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19

上一篇   下一篇

马太八18-24

 

 

    本段经文开始时,简短的记录了前面那些事所产生的果效,接着记录了主继续彰显他能力的另外几个事件。

     「耶稣见许多人的看他,就吩咐渡到那边去。」这一个决定所用的词句,说明了他所作的工在那些看见的人心中所产生的影响。有一个人对他说,「夫子,你无论往那里去,我要跟从你。」另一个人说,「主阿!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这些是典型的例子,很可能是许多人心中光景的写照。王清楚的启示了,他用来对付因他话语与工作所产生的这些初步印象的方法。

    接着记载王与他的门徒,如何乘船要渡到海的那边去。我们看见王的能力再次在一个新的范畴中彰显;这次的彰显不是为众人,乃是为与他同在船里的门徙。以当时而言,全部神的国都在这只船内,因为王和王的臣民全部都在里面,就像他在身体疾病上彰显他的能力一样,现在主在那一小群的圈内人面前,以安祥而庄严的王的尊严行动,在另一个层次上彰显了他的能力。

    最后是被鬼附之人的故事。王的能力再度显现在另一个范畴中。他不激动,也不暴躁,他带着安祥的尊严和权柄,接近那奇异而奥秘的范围,就是人多少都有点感觉得到的那个属灵气的世界。这能力的彰显是为着当时在场的众人,不单单是为着属自己的人。

      现在我们首先思想主所讲的道,和他所彰显的工作,在当时所产生的立即果效。

    我们看见许多人跟着他,也看见主因着这许多人而采取的行动,初看之下这行动似乎很奇怪。然后我们看见围绕着基督的那几百个人中各种感觉的两个实例。

      聚集的人越来越多。那时他已经带着少数门徒登山,并已开始对他们讲解他国度中的伦理。正当他教导门徒之时,众人也渐次登上山,接近他,听他的声音。他这些话原是对属于他自己的那一小群圈内人讲的。等他把奇妙的国度宣言讲完的时候,那些属于圈外人的众人,你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他从山上下来时,众人也都跟着他。耶稣进了迦百农。

      我们在前面已经看过,他开始传道工作之时,他「往迦百农去,就住在那里。」这迦百农是在「外邦人的加利利地。」是被人蔑视的地方,因为他们和外邦人接触来往,受外邦思想的玷污。主现在却又回到这城。那些群众从山上跟着他下来,使这城的人口陡增。他们都知道主下山时,洁净了那长大麻疯的人,使在远处那百夫长的仆人痊愈;还有在他门徒的家中,使那害热病的妇人得医治。他们先是被他的话所吸引,如今看见他这些作为,他们对他的兴趣更深了。然而就在这时,正如前面说过的,主看见许多人围着他,「就吩咐渡到那边去。」

      这实在是一个奇怪的行动,一定会引起人的思索。他喜欢接近众人,众人也在寻找他。然而一而再的,当众人正围着他聚集时,这似乎是宣讲国度千载难逢的时机,正是王发号施令,激起全民向前迈进的一刻,他却离开群众而隐退。并不是因为他不爱众人,所以离开他们;相反地,他离开他们,正是因为他爱他们的缘故。当时这班人心中所注意的,只在于物质的价值,因此主离开他们,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他自己,他不久再回到他们中间时,就能把他们带到更高一层次的事上。

      我们若研读耶稣基督的服事工作,无论他是以王的身分出现,(马太特别着重陈述此点,)或者如其他福音书所介绍的,以别的身分出现,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的主总是不夸大神迹的价值。换句话说,他从未以神迹来号召人,神迹总是次要的。最足以说明主这一个观点的,是他对腓力所说的话,「你们当信我,……即或不信」--你们若不信我对你们说的话,--「也当因我所作的事信我。」因我所作的事而信,这是退而求其次的。耶稣从不因为要说服人而行神迹。当那些人看见,他在属物质的境界中行了奇事,渴想看看他还能作些甚么,主就上了船,离开他们,他心中为他们存着更宽广的美意。

      就在我们的主将要离开众人之际,发生了两件事。有一个文士来对他说,「夫子!你无论往那里去,我要跟从你。」又有一个门徒对主说,「主阿!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我们先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路加记录同样故事时,他又介绍了第五个人,他对主说,「主!我要跟从你,但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许多人都认为,这三人后来都没有跟随主,但

