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第五重境界
自修道入定,到证悟万法缘生,皆无自性之空境后,已感身心透明,彻悟实相,真如是不生不灭,脱除生死流转,此为一种「智的直觉」,佛家称般若智,悟一切如如,无执无我无法,已是语言道断,心行路绝之境。
宇宙有其生物不测之心灵
那是寂定,观诸法如幻如化,以无住为本,故维摩诘经称之为「无住本立一切法」,在天台宗称为不可思议境。
人寻解脱,至此亦可有所自在。
但宇宙之妙,竟是仍可转化此境界,而有新领悟,空并非终极。
平日生活,行住坐卧,均可随时入定,而不须再**求道,就在生活日用之间,悟起缘起之空,而可及时脱释执着。
然而有一次到台湾,乘火车上阿里山,穿越雨雾烟云,见山势雄伟,若隐若现,后在山顶的古木巨松间行走,忽感一种天地无限之能力,浑然流转,生生不已,万物就由这伟大之创造力,而得生生不已,而这种力量,亦流贯在我全身,是我良知与美善心志之来源。
这不只是空,却是天地生物之心,是大易生生之动力,不禁甚为感动,难道这是中国古圣贤所讲的「天道」?难道宇宙仍有其生物不测之心灵。
空如之境,仍非终极
在阿里山古树林中踱步,忽觉天地生生之动力,而知在空如之境以后,仍有生生不息的境界,是宇宙亘古以来的创造力。
第二天凌晨,步上山峰,远观玉山,在云烟苍茫中,突金光耀现,旭日出于玉山之上,万丈红霞,震憾人心。
就在那一刹,我凝神静观旭日,一时日光如照人身心,我已不复存在,融人宇宙大化之中,而大化本是流行,是一不息止的伟大创造力,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生而又生,永无止境,而我内心亦是「纯亦不已」,瞬间与宇宙然为一体,无彼无我。
观眼前崇山峻岭,与我本为一,观花草树木,与我本为一,周围观日群众,亦与我本为一,天地和自我,均化人宇宙性命流行的大道中。
我步行回酒店区,只觉身心透明,是在宇宙整体之道中行,也像是带著宇宙在行。
这是什么经验?看来证悟空如,仍非终极,万物是在失灭变化,流转无常,但从另一角度看,一切虽终归空无,但一切又仍生长出来,是什么让之生长呢?缘起只是终极之表层,深层却是大易的生生不已,这是中国古圣贤所证悟,与印度人所悟者,有不同的境界,而我体悟此境时,年二十岁。
古圣人真实的体验
证悟天人一体,宇宙生息,是修道第五重境界,易传曾言:「天地之大德日生」,即宇宙最伟大的德性,就是其「生物不测」之创造力。
易传亦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将天地万物之起源,视为一「生命」的发展过程,一切均由一伟大的创造本体而来,即太极。
道家老子亦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云:「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亦提到宇宙之大道,生化万物,而道之本身,却是一种渊深之奥秘,以「无」、「无名」来形容,即是超语言的不可名状态。
所谓「生」,是大化流行,生发万物的一种生命力、创造力,以此为理论根基,可充份解释存有之来源,而为存有之根,此空的观念更具理论基础,去解释万有。
中国古圣人提出这些观念,不单为一圆满理论的寻索,且也是真实的体验。孟子自己描述其境界为「上下与天地同流」,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焉,存其心者,养其性也,养其性,所以事天焉,」人对「天」的体悟,是由心性进入,尽心知性,存心养性,都是通天之路;那是以自省为本的方法,揭示心性流行不息之创造力,本就来自天,来自宇宙,天与人本通为一,这是儒道的境界。
心中的花香鸟语
进入第五重境界后,一时明白古人很多说话,原来都有其体验基础,如所谓圣人「通体透明」,「圣人与天地万物浑然为一体」等,古人所谓「天人合一」,不只是象征的说话,也不只是劝人为善的随意指点,却为真真实实的经历,如王阳明所谓「一鞭一条痕,一刮一掌血」那种切实修养工夫而日渐达至的。
于此时,一行一动,均可直觉领悟万物之美善生意,程明道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此时俯仰皆会有所得,一花一木皆有价值。
曾经有几次,只觉充天塞地,是一慈爱,是一灵明,宇宙处处皆感到美善,感到无尽的爱,纵使是残山败水,心中仍觉花香鸟语。
这种悟境使人心有流溢之乐,难怪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天地万物与人心体为一,来自同一本根,则心灵可通于宇宙,而见宇宙为完备于人心,人若以诚挚之心自省,发现人心体之美善,自然有莫大的喜乐,所谓「此乐直从天上来」,那是来自宇宙的爱,宇宙之乐。
但至此体悟,不能不沉思,何以宇宙有爱乐之体,难道有创造天地万物,有恩典情怀的上帝?遂开始向超越世界寻索终极。
修道第四重境界是悟万法缘起之空,先是内在空灵,再是见诸法生灭无常,后是观诸法生灭之空,本通为一,有无常苦灭,而见常乐我净。
进入第五重境界,则是契悟宇宙隐涵创造力,是生而又生,永不止息的本体,不是寂定之涅,却是由天而至之大乐。
从这些体悟,描述所见的境界,大概初步是气功境界,之后是见灵界,再后既是见万物的如相,即事物互相牵连,大家互依互动,而成一大缘起网,一切没有不变之实体,没有孤立的一物,是为空。
由空白可见万物一如,盖若孤立的自性自体,一切事物本质皆空,则万有当由一所起,但空如何能生万物呢?
修道再入更深的领悟,则证宇宙万有依于不空的无体之体,一切相关的万物,源于一伟大无尽的创造力,其性质是「生」,不是「空」。
佛教是证空,儒道和易学则深一步证悟「生」,天地是有生物之道与生物之理,单讲空会陷于无理无力,故空只能视为扫除人执着的作用,却不能视之为本体,本体仍是不空之生生力量。不同修道者具有不同证悟,但悟空者若追求下去,必能体验更深之生生本体。
证知万有的庞大关系网
近代中国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原是研究佛教唯识学,后来却写「新唯识论」一书,将佛家唯识的最高境界圆成实性,转化为易道之生生不息,而创立了中国近代最重要哲学系统之一。
从前理学家如朱熹和王阳明,早年均曾求禅问道,但后来又转佛入儒,我相信主要原因,是在修道者若修至悟佛家之空境,若不停于此,深入探索人去,自会发现宇宙本体不空不寂,却为一生生不息之天道。
朱熹在求道时,曾因春色深美,穿芒鞋登临山上,却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经历,此外又观方塘如鉴,反照天光云影,突感受「为有源头活水来」,此源头活水,是心体美善之涓涓不息。
这种悟,是见天地万物生长,原是与人心之流发息息相关,宇宙确是一庞大关系网,佛家所证者为见此网随缘所起,循环不息地生灭,其自性本空,但此见未够深入。
空不能生万有,佛家必须从随缘而起解释,或干脆取消这问题,视诸法无始以来无往而立,根本不可思议,佛家空宗和有宗亦争论不已。归结其问题,在悟「空」而未悟「生」,未由创造力见事物之变。
修道至深密处,可证知万有的庞大关系网,是一生生的创造本体所展现,缘起仅是其表相而已,悟此即由佛入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