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穌走遍加利利傳道(第11-12 章)
1. 主耶穌談論施洗約翰(11:1-15)
2. 主耶穌對祂所處的世代的描述(11:16-19)
3. 不肯悔改城市(11:20-24)
4. 主耶穌的教導(25-30)
1. 主耶穌談論施洗約翰(11:1-5)
那時候,施洗約翰已經被希律關在監裏了,施洗約翰打發門徒來問耶穌一個問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當年,主耶穌來到約但河受約翰的洗的時候,約翰肯定地宣告,這位就是舊約中預言要來的那一位,但是到了現在,他開始懷疑耶穌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彌賽亞了!是什么原因動搖了他的信念呢?
本來,施洗約翰一心一意地期待著彌賽亞來臨之后,舊約聖經裏所應許的神的國度,馬上就要建立起來。可是到現在,耶穌還沒有對外宣佈祂的權勢,也沒有任何推翻羅馬政府的行動或意圖,所以他開始產生懷疑,于是差遣他的門徒去詢問耶穌。
主耶穌沒有直接地回答約翰的問題,只是叫祂的門徒回去告訴約翰,祂醫治好瞎子、瘸子和聾子,使痲瘋病者得到痊愈,叫死人復活和傳揚神的福音給貧窮人,這些行動已經說明了祂的身分。
講完了自己的工作之后,主耶穌總結了一句:“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這便指出,主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推翻羅馬政府,馬上在地上建立一個新的國度。
到了馬太福音11:7,主耶穌開始談論施洗約翰。祂用了很多反問句,問門徒去到曠野是要看什么,祂的問題是很生動的。約翰一向都是在約但河的下游傳道,那裡的河岸兩邊長了許多蘆葦。所以主耶穌問門徒為什么離開城市,跑到約但河邊去,目的是不是為了看蘆葦被風吹動的情景?
馬太福音11:11是主耶穌所說的一句奇妙的話,祂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洗約翰的”。只要我們將這話略略地調動,就知道主耶穌是說,一切從血氣生的,沒有一個人比約翰更大,這是基督對約翰的稱許。
但是主耶穌講完這句話之后,卻又說出另一句話:“然而天國裡最小的比他還大。”這是什么意思呢?我們知道,施洗約翰的任務是為基督作準備,所以可以說是屬于舊約時代的人,但是新約的信徒卻跟隨了耶穌,在神將來的國度中,所有人都比施洗約翰承繼更多的屬靈產業,因為他們會看見和認識基督在十架上成就的事。換言之,我們是經由耶穌基督成為神的兒女,所得到的地位比那些舊約的人物還要高。聖靈內住在我們裡面,提升了我們的地位。所以主耶穌說,所有由婦人生的,沒有一個人大過施洗約翰的;然而從神的國度來說,神賜給我們在教會中的權柄,卻遠遠超過那些先知們所擁有的特權。
11:12指出:“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這裏是指出,一個人進入天國會遇到很多的阻力,逼迫更會打擊主耶穌的跟從者,所以盼望進天國的人需要有勇氣、不搖動的信心、決心和堅持。
另一節經文也是值得留意,就是馬太福音11:14,主耶穌說:“你們若肯領受,這人就是那應當來的以利亞。”,主耶穌並不是說,施洗約翰是復活了的以利亞,而是指出,約翰取了以利亞的先知角色,大膽地對抗罪惡、引導人到神那裡去。當天使預言施洗約翰的誕生的時候,天使曾經說:“他必有以利亞的心志能力,行在主的前面,叫為父的心轉向兒女,叫悖逆的人轉從義人的智慧,又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路加福音1:17)。另外,瑪拉基書3:1更加記載了對施洗約翰這位開路先鋒的預言。
2. 主耶穌對祂所處的世代的描述(11:16-19)
