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二十一18-22
前面所看过的那一段,最后的一节告诉我们,祭司长反对小孩子在殿里赞美他,耶稣「于是离开他们,出城到伯大尼去,在那里住宿。」现在的这几节经文,说到他在伯大尼过夜之后,在回耶路撒冷的路上所发生的事。这段故事使许多人不解,因此我们应当注意,也应当承认这是一次特殊的事件,且是福音书所记载的基督所行的惟一有关审判的神迹。在其他的场合,他也曾以权能施行审判,但总是和救恩有关。照着福音书作者的记述,他在加大拉地方,曾使一群猪窜下山崖淹死在海里。但他那样作,是为了要释放那两个被鬼附的人。现在的这个故事,是基督来到一棵无花果树前,宣告他的毁灭,门徒就看见他立刻枯干了。马可对这件事的记载,比马太稍稍详尽,我们从马可福音中可以看出,门徒的问题并不是当时就提出的,乃是等到第二天早晨才提出来的。
我们先来看这件事所引起的各种困难,然后看这故事所具有的重要而持久的价值。
有人说,基督的这一个行动不公平,因为照着马可的话,那时并不是无花果树结实的季节。也有人反对这个故事,他们认为基督是因为饥饿时在无花果树上找不到果子,就怒气发作,立刻咒诅那树。但这种说法所显示的他的忿怒,显然与基督的性格不符。还有人认为,故事中基督的行动,与他作事的方法不相符合,因为他来本不是要毁灭生命,乃是为救生命;他来不是为施行审判,乃是要显明慈爱。
现在我们来看这三种反对的说法。第一,关乎无花果树的事实。无花果树通常是六月结果子。这事发生的时候,相当于我们的四月,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圣经中有一句话,「……夏令以前初熟的无花果。」和现在这奇迹有密切的关系,这话见于先知以赛亚的预言第二十八章。以赛亚无疑是拿他来作比喻,显然当时的人对这种说法习以为常。这里是指在巴勒斯坦的某一种无花果树,这种无花果树能结出以赛亚所说的「夏令以前初熟的无花果」。这种无花果树的特点之一,是果子比叶先长出。夏令前树叶扶疏,说明树上已经长满了果实。倘若这种解释能成立,那么我们很自然地能了解他对待那棵无花果树是很公平的,对他的宣判并无不公平的地方。这一个神迹和其他的神迹一样,也是一个比喻;这棵树没有忠心完成他真正的功用,他外在的表现和他内在的生命不相符合。
在这个比喻中,没有任何个人意气用事的迹象。我们且留意,那些目睹这件事的人对这事所产生的反应。他们对他为何向一棵树如此行,丝毫未表诧异,倒是对他一发命令,那树立刻就枯干了而深感惊奇。我们当然有权从当日在场之人的反应,来解释耶稣的态度,和他行动的方法,以及他所表现出的心情,而不是根据多少世纪之后的人的评断。因为后世的人既未在场亲见,又未听见他发言。显然当时门徒是同意他那么行的。
再看人对这件事所持的最后一种反对态度,这一种也许是最严重的。他们认为耶稣的这个行动,和福音书中所记载的他作事的方法不相符合。耶稣公开传道事工刚开始时,他曾进到会堂,展读以赛亚预言中说到他使命意义的那段伟大经文,但他突然在一个地方止住了。他所宣读的那一段以「主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开始,他读到「报告耶和华的恩年」就停下了,没有再读以下的部分。那时他刚开始他的传道事工。在以赛亚的预言中,「报告耶和华的恩年」之下,是「和我们神报仇的日子」,两句话中间只有一个逗点相连。因此我们应当记得,根据古代预言的启示,在神的计划之中,耶和华的义仆不单是来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他也要宣告「神报仇的日子」。神报仇的那日尚未破晓。然而以希伯来族而言,「耶和华的恩年」已经告终,王现在到耶路撒冷来,是特地为着宣告他的灭亡。我们看见他立刻在圣殿里和百姓的官长起了冲突。他在一连串的比喻中启示了灭亡,以及灭亡的原因。他将门徒招聚在一起,奇妙的预告耶路撒冷将被外邦人攻陷;他又以八祸咒诅那城。这一切都与个人的救恩无关,乃是说到以色列通国。马太福音中,也曾引了以赛亚的另一则预言,「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这是一件很有兴趣的事,我们几乎都以为,先知的预言止于此,事实上接下去还有「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当他得胜之日,施行审判的时候,他将折断压伤的芦苇,吹熄将残的灯火。
