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三13-17
这短短的几节,道出王与天的关系。他们说到了他的受膏与天上来的证言。
这一段以「当下」两字开始,将他与前面所说的连在一起。告诉我们这些事发生在施浸约翰的传道产生果效,人们感觉自己有罪,因此各地展开了一个伟大的运动之时。随着而来的是王从隐密处出来,将自己显在众人面前。呼喊之声已传遍旷野,他的道路已预备、修直了。在所定的时候,王显在公众的眼前。他从隐密平静的拿撒勒出来,正式开始了他的工作。
在这几节圣经中,我们要思考三件事:王的受浸;他的受膏;和神关于他的宣告。
注意这里很明白的说,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但河,是「要受他的浸。」他m上来正是为着这事,是有特殊的理由。试想约翰信息的要点以及他工作的意义。耶稣到他这里来,要受他浸的这行动势必引起我们的注意,也会引起一些疑问。约翰平素所传的是悔改的信息。他给人施的浸是悔改的浸。许多人从耶路撒冷,犹太全地,还有约但河一带地方,来到他那里。拿撒勒人耶稣竟也在这些人中,来到约翰传道,为人施浸的地方。他不像那些好奇的群众,只想听听约翰说些什么,并看看热闹。他是专程来受他的浸的。我们会惊奇地问:他为何要受悔改的浸呢?我们要试着找出一个答案。
-、关于浸礼,首先让我们来看他在耶稣一生中的地位。我们暂且不谈这本福音书中所特别强调的他的职分,也不谈神从亘古就已膏他为王以执行这职分,我们只要从他的族谱中以及他降生的故事中来看他这个人。耶稣的一生是绝对的无罪。他若非绝对无罪,我们就没有福音。他的死所具有的价值全系于他完全得胜的生活。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这无罪的何以要受悔改的浸?当约翰在前来受浸的众人中发现耶稣时,这一位深具敏锐感觉的先知顿时觉得他与众人全然不同。约翰已经给拥挤到他这里来的许多人施浸。当他留意看他们时,能看出他们脸上有渴慕悔改的表情。然而这人来到约翰面前,他看起来与四周的众人一样,以致众人并未认出他。但他确是与众不同的。约翰会对众人说,「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然后他看着他说,「我当受你的浸,你反倒上我这里来么?」
当约翰定睛注视他的时候,他深深被他的绝对完美,和他的无瑕疵所震慑。他为之惊异不置,手足失措,不敢伸手在他身上,将他放入约但河水中,为他施浸。
从耶稣为人的生活来看,约翰的感觉完全正确。他诚然不需要约翰的浸,因他既无需要悔改之处,又无任何罪需要清除,因为受浸正是清除罪的表现。若耶稣来只为作完人之范,那么浸礼就毫无必要。既无价值,又乏意义。
若要明白耶稣受浸的意义,我们还得从深一层来看。受浸若在耶稣的生命中没有任河作用,那么在王的使命上有没有作用呢?
这个问题本身就提供了答案。但约翰感到踌躇,不敢为耶稣施浸。耶稣看着他,对他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耶稣和约翰)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你为我如此行,我也
为你如此行,就尽了诸般的义。
从主的这句话中我们找到了答案。耶稣受浸的至高意义,乃是无罪的与罪人联合。那无罪、不需要悔改的,却侪身在需要悔改的罪人中。那无罪的却进入了罪人应受的浸礼之中。
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我们读到,「他被列在罪犯之中。」因此他的受浸像他道成肉身、降世为人一样,最后在他受死的奥秘中,我们看见他在他百姓极深的需要和败坏中,与他们联结了。这位耶和华仆人的荣耀,在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中达到了巅峰。从第四十章中可以看见有关先锋的预言已在约翰的工作中应验了。第四十二章所记的是一个新行动的开端,「看哪,我的仆人。」从此时起所展示的是耶和华的仆人。第五十三章里我们看见耶和华的仆人遭弃绝、被压伤、被剪除;他是受苦的弥赛亚,是人不愿意接受的王。在这一章结尾时,我们看见有关他这个人,和他至终的得胜的故事。第十一节说,「他必看见自己劳苦的功效,便心满意足;有许多人,因认识我的义仆得称为义;并且他要担当他们的罪孽。」
