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的動機』
馬太福音6:1-4
這兩天大學聯考,有十五萬多人在考場上要比個高下,最後會有將近一半的人進不了大學讀書,因為他們在這場考試中被另外一半多的人比下去了。這是一個很殘酷的比較。不過仔細想一想,在我們的人生裡面似乎沒有一個階段不是活在比較之下,昨天從網路收到一篇叫做「人生比一比」的笑話,它內容包括了十九種比較:1~4歲比可愛,5~7歲在幼稚園中比聰明學藝;8~12歲在小學階段比成績;13~15歲國中生比cool;16~18歲高中生的年齡比帥;19~22歲在大學中比女朋友;23~24歲當兵在軍隊裡比的是體力;退伍後25歲找工作,要跟別人比的是學歷;26~27歲工作穩定一點後有點經濟能力,會比有沒有汽車;在28~32歲這個階段是在比老婆;接下來在33~35歲時,就是比生小孩;35~40歲會比事業上的成就;41~50歲比的是房子大小;51~55歲該擁有的物質都有了以後,就開始比看看誰的錢多;56~60歲時,自己的孩子長大結婚,比的自然是媳婦;60~65歲的人,有點年紀了就要比聲望;66~70歲比的是子孫;70~75歲的人,開始關心身體的狀況,大家在比的是健康;75歲以後,能比的大概都都比過了,最後是比誰活得最老。
這十九個比較都是人還活著時所做的,如果比這些還覺得比得不夠,想在離開世界後繼續比,那就是在宗教信仰上去比了,比看看誰能上天堂。在信仰上的比較,當然是在活著的時候比,有的人在比行為,比看看誰做的好事多,有的人喜歡比修行,比禁食禱告的功夫強。耶穌對這種在信仰上做比較的人,給了一個封號,叫做『假冒為善的人』,在原文中,假冒為善的意思是,演戲的人。
猶太人的宗教生活中有三個重要的事情,這三件事被認為是義人的基本條件,如果一個人常常施捨、禱告和禁食,就會被斷定為義人,成為義人的意思就是保證將來可以上天堂。這樣的觀念一樣存在於所有的宗教信仰中,做好事加上虔誠的信仰生活,就等於上天堂的保證。所以大家常聽到的一句話說:『宗教是勸人為善的』,為什麼宗教有力量勸人行善呢?因為有一個將來上天堂的動機在人心裡面,所以宗教能夠激發人去行善。耶穌並不是要教導人應當怎樣行才能上天堂,他要指出一個現象,有許多人出於錯誤的動機,遵行神的旨意。
耶穌這樣警告:我們如果只是為自己的榮耀去做這些事,就失去了其中最重要的價值。一個人可以施捨,不是為幫助接受施捨的人,只是表現他的慷慨,在別人的感謝和讚美中自我陶醉。一個人的禱告以變成不是向上帝說話,而是對人說話;只是為了讓別人看見他有多虔誠。一個人禁食,可能並不是為了心靈的好處,也不是為要在上帝面前謙卑,只為了要向世人誇耀他修行的功力。同樣的行為,可能只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讚美,增加自己的聲望,然後向別人顯示他是一個多麼良善的人。
耶穌說,這種人在做這些事的同時,已經得到他們應得的種酬報。祂曾三次說這句話:『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這節經文最好譯作:『他們已經獲得全部的報酬。』在原文中『賞賜』是商業做生意的專用字,用在算帳方面,表示該收的錢全部收好了。耶穌所說的是:你若為表現你自己的慷慨而施捨,你會得到人的稱讚,但這也是你全部的收穫;如果你的祈禱只為了在人的面前炫耀你的虔誠,你將得到十分虔誠的好名聲,但也是你全部的收獲;如果人人都知道你在禁食,人們會認為你是一位有節制的修行家,但這也是你全部的收穫。耶穌說:如果你的目標是要得世上的酬報,你一定可以得,但是你決不能得到上帝賜下的報酬。你會變成一個近視極深的人,握住屬世界虛浮的酬報,卻失去永恆的報答。
耶穌說:「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在耶穌的時代,吹著號施捨原是當時通行的方法。有一些人為了分發救濟品或金錢作為賙濟時,往往站在大馬路上一個明顯的地方,叫人在他面前吹一支小銀號,當一些因為瘸腿、瞎眼、和其他殘疾沒辦法工作賺錢人,一聽到這種聲音,就都過來把他團團圍在中間,這個人就很大方的將財物施散出去。也許有人要說,今天已經不會有這種無聊人了。
