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耶稣进耶路撒冷( 21:1-21:11 ) ○ 可 11:1-11 路 19:28-38 约 12:12-19 (一)地点:近耶路撒冷,在伯法其、橄榄山那里。 21:1 ●「伯法其」:位於橄榄山,在耶路撒冷以东一点六公里。意义为「未熟 的无花果之家」。 ●「橄榄山」:位於耶路撒冷东边,山高八百公尺。 ◎耶稣大概是在周日进入耶路撒冷。 (二)耶稣要两個门徒去牵驴和驴驹過来,并且说明如遇询問应如何处理。 这件事情是要应验先知的话,门徒就照耶稣吩咐的话去作。 21:2-5 ●「驴驹」:原文是泛指任何幼小的动物,但在七十士译本与蒲草文献中 常常指著「雄的马驹」或「驴驹」。 ●「要用」:直译是「有需要」。 ●要用「他」:原文是「他们」。 ●「主」:这個字通常用来称呼罗马皇帝,在七十士译本中此字用来翻译 希伯来文的「神」字。 ●「主」要用他:可能是「耶稣自称为主」,或者指「神」,或者是「該 驴驹的主人」(这种解释假设該驴驹的主人当時跟耶稣 在一起)。 ●「那人必立時让你们牵来」: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解释为「主要用驴 驹,他会立刻把驴驹送回来村子」,另一 种解释为「那人必立刻送驴驹到主这里」 。此处后者的解释比较可能。 ●应验先知的话:第一句出自 赛 62:11 ,其余则是出自 亚 9:9 。这句话应該是马太加入的评语,而非 出自耶稣之口。 ◎只有马太提到两头驴子,原因很可能是其他福音书省略这种细节,而马 太详细记载这一细节。而其他福音书提到驴驹子是没有被骑過的,因此 牵著母驴同行以便安抚小驴情绪或以备不時之需,是相当有可能的。 (三)门徒照耶稣的话去牵了驴和驴驹来,把自己的衣服搭上让耶稣骑上。众人 也把衣服和树枝铺在路上,并高喊「和散那」称颂耶稣。 21:6-9 ●「衣服」:指的是「外衣」。 ●「众人」:原文指「极多的群众」。 ●「和散那」:原文是「耶和华啊,请你拯救」,有「请求神立即拯救」 的意思,但也可以用作「称颂语」。犹太人在住棚节時惯 於把棕枝或芦苇砍下来,一边挥舞一边呼喊( 诗 118 )。 这個词跟「阿们」和「哈利路亚」一样,后来成为敬拜仪 式中的感叹语。 ●「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引自 诗 118:26 ,原来的意 思是「奉主名的祝福赐给来過节的朝圣 者」,马可在此引用的圣经与目前的旧 约圣经文字略有差异,让意义变成「耶 稣是应当称颂的」。 ◎用衣服或砍下来的树枝铺在路上,是表示对尊贵者的欢迎或致敬。 王下 9:13 中耶户受此待遇,而马加比也接受過树枝铺在地上的待遇 。 ◎耶稣骑驴驹进入耶路撒冷这件事,应验了 亚 9:9 的预言。 在当時,一個国王只有战争的時候才骑马,平時都是骑驴的。因此耶稣 骑驴进入耶路撒冷,正表达了其谦和与慈爱,而非犹太人心目中政治性 弥赛亚的「君临天下」态势。 (四)耶路撒冷城为耶稣而惊动,众人大多认定耶稣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 21:10-11 ●「惊动」:此字原本用来指「地震」,在此是「被震动」、「被搅拌」 的意思。
