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二十17-34
第二十八节的「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以说是本段最主要的中心句子。其中所宣告的伟大真理,解释了这故事中所展示的心意,并告诉我们门徒的困惑,以及王对那些带着需要来跟随他的人的态度。
这一段将王在他最后的那些日子,被各种不同的人包围着的光景,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读来饶有兴趣。我们又可以称他为一个缩影,因为他反映了末后的那段日子的各种情况。我们先前曾看见,他专心致力于教导他自己的门徒,但另一方面他又随时预备好去接纳那些带着需要、疑难来到他跟前的众人;而同时他又时时戒备,抵挡仇敌所施的攻击。本段里面,我们首先看见的是主自己--其中美妙地启示了他那时心中的工作。其次我们看见一小群门徒围绕着他,我们看见了他们心里所想的是什么。在他们之外,又看见许多怀着好奇,兴趣,和盼望的众人正跟随着他。
我们要将这一段分成三部分来研读。第一,所启示的王的心意(第17至19节)。第二,所启示的国度子民的心意,就是那些向王降服之人的心意(第20至28节)。第三,所启示的众人的光景(第29至34节)。
第一,关于王心意的启示。这是头一次显示出,他清楚明白他将要落在不法之人的手里。留意他详尽的描写,其中没有一个「也许」,也没有「或者」和「可能」;没有一个字容我们想像耶稣是在猜测他将遇见什么。他说,「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又交给外邦人,将他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他极准确地描述那些细节,冷静地认识到那将要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当时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正拥挤着上去过节的众人。其中必定有一些人对他深感兴趣,会想接近他。他将门徒带到一边,离开拥挤的人群--也许从大路转到小径,或者是表示他需要和门徒独处--然后冷静地、扼要地告诉他们,在耶路撒冷将要发生的事。
其次,王的心中也十分清楚,那要临到他的事原是神既定的计划,因为他在宣告的结尾时说,「第三日他要复活。」从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彼得承认他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的那日起,耶稣就开始对他的门徒说到他的十字架。而在他提到他将要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没有一次不是同时提到他将要复活的事实。
他不单单清楚看到即将临到的幽暗,也看到幽暗后面的光明;他不单单确知将要受的灾难与痛苦,也确知他将在复活里胜过这一切。就因他心中有这双重的把握,所以他能在面向耶路撒冷,去成就神那既定的旨意时,表现出那样的镇静和尊严。他平静地对他的门徒说,「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没有丝毫逃避的念头;他决心要和神的旨意合作,以达到他最终的目的。
现在留意这种认识之下所采取的行动。他将门徒带到一边,将他预先所知道的事,详详细细的告诉他们。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他要取得他们的同情,使他们和他靠得更近,作他的同伴,使他能得着慰藉。但另一种说法可能性较大,就是他没有丝毫想到他自己。他想到的是门徒,是为了预备他们以面对前面的艰苦道路。他独自面对十字架的痛苦时,丝毫不必依赖人的同情。他惟一的力量来源,是来自与神从不间断的交通。他预先将当时他们所无法明白的事,放在他们的心意中,因为他虽然还与他们在一起,他们却并不认识他。约翰特别为我们记载保留下来了他在逾越节筵席上的讲论,他实际上是这样对他们说的,我今天对你们所说的这些事,你们要等到保惠师来了,并开了你们的心眼之后方能明白。五旬节那一天,当他们受了圣灵的浸之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他们对关于主耶稣的真理之认识,比耶稣在他们中间整段时期教导的更清楚。二十个世纪快过去了,藉着神的灵的光照,虽然他已将属物质的记号(例如有如火焰的舌头)撤去,我们能在受苦的路上与他更亲密的同行,甚至比当日的门徒与他的关系更亲密。
但是让我们来思考他国度子民的心意。以那两个随同他们的母亲来见主的人作代表,留意其中所揭露的心意。首先,那些构成他国度的人心中,很明显的对他有信心。他们仍然相信他将降临在他的国里。至于他们想像中他的国度指什么,此刻并不重要。他们对他的国并不完全清楚,他们的观念大部分是物质的,而且不完全。他们还没有看见他的国,在属灵方面的高超、深奥、和广阔。是什么使这两个人说动他们的母亲同来,求他使他们分坐在他的左右?倘若他们未曾相信他将降临在他的国里,他们绝不会作这样的请求。再注意其余十个门徒对他们的恼怒,门徒之所以恼怒,批评这两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相信他将为王,他们也想要得到重要的职位。十二个门徒都相信他将要得国。然而自从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之后,他们开始感到困惑。他一直向他们提到十字架,这使他们深感不安,他们无法相信,生命能经由死亡开始,冠冕能藉着挫败达致。也许他们心中暗暗说,他是疲倦了,他受的压力太大了,所以他自以为快要被击败,但我们却不能这么想。他一定会建立他的国。他说,我要到耶路撒冷去,受到讥笑,辱骂,责打,并被钉十字架。他们回答说,主阿,不要这样,你国中的重要职位如何安排?你将派谁分坐在你的左右?我们越读这些记载,越钦佩他们的信心。
我们还不单单看见他们向他有信心,而且看见他们向他的忠诚。当他在无限的忍耐和温柔中,带着一丝爱意的讽刺说,「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么?」时,他们说,「我们能!」再一次我们看见他们的真心。他们认为自己能,也愿意随他赴汤蹈火。他们是一班热切、坦诚、率直的人,就像彼得那样。彼得以为主错估了他,就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他那样以自己的想法来对抗主的话,并且拿自己和他的弟兄们相比,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是不对的。然而那是出于他的忠诚。当他们说「我们能」的时候,他们真是如此认为。
然而,事实证明他们不能!不过短短数周之后,很可能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将看见这称为雷子的,也夥同那班胆战心惊的门徒落荒而逃。那时他们的失败就被显明了,那是自我中心的生命所造成的失败。他们虽信赖基督,也向基督忠诚,但他们所寻求的却是自己的利益。「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
他每次一提到十字架和复活,他的门徒中不是有人问天国里谁最大,就是有人关切谁将在他的国中居高位。我们往下读,读到最后的晚餐,就是主设立的爱筵,那时主提到那件惊人的事,「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接着我们却读到,「门徒起了争论,他们中间那一个可算为大。」他们的忠诚是真挚的,但他们也都想从他的国中为自己得着某些好处。
让我们再回想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事件,当耶稣对彼得讲到教会的建造,和要将钥匙交给他这一类的事时,彼得真是志得意满。但他一提到十字架,他立刻就退后。王已定意面向耶路撒冷,下一步就是迈向十字架,那是他心中极迫切要作的一件事,他不断的对他的门徒讲到这件事。但他们所关切的却是钥匙,是谁要居高位,是谁为大。哦,这种情形岂不是一直延续到今日吗?
