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九18-34
这是本福音书论到王展示在他国度中之好处的最后一段。自然,这并不是说,往下他不再显出他的大能,事实上他继续施行奇事,直到未了。
这一段的记述满了生命、满了亮光、满了爱,可谓丰富而又多姿。在此我们看见,王能对付带到他面前来的每一种情况。这时候环绕着他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混杂在一起--税吏和罪人,文士和法利赛人,路旁的乞丐和津津有味地听王讲论的富人,还有那些从四乡来,拥塞在城市中的乡下人,和那些对他的教训深感兴趣的有学问的人,还有那些因着他而地位显着,为历代世人所注视的人物,他们都同属一个阶层--是需要帮助的人。在他从教训转而行动的那些日子中,他把那些有难处的人,有困苦的人,和有需要的人,都吸引到他的跟前来。
现在我们要留意的,就是这些人。其中有财主,也有贫穷的人。这里有一个富有的管会堂的,那里有一个被疾病缠累了多年的妇人,又有两个坐在路旁,终日乞讨度日的瞎子,他们因深感自己的需要,转向他求助。最后是一个被鬼所附的人。在主身上有那么奇妙的能力,以致软弱的人被他的能力所吸引,从拥挤着满怀好奇的人群中,有一些深感自身需要的人,前来想要靠近他。当我们看这一章的画面时,我们看见一群常见的普通人,也有一些特别渴慕的人。王明显地顾到人的需要。他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消除他们的痛苦。从人群中有一批一批这样的人,来和基督作生命上的接触。当我们留意看他们的时候,我们的心中会有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知,我们的王不单是伟大的教师,他也是伟大的执行者。他不只是提出理论,他作得更多。从他里面一再有能力流出,他并不是单单揭示像登山宝训一类的伟大理想,他还伸出手来,摸有残疾的人,使瘫痪的强壮,以他完全的丰富,满足他们的所需。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首先看见他们的多样性。在这一段经文中,耶稣所接触的这些人,是何等的不同。这一方面马太所记的很简略,马可和路加则详述其中的经遇,将事件表达得更明显。马太是顺序记载,目的在显示工的权能。其他福音书则启示基督另一方面的工作一一他完全的服事、他在人的样式下所具有的完美人性。因此参照马可和路加福音,能帮助我们更明白那些来到下面前之人的需要。
头一幅图画是描绘一个作父亲的,因着他十二岁的女儿患病,被忧愁的云雾所笼罩。那充满了和煦阳光的十二年生命行将消失,这十二年的欢愉,将成为眶鲁心中椎心泣血的回忆。这个人被满心的忧急痛苦所催逼,来到耶稣的跟前。马太的记载这样说,「有一个管会堂的来拜他说,我女儿刚才死了。」睚鲁这话并不是说,他的女儿真的死了。这是当时一种习惯用语,指他已进入弥留状态,或是说他如同已死。睚鲁是在这种痛苦,忧急,无助的情形之下,来到王的面前。
