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于主耶稣的言行事迹多作归类而且集中的陈述,使人对他的真理和信息能有更清楚及深切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对于主耶稣的讲论就有四次归纳、按题的记载。(1)山上宝训(太五l~七29)。(2)嘱咐使徒(太十1~十一1)。(3)天国比喻(大十三l-53)。(4)末世预言(太廿四1~廿五46)。此外关于他的言行也有类似情况,现在来看十二章至十五章。
1.论安息日(太十二1-21)
安息日是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记号,好像割礼是神与亚伯拉罕立约的记号一样,犹太人最为注重。耶稣的门徒在安息日从麦地经过,饿了便掐起麦穗吃,因而被指责违犯了安息日,主耶稣提出几样理由与法利赛人辩驳:
(1)大卫王和跟从他的人在饥饿时进圣殿吃了陈设饼,本来这只有祭司可以吃,说明了人在困难需要之时,可以不受律法条例的限制,同时表明耶稣和大卫一样,甚至比大卫更高。
(2)安息日祭司可以献祭,虽犯了安息日仍不算为有罪,同时表示耶稣比祭司更高(民廿八9-10、18-19)。
(3)他比圣殿更大(约二19、21)。先知说,神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何六6),指明神的本意是注重怜恤人,而不是礼仪,暗示耶稣是神。
(4)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宣示了安息日的基本要义,以人为主。耶稣也是安息日的主,有权在安息日行事(可二27-28),他有权废掉或遵守,他超过安息日之上。
(5)在安息日若能救那些掉在坑里的羊,更可以在安息日救人了,因为人比羊贵重的多。所以在安息日可以行善事,因此主在安息日行了许多善事(可一21;路六6,十三10、15,十四1、4-5;约五8、10,九14)。
主耶稣没有一次命令人人守安息日,而自己又屡次被人指责触犯安息日,由此可见主对安息日的看法和态度。这无形中,他将要废掉旧约,另立新约(路廿—20;林后三6-7、11;来八10、13),为新约时代,神定了主复活的日子(诗—一八22-24;徒四10-12,廿7),影儿已变成实体(西二17)。
主在安息日医治一个枯干一只手的人,对他一说,事就成就,证明他实在有权柄,真是安息日的主。法利赛人商议要除掉他,可见他们的心何等刚硬,故意与主为敌。主医好一切病人,证明他是弥赛亚,应验先知的预言(赛四十二1-4),也说出他与圣父,圣灵的关系,以及他的性格,品德和使命,由于犹太人的弃绝,主将转向外邦人,传扬公理,外邦人要仰望他的名。
2.论到圣灵(太十二22-37)
耶稣赶出一个叫人又瞎又哑的鬼,众人惊奇,觉得若非弥赛亚无人能行此事。但法利赛人却毁谤他,说是靠别西卜,即撒但赶鬼,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撒但怎能自相纷争,它的国怎能站得住呢(太十二26)?主说:「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因为神的灵代表神,圣灵在哪里,就将神国的能力、权柄都带到那里。主藉圣灵捆绑那壮士,抢夺二名掳去的财物,就不能站立在两敌之间,非我即敌,不聚则散。
一切的罪,甚至说话干犯人子的罪都可得赦免,唯独子犯圣灵、亵渎圣灵的罪,今世和来世总不得赦免。因为那是故意不信、犯罪,再也没有机会使他悔改得救,圣灵便无法在他们身上作工,圣灵来是叫人知罪、自贡、认罪、得救,他们既硬著颈项抗拒圣灵,自甘灭亡,谁能救他们呢?若有信徒害怕犯了此罪,表明他非故意犯此罪,所以个是犯了于犯圣灵的罪,而是因为无知或善意地怀疑是否是圣灵,而个是亵渎圣灵。经上明说:「一切的灵不可都信」(约壹四1),要辨别诸灵(林前十二10)。如果心里明晓得是圣灵,而故意说是邪灵,那就是犯罪得罪圣灵了。好树结好果,果坏乃因树坏,心恶必出恶言。这是必然的道理。
3.关于神迹(太十二38-45)
求看神过并非都怀好意,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必须先悔改。由于约拿的种迹,使尼尼微人悔改了,这样除了耶稣死而复活的神迹之外,别无救法。但是听见、看见了耶稣复活的极大神迹之后,这世代的人并没有悔改,所以尼尼微城的人和约拿都要定这世代人的罪。南方示巴女王从极远处来为要听所罗门的智慧之言,而今天到处都有教堂,时时可听道,很容易买到圣经,人却不留意看,也不尽心听,不悔改信福音,哪能不被定罪呢?
