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禱告』
馬太福音6:5-15
禱告是每一個宗教信仰基本具備的活動,但在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對禱告的重視,會比得上猶太人。猶太拉比說:『祈禱是偉大的,勝於一切的善行。』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是以色列人的贖罪日,那一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動攻擊,因為那一天所有的以色列人,會按照聖經的教導,什麼事都不做,把全付的精神用在禱告上,他們的警戒心會很低。那一天的下午一點五十分,埃及軍隊在南部渡過蘇彝士運河,立刻把以色列人的防線突破了,下午兩點零七分,埃及開羅的電台向全世界宣佈,埃及的旗子在蘇彝士運河東岸升起來了,另外在以色列的北邊,敘利亞的坦克車從戈蘭高地打下來,直接來到耶路撒冷的東北邊,如果不是敘利亞的坦克車油料用完,以色列的空軍趁機會反擊,整個耶路撒冷就完了。這一場戰爭以色列不但沒有被消滅,反倒佔領了敘利亞和埃及的大片土地。但以色列人從這次戰爭學到教訓,後來他們在所有的宗教節日中,仍然讓大部份的軍隊保持在警戒狀態。
馬太福音五、六兩章中,耶穌指出在律法和信仰上的十種錯誤觀念,前面六個是關於律法上的誤解,接下來有三個信仰生活的錯誤做法,最後一個是錢財價值觀的問題。今天我們所看的是關於禱告的問題,耶穌在教導如何禱告時,單刀直入的把禱告的錯誤指出來,特別是態度和形式上的錯誤。
禱告是人對神的一種交通方法,應當是把禱告的重點完完全全向著神,耶穌所指責的禱告態度,是把禱告的重點放在自己的身上,也就是禱告時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耶穌用一個圖像來描述這樣的禱告,他說:『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裏、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耶穌說這是表演式的禱告,假冒為善在原文中的意思就是演戲的人,這種人要上會堂去禱告,他很希望人家以為它是一位敬虔愛神的人,所以他走在路上等不及進入會堂,就在路上禱告起來了,進了會堂也要站在最顯眼的地方禱告。這樣的禱告只不過是一種表演,耶穌說,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這種人要人家知道他在禱告,他的目的是達到了,他禱告的意義全部就只有這樣了,這種禱告跟上帝是沒有關係的。我們要小心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禱告態度。
有一個神學院每年的十月和十一月左右,常常會發生學生睡眠不足,情緒變化很大的現象,原因是每年這個時間,都會舉行特別的講座,其中有一位年長的牧師非常強調禱告的重要,那位牧師的口才很好,講道的信息中有鼓勵有責備,能夠讓聽的人想要去遵守,所以當那些講座和特會舉行的期間,許多神學生就立志要做個禱告人,每天一定要有一兩個小時的禱告,可是問題來了,大部分神學生的年紀都還輕,生活作息跟那位年長的牧師不一樣,年輕人的睡眠通常比年長者的需要多一些,結果為了做到每天禱告一到兩個小時的目標,很多人睡眠不足,情緒和脾氣都變壞了。我們禱告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不叫自己的良心受責備,或是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是一個不錯的基督徒?
雖然養成固定的禱告習慣是很好也是很重要的事,但我們要注意五種形式化的禱告,避免在這些形式化的禱告中,忘記了禱告的意義。第一個形式化是固定的禱告經文。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規定每天要作兩件事,第一是背誦(Shema),Shema是希伯來文『聽』的命令式,包括三段短的經文──申命記六4-9;十一13-21;民數記十五37-41。虔誠的猶太人每日早晚兩次,必須背誦全部Shema,時間愈早愈好,只要清晨的光線足夠分辨出藍色與綠色的時候,就要開始背誦。晚上必須在九時以前,念這些經文。如果最後可能念Shema的時限已到,不論這個人在甚麼地方,或在家中,或在街上,或工作,或在會堂,他必須停止一切活動來念這幾段經文。第二種猶太人每天要作的事是重複念十八篇禱告文,這些禱告文都很簡短,律法規定猶太人每天要背誦三次,早上、下午、晚上各一次。都是背誦這些同樣的禱告文。我們雖然沒有Shema和十八篇禱告文,但在許多場合會用馬太福音6章9-13節作為我們的禱告,如果只是為了正確的把這一段所謂的的主禱文唸完,或者當它是一個聚會的結束,就已經是形式化的禱告了。
