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九1-17
在这一段经文中,我们看见了王显他能力的第三组事件中的第三个例证,就是他赦免了那瘫子的罪,并使他得着痊愈。接着所记载的,是马太的蒙召,这使得他和医治瘫子并赦免他的众罪之间的关系特别显目。再接下去所记的是人的批评和质疑。我们先将这些略加分析,再细察其中的教训。
头八节记述主渡海来到他自己的城,在那里他对那瘫子宣告赦免,并医治了他。
第九节是马太蒙召的经过,陈述非常简略,但含义十分丰富。
紧接着,从第十节到第十三节,我们初次读到别人对主的批评,「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史并罪人一同吃饭呢?」
然后,第十四至第十七节,我们读到人对主的质疑,「我们和法利赛人常常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这里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之大纲。
我们从瘫子得医治的事件开始,先注意其中美妙的几点。
「耶稣见他们的信心。」读这故事时,这个说明首先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除了说他们凭着信心而来之外,未说明其他细节。另一卷福音书说,他们拆了房顶,把瘫子从房顶槌下来。这件事的特点就在,「耶稣见他们的信心。」至于主所见的,究竟是谁的信心,人们有许多揣测,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那决不单单指始他来之人的信心。「他们的信心」包括了瘫子本身的信心,也包括抬他之人的信心。基督对他说,「你的罪赦了。」显然主看透了他心中的期待,他所切望得着的,是比肉体得愈更深一层的东西。这话并且也表明,他感觉到,自己的疾病是犯罪的结果。因此这从天上带来福音的主,用极柔和,如同优美音乐的话语安慰了他,彷佛对他说,放心,我能解决那更深的问题;你的罪赦了。这话是针对信心所作的回应。
虽然我们相信这瘫子有信心,但我们仍不应忽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有所谓「信心代求」的存在。人的信心是可以从别人得帮助的。「耶稣见他们的信心。」
然后我们当留意,他们将他带到耶稣跟前时,他不是先治他的病,乃是对他说,「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这话立时招来众人的怀疑,批评随之而起,因为他自认有赦罪的权柄。那在一旁存好奇心观看的人,转为忿怒,控告他说了僭越的话。这时,王在启示过程中,首次为他的行动辩护。他看着那些批评他的人,对他们说,「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那一样容易呢?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他就转身去对瘫子说,「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他就起来,回家去了。众人看见,就大大惧怕,并且惊奇。他们惧怕是因为从这件事,他们可以感觉到,在耶稣这个人身上,或通过他,神与他们之间是那么近。他们亲耳听见赦免的话。这乃是每一个诚实的心最渴慕得着的。他们听见这一个人说,「你的罪赦免了,」他们不相信这事,怀疑这事,以为他在说僭越的话,以为他是随便说的,是得不到证实的,因此他们不把他当作一回事。于是,他怀着极深的怜悯,不是急着要为自己辩白,而是要叫他们可以相信,他就吩咐那瘫子起来行走。如此,具体而明显地证实了他的能力。
但这故事所包含的,远超过这些。也许当时眼见他这样行的人,凡是有理智的,都可感觉到,这瘫子的软弱和他的罪有关。因此耶稣不只是接触表面,他对付了问题的根源,向他宣告赦免。王给那些人一个具体的证据,就是恒久赦免的证据。一个人若真的经历了他的赦免,软弱就此消失;罪若未得赦免,人就仍在软弱的轭下。
当耶稣问那些人,「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那一样容易呢?」他已指出罪与受苦的关系。在此又使我们回到以赛亚的预言。马太福音第八章第十八节说,「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他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因此马太说明,所有到耶稣那里得着医治的人,都是应验了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第四节的预言,「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让我们再往下读以赛亚的预言,「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被神击打苦待了。