接着的画面,是一个多年被疾病缠身的女人。马太对他的记载不多,但足够使我们明白他的情况。他说,「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来到耶稣背后。」要了解这一段描写,必须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来看,不可按着今天的眼光。第一,因着他所遭遇的难处,他已经被隔绝在一切宗教礼仪之外。希伯来人的律例,禁止患这种病的人,参与任何敬拜神的礼仪。他不能进到圣殿和会堂中礼拜。同样的律法,也可能使他遭到他丈夫的离弃。他是个被当时社会所遗弃的女人。我们在此不讨论那时的律法,我们也无权加以评论,但我们感谢神,这些律法已过去,永远成为往事了。今日一般人的态度是,愿意对这类受苦无助之人伸出援手。这女人在那十二年中,不断的耗费金钱,寻求医治。路加福音中说,「没有一人能医好他。」马可则说,「一点也不见好,病势反倒更重了。」如此过了十二年。睚鲁的女儿十二岁;这患病的女人,则受了十二年的苦。一个是十二年的和煦旭日,一个是十二年的幽霾乌云。一个正值终日欢笑年华的孩子,却一步一步逼近坟墓;而另一个女人,是在活地狱中过了十二年。这两个人都来与主接触。
然后是两个瞎子。他们虽然听得见,却看不到;他们能触摸,但无法领会。这两个瞎子,冲破层层艰难,来到他的跟前。
最后是一个被鬼所附的人,鬼捆锁他,使他成为哑吧。他的哑吧,是他被鬼所附的结果。
那个忧伤的父亲,是一个有地位且富有的人,但他的生命被乌云笼罩,因为他的女儿快死了。他来到耶稣的面前。那个女人失去一切值得拥有的事物,包括敬拜的权利,家庭的照顾,社会的地位,以及他的钱财,他来到了耶稣的跟前。至于那两个瞎子,很可能像一位解经家所说,常常将别人所见的佗话题,谈谈讲讲。很可能耶稣这个名闻遐迩的良医,也是他们最新鲜的话题。但他们无法见到他的面,他们看不见他们所爱者的脸;他们也排除万难来到了他的面前。那个被鬼所附的人,他自己无法到耶稣的跟前来,是别人将他带来的。形形式式的需要,什么样的人都有。王进入这样的群众中,他把群众中那些最有需要的人,吸引到最接近他的地方。今日仍是如此。那些心灵破碎,丧失亲人,挫折灰心,被人视为不配的人,他吸引他们来,比别人更靠近他。
现在我们要留意,他们到他跟前来的方法。睚鲁为他的女儿来,求耶稣去按手在他身上。他说,「他刚才死了」--实际上已经没有盼望。除了神之外,诚然已经无望,他所说的话就是这个含义--「求你去按手在他身上,他就必活了。」他求基督伸手一摸,那是一种方法。
那女人到耶稣面前来的方式,则完全不同。睚鲁是当着众人向耶稣提出请求,而那女人则尽力不使人知道。他甚至未求主摸他;是他去摸主。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
再说那两个瞎子,喊叫说--他们惯于大声呐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在其他的福音书中,我们看见众人曾阻止他们,不许他们出声,他们就越发大声的呼喊,「大卫
的子孙耶稣阿,可怜我吧!」他们不只大声喧嚷,而且坚持到底。他们一直进到耶稣所进的房子里面。那是决心到耶稣面前来之人的方法,不顾反对,坚持到底。
最后那个例子中,那人根本不知道到他面前来,是别人将他带来的;他与主相离得太远了。他的理性已经丧失。这段经文记载中,没有说到他的信心,也无只字说到他自己与被带到耶稣面前这件事有任何的关系。他已经无从知道自己的需要。因此我们不只看见许多不同的需要,也看见到他面前来的不同方式。
然而在这些事例中,却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到他这里来。他们全都向他发出恳求,将他们实在的需要向他陈明。睚鲁带着心中难以荷负的忧伤,庄重严肃的来到他面前,为着他的需要向主恳求。那女人悄悄地挤过拥塞的人群,那时群众正拥向睚鲁的家。也许睚鲁就在不远处领路,焦急的想催促基督快到他家中去。而在耶稣的身旁,围绕着他的是门徒们,是众人中显得最有光彩的一笔。在这样拥挤,争先恐后,万头钻动的人群中,一个病弱,消瘦而苍白的女人,耗尽余力挤过人群,靠近他的身边。我们从这女人身上看见了软弱与能力的奇妙组合。他排除万难,直到他能摸到耶稣为止。这和睚鲁来求主的情形不同,但同是为着需要,他所需要的是主的能力。两个瞎子也是为着他们的需要而来,那个被哑吧鬼所附的人,别人把他带到主前,也是为着同样的目的。
