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56

上一篇   下一篇

马太二十一1-17

 

 

    这一章已进入马太福音最后一部分的第二段。头一段显示了王国着即将来临的十字架,而专心致力于教导他自己的门徒。在现在这一段所包括的三章经文中,我们要真正开始研读我们的主在地上最后一周的生活。他所包括的时间虽然短,但充满了庄严。我们看见王定意回到耶路撒冷,为着要公开并确定的弃绝希伯来国。现在的故事是王将希伯来国弃绝,不是王被希伯来国弃绝。

    这一段经文的主题是王进入耶路撒冷。头七节记载他进入那城之前的准备。从第八节到第十一节,所记的是他进到耶路撒冷。从第十二节到第十七节,是王在城中所行的头一件事,就是行使他的权柄,洁净神的殿。

    现在让我们先仔细观察他进耶路撒冷之前的准备,当他们接近城的时候,他怎样行。我们应该留意其中很简单却是很重要的三点。第一,他的行动都是特意的,有明显的目的。他进耶路撒冷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他骑着驴进城,也是出于他自己的主意。耶稣的这一个行动,以他而言,是一件很不平常的举动。他平素总是避免激起群众的狂热,但这一次他却定意要如此作。对这一段记载的可靠性表示怀疑的并不乏人,因为这和他谦逊宁静的灵似乎不相符合,先知论到他时曾说,「他不争竟,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聪见他的声音。」

    我们应该就王本身来解释他的这些行动,倘若在他的传道事工中,有什么不寻常的行动,其中必定有原因,我们最好找出这原因。他从不哗众取宠,但在这里他又定意要激起群众的

喧嚷,因为他有一个既定的目的。

第二,他是在有所认识之后采取行动。这可以从他对门徒详尽的指示中看出来。如果我们很自然,很单纯的读这一段故事,就不能逃脱这个观念。他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那头小驴驹。他也知道他打发去的人所将遇见的那个人的心意。这是另一个很简单,但含义却丰富的故事。如果我们把耶稣局限在人的限度之内,就会歪曲了这一类的故事。当他催促门徒步下山,穿过山涧,预备迎接他的到来,他自己和其余的人仍在大道上行走时,显明了他有一种别人所没有的极准确且详尽的认识,「我们往对面村子里去,必看见……」--他又清清楚楚的告诉他们将遇见的情节--「若有人对你们说什么,你们就说,主要用他;那人必立时让你们牵来。」

  第三,我们看见他的行动带有无上的权柄。会有不少的着述,论到耶稣所说的,「若有人对你们说什么,你们就说,主要用他,那人必立时让你们牵来。」有一些人将主的那些话,解释为专指当时耶稣和他的门徒之间的关系。其实若说他用那些话来指明他是全宇宙的主宰,万有都属他,要更符合当时的事实。马太所加的说明,使我们更有理由佗这样的结论。「主要用他」--不单指打发人去把驴驹牵来,还有以后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马太说,「这事成就,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要对锡安的居民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

      这一段话引自撒迦利亚书第九章。他出现于撒迦利亚的预言,「耶和华的默示,应验在哈得拉地大马色」的那一部分。如果我们读到第十二章,那里有「耶和华论以色列的默示」。这两句话分别是两个互不相属的信息的开端。「耶和华的默示,应验在哈得拉地,」这个默示是从第九章起到第十一章止,包括先知的信息,论到一个受膏的王,将要被弃绝。我们再看从第十二章到十四章中的另一个默示,「耶和华论以色列的默示」,就能看见那位被弃绝的王登上了宝座。马太所引的那几句话,就是从那段论到受膏的王被弃绝的预言中引来的。马太肯定了他打发人去牵驴驹子,和主骑驴进耶路撒冷,洁净圣殿等事件,都是应验了先知撒迦利亚的预言,预告受膏的王将被弃绝。因此照着马太的记载,我们看出耶稣的这一个行动,和古时的预言互相关联。这使我们得以看出,他如何将预言赐给人,自己又如何应验了他。这就是这段引文的价值。

      照着马太对古时先知预言的解释,他所引的这一段话强调两件事:第一,王的来到,「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第二,王的温柔,「是温票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耶稣以这种方式进入耶路撒冷,有两个目的。头一个是他以王的身分公开地进入。这是他为何激起群众欢呼呐喊的一个原因。他骑驴进城是要引起万众的注意。先前他曾悄悄的进过耶路撒冷多次,人们总是拥挤在他周围,他以王的言语和语气说话,运用君王的权柄颁赐福分;众人听了之后,有表钦敬的,也有妄加批评的;有相信接受的,也有鄙夷弃绝的。但是现在,这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他以这种方式进入,是为了向耶路撒冷的众人显明他是王的这个事实,「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里。」另一个原因是,耶稣以这种方式进入,不独在彰显王的君尊,同时也彰显了他的温柔。倘若耶路撒冷先前曾认识他,那么在他倾覆之日,所得着的就不会是审判,而是怜恤。他从来不当着罪人面前将门关闭,他总是等待,直等到罪人将自己关闭在门外。