圣经未记明他们没有跟随主,因此我们也有权假定,他们至终都跟随了主。

      现在我们来看第一个人,就是那文土。他在当时是有学问的人,很可能他已听过耶稣的道,也曾留意观察他。正在他兴趣渐深的时候,却见耶稣离开人群,向着那船走去。他连忙穿过人群,对他说,「夫子!你无论往那里去,我要跟从你。」我们可以称之为冲动。巴不得今天的世上,有更多这一类的冲动。但愿神给我们再一次新的冲动!这一个人现在将他的心向耶稣基督赤露敞开;因此耶稣也得以把自己的心向他赤露敞开。这一点可以从他把自己的贫穷对他公开这事上看出来。他对他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这是心对心的倾吐。当一个人真心向主说,主,我愿跟随你,主就会将他没有对一般人说的话告诉他一一他贫穷的秘密,他无家可归的秘密。曾有人在着作中称基督的贫穷为有福,事实上贫穷不是福。贫穷是他为我们承担的咒诅的一部分,这咒诅是因着罪而落在人身上的,这也是他忧患的一部分,他告诉那文士,他无家可归的忧患。

      但最重要的一点却还不在这里。这文士所以冲动,勇敢,无疑的是因他对那些医治身体的神迹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个人认为,这里耶稣的话不仅是对他吐露自己的贫穷,也启示了他对生命的理想。他称自己为人子,这是基督最喜欢用的自称,他爱这称呼。从主口中所出的,是具有启发性的话,代表了人性的真理想。耶稣看着那被他的话所吸引,对他的工作有深刻印象的文土,彷佛在对他说,你为何要跟从我呢?不要忘记,人子在这世界并无栖身之地。我这个理想的人今日处在这样的境地,你若跟随我,也要有这样的处境,你在这世界也许无下锚处。「狐狸有洞,天上的飞鸟有窝,人子」--这新秩序的主,这新国度的君王,在今日的情况之下,没有可安息的家。如此,基督对着这向他倾吐心怀的人,启示了十字架。他不是要这人背基督的十字架,而是背这人自己的十字架。这里还未启示到基督的十字架。主向他启示,他若要进入他的国度和权能中,必须经过十字架。基督对他说,他必须舍弃一切。你若要跟随我,你必须无家可归,像我一样。凡是足以阻挠你的,束缚你的,都必须舍弃。若有人要跟从我,他必须准备无家可归,在国度得建立之前没有安息。人子惟一安息之处,乃是神的胸怀。

      接着又有一个人对他说话,在路加的记载中,他是回答耶稣对他的呼召。耶稣说,「跟从我来。」那人回答说,「……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注意,马太称这人为一个「

门徒,因此主说「来跟从我」,不是召他作门徒,乃是召他来服事。接着路加又引进了一点马太所略去的,耶稣对他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

      这一个人的难处是什么呢?这人的心中有爱的冲突,就是他对父亲的爱。很少人了解这故事的真价值;人常常认为,他只求主给他一点时间,去参加他父亲的莽礼。斯密特博士(DrGeorge Adam Smith)说过他所经历的一件事,他如何费尽唇舌,要请一个年轻人作他的向导,带他去一个旅人罕至的地区。那一个年轻人是一个纯真的阿拉伯人,粗犷,健壮,就站在帐棚旁边。另外在帐棚门口坐着的是他的父亲,一个年高族长型的老人,看来身体还很健康。他想作的旅程至少需数月之久。年轻人很有礼貌的说,「先生,请容我先埋葬我的父亲。」他所用的,正是圣经中的词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句经文的意义。那老人没有不久人世的迹象;那儿子说的话意思是,老父在,不远行。这位年轻阿拉伯人的决定是高贵的,衡诸人类行为的各种准则,都能被称许是善美的,除非徵召他的是王。但是,在这里发出徵召的是耶稣。他的要求无论同时都是至上的。他从无一般教师所有的那种谦虚,他所作的宣称和要求,都是绝对高超的,也是终极无上的。他从末容许任何一种爱,可以须臾干预对他的忠诚。关于这一点,他所说的一句话,如同烈焰灼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这就是他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时的原则。

    到现在为止,因着于所显出的能力,有两个人说到要跟从他。对那向他敞开心的人,基督向他启示了最深的事实,就是十字架的必要性。对那被骨肉的情爱所阻的,基督以最严厉的话加以斥责。对付这两个人之后,他就上了船,离开众人。