二、耶稣进圣殿( 21:12-17 ) ◎ 可 11:15-19 路 19:45-49 (一)耶稣进圣殿,赶出作买卖的人与兑换银钱的人,指責这些商人使圣殿成为 贼窝。 21:12-13 ●「神的殿」:较可靠的古抄本中都没有「神的」只作「殿」。 ◎根据马太、马可、路加福音的记载,耶稣洁净圣殿是发生在耶稣被 钉十字架前数日。约翰所记载的可能是另外的一次。解经家持两种 不同的理论,而一般比较多认为约翰记载的是耶稣传道初期的另外 一次洁净圣殿,另有人推測 可 3:22 一事是因为耶稣在耶 路撒冷洁净圣殿的结果。 ◎这里指的应該是「外邦人院」,从外地来的朝圣者不便携带祭物, 而祭司们又指定特殊的钱币(古推罗币)来缴纳圣殿税(理由是罗 马的货币上有凯撒或其他神只的像,亵渎上帝),因此供外邦人敬 拜的地方就变成兑换钱币和买卖祭物的场所。买卖货币和祭物本身 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他们不应該在外邦人可以敬拜的地方进行买卖 ,而应該退到圣殿外去。当時所献的祭物必须是祭司接纳「无残疾 」的才可以献祭,显然要在圣殿周遭開业也必须获得祭司允许,因 此祭司可以由其中获利。 (二)圣殿中的瞎子、瘸子来到耶稣面前,耶稣就治好他们。 21:14 ◎犹太人的口传律法禁止瞎子、瘸子等残障人士到圣殿献祭,不過只要他 们不携带可能引来不洁的垫子、扶手、拐杖等物,也可进外邦人院。这 次很可能是有一大群瞎子、瘸子蜂拥而至。 (三)祭司长和文士对耶稣恼怒,而耶稣以圣经的话回应他们,暗示自己是上帝 差遣来的。 21:15-16 ●「小孩子」:原文指「小男孩」。 ●这里引的经文是七十士译本的 诗 8:2 ,原文中受称颂的是「耶和 华」。耶稣在此暗示人对他的赞美等同於对耶和华的赞美,等於把自己 当神来看。 (四)耶稣晚上住宿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大尼。 21:17
三、耶稣咒诅无花果( 21:18-22 ) ○ 可 11:12-14 11:20-21 (一)耶稣肚子饿了,看见路旁有无花果树,却找不到果子,就咒诅无花果树永 不结果子,无花果树立刻枯干。 21:18-19 ●「早晨」:可以得知这個時间是「清早六点以前」,大约是四更的時 候。这一天应該是星期一。 ◎耶路撒冷附近的无花果树通常在三、四月開始长叶子,到了六月所有的 叶子长满之后才開始结无花果。但这棵树是例外,在逾越节的時候就已 经长满了叶子,所以耶稣才会有「找果子」的尝试。 ◎把对无花果的咒诅与洁净圣殿放在一起,似乎更是表明了耶稣透過这些 举动宣告他对当時犹太教信仰的审判与唾弃。 (二)门徒讶异於无花果树居然立刻枯干。 21:20 (三)耶稣表示:如果有信心不疑惑,就能行大事。 21:21-22 ●「这座山」:耶稣就地取材拿「橄榄山」来当例子,在橄榄山上可以看 见死海,因此耶稣就拿此山和死海来表达信心的力量。 ●「移山」:这是当時拉比习惯使用的比喻。 ◎21节已经很清楚的把耶稣的「拉比式讲道」的重点表明清楚,重点是「 祷告時应当有信心」、「应当对神有信心」,而非「人只要有信心就可 以要上帝替他做任何的事情」。
四、关於耶稣权柄的辩论( 21:23-27 ) ○ 可 21:27-33 路 20:1-8 (一)祭司长和长老来問耶稣权柄的来源。 21:23 ●「作这些事」:指的应該是「洁净圣殿」的事。 ◎这問题的意图明显,如果耶稣承认他的权柄来自上帝,这些人就可以 告他亵渎上帝一类的罪名。如果耶稣说自己的权柄不是来自上帝,那 立刻就会失去了众人的拥戴。 (二)耶稣反問他们约翰洗礼的权柄来源,問倒了这些宗教领袖。21:24-26 ◎有许多人认为耶稣的回答是一种辩论技巧,不過很可能耶稣也暗示著 众所周知那拥有天上来权柄的施洗约翰,曾经承认耶稣的权柄是来自 天上。因此肯定施洗约翰的权柄同時也肯定耶稣的权柄来源是上帝。 ◎由这些宗教领袖的回答中看不出一点「追求真相」的诚意,只是一种 「利害关系」的思考,真的是令人叹息。 (三)宗教领袖不敢面对约翰洗礼的来源問题,因此耶稣也就不回答自己权柄 的来源。 21:27 ◎在这种状况下也没有什么好回答的,反正这些人打定主意不接受真相 只考虑自己的利害,不管耶稣说什么,不管施洗约翰是什么,反正这 些人心中的答案都已经定了。
