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42

上一篇   下一篇

马太十四1-22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又看到另外两个反对的势力:第一,来自那位假王希律,因为耶稣使他大受威胁;第二,来自众人,虽然从表面上看,众人尚无反对的表现,但基督认为围绕着他的众人,对他来说不是帮助,而是拦阻。

    要清楚这一段,首先要明白所记载的这一切,在王的历史中的地位。

    让我们先对他的结构,加以细心的察看。先观察第-、二两节和第十三节之间的关联。「那时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的名声,就对臣仆说,这是施浸的约翰从死里复活,所以这些异能从他里面发出来。」「耶稣听见了,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第十三节应该接在头两节之后,这样才是事情发展的程序。他独自退去,并不是在听见约翰被斩之后。约翰在监牢里被斩首的事早已发生,往下我们将会看见,这里的记载有特殊的目的。耶稣是听见了分封的王希律所说的关于他的话,他「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

      从第三节到第十二节,记载约翰被谋害的经过,这段故事说明了希律的性格,也说明了希律当时对耶稣的态度。希律听见了耶稣的名声,也听说了他在所到之处所行的各样异能,他说,「这是施浸的约翰从死里复活。」若不往下读希律如何将约翰杀害的经过,就无从明白他何以有这种推论。我们不妨进入希律的感觉,想想一个良心有亏的人,那种草木皆兵的感觉,就能明白希律的推断正是他的长心受到可怖谴责的结果。他将基督看成是施浸约翰从死里复活。但当他强自镇定时,也许会说:那当然不是施浸约翰,不过这个人和约翰的言论相仿;我必须将他铲除。这是天国的王所受来自宫庭的威胁。耶稣听见他所传讲天国的主张,已经深入到希律的住所,已经引起希律的畏惧,他就上船,独自退到野地里去,因为希律是个无可救药的人。我们当十分审慎地思想耶稣这个举动。

      在约翰福音里面,我们读到耶稣离了众人这个行动的解释。那是因为他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所以才独自退到山上去。在这里我们看见我们的王,因受那位假王的威胁,并且也曾因众人为满足某种目的要强逼他作王,就独自退到野地去。

      我们先来看希律的态度。在新约中,希律是一个最恶名昭彰的人。我们只要看几点以明白他与我们的王之间的关系。希律是罗马的分封王,只统辖罗马这个行省中四分之一的领域而已。只此一端,已足使我们认识他性格的一面。他并不真是王,只是奉王命治理百姓;他却擅自称王,违背在他之上的权柄,自营宫庭,自成政权。他心怀野心,密谋叛离自立。再留意看希律其人。希律原是以扫的后裔,却管辖着雅各的子孙。这是一项令人震惊的事实,同时也反映了那时代的光景。他是一个纵情声色,淫佚无度的人,虽曾屡受良心谴责,他却一再置之不理。如果我们追溯希律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有一次他曾对约翰发生兴趣。很可能,他曾轻装简从的来到这先知的座前,听他讲论。他曾非常接近约翰所传的天国。即使在那荒淫无耻的烂醉之夜,他下令将约翰杀害之际,仍可以看出他良心里的痛苦挣扎。他原无意将约翰杀害,然而却杀了他。那是纵情狂饮的时刻,烂醉的希律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那个跳舞的女子身上;那是铸下可怖悲剧的时刻,希律为着维护自己的威严,遵守酒后的誓言,竟全然不顾公理与真实的原则。「但因他所起的誓,」在修正本里,「誓」字是多数,说明他在宿醉未醒之下,连连起誓。

哦,我们何时方能不必「言出必行」?倘若我们的誓言违背了公义,但愿我们在日落之前就背誓。假如我们在某种压力下发出誓言,但愿我们不要认为遵守这个誓言才能使良心过得去,因为如果誓言是不义的,那我们遵守这个誓言,就会使我们的良心麻木,朽坏,并且陷我们于不义。

 耶稣的名声传到了希律的耳中。消息是由他四周那些谄媚他帮助他作恶的人,传给他的。他们说,在他管辖的地区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势力,能行异能,讲论奇妙的事。这些消息使穿紫袍的希律颤栗,说,「这是施浸的约翰从死里复活,所以这些异能从他里面发出来。」希律是属于撒都该教门的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有人说他不可能是撒都该人,因为他说到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的事。这样说的人却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当一个人在良心上受到控告时,他所秉持的虚假哲理和信仰常会为之崩溃。希律说「这是施浸的约翰从死里复活」时,他已将他的撒都该哲理置诸脑后。其实他这句话还真说对了呢!人虽然能杀害宣告真理的人,使他的声音止息,却无法杀害真理。希律的心中充满了惊惧,因此难免对耶稣基督产生新的仇视和敌对,因为由惊惧所产生的狂乱,往往能作出最鲁莽的蛮事。纵然他真的相信耶稣是施浸约翰的复活,是那位他曾几乎接受其劝诫的先知之复生,但这些仍不足以阻止这个违背心、拒绝真理的人对他施毒手。