      王的能力现在运行在其他的境界。首先是在自然界,这自然界独有神能掌管;然后是属灵气的世界,关于灵界的事,人能感觉得到,并且也受他的影响,但却无从左右他。

    有一件事可以使我们大得安慰的,就是直到如今,神仍留着一些绝对只受他自己管理的事,风只听命于他,浪也惟他的吩咐是从。王向那一小群圈内人显明,他也是风浪的主。这是向属他的人显明他自己。他们那一天看见了王的镇静,也许是前未会见的。虽然船被大风摇撼,但他仍能安睡如常。他们原是渔人,惯于海上生活。而他从未经历海上生涯。现在的狂风大浪,使惯于海上作业的职业渔人大惊失色,他却安享睡眠,丝毫不受惊扰。当他们喊醒他的时候,首先看见的是他对他们的同情,接着他们看见的是他的权柄。他站在船边,对着那排山倒海,席卷而来的巨浪说,「住了吧!」海浪如同狂吠的狗,被主人轻拉颈带,立刻平静下来。他们不只从他的能力显明在风和海上看见他的超越,更从他对他们所说的希奇话语,看见他的超越。他斥责他们说,「你们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胆怯呢?」这话说明他们只要和他同在,永远不需要惧怕。这又是他所作的超越的宣告。我们绝不敢对孩子们提如此的保证,除非在极有限的几种环境之下,方能如此安抚他们。

      看见他的能力,他们就说,「这是怎样的人,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

      这里同样也将这一班人显明在我们的眼前。他们忠诚的跟从他,在惊惧时向他求助,但他们并不完全知道他的能力。「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这是他们喊醒他时,对他所说的话。我认为这呼喊不纯粹是为他们个人的安危,他们必定认为,倘遭覆舟,这国度的一切也就沉没了。有些时候,我们遇见艰难,不叫醒耶稣也许更好。有一种更高的信心,这种信心就是在风雨中还能安静等候他的拯救。这种信心能说:

      只要有主同在,          一切得保无虞,

      任凭大浪压顶,          任凭众水漫淹。

      有主在我船上,          我就不怕风浪。

      在此也向我们启示了国度中的君王是完全的,臣民却不完全。王正在渐渐使他的子民成为完全。他们经不起风暴而惊惶失措,他随即平静风浪。他们的祷告虽然不完全,他仍垂听成全,好使他们进到完全。有一天他们将无惧狂风暴雨,不畏惊涛骇浪,安然在其中经过,相信他必使他们在各种境遇中都享有平安。

      当他离船上岸,来到海的另一边时,他们又见到他能力的新的彰显。这一次他能力的彰显,是为着门徒和众人。在我们研读的过程中,这不是头一次看见被鬼附的事实。不幸有的钦订本中,将「鬼」和「魔鬼」相混了。美国修正本就将两者分开。被鬼附与魔鬼附身并不是一件事。这里说到两个被鬼附的人。至于这些鬼是谁,有许多不同的理论。他们可能是堕落的天使,受背叛势力的首脑魔鬼所辖制。毫无疑问,今日世上仍有许多被鬼附的事。这里说到鬼制服人时的可怕光景;先是人被鬼所迷,终至被鬼所附。先是受试探,与邪灵来往,任凭邪灵诱惑,随之而来的是挣扎,渐渐人被鬼所制服,至终完全被附。这里记载的两个被鬼附的人极其凶猛,甚至没有人敢从那条路上经过。人一面感觉到那被鬼附的情势,另一面却又束手无策。就在这种情况之下,王来了。他的权柄可由鬼的话中明出来,鬼说,「神的儿子,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他立即就运用他的权柄。鬼央求耶稣,准他们进入猪群,他只说了一个字,「去!」王如此运用了他的权柄,赐福予人。对那被充附的人来说,他所作的使他得了释放。对当地那一社区来说,他这样作是释放了他们,使他们得以脱离猪群。原来希伯来人的律法禁止人畜养猪群。

    本章的结束非常奇特。「合城的人都出来迎见耶稣,既见了,就央求他离开他们的境界。」

    这是我们的君王。人的一切限制都消失了。他基本的能力是永存的能力。没有一个境界他不能作事。我们听了他的教训,那是至高无比的教训。当他从山顶下来的时候,人都在问,他能作什么呢?他以实际行动回答了这问题。在属物质的身体方面,他显出自己是主;在大自然方面,他又显明自己是主;在幽暗属灵气的世界,就是那包围着我们,我们却所知甚少的灵界,他仍是主。

他的能力没有极限。如果说他能力有极限,那是因为在我们里面受制的缘故。我们可以像加大拉人那样,央求他离开我们。我们也可以像门徒那样,限制他更大能力的彰显,只为要得着眼前的救援。我们也可能爱父母胜过爱他,像那个到基督跟前来,有心跟从主的门徒一样。

但愿我们都像那个文士,对主说,「夫子!你无论往那里去,我要跟从你。」纵然他让我们看到前面的十字架,纵然我们明白跟随他将和他一样,在这地上无家可归,纵然我们知道要过牺牲的生活;但我们若活着是为了要使人得救,我们还是愿意说,「夫子,你无论往那里去,我要跟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