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五3-12
在思考本章头两节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事实,就是王心意中最终的目的,是要将众人带进神的国中。为了达到这目的,他必须召聚那些降服他王权的人,形成一个核心,藉着讲解国度中的律法,使他们先明白这国度的意义。
戴奥斯华博士(Dr.Oswald Dykes)称这一段宣告为「王的宣言」,实在最恰当不过了。因为他确切地表达了这段有关律法的伟大讲论的性质。
在开头的八福中,王启示了他国度主要性质的真理。他用十分平实、简明、涵盖甚广的话,说明品格在天国中的重要地位。耶稣的门徒正期待着他发表一篇国度的宣言,他们一定会为他所说的话感到希奇。他们早已听见那位作先锋的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也听见耶稣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很可能到目前为止,他在他们眼中仍然只不过是
一位教师,是预备道路的,要带他们迎见那要来的王。
现在姑且让我们假定,他们确知他是神所膏的君王,同时也假定他们知道对他的顺服就是对神国度的顺服,因为这国度是以他这个人为中心,他就是这国度的影显和表现。那么他们登山是为了要聆听他以王的身分所发表的话。果真如此,他们必因他开始的几句话惊异。在八福的讲述中,没有只字与常人观念中的国度有关,也没有提到任何今世之国所看为伟大的事物。
人对于国度的观念,环绕在民族的势力、强大的军备、和繁荣的经济这三个方面。今日人们更以这一切自夸,认为武力才能构成国的强大。这种思想与真基督徒的精神大相迳庭。可惜我们对于国度的观念,仍掺杂着对军备的倚恃。如果我们明了公义的深刻意义,就能知道那样的观念是出于谬误。我们仍以壮丽、灿烂、和金光闪耀,作为伟大的象徵。我们对国度的观念,与古时所有的无何分别。一国的伟大是基于品德的伟大,这个观念只在曙光微露,慢慢发展的阶段。
然而,这个观念形成了神的大君王之国度宣言里,头一阶段的教训。在他的教训中,他将所流行的政权观念完全搁置一旁,他忽视他们,否定他们。他登山时,没有鼓号仪队,也没有官式威仪。这位君王,在至上至单纯的人性庄严中,登上山坡。环绕着他的是几个并不完全了解他,却忠于他的人。他教导他们品格的重要性,没有一件事能与之相比。他就是如此教导他们。他在开头所说的,就是国度的根基。从始至终他没有提过武力、军事、和物质的繁荣。
现在让我们来看他所说的话。首先我们要试着从其中找出一般的原则;然后再从其中着关于蒙福之品格的启示。
在观察一般的原则时,首先我们注意到,王以祝福开始他对国度律法的宣告。
「有福了」这一个词,将神对人的旨意,启示了出来,因此也启示了王建立他国度的目的。这是何等希奇的一件事,何等恩慈的一件事。原文中「有福了」这一个词,在英王钦定译本中译作「有福了」(Blessed)四十三次,译成「快乐的」或「幸福的」(Happy)有六次。一般都认为,此处若译成「快乐的」或「幸福的」,能将那字的字义表达得更准确。但我以为这里译成「有福了」较好,可以使我们了解这字真正的含义,那是一种感觉,一种状况,而不是原来没有而由别人赐下的。固然福是由上赐下的,但此处「有福了」,则是指一种状
况,也可以说是一种感觉。
因此「有福了」是由于具备某种状况而产生的一种感觉,他是一种极深的平安、满足的喜乐、与完全的安息。这些都包括在幸福或快乐的状况中。这是神向人所存的旨意,是神要人过的生活。忧愁与叹息都要消声匿迹;神要擦干人一切的眼泪。幸福和快乐永远不会消失。他不禁止人喜乐欢笑。
宣言中首先提到的是「福州」(快乐)。这是一个阳光闪耀,音符充溢,喜乐满盈的词。今日人们用许多不正当的途径,千方百计追寻的就是这个。这宣言并不是官样的文件,不是用「兹……」开始,乃是以「福」起头。这是王在山上坐下,他的门徒们环他而坐时,从他口中所流出的第一句话。然而,他自己呢?啊!他自己的心正受着痛苦的绞拧,因着无限的怜悯而忧急。他为何心中因怜悯而忧急呢?因为他看见了人类忧患的惨景。他以忧急愁苦的心情,向人发出祝福之声。神对人的旨意就在此显明了。