「有许多人因认识我的义并得称为义,」正是耶稣对约翰说,「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的最佳说明。耶稣来与在罪中受苦的百姓联结,乃为「……担当多人的罪」。因着他与他们联结,所以「他……被列在罪犯之中」,结果使许多人,「因认识我的义仆得称为义。」他对自己的认识是完全的认识(见约二24-25)。他对罪人的需要与对救赎的认识也是一样完全。「他要担当他们的罪孽」。这位君王面对的是得着他的国度的难题。他首先要面对的是人的罪。他甘愿受约翰的浸。这个象徵性的行动说明了他在百姓的罪中与他们联合,为的是要除去罪,建立神的国度,成就诸般的义。
他下到水中受浸是一个承诺,也是一个预言。王同意这是救百姓脱罪的惟一之法;也预告他将受最终之浸,就是他在对众人传道之日无时不面向着的受难之浸礼。此后耶稣有两次提到受浸。马太福音与马可福音都记载门徒求在他国中分坐左右的事。主看着他们问说,「我所喝的杯,你们能喝么?我所受的浸,你们能受么?」他们认为他指的是用水受浸,因为他们回答说,「我们能!」我们知道主是期待着另一次浸,就是第一次受浸所预表和预言的受难之浸。那是他极大的浸。
另外只有一次他提到他的受浸。路加记下了主那段奇妙的独白。当时门徒在他周围,他和他们四面受压,他发出叹息说, 「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倘若已经着起来,不也是我所愿意的么。我有当受的浸,还没有成就,我是何等的迫切呢!」
约翰是以水给人施浸,耶稣将用火给人施浸,但是在他受死亡的浸礼之先的那一段年日,他是在平静的乡城,默默的准备着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他遵行了神的旨意。如今到了一个大的转折点。他将颁布他国度的律法,亲自展示他国度中的福分,并宣告执行他的王权。他知道他工作的顶点是十字架。这一班受过约翰之浸的群众将弃绝他。他深知单凭讲道和榜样无法得着他们,要得着他们的惟一途径是藉着死。他知道罪的结局。这一班在约但河两岸的罪人使得他必须死。那是极深奥的死。他目睹他们下到水中,他也和他们一同进到水中。约但河水漫过耶稣,正是一个说明,也是预告那没有罪的将经过死亡之河,是为除掉罪,成全义,使他的国在义的根基上建立,好使众人同庆恩惠,一齐欢呼。先知以赛亚说得很清楚,他深知人的需要,也深知罪的真正含义,以及使人得赎的途径。他甘心与人联合,虽然联合的结果是死亡。作诗的人曾以可畏的话描述死亡的性质,「阴间的痛苦抓住我。」因此耶稣的受浸,正是表明他同意接受替人担罪的使命,表明他献身于拯救世人的崇高目标。
耶稣的受浸完全不能应用在我们身上。我们若说,耶稣尚且受浸,我们也应受浸,这样我们就没有把握住这段经文的真正意义。但愿我们不误将如此伟大、奇妙的经文,应用在一个狭窄、不值得的范畴中。耶稣的受浸虽然与我们有关,但无人能受他的浸。除非我们靠着恩典与他联合。「我所喝的杯,你们也要喝;我所受的浸,你们也要受。」这话充满了他无限的爱。
那伟大之浸可以应用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审判与死亡,另一方面是生命与火焰。我们能有分的只是第二方面,就是生命与火焰。但必须他先经过十字架奥秘的死,为我们承当了审判与死亡,才能将生命与火焰赐予我们。如此他成全了诸般的义。藉着受浸,他将自己完全献身于人,也献身于神的旨意。在他公开服事的一开头,他就同意了神拯救世人所用的方法。
二、现在我们来着紧接着他受浸之后的事。「耶稣受了浸,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主,彷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神的灵降下,除了耶稣与约翰之外,无人看见,这是不容置疑的。在耶稣的生命中,这次受膏具有什么意义呢?这并非他第一次领受圣灵。耶稣与神的灵之间,原具有永久的关联。从他所独有的经历这一面来看,他是从圣灵而生,他的一切进展都在神的灵管理之下。当他受浸的时候,他是一个属乎神之灵的人,他一无瑕疵。这也是所有世人应该有的样式。那时耶稣十足是一个天然的人。所谓「天然的人」,和保罗所说的「天然的人。(中文圣经作「属血气的人」)不同。今天论到「天然的人」或「属血气的人」是指罪人,这也是事实。但是神理想中的人,是经常与神的灵联合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天然的人」。神理想中的人是「天然的」,但其生活却是超然的。耶稣的一生是在神的灵管理之下。他的意志、思想和生活,都是在圣灵能力的光照之下。
因此毫无疑问,这是耶稣进入他公开服事时所受的特别的膏。除了这一次之外,神的灵从未以鸽子的形状出现。在此之前神的灵从未以任河形式彰显。我们无权求圣灵像鸽子一样降在我们身上。神的灵以这种外在的,可看得见的象徵形式降临,是单单临到他身上的。