污鬼离了人身,有人比喻为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脱离了偶像。而现今的时代,似乎脱离了迷信,装饰着现代文明,却不知带了七个更恶的鬼来了,有不信、暴力、色情、自夸、狂傲、贪财、享乐,所以这邪恶的世代在末后的景况更为不好,唯一的救法就是请耶稣进来,让他居住充满,鬼就不会再来了。
4.谁是亲属(太十二46-50)
耶稣正讲道时,他的母亲和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他说话:这时大概约瑟已死,他的弟兄可能要勉强他回家,以为他太狂热了(诗六十九8;可三21;约七5),他却不听从他们,他要顺服神的意思(太十六23)。他伸手指着门徒。并不单指十二门徒(可三34),说:「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因为这是真正属灵上在天国里的关系(太七21;路二49)
5.天国的比喻(太十三l-52)
马大福音是讲到天国的一本书,有几处更集中叙述有关天国的真理。第五、六、七章是主的登山宝训,讲到天国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廿四、廿五章则是主在橄榄山上讲到天国的外表和进展。这里共讲了七个比喻,称为天国的奥秘,这在旧约时代是人所不知道的,特别有关教会的事尚未显明。有人将这七个比喻与启示录写给教会的七封书信相比,可看出历代教全的发展情况。不过启示录是讲到教会属灵方面的情况,这里只涉及到外表的现象。天国和教会虽然在外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属灵的实际内容及互相联系才是更重要的一面。
今天教会在地上作为天国的代表,在将来天国实现时成为它的核心。在有形的教会里,就如在天国的外表中,也有不同的人,将来要加以区别。
(1)撒种的比喻(太十三十-23)
从主耶稣开始传道起,天国的道就被传出去:道只有一种,但土地有四种,所以有四种不同的结果。土地代表心田,人要对撒种的结果负责:
a. 撒在路旁的:是指听道的人因心地刚硬,不能接受道进人心田,所以刚硬。因有许多其他的道理、学问、社交、遗传、活动等东西时常出入或已经进入他的心,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成见、信仰,以致向主的道关闭,甚至连头脑都进不去,更不用说进入心中了。这种人让撒但进来逐一将所撒的种子吃掉,恐怕他信了得救(路八12)。
b.撒在土浅石头上的:是指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却没有进到心里的深处,及至为道遭遇患难、受逼迫就立刻跌到了。
C.撒在荆棘里的:是指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或肉体的宴乐把道挤住了,便结不出成熟的子粒来。
d.撒在好土里:是指人听了道,继续思想,有所明白,将道持守在诚实良善的心里,并忍耐着结实,当然结实的倍数也各有不同。
主耶稣回答门徒所问的为什么对众人讲话要用比喻,这是因人听过主明说的道理仍然不信,拒绝了所行神迹的见证,而让油蒙心、耳发沉、眼闭着,再多讲也无用。用比喻,来引起他们的好奇、发问、思想,或者能明白,回转过来,就得到救恩,所以主的目的仍是好的。
(2)稗子的比喻(太十三24-30、36-43)
主自己解释,主是撒种的人,田地是世界,好种乃天国之子,稗子乃恶者之子,指假信徒混进来(林后十一26;加二4),不能用暴力除去,像天主教所作过的。要等到收割的时候、世界的末了,将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的国里挑出来,丢在大炉里,把麦子——义人收在仓里,在天国里得荣耀。这结局何等严重,分别何其大,可惜教会中许多假基督徒并不在意。
(3)芥种的比喻(太十三31-32)
芥菜种很小却有生命的力量,能发展很快,代表教会,也是天国的外在象征,要大大地兴旺起来,后来要长成如树,使世人得到荫庇。
(4)面酵的比喻(太十三33-35)
有人说:酵代表罪恶、污秽、错谬、异端等败坏的事(出二15;摩西5;太十六6;可八15;路十二1;林前五6-8),但是在这个比喻中,从头到尾,耶稣没有只字片语提到酵有任何不好的意思,因此,按照字面,作最自然的理解,此比喻应该是指天国在世上的影响力很大,如面酵对全团面的影响一般。
(5)藏宝的比喻(大十三44)
宝贝一般认为是指以色列人(出十九5;诗一三五4;赛四十三4),藏在地里是指在世界中埋藏了。主也为他们付上代价(约十一50-52),他们本应作天国的子民(太八12,廿一43),现虽被弃,将来却要全家得救(罗十一25-26)
(6)寻珠的比喻(太十三45-46)
珠子代表教会,是主付了重大代价而买来(太廿28;徒廿28;林前六20;弗五25)。也有人认为珍珠指基督说的,如保罗将基督看为至宝,丢弃万事,为要得着基督(太十九21、 27、 29;腓三7-8)。
(7)撒网的比喻(太十三47-52)
网乃代表得人如鱼的福音网(太四18-19),聚拢各样水族,如万国中有各种人,似乎都归了基督教,但并不是都属乎神,有主的生命:到世界末了,主再来的时候,就要分别,将好的收在天国里,将恶人丢在火湖里(太十三42,廿五46)。
文士本熟悉旧约律法,但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二样都有,有旧约丰富的信息,也有新约清楚的救恩,于是,他就可以按着需要随时提供各种新旧的道理。
