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章

上一篇   下一篇

一、 复习与背景:

第一章讲箴言书的目的在于使人得智慧,要人敬畏神,孝敬父母并远离恶。第二章指出寻求智慧的方法及当有的心志,“寻找我,如寻找银子,搜求它,如搜求隐藏的珍宝。”第三章透过智慧的益处,提醒人们当寻求智慧。

二、 分段和主要内容:

可分为三段:1-10节讲“不要忘记”智慧,却要“专心仰赖”,这样必得各样的益处;11-20节讲“不要轻看”智慧,却要喜爱她;21-35节眼目“不要离开”智慧,却要谨守。这三段均是以“我儿”开始。

三、 启发性问题及应用:

1, 在1-10节中有哪些法则是我们不要忘记的?
慈爱和诚实;专心仰赖耶和华;敬畏耶和华,远离恶事;以财物和土产尊荣耶和华。一个谨守神的法则与诫命的人必得“长久的日子”(永生),“生命的年数”(为神所数算)及平安。

2, 如何在我们的生命中活出“慈爱和诚实”?
慈爱与诚实的均衡是生命中极其要紧的事。人一讲慈爱就容易偏于纵容或失去原则;人一讲诚实就容易失去忍耐与爱心。一个能把握住“慈爱和诚实”的人,就能在“神和世人眼前蒙恩宠”(4节)。弗4:15中说,“惟用爱心说诚实话”。英文“Speaking the truth in love”。人一“Speaking the truth”,就容易自义、自高、自是、而失去爱心;人一有爱心,便不再“Speaking the truth”。求神给我们格外的恩典与智慧,能持守住“慈爱和诚实”。“刻在心版上”是作在神面前;“系在颈项上”是作在人面前。能里外谨守“慈爱和诚实”的法则,定会在“神和人面前蒙恩宠”,正如主耶稣一样,“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

3, 背诵5-6节。这句话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关系?什么才叫作“专心仰赖耶和华”?怎样才算是“认定他”?
专心在英文中是“all your heart”,即全心全意,不是“三心二意”。雅各书1:8中说,“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从内心里面来说,凡事尊神为大,单单以神作为自己的倚靠,而不以神以外的任何东西,包括“自己的聪明”,作为倚靠。你今天是专心靠神呢?还是既靠人,又靠神?或者靠神是名义上的,而靠人更是实质上的?你自己心里有底吗?第6节说“一切所行的事上”,不是某些事,而是每一件事。不是上医院、找工作才需要认定主。在谈笑风声、吃喝快乐的时候我们认定主了吗?在人前认定主,在人后我们认定主了没有?
若我们能牢记“专心仰赖耶和华”的法则,神的应许是“他必指引你的路”。

4, 什么样的人是“自以为有智慧的人”?
离开神来寻求自己出路的人;不照神的话而要照自己方式去行的人;读经时论断神话语的人;认为唯独自己对圣经的理解是正确的人,常常觉得自己比别人强的人。你如何体会敬畏神与身体健康的事?

5, 什么是尊荣耶和华?这有何应许?
以财物和土产来尊荣耶和华,神必叫“你的仓房充满有余,你的酒榨有新酒盈溢”。这是怎样的一种经济学?人都觉得自己的缺乏是因为赚得太少;但神的话告诉我们,人缺乏不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赚,而是不知道怎么给。人若明白尊荣耶和华的法则,则是“仓房有余,新酒盈溢。”耶和华的法则与世界的法则何其不同!你对自己金钱、财物奉献有何体会?你是一个因为给而有余的人,还是因为抓得太紧而穷乏的人?玛拉基书3:10中神说,“你们要将当纳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仓库,使我家有粮,以此试试我,是否为你们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与你们,甚至无处可容”。

6, 如何理解“不可轻看耶和华的管教”?
耶和华的管教和责备是智慧的一部分。人在顺境中要尊荣主,在逆境中更不可轻看管教和责备。人在逆境中容易生气、发火、失控,这些表现显明了内心对环境的不满和厌烦。这也是得罪神的事。“不轻看”、“不厌烦”是我们在逆境中所当持守的。
人不该轻看智慧,还因为智慧胜过得银子和精金,而且主自己就是以智慧立地,以聪明定天。
人不但不该轻看智慧,还要“持守”(embrace)及“持定”(hold onto)。持守就是要全然接纳、认同;持定就是不放松、紧紧抓住。人对神的话当能持守与持定。

7, 什么叫作“不可使她离开你的眼目”(21节)?这与你的生命与生活有何关系?
不可使智慧离开你的眼目,就是在凡事上认定智慧。“心中的眼睛”(弗1:18)当时刻仰望主,不离开主的面。作任何事情都问自己,“主会怎么作?”(WWJD-What Would Jesus Do?)。当我们能如此专注在神身上时,行路就不碰脚(23节),躺下就不惧怕(24节)。
一个使智慧不离自己眼目的人,不怕“忽然来的惊恐”(25节)。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会为一些可能发生的事而恐惧战兢?若是这样,就表面我们自己不是一个定睛在主身上的人,因为经上说,“他必不怕凶恶的信息,他心坚定,倚靠耶和华”(诗112:7)。
一个眼目不离智慧的人,当看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便不推辞,乃向那应得的人行善(27节)。智慧人的眼目盯在神身上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来到我们面前应得帮助的人,我们不可推辞。
一个眼目不离智慧的人,是一个盯在“现成”上的人:他若有现成的,就不对邻舍说,“去吧!明天再来”(28节)。
一个眼目不离智慧的人,对待邻舍或是恶人,都有相应的作法(29-35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