那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若干世代之先,这位先知就已经遥遥望见耶和华的完美仆人,那伟大的医治者。论到他时,他先说,「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他没有在此停住,继续说到他将怎样医治,不只是医治当地的人,作为耶和华仆人的使命的一个大结果是,「他也为我们的罪孽压伤。」这是说藉着耶和华的仆人代替我们受苦,罪就被对付了。人类的一切忧患与软弱,是背后的罪孽所致;惟有罪受了对付,罪的后果方得以除去。这是耶和华仆人的全部使命。在瘫子的事件上,正是如此。罪是瘫痪之因。王本着一件事实赦免了他的罪,那就是他不久将在十字架上亲身担当他的罪。他的受死使他有一切的权柄,可以医治人身体上的疾病。他藉着那十字架的奥秘,藉着担当我们的罪,为我们的罪孽压伤,来医治我们。藉着那十字架,耶稣的使命最后是要除去人一切的眼泪,对付并解决人一切的疾病。因为他担当了疾病的根源--罪,他最终要在肉体方面得胜,就是要使一切信靠他的人,得到身体上的完全救恩。人子的使命是对付罪,然后才是医治疾病。这又显明了一个事实:耶稣所行的神迹,并不违反现有的定律,他只是恢复失去的秩序。人们已经看见了他是肉体领域里的主,他是自然界的主,是属灵气的世界的主,现在又看见他是道德领域中的王,他宣布赦免人的罪,并以医治身体的软弱证明他有赦罪的权柄。
这对下面所论,耶稣呼召马太的事,具有启发性。马太是一个税吏。我们知道罗马的税官,深为百姓所憎恨,而那些甘为罗马人工作的犹太人,更遭同族的不齿,马太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犹太人会中备受鄙视,在同族中被目为丧尽良知,没有民族意识的败类。
王看到这个人,这个被百姓极度轻视的人。他经过税关时 ,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这被同族所遗弃的人,顿时被接纳在他国度的圈内。他已宣告赦罪的权柄。这里有一个罪人,在百姓的眼中,比众人的罪更重,王呼召他,他就跟随他。马太亲手所记的这个故事,备极美丽:「耶稣从那里住前走,看见一个人名叫马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耶稣从那里往前走看见」--他看见什么?一个人。他们看见什么?那个税吏。世人在我们身上看见许许多多的东西--暂时和外在的东西。基督却不看这些,虽然这些向他一无隐藏。他所见的是人。我们可能通体鳞伤,支离破碎,虽然这些很可能是咎由自取的,然而在他眼中所见的是人本身,他以马太所听到的柔细的声音,今天仍然呼召我
们,「你跟从我来!」
这难道不是王的权柄和能力,在另一种领域的新彰显?这里王在人意志的领域里,运用他的权柄发出至高的要求,「跟从我来!」人总是对我们的主所用的方法感到震惊。在四福音中,我们只能找到一处,似乎他曾徵询人的意见。他向腓力说,「我们从那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但是约翰接着说,「他说这话是要试验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他永远知道他要怎样行。他来到坐在税关上的马太那里,对他说,「你跟从我来!」没有片言辩论,没有一点解释。他甚至没有建议他要对他的要求慎加考虑。他静静的发出坚定、悦耳、奥秘的要求;一切就看他如何回答他的呼召。
虽然王的权柄极大,但他仍有限制。是的,主受到了限制。他所发出你跟从我来」的呼召,必须有「我愿」的反应,方能使这关系完全。这里有一个惊人的事实,就是人能对他的要求说「不!」有好几章圣经显露了这事实。当他到加大拉去,那里的人对他说,「离开我们」,他就离开他们。王今日仍受人的意志所限制。但是我们为这故事的结果感谢神,我们且愿活在这故事的亮光中。「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就这样,那个饱受蔑视的税吏,成为王的记事大臣,将这卷国度的大福音传给我们。
现在我们来看,记载批评和质疑的这一段。
头一个批评是法利赛人的诘难,「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史并罪人一同吃饭呢?」他们批评的是耶稣和税吏、罪人同坐吃饭的行动。那是在马太的家中,是一个特别的场合。马太蒙召后所作的第一件事,是为耶稣摆设筵席,广邀与他相识的税吏和罪人。这是款待耶稣的最佳方式,是一件美事。税史和罪人一向遭受人的轻看。马太将这班与他自己一样受人藐视的人,召聚在一起,耶稣就和他们一同坐席。法利赛人就来问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史并罪人一同吃饭呢?」我们在前面曾提到他们的观念。他们所以反对,因为他们认为,若和税吏与罪人一同吃饭,必定沾染他们的罪污。他们忽略了一件事,他们所批评的这「人」,和他们完全不同。