6.被人厌弃(太十三53-58)
耶稣回到自己的家乡,不被重视,不受欢迎,因为他们不信,也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可见连主耶稣也可能因人的态度受到限制,否则更增加他们不信的恶心,受更重的定罪(太十一20-24)。
7.约翰被斩(太十四1-12)
希律听见耶稣的事,就想到可能是他所斩的约翰复活了,因为他本知道约翰是义人、是圣人,也敬畏他、保护他、乐意听他讲论(可四20)。然而没有真正悔改,良心虽有觉悟,但未能拒绝罪恶,一旦到了适当的机会,撒但就要进入,要让他违背良心,将他拖到更深的罪恶里去。希律让所娶妇人的女儿在他生日时跳舞,因欢喜而应许赐她任何所求,她被母亲指使,要求约翰的头,希律便将约翰斩了。他看重人和自己的面子,而犯罪得罪神,这是许多人的通病,所以在宴会时、欢乐中、酒醉后都易失去理智,受环境压迫而轻易犯罪了,以致挽回无术,后悔莫及,不可不慎。
8.喂饱五千(太十四13-21)
耶稣听见约翰被斩就上船,独自退到旷野去。他遇见任何事,常是独自退去,不愿与人有所谈论,但众人跟随他。他心中仍然平静,怜悯别人,不但治病,也顾念他们身体的需要,用五饼二鱼使五千人(女人与小孩未计算)吃饱。这是个极大的神迹,是因人的需要而行的,不是要扬自己的名(约六15)。我们所有的虽少,但交主手中。蒙主祝福,就会使人吃饱而有余。不过先要被主劈开(约十二24),擘的越碎,给人越多。
9.耶稣履海(太十四22-36)
耶稣行了大神迹之后,众人甚至要强迫他作王,他却又独自退到山上去祷告。到了晚上,因门徒遇风浪,耶稣便行走在海面上,为拯救他们。别人害怕,但彼得一听是主,就求主叫他从水面走去,可是因见风甚大就要沉下去,他就呼喊耶稣,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并责备他的小信。这事教训我们不当随便求奇事、显异能,既有主的话,也不该看环境,怕风浪,因主总是有怜悯和体恤,什么时候呼求,他总是答应,绝不会让我们沉到海里去。大信可能变作小信,人自己是靠不住的,必须时时求主的扶持。主是全能的,超乎一切的势力,只仰望主就不会下沉。
这里也表明主已在天上为信他的人代求,但当四更天,在最黑暗之时,船在海中,代表教会仍在世上,因风不顺,还在世上受苦,到了大灾难时,主来拯救(赛廿一12)。我门应当因信出去迎接主,不管大风浪与黑暗,主会接我们到他那里去。
当人一认出是耶稣,就把所有病人都带来,R求摸耶稣的衣裳缒子,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今天也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但必须是当人认出耶稣在那里。保罗最像主,他活着就是基督,能将基督在他身上显大(腓一20-21),所以甚至有人从他身上拿手巾或围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退了,恶鬼也出去了(约十四12;徒十九10)
10.辩论污秽(太十五l-20)
有法利赛人和文士从耶路撒冷来见耶稣,在当时这是带着某些权威和势力,他们指责耶稣的门徒触犯古人的遗传,因吃饭时不洗手,但耶稣却说,他们为遗传而废除神的城命,这两样哪一样重要呢?哪一样是必须遵守的呢?这也是以后基督教所犯的错误,各宗派、公会、团体都有它们的教条、规矩、礼仪、习惯、传统,不能违犯、必须谨守,但对于圣经—一神的话却不认真遵行,常藉故推托,加以曲解。他们在教会里,或谈论宗教的时候,似乎很虔诚,但不过是用嘴唇,心却远离神,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训人,这样的事在教会的圈里多了。他们只看重某某教派的信仰怎样,某某领袖是多和么好,或者是现在流行某种道理、作法、追求的目标,实在不合乎圣经真理,结果将人引到歧途、错误,真是瞎子领瞎子,一起掉在坑里了。领人的和被领的都有责任,传的、听的、行的都当以圣经为准,不管是哪一派,或哪一个人讲的、作的,若不是神所栽种,都要被拔出来。
11.夸奖信心(太十五21-31)
迦南妇人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与外邦无关,所以耶稣一言不答。再求,喻之为狗,此乃按当时犹太人的说法,并非恶意。而这妇人并未因此就灰心放弃,她从主的话中得到鼓励和启发。「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去的碎渣儿」,主耶稣因此称赞她的信心,而为她成全。这让我们看见,人到主面前来,不管自己是多么不配,只要相信主是有恩典和怜悯的,绝不会不理人迫切的直求,叫仰望他的人失望。继续地求,直到得到。许多人祷告未得成全,是因为半途而废,求而不信,或不肯谦卑。
一切有病的人凡带到主脚前的都得了医治,这不是偶然的,或只在少数人身上,他是能力的源头,是满有慈爱的主,能作在每一个人身上。
12.四千吃饱(太十五32-39)
主曾给五千人吃饱,但如果有人为吃饼得饱而来,主不愿立刻行神迹来满足人肉体的需求(约六26-27)。但这些人已经三天跟随主,没有吃的了,他们实在是要听主的道,主怜悯他们,用七个饼和几条小鱼使四千人吃饱,将收拾的零碎装满了七个篮子,虽不如十二篮那么多,但也是完全的。主的爱心和神迹是用不尽的,等候主的人不会空腹而归,有这样的牧者,永不至缺乏(诗廿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