      就这样他们找到了那匹驴驹子,把他牵到他面前。他自己的门徒把衣服搭在上面,向他敬拜。他乘坐在驴驹之上,接受那样的敬拜。

      现在我们来到这个故事的第二个阶段,就是所记载的进城的详尽事实。要留意其中属物质的事物,和故事中一些重要的事。

    关于属物质的事物。倘若我们想像自己置身在当时的耶路撒冷中,不是在随着耶稣上来的那一大群加利利人中,乃是在耶路撒冷的居民中。又假定我们是当时耶路撒冷城中的罗马人,目睹那伟大庄严的进城景象,我们必然要说,来的这人是谁?如果我们向众人探询,他们会回答说,是拿撒勒人耶稣。这样的回答对我们毫无裨益。因为拿撒勒只是个偏僻的乡城。而我们若对拿撒勒略知一二,就只会露出鄙视的态度。在那个奇特的行列中,那中心人物竟然骑在一种负载用的牲口上。从未有君王以负载用的牲口作座骑。当日在东方的国家中,有一种驴子赛跑的盛会,参加的都是王家特有的驴子,但这里所用的驴驹一词,所指的是系在路旁的负载用的牲口。在他的四周,簇拥着他的又是些什么人呢?是一班没有组织的乌合之众。什么是他们效忠、欢乐的标帜呢?是他们从自己身上脱下的旧衣衫,和树上砍下的枝子。

      试想像一个熟悉罗马官廷的罗马人,曾见过君王或将军,从战场上奏凯而归的盛大游行场面,一定不屑一顾现在的这个场面。罗马人对此究竟如何想?我们只能从他们对这事的态度看出一些端倪。彼拉多的态度是,从一开始就绝对的冷漠,对他置之不理。这些加利利的乌合之众,不过是围绕着他们认为是先知的一个人起哄,对罗马毫无影响,罗马大可以置之不理。罗马人说,这班人手无寸铁,满脸快乐,他们在尽情歌唱欢笑,这样没有什么坏处,反而很有趣,他们自认这是胜利的凯旋,他们围着一位王欢呼,让他们去欢呼吧。要记得一件事,不管人对后来彼拉多所说的那句话,「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最通行的解释是什么,他当时并非指耶稣是无罪的,他只是说,他没有煽动叛乱的罪嫌,他没有密谋推翻罗马。

      如果我们用地上君王的眼光,来回顾那一次的进城,显然那次行列毫无耀眼之处。那不过是一群名不见经传,其中大半是加利利地的乡下人的欢呼。耶路撒冷的总督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我们知道当时耶路撒冷流行一句带有鄙视意味的俗语,称加利利为「外邦人的加利利地」。

      让我们再来看,「看哪,你的王。」近二十个世纪以来,这句先知性的预告已得到证实。他诚然是君王,虽然没有君王的排场,虽然他所穿的是家中自制的衣裳,不是昂贵的王袍,虽然他的御骑是一头末加马具的驮重牲口,「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虽然他左右的侍从是一些渔夫,虽然他的队伍只是由一大群加利利的乌合之众组成的,然而在罗马帝国的街道上,从无一次大张威仪的行列,像这一次那样震撼了几十个世纪。历来罗马帝皇凯旋班师的盛况几乎被人遗忘了,但是这一次耶稣进耶路撒冷的一切细节,却被世界各地的人所熟知。

      当他们进了城,「合城都惊动了。」这译成「惊动了」的希腊字,和今日译成「地震」(seismic)是同一个字。那一天诚然发生了一次「地震」,只是所震动的不是属物质的地,所震动的是人的心。他的到来引起一次震荡,使全耶路撒冷为之震撼。那是一次狂热的震撼,四处散布着撕裂的衣服,充斥着加利利口音的呼喊,摇动着棕树枝,全城都为之摇晃。这原是他所要的,他要引起耶路撒冷注意到他的来临。他要强迫耶路撒冷再听一次他的声音,再看一次他的权柄。因为他不肯听,所以他才以震撼搅动他,吸引他注意他,要向他宣告他最终的灭亡。

