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53

上一篇   下一篇

马太十九1-22

 

 

    这一段是构成马太福音第三部分的插曲之一。其中我们看见基督又从教导门徒的繁忙工作中,转向众人。王已被百姓的官长弃绝,众人对他的困惑也与日俱增,但他还是接待一切到他面前来的人,供应他们的需要。

    来到他面前的有四种人。第一种是有需要而来到他跟前的众人,他们带着患各种疾病的人一起来。第二种是带着批评之灵来的人,他们来是要陷害他。第三种是怀着自然的感情的人,他们带着他们的小孩子同来;第四种是带着深刻问题前来的人,他们真诚地来寻求他的帮助。

    这里王对付了四个主题。他向四方面进军,并在这四方面彰显了他的能力。在身体方面,他使病者得医;在道德方面,他回答了批评者的攻击;在社会方面,他斥责门徒,又将小孩子抱在怀中;在属灵方面,他光照那些前来求问的人。我们这些敬爱王,跟随他脚踪的人,若读完了这些故事,必定会对他处理各种情况时的冷静、轻松而感到奇妙。

第一个故事很简短,是在第一、第二节中。那时他离开加利利,结束了那一个阶段的生活,他在那里的工作已完成了,他的信息已经传出,他的能力也已彰显。他来到了约但河外犹太的境界。他会面对着耶路撒冷说过,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不能的。自从该撒利亚腓立比之后,他一再的对门徒说,「我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苦……被杀……复活。」他「必须」经过的受难一直放在他的心中。来到犹太的边界,他发现自己又被许多人包围;虽然这里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显然的这些人一定带着他们患病的亲友同来。这里的记载很简单,「他就在那里把他们的病人治好了。」这一句话就启示了他那无限的怜悯,和他无限的能力。虽然没有详细描述,但我们不要错过那伟大的情景,不要忽略了他的深情、伟大、温柔、和荣耀之处。

      我们看见这位君王,他在地上的日子已接近尾声。他已宣告了他的道德标准,也展示了在他管理之下的福分,实行了他的主张。他清楚的知道,众人对他至终的判决是什么,「钉他十字架!钉他十字架!」「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们的王。」他早已将这事告诉门徒,现在他定意面向着十字架最终的事实。然而当众人带着他们患病的亲友围绕着他的时候,他心中立刻动了怜恤,就用他大能的手来医治他们。

      在下面一段中,我们先看见法利赛人提出的问题,和主对他们的回答;然后是他们反驳主的回答,主再答覆他们的反驳;最后是他门徒的奇特评论,和主对他们的回答。

      先看问题与回答。我们立刻能看出,那是当时引起多方争议的一个问题。他们说,「人无论什么缘故,都可以休妻么?」在这问题的背后,有官长们分歧的意见,包括两派思想。这个争议是由申命记里面的教训(二十四1)引发的。「人若娶妻以后,见他有什么不合理的事,不喜悦他,就可以写休书交在他手中,打发他离开夫家。」对于摩西这些话的意义,希列和煞买又有不同的见地。希列是犹太教里最具影响力的教师,当基督在地上教训人的时候,他已去世约二十年。他一直坚持主张,摩西允许人休妻的根据,有一项就是今日所说的「性情不合」。煞买则认为准许离婚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行淫。两派思想曾有十分剧烈的争议,这种争议,就是他们向耶稣提出那个问题的背景。

      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基督首先启示了婚姻关系的真实基础,「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并且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经你们没有念过么?」这话本身就是一个完全并彻底的答覆。我们应该细细思考王所用的方法。他将这表面的难处,诉之于一个永恒原则的基础上。他全未考虑希列和煞买的观点,也越过了摩西,排开一切制订律法和解释律法的人,回到神最初的心意中。他说,「那起初……。」我们的主所用的这个方法,本身启示了最基本的生活法则。摩西所颁布的是过渡性质的法则,只适用于某一时期和某些地方。当我们遇见疑难和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诉之于解释律法的教师,也不能诉之于立法者一,因为他们的道德规范都已经被更高的规范所取代;我们所当寻求的,乃是神的原意。