这许多到主面前来的人,结果如何呢?一切需要全都得了满足。死亡消踪敛迹,疾病亦刻得愈,盲者恢复视力,那被鬼所附的人,鬼被赶出,他就说出话来。
现在我们再进一步来看主。首先,让我们留意他是随时预备好的。当睚鲁来求他的时候,「耶稣便起来,跟发他去。」那破碎的心使他毫不犹疑地答应了。他永不拒绝这样的要求。
那个来摸他的女人,在他还没有开口之先,他摸着他的衣裳缝子时,就得了医治。律法吩咐希伯来人,在衣裳的边缘做蓝边,使他们每逢看见,就被提醒要遵行律法。耶稣基督虽然极其轻看虚有其表的宗教礼仪,但他还是遵守了摩西律法上的一切细节。因此那女人纤弱的手所触摸的,很可能就是那蓝边。他知道有人摸他,他的能力立即使他的疾病痊愈。他久已饱受疾病缠绵的痛苦,主不需要他再提出要求。
然后是那两个瞎子。也许你以为,他需要他们极力的呼求。不,那只不过是主所用的奇妙方法之一,他要人先将整个心倾倒出来,显示他们的切望,然后他就垂听。当他们坚持呼叫,向他求助,并且随他进了房子之后,他们的眼睛就复明了。
在治好那被哑吧鬼所附之人的事例中儿马太的记述更为直率,简略到不近情理,既无请求在先,也无感谢在后。「有人将鬼所附的一个哑吧带到耶稣跟前来。鬼被赶出去,哑吧就说出话来。」就这么几个字,概括了故事的全部。这是那随时预备好等着要施恩的主的伟大举动。在这一切的事例中,我们看见了王随时都准备好了。
然后再看王所用的方法。他所用的方法,变化何其大!耶稣到睚鲁的家,这是一幅动人的画面。我们需要同时参看三本福音书的记载,方能看出他超绝的美丽。他进入了那女孩躺卧的地方。他说,「他也不是死了,是睡着了。」许多人就嗤笑他。他怎样对付呢?他将众人都撵出去。切勿以为王只会轻声细语,行事柔和。不,他有时候也会有猛烈的举动。他行事是公义的。当他到达时,他们正嚎啕痛哭,但他到达后不过几分钟,他们又开始嗤笑起来。在耶稣要作事之先,有些人是必须先被赶出去的。「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在他能有所行动之先,这一班满心怀着批评、讥笑、漫骂的闲杂人,必须先被赶出去。他不容自己受他们的影响。批评会拦阻了他事工的果效,但信心能使这果效益发繁衍。接着我们看见,主对待那孩子的方法是何等柔和。我们当记得他同时也在医治他父亲的心。他拉着孩子的手,对他说,「大利大古米;翻出来,就是说,闺女,我吩咐你起来。」将大利大古米翻成闺女,很难尽意,按字面译,应作「小羚羊阿,我要你起来!」哦,他的声音甜蜜,他的触摸柔和。然后耶稣切切的嘱咐他们,不要叫人知道这事,又吩咐给他东西吃。注意,他没有吩咐如何教导他,却关心应以食物养育他。他是何等怜爱他。他彷佛对睚鲁说,「这是你的女儿,好好照顾他,给他东西吃。」我们常常论到耶稣这个人,称颂他的人性;但在此他是神,才将这女儿自死亡中夺回,却又立刻想到他需要食物。就在那一刹那,睚鲁的心中又有了春天,接着又有美丽的仲夏,他的生命已全然改观了。