五、两個儿子的比喻( 21:28-32 ) (一)耶稣以大儿子口说不听命后来却遵行命令,小儿子口说听命却不遵行命令 来指責祭司长与长老不遵行上帝的命令。 21:28-31 ●在不同的抄本中,大小儿子谁是先拒绝后听从的,谁是先承诺后不听从 的,写法各不相同,不過这并不影响这段经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二)对施洗约翰的反应正表达出祭司长与长老不如听从约翰的税吏与娼妓。 21:32
六、凶恶园户的比喻( 21:33-46 ) ○ 可 12:1-12 路 20:9-19 (一)耶稣用葡萄园的比喻来描述犹太人的背逆与上帝的审判,背景:有人栽种 一個葡萄园,建置好硬体设备,就租给园户,自己往国外去了。 21:33 ●「压酒池」:当時是由磐石中挖出压酒池,在其中压葡萄成汁。 ●「楼」:「守望塔」。 ◎当時约但河上游流域与不少加利利高地为外邦人(非犹太人)拥有,他 们将田地租给佃农耕种,收定量的农作物为租金,耶稣就是用这個当時 大家熟悉的状况来比喻。 (二)起初园主派仆人们去收租金(果子),结果仆人们被园户打、凌辱、甚至 杀害。 21:34-36 ◎这里指的应該是上帝把选民或真理(葡萄园)托付给宗教领袖们(园户 ),并派先知(仆人)去选民中间。不過先知屡次被打、凌辱、迫害甚 至杀害。 (三)园主於是派自己的儿子去收租金,本以为园户会尊敬他,结果反而被园户 所杀。21:37-39 ●「占他的產业」:根据犹太律法,一块土地如果没有后嗣去认领, 就会被宣告为「无业主之地」,可以由任何人去 认领(最早占有該块地的人就拥有所有权)。 (四)结果园主来除灭园户,将葡萄园转租给别人。 21:40-41 (五)耶稣引圣经来说明宗教领袖所丢弃的石头,将被上帝立为上帝国度的基础 。宗教领袖们了解比喻是指著他们,所以想抓耶稣,不過因为怕百姓,就 暂時離開。 21:42-46 ●「房角的头块石头」:指位於角落,决定两边位置的巨大基石,或指 墙顶上,最中间并支撑整体的石块。 ●在一些抄本中没有 21:44 。 ●「比喻」:原文是复数,指著前两個比喻(两個儿子跟凶恶园户比喻) ◎ 21:42 引自 诗 118:22-23 。
七、娶亲宴席的比喻( 22:1-14 ) ○ 路 14:16-24 (不過有解经家认为这两段并不相同) (一)天国像王摆设娶亲的筵席,打发仆人去请客人赴宴,但客人不肯来。22:1-3 ●「筵席」:原文是复数,这是因为一個婚筵分成好幾個部分,常常长达 数日之久。后文( 22:8,11,12 )中用单数的形式,意义相 当。 ◎在当代的犹太和罗马上流社会中,请人赴宴包括两個步骤:第一步 主人先打发仆人发出初步的邀请,然后到時再派仆人通知客人赴宴 。当時在耶路撒冷的上层社会中还有人以「非两次被邀则不赴宴」 来夸口。因此这些客人是早就已经接受邀请,答应要来赴宴的客人 。若在此最后的時刻,客人不守约出席,是非常的不礼貌,甚至可 说是对主人的侮辱,在阿拉伯的部落间这样的举动就等於宣战。 (取自冯荫坤先生「擘開生命之饼」,基道书楼出版) ◎犹太人常将弥赛亚時代的福乐比喻为筵席,又常将神比喻为「王」,因 此这個比喻就不言而喻了。 (二)王又打发其他仆人去请客人,说明自己已经预备妥当,请他们来赴宴。22:4 (三)那些被请的人有些不理会,有些去做自己的事,有些凌辱或杀害王的仆 人。