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第十六课

上一篇   下一篇

退離加利利(14:1-17:27)
1. 施洗約翰被殺(14:1-12)
希律安提帕就是殺害施洗約翰的人。那時候,希律安提帕引誘了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和他結婚。腓力是希律同父異母的兄弟,是巴勒斯坦地四個分封王之一,管轄區在加利利海東北面,就是以土利亞和特拉可尼。
施洗約翰反對希律和希羅底的行為,並且直接了當地指責他。施洗約翰大膽地反對,因此招致希律的不高興,將他下到監裡,並且想要致他于死地,但是因為百姓都擁護施洗約翰,希律才不敢動手。
不過,希羅底造成了希律的衰敗,因為她是一個非常殘忍又狡猾的女人,當施洗約翰出言反對她的婚姻時,希羅底的內心已經萌生了報復的慾望,所以讓她的女兒在希律的生日宴席上跳舞,她女兒跳的是那種帶著誘惑和性感的東方式舞。當希律的情慾被激發起來的時候,他說:“你隨意向我求什么,我都給你。”希羅底事先已經教女兒要施洗約翰的頭,由于希律已經許了願,就不敢反悔,施洗約翰就是這樣被殺害了。主耶穌聽到約翰的死訊之后,獨自退到野地去,他可能需要單獨地面對傷痛。不過,主耶穌並沒有長留在悲傷中,而是很快回到自己的工作裏面。馬太福音14:13-14便讓我們看到主耶穌喜愛憐憫的心腸。
當主耶穌渡到海的另一邊的時候,已經有許多人等著他。眾人為什么這么快就到達海的另一邊呢?原來,加利利海只有八里寬,所以當主耶穌從迦百農出發時,眾人在岸邊很容易知道小船的方向,于是繞著湖邊跑過去,然后在那邊等著他。
主耶穌去野地本來的目的是想獨自去禱告神,但是到了另一邊,卻又有一大堆人群等著他,主耶穌面對著這群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
馬可福音提到這件事的時候,更加詳細地說:“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于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
2. 加利利海東岸的工作(14:13-14:33)
馬太福音14:13-21所記載的,是令人驚訝的五個餅和兩條魚餵飽五千人的神蹟。聖經告訴我們,這五個餅和兩條小魚是來自一個小男孩的,是母親為他準備的一個簡單便當,但是主耶穌祝福之后,使在場的所有人吃飽,並且剩下十二個藍子的零碎。
1. 五餅二魚神蹟(14:13-21)
當主耶穌在曠野向多于五千人講完信息,並且用五餅二魚使他們吃飽之后,主耶穌立刻選擇一個人單獨地親近神。
2. 耶穌履海(14:22-33)
主耶穌經過一天繁忙的事奉,身體和心靈都感到疲勞,但是他沒有選擇睡覺休息,而是選擇獨自上山禱告。禱告在耶穌的生命中是非常的重要,神的兒子尚且需要透過禱告來支取力量,何況我們這些軟弱的人呢?主耶穌獨自安靜了很久,從晚上直到四更天,四更天幾乎是早晨了。當時,加利利海忽然起了大風暴,由于地理位置的關係,暴風雨從地中海進入加利利海之后,會來回地經過欣嫩子谷。由于門徒的船是前往迦百農的方向,而風是從地中海吹來,他們便是逆風而行,再加上當時在海中央,所以他們是好盡力搖槳,避免風浪將他們捲去。
就在這個時候,主耶穌從海面上行走,準備走到門徒所在的船那裏。門徒看見一個黑影在海面上飄著,嚇慌了,以為是鬼怪,便害怕地喊叫起來。彼得因著風浪甚大,信心不夠,于是害怕起來。
彼得並不是試探神,他是在船上惟一憑信心回應的一個,他那衝動的要求使他經歷了一次神能力的展示。他開始下沉,是因為他的眼目離開了耶穌,集中在身邊的巨浪上,使信心動搖了。我們不可能在水面上行走,卻會經歷艱辛的環境,我們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困境中的狂風巨浪上,就看不見基督的幫助,一樣會感到失望而沉下去。只有在困境中保持信心,才能定睛在主耶穌身上。
3. 在加利利海西岸的工作(14:34-36)
革尼撒勒位于加利利海西岸,是一個土地肥沃而水源充足的地區。從經文中知道,凡是摸耶穌衣裳繸子的,那個人的病都會得到痊癒。當然,主耶穌的衣裳並沒有什么魔法,讓人摸了之后得到醫治,醫治的果效乃是出于主耶穌的能力和人的信心,摸著耶穌的衣裳,是讓人的信心得到了釋放,並且能夠表現出來。
4. 文士和法利賽人挑戰耶穌(15:1-20)當時有法利賽人和文士從耶路撒冷來到加利利挑戰耶穌,于是引起了關于潔淨的談論。耶路撒冷到加利利大約需要一個星期的路程,法利賽人和文士長途跋涉地來見耶穌,只是為了提出一個問題,就是馬太福音15:2所說的“你的門徒為什么犯古人的遺傳呢?因為吃飯的時候他們不洗手。”