在馬太福音11:16-17,主耶穌譴責那個世代的人的心態。“吹笛”是在婚禮中經常出現的,代表高興的事情;“舉哀”則是喪禮的意思。這個例子都指出,猶太人的心態好像孩童一樣,在兩種場合都不適合。
從馬太福音第十一章這裏,我們看見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馬太福音11:18-19形容,約翰來的時候不吃也不喝,于是人們便說約翰是被鬼附著的;而主耶穌來到世上,經常和罪人一起,人們又撇棄祂,說主耶穌是罪人的朋友,是稅吏和酒鬼的朋友。
3. 不肯悔改的城市(11:20-24)
主耶穌責備不肯悔改的哥拉汛、伯賽大和迦百農這些城市。
哥拉汛、伯賽大和迦百農這三個城市都是位于加利利海的北部,主耶穌對這些城市:“你有禍了!”經文中所提到的推羅和西頓,是靠近死海的著名城市,舊約先知多次指出,這兩個城市因為深陷在罪惡中而受到咒詛;所多瑪也是一個著名的罪惡城市,這些城市都因著她們的邪惡而被神咒詛或者毀滅。
伯賽大、哥拉汛和迦百農的人都親眼見過耶穌,然而他們頑固地拒絕悔改和相信耶穌。耶穌說,世界上最邪惡的城市的居民如推羅人、西頓人和所多瑪人見到祂也會悔改,但是加利利諸城的人見過耶穌眾多神蹟卻不肯相信,故他們將要承受的刑罰,得比那些未曾見過耶穌神蹟的城市的人更大,所以主耶穌在11:24總結說:“但我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所受的,比你還容易受呢!”這是指出到了審判的時候,他們的罪將無可推諉!
4. 得到安慰的教導(11:25-30)
主耶穌首先指出,神的大能作為和天國的奧秘,只讓小孩子知道,向聰明人卻隱藏起來。所謂小孩子,是指著像兒童一樣純真的基督徒,他們存著一顆單純的、謙卑的心來領受福音的人;“聰明人”是指一些自以為聰明的、傲慢自大的人,經文這裏引伸指法利賽人和律法師。馬太福音11:28-30是主耶穌向全人類發出的偉大邀請,凡是在失望、痛苦和恐懼中的人,只要來到祂的面前,效法祂的謙卑和溫柔,就可以得到安息。“軛”是套在牛頸上沉重的木製的器具,牛拖著軛用來耕地。主耶穌說祂的軛是容易的,擔子是輕省的,意思就是叫每一個人都謙卑在主的面前,讓主成為生命的主宰,因為主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特定的目的和計劃,讓我們去完成。
當主耶穌十二歲的時候,對祂母親馬利亞說的一段話,便顯示出什么是耶穌心中最關切的事,這是聖經裏第一次記載的耶穌所說的話。那時候,馬利亞和少年耶穌失散了,便回去聖殿找祂,當時主耶穌便說:“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么。”父神的事情正是耶穌生命中最重要的擔子。你覺得這是一個沉重的擔子,還是一個輕省的擔子?主耶穌說:“我的擔子是輕的”,這讓我們看見,照著天父的心願去作的,應該是背著輕省的擔子,而不是重擔。
5. 安息日的爭論(12:1-21)
主耶穌在開始傳道的時候,法利賽人和文士等等曾經對祂很感興趣,並且友善地對待祂,可是當主耶穌宣告祂有赦罪的權柄之后,法利賽人便和主耶穌決裂了。馬太福音第十二章是他們第一次和耶穌公然的爭論。
馬太福音12:1-21的。經文告訴我們,主耶穌和門徒在安息日的時候從麥地經過,門徒因為餓了,于是掐起麥穗來吃,法利賽人因此質詢主耶穌,指責祂容讓門徒違反安息日的條例。
法利賽人以神的律法和猶太傳統的解釋作為基礎,訂立了三十九項安息日絕對禁止的行為,“收割”就是其中的一項。根據宗教領袖所說,門徒掐麥穗並在手上搓麥粒來吃這個動作已經算是在收割了。法利賽人卻捉住這個機會,一心只想控告耶穌。
主耶穌的門徒全部都是猶太人,他們難道不知道安息日的條例嗎?當然不會!門徒跟著主之后,已經知道主的言行和祂對安息日的態度,所以門徒在隨意地掐麥穗的同時,也知道自己並沒有違反安息日的條例,但是法利賽人把握這個時機來攻擊主。