    他既向他们指出世世代代常存的原则,他就加以应用,「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藉着这崇高的说明,他指出婚姻的神圣性。因此婚姻的关系,由于他的神圣性,就凌驾在极神圣的亲子关系上。基督绝未给当时那些人,以及现今我们常常用的个性不合啦,情感不谐啦等藉口留任何余地。基督将这个问题,提升到神单纯的心意上,使人看见婚姻关系的神圣性。

    然后他才降到他们争执的较低层次上,说,「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留心这话中的奇妙意义。若用别的话来表达耶稣的思想,他似乎在说,按照神的旨意,一个人应该离开

父母,和他的妻子连合,进入神圣的婚姻关系中。这一种婚姻的理想若实现了,人就不可加以破坏,「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他并未说,一对男女若相偕过共同的生活,在天上看来这就是婚姻;他却说,凡以神对婚姻的理想,作为婚姻关系根基的,「人不可分开。」一个根据永恒的原则和神圣的理想建立起来的婚姻,神必要成全。

    接着他们提出了异议,从他们自己对这件事的争论中可以看出--「这样,摩西为什么吩咐给妻子休书,就可以休他呢?」他们的意思是,摩西为何如此吩咐呢?他是根据什么允许人离婚?耶稣的回答实际上是说,摩西如此允许,是为了迁就当时的需要,虽然与神的心意抵触,但他因为人心刚硬,已经失去了单纯和温柔,以致无法实现婚姻的崇高理想而如此允

许的。摩西对刚硬之人的许可,不能以之作为神国里最终的道德标准。

    随后他所说的话,在基督徒看来,是针对着今日许多难处与问题的解答,「我告诉你们,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犯奸淫了;有人娶那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这些话无须再加上任何解释。凡是相信基督,口称他名的人,没有一个能说,人可以根据感情不睦,个性不合的理由离婚。是的,这个悲剧可能造成毕生的痛苦,然而为着社会的稳固,为着家庭的生活,我们必须接受基督的标准。他所说的这些话极严肃扎心,两人一旦结合,除了一方犯了奸淫的罪之外,没有任何原因可以破坏这个结合。人若因此而受苦,是由于人违反了婚姻关系之理想而遭致的结果,不是基督,也不是神的错。

    他这样对付了法利赛人之后,门徒大感希奇地说,「人和妻子既是这样,倒不如不娶。」这话倒并不全是抱怨基督所定的那个理想太高。他们实际上是说,这个理想在今世来说是太

高了,人若要向神忠心,守独身岂不是更好?

     基督对他们的问题,在任何时代都是很重要的。他并未否定他们的观点,但他说,「这话不是人都能领受的。」所指的 「这话」,不是他自己的话,是他们的话。在此基督说明,独身并不是为每一个人预备的。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守独身。「不是人都能领受的,」并不一定是说他们软弱,而是说他们并没有蒙召去守独身,因为独身只是赐给一部分人的。他提到三等人可以守独身:有生来是阉人、也有被人阉的(这一等人已经成为历史陈迹,和我们毫无关系)、并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基督对这些人没有任何责备的意思,他提到他们时带着敬重和尊敬,但他也不许他的门徒轻视那些不守独身的人。我们不能在他的规则上加上我们的规则,我们必须根据他基本的原则,来对待不同的人。一个没有独身恩赐的人,我们不能以任何规条加在他身上。一个领受独身恩赐的人,我们虽然不明白是为着什么,他愿为天国的缘故终身不娶,这样的人当受到尊敬;但他也不可轻看不守独身的人。这是基督教一个永恒的法则;各人必须根据原则,立下自己生活的法则。我们无人可以替我们的同伴,立下他们生活的法则。

      在这段令人惊奇的谈话中,基督承认婚姻关系的绝对圣洁与神圣;他以强烈的话极力维护这种关系,不容人破坏他或贬抑他的价值。他也带着欣赏和同情,承认有些人为了天国而守童身,他宣告这样的人当受到绝对的尊敬。当教会开始传扬神职人员必须守独身的教条时,他们是在原则之外另立规则,我们都很清楚这样作会导致可悲的后果。然而在罗马天主教中那些守独身的人,诚然也有纯洁,坚贞,节志高贵的神的众儿女;但是人一再用当初不是为他们设立的规则,来束缚他们的生活,结果却违背了他们应当去行的原则,这种情形比比皆是。受耶稣基督管理的人,是直接被他管理,被那只适合应用在他个人身上的原则所管理,而不允许其他的人为他设立规则。