但在去睚鲁家的路上,王对待那女人所用的方法,却全然不同。首先,他发问题。并非只为着要知道,更是为了这妇人还必须往前更进一步。耶稣问,「谁摸我?J我们不必对门徒的诘难发怒,他们说,「你看众人拥挤你,还说谁摸我么?」如果我们处在那境地,也必说同样的话。也许我们会用柔和、恭敬、带着一点惊奇的声音说,「你怎么会这样问呢?这半小时之内,碰过你的人有多少阿!」他知道,出于那好奇的群众的碰撞,和从一个痛苦之心所发出来的一摸,是何等的不同。那由内心深处触摸他的人,将得着能力。我们再往下看,留意他的方法,因为他还没有结束。那女人知道事情已经不能隐瞒,就到他的眼前,将实情告诉耶稣。然后马太告诉我们一件最美丽的事。王对他说,「女儿,……。」哦,巴不得神的灵充满在我们的里面,使我们也能像他一样,吐出如此悦耳的话。在他喊他「女儿」时,已经包括了他接着所说的「放心,你的信救了你。」他被摒除在犹太教之外;但王称他为「女儿」时,他显然被收纳为他国度里的一分子。
王称他为「女儿」,将他当作他心上所爱的人。他被整个社会所遗弃;但他称他为「女儿」时,他在属天的社会里已被承认了。他只用一个词,就将压顶的乌云驱散,以金色的阳光照着他,使他重见澄蓝的晴空。他只用一个词,那捆锁他,置他于痛苦与软弱的桎梏,就此脱落,使他得以站在恩典的光中,自由自在的与神交通。但是在他能称他为「女儿」之先,他必须带他离开暗暗作门徒的地步,让他公开承认他是跟随他的。他只摸他衣裳的边缘,能力就临到他。他的话无异告诉他,我要你得的更丰富。你不要因为摸我衣裳穗子,得了能力就满足。你要面对面的注视我。王定睛春他。哦,他那双眼睛!从其中发出荣耀的光芒--那么柔和,真是无比的美丽!
再后是那两个瞎子。他又用另一种方法。「你们信我能作这事么?」「主阿,我们信。」于是耶稣摸他们的眼睛。他们在目盲了五十年之后,得到那双手的抚摸,突然间眼睛得到了光,这使得五十年的等待摸索有了代价。
在医治那哑吧的事例中,末记载他所用的方法。我们只看见了他的威严。人们把需要带到他的面前,渴望他施能力,而他所要的,是他们的信心。何时有信心的响应(无论是出之于本人,或旁人所替代),何时他的能力就彰显出来,胜过死亡、疾病、瞎眼、恶鬼。无人能解释那种能力,但他的丰富却如此引人注目。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施能力时,如此自然轻省。他从不需要挣扎,也不用化时间作奥秘的准备。当需要来到时,他就说话,或伸手抚摸,而需要就立刻得满足。他认为这些只是小事,不可大事宣扬。他吩咐那些人,不要将这些事去告诉人。这还不是我要你们看见的,「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即或不信,也当因我所作的事信我。」
今日属灵的神迹,与道德的重整,正继续不断的在我们周围发生。但愿神开我们的眼睛,得以看见王,在他经过的时候,去触摸他。我们无须高举肉体的膀臂,只要向他倾吐信心就够了。愿你向他降服,使这样的神迹,成为你个人的经历,他王权的荣光,要照耀在你身上,住在他里面的大能也必成为你的力量。
哦,无比的君王!在展示的这些恩惠中,我们看见王在各方面超绝的能力。他已显明他有教导人的权柄,也有行事的大能。不要怕他将你生命中那遮盖罪恶的帕子撕去。容他将他们显明,这样他才能施行医治。这正是王的方法,是王的目的。
从这一段末了的话中,我们能看出他的仇敌所含的敌意。这表露在当时宗教领袖的言论中--「他是靠着鬼王赶鬼。」那么奇妙的一位君王,教训、行事无不带着权能,竟然有怀着偏见的人,不肯信服于他。他们竟敢说,他是靠着邪恶的力量致胜。让我们慎重地察验,我们听他讲话,看他的作为时是存着什么样的态度?因为骄傲与偏见,也可能使我们瞎眼,看不见最严肃,最神圣的真理。但愿神怜悯我们,使我们不像那些亵慢人,将他的得胜,归功于恶者,而能和向王欢呼的人同列,说,这是我们的王,我们多年等待的是他。我们将为他加冠,靠着神的帮助,我们必要事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