馬太福音12:3-6是主耶穌的回答,祂首先列舉了大衛曾經吃陳設餅的事蹟來支持自己的論點,這個事蹟記載在撒母耳記上21:1-6,耶穌引用大衛吃陳設餅的原因,是讓宗教領袖知道,如果他們定耶穌的罪,也就是定大衛的罪了。當然,宗教領袖絕對不會這樣做的,以免引起群眾的暴動。引用完大衛的例子之后,主耶穌轉移到祭司的身上,祭司在安日是需要在聖殿裏負責敬拜的,主耶穌指出,如果按照法利賽人的看法,這種行為就是犯了安息日的條例,但是他卻沒有罪。因為神設立安息日的原意,是叫人休息和敬拜神,所以祭司可以做獻祭和安排敬拜的工作。主耶穌用這個例子,指責法利賽人只是僵硬地要求別人和自己去遵從律法字面的意思,卻不了解律法的真正意義。
講完了兩個例子之后,主耶穌宣告:“在這裏有一個人比殿更大,因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這是馬太福音12:6-8的主題信息。法利賽人過于注重宗教禮儀和規條,以致忘記了聖殿的真正作用是帶人去那裏敬拜神,主耶穌比聖殿更大,祂引用何西阿書6:6“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表達祂是安息日的主,只有先知道敬拜的對象,才能適當地遵守宗教的守則和禮儀。耶穌說祂是“安息日的主”,更向法利賽人宣告自己比律法更大,更超越。
馬太福音12:9-13是關于安息日的另一個爭論,當時,他們在會堂遇見一個枯干了手的人,于是法利賽人刻意問了一條問題,“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他們這樣提問的真正目的是要控告耶穌!
法利賽人看重他們的律法過于人的需要,專注耶穌觸犯了他們什么規條,卻看不見那個枯干了手的人的需要。根據猶太人對律法的解釋,在安息日治病是不合乎律法的。假如現在有一個人受傷,有喪失生命的危險,根據律法,你可以使用止血帶,或採取其他任何方法,使這人不致于流血而死;但是你不能採取其他行動來醫治他的傷口。直到安息日過后,才能拿紗布,繃帶或其他藥物來醫治他。
耶穌經曾多次在安息日治病,當中沒有一次是情況危急的。倘若祂改天再醫治,便表示祂順從了法利賽人的權威,認同他們那些偏狹的條例相等于神的律法;倘若祂在安息日醫治那人,法利賽人就可以因為祂破壞了規條,而宣告祂的能力不是由神而來的。耶穌是要讓人看見法利賽人的規條是何等荒謬和偏狹,神不是規條的神,而是活人的神。別人正需要幫助的時候,就是我們接觸他們的最好時刻。
經過了一番的爭論,主耶穌作了一個總結:“所以,在安息日作善事是可以的”,接著便醫治了那個枯干了一隻手的人。這個故事發展下去,便是引來了法利賽人的不滿,法利賽人,商議怎樣可以除滅耶穌。 於是耶穌就離開那裡。主耶穌不斷地揭露法利賽人的行為,指責他們的假冒為善,但是當祂知道這些人圖謀殺害自己的時候,卻離開那裏,到別的地方去,主耶穌這樣做,因為祂受死的時候還沒有到,所以祂故意避免和法利賽人起正面的衝突,為了等到祂上十字架的時刻來臨,祂決定離開那個地方。不過,有很多人跟著祂,于是祂又開始了教導和治病的工作,主耶穌吩咐那些得醫治的人,不要把祂所行的神蹟張揚出去,祂不希望有人帶著錯誤的動機來跟從祂,妨礙祂的教導,引起人們對地上世界錯誤的盼望。
馬太福音12:17-21,是作者馬太所寫的一段話,他引用以賽亞書42:1-4,指出主耶穌是一位慈愛的救主,在審判來到之前,祂不折斷壓傷的蘆葦;也不吹滅將殘的燈火。
6. 主耶穌權柄的爭論(12:22-39)
這段的內容是由主耶穌醫治一個被鬼附著,又瞎又啞的人開始的,當那個人得到醫治之后,在場的人有兩種反應,眾人看見主耶穌的事蹟,他們認定這位就是大衛的子孫,是他們期待的彌賽亞;但是法利賽人嘲笑主耶穌是靠著鬼王的力量來趕鬼。
主耶穌對這番話的回答簡單有力,祂說:“凡一國自相紛爭,就成為荒場;一城一家自相紛爭,必站立不住。若撒但趕逐撒但,就是自相紛爭,他的國怎能站得住呢?”這幾句合乎邏輯的話,立刻瓦解了法利賽人的整套哲學,撒但怎么會趕出撒但呢?這是絕對不會發生的事情。
