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45

上一篇   下一篇

马太十五21-39

 

 

      要了解这段经文和王实行他主张的过程之间的关系,关键是第二十一节,「耶稣离开那里,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去。」类似的话,在这卷福音书中,至少已出现过三次;现在我们又读到他的隐退。但这一次提到了决裂,标明了他隐退之前,和隐退之后所发生的事,有极显着的不同。也许我们可以综合起来说,他离开那些拘泥遗传的人,转到那班位于神的约之外的忠信之人中间。他原先在自己的百姓中间传道,我们曾看见他们的信心日渐增加,有许多人到他跟前来,从他那里得着帮助、医治和祝福。

      但是另一面,反对他的声势,也越来越明确而强烈,并且在法利赛人和文士奉派来质问他时,反对的声势已经达到顶点,他们举出实例来质疑。现在他转背离开他们和他们所代表的观念,他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如此明确地与他自己的百姓决裂,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去。接着的故事,描绘了他在外邦人中的传道服事。那个迦南妇人,那些在低加波利聚集的众人,他所喂养的那些群众,按着肉身的关系说,都不是希伯来人。他已跨越国界,超过了地域的界限,首先遇见的就是一个外邦的妇人。他就将他国度的权能,运用在外邦人的身上,他们本着一个很单纯的原则与他发生活泼的关系,往下我们会看见这一个原则。最后,我们看见从他的心中,流出温柔的怜恤,他使以色列之外的饥饿群众得饱。不久之前,他曾使以色列境内的百姓得饱。这是我们将要思想的这一段经文的要点。

      首先,让我们再仔细的察看,在地域、人、和情况上的对比。以王来说,只到推罗,西顿去,原有特定的目的和原因。他必然深深感觉到以色列的盲瞎,以及神自己百姓的黑暗,因此他心中必然怀着更广的目的来作这一次的推罗、西顿之行。

    推罗和西顿这一个长久被神咒诅的地域,是这故事的背景。不久之前,当他警告以色列境内的诸城--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时,曾以推罗、西顿作例证。他说倘若推罗和西顿能得着和这三个城市一样的亮光,他们必早已披麻蒙灰地悔改了。他和那位叙利非尼基族的妇人谈过话之后,就离开了那城附近的地区,来到靠近加利利的海边。马可清楚的告诉我们,他是来到了低加波利,因此很显然的,他仍是在外邦的地区,在外邦人的中间。

      现在让我们留心看他周围的那些新的人物。先是那个迦南妇人,我们都知道,他是被神弃绝的迦南族的后裔,由于迦南人在耶和华面前罪恶深重,神就将他们赶逐出去,因为神的爱是为纯洁的百姓预备的,好叫他们在绵延的后代中能成就他的旨意。马可告诉我们,他是叙利非尼基族的妇人,是希利尼人。希利尼并不是指他的国藉,乃是指他的宗教。他是问族的后裔,是属于约外之民族,但在宗教上说,他是希利尼人,马可用「希利尼」这字的意思,就是指异教徒。有人认为他是第一个归顺基督的异教徒。毫无疑问的,他原先是亚斯他录女神的崇拜者,那是一种迦南地的怪异宗教,他一方面既虚妄堕落,但另一方面却又追求崇高与美丽。那时有一班人,崇尚更高的理想,也行走在微弱的光中。可能这妇人已达到敬拜亚斯他录女神所需的最虔诚的地步。但现在他却背弃崇拜自然的女神,因为他无法满足他最深的需要。

      这些新的人物,也是外国人,讲的语言是希伯来人所不懂的。在这章末了的部分,第三十七节说,「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装满了七个筐子。」第十四章的第二十节说,「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第十六章第九至十节的「篮」和「筐」在希腊文中是不同的两个字。耶稣提到两次神迹时说,「你们还不明白么,不记得那五个饼,分给五千人」--那是指头一次行在希伯来人中的神迹--「又收拾了多少篮子的零碎么?也不记得那七个饼,分给四千人吃」--那是指第二次,是行在约外之民中的神迹--「又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么?」他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字,说到装零碎的器皿。提到第一次神迹时他所用的字,和第一次的记载相符;提到第二次神迹时所用的,也与第二次的实情相符。在此可以看出,圣经中用字的严谨与慎重。

      倘若我们从不同的福音书细加核对,就会发现,四本福音书对头一次使人得饱的神迹,所用的「篮子」都是同一个字。只有两卷福音书记载了第二次神迹,他们同样用了另一个「筐子」。其间的分别在,翻成篮子的那个字,是专指希伯来人旅行时,携带食物用的小容器。翻成筐子的那个字,是指一种容积较大,用手编织的容器,外邦的商人在旅行时使用他们。我们可以准确地分辨个中的差异,那就是篮子是犹太人所用的容器,而筐子则是外邦人所用的容器。这样的探讨,加强了我们的一个观点--那得饱的四千人,不是本国人,他们是以色列国民之外的外邦人。这里我们看见了王停下来招呼那被咒诅之族的后裔,我们看见他医治在低加波利的外邦人,又见他使四千个约外之民得着喂养。