我们再举一个例证,来说明主所使用的方法。我们记得他自己曾以无花果树作比喻。那比喻中的思想和字句,是取自以赛亚的葡萄园之歌,「我要为我所亲爱的唱歌,是我所爱者的歌,论他葡萄园的事。」在他的比喻中,说到一个人有一个葡萄园,园中栽了一棵无花果树。管园的为他代求,容他暂时留着,使他有机会激发他结果子;末了他说,「以后若结果子便罢;不然再把他砍了。」管园的和园主的观点完全一致;他最后的措施是审判和毁灭,因为他对他的辛勤浇灌毫无反应。王也曾给过耶路撒冷机会。王这次上来是要宣告对他的审判。他和万有的主完全一致,要将他抛出去,不再让他作为一个见证的国,并且在神的制度里,他将沦为炉灰。当他这样作时,他将使用前所未见的方法,他将如同燃起的烈焰,不再凭怜悯行事,乃是施行审判;不再心存慈悲,乃是把一切失败的东西除灭。
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个审判的神迹,对当时及永世所具有的价值。注意这一段开头的话:「早晨回城的时候,他饿了。」他为何饥饿?我们的主在地上的最后一周,从未在耶路撒冷过夜。若单从人的层面来看,他不敢在耶路撒冷过夜,因为那里有人等着要捉拿他。他被捉拿那夜,正是他第一次住在邻近耶路撒冷的橄揽山上。因此在那段以比喻和八祸来公然谴责耶路撒冷的日子中,他每晚都出城到伯大尼去。
一提到伯大尼,我们就会想到那是拉撒路、马大、和马利亚住的地方。而我们在这段经文一开头却读到,他早晨从伯大尼回城的时候饿了,这实在令人觉得希奇。这事实很难令人相信,他前一天晚上是在他们的家过夜。我的看法只是一种揣测,不过有可能他知道自己正被人跟踪,又知道因他的缘故,拉撒路可能有生命的危险。因此,为了他们着想,他宁可在山边僻静的一隅,孤单独处,度过漫漫长夜,天亮时他才又再回到耶路撒冷。因此在路上他才饿了。
他在一连串灵里的挣扎和压力之下,浑然未感觉到饥饿。但是忽然之间,他感到饿了。那一夜和那一段时期他所承受的属灵经历是什么?那是一种灵里的饥饿。以赛亚的歌和路加记载的比喻,一齐涌向他心头。在以赛亚的那首伟大的诗歌中,极悲戚而庄严地宣告了神要他的子民多结果子的心愿,「我为我葡萄园所作之外,还有什么可作的呢?我指望结好葡萄,怎么倒结了野葡萄呢?」耶和华藉着拿撒勒人耶稣,临到耶路撒冷,他指望的是公平,谁知倒有欺压;指望的是公义,谁知倒有冤声。或者用他自己所说的比喻,他自己原是园主,也是管园的,他想要藉着他的教训和他所作的事工,激励耶路撒冷多结果子,使当时的百姓和官长,成为合神心意的人,但他们拒绝了他。
我们只能稍稍进入当时基督心中那种极深的饥渴中。「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耶和华的膀臂向谁显露呢?」他的饥渴远超过以赛亚的悲叹。我们知道这话怎样应验在这位君王身上。可能就在那一晚,他浸沉在极深的属灵饥渴之中。物质的饥饿是由属灵的饥饿所引起。那就是说,属灵的饥饿曾使他忘记食物,忘记身体的需要。等到早晨时,他又面向耶路撒冷,在那里他将致力于那可怕的事工,这时属灵的饥渴,藉着身体的饥饿表达了出来。
现在留意所发生的事。很自然的他带着那一小群人,回到耶路撒冷去。然后我们看见他行了这件不寻常的事,深深困惑着那一小群人。让我们再回头看以赛亚的预言,留意第二十八章里面的话。在这一章里面,先知宣告神至终要审判那些拒绝他仆人的百姓。这一章的信息非常特别,其中先知描写了反对他的人对他的揶揄和讥嘲,「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这里一点,那里一点。」他回答他们说,不错,神正是这样对你们说话,因为他不得不这样说。最后在第二十一节里面先知这样说,「耶和华必兴起,像在昆拉心山;他必发怒,像在基遍谷,好作成他的工,就是非常的工;成就他的事,就是奇异的事。」倘若人对他柔爱,忍耐,恩慈的琐碎话语(他所以一再琐碎的叮咛,是因为人只肯听命上加命,令上加令的话)置若罔闻,最后神只好施行审判。他不得不采取特殊的行动,作那不寻常的工作。
如今他在要去弃绝以色列国的途中,感到饿了。他站在这棵枝叶满树的无花果树前。他的枝叶茂盛表示该是结满他夏令前初熟的无花果的时候了,但树上没有无花果。这是一种预表。他明白自己与上古预言的关系,那古代的先知已经预言他将来到这里。这棵无花果树就在分岔路口,象徵他受差前往的那些百姓新近的光景,他们外表上堂堂然很有展望的样子,却是不结果子。就在那时,他的心中响起了神的悲叹,「我指望结好葡萄,怎么倒结了野葡萄呢?」--神的话响彻他的心,「把他砍了吧;何必白占地土呢?」在这样一个有象徵性的无花果树面前,表面上他是因饥饿而如此行,实际上他在表达他灵里的饥渴,也就是他有实践神的心愿和目的的责任。