22:5-6 ●「不理」:不在乎。 (四)王的反应:震怒,并且派兵毁灭凶手,并表明原先被请的人不配赴宴。 22:7-8 ◎「烧毁他们的城」:可能跟西元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毁有关。 (五)王要仆人四处去找人来赴宴,直到宴席坐满客人。 22:9-10 ●「岔路口」:指贯穿全城,并向城外延伸的主要交通路线。 (六)国王发现宾客中有人没有穿礼服,就将之赶出去。 22:11-13 ●「礼服」:不是指一种专门的服装,而是指人在特殊场合穿的清洁服装 (最好是白色)。穿肮脏服装是对主人的侮辱,所以主人预 期客人穿合宜的服装,而客人也知道自己不穿礼服失礼。 ◎这里的礼服,既然是指「赴宴的人理应穿著的衣服」,那应該是指成为基 督徒理应活出基督徒的生活样式。救恩虽然是免费的,但却不是毫无标准 的(至少要立志把上帝当上帝嘛!)。 (七)耶稣的结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 22:14 ◎不管是之前被召的宾客或后来不穿礼服的人,都是被召而没有被选上 的。
八、纳丁税的問题( 22:15-22 ) ○ 可 12:13-17 路 20:20-26 (一)法利赛人打算陷害耶稣,派人問耶稣是否可以纳税给罗马皇帝。22:15-17 ●「陷害」:狩猎的字眼,意思是「设陷阱或网罗」。 ●「人的外貌」:原文是「人的面」。 ●纳「税」:此字指「每個成年人一年一度必须缴纳的人头税」。当時 每個十四到六十五岁的人都要缴纳这笔税。 ●「可以不可以」:「是不是合法的」,亦即「是不是神的律法所允许的 」。 ◎「门徒」:指法利赛人的学生,当時在耶路撒冷有两间法利赛人的神学 院:Hillel和Shammai。 ◎这個問题,如果耶稣回答应該要纳,那百姓基於强烈的选民意识和对 罗马政权的不满就会失去对耶稣的拥戴。如果耶稣回答不可纳税,那 就可以被当成反政府份子,向罗马政权告发。 ◎看到这群人的問题,就能体会前面的客套话多么奸诈,他们的意思就 是耶稣理应不惧权势反对該撒的收税权,而落入他们的陷阱中。 (二)耶稣知道他们的恶意,就质問他们为何试探自己,并要他们拿出一個纳税 用的钱,表明「該撒的物当归给該撒;神的物当归给神」。 22:18-21 ●「银钱」:重三点八公克的钱币,自西元前268年起使用到西元200 年左右。一面印著罗马皇帝「提庇留」的像,一面写著 「凯撒提庇留,奥古斯都,奥古斯都神之子」。 ●「归」:「归还」,「还债」的意思。 ◎这种纳税用的钱币既然不符合犹太人的信仰,这些法利赛人倒还是随 身携带,轻易就可以找出来给耶稣(耶稣身边一時还没有这种钱币呢! ),看起来他们也未必真的是那么在意使用这种钱币。 ◎耶稣的回答,一方面肯定了国家权力的正当性,也肯定了我们应該 纳税给国家。一方面却也暗示国家的权力不是可以无限扩张的,属 於上帝的事物是国家所不应該僭越的。 (三)要陷害耶稣的人听见就觉得希奇,離開耶稣走了。22:22
九、关於复活的讨论( 22:23-33 ) ○ 可 12:18-27 路 20:27-40 (一)撒都該人认为没有复活,所以用嫁七個丈夫女人的例子来挑战耶稣。 22:23-28 ●「撒都該人」:是犹太教中的一派,成员多半是富有的祭司,信仰以 摩西五经为主要根据,不接受口头传统,不相信有天 使、鬼魂和复活这些事。而他们不接受复活的主要理 由就是「无法由摩西五经中找到任何证据」,所以他 们不须要相信。 ◎这里是引自 申 25:5 的规定。 ◎法利赛人认为这种情况下,当复活時这個女人是第一個人的妻子。 (二)耶稣指責他们犯了错,因为不明白圣经也不晓得上帝的能力。并说明人复 活后如天使般不娶也不嫁。 22:29-30 ●「错」:「犯错」、「走迷」。 (三)耶稣引摩西五经来说明复活是可信的。 22:31-32 ◎引自 出 3:1-6 。 ◎耶稣引撒都該人接受的摩西五经来回答撒都該人的問题。如果一個人 真的死了就死了,不存在了(这是撒都該人的看法),那上帝怎么会 是这种不存在的人的上帝呢? (四)众人听见耶稣的见解,就惊讶於他的教训。 22:33