    后面的两个段落大家非常熟悉。头一段是关于小孩子的那个极美的故事。马太和马可这两卷福音书,都将众人带小孩子到耶稣跟前来的这件事,紧记在耶稣对婚姻关系的讲论之后。这岂不是给我们一线亮光,门徒们所以责备那些人,不容他们带小孩子到耶稣跟前来,是否因为他们心思中有独身思想在作祟?虽然经过主的改正,指出在原则之上再加上规条的谬误,但在他们的意识中,是否仍未脱去守独身是更纯洁、更高超、更贵重的思想,因而必须将小孩隔开,不容他们到他跟前来?如果是这样,基督对他们的错误信念,所作的纠正是何等的彻底,何等的刚强有力!

将小孩子带到他跟前的行动,是出于作父母的关怀,证明他们对他的信任。今日人们还是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这是何等的美好!但是今日有不少父母,他们自己和耶稣没有任何个人的关系,却要他们的孩子作耶稣的儿女。这说明他们已经知道应该信耶稣,这就使他们拒绝接受耶稣基督的罪更重了。

但是让我们观察门徒的错误。这是因为他们错估了他们的主,可能也错估了他的尊严,错估了他纯洁的本质。此外他们可能对小孩子有错误的观念。有一位清教徒的领袖,对这件事会有很生动的描写,可能他的看法是对的。他想像门徒对那些父母们说,耶稣这么一位伟大的教师,刚忙过应接政要官员,你们居然以为他会对小孩子有兴趣,你们的想法太荒唐了。姑且不论是否如此,显然他们不让小孩子到他的跟前来,是既不认识他们的主,也不了解小孩子。我们若再看其他福音书有关这个故事的记载,就可以看出基督因门徒对待小孩子的态度而恼怒。马可明明说,「耶稣看见就他恼怒。」在四福音中,记载基督恼怒的场合,不过两、三次,而这里是其中之一。他恼怒是因为他们对他如此误解,竟以为他不欢迎一个小孩。他对小孩子的态度是欢迎和祝福,像常人对待小孩那样纯粹出于一种单纯、温暖的感情。他祝福他们,是的,不只是伸出两手触摸而已,他以双臂将他们环抱,为他们祝福,那是热爱的拥抱。感谢神,这位伟大的基督,他的膀臂是为每一个婴孩预备的。

      末了是有关那富有的青年官员的画面。让我们先看那位来访的青年,和他们寻求的东西。一个整洁、正直、诚实、天性纯良的人,正探索寻求一件重要无比的事--永远的生命。在观察主对待他的方法时,首先留意到他那个有关良善的醒目问题。这个问题指明他已经在善行的轨道上,他的生命与善良紧紧相连。「我该作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这问题又进一步透露一个事实,他既认为他是良善的夫子,他就比他自己所知道的更接近了良善的目标。接着基督以外在的亮光投向他,就是第二块法板上的亮光,上面所有的要求,都是论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青年人挺身回答,「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什么呢?」至此主不再投以外面的亮光,他以光射入他内在生命中的暗处,向他启示他是一个以己为中心的人,从未找到真的君王,未曾亲吻过他的权杖,末曾被他折服,受他支配。他发觉那满足他自己欲望的力量,远比他里面追求良善的愿望更强。「就忧忧愁范的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也许那青年人的事并未就此结束,只是这故事的记载至此告终。他的结局可能有两个:一个是他终于有一日回转,归向基督和他的十字架,因此找着了永生;不然就是他在基督召他撇下而他断然拒绝的那些事上,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了一座坟墓。

      让我们不见一切,只见到我们的王。他从容不迫,满有能力的医治患病的人;坚立了婚姻的道德标准;他将所有的小孩,聚集在他爱的怀抱里;他以明耀的光照在那青年人的心中,无论他从此以后是迈向死亡或永生,他的道路都是一目了然的。

      在这样一位君王面前,因着他是这样的王,我们要说,「我们生命中的君王啊!靠着你的恩典,我们必真心,全心,忠心的归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