法利賽人和文士一直在尋找攻擊主耶穌的把柄,經過多番觀察,他們終于找到一個破綻了,就是耶穌的門徒吃飯的時候不洗手。“古人的遺傳”是指在猶太律法之外所發展出來的口頭傳統,這些口傳的條文實際上已經取代了律法的功用,其中一條就是關于怎樣正確洗手的條例。法利賽人所說的“洗手”其實是一種宗教儀式,並不為了清潔的緣故。
面對著這個提問,主耶穌首先直接了當地回應他們,然后便嚴厲地責備法利賽人。15:5所說的“作了供獻”是指“各耳板”的習慣。任何人起了“各耳板”的誓,都要把金錢奉獻給聖殿,不再供養父母。這樣的奉獻很有意義,也可以提高個人的聲望。但是許多人卻利用“各耳板”的誓,漠視了神的吩咐,不再照顧父母,漸漸地,“各耳板”的誓變成了兒女不再供養父母的合法藉口。
本來,法利賽人只是想談論關于洗手的問題,但是主耶穌卻把討論提升到食物在律法上聖潔與否的問題上(15:11)。主耶穌是要藉此指出,儀文上的不潔是次要的,道德上的不潔才是需要面對的,在馬太福音15:16-20,主耶穌便詳細地解釋這個概念,祂指出凡是從心裏發出來的,都是污穢的,這就是“出口的乃能污穢人”的意思。
5. 主耶穌在腓利基的工作(15:21-28)
馬太福音15:21-28這段經文記載了主耶穌和一個迦南的婦人的對話,迦南婦人求主耶穌為女兒趕鬼治病,主耶穌卻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然后那個婦人又回答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那個婦人說完這句話,立刻得到主耶穌的稱讚,並且醫治了她的女兒。這幾句話有特別意思的。原來,猶太人習慣稱呼外邦人是狗,這是一句看不起人的話。在希伯來文中,他們所用的最髒的字眼就是“狗”;但是在希臘文中,“狗”是指寵物狗,孩子吃飯的時候,狗就圍在桌子旁邊。巴勒斯坦地的人吃飯不像我們有刀叉湯匙,他們用手吃東西,外邦人吃完飯后,習慣拿一片麵包把手上的油擦掉,然后把這片麵包丟給圍在桌旁的小狗吃。
了解了這個背景,我們便知道主耶穌和迦南婦人那番話的真正意思了。主耶穌只是簡單地告訴這婦人,神首先讓猶太人接受祂是彌賽亞,然后由他們把這個救恩信息傳到世界各地。那位迦南婦人聽明白了主耶穌話語中的含意,所以她說:“狗也吃祂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渣兒”,表示願意只得一些碎渣兒的恩典,結果,主耶穌因医她的信心而成全了她的要求,使她的女兒得到醫治。
主耶穌並不是要拒絕這個迦南婦人,祂可能是想試驗這個婦人的信心,或者想把握這個機會,教導有關信心的功課。
6. 主耶穌到達低加波利(15:29-16:12)
當主耶穌離開推羅、西頓之后,便折返加利利的海邊。無論主耶穌去到哪裏,都有很多人跟著祂,從15:30-31,我們知道許多瘸子、瞎子、啞巴、有殘疾的和患了其他病的人,都被朋友、家人帶到主耶穌的面前,主耶穌存著憐憫的心醫治了他們,眾人親眼看見這些奇事,便將榮耀歸給以色列的神。
馬太福音15:31所說的“歸榮耀給以色列的神”,不但說明了說話的人是外邦人,也顯示了主耶穌當時身處加利利海的東岸,因為那裏有很多外邦人居住的城市。
主耶穌曾經在野地使五千人吃飽,現在祂又行了一個類似的神蹟,用手上僅有的七個餅和幾條小魚,使四千人吃飽。這次給四千人吃飽跟給五千人吃飽是兩回事,上次吃餅的全部是猶太人,可是這次卻是外邦人,意味著主耶穌開始把事工擴展到外邦人的中間。
在這個神蹟中,值得注意的是門徒的態度,馬太福音15:33是門徒向主耶穌訴苦的話,他們說:“我們在這野地,哪裡有這么多的餅叫這許多人吃飽呢?”主耶穌早就行了一個神蹟,現在遇到類似的情況,門徒卻再次感到困惑,常忘記了神過往的看顧。
主耶穌行完這個神蹟之后,便上船退到馬加丹的境界。馬加丹也就是馬可福音所說的大瑪努他,位于加利利的海邊,距離迦百農的南邊大約兩里,馬加丹是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家鄉。當主耶穌到達馬加丹的時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一起來試探耶穌,要耶穌顯神蹟給他們看。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是猶太領袖中的兩大派別,他們在很多事情上的見解都是相反的。法利賽人謹慎地遵守他們的宗教規條和傳統,也相信所有經卷的權威和死人復活的事。撒都該人只承認摩西五經的權威,不信死人復活的事。本來兩個派別是水火不容的,但是他們現在卻聯手來對付主耶穌。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要求一個從天上而來的神蹟,企圖解釋耶穌的神蹟只是一種戲法、巧合或者運用邪惡能力的結果,因為他們相信只有神才可以從天上顯神蹟,換言之,他們否認主耶穌就是彌賽亞。