他的回答再一次为他的行动辩白,「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你们这怀着错误信念的法利赛人哪,你们这些不认识神的人哪,且去揣摩体认「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因为「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耶稣似乎在说,为何批评我呢?我是一个医生,必须在需要我的人中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在耶稣的思想中,身体和道德两方面是必然相连的。他以医生的比喻,说明他与那些道德堕落败坏的人的关系。那些使法利赛人害怕躲避的人,对他正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另外,还有更深的含义,他说,你们且去揣摩「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话的意思。耶稣所说的这话,引自他们的先知之一(何六6)。我们需要阅读何西阿的全部预言,才能抓住这话的意义。何西阿的预言,谈到属灵的淫乱,属灵的淫妇。在他的预言中沉痛的提到,因着他的百姓不忠心守约,使神的心受到难言的创伤。神为之哭泣呼喊,「以法莲哪!我可以向你怎样行呢?」接着他告诉百姓,他们的良善如同朝霞,转瞬即消散。你们带祭物来,以为我所要的是这些。以法莲,犹大阿!我向你们要的不是祭物,我向你们所要的,是对你们施怜恤;我切望得着机会,带着爱和怜恤临到你们。
耶稣看着这些自以为明白律法与先知的人,对他们说,你们对律法和先知所启示的神,完全不认识。他对这些作教师,解释众先知话语的人说,「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你们且去揣摩,神的心如何。根据你们的经卷,神切望赐怜恤,远胜得着祭物。你们若明白这一点,就会明白,我何以坐在税吏和罪人的中间和他们一起吃喝。
随着法利赛人的批评之后,又有约翰的门徒来问耶稣,「我们和法利赛人常常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什么呢?」有时人以为这样的问题,是法利赛人所引发的,因此把他当作批评的一部分。我个人不如此想,我以为这确实是一个诚实的问题。
这里实际上有两个问题,「为何我们和法利赛人常常禁食?」和「为何你的门徒不禁食?」这些人到基督面前来,实际上是说,我们所相信的宗教信念,法利赛人也同样相信,但似乎与你门徒所相信的全然不同。我们禁食、举哀,但环绕着你的这些人,显然终日快乐,他们既不禁食,也不举哀。
基督的回答,生动地解释了他们的疑问。他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且能哀恸呢?」基督为了辩明他们感到困惑的事情,特别使用一个充满了喜乐的比喻。在东方国家,婚礼的庆祝往往达七天之久。整个一周中人们不受丝毫限制,只见不停歇的欢乐、歌唱、音乐与狂欢。耶稣说,这些是陪伴新郎的人,新郎还与他们同在时,他们岂能禁食。「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
这是基督为他的百姓有权可以欢乐所作的辩护。而他们之有权欢乐,是基于他和他们同在的事实。倘若这是事实,那么我们有权一直欢乐。他所说的痛苦已经成为过去。他曾被取离开他们,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他们伤痛禁食。然而他又回到他们中间,站在橄榄山坡上,他说,「我就常与你们同在。」因此再也没有忧伤的原因,脸上不应再带痛苦的愁容。我们有足够的原因喜乐,欢腾歌唱。
然后,根据这一点,主说了最后的一个例证。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那样反而会将旧衣服撕毁拉坏。我们也不可将新酒装在旧皮袋里,因为旧皮袋已经不牢,不能盛住新酒,会使皮袋破裂,将酒漏掉糟蹋了。王是用这些话,对来问他的人说明一件事,不要试图以旧尺度,来衡量新的环境。老的只要还存在,就有他的用处。但这是新的时代,有新的动机,新的能力,新的动力,你切不可用旧事物的狭窄限制来局限新的事物。这是基督很清楚的宣告,他来所立的新约,需要新的表达方法,以君尊的紫色细麻布,来代替忧伤的麻衣;以得胜的欢呼,代替挫败的饮泣;以复活日的朝阳,代替受难日的幽暗。
然而人若不先披麻衣,断无君尊的紫袍;若不先尝挫败的苦胆,无法得胜欢唱;若不经过受难日,就不能迎见复活的朝阳。
基督教的特质就在此。他经过受难之日,他会为我们的缘故,披上麻衣,使我们得享君尊的紫袍。他独自为我们踹酒榨,使我们的杯中,满溢着国度的新酒。
在以上这一段的研读中,有一系列的启示。罪得了赦免;一个遭轻视的人,进入了国度中的圈内;神的心向我们打开了--「我喜爱怜恤!」在这些有关新力量的比喻中,神的答覆是肯定的。
我们还要怎样说呢?让我们信靠他的心,让我们信靠他的力量,撇弃一切来跟随他,因为知道在他里面,有我们所需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