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69

上一篇   下一篇

马太二十六57-75

 

 

    研读前面一段经文,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王的胜利。我们看到经过那一个孤单寂寞之夜,从客西马尼园走出时,他是环集在他四周一切势力之主。

    现在我们要来看,王如何从人的手中经过。不过实际上他仍是在神的手中。首先看他的审判官。(我们禁不住要说,求神赦免我们,竟然称那些违背正义,要将他置于死地的人为审判官。)其次看彼得,这个属他自己的人,他经常是其他人的代表。然后我们要看那卖主的犹大。最后看那摇曳不定,惟利是图的彼拉多。我们对王的沉思,反映出这些人的面目,使我们能清清楚楚地看出他们的本相。稍后,他又进入难以言宣的孤单,我们只能远远站立,倾听风的叹息,和汹涌的浪涛,却永远无法明白他所经过的究竟。从他所经过的这一切,我们还是看到他威严尊贵的态度。他从未受挫,从未被击败。

      目前的这一段经文,有两件事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头一件事在第五十七节到第六十八节。我们把第五十八节略去,因为这一节所论的是彼得。第二件事是第五十八节,以及从第六十九节到第七十五节。在头一部分中,我们看见王被人弃绝的景象,但他却是被神所拣选的。在第二部分中,我们看见王被他自己的人否认,但他却拯救他们。

      关于头一部分,让我们先将注意力集中在王本身。这一部分很少说到他。只有宣告他被捉拿,被带到大祭司该亚法的院里,文士和长老已经聚集在那里。我们所读到关于他的第二件事,是「耶稣却不言语」。末了的一件事,是大祭司依法要求他起誓时,他为自己作了一个双重的声明:第一,他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第二,他要升到权能者的右边,至终他要再降临,将他自己显明出来。因此当我们看王,有两件事使我们印象深刻:第一是他默默无声;第二是他起誓时所说的话。

      我们先来看他的默默无声。要特别留意,对着控告他的见证人(马太很准确地说他们作假见证),他什么都不回答。他默不作声,因为他完全明白,他们说谎的目的是什么,所以他的申辩全无用处。这些人早已定规好,要置他于死地。他们先预定了这样的目标,才作审判,那还有什么希望?他们找了多少证人来,我们无从知道,显然为数不少。他们所作的假见证十分薄弱,愚昧无用,甚至大祭司都不敢采信,直到最后找到两个人。这两个人以传说中他以前所说过的话控告他。大祭司才认为可以根据这见证定他的罪。他们若不是因着无知而胡言,就是故意捏造谎言。他们说他会说过,我能拆毁神的殿,三日内又建造起来。耶稣从未说过这话。他所说的是,「你们拆毁这殿,」不是「我要拆毁。」他从未使用他的能力去拆毁什么。他不是拆毁者。他的话暗指他们有能力拆毁。他们的惟理主义弄瞎了他们的心眼,除了眼前的事物之外,他们看不见别的事;他们将他话语中的暗示,歪曲成他对自己的断言。

    接着我们要看他在大祭司面前的缄默。大祭司纯粹以个人的身份问他,「你什么都不回答么?」他试图逼他说话,好达到以他的话控告他的目的,他却一言不发。

      然而最令人惊异的一幕,是基督起誓时所说的话。要仔细留意大祭司怎样对他说,「我指着永生神,」--这是叫人起誓前的法定用语。接着的话并不包括在法定用语之内,而是说明他要他起誓回答的问题。他不是说,我命令你告诉我们;他是说,我要你起誓回答我,使我们听见你发誓说,究竟你是不是神的儿子基督。这样的说法和措词,是当时的希伯来人非常熟悉的。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暴露出祭司长对耶稣的态度。这个问题首先显明了大祭司对弥赛亚盼望,和他对弥赛亚职分的观念。这个问题同时也显示出大祭司熟悉古代的经卷,也完全明了以色列国全国对弥赛亚的炽烈盼望。百姓对于弥赛亚的盼望是,他必须是神的儿子,是受膏来完成神旨意的那一位。

      然而大祭司的问题所暴露的,还不止这些。他清楚地显示一个事实,他明白耶稣曾作过同样的宣告。这问题把耶稣的教训在祭司和官长心中所留下的结果,汇集在一起。这个问题只能向会如此自称的人提出。用不着停下来重读全卷福音书,或者去收集事例,我们只要想一想基督所作的一切,就知道他确实是如此宣称。他一而再的申明,他有弥赛亚的权柄和职分,他也声称自己是神的儿子。因此大祭司实际上对他说,希伯来人所指望的是弥赛亚,弥赛亚必须是神的儿子;你一直如此宣讲,这样教训,使人想你就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现在我们不能再犹豫不定,我要你起誓,简简单单的告诉我们,你是否仍如此自居?他并不相信耶稣,但也不相信他是在开玩笑。他认为必须逼他在宣誓的情形下,作确定的自我宣告。