    耶稣曾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画面,说到一个失丧的人,他在阴间向亚伯拉罕喊着说,「我祖亚伯拉罕哪,可怜我吧……求你打发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因为我还有五个弟兄。」亚伯拉罕的回答令人惊异,那是基督对天上观点的解释,我们可以据以说明现在的这件事。「他们有摩西和先知的话可以听从……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倘若在约翰活着的时候,希律不听他的劝,那么就是约翰从死里复活,他仍是不会听。倘若希律因为不愿听从约翰而将他杀害,那么即使约翰从死里复活,希律仍会再寻索他的命。希律的心有一种恐惧和狂乱,对于这个他曾因为惧怕而拒绝的人,他决心要和他敌对到底,「耶稣听见了,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

      这是基督最后一次隐退。从此,一直到他钉十字架之前,彼拉多将他解到他那里,希律再未见他。他曾对他满怀好奇,很早就切望见他;彼拉多与希律之间,竟因耶稣之死的事而化敌为友,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在盘问耶稣的时候,希律未从他口中听见任何声音。虽然他的兵丁围着他,嘲笑他,戏弄、羞辱他,但在全部过程中,基督始终闭口不发一言。基督对这一班人无话可说。这一点已足以说明希律的光景何等可怕。在杀害耶稣之前,他早已决意抵挡真理了。甚至他被挂在十字架上,正经历可怖的死亡之苦时,他尚且开口对那个向他祈求的强盗讲话,为他开启了神国的门。但是对于希律,他没说一句话。

耶稣为何隐退?他的退去,乃是真王对假王的态度。有一次,他曾这样说,你们去告诉那个狐狸说,今天明天我赶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虽然这样,今天明天后天我必须前行,因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不能的」(路十三 3233)。留意耶稣带给希律的话中所包含的悲壮气概,那是几个法利赛人来告诉耶稣,说希律想要杀他时,他的回答。这是耶稣所说的话中,惟一语带轻蔑的一次,「你们去告诉那个狐狸,」去告诉他,他奈何我不得,我对他毫无畏惧,在我成就当作成的工之前,他无法杀害我。今日明日后日,我有当作之工。这是一种美丽而具有比喻性的说法。今日和明日,他在人前广行奇事,多显异能,第三日他要经过黑暗痛苦死难的奥秘,成就他的大工。因此他不是因为怕希律而退去,他是为着头二日的工尚未完成,第三日的奥秘和成全尚未来到。他带着庄严,安安静静的隐退,任凭希律惊惧狂乱,刚愎莽撞;他弃绝了他。

 有许多场合,似乎是人弃绝耶稣,实际上,却是他弃绝他们。在人将他弃绝之先,他从不将人弃绝;但是这个界线总有跨越的一刻。我们常常提到,基督被耶路撒冷弃绝。不要忘记,这不是故事的全部,因为后来他带着王的尊严,正式进入耶路撒冷,宣告他要弃绝耶路撒冷。他是带着泪声,以痛苦的心,作这宣告的。神审判的作为永远是如此奇特。那日他看着耶路撒冷说,「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我多次愿意,你们不愿意;--「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与其说耶路撒冷将他弃绝,毋宁说那至终的宣判,那更高的裁定,那管治的断言,那从神的宝座后面发出的话,乃是在宣告他要弃绝耶路撒冷。在希律身上,正是如此。希律轻弃了他的机会,因此王也背向他。

      接着我们看见情景完全变了。基督原是要退到野地里,但是到了那里,却发现了那无处不在的众人,已经在那里等着。读这些故事时,我们很容易看出当时的群众是如何紧随他不舍。接下去是他给五千人吃饱的故事。那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故事,此刻我们暂时将他略过。他使众人吃饱以后,又离了他们,独自上山去。约翰福音对这一点有所解释。「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约六14 15)。他从要强逼他作王的众人中隐退。当他给五千人吃饱之后,那些围绕在他周围的人就开始商议起来。他看出了众人要强逼他作王的意愿。在那种紧张的情势之下,人很容易屈从众意。耶稣基督若在那种情势之下受膏为王,原不足奇。那五千人必定会簇拥着他,向耶路撒冷进发,虽不一定得胜,但他足以号召他们,使他们奋起。那称得上是电光火石的一刻。他们既然定意要他作他们的王,他的时刻岂不是到了?恐怕连他的门徒也都会如此认为。然则众人要他作王的动机是什么呢?他们的动机是由于他能供给他们物质的利益。他们想,这个人既能以五饼二为使我们五千人吃饱,何不膏他作我们的王,使我们从此无虞匮乏,时时丰饶,人人得饱。我们再不会缺食挨饿了!来罢,我们立他为王。他们的动机完全是物质的。

