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十三53-58
我们的主讲完了比喻之后,又继续他的事工。在我们接下去要研读那一段特别论到实行他的主张的经文以前,还必须先看看两小段经文。首先,我们看见那段时间的特点是反对的势力日益加强;接着有一个简短的故事,说到至少有一个人看见了他并认识他--那就是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承认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从第十三章第五十三节开始的这一段,一直到第十六章第十二节,我们看见王又再向前迈进,而他受到的拦阻也益形确定并明显。他在被人憎恨、误解的情势之下,继续宣讲天国。
这一段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四周对他的反对和敌挡,另一方面是别人对于耶稣的误解。从第二方面来衡量,我们能从记载中看见那些误解屡次出现,首先是拿撒勒人的误解,接着是希律的误解,随后是那些意欲强迫他作王的群众的误解。然后是门徒于夜间忽见他在海面上行走时产生的误解。这么多的误解,都缘于人不认识他。这是他紧凑的传道工作最末了的一个阶段。这不是说他从此结束了公开传道,而是因为他在经过该撒利亚腓立比之后,仍在公众之中出现,但他这时起特别专注于教导门徒有关十字架的事。最后他出现在耶路撒冷,面对着全国对他的弃绝。
本章我们将先留意的第一个小段,就是他受到自己人的反对。我所说的自己人,不是指他自己的门徒,而是指拿撒勒人。他先教导门徒有关神国的奥秘,也就是说,先让他们知道,在那个世代,神的国将像什么样子,使他们心里有所准备。教导过门徒以后,他又继续工作。他先去的地方就是拿撒勒。他再次面对那个他渡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熟悉旧地。耶稣这一次来到拿撒勒,不是路加福音所记载的那一次,这一次在时间上晚得多,是在他长时传道之后,已接近尾声的时候。
这一节所描绘的画面非常美丽。也许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感觉去体会。试想如果我们饱经人事沧桑和艰苦的奋斗之后,回到童年生活的旧地,回想起当年视栽培与训练为畏途的情景,心中会起伏着如何复杂的情绪。但这种情形完全不适用在我们的主身上,他的生命沐浴在永恒的阳光之下,因他深知他正遵行神的旨意,无论是乡居拿撒勒,或在通衢大道上跋涉,他惟一的喜乐就是遵行父神的旨意。他回到他早年生活的故乡,在安息日进入他所熟悉的会堂。我们可以想像他童年时,曾随着母亲去会堂,在那儿聆听律法的宣读,有时也可以听到律法的讲解。那会堂与他童年及青年的生活紧紧相联。
我们偶尔脱离一下有关基督的那些较高深的概念,而纯粹从人的层次来看基督,也是很有益处的。若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就能捉摸到这一段故事的美丽之处。他再度远离了拥挤的群众和繁忙的事工,回到那个座落在山坡上的小镇。他离了拿撒勒,全心去迦百农传道后就住在那里,并且以迦百农作为他事工的中心,但是到头来,他却不得不说,「迦百农阿,你将要升到天上么?将来必坠落阴间。」这是他最后一次背向迦百农,再回到拿撒勒。在那熟习的环境中,面对着他童年时的同伴,如今他们和他一样,都已经进入盛年。他就在会堂中教训他们。他读完律法后就加以解释,将律法的内在意义告诉他们。巴不得我们也在那些人中间,聆听他将由摩西起一直到众先知的教训,讲给那些侧耳而听的人。他离了喧嚷的众人,来到静谧的拿撒勒。结果怎样呢?让我们首先注意拿撒勒的居民,然后再注意王自己。
关于拿撒勒人,要先看他们在他来到会堂之日,初步的态度如何?他们早已听见过他的名声,因为当时他的名声四播。紧接着的下一段,就是第十四章的开端,清楚的说到耶稣的名声如何远播四方,甚至连希律也听见了。一个人的盛名,如果达到了官庭,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巅峰。拿撒勒人既然早闻其名,自然对耶稣很感兴趣,这是不容置疑的。他们早就知道他,因此当他回到拿撒勒,进了会堂,他们对他的头一个态度是,他们对他不陌生,他是自己人。「这不是木匠的儿子么?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么?他弟兄们不是叫雅各,约西,西门,犹大么?他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么?」