早期清教徒的作者,咸认鸽子在飞鸟中如同羔羊在众兽中,是温柔、可爱的象徵。耶稣也曾以鸽子为喻,教训门徒说,「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羔羊与驯鸽,具有柔和、驯良的性格,因此他们也被用来献集。以赛亚书论到弥赛亚时会说,「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
如此神的灵如同鸽子降在他的身上。利末记中描述了希伯来人信仰中的一种独特而奇妙的仪式。这仪式预表并象徵了后来的献祭。在他们所献的赎罪祭中有等次之分,各人照着他们的社会身分,带着不同等级的牺牲来献祭。有人献牛犊,有人献羊羔。那贫穷的人则献鸽子。很有趣的是,当马利亚带着婴孩耶稣去殿里行奉献之礼时,他所献上的就是两只雏鸽。因此鸽子代表驯良、温柔、忍耐,也是最贫寒之人所献的祭物。
要明白这些事所包含的属灵意义,必须回到希伯来人的思想中。因为马太这卷福音书是特别为犹太人写的。一个希伯来人若听见人提起羔羊或鸽子,他立刻会想到他们是为罪所献上的祭牲。圣灵以最贫穷的人献赎罪祭时用的鸽子之形状,降在耶稣的身上,是为装备他,使他能实现献祭的最深目的。他甫自河水中出来,代表他甘愿受死,神的灵就如同鸽子降在他身上。这在上古时代用作赎罪集牲的鸟,以圣洁温柔的方式降在他身上。他是神那完全、终极的赎罪祭。鸽子象徵纤柔软弱,但神的灵以鸽子的形式出现,象徵的却是柔和之中的大能,是神为了救世人,而甘愿降卑,成为赎祭。这是他为了死,为了赎罪而受的膏。
他不仅仅是为了传道而被膏,也是为了他要为罪人死而被膏。他宣告他的甘愿受死,天上便为了他将受死而以能力膏他。「基督藉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无疵献给神。」神的灵形状彷佛鸽子,降在他身上,正是为这目的而给他加冕。神加能力给这君王,以对付国度中的基本错误,并要矫正这些错误。道成肉身是要赎回失丧的族类;神子被圣灵的大能所膏,被如同鸽子的圣灵加冕,也是为赎回这失丧的族类。因此这君王虽然还要面对争战,实际上他已经在将得的荣耀中得胜了。
三、末了我们来听天上的证言。「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我们必须用诗篇第二篇,来解释神的证言。在那里我们看见,神已经膏立他的儿子,那君王,在锡安他的圣山上。我们听见他的命令,「耶和华曾对我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
这是旧约中论到神的儿子就是坐在宝座上的君王,最荣耀的几处经文之一。神的君王将要管辖外邦列国,以他们作为基业。「你是我的儿子。」这思想贯穿在古希伯来的预言、礼仪与思想中。此刻在约但河的河岸,终于听见神自己说,「这是我的爱子。」人看他是人子,但神说他是「我的儿子。」众先知早已预言他的降临。历来多少人翘首期待,等候他的显现,呼吁那些守望的人登山,问他们说,「守望者阿,夜里如何?」他们为他的迟延而心生疑惑,日日发出呼声,王阿!快快来吧!如今神发声说,「这是我的爱子。」神已经指明他是君王。
但神还宣布了另一件关于他的事,「他是我所喜悦的。」这句话如同闪电,照亮了他隐藏在拿撒勒的那些年日。从他十二岁到三十岁的这一段日子,他的事迹完全静寂,无人知晓。如今他已三十岁,我们看见他站在约但河边,是多么纯全无瑕疵。他已经预备好要牺牲。这使人回想起在旧约时代,祭司要察看作祭物的羊羔,必须毫无瑕疵。这人是否毫无瑕疵呢?神说,「他是我所喜悦的。」神在他那些隐居的年日上打下了完美的印记。我们何用再去寻索,何需其他佐证?神这一句话就足够了。
他是一个人,在拿撒勒所行的蒙神喜悦;他所行的无人曾行,无人能行,因人已在罪中堕落。因此神的大光照亮他的过去,证明他的完美无瑕疵。
但他还具有更深一层的价值,耶稣曾说,「为此我父爱我,因我将命舍去。」因此神的话--「他M是我所喜悦的。」宣告了神对主受浸这个行动的满意,因为他受浸表明了他在神救赎的计划中与神完全联合,即使救赎必须经过十字架的死来完成,他也在所不顾。
在救赎的全部过程中,圣父与圣子之间,无论是在目的上,和在灵里,都有完美的联合。他曾受击打?是的。曾被苦待?是的。曾被压伤?是的。这些全是为着公义和圣洁?是的。然而,「他们在一切苦难中」--包括十字架的苦难--「他也同受苦难。」他不单是以人的身分,更是以神子的身分,和父神一同为救恩努力。「为此我父爱我」--因所成就的救恩。当主面向十字架时,他完全与父神的旨意联合,神就突然打破静寂,发声说,「是我所喜悦的」。
藉着受浸,他确定了对罪人的责任;藉着受圣灵恩膏,他被加冕并得着力量;藉着天上来的声音,神宣告他是神所立的君王,他要在锡安的圣山上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