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上篇

第一课上篇

上一篇   下一篇

  05-11-2007

 

   言 :介紹本課程之目的和進程

 

/        釋經學(hermeneutics)與烹飪     

1.       「釋經」(Hermeneutics)

這個詞源自希臘文動詞 (hermeneuo)及名詞(hermeneia)。它們的字根是Hermes,是專責把希獵諸神的資訊傳給世人的一個神。Hermeneuto 是指採用某人的語言將某事向人解明,或採用另一種語言向人解明(即現在的翻譯)Hermeneutics有三個意義:

第一個意義是「說明」

聖經有些地方需要「說明」才能夠明白。說明白之後聽的人才能夠了解、接受。

釋經學的第二個字義是「表達」

表達聖經的一段話或者是文字對今天的人具有甚麼意義,對我個人又有什麼意義,向我表達什麼信息。也就是透過我們的解釋 把神話語真正的意思表達出來

釋經學的第三個字義是「翻譯」

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翻譯不止限於文字或語言的翻譯。同時也包括了行為的意義,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是翻譯聖經的人,就是基督徒要透過行為,把所讀的道理切實的實行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基督徒沒有把所讀的教訓實行在日常生活中,那麼,我們可 以說他解釋聖經的步驟還沒有完成。

 

從這個意思來說,釋經學就是一門確定經文意義的科學(原則)和藝術(工作)。如特理(Terry)所說:「釋經學是一門科學及藝術。作為一門科學,它闡明原則,研究思想及語言的定律,並將資料及結果分類。作為一門藝術,它教導如何應用這些原則,透過詮釋難解的經文,說明這原則的應用價值,從而建立一個健全的體系。釋經的藝術便因此形成,並且建立了一套正確的解經步驟。」[1]

 

2.       「釋義」(exegesis)

範圍比較狹窄,它是指從歷史及文學背景中確定經文的意義。解經是切實地著手解釋聖經,而釋經學則包括如何決定經文意義的原則。

3.       「解說」(exposition)

這是如何使用現代的語言,向現代的聽眾傳達經文的意思及現實的意義。換言之,這是

對原文的一種演繹,但又不是應用。

釋義是個人的研究,解說是公開的發表;

釋義在書房內進行,解說在講台上進行;

釋義的主要目的是明白經文;解說的主要目的是傳達所明白的經文。

4.       「講道」(homiletics)

這是在講道的場合中傳達經文意思和現實意義的科學(原則)和藝術(工作)。如何將我們經

過解說聖經後,應用在日常的生活上。

5.       「講授」(pedagogy)

這是在教堂或公開的場合中,把從聖經所傳達的經文意思和現實意義的科學(原則)和藝術(工作),透過以上的程序,使聽者有所領受,並且應用在自己生活上。

 

我們研讀聖經,必須有以下的態度:

第一,  首先,我們要明瞭聖經是有「權威性」的釋經者應當明白,聖經乃是上市的話,是上帝向人啟示祂自己。所以我們要明白聖經的目的是甚麼,並且有能力作出正確的解釋,並應用聖經在自己的生活上。

第二, 我們必須明白聖經不是用中文寫成的,所以研究原文是有助於對聖經的解說。事實上,不懂原文對聖經解釋的影響並不大。但在解釋聖經時必須要有「聖經不是用中文寫成的」這個觀念。要盡量避免直接用中文字去拆解「說文解字」、「望文生義」。

第三, 我們除了在原文,文法,背景等方面作客觀的研究。

第四, 人必須看重自己和上帝之間正常和密切的關係。一個解經者在條件上必須是一個重生得救、聖靈充滿的人;是 一個相信聖經是神所默示並且常常讀經的人。而且在禱告生活和服事上都具備了 相當的條件。否則要想正確的解釋聖經那是不可能的。聖經既然是一本屬靈的書 ,就惟有屬靈的人才能夠明白。

第五,我們同時更需要尋求聖靈的開導和幫助,謙卑的接受聖靈的教導,因為聖靈是感動默示當時聖經作者的上帝。

 

 

今晚食甚麼餸?

有人這樣形容,

l           釋經學(hermeneutics)好像一本食譜。食譜之為食譜,就是每道菜都有一定的規罰和技考。

l           釋義學(exegesis)好像預備這道菜,如清洗、砌、調味,以及進行烹飪。

l           解說(exposition)便是款待人吃大餐。

 

釋經學又好比足球比賽的規則,規則本身不是球賽,但是賽球若沒有規則可循,就沒有什麼意義。所以,

l           釋經學就是要把所選定的經卷中的重要命題分類又個別歸納,編成為一本食譜;是中餐還是西餐,是廣東菜還是上海菜等等。這是說我們在進行烹飪前是必須知道自己要煮的是甚麼菜譜,是三蘚炒三絲,還是紅燒大魚頭?

l           「釋義」(exegesis) 就是把書中的個別分題找出相關的關係,好像選擇好了食譜,就去買菜及預備主菜材料、配料、醬料進行烹飪。

l           解說(exposition)就是向信徒解說這經卷中這些相關資料的經文本身意義是甚麼,就像為信徒介紹這頓美食靈糧是甚麼,說明這頓飯有甚麼菜色。

l           講道(homiletics)就是我們在主日崇拜中把這些有意義又相關的意義的解說聯上日常生活,這就是講道,這就是我們為信徒每主日準講好的靈糧,就像把一頓美食送上容人面前請他們品嚐似的。

l           講授(pedagogy)就是像我今日和你們所講授(pedagogy)有關約翰123書的種種理念和方法,以及與我們日常信仰和生活的關係,就像一位廚師教導人如從選擇菜譜、進行搜集材料、準講菜料到如何烹飪及品嚐     