第二種把禱告形式化的的情形,就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有固定的禱告。在猶太人的禱告文中,分得非常細。有吃飯前和吃飯後的禱告;有關於光、火、閃電,看到新月、彗星、兩水、風暴,眺望海、湖、河流,收到好消息,使用新傢具,進入或離開一個城市,也都有禱文。每一件事都禱告,表示在人生中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帶到上帝的面前。這原本是很好的態度,但把這種做法當成形式時,這些禱告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上個禮拜六、禮拜天日我去台中和高雄開會,為了做宣道會的網站,我需要拍幾個宣道會教會的照片,我請一位牧師開車帶我去,在車上不知道怎麼聊到開車的問題,那位牧師的太太指著粘在前面的陶瓷玩偶對我們說,他們家女兒在教會買了這部福音車給牧師用以後,特別去找了五個禱告的陶瓷娃娃,代表他們一家五口隨時在為牧師開車平安禱告,因為他們牧師開車有時候很兇。當時後我想,開車要有平安,應該是守法比禱告有用吧,不過我不好意思說出來。如果把禱告當成某種保障,卻不盡應有的本分,這樣的禱告就是形式化的禱告。
第三種形式化的禱告是在時間上的規範,虔誠的猶太人會按照規定的時間,每天在上午九點、正午十二點,下午三點禱告,不管他們身在何處,到了這些時間一定要祈禱。回教徒也有同樣的習俗,他們不只三次,而是五次。有一個諷刺故事說,有一個回教徒拔刀追殺他的敵人,突然聽到提醒禱告時間的號響了,他於是停下來,打開祈禱毯,跪下,儘快地念完他的禱告文,然後再起來,繼續追殺仇敵。在一天中固定幾次的向上帝禱告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每次禱告以後,卻沒有想到上帝的旨意,就非常危險了。
第四種讓禱告形式化的現象就是,非到某一個地方就不能禱告。有些地方特別容易讓我們的心安靜下來親近神是一件無可否認的事實,可是有些人認為只有在教會或某某禱告山上禱告,上帝才比較會聽,這是錯誤的想法。這個想法的危險就是把上帝限定在某些所謂神聖的所在,而忘記了全地都是上帝的殿。曾經有一段時間,台灣非常流行上禱告山去禱告,有幾個地方是很有名的,特別是中部某一個禱告山,但在一九九五年時,那一個禱告山的負責人,因為所謂潤八月的危機,整個家族中大部分的人移民到美國去了,當時候我在神學院唸書,有兩位同學休學走了,其中一位就是那個禱告山負責人的第二代。我不反對在我們需要安靜禱告時,去一個能獨處而且不被打擾的地方,但如果強調非要到某某地方去禱告,才能有神的同在,這樣的想法有相當的問題。
最後一個有問題的禱告形式是,以為越長的禱告就代表越能蒙神垂聽。有一些關於禱告的教導,認為一個人若以夠長的時間敲上帝的門,祂就會回答,也可以說上帝被煩到不得不來聽我們的禱告,甚至禱告越多時間,上帝答應的可能性越大。這種觀念是出於功德主義的信仰觀念,在佛教和天主教都有念珠,念珠的作用是計算次數,佛教徒唸的是阿密陀佛,天主教唸的是所謂的玫瑰經,玫瑰經簡單說是一些固定內容的祈禱文,包括一百五十篇的禱告文,佛教徒相信阿密陀佛唸得越多,就越能消除業障,天主教徒相信,玫瑰經唸得越多,就越能得到更多的赦罪之恩。
在列王記上十八章記載,以利亞在迦密山上和四百五十名拜巴力的先知,用求降火燒祭物的方式,在百姓面前證明誰侍奉的神才是真神,那些拜巴力的先知,從早晨到午間求告巴力的名說:『巴力啊!求你應允我們!』在使徒行傳十九章,保羅在以弗所承傳福音,帶領許多人信主,但當地製造拜偶像器具的人,害怕大家都信耶穌以後,他們就沒生意好做了,就鼓動許多人來反對保羅,聖經說這些人聚起來喊叫:『大哉!以弗所人的亞底米啊。』喊了大約兩個鐘頭。耶穌說:『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
耶穌說,不可效法他們。因為我們一切所需要的,天父早就知道了,不需要用固定的內容、在形式上的習慣、固定的時間、選擇固定的地點,用反反覆覆的話禱告。耶穌給我們一個禱告的範本,這一個禱告跟我們自己慣常的禱告內容是不一樣的,通常我們向神禱告,最多的是願我所求的成就,但耶穌說,我們應當禱告神的國降臨、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耶穌要我們把自我為中心的禱告,改變為以神為中心的禱告,因為我們一切所需要的,天父早就知道了。
在以神為中心的禱告中我們應當有三種禱告內容,第一,感恩的禱告,要為神所賜下每一天的恩典感謝,不要一天到晚跟上帝說,我缺這個缺那個的,因為我們一切所需要的,天父早就知道了。第二種禱告內容是饒恕,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我們最難學的功課就是饒恕,要求神幫助我們願意去饒恕,有足夠的肚量去饒恕別人對我們的虧欠。第三種禱告內容是倚靠,求主幫助我們凡事依靠神,特別在試探的時候,我們需要依靠神的同在去勝過試探,通常在試探中跌倒的人,常常是自己以為剛強不需要上帝幫助的人,靠著自己的意志力可以抵擋誘惑,卻在自以為剛強中跌倒了。
禱告的內容是我們恩神關係的一個指標,如果我們承認神掌管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切,就好好的跟他禱告,藉著禱告,讓我們的生命對神有更多的感恩、得到他更多的饒恕和對他更加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