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九35-38
读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发现,他并未记录耶稣的任何具体工作。他只不过叙述了一般性的事实,和一般性的果效。这段经文叙述了王在各城各乡行走时所看到的,他看到这一切之后的感觉,以及这些感觉所带来的结果。
一般性的叙述是,「耶稣走遍各城各乡。」首先要了解一个事实,他这样作,必然接触各色各样的人,和各种不同的情况。和今日一样,当时城市和乡村也有种种问题存在。耶稣走遍各城各乡,他到人群里,到人文萃荟之地,他也到穷乡僻野。那些小村落的人们,他们的世界就是他们的葡萄园。当他在各城各乡行走的时候,他工作的方法有三:教训人,传道,医治病人。这正是工所施行的仁政。
他对百姓的教训,包括解释他们自己的圣经和制度。这是王的第一个方法。藉着实际上的应用,他强调真理的教训。关乎他对一般人的教训,我们没有详细的记载可读,只是偶尔可以从一些特殊地方记载的事情,得到一些说明。有一次,他照着平常的规矩,进了会堂,找到一本先知书,他一面读那些古老的,为人熟知的经文,一面将新的生命与意义,倾注在那段经文中,并将其中最深的用意教训人。
他的传道,包括了宣告神国的福音;换一句话说,报告他自己为建立神的国所作的工作之好消息。他只能从预言性的角度来传这好消息。要等到十字架的来临,这福音才能得到完全的传扬。但他经过各城各乡,宣扬神的国,对人说明,神是在宝座上,以确立神的王权。
他医病的工作乃是他工作和传道能力的表现。这样的表现也是神管理的秩序之启示。神是君王,一切限制他掌权范围的事物,必须向他的旨意降服,因此,他要医治各样的病人。我们已经看过,耶稣行神迹并非干预定律和法则,反而是恢复定律和法则;疾病才是违反定律。因此医治疾病,乃是使失常的定律,再恢复正常。在耶稣所行的一切医病的神迹中,都有一个象徵的价值,和属灵的用意。无论何时,耶稣医治了一个病人,他都要那人知道,一切的受苦,全是由于不服从天父的管理;我们的生命所受到的一切限制和毁坏,都是因背逆神的主权所导致的。他经过各城各乡时,就是作这三方面的工作。
现在时机到了,王为着他的使命,必须设立一些人,同他一起作工。这一段经文给我们看见,他设立这些人的理由。他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帮手,必须是某一个特别类型的人--「工人」,耶稣需要作成这工,是因为他心中的怜悯。
让我们再换一种说法。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不能不设立人,来帮助他的时候。从人的方面来说,他的工作量已经到了极限。他传道、教训、并医治疾病;但是作为人,他受到地域等各种环境的限制,必须有人帮助他,因为这些工一定要完成。当他看见人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群在痛苦流离时,他就不得不完成这些工作。
哦,拿撒勒人耶稣阿!你是多么崇高庄严,眼中洋溢着爱的光辉;你是众人的奇妙君王,你所颁布的道德规范,使人在他火焰般的荣光中满怀羞愧。这些人算得了什么?为何你仍关
怀他们,不将他们弃置一边?答案就是在,「他……就怜悯他们。」这句话道出了人人都必须有救恩。人身上没有任何使神施拯救的原因;他施拯救的原因,是出自神自己的怜悯。没有人有资格向神求什么。既是如此,神为何还顾念人?何不任凭离群的迷羊,被豺狼吞吃?有人说,救赎的大功,是出于神对圣洁公义强烈要求的结果,因此耶稣必须到世上来,教训人,活在世人中间,并为世人受苦、为世人死,因为神是公义圣洁的。我在这故事中读不出这样的亮光,神只要使那些自取灭亡的人沉沦,就能满足他对公义和圣洁的要求。然而在神的最深处,和他的圣洁和公义一样,同样具有极大权能的,是他的爱与怜悯。他曾藉先知何西阿这样说,「以法莲哪,我怎能舍弃你?」这是藏在神心中至深的爱所发出的悲叹,正是这大爱,他才差下了传福音的来。
「他……就怜悯他们。」这是用人所能了解的话说的。我们要看到,这句话背后那永恒的神所拥有的那永恒的爱,以及从这爱所发出的光辉。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能提高人性的一切都是从这爱而来的。
这一段经文的重要性,藉两个代名词--「他」与「他们」--向我们指明了。「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现在让我们照着这里所启示的,先来看王;然后再看他所见的那将要蒙救赎并获实现的国度;最后,让我们留意他的旨意,和他的方法。
我们已经多次谈到了这个王,现在他动了怜悯。「怜悯」一词的希腊文,原义非常特别。这个词的原始意义,今天已经完全不用了。不过,这样反而好。因为这个词在希腊文中的观念是,人的感情和身体上的某种器官有关系。如果完全照字面翻译,应该是「他里面的心肠,为之大动。」而在希腊文中,心肠是用来指狂热的情绪,就如暴怒或狂爱。但在希伯来文中,这一个字所指的,是温柔的情感。