    现在我们来到这一段经文的最后一部分。这是耶稣第二次洁净圣殿。头一次是在他传道事工开始之时,约翰福音记载了那一次的经过。现在王对众人的传道事工行将结束,他定意引起人的注意,要他们再一次亲眼看见他,亲耳听闻他。他在一切象徵王权的事物下来临(虽然从物质的眼光看来,这一切象徵显得贫乏无力),他立刻进到神的殿。这一路上他一定略过了许多需要注意的事,他必定看见许多不符合天国,违背父神旨意的事。当时有太多事,急待社会改革者的行动,但他略过了这一切,径自进入圣殿。切勿将这一点加以错误的解释。这并不是说他对所经过之处的社会情况漠不关心,他知道对付这一切的上策。「审判」必须「从神的家起首」。这说出他何以进到圣殿,径行来到最中心之处。圣殿的情形如果失常,耶路撒冷城怎能不乱?不久我们将要有一座没有殿的城。那位拔摩海岛上的先见约翰,在灵里看见异象,他说,「我未见城内有殿。」那是什么缘故吧?因为整座城都成了神的殿。城中的街道都成了人敬拜的地方,城市中一切掌权的,都是至高者的祭司。因此作为城中心的圣殿若出了错,城就无法得救。这位君王来到耶路撒冷城,这座崇高华美之城,他何其爱他!当我们读到这一部分的结尾,我们将听见他带着哭泣的声音说,「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只是你们不愿意!」古时那位写诗的君王,也比不上他这样爱惜耶路撒冷。他进了以色列国的中心耶路撒冷,又进入那城的中心--圣殿。

   现在他作什么呢?我们都喜爱那些描绘出耶稣的柔和之画面、但我们也需要下面描绘他严厉的画面。他「赶出」,他「推翻」。在这里我们所看见的,远超过柔和,远超过人情味。他「赶出殿里一切作买卖的人。」在他的愤怒之中,带着一种庄严。他「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为什么要这样作呢?要特别留意他所说的话,「经上记着说,  『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他成为贼窝了。』」他的这话引自旧约中的两段预言,将他们连在一起--以赛亚书第五十八章第七节,和耶利米书第七章第十一节。我们应当根据他们的上下文来了解他们。

    他引用了上段古时的经文来为他的行动辩护,其中的一段说到神的殿.应当是祷告的殿;另一段则描写他们使他的殿成了贼窝。他从那有异象和盼望的先知以赛亚取得一句话,又从那有异象和眼泪的先知耶利米取得另一句话,将两者放在一处。

      接着是很短的片刻--他太简短了,我们若不留意,很容易将他忽略一一我们发现圣殿变得美丽了:「在殿里有瞎子瘸子,到耶稣跟前;他就治好了他们。」霎那之间圣殿得到了恢复,圣殿又成了祷告的殿,不再是贼窝。这是何等美丽的一幅图画!当时圣殿还是一片紊乱,有推翻在地的桌子,有四处散布着的零钱,这些全是一次大变动后的瓦砾。但是却有瞎子和瘸子来到耶稣跟前。刚刚他的脸色还充满了愤怒,可是此刻又因怜悯而回复柔和。这是马太福音中最美丽的画面之一。他赶出,但他接纳;他推翻,但他又建立。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以赛亚的预言。在第五十六章我们读到,「因我的殿必称为万民祷告的殿。」王所引的就是这一段。他只引到那里为止,他的下文怎么说呢?「主耶和华,就是招聚以色列被赶散的,说,在这被招聚的人以外,我还要招聚别人归并他们。」他没有引这一段话,但他以行动代替了言语。他斥责他们玷污了圣殿。他赶出,他推翻,然后他招聚以色列被赶散的,他又招聚了他子民之外的人。我们知道这里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我们也知道这是先知以赛亚极重要的预言之一,在这里是首次应验。

    感谢神,给我们看见王的这一面。我们若不是相信我们的王,他能赶出,能推翻,我们就无法生活在罪孽充斥的尘世之中。感谢神,在圣殿的内部还未重新布置就绪之前,在桌子仍倒在地上,那些人正拾取四散的零钱之际,他已招聚了那被赶散的人,治好了瞎子和瘸子。

    我们都知道这故事的其余部分--祭司长,一听见这名词我们就知道麻烦来了。他们听见了那些奇妙的事,又听见小孩子在歌唱,就怒气填胸。想想看,他们只知道定罪。那些小孩子实际上是在歌颂弥赛亚。他们对他说,你听见小孩子所说的话吗?耶稣说,「是的,经上说:「你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赞美的话。』你们没有念过么?」那是耶路撒冷喧嚣翻腾的一日。那班加利利人大声呐喊,耶路撒冷为之摇撼。他推翻了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那些滚动的钱门铄在他的周围。接着是小孩子的歌声不绝,他说,那才完全了赞美的话。愿神帮助我们,认识他是何等奇妙的一位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