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一1】「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
大卫的儿子,在耶路撒冷作王是指所罗门,但「传道者」之假名显示出作者对所罗门的宣称并不认真(因此可以意译)。这卷书是所罗门故事的总论;后面会告诉我们,本卷书的原作者是一位谨慎的作家,智慧人,箴言的搜集者(十二9~12)131。——《丁道尔圣经注释》
【假如所罗门并非传道书的真正作者,一章一节怎可能是正确的呢?】
传道书一1肯定地指出:「在耶路撒冷作主,大卫的儿子传道者」写成这卷传道书。然而,某些现代圣经学者却持另一种意见(例如Delitzsch,Hengstenberg,Leupold,Young,Zoeckler,等学者均是);例子之一有享德利(G.S.Hendry),他说:「作者并不是真正自承为所罗门,他不过把书中的言语假托为所罗门口说……」(NewBible Commentary,中译《圣经新释》,页二0八,香港证道)。
诚然,作者并没有宣称自己就是「所罗门」,而只自承为一位Qohelet(与意思为「集会」、「集合」的qahal有密切关系),但若 断言这份充满哲学性言论的经卷并非出自大卫王的儿子——在耶路撒冷作王的,却有歪经文的语意。虽然在希伯来原文中,「儿子」(ben)偶然用以代表某人的第三、四代或更晚的子裔(如孙、曾孙……),但再详察经文所载关于作者的资料时,无疑会予人一种感觉——他向读者表示自己就是所罗门王。作者提及自己有空前的智慧(一16),无人可与比拟的财富(二8);婢仆之多,达到惊人程度二7);他毫无节制地获取自己喜好的物质以寻享乐(二3),经文亦提及他展开了庞大的建筑计划。除却所罗门王,在大卫的后裔中就再没有其他犹大王配得上述描述。
大多数现代学者都承认,传道书的内容暗示其作者就是所罗门,但他们认为这只不过是作者(现已不知是谁)的一种手法,欲透过所谓所罗王的言论,而指出属世的物质主义至终只会导至叹息与虚空。假如这种意见与事实相符,那么,差不多每一卷圣经的作者,其真确性也受到质疑。于是,以赛亚书、耶利米书和何西阿书,甚至使徒保罗的作品,其作者问题亦会惹起无休止的争论,被圣经学者指为「表达他的观点的一种手法。」在一般书籍的情况里,真正的作者冒他人之名来出版他的作品,那么,这本书就是膺品,真正的作者会受法律制裁。然而,圣经有着崇高无比的价值,其整全性及真确性是不容置疑的。而且,主耶稣及使徒均曾明证旧约圣经是神的不能错误的话语。因此,指某卷圣经为托名之作,这论点实难以接受。
指证传道书的作者并非历史上的所罗门王,主要论据在于语言学上的资料。学者们认为传道书的用语字汇,与主前十世纪写成的希伯来作品大相径庭,却相似于某些以亚兰文写成的作品(如但以理书及他勒目),或近似晚期甚至旧约成书以后的希伯来文作品(如以斯帖记、尼希米记及米示拿)、德里慈从传道书找到九十六个字,除却被掳期间及以后的经卷,诸如以斯拉,尼希米及以斯帖记,历代志、玛拉基书及米示拿,上述九十六个字汇不可见于圣经的其他部分。梭克列(Zoeckler)宣称,差不多每句经文都找到亚兰文的语调;然而,韩斯坦堡(Hengstenberg)却认为,整整十一章传道书,只有十处经文显示有亚兰文的语调。因此,从政治及社会状况看来,传道书应成书于主前五世纪。然而,持上述论调的学者都忽略了一点:传道书与主前五世纪的希伯来作品的相似程度,不比与主前十世纪的为高(除却雅歌及箴言)。
在昆兰第四洞,找到传道书于第二世纪中叶时抄本的残卷,缪林堡(James Muilenbeng,“A Qohelet Scroll from Qumran,”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135,[October,1954]:20)对这份残卷有以下评述:
在语言学这方面来说,传道书可算独一无二。无疑,这经卷的用语异常特别。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受到后期的希伯来文(Margoliouth及Gordis有所讨论)影响所至;在这方面,米示拿的用语提供了足够证据(Jewish Encyclopedia,V,33有详尽的解释……他指出传道书与腓尼基碑文的字汇有颇多类同之处,上述刻文例如:Eshmunazar,Tabnith)。长期以来,学者均察觉传道书内有亚兰文语调,但时至近代,学者才针对此点作详细考究讨论(例如F.Zimmerman,C.C.Torrey,H·L Ginsburg)……米德侯(Dahood)曾提及迦南及腓尼基字汇对传道书的影响,以支持一种论调——传道书乃作者用希伯来文写成,但后来内中的语文受到腓尼基字汇及文法的影响,因而显出传道书本身深受迦南及腓尼基文化的感染(Biblica 33,1952,pp.35-52,191-221)。
认为传道书非所罗门之作的学者们,提出大量在语言学方面的证据。在衡量上述证据的分量时,必须在此指出,详察所有资料后(包括字汇、风格、句法),发觉传道书在用语及风格上均是独一无二的,与任何希伯来经卷都不相似,甚至迥异于流传至今于主前二世纪写成的希伯来文献,而昆兰洞的传道书残卷正于此时写成。至于次经传道经,其作者为西拉之子耶数,则深受传道书影响,在风格及入手方法上均欲加以仿效;这卷伪经才显出有主前二世纪的风格。
照本书作者自己审断,密德候所指出的论点才是令人信服的,上文引述缪林堡的话已陈明密氏的观点。密德候解释了为什么传道书拥有如此殊异的字汇、句法及文风。假如这种殊异的文风首先于腓尼基发展成熟,另一方面,又假设所罗门涉猎了各地区的智能文学(参王上四30-34)。那么,我们有绝对理由相信,是所罗门自己选择用这种独特的风格与惯用语来写下他的智慧之言。密德候的论点令人极为信服,他认为传道书显示了受腓尼基文字影响的倾向,极明显的腓尼基文字的变音、代名词、句法以及字汇,并且有各种模拟。被指为出现于传道书里的亚兰文,亦可见于腓尼基的碑文上;由此看来,上几段所谓语言学方面的证据,实不足以支持传道书乃后期作品之说。