十、最大的诫命( 22:34-40 ) ○ 可 12:28-34 (一)有一個法利赛人律法师問耶稣律法中哪一条诫命最大。 12:34-36 ●「律法师」:专门研究摩西律法的文士。另有人认为「律法师」就等於 是「文士」。 ◎「聚集」:这個字眼让人想起 诗 2:2 中「世上的君王、臣宰一 齐商议抵挡耶和华的受膏者」。 ◎根据犹太拉比的计算,肯定的规条有248条(跟人体组成部分一样多) ,否定的有365条(跟一年的日子一样多),共有六百一十三条(跟十 诫的字数一样多)律例。 (二)耶稣回答以「爱神」是诫命中最大的,第二大的是「爱人如己」。22:37-39 ◎耶稣在此用「Shema」中的经文来回答这人,Shema(聆听的意思)经文 是 申 6:4-9 11:13-21 民 15:37-41 ,是犹太 人熟悉的认信经文(敬虔的犹太人每天早晚必读)。耶稣向文士读出 申 6:4-5 。 ◎「爱人如己」出自 利 19:18 。 (三)爱神与爱人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22:40 ●「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直译是「全部律法和 先知都系於这两条诫 命上」。 ●「律法和先知」:旧约圣经的总称。
十一、大卫子孫的問题( 22:41-46 ) ○ 可 12:35-37 路 20:41-44 (一)耶稣問法利赛人:「基督是谁的子孫」,法利赛人答以「大卫的子孫」。 22:41-42 ●基督是大卫的子孫:这有相当多的圣经根据( 撒下 7:13-14 赛 11:1 耶 23:5 等), 也被当時的人普遍接受。 (二)耶稣却以大卫被圣灵感动的话来质問法利赛人:「大卫为何称基督为主」 ?法利赛人无话可答。於是没有人敢再质問耶稣問题。 22:43-46 ●「主」:指耶和华。 ●「我主」:指耶和华膏立的君王,在此是指「基督」。 ◎这里引的是 诗 110:1 。耶稣在此显然认为大卫就是此诗的作 者。 ◎这一段话除了让敌对者哑口无言外,也暗示众人所期盼的弥赛亚是 「大卫的子孫」,也就是接掌大卫王权的君王。而其实弥赛亚并非 只是人间的君王而已,更有其神圣的特质。或者换句话说,弥赛亚 今日的工作并非要来耶路撒冷做王,而是要受死成就上帝的救赎计 画,而其做王也不只是做地上的以色列王,而是要成为高天上的荣 耀之君。
十二、責备文士与法利赛人( 23:1-36 ) (一)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行为不宜效法 23:1-12 ○ 可 12:38-40 路 20:46-47 1.听众:门徒和众人。 23:1 2.文士和法利赛人是当時的宗教领袖,他们的教训可以听从,但他们的 行为不应效法。因为他们能说不能做。 23:2-3 ●「摩西的位上」:指「解释摩西律法的教授之席」。当日的犹太会堂 ,前面有石制座位,专为一位权威教师而设。 ◎「谨守遵行」:当然不是说文士教导的东西一定是对,只是耶稣也肯 定大致上文士所教导的摩西律法是正确的。这里使用 这個「谨守遵行」的词,是更讽刺的表达文士能说不 能做的状况。 3.