主耶穌知道他們的心思意念,于是責備他們說:“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神蹟,除了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看。”主耶穌其實是重覆了對法利賽人所說的一番話(參12:38-42)。這件事之后,主耶穌帶著門徒離開他們,同時叫他們要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16:5-12)這個“酵”是指假冒為善的意思。門徒聽到主耶穌這樣說,以為這是針對著他們有帶餅的事情而說的,后來經過了主耶穌多番的唇舌,門徒才知道這是叫他們要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
7. 彼得認信耶穌及主首次預言受難與復活(16:13-28)彼得在該撒利亞腓立比認信了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之后,主耶穌第一次預言自己的受難和復活。
該撒利亞腓立比位于加利利海以北,靠近黑門山,屬于分封王腓力管轄的地區。這裏的希臘和羅馬文化的影響隨處可見,外邦廟宇和偶像多得不可勝數。
當他們來到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時,主耶穌問了一個問題:“人說我人子是誰?”馬太福音16:14讓我們知道當時社會對主耶穌身份的討論,經文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裡的一位。”得到這個答案之后,主耶穌又問第二個問題:“你們說我是誰?”門徒跟隨耶穌已經一段時間了,他們聽過別人對耶穌的討論,但是最主要的是,門徒一定要清楚自己跟隨的是什么人。彼得是一個思想和行動都快的人,他立刻回應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
主耶穌聽完后,立刻對彼得說了一段話:“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16:17-19)。我們一定要小心地解釋這段經文,天主教就是用這段話,確定彼得是教會元首的身份。但是我們要留意,主耶穌才是教會的磐石和元首,彼得曾經提醒基督徒,耶穌基督就是基石、是磐石,彼得前書2:4清楚地寫明:“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神所揀選、所寶貴的。”耶穌稱讚彼得的認信,指出像彼得這樣的信心就是基督國度的根基。
另一個我們要注意的就是鑰匙究竟是指什么。有些人說,“鑰匙”是指執行教會紀律、立法和管理的權威;另有些人說,“鑰匙”賦予了宣告罪得赦免的權柄;還有些人認為“鑰匙”可能是指藉著神話語裡的救恩信息,使人得到進入天國的機會。宗教領袖以為自己拿著天國的鑰匙,企圖把某些人關在天國門外,神卻使用我們去幫助別人找到進入天國的路,使天國的門向所有遵行祂話語的信徒大大敞開。
主耶穌的確是神的兒子,以彼得為首的門徒也公開地認信了,主耶穌卻吩咐門徒不可對人說他就是基督。因為主耶穌知道門徒仍然沒有完全明白耶穌將要成為怎樣的彌賽亞。主耶穌不是一個軍事上的總司令,而是一個受苦的僕人。只有當門徒完全地瞭解耶穌和作為門徒的使命之后,他們才可以去宣告這件事,否則會引起混亂的。從那時候開始,主耶穌便預言自己的受難和復活。16:21的“從此”這個詞,標誌著一個轉捩點,指出耶穌開始強調自己的受難和復活信息。主耶穌三次預言自己要受難,這是第一次。彼得聽完主耶穌的預言后,他十分緊急地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這是出于彼得的關愛,彼得是耶穌的門徒,也是祂的朋友,他不想耶穌去涉險,所以企圖勸阻祂免受仇敵的毒害。
當彼得認信耶穌的時候,主耶穌稱讚他是有福的;當彼得勸耶穌不要去受苦的時候,主耶穌責備他是撒但,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然后,主耶穌說了一段很轟動的話,“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處呢?人還能拿什么換生命呢?”
