家在撿拾嗎哪的時候,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沒有缺。因為上帝知道每個人的需要。 第十六至廿四節:16感謝上帝,他使提多跟我們同樣熱心地協助你們。17他不只是因為我們的鼓勵,也是出於自願,更熱切盼望到你們那裡去。18我們另外派一位弟兄跟他一道去;這位弟兄在傳福音的工作上為各地教會所尊重。19不但這樣,在我們為主的榮耀而進行的這件善事上,他被各教會選派,作我們的旅伴,也表示我們大家都樂意援助。 20我們經管這一筆慷慨的捐款,始終十分謹慎,免得引起人家的挑剔;21因為我們定意做善事,不但在主面前這樣,在人面前也是這樣。 22我們又派另一位弟兄跟他們同行。這位弟兄經過我們多次的考驗,我們知道他在許多事上熱心幫助別人。現在,他深深地信任你們,就更渴望去幫助你們了。23至於提多,他是我的同伴,在協助你們的工作上跟我同工。另外跟他一起去的兩位弟兄是各教會的代表,是基督的光榮。24所以,你們要在各教會面前證明對他們的愛心,並且讓各教會知道,我們對你們的誇獎是沒有錯的。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到將怎樣管理這筆信徒捐款的事宜,他特別提到有三個人將到哥林多教會去協助料理這件捐款的事。第一個提到的就是提多;在第七章六至七節有記載提多與哥林多教會、使徒保羅等之間的互動關係: 「那位鼓勵灰心喪志的人的上帝藉著提多來鼓勵我們。他不但到這裡來,還向我們報告他怎樣從你們得到鼓勵,以及你們怎樣渴望見到我,怎樣地憂傷,並且懇切地為我辯護;這一切都使我更加欣慰。」 「不但這樣,提多的喜樂更增加了我們的喜樂;因為你們都幫助他,使他快樂。我曾在他面前誇獎你們,你們並沒有使我慚愧。我們一向對你們說實在話;同樣,我們對提多誇獎你們的話也證明是實在的。所以,當提多想起你們怎樣地順服,怎樣地用恐懼戰兢的心接待他,他對你們的愛心就更增加了。」(哥林多後書七:13b—15) 提多,他是希臘人,是使徒保羅的門徒。雖然跟隨使徒保羅傳福音,但並沒有被要求守割禮(參考加拉太書二:3)。使徒保羅看他如同是信仰上的「真兒子」(提多書一:4)。主後四十九年召開的耶路撒冷使徒會議,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同行參加,提多也隨行(加拉太書二:1)。他確實是使徒保羅所倚重的學生,有兩次受派到哥林多教會去處理該教會發生的問題,第一次是去處理該教會紛爭的事(參考哥林多後書七:6),第二次就是現在所讀這段經文提到的,有關捐款救濟耶路撒冷教會的事。後來,使徒保羅也派他去克里特島,除了傳福音,也要在該地設立長老協助管理教會的事工(提多書一:5),他也曾去撻馬太傳福音。使徒保羅會派他去哥林多教會,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該教會的信徒會服從提多的教導(參考七:15)。他也很高興擔任這樣工作。 第十八、廿二節說另外又各派一位弟兄跟提多一道去。這兩位弟兄是誰,使徒保羅並沒有明說,只說其中一位是「在傳福音的工作上為各地教會所尊重」,另一位是「經過多次的考驗」,是一位很熱心幫助別人的人。使徒保羅都沒有提及他們的名字,但有些聖經學者認為他們是路加和巴拿巴。不過,我們不能確定,但有一個可能,就是他們與哥林多教會的信徒都很熟,不需要多加介紹。另外一個可能是:他們已經隨著提多到哥林多教會了,當他們讀著提多所帶去的這封信時,這兩個人已經出現在他們面前,就跟他們認識了。 第二十、廿一節可以看出使徒保羅為甚麼要這麼費神地處理信徒捐救濟款的事,就是為了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原本哥林多教會裡就有人在謠傳說使徒保羅貪愛錢財。例如在第十一章,使徒保羅為自己辯解說: 「我傳上帝的福音給你們,未曾向你們索取甚麼;我貶低自己,好使你們高升。難道這是我的過錯嗎?當我在你們當中工作的時候,有別的教會供給我;我似乎是剝削了別的教會來服務你們。我跟你們在一起的時候,無論有甚麼需要,從來沒有求你們幫助。我需要的一切都是從馬其頓來的信徒們供給的。過去是這樣,將來還是這樣。我絕不會成為你們的負擔!」(哥林多後書十一:7—9) 這段資料幫助我們明白,在哥林多教會有人懷疑使徒保羅鼓勵信徒捐救濟款可能挪為私用。