他进入会堂的那一刻,他们很自然的就想到这些事。他们自认对他十分熟悉,不只对他,还有他的家人一一他的母亲,他的弟弟和妹妹,他们不全都住在我们中间吗?他是我们中间的一分子。我们看着他长大的,早就蛮喜欢他了。他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这些我们全都清楚。他的行业我们无人不知,我们还记得他开始跟着约瑟学艺,帮着递工具的那模样。我们耕地的牛所负的轭,岂不是他制造的?这些是他们开始时对他的第一个态度,这种态度虽然十分自然,但带着极大的危险。他来到会堂,对他们来说,他并不是什么陌生的人,除了那些传闻之外,他们对他没有什么好奇的新鲜感。往下我们即将看见,他们的第一个态度,就是这种自以为对耶稣完全熟悉。这种事无不知的态度,为害极大。
事情的经过怎样呢?他开始教训他们。我们很容易想像,那些在会堂中的人的脸色。这班犹太人,在他们开始议论他之先,面呈诧异,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他们的不解,很容易可以从他们的脸上读出来。他们倾听着从未听过的事,从未有人曾将他们的圣经,作过如此的解释。一经过他的口,那些他们背诵了多年,熟得不能再熟的经节,竟然发出光耀的火焰。他只不过是再说一遍而已,但他们从中听见他的说明,这证明他所具备的知识,是他们所没有的。
拿撒勒既无大学,又没有训练先知的学校。连一些出名的拉比,也从未在拿撒勒设过讲席。而他在拿撒勒却住了这么多年。以他们有限的条件而言,他们总以为这种无可比拟的知识,惟有经过学习的过程,和学校的传授才能获得。圣经虽未记载当时耶稣会行什么神迹,却说,「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可见他确实已经行过一些异能,很可能在他对他们讲论之先,他们曾看见他所行的异能,或者他先前所行的异能,早已传到他们中间。他们注视着他,又亲耳听见他的讲论,他们无法否认他确具超人的智慧,也无法否认他确实有能力。但是他们说,这种智慧的源头不是出于人,我们看着他从婴孩长成童子,然后成为青年。他从未到外埠去进什么学校,他却拥有这种智慧。他所具有的能力,也不是从人来的。看看他的那些家人,马利亚、他的弟弟、他的妹妹,他们都是普通人。他和我们一样,但是他有能力,他有智慧。所以,他们的第二个态度是希奇。
现在我们来看这些拿撒勒人最后的态度。「他们就厌弃他。」这样翻可能不太贴切,更接近原意应译为「他们就因他跌倒。」他成了使人绊跌的磐石。他们首先是希奇,希奇并不就是厌弃或跌倒。厌弃和跌倒也并不单单是希奇而已。他们看到了奥秘,可是因为对他持错误的态度,结果就跌倒了。看到了这奥秘,只能有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这些人本来不应该为这奥秘而希奇的,可是竟然这样发生了。这奥秘是超自然的事,超过人理性所能领会的范围。但因为这是奥秘,这是为他作见证的,所以人必须接受。这奥秘虽然是奥秘,但他也是一个启示。他们就在这一点上跌倒了。他们不承认那有关于他的,惟一合乎逻辑的结论。他们作了肓目的判断。在我们所熟悉的耶稣这个单纯的人里面,还有他高超的一面,这是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无法完全了解的。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应该有的一个态度是:虽然我们不能了解这奥秘,虽然我们看不透他的作为、不能解释他的方法,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拒绝他这个人。但他们在这一方面失败了,他们跌倒了。他们看不到那智慧和那异能与他之间的关系。结果,因为拒绝了他,他们连带的也拒绝了那智慧和异能。「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这就是拿撒勒人的写照。
现在让我们转过来注视王自己。我们既然留意到拿撒勒人对他的熟谂,那么他对他们怎样呢?他也很想知道他们。他曾住在他们中间,留意观察他们。他也曾看着他们长大,如同他们曾看着他成长。从为人的一面来说,他对他们的认识,超过对任何人的认识。但是他更清楚知道他们生命的最深处,因为他知道每一个人生命中的隐秘。他「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他知着人心里所存的。」虽然如此,他仍再度回到拿撒勒。他对他们施教导,行异能,再度彰显他自己,这些都是他们从不知道的。他以极大的恩惠,向他们显明他的能力;但是至终的结果是,「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