      再看他们所用的方式。他们要强迫他作王,这个意思是要强迫他登王位,不然就是要他凭武力得国。耶稣对这种态度怎样回应呢?他断然拒绝。他既不接受这种动机,也不接受这种方法。他不能在这种根基上被举为王。今日我们也应记住,耶稣基督拒绝以这种用物质东西来喂饱人的能力作基础,来得王位。倘若我们按着他所当得的王权,尊他为王,随后的一切问题,他自必负责;但他绝不将这个次序颠倒。我们若不先让他在我们全人的深处实际作王,就别想使他作社会秩序的王。他拒绝了他们强迫的方法,他先打发门徒上船渡到那边去,等他叫众人散开。在这一点上,我们能约略看出他智慧的巧妙安排,他深知门徒很可能和众人采取同样的立场,因为门徒平素常常试图影响他。有人甚至相信,犹大出卖主,也是一种试图强迫他作王得国的行动。当他从死里复活之后,门徒问他的仍是旧问题,「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意思是,「你仍不打算有所行动吗?」

      因此,他很温柔地将门徒遣开,使他们先渡到那边去,不使他们置身在这危机中,因为他要独自来应付。他叫众人散去之后,就独自上山去。圣经末记载他独自在山上时,说了什么或作了什么。这使人产生一种遐想:若能随着他登山,那是何等的好!但是我们只看到他离弃了那假王希律,和追求物质满足的众人,只定睛注视那将要把国赐给他的天父之面,他来世界所要建立、护卫的,正是这一位天父的宝座。他离开要强迫他作王的众人,目的乃是要将他们带回与神的关系中。耶稣这个举动的实在意义,可以从约翰福音的记载中看出来。约翰记载耶稣第二天又回到那班群众中,他斥责他们的唯物思想,他们找他不是因为看见神迹,只是为着吃饼得饱。从那一段谈话中看出,他斥责一切属物质的思想,他强调的是属灵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来看这一段结论部分里的两个行动,他们对我们有什么教训?我们要注意基督对希律的态度。要记住,基督胜过这个腐败统治的方法是「退到旷野」。有些东西是会自我毁灭的。对这些事物,基督既不显现,也不说一句话。希律的好奇心永无得偿之日,他的敌对也总是被人躲过。他自己选择了灭亡之路,耶稣无须再作什么。他既定意如此,他只有任凭他就是。哦,这里难道没有我们当听的声音?这岂是单单对君王和掌权者所发的信息?多少时候,当他临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岂不是也常常拒绝他?要切记,倘若他离开了我们,那是因为我们的决定。除了任凭我们之外,他还能作什么?

      转过来看另外一面。我们可以从基督对众人的态度上学到什么功课?这班人虽然犯罪、愚昧,基督仍顾念他们的饥饿,喂养他们。他未要求他们先去会堂拿一份推荐书,就喂饱了他们。他所看到的是饥饿的群众。他不问他们的品性如何?他喂养他们,因为他们饥饿。一个饥饿的人,纵然是全城最坏的人,仍会触动神的怜悯,因此我们有责任使他吃饱。耶稣并未先对人说,你若愿意进入我的天国,我就给你饼吃。他直接喂饱他们。但是过后他也不容人说,因为你使我吃饼得饱,我愿进入你的天国。进入天国绝不能以吃饼得饱作基础。纵然他们要将他钉十字架,他也愿意使他们得饱,看顾他们,以各样的恩惠怜悯他们。但他绝不在使他们得饱的基础上,被他们高举为王。他也绝不在相同的基础上,登上我们生命中的宝座。他的宝座不能建造在以人的物质需要为根基的沙土上,乃是建造在人属灵的认识和属灵的生命之磐石上。他的工作不从应付偶发的事件上着手,他总是从根基上开始。他从人的灵里开始,扩展到人整个生命。那些从灵的深处真诚尊他为王的人,可以安心信靠,因为他必看顾、引领,他也必供应他们物质和心灵上的一切需求。

    他也有可能非但未变得富足,反而变得更贫穷;对有些人来说,这反而是十分蒙福的事。在灵里尊基督为王,并顺服他的人,往往会在物质上有所舍弃。惟有当我们在灵里看见耶稣基督里面的神性,向他俯伏时,他才愿在他的神性之基础上被尊为王。当我们如此尊他的时候,他就君临我们,除去压制,使被囚之人得释放。但愿神帮助我们在这个立场上以王冕冠他,使他的恩泽伸延在我们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