事實上,這種現象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手法不一樣了。我在讀神學院之前,在一家電腦公司上班,那家公司因為是保險公司的關係企業,所以時常有保險公司的刊物發下來,對我來說一開始這些刊物很新鮮,我有空就拿來看一看,不過看多了以後,就開始感覺厭煩。因為那些刊物的編排有一個固定的公式,在每一期的內容中一定有兩種文章,一種是慈善新聞,某某家庭發生車禍,父母雙亡留下幾個嗷嗷待哺的小孩,家境清苦,公司知道後派人送了幾萬元去幫助那些孩子繳學費,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個女子從十幾層樓往下跳,馬路上剛好有一個賣燒肉粽的經過,跳樓的沒摔死,賣粽子的卻被壓死了,保險公司派人送一筆錢給那個家庭。在這類新聞旁邊的版面,一定是跟著理賠的報導,某某家庭的先生因為罹患癌症過世,留下孤兒寡婦,不過還好那位先生很愛他的家人,生前買了保險,所以這一家人將來的生活不會有問題,旁邊所附的照片,常常是寡母帶著孩子站在一桌子的鈔票前面。
去年921地震後,很多行業受到嚴重打擊,不過卻有許多廣告公司的業績大幅成長,因為有些企業捐款後,利用這個機會大做形象廣告,有的公司捐一兩千萬,卻花四五千萬去宣傳他們捐的那一兩千萬,在媒體上不斷的宣傳他們做了好事。而那些沒有做廣告的企業,雖然在實際上捐了上億的錢,卻很少人知道他們所做的。這種現象把人本性中的功利主義思想暴露出來,人總是喜歡讓別人知道他有多好,同時也喜歡看到別人有好行為,所以會用看得見的事去評斷自己和別人。
耶穌針對那種做好事之前要先吹小喇叭的現象,提出一個相對極端的建議,他說:『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有許多人誤解耶穌所說的這句話,以為做好事一定要偷偷摸摸的做,不可以給別人看見,甚至有人以為,如果做的事被別人知道了,就會失去將來從神得到獎賞的機會。如果你也這麼想的話,很可能你不能接受耶穌在馬太福音5章16節說的話:『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要片面解釋耶穌所說的話,一定會發生矛盾。同樣做一件事,心態跟動機是可以完全不同的。耶穌說:『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耶穌不要我們挑特別的時間或地點行善,不管有沒有人注意到你,你應該做神要你做的事。
檢驗自己是為了神的旨意或是為了人的因素而行善,可以在三種心態上檢查。單純為了遵行神的旨意而行善時,我們心裡會有一種篤定感,知道我所做的這件事就是神要我做的,但以讓別人知道為目的的善行,常常不能肯定自己所做的夠不夠,怕有別人做得更多,被比下去了。人很喜歡比來比去的,什麼都可以比,而且都是要比別人強、比別人多,雖然做了許多好事,但心裡面沒有平安跟喜樂。你可以從做好事後,心裡的感覺來了解自己的動機,是為了順服神,還是為了自己的面子。第二個檢驗行善心態的地方是注意力,當你在行善的過程中你關心什麼,是別人對你的評語,還是你所做的事的內容。第三個檢驗是,當你完成一件好事時,有沒有看見更多更重要的責任。
耶穌說:『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一般人的觀念以為一件工作做得很好,接下來應該得到休息與輕鬆,不過在神的報答裡面,會帶來更大的要永,與加倍的努力。在馬太福音25:14-30節,耶穌談到才幹的比喻中,那些忠實的僕人所得到的回報乃是更大的責任。通常一位好的老師遇見一位真正有天份又有才幹的學生,他決對不是讓他輕鬆,反倒把更困難的工作給他。二流卻有潛力的球員決不願意到三流的球隊裏面,過輕鬆自在的日子,他會想到第一流的球隊裡面,他必須盡全力讓自己的程度達到一流的水準。基督徒行善的回報與世界的回報相反,世界的回報將是一段輕鬆悠閒的生活,基督徒的回報乃是上帝要他愈來愈多的服事上帝與別人。我們的任務愈艱巨,所得到的報酬也愈重大。
基督徒行善的另一件回報,就是歷代以來人們所盼望的,得以見到上帝。屬世界的人,從來也沒想到過上帝;想到與上帝面對面的時候,將是一個恐怖而不是喜樂的經驗。人若走自己的路,就愈來愈與上帝相離,直到最後,上帝竟變成了他終日躲避不欲見面的陌生人。可是若有人全力追求與上帝同行,順服上帝,並以良善作為他終日追尋的對象,於是他的生命就一日比一日更接近上帝,直到最後,他將毫無懼怕且滿有喜樂的進到上帝面前,這是基督徒最大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