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67

上一篇   下一篇

马太二十六1-30

 

 

    马太福音末后的二章,让我们看见王使命中最后的事迹。倘若有任何圣洁的境地,要求我们脱去所穿的鞋,那么读这三章所记载的事迹时,正是我们应当脱鞋的时候。在此,神的苦难和人的忿怒互相冲突,彼此交手。我们现在即将读到的故事中,似乎有一件很显然的矛盾,他却是十分重要的真理。耶稣曾在物质、心理、和道德的领域里,彰显了他的权柄和能力。他本来就是君王,是我们独一的王,他要求我们对他效忠。现在我们却看见他经历这些情景,使他的门徒十分惊愕,困惑。他经过挫败--不是步向挫败;经过黑暗,经过痛苦,经过了人类最恐惧,最害怕,最想逃避的事,但他始终没有失去他的尊严,丝毫没有失去他在这福音书前面部分所彰显的那种王者独具的轩昂和尊严。

      我们现在所读的这一部分,若透过表而来细看,会看出他最重要的事实,就是王的权柄和能力。用他的一句话,可以简单扼要的说明这一段的内容和信息,这话是,「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们在这一段话中,看见王被困住,受包围。然而实质上是他藉着一种使我们惊惧的奇特权能,安排了那包围,操纵了他的被困。那一切看似与他为敌的势力,实则是被迫听他的命令行事,以他的方法来成就他自己的旨意。

      但愿那家验诸事的神的灵,就是洞悉一切深奥之事的圣灵,带我们进入严肃的敬畏之中,也开启我们的心思和意念,帮助我们来看这福音书的末了一部分。

      这末了的一部分可以分成三大段。第一大段就是现在我们要读的这一段,而这一大段又可以分成三方面来看。首先我们看见王向着他的苦难走去。他告诉他的门徒,两天之后,他将被钉十字架。这时候,公会正在另外的地方密商,怎样用诡计捉拿他。

    接着是他在伯大尼晚餐时发生的美丽故事,以时间先后来说,他不是发生在这时。我这样讲是有圣经的记载可资证明的。这段故事以基督的宣告,「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开始。约翰记载这故事时,以「逾越节前六日」开始,因此这事明显发生于基督确定的告诉他的门徒说,再过两天他将要钉十字架时的前四天。这里没有按着时间先后记载,是为了解释

事情如何按着耶稣的话发生。

      最后记载了逾越节的筵席,以及他立下新的记念筵席的故事。这一段记载,以「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作结束。

      在将这几件事分开来看之前,先让我们留意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首先从耶稣对他的门徒所说的话中,我们看见他向他们表明他的决心。他对他们说,「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接着所记的,是官长们的决定。两者之间有共同点,也有相异处。「大家商议,要用诡计拿住耶稣杀他,只是说,当节的日子不可,恐怕民间生乱。」他说,「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他们说,「当节的日子不可。」他说,他将在逾越节被钉十字架。官长们决定要杀他,和他决心要在十字架上被钉死,两种决定相合,但在时间上却彼此相左。

      现在马太在时间顺序上稍有变动,目的是为着说明,他钉十字架的时间,正是按照他所说的,没有按照他们的密谋里所决定的。还在四天之前,马利亚得偿所愿,用香膏膏了他。马太记了这一段膏主的事,也记了犹大离开伯大尼的筵席,就去见祭司长。因此犹大和官长们约定,要将耶稣交给他们时,大约是在基督说他将钉十字架的四天之前,他们已经付给他三十块钱。那四天中,他就带着这些钱,他一直在寻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官长们的计议是不可在当节的日子,要等过了节之后。毫无疑问的,犹大必定受到官长们的指示,要他不可卤莽,静待过节的众人散去之后再下手。然而基督却促使犹大及早行动。他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并指明是谁之后,约翰告诉我们,他对犹大说,「你所作的快作吧!」犹大在那种催促之下,发现事已泄露,他没有丝毫的悔意,急忙去到祭司长那里,勿匆领了一群人来。他没有遵照他们的意思,而在他们所定的时间之前就动手了,使基督正好在逾越节的节期中被捉拿,受审问。

      这给我们看见,王定意向着他所定的计划而行,但在时间和方法上,他不容许官长们作选择,乃是完全依照他所作的决定。他的右手掌握至上的权柄,使人们一切的谋算,全都为他的目的效力。他将他们的狡猾奸计,从掩藏的黑暗中拖到明光之下。他催促犹大去作他那卑鄙的勾当,使事情在神所定的时刻成就。