接着我们注意到,王所宣告的福,并不基于人的作为,也不基于人拥有什么,乃在于他是怎样的人。「虚心的人有福了。」「哀恸的人有福了。」「温柔的人有福了。」「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怜恤人的人有福了。」「清心的人有福了。」 「人和睦的人有福了。」没有一个字论到一个人作了什么或拥有什么,问题全在于他是什么样的人。
福音的价值就在于这些「福」,因为王向那些犯了罪,失去福的人,宣布了这些福。「虚心(灵里贫穷)的人有福了。」只有王在八福篇中宣布贫穷是福。一般人则认为这是一种苦。「贫穷」这一个词,丝毫不带幸福的气味。「贫穷」的意思是缺乏,缺乏带来愁苦。但王却说,「虚心(灵里贫穷)的人有福了。」这句话一方面承认了缺乏的事实,另一方面却说出所缺乏的将要被补足。在国度的宣言中,我们不断地听见那伟大福音使者所传出的音乐。在王的感觉中,他感觉到了那极大的需要,又深知一切将得补足,以得到一个伟大的结局。请再留意八福篇中的特殊方式。「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以下的各福无不如此,都是「……的人有福了,因为……。」品格产生一种状况,状况则导致福分。
以头一个福作例证。虚心的结果,是使神的国度得实现。这就是福。耶稣不是说,国度将赐给虚心的人。他没有说,一个人若灵里贫穷,他就将国度给他,使他快乐。灵里贫穷的
人之所以有福,是因为他有神的国。国度的福分是自然而致的,不是任意奖赏给人的。王不是把礼物赏赐给人,叫人快乐。他是为人在里面创造一种状况,使他能够蒙福。他不藉改换环境为人造福,他藉有福之人,改造环境。他使人因着自己的品格蒙福,然后使这人将手放在环绕着他四周的事物上,因着他的改变,来改变他的环境。福分是从里面来的,不是从外面来的。
今日有千百件事可作例证。有人因为不能置身在某种环境中而叹息说,「我若他在那个环境中就会快乐了。」王的祝福不从环境开始。「有福了」是随着品格而至。快乐是有根的,
他的根并不植在外面的境遇中,乃植在里面的品格上。
为了将这些事看得更清楚,让我们对王所启示的国度的特殊品格,作更深一层的察看。首先来看特性,因为特性小于品格,品格是各样特性的集合。我们很难描述一种品格,也几乎不可能分析一种品格,但王却能作到。他如此描述各样的特性:虚心,悲恸,温柔,饥渴慕义,怜恤人的,清心的,使人和睦的。这些是构成完美品格的特性,是神国的基石。
在头七福中有两组特性。第八福是一个双重的福,与过程有关,不牵涉到品格。在头七福中,第一组的四个特性是被动的,第二组的三个特性是主动的。虚心,悲恸,温柔,饥渴慕义,这些是品格中被动的特性。怜恤人的,清心的(清心的意思远超过心地清洁,他的意思是全心全意,心无旁骛),使人和睦的,这些是品格中较主动的特性。
先从被动的特性说起。「虚心(灵里贫穷)」的意思是从心里顺从。一个虚心的人,是甘愿受管理的人。人若不虚心,他里面是刚硬的,反叛的,易惹动事故,使国度中产生不和谐与争执。这是头一件事,非常简单,也非常重要。我若甘愿受管理,我就成为一个受治之民;我若甘愿被统治,我就受统治。若我将自己全然向下降服,王就在我身上尽职责,施仁政;若众人都在神国之外,我自己就是神的国;若众人也在神的国中,我就成为神国的一部分。「虚心」--神的国是他们的。我们若没有属神的性情,永远无法明白属神的人性是多么宽广、美丽与仁慈。虚心的人,是折服自己意志、知识、与心中的骄傲,向下效忠的人。当我们虚心,向王降服时,我们就得着了国度。
然后是「悲恸的人」。在此福音的价值立时显露了出来。第一福是一个开端。虚心的人自知他的不足与无能,自觉不配;他也深知自己的失败,知道自己无法持守王所代表的一切理想。这样的人就会为自己的罪忧愁,为自己的失败悲恸。这是王所谓悲恸的意思。耶稣说,「他们必得安慰。」「得安慰」这一个伟大的词,和主应许赐下圣灵时所用的那个字有关联。保惠师一来,人就不再是孤儿,他使在忧患中的人得安慰,伤痛的心得医治。虚心的人一旦向宝座降服,服在王的管治之下,他立刻会为自己的罪忧伤,为自己的无能与失败悲恸。这样的人,就会受到圣灵保惠师的安慰。
「温柔的人有福了。」温柔的人是那些顺服王管治的人。温柔就是有降服的灵,那是真正谦卑的灵。真正谦卑的人对自己的谦卑毫不自觉;这种灵必因所得的安慰,而在已建立的国度中欢喜快乐。他们安静等候王命,从不擅自独断。我们听见主说,「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我们彷佛也听见主另一个时候所说的,「可以到我这里来,……因为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那些虚心的人,为失败忧伤的人,得着那伟大安慰者抚慰的人,也是温柔的人;「他们必承受地土。」因为他们同有王自己的灵。