他就很清楚地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 「現在我準備第三次訪問你們,我對你們沒有甚麼要求。我要的是你們,不是你們的金錢。其實,兒女不必為父母積蓄,父母倒應該為兒女積蓄。為了幫助你們,我願意支付我所有的一切,甚至我本身。難道我越愛你們就越少得你們的愛嗎?」(哥林多後書十二:14—15) 由於捐款的數目很多,如果不小心,很可能會發生更大的糾紛。早期的教會因為沒有銀行,也沒有現代化的財務會計制度,捐款都是現金,且必須由人親自護送到耶路撒冷去,且通訊也是靠著人力傳送,因此,單靠使徒保羅一個人,很容易出差錯。他需要一些有公信力的人來擔當這項工作,這樣就不會引起誤會。 再者,在第廿一節,使徒保羅提到有關對財務的事,他特別是關心耶路撒冷教會窮困信徒的需要,說這件事情不僅在上帝面前要清楚,在人面前也要清楚。他不是說只要對上帝交代得過就好,而是在上帝與人面前都必須將捐款的事交代清楚,他說這是一件「善事」。 「善事」,這個字在希臘文是「kala」,意思是指尊貴、可敬。在和合本聖經是用「光明的事」,天主教思高聖經版本用「美名」,台語用「圖謀好事」。我們可以這樣瞭解:辦理財務的工作,是一件非常「可敬」的事,也是「尊貴」的事。只有一個條件:認真、忠實地辦理,就會贏得尊敬。因為在財務上忠實的人,也是可信任的人。錢財是很容易誘惑人離開上帝的東西,當大筆金錢擺在面前時,是需要極大的信心才不會被誘惑。而經手這樣的事務者,如果忠實,很容易贏得大家的信任。這就是使徒保羅所強調的,不是只會說對上帝負責,也是對人負起責任。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分享,就是見證信仰最大的力量。 當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們,他在馬其頓是怎樣地稱讚哥林多教會的愛心,積極地捐助金錢幫助在貧困生活中的兄弟姊妹,這件事感動了馬其頓教會的信徒,使他們也主動要求加入了捐款救濟耶路撒冷教會信徒的需要。現在,使徒保羅希望哥林多教會信徒能趕緊將一年多來要捐助耶路撒冷教會信徒的需要準備好。他告訴他們:幫助在苦難中的兄弟姊妹,就是愛心的考驗,因為這是在見證從耶穌基督所得到的恩典,耶穌基督就是上帝與人類分享祂最寶貴的禮物。 從這裡我們學習到一個重要的認識:當基督徒在說「上帝是愛」這句話時,並不是在說空洞的信息,而是在表明從自己身上有愛的實際行動顯明出來。 我們可以這樣說,愛,有很多種,也有很多的方式,但最初淺也是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出錢開始著手。如果連身上的錢都無法分享,要再說其它的東西,恐怕就更困難。因為錢雖然是一般人看為最珍貴的東西,卻也是最容易擁有、也是最實用的東西。 今天的教會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一天到晚講愛,但卻對貧困者的需要不鬆手,甚至是故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樣的態度是無法見證上帝的愛的。 一九九九年九月廿一日,台灣發生百年以來最大的災難—九二一大地震。死傷人數超過八千人,財產更是無法估計。但是,大家都很清楚,那次的大地震,從世界各地湧進來許多救濟物資、金錢,以及救難人員。單單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就收到國內外超過三億元台幣的捐款。有許多國外教會都是我們相當陌生的,但他們也捐助了許多金錢。在日本,許多大車站、國際機場,也都在明顯的地方放置捐款箱,希望大家為咱台灣「九二一大地震」捐款。這都在表明世界各地的人,對於因該次大地震而陷於苦難中的台灣人民,表達了他們心中的一份愛。我們也從該次大地震中學習到:分享—分擔苦難—就是最好的見證福音的方式。而在所有分享愛的方式中,最容易也是最快表達的方式就是捐錢,特別是對於完全不認識的對象,出錢,是最容易達到效果的途徑。這也是使徒保羅在外邦地區傳福音時,一直積極地推動捐款救助耶路撒冷教會信徒的需要的原因。 