王如何对待这一班门徒呢?先留意他的忍耐,他未说一句恼怒的话。倘若换了我们,我们一定会十分恼怒。当他们对他说,请将坐在你左右的位置赐给我们,他以一种说不出的柔爱注视着他们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么?」他们回答说,「我们能!」他甚至不揭穿他们的不能。是的,他让他们与他有所交通,告诉他们当喝那杯,「我所喝的杯,你们必要喝。」你们也要经历死亡的悲哀。不久你们将步我的后尘,将面对你们现在所退缩的事。你们这两兄弟中之一个要丧命于利剑之下,另一个要长年被放逐在荒凉的拔摩岛上。他们诚然饮了他的杯,但他们所饮的,并不是满杯,他们只饮了其中的一部分。哦,当他们饮的时候,就发现杯中所盛的,是红色的生命之酒。他独自先饮了那神圣的忧患之杯,然后让众人分尝这忧患。然而对他和一切有分于这杯的人而言,这杯变成了满溢的福杯,是救恩之杯,这是从最宽广、最深邃、最高超的意义上来说的。
他对他们的矫正,可以从接着的话中看出,「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赐的,乃是我父为谁预备的,就赐给谁。」他这话不是说,他没有权力将他左右的位置赏赐给人。他有这样的权力,但他只能将重要的地位,优先的等次和权柄,赐给配得的人。他的用意在纠正门徒的想法。他们以为他可以任意安排他国中的权位,他告诉他们,这不是他行事的方式。基督是说,在我的国度中,不是凭交情得职位,乃是根据人是否合适,是否合于神的旨意。神为一个人预备一个职位,他就必预备那个人,使他适合那个职位,使那人和那职位完全相称。主对他们说,这就是我国度中任用人的方针。他在纠正他们,但不含有一丝忿怒。结束时他以自己作榜样,告诉他们什么样的人才能在他的国中拥有权柄和地位。他说,在外邦人中,有君王为主治理,有大臣操权管束,在我的国中却不是如此。「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本人。」
在此我们看见,他们这个请求所反射出来的亮光。他们只想要得高位,却不是想要服事人;他们想要被多人服事。他说,这样不对,「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他已经告诉他们,他要到耶路撒冷去,并要受苦、被杀、并复活。他们却向他提出这个权位的请求。他带他们回到原先的话--人子来是要藉着受苦,以自己的性命作多人的赎价。不要为你的地位和权力去争辩,只要专心跟从人子,预备好面对王所给你的任何地位,甘愿以你的生命作别人的赎价。一个牺牲自己的人,是配得权柄的。一个舍弃自己,随时准备服事他人的人,就能登上权力的宝座,而只有当他继续服事人的时候,他才能保有他权力的宝座。
末了我们再看众人。当时耶稣带着门徒经过耶利哥,最后一次往耶路撒冷去。一路上众人跟着他,他们怀着好奇、盼望,想要知道他将怎样行,他们对国度的观念和门徒相同。现在让我们留意听那两个瞎眼人的话。他们是缺乏的人,他们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我们不知道那是否是出于信心的举动,也许是的。如果不是,也是一种带着盼望的探险,他们喊着说,「主阿,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
留意众人对他的估计。众人责备这两个瞎子,不许他们作声。很可能他们认为,他太尊贵了,怎么会理会路旁的乞丐。但是「他们却越发喊看说……。」那是他们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让我们的眼光,从众人,从两个瞎眼的人,转过来注视王。他停下他的脚步,叫他们来。人就将他们领到他的跟前。如果我们忘了刚刚讨论过的事,我们就很难明白这一点。他那时正走向耶路撒冷去受苦难。有一小群人围绕着他,他们根本不了解他。也有许多群众跟随他,是一群怀着好奇的乌合之众。然而他竟为着帮助那两个膀眼的人而驻足不前。他甘愿等着他们过来。接着响起了那熟悉而优美的话,他「动了慈心」,他「把他们的眼睛一摸,他们立刻看见,就跟从了耶稣。」他们平生所看见的头一件事,就是那位奇妙的君王,他们立刻在路上跟随他。留意这未后的一幕和前面各部分的关系,王如何藉着这一个举动,矫正了一般人对于国度、尊严、权势、地位的错误观念。这位已显明自己是君干的,在迈向那奥秘的十字架时,为着两个在缺乏中有需要的人,他竟动了怜悯,停下他迈向最终得冠冕的脚步,医治他们。
哦,我们都要再说,让我们看清我们的王。让我们更靠近他,好使我们的生命更像他,更有王的气度。让我们在十字架的路上紧紧地跟随他,知道那复活生命的大能和亮光,正在忧患和痛苦之地的另一端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