      现在让我们更深入一层的看这些事。

      首先要看见,促成耶稣之死的,有两种力量。他在十字架钉死,从死里复活之后,五旬节来到,彼得得到圣灵的浇灌,站起来宣讲。他注视周围的群众,其中有官长们,他说,「神藉着拿撒勒人耶稣,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他证明出来,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他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留意彼得所认明的两件事。「……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这是那故事中的一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这是基督赴十字架的历史事实。其中有一件我们几乎不敢想像的奥秘:曾有一时,神竟然容许罪与他并行,一同迈向他的目标。

    现在留意我们的王。他正迈向他的十字架。我们几乎可以说,他处之泰然。这里的话是,「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就对门徒说……。」他的态度悠闲,毫无不安。「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他们曾多少次要捉拿他,多少次他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你们去告诉那个狐狸说,今天明天我赶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当我预备妥善时,我的事就成全了。「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他若没有说完他最后的话,他的教训就不够完全。他不能只在开始传道之初,宣布伦理的纲常;也不能只对属他的人,作了他荣耀的启示和预言,他还得加上橄榄山上那奥秘并奇妙的预言。「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就对门徒说」--在他预备好之前,没有手能将他捉拿。如果有人说耶稣基督是当时的环境和他本国人的受害者,他们实在没有好好读这故事。他是环境和一切世人的主宰。

      因此我们看见这个加利利人,他没有人看为重要的任何东西,他正行在似乎将他层层包围的环境之中,将要被制住,将要被打倒。然而请注视他!这一切全在他的手下,他不慌不忙的,完全照着他的心愿和既定的目的,无虑无惧地迈向他的十字架。

      在大祭司的院里,全公会的人正聚集商议。他们所商讨的也正是关乎十字架的事。那是他们末了一次的聚集,他们要使置他于死的判决,合乎法定的程序。那是一次狡诈的聚会。他们早已决定将他除灭,但对在何时何地将他处死,却犹疑难决。他们惟一要避免的是那个节期。「当节的日子不可。」

      在此,恩典和罪恶正向着同一个悲惨的终点前进。恩典在这位属神的君王身上运行,将他引向十字架;罪恶在那些官长们身上运行,要将他钉十字架。我们回头来看这两幕景色,一幕是基督在他的门徒中,一幕是官长们在大祭司的院里,两者相距之远,如同天堂与地狱,爱与恨,是和非,光明磊落的行动和鬼魅阴霾的欺骗之间的分野。然而两者均向着同一个方向移动。我们再读这一段故事时,这两幅画面会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看见主高高在上,他的荣光充满在殿里,使我们对作诗者所宣告的意义,有一种新的领会。

    人的忿怒,要成全你的荣美;

    人的余怒,你要禁止。

    他不是一个人间的教师,被人任意鞭打,恣意苦害。他是君王,他控制着环境,管理着公会。虽然他们无法无天的实施毒计,但他仍高居一切之上。不久他将承受他们至恶毒的剌,让他的矛头浸润在神无边恩惠的血中。他就是这样迈向十字架。

    现在让我们来看那伯大尼之夜的晚餐--留意马利亚的懿行和犹大的举动。我们心中对于这两件事,既有了概略的印象,就能看出他们一个成了恩惠的器皿,另一个成了罪恶的器皿。马利亚是恩惠的器皿,犹大则是罪恶的器皿。在这故事中,我们看见一道耀眼的光辉,照射在主的身上;我们也看见惊人的大黑暗,将他笼罩着。那光辉发自马利亚的纯爱;从犹大的奸诈所冒出的,是惊人的黑暗。这两个人也都向着十字架移动。马利亚是在爱里前行,他的爱越过死亡的终点,为着他的埋葬,先以香膏膏他;犹大是在毒恨中疾走,仇恨织成了死亡的网罗,要置他于死地。两者的对比十分鲜明。

    五旬节之前,从未有任何人,曾像马利亚那样摸着耶稣的心。他从玉瓶里,倒出香膏来,倾倒在他的头上,抹在他的脚上。不止犹大批评他,全体门徒也都议论纷纷说,何用如此枉

费呢?他们这话,实在与他们的使徒身分不相称。马利亚是看到他心的深处,虽然他不能完全明白,但他看出他的眼中带着那即将来到的苦难和死亡的阴影。他和他之间有一种彼此的同情与关切。很可能耶稣在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马利亚心里想,他的深处有黑暗笼罩,必是那时刻已经到了,我当作一点什么,使他可以知道,至少我已触摸到他所披麻衣的边缘。