在兩個禮拜前(元月十三日),我們聽到來自中美洲薩爾瓦多的消息:發生芮氏七點六級的大地震,死傷人數至目前為止尚且無法估計。在大地震災難發生後,台灣趕緊派出一支救援隊伍,希望能從瓦礫中救出受傷的人,可惜的是這支隊伍已經返回,他們沒有成功救出任何活著的人。不過,這是第一次台灣派出救難隊伍。這是兩年前「九二一大地震」我們從外國救援隊伍學到這種急難救助的樣式。但是,請大家記得:不是救難隊伍回來,救難工作就結束了,不是這樣。兩年前咱們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迄今仍舊繼續在進行救助的工作,這些後續的工作是需要一筆相當龐大的經費。我們不能派人去幫助薩爾瓦多苦難的人民,但至少我們可以捐款救助他們。捐錢,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容易表達我們在耶穌基督裡分享上帝的愛的方式。今天是新春過年,我多麼期盼大家透過對上帝的感恩,將今天的奉獻給總會轉交寄給薩爾瓦多這個發生災難的國家,讓他們在苦難的哀聲中,也能體會到我們與他們一起在分擔苦難,希望藉著我們所捐助的錢,幫助他們多出一份復原家園的力量,相對地減少他們重建生活的障礙。 二、忠實管理教會的財務,就是贏得尊貴冠冕的途徑。 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除了提多之外,他還派了兩位忠實的同工一起保管各地教會為救助耶路撒冷教會貧困信徒的捐款。他說這樣做除了是要避免不必要的誤會之外,更重要的是:這項工作乃是一件「善事」,是有「尊貴」、「榮譽」的事。因為管理教會的金錢就是等於管理上帝的財產一樣,是件很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件很高的「榮譽」。耶穌基督的比喻中,主人對那忠於管理主人財產的僕人的評語是:「很好,你這又好又可靠的僕人!你在小數目上可靠,我要委託你經管大數目。進來分享你主人的喜樂吧!」(馬太福音廿五:21、23,參考路加福音十九:17、19) 錢,是最容易誘惑人離開上帝的東西。一個人能夠在金錢上忠實,就是有足夠信心抵擋誘惑的人,這樣的人,也是可靠又可信任的人,這樣的人常常會受到主管人員的信任。 在教會裡所有信徒奉獻的金錢,我們將之看成是屬於上帝的財產。因此,在教會裡管理錢財的工作者,就是在替上帝管理錢財,就像使徒保羅差派提多和另外兩位忠實的同工一樣,應該看成是一件相當「榮耀」的事。因為這些財務工作者所做的事,就是在見證他們對上帝絕對忠實,上帝可以鑑察他們在信仰上的忠誠,單這一點就是極大的「尊貴」。因此,負責教會財務的同工,都是最可敬佩的信仰見證者。 我知道有許多長執很害怕擔任教會財務的工作,因為常常會有「做到流汗,被嫌到流涎」的經驗,原因很簡單,就是有時候在登記奉獻的時候,不小心弄錯了數字,或是名字弄錯了,會被會友不諒解、誤會,是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其實,有時並不是財務同工的錯誤,而是會友自己將奉獻的數目記錯了,卻怪罪到財務人員的身上來。不少擔任過教會財務工作的長執都有「賠錢」的經驗,因此,有些教會會編列一筆「誤差金」的預算,以備會友認為奉獻的數目和財務小組登錄出來的不符時,為免發生爭執導致教會內部不和諧,可以從「誤差金」補差額。 但我知道也聽過有教會發生財務同工偷竊了教會的錢財,甚至也有傳道者利用職權濫用教會錢財,這樣的行為是等於羞辱了上帝的名,因為他所偷竊的、濫用的,都已經不是教會的錢,而是上帝的。無論這樣的人所說的理由是甚麼,都無法減輕對教會造成的傷害。一個人若是無法在最簡單的錢財上盡忠,就很難在信仰上有見證,這也就是為什麼使徒保羅會那樣謹慎派人管理捐款的原因,因為他認為這乃是一項「尊貴」的事,必須相當的小心,以免上帝的名受到損害。 我們要特別感謝咱教會財務小組的同工,他們是那樣地用心、謹慎地保管大家奉獻的錢,雖然我們的週報並沒有登記誰奉獻了多少,但他們從不馬虎,也不鬆懈,每個主日禮拜後,財務小組的同工都會聚在一起將所有的奉獻登錄、結算清楚後才回家去。他們是最辛苦的一群同工,也是最讓我們安心的一群信仰伙伴,真感謝他們。 (講於二○○一年元月廿四日新春感恩禮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