当他的门徒表示纳闷之时,他没有按着他们所期待的回答他们;却说了一件似乎没有什么关连的事。他说,他们若有信心,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并且能够挪山。让我们尝试着进到基督那时的心意中,看看他当时心中所思想的是什么。
他为什么必须谴责以色列,要将他赶出去?原因就在于他没有信心。在神全盘的计划中,拣选希伯来族就是要他向世上的万国显示一个事实--人生活最基本的原则,是对他有信心。以色列整个国家就是建立在信心上的--「亚伯拉罕因着信」。但如今这百姓已经将信心丢弃,完全沉缅在外在的仪式中,因此必须将他们赶出去。他们因为失去信心,就和那永远的大能失去连系。所以耶稣在行了那神迹之后,丝毫未提到他自己的大能,也没有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他只对环绕在他左右的这一小群人说,「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而且能将一切阻挡神国进步的障碍抛掷出去。他未解释这审判的神迹之意义,反而呼召他自己的门徒回到那基本的原则上。他已经把向这世界表明神旨意的责任,由希伯来人身上拿走,转而交给这一小群的门徒。而希伯来人就是因为丢弃这基本原则,所以才被剥夺作见证的权利,并被赶出去。他向希伯来人宣告灾祸,抵销了他在传道之初所颁的祝福。
这里有一个永久的功课,我们应当了解清楚。首先我们从其中得着一个启示,看见基督与神的绝对合一。他因人拒不向怜恤降服,就将他的怜恤转成审判。当然这就是在承认并持定人有当负的责任。接下去的两个比喻都是葡萄园的比喻--这是古时候以赛亚所用的象徵--先针对官长,然后针对着众百姓,这一切都说明基督认定人有当负的责任。在对待人的时候,耶稣基督的基本目的和神完全一致。他努力要激起人结果子,以满足神的心意。他来为寻找公义,并且更进一步的,他来是要使人得以过公义与公平的生活。倘若一个人不顾一切充满恩惠、怜恤、和能力的事工,仍拒绝相信投靠他,那么当年耶稣如何使那棵位于伯大尼往耶路撒冷的路上的无花果树枯萎,也必同样使这人枯萎。
还有另一面的应用,同样具有永久的价值。那些属乎他的人之所以有能力排除神道路上一切的障碍,是因为他们对他的信心。当时耶稣正在神旨意的大道之上行,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就错过了这故事中最重要的中心点。我们若看见他是神伟大的仆人,他的每一个行动,都是联结于神的旨意和他的大能,我们若明了他弃绝耶路撒冷,乃是藉着神的行动、权能和旨意,我们就能明白,他对门徒说,你们若有信心,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并且能够移山,这些话的意思。
希伯来人非但没有成为神的帮助,反而成了神最大的拦阻,因此他公开而断然地将以色列国赶出去,详细地预告审判将如何临到那一代的人。在一个世代之内,罗马的军队将横扫耶路撒冷城。他要被拆毁,以致没有一块石头留在另一块石头上。他将这座阻挡神道路的山抛开,使他能照着神心中的旨意前行,赐福给别人。因此有信心的人,藉着信心就能抓住神的权能,成就神的旨意,也就是建立他的国度。神今日仍藉忠信之人行事,但人若离开神,就不能将代表艰难的山岭挪移。因此基督告诉我们当有信心,那不单单是论到个人的一种思想,也不仅仅是为着使一个人得救。他更是要使我们与他一同工作,将艰难之山投诸于海,将高岗削平,低洼之谷成为平原。
多少世纪以来,神一直在继续前行,他总是藉着所使用的人作工,但是他只能使用那些站在信心磐石上的人。但愿当我们作工的时候,能牢记我们是基督的仆人,他存着无限的恩慈和长久的忍耐在等待,但最终无花果树若不结果,他必发言使他枯萎,将他抛弃。他这样行的目的,是为着将他在神的葡萄园中所空占的地位,赐给能结果子的人,以成就神最终的目的。
因此这个神迹是一个炙人的教训,使人在主面前心中充满畏惧。使人认清,他是神的羔羊,在那无限温柔的奥秘中他担当了人的罪。但是羔羊也有忿怒的时候,当他发怒时,无人能在他面前站立!如果我们不回应他爱心的事工,我们终必受到他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