至于密德候自己,为了解释传道书与腓尼基语文的相似性质,他假设耶路撒冷于五八七年沦陷后,有很多犹大人逃往腓尼基,建立许多犹大人的小区,而传道书就是由这些犹太难民所编成的。然而,当我们考虑尼布甲尼撒王的作风时,密德候的论点便似乎不能成立了。因为尼布甲尼撒要将犹太难民赶尽杀绝;他甚至进军埃及,也是为要屠杀那些避战至此地的犹太人。
由此看来,传道书写成的时代,就只剩下一个可能性。就是当以色列与推罗及西顿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商业、文化及政治上均有所交流或要相互依赖之时,这个时期,无疑是所罗门作王期间了。那时候,智慧文学正发展至蓬勃的阶段。(所罗门在位期间,腓尼基的犹太人希兰负责设计及制造圣殿上的装饰,大量腓尼基工艺师在他监管下工作。)正当此时期,所罗门写成了箴言,而且他有可能致力帮助使約伯记普及于民间。从语言学及比较文学的角度,以及所罗门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状况看来,主前十世纪——所罗门工期间——最可能是传道书写成的时代。(请参看本书作者的另一份著作A Survey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中译本《旧约概论》香港种籽,以了解赞成晚期成书论的学者所提供的各种论据。)── 艾基斯《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传一2】「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虚空的虚空是希伯来文的最高级表达法:「完全的虚空」。虚空(hebel)包含(i)短暂和空泛。——《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3】「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这一节说明人类在地上徒劳无获。「益处」(yitro^)是一商业用语;生命「得不着利息」(Jones)。如果全地都服在虚空之下,要单从它的资源中寻求利益或满足,是不可能的。「劳碌」(`a{ma{l)可以指身体的辛劳(诗一二七1),或是心灵的痛苦(诗廿五18)。——《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4】「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
生命的短暂与地的显然长存不变成对比,使人类的问题益形严重(参诗九十4以下,那里形容人的效用有如夜间的一更,其精力好比睡觉,其持久性好比草一般)。地的本质既是虚空,就没有改变的希望。过去……又来……长存为希伯来文的分辞,表示行动的继续:「继续不断地过去……来……长存」。「永远」的意思是指「日光之下」地的虚空问题永无止尽。——《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5】「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
「急归」所译的动词有「抓住,喘息,以鼻吸气」等意。它将太阳描写为一副非常疲累的模样,像「一个赛跑选手重重地喘息着136。」第6节重复的分词「刮(去)……转……转;返回转行(去)」给人一种单调的感觉。——《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6】「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传一7】「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这节的意思,并非指河流归回水源之虚,而是指河流不断流入海洋,却始终无法注满。——《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8】「万事令人厌烦(或作“万物满有困乏”),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
「满有困乏」最好用被动式(被困乏),而不用主动式,符合它在其他地方
的清楚意义(申廿五18;撒下十七2)。
「万事」可译为「一切话语」,用来强调人的言语无法表达其不满足。此思想在下一句中出现。动词饱(s*a{ba`~)通常是指肉体的饥饿得饱足(例:出十六8、12),但在此是指情绪和心理上的满足。——《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9】「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传一10】「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传一11】「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
「记念」是由动词「记住」而来,意思是「记住并遵照而行」,这用法有充份的证据。尼希米的祷告「求你记念我」(尼十三31),是恳求神因着祂过去的应许而行动(参创四十14;出廿8)147。「已过的世代」,注释家们曾讨论应当译为「以前的人」(NIV,LYS,和其他的人),或者是「以前的事」(RSV)。——《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12】「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