      现在我们要留意耶稣所进入的新的情况。他因自己百姓的官长不信他、批评他,而转背离开他们。他发现自己来到一个相信的气氛中,因此他就大大称许他们。他会警告他的百姓要防备法利赛人,就是他们那时代的宗教首领。但对一个约外之民,一个拜亚斯他录假神的妇人,他却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

      不独那妇人显出信心,那到他跟前来的众人也显出信心。我们看见他从那城回来,到了低加波利,上了山,众人就向着他拥来。那是何等动人的一幅画面!群众争先恐后,摩肩接踵地向他蜂拥而来,他们带来了瘸子、瞎子、哑吧、和有残疾的人。这里用的动词,在希腊文中有急忙奔来的意思。他们急急忙忙的将一切有残疾的带到他的脚前,他也立刻医治了他们。福音书中对这些神迹的记载异常简略而奇妙。一连串的神迹只用短短的一句话,「他就治好了他们」,包括进去了。是什么促使这些人将有病的带到他跟前?信心。不是理论上认定的信心,不是像法利赛人那种念诵信条式的信心,乃是一种相信耶稣这个人,相信他的能力的信心。我们愿意存着极恭敬的心说,低加波利的那一天,对耶稣而言是一个大日子。他找到了一个妇人,对他说,「你的信心是大的。」他在拜偶像的人中,找到了一大群人,当光照在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立刻响应亮光,带着他们的病者来到他那里得医治。

      末了请留意,给四千人吃饱并不是他对信心的回应,那只是格外的怜恤。我们不要过分注重这事的神奇性,而忽略了简单的事实。他知道他们若饿着回去,势必会在路上困乏,因此他就使他们吃饱。这一位王,面对着饥饿的男女老幼,虽然他们不是与神立约的百姓,他仍然怜悯他们,施恩惠于他们。

      这一切教导我们一个伟大的真理,那就是天国的各种福分,是为那些存着单纯信心的人预备的。再留意看那个妇人,他有着宗教的背景,现在他遭遇了难处。在此之前,也许他很满足于他的宗教。等到黑暗的日子来到,他的女儿被鬼所附,他向他的女神亚斯他录哀号呼求,却得不着回应。因此当这个妇人来到耶稣基督面前的时候,我们看见他的宗教背景正摇摇欲坠,因为他不能够帮助他。他眼前面对的是极深的痛苦。留意看他如何来到主前,如何运用他的信心。他首先必须胜过偏见,因为外邦人和犹太人之间,彼此都有极深的偏见。但这个妇人被需要所催逼,只好前来寻求主。

      他并未因主的一言不发而气馁。我们不明白基督为何以这样奇特的态度对待这妇人。在马可福音中,有如下的记载,「耶稣从那里起身,往雅罗、西顿的境内去,进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他进到那家的目的是为了休息。这个妇人是怎么到他跟前去的呢?马可说,他「却隐藏不住。」为何隐藏不住呢?因为有这妇人在外面。他的需要催促他,使他无暇歇息。外面既有人在难处痛苦之中,他就不能隐藏起来休息。他一从房子里出来,他就向他提出请求。他先称呼他为大卫的子孙,对此他一言不答。后来门徒来求他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他走吧。」

      倘若没有基督的回答,说明门徒的意思是求主照着他所要的应允他,好打发他走,我们就很可能误解了门徒。他们不是残忍的,他们不是要主拒绝他的要求,吩咐他离开。基督的回答是,「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这是他末照着他所求的给他的原因。他却继续不断的求,这时他已放弃了希伯来人特有的称呼--「大卫的子孙」,而用简短的一句话,「主阿,帮助我!」喊出了他一切的需要。于是主转向他,回答他。他所说的话,乍听之下似乎比他先前的沉默不言还要残忍。「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这里又有一

个字,必须细加察看。关于「狗」有两个不同的字,在含义上完全迥异。我们知道希伯来人十分憎恨那些在乡野逡巡,性情凶残,常常盗食家畜,似狠非狼的野犬。然而犹太家庭中也豢养了狗,是那种体型娇小的狗,可以作孩童的玩伴。基督口中所说的狗,是属于后面的那一种。也许当耶稣对他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的时候,他的声音中揉和着怜惜和温柔。

    明白了这个区别,现在让我们来揣摩那妇人的回答--「主阿,不错;但是狗也吃他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请留意主人这个字是多数的。他彷佛这样说;不错,我是位于神的约之外;他们这些立约的百姓是主人,他们居主人的地位已经好几百年了。你说你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儿女的玩伴吃,一点也不错;但是小狗常常有碎渣儿吃的呀。无怪耶稣看着他,对他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他冲破了层层偏见的障碍,又未因耶稣的缄默气馁。主说他是约外之民,也未使他止步不前。他的不屈不挠,使他终于得着所要的。这是主在选民之外所遇见的。那妇人的恳求是本乎信心。当他喊他「大卫的子孙」时,那是信心的盼望。后来他呼喊,「主呀,帮助我」,那是信心的恳求。当他说,「主阿,不错,但是狗也吃他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时,正如古时一个清教徒的解经家所说的,那是信心的机智,也就是信心的策略。