他们把重担加在人身上,但自己却不背负,所作所为都是希望别人看 见称赞、尊重他们。 23:4-7 ●「一個指头也不肯动」:意义大致上不是「不肯遵行」而是不願意伸 援手,任凭那些律法规条的重担压迫人民。 ●「配戴的经文」:指的是羊皮或牛皮造成的小匣子,内有一片羊皮, 上面写了四段经文: 出 13:2-10 13:11-16 申 6:4-9 11:13-21 。 ●「缀子」:指犹太男人穿的袍子底边的「缀子」,这种袍子共有四条 缀子,两条在前,两条在后,由蓝白线织成。这种「缀子 」用来提醒配戴的人「遵行耶和华一切的命令」 ( 民 15:37-38 申 22:12 )。 ●「会堂里的高位」:会堂里靠近摆放律法书之处。当時的会堂中,长 是背向律法书,面向会众而坐。 ●「拉比」:直译是「我的伟大者」,意思是「我的老师」、「我的主 」。 ◎这里是形容法利赛人把律法解释的又繁琐又支微末节,让一般百姓害 怕动辄会得罪上帝,使遵守律法成为重担。而这一切只是为他们可以 显示出自己高人一等,受人的称赞。 4.耶稣希望听众不要接受「拉比」、「父」与「师尊」的称呼,因为神与 基督才配这些头衔。23:8-10 ●「受....的称呼」:原文的時态显示耶稣是禁止听众「開始追求人们 称呼自己为拉比」。 ●「父」:「阿爸」,是当時对拉比或以往伟人的称呼。而复数的「父 」,是对治理人民的长老的尊称。 ●「师尊」:是比通常使用来称呼「教师」的希腊字更为敬重的用字。 原文有「走在前头」、「引领」的意思。 5.谁要为大,就必须作用人。自高的要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23:11-12 ●「升高、降卑」:原文的時态都是将来式,指的是末日审判時被上帝 升高或降卑。 ◎耶稣已经不只一次讲過类似的话,要人学会在上帝面前谦卑。但人其 实很软弱,即使耶稣已经说了这么多次,我们努力的动机还是常常不 免出现偏差。
(二)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七祸 23:13-36 ○ 路 11:37-52 1.关掉天国的门,让自己和别人都无法进去。 23:13 ●「假冒为善」:原文为「演戏者」、「演员」。 ●「有祸了」:也可以翻译为「哀哉」。 ◎这里是表达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教训让自己和别人都无法进入天国。 2.侵吞寡妇的家產,假意做很长的祷告。 23:14 ●可靠的古抄本都没有 23:14 。 ●「侵吞寡妇的家產」:文士多来自贫穷家庭,而他们的工作是没有薪 酬的,然而犹太人喜欢款待他们,认为款待文 士是敬虔的举动。而耶稣这里的指責是针对文 士滥用这权利,剥削敬虔寡妇的家產。 3.走遍各地领人入教,却让这人成为地狱之子。 23:15 ●「勾引」:原文是「归依者」、「改信者」,指改信犹太教的外邦人 。 ●「勾引一個人入教」:直译是「使一個人成为改信者」。意思是指带 领人进入犹太教成为法利赛教派。 ◎带领人入教本没有不好,但法利赛人的教训其实是引入地狱的,结果 一件好事:「外国人入犹太教」反倒因为外国人的加倍热心导致他们 更是成为地狱之子。这其实也是许多异端教会的状况,令人感觉无奈 。 4.法利赛人说「指著殿起誓的,这算不得甚么指著殿中金子起誓的,他就 該谨守」,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观念。23:16-22 ●「谨守」:原文是「欠债」,意思是「负有履行的义务」。 ●「无知」:就是 太 5:22 的「魔利」,是「愚昧人」的意思 。 ◎当時的犹太人习惯用发誓来增加自己话语的可信度,但却在发誓的公 式上大做文章,这里就是一些例子。这里耶稣重点不是批判发是的心 态問题,而是这些公式显示法利赛人的教导实在是本末倒置。 ◎当時的犹太人认为指著天起誓没有约束力。 5.遵守律法的枝微末节,更重要的公义、怜悯、信实等等,反倒不去做。 23:23-24 ●「蠓虫」:原文是指蚊蚋一类的细小昆虫。这些生物和骆驼都是被 犹太人视为礼仪上不洁之动物。 ◎香料也记得要奉献十分之一,真是够仔细的了,但是其他公义、怜悯 等更重要的事情反倒不去作,这的确是舍本逐末了。 6.注重外表的洁净,却不注重更重要的内在洁净。 23:25-26 ●「勒索」:赚取不义之财的计谋。 ●「放荡」:放纵的欲望。 7.在人前,外面显出公义来,里面却装满了假善和不法的事。23:27-28 ●「坟墓」:原文指的是路边或田野穷人的坟墓,有别於富人於岩石中 凿出来的坟墓。 ◎「粉饰的坟墓」:逾越节前的一個月人们会将耶路撒冷旁的坟墓用灰 石洒成白色的,为的是避免朝圣客碰上坟墓而遭玷 污。( 利 23:1 民 19:16 )。 ◎这两祸都是指責法利赛人重视外表的仪式,却忽略内在的圣洁。我们 自己的信仰是否也会太過重视外显的量(参加多少聚会,祷告多久.. ...),却没有考虑到内在的质? 8.秉承祖宗作法,杀害、逼迫先知、义人,必难逃审判。 23:29-36 ●「去充满你们祖宗的恶贯罢」:意即「由你们去成全由你们祖宗開始 的恶行吧」。 ●「亚伯....撒迦利亚的血」:亚伯的死记在 创 4:8-10 ,这是希伯 来圣经的第一卷。撒迦利亚的死记载在 代下24:20-22 ,这卷书是希伯来 圣经的最后一卷(排列方式与一般通用 的圣经不同)。意思就是旧约中所有义 人的血。 ●「巴拉加」:历代志下是「耶何耶大」。可能的原因是抄本問题,或 巴拉加是耶何耶大的别名,或巴拉加是耶何耶大的儿子 ,而撒迦利亚是耶和耶大的孫子(希伯来文的「父亲」 可指「先祖」)。 ◎在犹太人的观念中,父子关系常常是连观念与作法都一起继承的,耶 稣用当時风行的修造义人之墓的行为,来讽刺当時代的人是杀害先知 的人的后代(也继承同样的作风),暗示他们也想杀害耶稣。而耶稣 被該世代的犹太人杀害,正是犹太人杀害先知与义人行为的高潮,已 至上帝要把这些义人被杀的罪恶全部归到那個時代,一起算犹太人杀 先知的总帐。
十三、预言耶路撒冷的毁灭( 23:37-39 ) ● 路 13:34-35 (一)耶稣表达耶路撒冷多次行恶,但他还是多次願意聚集犹太人加以保护,不 過犹太人自己不願意。 23:37 ●「願意」聚集:原文有「願意」和「渴望」的意思。 ●「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指的是「保护」的意思。 (二)耶稣预言耶路撒冷要成为荒场,并耶路撒冷不能再见耶稣的面,直到他们 悔改願意接纳奉主名来的人。 23:38-39 ●「家」:可能指「圣殿」、「家族」、「后裔」。许多解经家都认为 是指「圣殿」。 ●「留」:遗留、遗弃、撇下。 ●「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是耶稣以弥赛亚的姿态进耶路撒冷時百 姓对耶稣的欢呼,但后来犹太人又不接 受耶稣是弥赛亚,所以耶稣在此讲这句 话,意义就是「当我以公认的弥赛亚姿 态在来時,你们才能看见我」。 ◎这里耶稣深深的为耶路撒冷惋惜,也表达自己其实多次给耶路撒冷城机 会,但犹太人还是不领情。不管如何审判已经要临到。这里指的应該就 是西元七十年耶路撒冷与圣殿被毁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