对于神迹或异能,通常的观念是他们可以使人产生信心。我们很容易认为因为他们不信,所以他应该行异能才对。但是有一件事我们当永远记得,耶稣从未因为要给人信心,而施行
异能和神迹。在新约圣经中,找不出一件神迹,是为了给人信心而行的。信心可以因异能获益,但不信却能产生一种气氛,使他不能行神迹。拿撒勒所缺少的,正是这一种使他能行神迹,彰显异能的信心。信心并不单是知识上的认定。拿撒勒人有在知识上的认定。他们知道他有智慧,也看出他有能力。从他的讲论中,他们明认他的智慧;从他的异能中,他们目睹他的能力。信心乃是使意志降服于信念,将生命全然交付我们所信服的。倘若我们说,我们相信神是全能的父,但在日常的生活中,却彷佛根本没有神,那样我们不过在头脑中承认神的存在,并未在生命中信靠神。拿撒勒人在他们的头脑中,也相信关乎耶稣的某些事,然而信心所要求的,是向信念降服,那么当他们拒不归顺,不肯降服时,信心就无从产生,与神就不可能有接触。
拿撒勒人的光景,象徵着许多人的实情。他们曾看见基督,他的智慧光耀生辉,他的能力振聋起瞆,但人并未全心依归,仍凭自己臆测,迷离流荡。对于这样的人,基督也无能为力。人若不顺服最初临到他的基督的光和能力,基督也无法使他认识他。「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这句话包含着令我们战栗,极其严肃的教训。
在这一段研读中,我们有两方面的功课当学:头一方面是属于个人与主的关系,第二方面则是我们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通。
关于个人关系的这一面,这一段故事教训我们,因着对一件事的惊讶不解,就拒绝接受那事实,是极端的愚昧。但是今天仍有成千上万的人,对耶稣基督的态度就是这样。这种态度是极端的不科学,且不说他与敬虔相背。他们承认耶稣有超人的智慧,却说,我们无法明白他何以有这等智慧。对于这样的人,我愿意靠神的名,也本着心中的诚实,奉劝他们先暂缓查究他何以有这些智慧,而从速遵行他的吩咐。哦,只因诧异,就拒不接受事实,真是愚不可及!倘若在其他方面,我们也持这种态度,我们断乎不会有电灯,因为到今天,人对电仍未能完全了解。但是我们已经能利用电,虽然我们对雷电局所知有限。
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徵。我们可能还不明白道成肉身的奥秘,而且是永永远远也无法明白;同样我们也还不了解救赎,而且是永远无法了解,但是何曾有一位教师能像耶稣基督这样?没有。我们都必须承认他的智慧。虽然我们惊讶,但我们当把惊讶放下,先顺服他。
紧接着由这种愚昧产生了另一种愚昧,那就是试图以一般的标准来解释基督。有人说,我们若不先把他研究清楚,怎能向他降服?事实上我们明白了他,也不会向他降服,因为世上有许多人,我们已经用普通的标准,清清楚楚地认识他们,但我们从未降服他们。倘若我们能将基督纳入世人解释事物的公式中去解释,那么他根本不能作我们的教师,救主,也不能作我们的主了。正因为他远超万众之上,行事与人迥异,永难按我们的事理解释,正因为他的事使我惊讶不解,但他以大爱包围我们,他的能力使我们震撼,我们才成为基督徒。我们成为基督徒,是因为我们看见了他的奥秘远比那些我们能全然解释清楚的事物更无限,更丰富。
对耶稣熟稔,还有另一层危险。那些生长在基督教家庭中的人,就受到这种危险的威胁。我们也许常常为那些父母是基督徒,自幼受基督徒家庭教育的人感谢神,忘记了他们有伴随着他们的危险。有一位伟大的传道人,一次对一群传道人这样说,你们的一切都可以失去,但务要求神保守你们,不失去每次见到耶稣时的那分惊奇。他是否仍令你诧异并惊奇?但愿我们谨慎,不致像拿撒勒人那样因太熟稔而失落。他们若对他不那么熟,也许还能认识他。这中间的原则历久不变。
关于同工之间的合作与交通,我只有一点要提起。要永远牢记,与同工相处,当像与主相处一样;相互信赖,可以使生命兴盛,彼此批评却足以断送生机。作工的人在信任,信赖和自信的情形之下,最能发挥所长。怀疑和批评,徒然消耗了工作的能力。
末了让我们再自问,我们是否因为怀疑他而使他受拦阻呢?他今日仍是一样。我们若在心里说,我对他还有怀疑,结果早晚我们也会说,他没有多行异能。一旦我相信他,他的手指就开启我们的心扉,我们的心中就充满天上来的音乐。他今日一如往昔,仍是那位会回应信心之人的神。但愿神帮助我们,使我们全心全意的信靠他。这样我们就得以在生命中,从他领受新的智慧和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