    爱从来不计较付出。爱往往逾越谨慎思虑的界限,能将最贵重的东西倾倒出来。这般的爱必获得爱的回应。他说,「他将这香膏浇在我身上,是为我安葬作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作个纪念。」这是基督仅有的一次说到要记念一个人,而他所说的纪念方式,不是用大理石来塑像,也不是用庙宇来纪念;这一切终有一日会倾覆,化为灰烬。他所说的是记念这事的芬芳,因为马利亚的爱,和基督悦纳了那爱,使这地上更甘甜,天上更富有。他说「他……是为我安葬作的」时,他的声音没有震颤。是他在安排,操纵,管理着恶;他从那虔诚的爱里,收集了宝贵的甘甜和馨香。这香膏在他心中十分宝贵,他说,将为这事记念他。感谢神,在那么黑暗的一刻,仍然有闪耀的光亮。感谢神,曾有一颗心那么靠近他,一个被门徒们看为感情用事的软弱妇人,将香膏倒在他的身上,天上因着那罕有的奇妙香气而更形美丽。

      然后,我们从犹大的刚硬看见了黑暗的一面。他毫不同倩马利亚所作的,因为他也完全不同情耶稣。看看他的行动是何等自私和卑鄙。我们再无需加上其他的评论。

      最后,我们来到了逾越节。这里给我们看见,旧的时代已经完成,成为过去,新的时代从此开始。百姓世世代代过逾越节,庆祝使他们脱离为奴之地的日子,那是记念他们从埃及出来,迈向希望之地的节期。几千年来,百姓断断续续地守着这个节。开始的时候,他们按时守节,后来以色列国败落了,只偶尔守逾越节。王以身为以色列国国民的身分,和门徒们一同守这节。那是神的行政管理之下,末了的一次逾越节,因为逾越节所预表的一切,全在他坐下来赴席的那一刻应验了。逾越节所指明的一切,已经藉着他成就了。他成全了出埃及所预表的一切意义。他正迈向十字架,那是最后的一次出埃及。

    然而他仍在那代表着即将逝去的旧时代的筵席上时,桌上仍有残余的未经发酵的酒和无酵饼时,他为我们立下了新的筵席。他拿起席上的饼,擘开了,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他又拿起杯来,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当时耶稣仍在逾越节的筵席上,他拿起的饼是逾越节的饼;所拿起的杯,是代表旧时代的期望。然而他的手一接触到逾越节的饼,就使一切都成了新的;他的手拿起逾越节的杯时,他就在这杯中注入了一个新黎明,新时期,新年代的荣光。在这幅简单的图画中,我们看见了基督徒的筵席之设立。

      关于基督徒的筵席,有三件事我们必须记得。他是一个记念。基督说,「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他不只是记念,他还是交通,藉着他,他的门徒世世代代将要围绕他的爱筵,分领饼和葡萄汁,藉着分别为圣的饼和酒,实际与他在灵里有交通。他还不只是交通,他又是一个约,宣告那些坐席的人,与他心中所关切的事业合而为一。旧时代的逾越节,为的是记念出埃及,那是一个怀着希望的节日。新的逾越节也是记念出埃及,但他已经完成了这个出埃及的事工,我们无需再怀着期待;相反的,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已经获胜的确据。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围绕着他的筵席,是来记念他,与他相交,向他保证对他的忠诚。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些。在古罗马的废墟里,我们还能从壁画中,看出罗马的兵丁在祭坛效忠。这个新的逾越节筵席,是我们向他效忠之坛。我们宣誓必为他而活,为他而争战,为他而死。

因此这里象徵着他带了他的门徒,行过黑暗的阴影,已经目睹新日子的晨光。这一切都在那简单的逾越节的筵席中表明了出来。他拿起了旧的饼,将他擘开,无限的供应这世界;他拿起那个旧的杯,从其中倒出神国的红色佳酿。当我们围绕有象徵意义的主的筵席时,让我们切勿忘记他自己,就是王正与我们同席。

「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毫无疑问的,他们所唱的是诗篇中伟大的赞美诗。如果我们读诗篇第一百十三篇到第一百十八篇,就会发现他们所唱的诗,正是这些赞美诗。他们在开始逾越节的筵席时,先唱第一百十三篇和第一百十四篇这两首赞美诗,这两篇诗告诉我们,耶和华至高无比,他坐在至高之处,却降卑自己;那是出埃及之歌,赞美他如何将他们从埃及领出来,带他们进入迦南。试想像那一日,耶稣在最后的一次逾越节筵席上坐着,在筵席开始前唱这两篇诗篇,那情节是何等的贴切!接着是诗篇第一百十五篇:

      耶和华阿,荣耀不要归于我们;

      要因你的慈爱和诚实归在你的名下。

      这是说出他为着神的荣耀,经过死亡的痛苦。

      诗篇第一百十六篇以经过死亡,进入生命与事奉为中心。

      诗篇第一百十七篇是继上一篇的经过死亡,进入生命与事奉之后,万民的赞美。

      诗篇第一百十八篇中有一句重复的叠句,「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那是他们所唱之诗最后的题意。

      他们唱完那最后的诗歌之后,就出来往橄榄山去。王就在唱着神的慈爱永远长存的歌声中,进入十字架的黑暗阴深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