接着是「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从表面上看来,至此似乎又向后倒退了。其实不然,他仍是继续向前发展的。除了那些因温柔而承受地土的人,悲恸而得安慰的人,虚心向王臣服的人,谁还会饥渴慕义呢?饥渴慕义是什么意思?乃是对于一切不像神的事物感到不满意。千万不要把这个局限于个人微小而狭窄的经验中。这虽然也是个人的经验,但有更广的意义。那是一种要在人间建立神的国度的强烈渴望,那是一种面对人为造成的败坏、痛苦,而心中焚烧、忿怒、焦急、不满意的感觉。「饥渴慕义」的人必得饱足,他们所饥渴的将得到饱足。可能不在今天,也不在明天。
这些都是国度品格中属于被动的特性。虚心使人对天上的管理降服,因而得着了国度;为败落而悲恸的得着了神至大的安慰;那温柔的人不自觉自己的谦卑,甘愿降服,他们必要承受地土;饥渴慕义者对神国度炽烈的追求,首先要因盼望而饱足,至终则得看见神国的实现。
紧接着来着主动的特性。「怜恤人的人」,是指那些愿意施舍并服事别人的人。这是他们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服事受苦的人。「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清心的人」。我们曾说过,清心的意思远超过心地清洁,他是指全心全意,心无旁骛,是彻底而绝对的忠诚。这是对那满有怜悯之王的忠诚。「他们必得见神。J
再看另一种特性--「使人和睦的」。这是属于传播性的品格,他具有上面所说的一切特性,因此凡他所到之处,就带去和睦。关乎使人和睦的人,那伟大的话是,「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因为他们彰显了天父的性情,而最足以彰显天父之形像的一点,乃是将平安带到人间。
关于品格的描写是逐步渐进的。虚心导致为罪悲恸,这两种基本的情形所得的回应是,有国度赐给他们,他们必得着安慰。
然后是温柔的灵向神的旨意臣服,饥渴慕义的人切望神的旨意。柔和顺服神旨意的人,所得着的回应是现今的满足——他们必承受地土」,那些心切如焚,渴求他国度建立,渴望
他旨意成全的人,所得的应许是最终的满足--「必得饱足」。
基督徒生命的一切美德就以这些逐步渐进的品格为基础。然后是怜恤,指明要服事人;清心是指内在的状况;使人和睦,是指使别人得到益处。
随后来到了八福的高峰,指明了人必须经历痛苦、逼迫、凌辱的过程,以达到伟大的品格。
这些品格不单是逐步渐进的,但也是和谐一致的。你可以将任何一种赏赐,连在任何一种品格之后,丝毫不会影响其和谐。我们若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与事实并无出入。我们若说,「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也同样与事实相符。「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上」,正是一项伟大的哲理。「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确是事实。我们可以将那些福气、奖赏移动位置,与一切蒙福的品格相联结。王所给我们的,是关乎一种品格的分析,不是描写许多种品格。这一切的美德与价值,可以归纳成一种类型的品格,这品格也是建立国度的基础。
但我们不要误认为,其中的顺序无关宏旨。实际说来,除非人按照耶稣所说的次序行,否则无法得福。虚心,停止背叛,并向王归顺,亲吻他的权杖;随着而来的是悲恸;而后是温柔;然后是里面燃起炽烈的火焰,渴望神国的建立;继续的是以怜恤服事人;然后是清心,以得见神;再后是使人和睦,带来那伟大,甜美,强烈的平安之影响力。
人在这品格上增长的程度,决定他得享福分的深浅。因为世界的生活充满了与这品格相反的情形,因此要在世上实现这品格,势必引起敌对。如果将这段经文中主应许的一切福改成否定的,那么这正是这世界活生生的描写:世人毫无安慰;无地土可承受;将要忍饥挨饿,得不着饱足;他们的心地污秽,以致不能看见神。