接下來,主耶穌比較了靠著聖靈和靠著鬼王趕鬼的結果,(12:27-28)主耶穌要求我們的信仰立場是清晰的,若不和祂相合;就是與祂對立,主耶祂不容許我們選擇中間的立場,(12:30)
12:31-32,是主耶穌的總結,祂兩次強調,褻瀆聖靈的是永遠不會赦免的罪。法利賽人把主基督靠聖靈所行的神蹟,當作撒但的能力,他們褻瀆了聖靈。聖靈的工作是要叫人知罪,人知道了自己的罪,卻沒有辦法救自己,惟有耶穌能為人類的罪提供解答,惟有接受神的兒子耶穌基督,讓祂成為我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人,人類的罪才可以得到赦免。
在12:33-37,主耶穌用好樹結好果子的比喻,繼續責備他們。主耶穌提醒我們,人的口裡所說的話,顯示出人的內心在想些什么,對于法利賽人來說,他們根本沒有留意自己是否言行一致,沒有追求認識真正的救主是誰,反而是渴望追求神蹟。主耶穌知道他們早已看過足夠的神蹟和證據,假若他們肯敞開自己的心,早已信服耶穌就是彌賽亞了,只是他們定意不相信祂,所以即使有更多的神蹟,也不會改變這種態度。
7. 神蹟的爭論(12:38-50)
主耶穌看穿了法利賽人的心思意念,所以祂回答說:“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蹟,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約拿是一個先知,受神差派到亞述的尼尼微城宣告神的審判,如果尼尼微城的不悔改,就會滅亡。亞述是一個極兇殘和好戰的國家,約拿嘗試逃避這個任務,結果在大魚腹中三日三夜,當他出來之后,很勉強地去尼尼微城,傳講神的信息,結果全城的人都悔改了。
主耶穌用這件事指出,外邦的尼尼微城人尚且敬畏神,願意悔改,相反,主耶穌來到祂的族人那裡,他們卻不肯悔改!主耶穌在馬太福音這裡很清楚地說,祂的復活將會證實祂是彌賽亞;祂死后三日便會復活,正如約拿在魚腹中三日后重得生機一樣。
馬太福音13:41和42兩節經文是平衡的,第41節指出:“當審判的時候,尼尼微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第42節則指出:“當審判的時候,南方的女王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在約拿的時代,尼尼微城是亞述的首都,是一個罪惡滿盈的城市,但當約拿傳道后,全城立即悔改。南方的女王也曾從遠方來見以色列王所羅門,學習他的智慧。當神向這些外邦人展示自己時,他們就能認識真理。
在馬太福音12:43-45,主耶穌談到趕逐污鬼的事。我們要切記,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已經信了主,就四處去找邪靈、除惡鬼,因為如果你只是把鬼趕除去,沒有將其他好的東西搬進那個人心靈的空間,你其實不是在幫助那個人,反而是害了他。等惡鬼回來,看到房子打掃干凈之后,它會出去再找七個更兇惡的鬼回來居住。那時候你就幫了一個大倒忙了。
我們驅除黑暗最好的方法,是讓黑暗的地方得到光亮。我們知道,光和黑暗是無法共存的。當一個人願意打開心門,讓耶穌進入他的生命;讓他們的內心和生命充滿神的愛,就能藉著神的力量,除掉黑暗的勢力。除去生命中的罪是邁向光明的第一步,我們必須讓神的道和聖靈來充滿我們的生命,不要給撒但有機可乘。
12:46-50,談到凡是遵從父神旨意的人都是親屬,因為我們有同一個父在天上,有的人說,主耶穌缺乏親情,因為當馬利亞來找他的時候,他竟然說:“誰是我的母親”。事實上,主耶穌並不是否定自己對地上家庭的責任,祂乃是在批評那些宗教領袖沒有遵行舊約中孝敬父母的命令。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他仍然掛念著母親,安排門徒照顧馬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