 

我們在以上介定靈閱與「釋經」,「解經」、「解說」、「講道」、「教授」對我們讀聖經的分別和意義,目的是要說明如今我們研讀聖經時不只是要用靈閱(lectio divina)的方法,而是用釋經(hermeneutics)的方法。但是,真正的釋經意義不能單止於瞭解經文的文義,更同時必須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那是說我們要從釋經的成果中再度回到另一種靈閱的處境中,就是如何應用客觀的釋經(hermeneutics)和釋義(exegesis)成果到我們主觀的生活中。不過,基於釋經和釋義是比較接近,所以我們在研究約翰123書時兩者同時使用。

 

 

 

 

/           釋經(hermeneutics)與靈閱(lectio divina)的分別

        在華人教會傳統中,我們常常把靈修式的讀經,例如教會傳統中靈閱,和釋經式的讀經混為一談。何謂「靈閱」?我在靈修學課程中曾談過,如今只是簡略介紹天主教靈閱(Lectio Divina )的四大導向 :讀經(lectio),默想(meditatio),祈禱(oratio)和靜觀,(即默觀)( contemplatio) 有關早期教會的修道生活中,修道士的靈修傳統必須做四件事 [2],就是:誦經(lectio),默想(meditatio),祈禱(oratio)和靜觀(即默觀)( contemplatio)。我們今日教會對以上四件靈修生活的操練不但是忽略了,更同時是誤解了。例如說「讀經」。

 

1/   甚麼是「誦經」(Lectio)?

現在讓我們從個人靈修的讀經上看讀經的意義。其實我們日常的所謂讀經很可能不一定就是讀經。我們多只是在「看經」,「查經」,「研經」,「釋經」等 。「讀經」不同於「看經」,「查經」,「研經」,「釋經」。「看經」,「查經」,「研經」,「釋經」多是用頭腦去思考和分析,是不用以聲音讀出來的。但是讀經則多是用我們口的聲音,經過心靈的感應來讀出來的。「讀經」的正確意義應當是lectio divina 即是「誦讀聖言」。我們必須明白 lectio divina在早期教會的意義。

 

再者,讀經的起點不是文本的聖經,而是我們必須有一顆愛慕上帝聖言的心。沒有愛慕上帝聖言的心,我們所有的「看經」,「查經」,「研經」,「釋經」都只會是頭腦的事的而非心靈的事。潘寧頓認為,

 

早期,大多數的修士及大部份的基督徒都不懂閱讀。只由少數懂得閱讀的人,讀給他們文盲的弟兄聽。此讀經所選讀的材料,以前如此,將來也將是如此,就是聖經。通常,一個不會閱讀的普通基督徒,都能夠背誦大量的聖經,尤其是福音與詩篇。目的是讓他們能夠透過記憶、背誦,不斷的聆聽它(聖經) [3] 

 

我們必須留意,古時的信徒不是看聖經而是聆聽聖經和誦讀聖經。看聖經和誦讀聖經是兩回事。不信的話,讓我們來作個實驗,以詩篇第一篇作示範(各人先默讀一篇,然後講者朗聲誦讀一篇作比較)。所以,如果你白天靈修時,能用敬虔上帝和愛慕聖言的心,以肯定的聲音來讀出是日靈修的經文,我敢肯定,你的靈修將會是很不一樣的靈修!

 

2/   何謂「默想」(meditatio)

默想不同默觀。默想是對聖經上的話,反覆思想,甚至是反覆誦讀,正如詩人大衛詩篇第一篇所說,「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那麼,默想上帝的聖言的好處是甚麼?潘寧頓指出,

 

詩篇提到,人以唇舌默想。做了一陣子之後,反覆的話語會漸漸內化、簡化,它的意義會被消化吸收。在反覆誦唸時,心靈不是空空的,它會愈來愈接納這句話,進入話內,消化它,吸收它,直到心靈被這句話所改造,整個存有(的人)成為這句話的一個回應。 [4]

 

所以,我們應當以聖經的話語來開聲誦讀,而不是單以眼睛和頭腦的去讀聖經,這就是對聖言的屬靈反芻,像牛一樣,把食物反芻而才能消化成為屬靈的力量。用潘寧頓的話說,「當人把喫進去的話,以不斷的反覆誦唸,從口中傳到腦下傳到心裡時,這話就會在祈禱的人身上產生愛的回應、充滿信德的回應。」  [5] 這就是我們對上帝聖言的反芻,把上帝的話經過嘴嚼消化成為我們的力量,去榮神益人。

       

3/   何謂「祈禱」(oratio)

禱告就是我們要用言語,或是無聲之語去向上帝表達我們要去認識祂和愛慕祂,去陳述我們對上帝的需要和感恩。潘霍華說過,我們一日早上來的第一句話是屬於上帝的,我們的第一個思念也是屬於。同時,我們每個晚上最後的一句話,最後的一個思念也完全是屬於上帝的。[6] 原來我們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