撒但引誘我們走寬敞容易的道路,逃避十字架的道路,但是這十字架對我們的救恩是非重要的,沒有十字架,我們不能被拯救。若有人要成為主的門徒,就要走捨己的道路,們必須放棄自己的目標、自己的慾望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把這些釘在十字架上,這樣,們才能夠接受基督耶穌的聖靈,獲得新生命。同樣道理,如果在我們裏面沒有聖靈的力,就不可能按照基督叫我們生活的方式來生活。
8. 登山變像(17:1-13)
登山變像是一個異象,顯出天國之王的榮耀,同時也是神肯定聖子所做的一切事情的記號。17:1告訴我們,登山變象是“過了六天”才發生的,這是指彼得認信耶穌是基督的那天,一直到登山變象的一段時間。主耶穌帶同彼得、雅各、約翰這三位核心門徒登上高山之后,主耶穌在他們面前改變了形象。
在變像時顯現的摩西和以利亞是舊約中的兩個最偉大的先知,摩西代表了律法,是神和人所立的舊約,他曾經寫了五經,預言一位偉大先知將要來臨。以利亞則是先知中的領袖,代表預告彌賽亞來臨的眾先知。摩西和以利亞與耶穌一同出現,肯定了耶穌是彌賽亞,祂的使命就是成全神的律法和先知的話。
登山變象這件事有三種意義:
1. 顯示神的兒子的榮耀,這榮耀現在是隱藏的,但是當祂再來的時候,將完全彰顯出來。
2. 證實耶穌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給門徒那些深奧的教訓是真的。
3. 這是門徒一個很好的經歷,因為他們剛剛因著主耶穌預言自己受難受死而感到灰心。眼看著主耶穌的登山變象,彼得表示要搭三座棚:一座為耶穌,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彼得這樣說,表現了他一些的想法。他希望給這三位偉大的人物蓋三座棚,讓他們留下來,為要表明“住棚節”怎樣應驗在神的國度裡。彼得雖然對基督有正確的理解,卻想在不合適的時候行動,他在需要敬拜神的時刻,卻希望做建棚的工作;在需要離開和繼續學習的時候,他卻希望留住這個時刻。
說話之間,忽然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並且有聲音從雲彩中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這是父神第二次見證耶穌是衪愛子。
門徒聽見這番話,立刻俯伏在地上,馬太福音17:16形容他們“極其害怕”,這是指著在面對神和祂的威榮的時候,所產生出來的敬畏。主耶穌是很有慈愛的神,他看見這三位門徒懼怕,便進前來摸他們說:“起來,不要害怕”。然后,主耶穌又吩咐他們不可將看見的事宣揚出去。這件並不是壞事,耶穌不讓他們講出來,是因為主知道門徒還沒有完全明白所看見的,他們雖知道耶穌是彌賽亞,但是仍然需要更多學習關于耶穌受難和復活的意義。
當他們下山的時候,門徒問了一條問題,這記載在馬太福音17:10:“文士為什么說以利亞必須先來?”這是一個很合理的問題,因為文士傳統上根據瑪拉基書4:5-6來傳講末世論,這兩節經文指出,以利亞會在彌賽亞來臨之前出現,門徒根據登山變象的事情,推斷耶穌就是彌賽亞,那么先知所預言的以利亞到哪裏去了呢?