因此从人的层面来看,这图画中的神,是以人的身分进入城镇,经过乡村,他留意注视百姓;他所看见的,使他肉身的生命里,大受激励和焚烧。他肉身的生命原是属灵生命的圣洁表记。我们多多少少能体会这一点,在某一种际遇中,或因惊人的恐惧,或因突然的伤痛,身体往往因心理的反应而感到痛苦。「他看见……,就怜悯……」,他因灵里的痛苦,身体也感到痛苦。
然而这只是象徵的说法,他后面的含义何在?让我们仍从翻译上着手。马太记着说,「他看见……就怜悯他们。」什么是怜悯呢?简单说,怜悯就是感同身受,一同痛苦,一同伤恸;王和他所注视的百姓息息相关,这关切在钉他十字架时达到了极点。但远在他被挂在十字架上以前,神心中就已有了怜悯,并籍着他的儿子在钉十字架以前那些年对百姓的同情中表露了出来。他若不亲自感受那女人的软弱,就不会看见他被灾病捆绑了十二年的痛苦。他亲自来住在人的中间,他同情人的生活。百姓的痛苦,就是他的痛苦。不要以为他的「怜悯」,单是心中感觉不忍,像我们看见人在痛苦中死去,心中感到难过那样;他是亲自担当他们的忧患,和他们一同经历罪所带来的痛苦。这才是怜悯。
让我们再留意看王。他要牧养这班流离失所的百姓。这是他主要的愿望。「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他要牧养他们。对于这一种愿望,也许我们不很明白。只有那些看见贫民区里乏人照顾的孩子,心中油然产生母爱,想要抚育照顾他们的人们才能体会到。这正是神的心意,正是耶稣看见那些流离失所之人时的感触。他愿意牧养他们,照顾他们。他愿意使他们归入他的羊圈,亲自喂养他们。
这是王对他的百姓的两个功用:保护照管,喂养供应。在属灵方面来说,将羊召入羊圈的是祭司,喂养羊群的是先知。因此这一位真正的君王,身兼祭司和先知的功用。当他看见众人如同无牧之羊时,心中涌出强烈的怜悯。
这位奇妙的君王,他深怀怜悯,以牧者的心怀渴望聚集、喂养所有的羊。现在让我们将注意力从他身上移开,来看他眼中所见的国度。他所看见的众人,并不属于某个阶层。我们可以说,他的观点就是人性的观点。耶稣并未特别注意官长,也没有特别注意那些到他面前来,向他祈求的低阶层百姓。他看见各式各样,和各种情形的人。他看他们如同羊群--不是山羊或绵羊。圣经从未将人比作山羊,除了论到审判的那一次例外,而那里所说的,是否针对个人的审判,还有很大商榷的余地。严格说,那是对列国的审判,不是对个人的审判。耶稣眼中所看见的人就如路上的一群羊。每一个人都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我们不可能不在人身上看见神的印记,他在众人身上看见了他们实现神旨意的天然可能性。若有一个人失丧,偏离正路,至终沦亡,那是因为他未能实现神的旨意,自甘堕落颓废,以致迷了路。主看见众人,如同羊群。
是的,他清楚的自见了他们的实际光景。这里所用的希腊字十分生动。他们困苦流离,受欺凌,遭撕裂,被分散,被强暴。这些词句构成一幅图昼,脱离羊圈之羊,进入豺狼之地;他们的毛被拔去,满身创伤流血,已近半死昏厥的地步。主眼中所见的男人和女人正是如此,因为他们没有牧人。在以西结书中,有一段令人战栗的话,说到那些牧人,不喂养羊群,只喂养自己,有病的不缠裹,失丧的不寻回。以西结为羊群绘下的图画,正是王眼中所见众人的昼像。他不像那些牧人,他来是为聚集羊群,并且喂养他们。他来是要医治他们。他来是为寻找拯救失丧的人。他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
最后,我们要看他的目的和他的方法。他的目的是要作群羊的牧人,使他们归入羊圈,喂养他们。为要使他们归入羊圈,他必须与仇敌争战,藉着他的纯洁生命,和他的死所表现的大爱致胜。他来也是为了要喂养他的羊群,使他们乏人照顾的生命,得着抚养。
现在这一位君王,这一位牧者,到了一个时刻,想要多召集几个跟随他的人好帮助他。他对这些人怎样行呢?他首先将他对众人的异象传递给他们,接着又对他们说,「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倘若我们要作任何值得作的事,我们必须看见他所看见的。让我们向他呼吁:哦,真牧人耶稣阿,求你开我们的眼,使我们能看见你所看见的。我们若看见了他所看见的,就会听见他对我们说,你们当求往家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
在这一段短短的经文中,耶稣用了两个比喻。这里又像其他的地方一样,看起来他好像无意中混杂使用了比喻,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在这两个比喻中,他指示了一个重大问题的两面。在羊和牧者的比喻中,我们看见神满足人的需要,但在庄稼和主的比喻中,是人满足神的需要。我们的福音是,「耶和华是我的牧者。」但是我们的主对我们说,倘若这是福音,倘若我的怜悯将这福音给了你,现在举目看禾田,庄稼已经熟透。那是神的庄稼,所有的禾捆都当收割起来归他。神的心意是要收割、贮藏那些成熟的穗子。但他需要工人,为他出去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