    如此强调这一点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样的强调,可以显出基督的回答中那无比的力量。倘若我们看出大祭司是在迫使他作一个公开的承认,我们立刻能看出他回答的意义。那是一个双重的回答。他首先立刻答覆大祭司的问题,接着他又加上一些,比大祭司在问题中所示意的更令人震惊的事。对于所问的问题,耶稣说,「你说的是。」这个回答非常肯定,直截了当,简明深刻,像大祭司所发的问题一样。

    在此我们看见,王被他的仇敌团团围住,他站在非法的审判席前。对作假见证控告他的人,他不发一言。大祭司问他为何不回答指控,他仍保持缄默。但是等到要他在誓言之下回答,他立刻肯定的回答,他正是大祭司所说的基督,是神的儿子。

    将这些存记在心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看下面的「然而」一词。这个「然而」引起解经家许多分歧的意见。「然而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他起誓所作的肯定回答是,「你税的是。」有人主张接着的「然而」,应该改作「而且」。另有人建议,应该用「但是」。如果我们清楚当时的情景,就知道这些改变都没有必要。实际上他的意思就是「然而」,我们没有理由去改他。且让我们留意当时的情景。仔细看大祭司和众长老向着他的脸色。大祭司竭力地要陷他于圈套,吩咐他起誓。而基督是绝对肯定的,明确清楚的,声称自己是弥赛亚。大祭司听了这回答,顷刻之间他的脸上浮起无限的轻蔑,不肯相信他所听见的回答。我们若看见那一幕情景,我们就会明白他说「然而」的意义。然而一一那就是,尽管你不信,你却要看见。

      因此基督在大祭司的吩咐之下,起誓宣告他是基督,是神的儿子。接着他以自己将要奏凯降临的事,回答他的不信与鄙夷,虽然他正置于似乎是挫败的时刻。这是他对希伯来族的大祭司,所作的最后庄严的宣告。

      在诗篇第二篇中,我们能找出希伯来人对弥赛亚所存的具体盼望。历来希伯来的解经家和教师,无不以这一篇诗为弥赛亚篇,这是毫无疑问的。是这一篇诗,告诉我们受育的是圣子,神已经使他坐在权能的宝座上,他将求列国为基业,得地极为田产,这一切都要赐给他。当大祭司问耶稣,你这个来自加利利乡下的拿撒勒人,你就是那位弥赛亚吗?他心中所想到的弥赛亚,正是诗篇第二篇里面所描绘的。你是否自己宣称,就是我们古代经卷中所描写的那位受膏坐权能宝座的圣子,执掌万有的神的儿子?基督回答他,是的!大祭司对这回答的反应是惊讶和不信。随后基督说「然而……」。紧接着这个「然而」之后所说的话,引自但以理书,这些话和伟大的诗篇第二篇,在希伯来人的思想中,都同样地确定是论到基督。但以理书中,所见的异象是在天上。在那里,那云是从地到天。但以理说,「我观看,见有宝座设立。」他所观看的,是空间的至极,是无限的,也是属灵的。再看他所见亘古常在者的异象,「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他从天上来,来到互古常在者的面前。来的这一位「像人子……,驾着天云……,被领到互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事奉他。」

      现在让我们回到当时的情景中。耶稣说,你问我是不是神的儿子,弥赛亚。我是。你不相信。让我提醒你经上另一处弥赛亚的预言,说到人子来到互古常在者的面前,得了权柄,荣耀和国度。我就是人子。你既不相信他是属灵的事实,你将要眼见到他的显出。如今我站在你们中间,似乎是被你们困住,受到你们的挫败。你们藉谎言,阴谋,卑劣的手段置我于死地。你们贿买假见证。对这些,我未置一词。现在你要我以誓言宣告。我宣告了,你的表情说出你的不信。然而,从今以后,但以理在异象中所看见的人子,将要升到权能的宝座上,你将要亲眼看见。

他们会否看见呢?他们将他钉在十字架上,他们把他的生命卖掉,他们将他抛弃;我们可以想像,他死了,被埋在亚利马太的约瑟的坟墓中之后,他们说,我们终于将他除掉了。但是不出四天,他们就发现,他并没有被除掉,他们必须视他为坐在国度的宝座上了。再过不久,他们更必须把那一小群原来惊慌恐惧的渔夫聚集在一起,对他们说,「我们不是严严的禁止你们,不可奉这名教训人么?你们倒把你们的道理充满了耶路撒冷,想要叫这人的血归到我们身上。」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说明了人子已经升到宝座上,已经从互古常在者得了权柄。他们所图谋施于他身上的一切,全都化为乌有。因此他若不是他所自称的那一位,就是该亚法说对了,他控告他是个僭妄者。今天,仍和当日一样,我们没有中间的立场,他若不是一个道成肉身的真理,就是一个说谎言的欺世者;他若不是一个骗子,就是升到了永远国度里的神子。

 我们看过了王,现在我们来看看一些附带的事。在人类的历史上,歪曲公义的事,还有那一件例子堪与这事相比?以真理为名,其实是说谎;以虔诚为外表,里面却是邪恶。这不是罗马人的法庭,他是希伯来人的法庭。按着希伯来人的律法,公会在夜间聚集审判这类案子是违法的,但他们竟漏夜审判他。公会在一天之内宣判罪案,也是违法的,而他们对耶稣由审判到宣判定罪,前后仅数小时。