在整个讨论再向前迈一大步时,一1所引述的君王身份此处再度重申。在所有的人中,唯独所罗门有能力做到以下所记载的这些观察。我们正是在探究他的故事。笔名乃是一种文学的技巧150。——《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13】「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 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
传道者「专心」,即诚恳并热切的;「心」乃与外貌相反(撒上十六7),表示内在的生命,所有心智、情感和灵性能力的中心。「寻求……查究……」表示他的彻底。前者是指「深入查考」某物,后者意为「广泛的彻底搜寻」,合起来乃表达竭尽心力的研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表示研究的目标为一个有限世界观之内的所有资源;垂直的那一面仍未出现。——《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14】「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日光之下」将这句话限定在眼所见的世界,在此范围内作解释。
「捕风」(AV 译为灵的痛苦)的意思难下结论。这词组(r# `u^t[ r^u@h]) 若是源于「弄破」 (r'' 或 rs]s]) ,可译为「灵的痛苦」;若是源于「努力」(r`h),可译为「捕风」;若是源于「供给」(r`h),可译为「吃风」,若是源于「渴望」(r`h),可译为「渴望风」。——《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15】「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
第三个结论说明了为什么「日光之下」的思想家会如此失望。因为在所有的思考中都有扭曲(弯曲)和间隙(缺少)。不论思想家如何深思,他也不能使生命中反常的事变正常,更无法将所看见的一切纳入一套工整的系统。——《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16】「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能和知识的事。」
「多经历」字面的意思是「曾经见过」。在传道书中「见」有时是字面上的意思(一18,五11,十二3);有时是指「结论,了解」(二3,三18等);有时是指「观察,沈思,反省」(一14,二12等),而有时,如同这里,是「享受,经验」(一16,二1等:。——《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17】「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
NAB 和 Berkeley 对17节的译法很好:「察明智能和知识,狂妄和愚昧155。」这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狂妄和愚昧」显然是很主观的插句。这点可能是因为,传道者思想到智能与知识之时,同时也注意到另外一面。——《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一18】「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
【说、看、听(传1:8)】
一、口——说不尽
主耶稣(太12:34,15:11、17、18)
二、眼——看不饱(眼目情欲)
主耶稣(太18:9)
三:耳——听不足
肉体听──人情、肉体、世界
属灵听──属主的、主的话、属天的事
主耶稣(太11:15)
── 王永悦
【导言(一1)】
一、言语 ——表明本书所载是他的言语,“传道者的言语”不是他的理论
1、是特别的言语
2、是智慧的言语
3、是阅历的言语
4、是心腹的言语
二、传道者——此处发言的是谁呢?是一个“传道者”,要传讲他灵里的经验:
1、他是一个实行悔改者
2、他是一个劝人悔改者
三、大卫的儿子——这个传道者,是“大卫的儿子”
1、是他的荣耀
2、是他的惭愧
3、是他的勉励
四、耶路撒冷王——这个发言的传道者,是大卫的儿子,是“在耶路撒冷作王”的
1、更感觉犯罪的影响
2、更显出发言的能力
——贾玉铭《传道书要义》
【万事尽空虚(一1~11)】
一、人的劳碌(3~4)
二、日头、风、江河(5~7)
三、万事令人厌烦(8~11)
四、不能满足(8)
——《新旧约辅读》
【虚空的虚空(一2~11)】
一、虚空的原因
1、因在日光之下不在日光之上
2、因属世界而不属天界
3、因为皆是劳苦没有安息
4、因皆是暂时不能长久
5、因皆虚无不能令人满足
6、因皆有定限不能越其范围
7、因皆是旧的没有新的
二、虚空的觉悟
1、看万事虚空是箴言以后的眼光
2、看万事虚空是悔改以后的眼光
3、看万事虚空是经验以后的眼光
4、看万事虚空是日光以上的眼光
5、看万事皆空是觉醒以后的眼光
——贾玉铭《传道书要义》
【都是捕风(一12~18)】
一、极重的劳苦(12~14)
二、多有愁烦(15~18)
三、肉体的快乐
——《新旧约辅读》
【传道书一章】
一、一个人及其主题歌(1~2)
二、要点何在?(3~11)
三、智慧奇异的副产物(12~18)
——《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