馬太福音17:11-12記載了主耶穌的回答,主耶穌再次說明,以利亞的確會先來,復興所有的事。不過門徒們心裡的困惑是,他們期望耶穌會立刻在地上建立起神的國度。他們以為這事會發生在他們的有生之年,他們等著耶穌在地上建立神的國度。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在主耶穌復活升天,到主的再來建立國度之間,有相當長久的時間,他們預先看不到這兩千年的間隔。因此期望國度馬上成立。
主耶穌指出以利亞已經來了,所指的就是施洗約翰,而不是舊約先知以利亞。施洗約翰承擔了以利亞的先知角色,他大膽地斥責罪惡,指示人歸向神,最后卻被希律殺害。
9. 醫治癲癇男孩(17:14-23)
癲癇的希臘文是“他被月亮靨著了”,當時的人相信,在圓月下睡覺,會造成精神錯亂。精神錯亂的拉丁文字根就是月亮。
這個男孩的父親帶他見耶穌之前,曾經帶兒子到主耶穌的門徒那裏,但是他們卻不能醫治這個患有癲癇的男孩。
在馬太福音第十章,主耶穌差遣門徒的時候,祂己經賜給門徒制伏污鬼的權柄,但是,在這個孩子的身上,門徒似乎無法運用出制伏污鬼的權柄。在門徒無能為力的時候,主耶穌毫不費力地斥責那鬼,那鬼就離開孩子,孩子就痊癒了。門徒看見這件事,自己也納悶為什么不能趕出那么來,主耶穌指出是因為他們的信心小。主耶穌說:“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把山移開的是神的能力,而非我們的信心,但我們要有信心,才能成事。芥菜種是蔬菜中最小的種子,即使是微小、沒有發育的信心也足夠了!神與我們同在,就算是一點點的信心,也能發揮極大的力量。你如果覺得軟弱無力,就要檢討自己的信心,確定自己是倚靠神的能力,而不是信靠自己的能力去達到成功。許多時候,當我們看到撒但的能力和仇敵的工作,我們不知不覺的,就會喪失了對神的信心,我們就忘了神巨大的能力其實是遠遠超過撒但的。
10. 第二次預言受難與復活(17:22-23)
這件事之后,主再次向門徒表示:“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第三日他要復活。”(17:22-23),主耶穌第二次預言自己的死,但是更重要的是,祂提到自己的復活。可惜門徒只聽了耶穌前半部的話,就感到失望,他們不能夠理解耶穌為何要到耶路撒冷去自找麻煩,直到五旬節,門徒才能完全領悟耶穌受難跟復活的目的。
11. 徵收丁稅(17:24-27)
丁稅是指聖殿稅,所有二十歲以上的猶太男丁都要交聖殿稅,作為保養聖殿的用途。他們每人大約交半舍客勒的稅,相等于兩天的工資,稅吏會設一些繳稅亭收集這些稅款。在四卷福音書中,只有馬太福音記載這件事,可能因為作者自己曾是稅吏。
在這段記載中,最重要的一句是馬太福音17:25,那是主耶穌向彼得的話:“西門,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誰徵收關稅、丁稅?是向自己的兒子呢,是向外人呢?”彼得回答是向外人納稅之后,主耶穌便說:“既然如此,兒子就可以免稅了。”
主耶穌藉著這件事強調自己君王的身分:君王是不必納稅的,也不會向其家人徵收稅款.這是指出,主耶穌自己和門徒都是屬于神國的人,可以免稅。
當我們再往下來,就知道主耶穌用一個特別的方法來交聖殿稅,祂吩咐彼得去海邊釣魚,釣著后打開魚口,就可以得到一塊錢作為主耶穌和彼得的稅銀。
主耶穌明明說,兒子可以免稅,為什么他又自願交稅呢?馬太福音17:27告訴我們,主耶穌這樣說,是不想絆倒別人,不想和別人發生衝突。祂用特別的方法為自己和彼得預備稅銀,讓我們看見神會親自供應,祂是我們天上的父,祂對我們的照顧是無微不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