    现在我们且暂时转过来看众人。我们能看出完全相同的原则--天国的福分是给那些有信心之人的。他们将各种有残疾的人带到耶稣那里,显明他们有出于信心的勇气,很可能这是

那妇人得偿夙愿所带来的后果,因为信心是会繁衍的,别人可能因着我们的信心而相信。但愿我们对基督的信心能彰显在我们所获致的胜利上。在广阔的世界中,没有一件事能像信心那样对人具有如此繁衍迅速的影响力。我们看见群众带着那么多有病残缺的人,攀登山径,奔耶稣而来,这具有什么意义呢?他说明了藉着一个妇人得胜的信心而使邻近地区的人,都对耶稣产生了信心。他对此如何反应呢?他就应允了他们一切的要求。哦,何等荣耀的王!他难与那些整天注意洗净双手的耶路撒冷人相处,但他与那些被罪所困,而愿凭着信心向他倾吐的人来往却毫无难处。他对那班传统的,拘守礼仪的人可以说束手无策。只有那些被各样负担所困的人,凭着信心将他们的需要向王交托时,他们才能感觉从他身上有医治的能力流到他们的生命之中。对这些相信的人,他没有丝毫的困难。

    当这些人得着这些福分时,「他们就归荣耀给以色列的神。」按肉身说,他们不是以色列人,他们是外邦人,是低加波利的居民。他们原来是被定罪的外邦人,如今他们却归荣耀给以色列的神。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以色列的耶稣,这位出于犹大支派的王,已经成就了神向着万民的旨意。建立以色列国的神,曾对以色列国的先祖说,「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在神的祝福之下,人子耶稣在立约的关系中成了祝福。神生命的江河藉着他涌流出来,不单是流到他所居住的犹太境内,并且流到推罗、西顿,流到低加波利,流到那个迦南的妇人,流到那许多原在诸约上无分的众人。因此神对以色列国的理想,藉着这一位君王实现了,使得外邦人藉着信,在灵里也成了以色列民。

      最后我们注意到这一章后半部所表现的信心的能力。也许当时他的门徒也在场,他们可以看到他行了一些他在自己百姓中,因着他们的传统和拘守礼仪而没有行的事,他们也看见了在外邦人中,信心如何畅通无阻地作工。他领门徒到那儿去,向他们显示了信心的效力和拘守礼仪的无益两者之间的对比。

      事实上他对待那妇人,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投下一些光亮。先是他从屋里出来,他不发一言。他不会忘记,是他在外面呼求,神才从屋里出来的。这使得他的信心更趋坚固。接着是他对他的呼求保持缄默,要记得缄默并不是拒绝,我们都知道默许是应允的方式之一。因此他虽然一言不答,其中仍有一线希望。当他回答门徒的时候,他听见他说,「我奉差遗,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这话就含有希望的暗示。他可能会想,他至终或许会作点什么;他既是来寻找迷失的羊,我虽不属同圈的羊,他总不致于弃我不顾。于是他呼求说,「主阿,帮助我。」这呼求是因着听见他说「迷失的羊」而发出的一线希望。当他转向他时,语气中并无严厉的意味,这在前面曾提起。除了对法利赛人之外,基督从未以严辞对待到他面前来的人。他是在循序引领这妇人,逐步增加他的信心。他知道他有信心,但他要他的信心发挥力量。他很可以在一开始,就对那妇人说「你的信心是大的」,但他愿意引领他经过信心的洗炼,使他的信心发出光耀,照亮在人前。耶稣使信心的能力得以发挥成长,正是这个故事的特殊价值所在。

      最后,让我们留意王给四千人吃饱,纯粹是出于他的怜悯。这件事并非是对他们信心的回应。众人并未向他求食物。门徒似乎也不信众人向他存有这样的意图。门徒曾看见他在犹太使众人得饱,但那是对立约之民行的,实行的地点是很恰当的。然而他的心中有怜悯和大能,纵然这些外邦人从未认识属灵的生命,他仍喂养他们,免得他们在路上困乏。

      让我们藉着默想王与蒙福者之间的关系,来吸取蒙福的法则。他们都有坚持到底的信,且是顺服法则的信,顺应他所说的每一句话。「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

      我们这些作为耶稣基督的使者和工人者,要在那预料不到的地方,寻找有信心的人。让我们不因人都说推罗、西顿没有好人,而置两城于不顾。倘若我们跨越自定的疆界,就会发现各处都有新鲜活泼的信心,足以令我们惊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