    留意他们在贿买证人一事上的歪曲公义。「祭司长和全公会,寻找假见证,控告耶稣,要治死他。虽有好些人来作假见证,总得不着实据。」等到基督作了那伟大的宣告之后,我们看见大祭司站了起来,他忿怒的说,「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他撕裂了衣袍。祭司撕裂他穿着供职的衣袍,是违反神律法的。我们可以在利末记中读到,神明明吩咐,大祭司虽在忧伤痛苦的时刻,也不得将衣袍撕裂。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象徵他们整个的态度。他们是将律法置于脚下践踏,违法将这人置死。公会的定案是在狂怒声中叫嚣而出,随着是对那人犯加以百般凶残的殴辱虐待。这就是人的本性。今日人性的情形,若无神的恩惠,仍是如此。

      彼得的故事是人所熟知的。首先我们可以这样说,虽然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失败,也不能否定他不认主的可怕事实,但是我们绝不可忘记,彼得之与主的关系,用一个字来说明,那就是爱。在全部过程之中,他爱他的主。真正的爱是因信而出。爱需要信作中心基石,彼得从未失去对于耶稣的信心,所以始终爱他。不久之前基督曾对他说,「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勇气消失了,盼望消失了,对耶稣所要成就的那些事的期望消失了,但是他对耶稣本身的信心从末消失过,他对耶稣这人的信心始终存在。因此我们看到这故事是一个爱的故事,虽然是莽撞,愚鲁的爱,然而他还是爱。

     关于彼得,有三件我们必须留意。首先是「彼得远远的跟着。」他要看结果如何。这是一种带着好奇,遥远的爱。第二,他的爱受到考验后,显出了怯懦,终至否认主。最后,是爱的回忆和返回,「他就出去痛哭。」带着好奇,遥远的爱,这是彼得的失败。爱受到考验后显出怯懦,这是他受到魔鬼筛的时刻。爱的回忆和返回,那是基督的胜利。

      第一,带着好奇的遥远的爱。我们不需要过分看重这一点,但是我们若从诗篇第一篇的观点来看彼得,自然会深感兴趣。当我们读这一篇诗的时候,我们想到基督。「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

    彼得正处于相反的景况。那是一种过程,我们无法说他是进步,因为他所走的是下坡路。「从」、「站」、「坐」,彼得当时正是这样。从,「彼得远远的跟着耶稣。」站,他「进到里面」,站在那些人中间。坐,他「就和差役同坐」,与基督的仇敌在火旁一同取暖。他是远远的跟着耶稣。我们若问彼得为什么要跟去?如果他有机会回答,他要说,因为我爱他,我要知道结果。我原以为他会作的那些事,他一件也没有作,我感到失望。哦,是的,单是好奇的爱,和罪人同行,站在罪人之中,坐在罪人所生的火旁取暖,真是危险万分。那正是彼得的失败。

现在来留意受到考验的爱。一个使女对他说,「你……也是……。」为什么说也是?因为约翰也在大祭司的院中,犹大也在其中出没。「你素来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夥的。」你真是他们一党的。」头一次他设法躲避,「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我们都一样,当我们受到挑战考验时,我们不明明否认,总是设法躲避。接着有另一个使女,不是单独对他说,而是对那里所有的人说的,「这个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这一次,他起誓说他不认得耶稣。过了不多的时候,那里的人都对他说,你真是他们一党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来了,你还有什么遍调可用!于是彼得就在起誓之外又加上发咒。那正是撒但在筛他。耶稣早已对他说过,撒但要筛你们!有人很有趣的说,彼得将一切属上面的事关闭,却对属下面的事敞开。彼得发现自已被筛出去了。一个人若爱耶稣基督,早晚会被带进到一个将他本相显明出来的环境中。他被带进到一个能将他本相显明出来的环境中,好使他能从里面的光景中被拯救出来。

 现在看最后的一点。虽然在黑暗中,他仍然充满光辉和色彩。我们会看出整件事是那么富于戏剧性。就在他发咒起誓的说出否认的话之后,从外面的黑暗中传来了鸡叫之声,他就想起了稣稣所说的话。谈到这里,无法不令人先将彼得放在一边,去注视基督。基督曾对他说,「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鸡叫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彷佛有些孩子气,里面没有什么特别意义。但是他能使用最简单的事,就如麻雀的啁啾,引人归向神。他能藉着破晓前的鸡鸣,使一个在迷途徘徊的人被喊醒,使他开始踏上正路。彼得记起了,他就出去痛哭。马太福音的作者,用很优美的笔法,写到了彼得的心碎,因为他否认了他的主。

    如此,「恨」杀了王,「爱」否认了他。王彷佛藉着这些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件,你们来看,有没有人像我这样的忧伤!第二件,也许是他所说的最后的一件事,从今之后,人子是在权能的宝座上!让我们即使必须经过黑夜,仍能信靠他,跟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